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2024-06-26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通用10篇)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篇1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申论答题技巧

归纳概括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上的“常客”,频率之高足以引起各位考生的高度重视,在备考阶段如何在此类题型中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中公教育专家在此给予详细解读。

一、归纳要点的技巧

1.抓关键词法

查找并归纳出要点,是作答归纳概括题型的基础。要点有显在的、直接体现于文句之中的,但多数情况下,要点代表着资料的内在意义,隐含于材料的深层与核心,需要借助适当的方法,使深藏不露的要点得以浮现,为整理加工形成答案提供依据。

阅 读申论给定资料、掌握资料内容主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抓住了关键词,就等于抓住了资料的要点,对把握资料精神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关键词是给定资 料中出现频率高、与题目要求有内在关联的实词,对资料中的词语出现次数进行定量分析,计算、比较不同词语在资料中出现的次数,是找出关键词最简便易行的方 法。

考生可以通过在材料上标注、圈点、勾画等方法查找高频实词,看哪些词出现的次数最多、频率最高;进而对高频词比较意义、权衡轻重,看哪些词语同题目有内在关联、对理解材料有实质意义,其中哪个词意义更为关键,即可判定为关键词,从而准确定位关键词,把握材料的主旨和要点。

【示例题目(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点拨】

通 观2009年申论试卷,给定资料中反映“当前经济发展主要问题”的是前6条,在这6条的范围内,“产业结构”一词出现了2次,“产业”出现了11 次,“结构”出现了3次,“模式”出现了5次,“升级”出现了3次,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句,几个词同时出现了一次。这些在不大的篇幅内反复出现的 实词,就是给定资料的关键词。用对比查找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资料中抓取这些关键词,通过增补词语、连接成完整和通顺的句子,就可以形成一条要点的表述。比 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比重过大,在产业链位置过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亟须优化升级。

2.层层见骨法

申论答题技巧 http://bj.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kaoshitiku/shenlun/

层层见骨指的是筛选资料内容、删减语言要素,剥离资料的非本质、非主要部分,使资料的中心思想与本质内容得以呈现的方法。简言之,就是通过“删繁就简、去皮存核”取得资料的要点,层层突破文字的外壳找出材料的核心内容。

【示例题目(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

“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点拨】

“死海”概念的解释中心在于“死”,而资料中提供了大量的事实。

给 定资料(节选):2007年,渤海实施监测的100个入海排污口中,有91个排污口超标排污,超标排污所占比例居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之首。调 查显示,2003年至2007年,渤海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年均2.25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9%。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和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源排污、河流输入和海上养殖业。近年来,渤海海域赤潮发生频次和规模逐年上升。2000年至2007年,发生赤潮 87次,累计赤潮面积2.05万平方公里,赤潮已经成为渤海海域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

实际上,从世界范围看,海洋及其资源的破坏,波及面相当大,其原因不单是污染,还包括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等。

这些资料当中包含着大量要点,通过阅读给定资料,采取层层见骨法分析提炼就可以得出。作答该题时要求考生从大量资料中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剥离其中的大量修饰成分、非实质信息,抓住几个关键词——污染严重、赤潮频发、鱼类绝迹、过度开发等,获取核心内容,最后经过整合加工得到准确答案。

二、整合要点的技巧

1.彩线穿珠法

彩线穿珠,是依据资料成文的脉络即线索,组织要点的文字表述、形成答案的方法。其本质是一条主线,串起相关各点。

【示例题目(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点拨】

涉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的资料,是由“转变发展方式”一条主线和“加强自主创新”、“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保障粮食安 全”三条副线构成,其答案的表述就应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有关各条次要线索、各个侧面、各个要点串联起来。如:当前我国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

2.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指的是概括得出的要点彼此之间为并列关系,要根据一个观察问题的正确角度,把有关的各项要点聚集在一个平面上,按照一定顺序均衡地罗列出来的方法。这样既全面反映概括对象的特点,又通过一个合理、恰当的角度,正确地认识资料所反映的事实与观点。

