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依然九年级作文

2024-07-12

故乡依然九年级作文(精选11篇)

故乡依然九年级作文 篇1

8月2日一早,我和爸爸以及哥哥一起踏上了回乡的路程,哥哥和爸爸轮流着开车由于要接在江门的奶奶和叔叔,所以我们要绕到江门去,然后走西部沿海高速,直到当天傍晚才回到县城的叔叔家,放好行李后就到餐馆去吃晚饭。

刚吃完饭回到叔叔家没多久便打雷、闪电,然后就下起雨来了,外边不停的打雷、闪电,没过多久就停电了,听叔叔说这里一碰到打雷闪电就容易烧变压器,然后就造成停电。爸爸说乡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城里的好,特别是输变电设施方面,我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反正是停电了,只好点上蜡烛,等了好久也没来电,我洗完澡上床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吃完早餐就从县城出发往乡下赶了,我们老家离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由于刚下过雨,这山路比较泥泞,车也就开不快,一颠一颠的,这样的路走起来很容易晕车,奶奶在半路就晕车了,我还好这次没有晕车,但是很难受,回到老家安顿好,个个都累了,休息了一个下午,到傍晚的时侯又跟在县城时一样打雷闪电,不一会的工夫也停电了,8月份的天气没有电那才叫真的热,我问爸爸怎么回事,爸爸说跟县城的情况是一样的,不过没过多久家里又有电了,原来家里备有一台小型发电机解决了燃眉之急。

但是并不是家家都能备有自家的发电机的,关键还是得把乡下的公共设施----输变电设施等等搞好,才能彻底的解决当前的问题,爸爸也经常跟我说国家正在花大力气在新农村的建设上,相信政府部门一定有能力把农村的基础设施---输变电设施、公路交通设施等方面搞好,让广大的农民们都过上好日子。我长大了也要为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把农村建设得更好。

故乡依然九年级作文 篇2

作文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心, 它不仅占据了中考、高考中语文卷面的半壁江山, 直接决定学生的成绩等级, 更是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写作是中学生通过文学表达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在经历提炼和安排之后, 用富有感情的文字表达出来的方式。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存在诸多现象制约着作文有效性教学。例如, 教师布置作文时, 只单方面针对考试的大致范围布置作文, 重点只在强调“亲情、热爱祖国、助人为乐”等题材, 体裁也多是叙事文, 极少涉及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 不注重题材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 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 只会反复运用同样的题材, 叙述同样的事件或者抄袭, 因而对作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心理, 并且抱着一种应付教师和考试的心态, 没有意识到作文的本质在于表达自身的情感和理性, 而是呈现出立意浅显、情感浅薄、缺乏文学底蕴的情况。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只能看到这样的作文:“我扶老人走过马路后……我热爱我的祖国, 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母亲背着高烧的我跑向医院……”等等, 缺乏新意, 让教师感觉学生的文章枯燥无味, 如同记录流水账一般浮于表面, 缺乏特色, 落入下层。

二、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魅力

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确写作目的, 作文不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 而是给予学生们一个抒发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舞台。“我以我笔写我心”才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们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真人、真事以及自己身处其中感受到的真情实感, 通过对于这些事物的思考和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心绪, 将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传达给每一位读者。一篇优秀的习作往往能够激发起读者的共鸣, 即使它讲述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但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真善美, 而往往只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一颗善于思考的头脑以及愿意驻留的心。比如说, 当学生写作题目“真善美”的时候, 不一定是要从大的方向出发, 也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小场景和小事情, 以小见大, 来表达真善美。同时学生又不能拘泥于老套的好人好事, 而要通过学生们走出课堂, 摆脱作文选的束缚, 投入到周围的世界里, 来搜集相关的素材。如, 地铁里的流浪者的故事, 即使他们穷困, 但是他们也可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环卫工人从事最辛苦、最卑微的工作, 但是他们牺牲小我, 美化环境, 难道不是在为社会奉献自己一颗闪亮的心吗?教师可以多让学生们认真观察身边的生活, 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和感悟写成随笔或者日记, 随时记录身边的素材, 教师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在班级作文课上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引导学生们去体会大千世界中无穷的魅力, 让他们明白即使是一花一草, 也有着它们的故事, 等着学生们去发现, 去感悟。