【示例题目(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点拨】

从给定资料可以看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过度开发、污染严重、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法律法规不健全、渤海自我更新能力差”等,它们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需要考生从资料中提炼出来,并且按照从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的顺序加工整合。

具体答案可以表述为:原因一是渤海地区资源开发过于频繁,导致陆源污染严重;二是众多主体分享渤海环境与经济效益,使之成为典型的公地,直接影响沿 海地方政府治理积极性,造成治理工作效率低下;三是职能条块分割,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海陆一体化综合治理;四是法制不健全,《碧海计划》缺乏 法律强制效力,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借助法律手段实现各个管理体系的对接统一,直接影响治理效果;五是渤海湾是内海,一旦污染,其自我更新周期长。

专家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在“散点透视”式的答案中,虽然要点之间是相互并列的,但各项要点出现在答案中的先后顺序,要遵循客观规律和一定的逻辑顺序。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篇2

申论答题技巧

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考试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案例分析的考察手段,难度越来越大,区分度越来越高。经历年的统计,过关率还不到众多考生的10%。这是为什么呢?概括能力不行?表达能力不行?还是准备的理论材料不足?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关键问题在于对申论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懂得申论之“道”。

所谓“道”,指的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申论》之“道”就是关于申论考试的正确理念及其写作规律。要想掌握《申论》之“道”,需要对《申论》的考试目的、写作规律、评卷标准有一个准确而又深刻的了解,这是我们取得公务员申论考试成功的关键性前提。但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说明,这种理念和规律往往是不容易被人所把握。这是因为“道”往往和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因此,要掌握这些法则和规律必须首先从转变思维方式入手。由于人们通常陷入一个思维定势的怪圈之中,所以,形成一个关于《申论》的正确的理念及其相关的思维路径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取得《申论》考试的高分,必须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新的思维框架的建构,克服畏惧心理和思想误区。

误区一:申论考试就是写作考试,老师辅导和考前准备不会有很大提高

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复习申论的意义不大,不会取得很大的提高。而热衷于报名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辅导班,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行测”的试题。实际上,这是关于申论考试最大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的申论考试已经不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申论考试了,并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而是基于材料的案例分析,首先是一个大的材料分析题,然后才是写作考试。

申论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用材料说话”。根据阅卷的经验来看,如果没有把三成熟的材料通过消化加热到八成熟或九成熟,那么一切都是空话,因为第一题和第二题的答案往往都来自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而不是自由发挥。同时,对策的提出也需要根据问题来回答。所以,要用解“行测题”的眼光来看待申论考试,而不是从单纯写作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另外,申论考试的难点和重点就是提出对策建议的部分,这部分的内容并非无章可寻,根据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和现实的工作经验,这是迅速提高申论考试的关键技巧,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制胜法宝。类似的经验还有很多。

误区二:申论考试是个性化考试。

关于公务员考试的这个理解是大错特错的。不可否认,公务员考试是选拔性考试,但绝对不是个性化考试。

(一)、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说。公务员考试不同于选拔副处级、副厅级领导干部的考试,它选拔的是普通的公务人员,可以说选拔的“庸才”,请注意,这里的“庸才”丝毫不带有任何贬义的色彩。这里的“庸”是平和中庸的意思,“庸”不代表不优秀。实际上,中庸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品格,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mean”,也就是“中庸”,是一种很大的美德。在公务员的队伍里混,讲的就是中庸之道,是不能有自由个性的,要夹着尾巴做人。大多数领导们喜欢的是那些处事要不煴不火,不急不躁,圆融练达,谦恭谨慎的部下。而相反,要是锋芒毕露、出尽风头,则是木秀玉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所以说,你可以有个性,但这种个性不属于你,只能属于你的上级或你的领导。

(二)、从申论考试的性质来看,申论考试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考试,而决不是求新求特的个性化考试。从阅卷的经验来看,申论就是现代八股,要求你做四平八稳的大文章。从风格上来说,要平和、中庸、凝重、沉稳。申论在实质上就是比较活泼的公文文体。

误区三:申论是写杂文评论

申论是申而论之,有申辩、论述、论证之意,但是现代申论考试“在申不在论”,重点是要把案例提出的问题申述清楚,并且提出解决办法。

有人认为,申论就是词藻华丽、语言犀利、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杂文评论。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大,这个误区不但是广大考生经常犯的错误,也是很多公务员考试辅导老师的误区。

误区四:申论是写学术论文

有人认为申论是使用概念、范畴和严密的逻辑进行观点阐述的学术论文。这也是大错特错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是社会科学的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绝对不属于普通公务员的业务范围。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篇3

2012年安徽政法干警申论答题技巧:理清思路做好归纳概括

【导读】

2012年安徽政法干警考试即将开始,为帮助广大考生备考,安徽人事考试网根据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提供的历年安徽政法干警考试大纲,为大家献上2012年安徽政法干警申论答题技巧:理清思路做好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题是政法干警申论考试的“常客”,基本上每年必考。有时候要求归纳概括主要内容,有时候是归纳主要问题或者部分内容。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其作答要求主要有四点:全面、准确、客观、简洁。我们的作答方式,也一定要体现这几个要求。

对于归纳概括部分内容的题目,考生作答的原则是:题目要求概括什么就概括什么。若要求概括原因,那么在明确作答范围的前提下,锁定与原因相关的词、句、段,适当提炼要点、加工要点即可;若要求概括危害,那么锁定相关反映负面信息的材料,提炼出这些反面案例的不良后果,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适当加工即可。下面来看几道真题:

例一: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我国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分)要求:紧扣材料,全面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2009年河北政法干警本硕申论第二题)。

中公解析:

本题属于考查阅读能力的归纳概括题型,提问简明直接,只需要对材料中反映我国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的要点进行提炼和加工。详细的作答方法我们阅读材料,答案要点主要集中在材料4和材料7。材料4第一、二、三段反映了一个大问题,即“市民对个体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满意度都比较低”,其中,“社区空间”满意度低表现在“社区管理水平低”,“配套设施不齐”,出自材料4第二段;“公共空间”满意度低表现为“交通不畅”,材料4第三段首句即点出。第四段“公众对城市生态多项指标的满意度”整体较低,反映了第二个问题,城市生态环境恶劣,“噪音、眩光、污浊空气、污水、固体垃圾”是主要方面。第五段“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其满意度差异更为显著。城市在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宜居满意度上还有很大的距离。”反映了第三个问题,贫富居民的宜居性差异明显,低收入群体宜居满意度较低。第六段“城市中各种不文明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乱贴小广告”反映了第四个问题。材料7首段是关键,直接点出了中国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本题答案表述:

我国在宜居城市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居民对个体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满意度较低。表现为社区管理水平低,配套设施不齐,交通问题突出。第二,城市生态环境恶劣,主要集中在噪音、眩光、污浊空气、污水、固体垃圾方面。第三,各收入阶层满意度差异显著,低收入群体宜居性相对较低。第四,以“乱贴小广告”为主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在城市中较为普遍,其中以大城市最为严重。第五,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较为严重,本民族特色建筑不断消失。因此,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应注意关注并提升公众的满意度,缩小贫富阶层满意度差距,提高市民文明意识与道德水平,注意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例二:根据给定材料,概述“小狗玲玲事件”引起多方关注和热议的原由和内容。(20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50字以内。(2009年河北政法干警专科申论第二题)。

中公解析:

有的题不仅要概括内容还要总结原因。一般来讲,热议的内容往往出自争议型材料。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争议型材料包括材料2和材料4。考生要分别在这两则材料中找出主题句,或者自行归纳材料中讲了什么内容,和上一题的做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对这两个材料内容的表述加以提炼即是答案。原因部分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推测才能得出结论,有一定难度。材料1~4和材料6都有涵盖了相应要点,考生要找准材料分析概括。

本题答案表述: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篇4

申论答案的要点均在材料中,考生在找出要点后如何对其进行加工,这就涉及到每个题型的答题逻辑。本篇文章主要和考生分享回答归纳概括题如何对要点进行加工。

归纳概括题型的作答要求是全面准确,在满足全面准确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逻辑将要点条理清晰的表达出来。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逻辑呢?答案就在“归纳概括”这四个字中。下面以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的答案为例,中公教育为各位考生分析如何作答。