(二) 规范作文教学流程, 提高理论教学实效性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训练习惯。九年级作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规范作文教学流程, 才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 帮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写作思维和写作程序, 教师要加强写作训练, 以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多学生由于平时写作训练中并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写作习惯, 并且缺乏对小组意识的培养和写作思维的训练, 导致他们在考试中常常对着题目陷入无从下手的困难, 浪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构思时间, 最终作文的写作结构安排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针对这种问题, 教师必须意识到加强写作训练, 扎实理论教学的效果的重要性, 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写作训练。例如议论文教学, 论证“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对于现阶段中学生的利弊影响”这类题材时, 要让学生首先找出论点, 即“利弊影响”,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作为论点, 然后结合日常生活找论据, 即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带来哪些好的方面或不好的影响, 最后结合论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对整个写作流程的规范使得文章条理顺畅, 脉络清晰。

教师可以设置写作训练专题, 如让学生们学会议论文体裁之后, 尝试从习作中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等等。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做一些仿照写作的训练, 如用上文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某一个观点, 学生们可以用反证法、推演法等等常用的论证手段来证实并说明自己的论点, 也可以搜集充分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教师经常在作文教学中采用这些写作训练, 而不是通过给学生们布置一个个题目, 再耗费精力和时间帮学生批改, 能够让学生们在写作训练中更扎实地学习到写作方法, 并且针对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做以修正, 最终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很多教师在评讲作文的过程中经常用一些简单的评语, 如“有进步”“继续努力”等, 或者是指出学生的错别字和病句。但是这种方式不足以让学生们明确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 缺乏努力的方向。教师应该让评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比如说, 针对学生的习作中出现的问题, 评价他们在篇章结构设置、写作手法上的应用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和进步。笔者在写作教学评价中通过改善评价机制, 使得学生们在吸收优秀范文的精髓的同时, 还能够明白自己的习作存在着哪些具体问题, 而不是对自己的写作问题一无所知, 只是盲目模仿习作。笔者在评价学生的问题之后, 还会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个别沟通和指导, 为学生们量身评价自身的不足, 并且提供相应的建议与改善措施, 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写作问题, 提高整体的写作水准。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在中考中占据重要分量。如何提高九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思考和关注。本文通过讲述作文教学潜在的制约因素, 对提高九年级课堂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九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胡艳.九年级作文教学也应返璞归真[J].语文学刊, 2013 (13) .

故乡九年级作文600字 篇3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宜人。村后是长满云南松和华山松的青山,村前是发源于豹子箐的清溪河。村里的树木很多,最独特的是板栗树,家家户户都有。挂在树上的板栗果像一个个绿色的毛毛球,会戳手,看似不讨人喜欢,但是毛毛球里面的板栗仁却是好东西,可以生吃、煮吃、炖吃,还是中秋节供月亮的必备品呢!板栗树的树冠很大,能遮出很大一片绿荫,是纳凉的好去处。

板栗树四周,生长着翠绿的竹子,连成一片竹海。清风吹来,沙沙作响,清脆悦耳。各种小鸟穿梭其间,不时发出一阵阵天籁之音。这里,起床不需要闹钟,因为有鸡鸣鸟唱。当布谷鸟在林间催工的时候,故乡的人就要开始种玉米了。然而,猫头鹰叫的时候,证明夜已经很深了,故乡的人们正做着甜美的香梦。

故乡的人们是幸福的。这里交通四通八达,水泥路蜿蜒在山重水复之间,离富源城只有十分钟左右的车程,买卖方便。村庄的北面就是工业园区,故乡的人可以到工厂里上班挣钱,养家糊口。他们早出晚归,没有乡愁的烦恼。田地也很肥沃,能够长出玉米、洋芋、大豆等庄稼,还能生长出白菜、辣椒、西红柿、金瓜、洋瓜等各种蔬菜。有的人家,还将各种蔬菜运到刘家湾、大庆、富源城去卖,买菜的叔叔阿姨都会笑着说:“站马地的蔬菜就是好,菜里带着一股甜味。”山上引来的自来水,清凉可口,天然的山泉,不用花费一分钱,你说美不美?