找全要点: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艺术品市场诚信缺失、权威鉴定造假;医生不讲医德,开单提成收受回扣,多开贵重药品以牟利;教师缺少师德,借补课、家访等事务收取好处费;领导干部忽略自身道德建设,隐瞒事故真相、搪塞群众、虚报功绩、利用损害民众的政绩工程换升迁;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部分媒体和网络充当了造谣者的“帮凶”,缺德炒作,损害社会诚信。

要点齐全且条理清晰:中公教育认为,如果题目要求用300字来概括一段文字,考生最好先用一句话来概括后面的文字,以让考官判卷时一目了然,同时做到条理清晰。以此题为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有:

一、商业领域个别商家不讲良心,缺乏自律、他律不足,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艺术品市场诚信缺失,权威鉴定造假;

二、医疗领域医生不讲医德,开单提成收受回扣,多开贵重药品以牟利;

三、教育领域部分教师缺少师德,借补课、家访等事务收取好处费;

四、领导干部忽略自身道德建设,隐瞒事故真相、搪塞群众、虚报功绩、利用损害民众的政绩工程换升迁;

五、“陌生人社会”中的互不信任使社会成本增加;

六、部分媒体和网络充当了造谣者的“帮凶”,缺德炒作,损害社会诚信。

这样整理后,考官就不仅看得清楚准确,更会看得“爽”,而考生也基本回答了所有的分值点,不会再被扣分。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篇5

什么”和“怎么做”

在作答申论综合分析时,很多考生往往在第二步返回到材料选择要点时无从下手,针对性不强,感觉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的到处乱找。有了观点“是什么”,却不知道要怎么找“为什么”和“怎么做”,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与综合分析这种题目中。接下来全国公务员考试网就带领大家对综合分析题型的作答方法以及结构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的阐述。

综合分析题型即“综合-分析-综合”题,它的作答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很多考生在作答这一类题目的时候只会机械的按照这个流程进行书写,而没有注意到这种总分总结构的一个联系性,举个例子:有一天你去到街上算命,老先生在看到你的脸色之后说了一句话:你最近几天将会有一场血光之灾(提出观点),接下来你肯定会问一个为什么?接下来大师就会说你的印堂发黑、嘴唇发紫等等一系类的话来支撑你将遭受到血光之灾的这个观点(为什么),最后你肯定要问大师如何化解此次劫难,于是大师给你烧了几张纸叫你把灰烬放入水中喝了,还收了你几百块钱(怎么做)。说到这里你会发现申论综合分析题目中的“为什么”,“怎么做”都是为“是什么”而服务的,他们之间有一个很明显的关系,说的再详细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就是1.提出观点、2.围绕观点进行论述、3.落实观点中的做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关系那就是你的“为什么”和“怎么做”都应该围绕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说的简单点你在找要点的时候应该是根据“是什么”来确定你要找的要点是什么,而不是自立门户,找的为什么与你自己的观点没有一点联系。接下来以一道真题作为示范来看看我们怎么根据“是什么”来寻找要点。

“给定资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15分)说到这道题目首先我们在审题完成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应该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一个总分总结构进行作答,首先就你的观点是什么来讲,题目要求对材料中的这句话谈谈你的见解,那我们的是什么首先就是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很明显题干中的“长城、故宫”这里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应该是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比物质文化遗产更有价值,在此你已经提出了一个很明确的观点,接下来就是要返回到材料中寻找为什么和怎么做来支撑你的观点了,而这个步骤恰恰是很多考生都会犯错误的一个地方,有的考生在为什么中写了很多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价值、影响、重要性,你会发现你所找的要点完全不能支撑你的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更有价值,举个同样意思的例子,你很喜欢周杰伦,你和你的朋友就周杰伦和王力宏谁帅展开的辩论,正常情况下你应该会说一大堆周杰伦的好话和王力宏的坏来话来支撑你的观点,但

是你明明是周杰伦的忠实粉丝,却说了一大堆王力宏的优点,这就好比一场辩论赛自己明明是正方突然叛变跳到反方一样,所以你的为什么和怎么做一定要根据你所提出的观点即是什么来进行要点的寻找。

现在我们返回到上面那道题目,刚刚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观点很明确的观点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更有价值,那么接下来我们的为什么就应该很明确了,我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要点的寻找: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价值、作用、意义等。2.物质文化遗产的局限性、不足、缺点等,由此一来你在下一步选择要点时就更加的有针对性了,避免了像无头苍蝇一样的没有目的性的在材料中乱找一气。

现在我们来改变一下题目看看我们在寻找要点的时候又会有什么不同。现在我把你要谈见解的那句话改为:物质文化遗产是比“京剧”、“皮影戏”更加重要的财富那么接下来我们的为什么根据观点:“物质文化遗产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重要”进行“为什么”的要点寻找你的思路肯定就是:1.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价值、作用、意义等。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局限性、不足、缺点等。相信通过这个例子考生们对于综合分析要点的寻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根据“是什么”寻找完了“为什么”以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来寻找的是怎么做了,在怎么做这里我们同样也要根据你自己的观点提出最后的一个结论,实际上在这一步就十分简单了,既然你的观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比文化遗产更有价值那么,我们的“怎么做”肯定是要写:“在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既要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考生在最后会范一个错误,他会写:“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里显然就漏掉了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要你分析的那就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这是一个递进的关系,题目中没有说物质文化遗产就不重要,而是说它的重要性略低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是重要的。所以有些时候看清楚题目也是十分的重要,如果现在我把那句话换一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起长城、故宫这些没有价值的文物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更重要的财富。”这个时候你的怎么做就可以答:“要加强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了。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考生已经了解到了综合分析题目中: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一个联系了,在作答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在观点明确之后在返回到材料中寻找相应的要点,这样会使自己的做题效率事半功倍,同时也保证了答题的逻辑性与准确性。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篇6

阐释是阐明陈述并解释,阐释分析则是对一些复杂的、不明朗的概念或现象进行

解释说明,从而使本质问题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醒大家注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该题型的目的。那什么是发现问题呢?这

就需要大家对定义进行引申,挖掘其深层的意义。

我们来看下作答的框架:1.直接点明本质含义;2.回到材料深入阐述;3.结合实

际适当引申。

第一步,直接点明本质含义,即为了迎合阅卷人的心理,把最重要的给你看。

第二步,回到题目引述的观点或语句所在的材料,仔细分析其前后内容,了

解观点或语句的背景信息,以及出现在此处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对观点或现象进

行更深一层的阐释。

第三步使用“因此、所以、由此可得”等标志性词语使答案进行首尾呼应。重

点突出。

那么现在我们用一道真题来详细解释一下:

“是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 即善淤,善决,善徒,这是一

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结合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

规律的认识。

首先,先把各种词语进行解释。比如,黄河自身规律主要体现在“三善”上。

“善淤”指黄河河床经常收泥沙淤积,“善决”指黄河河堤经常决口,“善徒”黄河河

道经常改道。而后怎么写呢?我们尽量把这三者的关系写清。不是要我们深挖掘

嘛?那我们就在他们的关系上挖掘。比如正是因为黄河经常泥沙淤积,才容易决

口,才容易改道。最后我们做个总结,这样才能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嘛!比如通过

对黄河自身规律的深刻把握得出启示:我们在治理黄河过程中要尊重黄河自身的规律。

因此,这道题的答案就是:黄河自身的规律是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黄河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当河床过高时,就容易发生决堤。在决堤之后,由于古代人民缺少先进的治河工具和技术,任由黄河泛滥,这时黄河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篇7

够准确、全面、有条理地把材料的内容要点梳理并书写出来。考生要提高归纳概

括能力,就必须了解归纳概括的特点及要求,尤其是这一能力所对应的归纳概括

题型的要求,除全面、准确、客观、简洁。下面教大家如何做好归纳概括题,希

望各位考生可以好好掌握。

概括题常考题型:概括归纳要求概括的对象是对给定资料的内容含义,其中

包含的观点、表现、原因、影响以及对策。

概括题常见解题方法:在概括题的解题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有条理,必须学

会对关键词分类整合、即同类合并,异类罗列,分条分点。常见的分条分点的方

法有:

一、按材料主题分:一般情况下,一个或几个材料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与

其他材料有别,共同构成材料总主题,组织答案时,按不同材料反映的不同主题

并列即可。我们要优先考虑材料本身的主题结构;

二、按不同要素分,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社会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对策”的结构组织答题;

三、按不同主

体分,可以考虑按“政府-企业-社团-群众-媒体”五大主体来组织答案。

在申论考试中,归纳概括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练习:

一是注意把握材料结构。在材料的阅读训练中,要注意对材料结构的把握,尤其是要对材料的核心内容的精准提炼与概括。

二是掌握归纳概括技巧方法。如何达到归纳概括的基本要求,除了基本的语

言敏感度之外,需要掌握归纳概括的技巧与方法。如主客观分析法,主体分析法、环节分析法等等,通过这些技巧可以高效地对材料中的问题、影响、原因、对策、争议等相关要点信息进行总结归类。

三是加强归纳概括实战演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

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因此,大量的实战演练既是检验归纳概括能力的试金石,又

是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落脚点。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

实践,通过真题、模拟题的反复演练,达到对归纳概括的“大彻大悟”,从容自如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篇8

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申论高分十大技巧

北京人事考试网:

申论答题技巧:申论是什么?是京考考生根据指定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并加以论证。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申论在北京公务员考试中是很重要的内容,为了考生更好的进行答题,下面是中公教育提供的申论得高分的10个技巧。

1、标题总论点鲜明

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写作题目而言,具体来说就是:文章标题不宜过长,应具备高度的概括性;标题要能够较为明显和直接地反映出给定资料的主题;标题应该体现文章总论点。

2、首段明确观点

针对题目所设计的问题,在答案的伊始就要开宗明义做出正面的回答,表明立场,明确观点,提出纲领。

3、首句总领

在申论考试的作答过程中,无论是后面的文章写作题还是前面的小题,考生在作答过程中,都要养成一种作答意识,即首句领起论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阅卷者迅速抓住采分点。

4、关键词、主题句的挖掘

关键词、主题句往往体现考点,而主题句通常是首句,关键词往往在首句中和尾句中;因此,专家提醒考生要注意从首句和尾句中发现蕴含材料主要信息、主要观点的关键词、主题句。

5、以问作答

阅读给定资料前,先看一下试卷后部的试题,了解作答要求,明确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去读材料。

6、在作答中“回头看”

申论考试的答案源于给定资料,为了保证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边作答边阅读给定资料,根据作答的实际需要,遇有一事不明、一个问题难解、一处观点吃不准,就要返回资料核对原文,查找依据或来源。

7、由材料揭示的问题反推对策

北京人事考试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专家认为,在作答提出对策的题目时,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找出对策,也可以由材料的事例推出对策,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反推出对策。这是作答对策类试题的几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8、要有点睛之笔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很多考生也会有意识的在文章中,体现文章的点睛之笔,但是很多时候,考生的所谓点睛之笔就是从材料中直接拷贝过来的,而材料的内容阅卷者已经熟记于心,已经不是新鲜的内容。所以,专家认为,吸引眼球的论据可以是别人的警句,文章的点睛之笔一定是作者自己的警句。

9、要有吸引眼球的论据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考生的思想和文笔可以平凡,但是观点决不可以平庸;可以没有惊人的创意与精彩的论述,但决不可没有权威的论据。因此,所想让自己的文章能够吸引阅卷者的眼球就必须有求新意识。

10、卷面要整洁

修改要慎重,确定要修改的才修改,否则卷面乱,要影响分数。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资料: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篇9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网校培训课程,四折起疯抢