故乡依然作文 篇4

小时候,故乡是一张薄薄的车票,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一年又一年,挤过载满无数思乡人的火车,回到相隔千里的故乡。那时的我总是很盼望新年,说不清为什么,只知道年幼的我在长途之旅结束时欢快地跳下火车,吸一口清新的含着泥土芳香的空气,便会重新变得精神抖擞。小小的我牵着母亲的手,走在石板路上,慢慢向家走去,心里就会被一种喜悦的心情涨得满满的,那是一种无言的幸福,也是一种悠长的乡愁。原来回到故乡是那样满足,多么奇妙,仿佛在喧闹的世界找到一方安稳的天地,那是我心之所向,那是我的故乡。

后来十几岁的年纪,渐渐懂得何为乡愁,也开始有了一丝惆怅的感觉。读到苏轼写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年少的我是为之感动的,胸腔中弥漫着的炽烈情感就要喷涌而出,原来这就是故乡的美丽意义,原来它对我如此重要。也许是在一次次中秋望月时的思念中,也许是在一次次怀念亲友的笑脸中,也许是在一次次忍受孤独中,我渐渐意识到,故乡已经扎根于我的骨血中,我从未停止对它的思念,故乡依然在啊。我是在外漂泊的人,就像无根的浮萍,渴望找到灵魂的归宿。

最后一次回到故乡,便再也没有离开,我回来读书,便在故乡定居了,再次走在石板路上,我的内心却有了奇异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近乡情怯吧。我仿佛又看到年幼的我,脚步轻快,奔回家中。一转眼,许多年过去了,我改变样子,不再是小小孩童了,故乡却依然保持着它在岁月深处的模样,我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吆喝,熟悉的笑颜。那一刻,我的心突然释然了,身上也是一阵轻松,我还没有迷失在岁月中,我还可以找回从前的快乐,找回故乡的记忆。

由此我明白,原来故乡依然是故乡,它不曾改变,永远是我心灵的寄托,它以无限温柔和平和,接纳我的疲惫与不安。朴树曾唱道: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曾经人山人海。走过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我又回到宁静的家乡,于我而言,便很满足。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1、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 “杨二嫂”的变化。

4、 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四、深入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丽、令人神往,2段:晦暗、萧条、令人悲凉。

2、作者离开故乡时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作者气闷,闰土的变化使作者悲哀。

3、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六、作业: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故乡》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

1. 阴晦:阴沉昏暗。

2.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这里指瘦弱。

4. 愕然:吃惊的样子。

5. 鄙夷:看不起。

6. 嗤笑:讥笑。

7. 大抵:大概。

8.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 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ꎬ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

1. 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迎”“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迎”“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3.“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闰土怎样的形象?

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聪明能干、口齿伶俐、见多识广、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

5. 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闰土和“我”友谊片断,表现了“我”和闰土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6. 课文第12段写“我”记忆中的故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第12段描绘了一幅“月夜刺猹图”,记忆中的故乡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同时它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7. 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两种不同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矛盾?这里对闰土的描写刻画出闰土怎样的形象?

不矛盾。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高兴,所以“欢喜”;但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朋友的复杂心情。“动着嘴唇”“终于恭敬起来”说明闰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最终战胜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8. 为什么“我”听了闰土的称呼后“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老爷”这一称呼表明“我”与闰土少年时代建立起来的纯真友谊已被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所取代。“我”内心感到悲凉、凄冷,因此“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9. 你认为这“厚障壁”指什么?为什么是“可悲”的?

指的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文中是借喻的说法。“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10.在71自然段中,中年闰土与“我”对话中,多次使用省略号,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作者连用四处省略号,不仅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头脑已被痛苦塞满,讲话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画中年闰土——木偶人的形象。这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1.“他只是摇头,脸是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石像一般”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闰土内心的不平却又无力反抗,在看不到希望中变得迟钝、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担将闰土压得沉默寡言了,这与“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12.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句话?