归纳概括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考察的一种基本题型,相对其它题型而言难度较低。然而,不少考生并没有将这种基本的题目做好,难以拿到高分。原因在于,很多考生未了解到归纳概括题解题的关键环节,更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仅是停留在浅层的材料阅读,简单地找出要点的解题层面,未深入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也没有结合材料的大背景,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存在明显的解题瓶颈。本文将分析并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帮助广大考生提高解答归纳概括题的能力。归纳概括题解题存在的瓶颈。当前的申论考试,归纳概括题型的作答材料往往“显得简单”。一般而言,考生在较短时间内都感觉自己能“读懂”材料,找出材料的明显要点。其实不然,很多考生并没有真正读懂材料。考生还需要去理清材料的逻辑顺序,并体现在答案的逻辑中;还需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体现在答案要点上。如2011年国考副省第一大题第2小题的题目:“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很多考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都能把材料的要点找到。但是,最终写出来的答案并不符合判分的要求。

一是答案的逻辑顺序不符合要求。理不清答案要点的逻辑顺序,其实质是理不清材料的逻辑顺序。材料中间有一句话“......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一般情况下考生会清楚这句话对理清答案逻辑的意义。因为,这句话道出了这段材料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段落前半部分是“治黄工程”角度,也就是“人为因素”;那么段落的后半部分即是“非治黄工程”角度,结合材料,也就是“自然因素”。读懂这句话,基本就得出了一个准确的答题思路,黄河安澜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为方面的王景治黄举措得当,另一方面是自然方面条件优越。再将具体的要点找出来,答题的基本思路与要点就出来了。然而,答案做到这个程度,该题还拿不到高分。

二是答案的总括句没有写好。概括主要原因这种题型,还需要在答案书写时,用上“总分”的答题思路,而绝大部分的考生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需要用一句话将黄河安澜的主要原因点出来,以此告诉考官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实质。那么这里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又怎样通过总括句体现出来呢?前面分析了黄河安澜有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原因,可以说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内因是关键。因此,人为的治理措施得当肯定是关键原因。那总括句怎么体现呢?这个时候,还需要结合材料的大背景,特别是材料的核心理论政策。中公教育的学员,会知道材料中重要领导干部的言论观点往往是理论政策的具体阐述。材料4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到“......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材料背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对于黄河的治理而言,便意味着“要尊重黄河自然规律”。这样,总括句就出来了:“主要原因是王景治黄举措顺应了黄河的规律”。类似的解题过程,在近几年的国考归纳概括题的解答中也体现出来了。

申论答题技巧: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归纳要点如何举一反三 篇10

提取对策四种基本方法

1引用材料中的对策 2根据问题推出对策

给定资料会反映一些具体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反向推出对策。3根据原因得到对策

一些材料会揭示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原因,得出对策。4根据经验或教训总结对策

给定资料中一般会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考生可以从中总结对策。

题型2(2011新):贯彻执行类试题

(一)贯彻执行能力类试题的总体要求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

1.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

2.遵循依法行政原则

3.结合客观实际

4.及时有效完成任务(二)基本要求分二点 1.身份要求

贯彻执行类试题作答时需要注意的身份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身份定位,二是执行相对方的身份定位。

【示例一】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请参考给定资料,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宣传栏拟一份节水宣传材料。

【示例二】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

【分析】示例一的题目将考生设定为“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执行的相对方为“当地居民社区”的居民。示例二的题目将考生设定为“市政府工作人员”,执行的相对方应当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

不同的自身定位决定了不同的权责,不同的相对方则决定了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

2.内容要求

贯彻执行类试题要求提纲挈领地进行陈述。提纲挈领,简单来讲就是抓住问题的关键。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政策文件或相关精神的简要概述,二是内容覆盖要全面。

简言之,“提纲挈领”,就是要抓重点、说关键,要浓缩,不展开。

【示例一】加大投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控制近海陆源污染物排放。

【示例二】一是加大资金和建设投入。市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海洋污染处理问题,完善我市渔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海洋渔业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高度重视海洋污染的预防与治理,严格控制近海陆源污染物排放。

【分析】示例一和示例二都提出了对“加大投入”这一项近海水域污染整治的措施,但是可以明显看出示例一语言精炼,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凸显了“提纲挈领”的特点;而示例二论述充分,对策全面,结构完整,可以作为对策题中的单条对策使用。