这里的“高墙”是借喻。因“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感到四面仿佛都是“高墙”。此句充满哲理,极好地深化了主题。

1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1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两句话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去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两句话升华了主题思想,给人以鼓舞。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七、课外知识

文体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故乡》教学反思

讲解这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去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这样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教《故乡》课,读后深有感触。于是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说,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于是我就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近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

三个故乡

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回忆中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作者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种生活

很显然这是说课文的倒数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观全文,“我”虽然不是作者鲁迅,但是在这个“我”身上,更多的还是作者的影子,以至于学生们一站起来,就说“我”是鲁迅。虽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但是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而这样的生活,是“我”(或者说是鲁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们,能够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三代人

短篇小说里,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未来的希望。课文里书提到了母亲、“我”、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归结起来是三代人,母亲是长辈,“我”和闰土、杨二嫂是同辈中人,而水生、宏儿则是下一代。在这三代人里,母亲是轻描淡写的几笔,去勾勒出一个知书答礼,富于爱心,爱护儿子的长辈;而我是整个社会的目击者,而下一代则是接班者,代表着故乡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可以说在这三代人中,我对水生、宏儿是充满希望的。

三种感情

这三种感情是对母亲的尊敬,对闰土杨二嫂的同情,对水生、宏儿的爱护。对母亲长辈的尊敬还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心;对闰土的同情,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同情;而对下一代的爱护,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情的关注。

在同学的归纳总结的内容里边,还总结出三种吃西瓜的动物:刺猬、獾猪和馇,三种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词。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故乡》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内容说明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故乡》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且《故乡》兼备小说与散文的特长,容量较大。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平实教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简介文体知识抓基础教学,熟悉文本;第二课时:生动教学,品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主题;第三课时:平实教学,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读写结合;第四课时巩固,品味语言特点,提示课后练习。本节课所说是第三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单元要求: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故我拟定如下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本节课学习人物形象的描写:本文作者运用对比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学习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人物描写,感悟对比手法的妙用。

情感目标:感受名家名篇的艺术美,感知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三、教法、学法说明

在学法方面,我选择“读写结合”法。先导读,引导学生跳读、品读,现学现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注意教学的灵性。运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将以“对比手法”的分析为切入点,按“温故――知新――小结――延伸”的思路进列教学,过程如下:

(一)首先以设问导入,设两问:(3分钟)

1、我们所学的《故乡》的体裁是――――――――――?小说有哪三要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多媒体显示)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故乡》中有哪些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对闰土有何印象?

(二)从而引入学生对闰土两个不同形象的对比分析我将设置四个方面的问题,已达到学习对比手法的目的(22分钟)

1、首先给学生介绍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列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接着用设问引导学生探寻:《故乡》中闰土的外表有何变化?只是因年龄增长而变化吗?请运用跳读方法从课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从文章里找出对比所在,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归纳、表达能力)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出闰土的巨大变化,和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判若两人。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小毡帽、银项圈”变成了“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都说明了生活的极端贫困;“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这是过度操劳的结果。教师引导:肖像的变化反映了家境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又折射出社会的变化。20年后的饥寒交迫、极度贫困、难以维持生计。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的真实写照。

2、语言对比。闰土与“我”的对话,从说话的态度到说话的内容分别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闰土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听说少年好友回来,他“实在欢喜的了不得”、“这一点子青豆……请老爷……”又表现出他的淳朴、善良。他觉得本人的生活“非常难……总是吃不够”,原因是六个孩子、“不太平”(兵匪欺凌)、“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官绅压迫)、“收成又坏”(饥荒)、“总要捐几回钱”(苛税)、“又只能烂掉”(经济破产),但对于为什么会“不太平”,又为什么“什么地方都要钱”等又想不清,说不明。因而他“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他只是摇头”,“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教师引导:本文语言描写虚实结合。前6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本人的心情和谦恭,结果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本人的苦况。这里(虚)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非常形象、逼真。

3、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神态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重逢时的神情变化:欢喜――凄凉――恭敬。教师进一步引导:因少年好友的重逢而欢喜,因本人的现状而凄凉,因等级观念而恭敬。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交谈中用“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两个比喻句来刻画闰土的神情,故闰土的`“呆滞、麻木”给人以深刻印象。

4、除此外,作者在写闰土时还进列了哪些对比?(小结闰土的各方面的对比。多媒体显示)

5、刚才我们分析了闰土的对比,下面请大家各自分析“杨二嫂不同形象”,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学生简述杨二嫂的对比过程。目的同上。提示: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扬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段,想一想,前后对比反映了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提示:杨二嫂20年的遭遇和生活变化也反映出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经济衰败的另一个侧面。)