题型3:综合分析类试题

1.条理清晰

条理清晰,就是要求考生在形成答案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从结构上说,条理清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据具体情况,答案按照“总—分”、“总—分—总”、“宏观—微观”、“总体—具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以及时间顺序等结构进行组织,以体现逻辑层次。二是使用能够区分层次的词汇:首先„„,其次„„,再次„„,最后„„;一是„„,二是„„,三是„„,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次要;直接,间接,根本等。

从内容上来说,条理清晰指的是一种逻辑思维,考生在形成答案的过程中要仔细斟酌,保证在落笔之前就已经完成对要点的加工整合。如果逻辑混乱,形成的答案也将杂乱无章。作答过程中,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广大考生要注意将分析的内容要点突出出来,并且层次鲜明地阐释出来。这样做可以让阅卷者能一眼看出考生答题的重点,不至遗漏得分点。

2.观点明确

观点明确,是指考生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确予以陈述,不能模棱两可。

观点不明确,在综合分析类试题中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对问题的评价缺乏明确观点;二是对问题的性质、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影响、后果和解决的必要性等缺乏明确概括,以罗列问题的表现形式代替对问题的定性,以问题的具体表现代替对问题的归纳;三是对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危害、后果以及为什么要解决问题等,没有明确认识和清楚表述。

需要注意的是,观点正确是观点明确的前提,不正确的观点再明确也是无用的。考生要充分联系给定资料,在宏观把握材料大背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抓本质,进而获得给定资料所要表达的实质观点,在作答中“为我所用”。

3.分析合理

要做到分析合理,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找准、找全分析对象,这是确保分析合理的前提。如果分析对象都搞错,分析再合理,最终也会与正确答案差之千里。

第二,分析要合乎事理,符合逻辑。即分析必须符合客观对象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符合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显到隐、由外到内、由重到轻、由主要到次要的事物客观顺序、表达顺序(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是逆向,不管正向排列还是逆向排列,都必须符合正确的顺序);也要符合辩证法关于联系发展、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原因结果、偶然必然、现实可能、内容形式、现象本质等原理。(二)掌握不同类型的不同解答方法

1.启示型分析题

第一步:从题目所给材料中提取事例或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二步:分条作答,合理阐述。

2.评论型分析题

(1)针对某一观点或现象进行评论

第一步:破题表态;

第二步:具体分析。

(2)针对几种不同观点或做法进行评论

第一步:概括评论对象;

第二步:作出最后结论。

3.阐释型分析题

第一步:直接点明本质含义;

第二步:紧扣原文解释含义;

第三步:回到材料深入阐述;第四步:作出最后权威结论。

题型4:归纳概括类试题

3.具体作答方法步骤

2008 • 浙江• 第一题:

概述资料2-3提供的主要信息。要求:概括全面,表述简洁,字数不超过300字。(20分)

【解答】

(1)仔细审题,锁定材料范围。

概述资料2-3提供的主要信息,实质上就是概括材料2-3的主要内容。题目已经给出了准确的材料范围2、3,作答关键是找到所有相关信息,不要遗漏要点。材料2、3中是对浙江改革开放后发展情况的总体介绍,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这类材料我们可以略读,重点挖掘数据后面反映出的要点。

(2)通读材料,寻找答案要点。

材料2中先介绍了改革开放前浙江的发展情况,再对改革开放后浙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是浙江省的发展历程的一幅鸟瞰图。要点的提取要体现出浙江“发展”的这一动态过程以及新阶段的发展目标。

材料3中对浙江的发展情况列举了许多数据,第一、二、三自然段包括了生产总值、经济总量、工业化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项目,共同特征是均保持在全国前列;第四、五自然段体现了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特征是发展水平比较平衡,差距较小。

第六自然段体现了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指数较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较高。

(3)依据要点,充实补充答案。

将以上要点信息进行整合,可以从发展历史、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三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浙江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通过艰苦创业,实现了经济迅速崛起,由落后农业省发展为经济强省。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和“法治浙江”,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第二,浙江的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经济总量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化水平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城乡、区域发展平衡,人民收入差距小。

第三,浙江人民生活已迈入小康门槛,就业充分,劳资纠纷发生率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居于全国前列。

上一篇:大班语言《春天的秘密》教学反思下一篇:抓纪律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