(三)课堂小结:这样对比,对文章有什么好处?(3分钟多媒体显示)

(1)突出人物形象。,令主题更加鲜明。

(2)突出人物的变化,使人物生动形象丰满。

(3)对比手法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注意:对比的运用是为主题服务的!要处理好人物主次关系,突出主要人物,淡化次要人物。

(四)联想运用:(15分钟)

课堂练笔:用对比手法写你熟悉的人物。注意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来仿写。也可以从某一方面进列对比。(提示:中小学同学、兄弟姐妹、老师父母等。如有人写妈妈:“唠叨婆”变成了大老板。)

学生速读片段,教师简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前后对比中感情基调不一;抓不住人物的特征变化;对比描写没有为主题服务等等

(五)课外作业:当然,本文除了闰土的对比外,还有闰土与杨二嫂的陪衬、现实故乡与记忆故乡的对比、闰土、“我”这一代同水生、宏儿下一代的对比。请同学们在自习时间选其中一方面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反思

故乡依然九年级作文 篇7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内涵深刻的关键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鲁迅先生回到故乡的生活情景,认识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情景,认识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辛苦辗转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关注农民生活忧国忧民探求新生活的情景。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表现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简洁传神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同学们,谁不希望家乡好呢?看到家乡繁荣昌盛,谁不高兴呢?可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回到故乡时,却看到故乡很衰败萧条,故乡人生活很艰难。你说鲁迅先生会是怎样的感觉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看看鲁迅先生回家的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鲁迅先生回到故乡的生活情景,认识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情景,认识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辛苦辗转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关注农民生活忧国忧民,探求新生活的情景。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故乡依然九年级作文 篇8

故 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小说主题。

2、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品读文章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二、精读第二部分:在故乡 分组讨论,探究问题

1、故乡的环境变了,现实中的故乡越来越凋敝,破败。在故乡,“我”见到了哪些人?他们中哪两个人的变化最大?

2、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 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

3、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

少年时的闰土: 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中年时的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②闰土言行、神态的变化令“我” 悲哀

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兴奋,“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没有隔膜。

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像一个木偶人”)。③闰土对“我”态度的变化令我悲伤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 送我贝壳和鸟毛 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分析原因:对“我”友好,热情,与“我”亲密无间,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中年闰土:对“我”非常恭敬,4次称“我”为“老爷”,要自己的孩子给“我”磕头,认为少年时“哥弟相称”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分析原因:他受封建礼教束缚,等级观念很深我们之间有无形的可悲的厚障壁、高墙阻隔着。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的变化令我悲伤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他捕鸟 看瓜 刺猹拾贝 观潮„„ 朝气蓬勃 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悲哀、痛苦的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已经对未来绝望。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⑤、小结:

以前的闰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中年闰土则麻木、愚钝、失去了生命力,在性格特征上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闰土真诚、友好、快乐,中年的闰土则孤独、忧伤、悲哀、失望,在情感上发生了变化。但最可怕的变化是闰土对“我”的态度的变化,对生活的态度的变化,这种心灵的变化即“精神麻木”,这才是最令人心痛的。

4、是什么原因造成他辛苦麻木地生活?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他痛苦得像一个木偶人。其中“官”是主要原因。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是闰土经济上贫困、精神上麻木的真正原因,而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是“官”套在人民群众精神上的沉重枷锁。闰土的巨大变化,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榨造成人民沉重的苦难,启发人们不能像闰土那样辛苦麻木地生活,要走新的希望之路。

5、概括闰土的艺术形象。

他善良,忠厚,勤劳,朴实,有着传统中国农民的一切优点。但悲哀痛苦,麻木迟钝,像个“木偶人”。这是一个被旧制度压得直不起腰的“苦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苦苦挣扎的老一代农民的艺术典型。典型性格是: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而不觉悟,有严重的等级观念和迷信思想,对生活绝望,寄希望于神灵。

6、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 悲哀。

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极瘦,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小结: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贫穷造成的。她的这种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和破败。

②杨二嫂言行、神态的变化令“我” 悲哀。语言尖刻——“贵人眼高”。

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

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

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以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小结:杨二嫂的身心被扭曲,和闰土一样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但是他们又有所不同: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

7、概括杨二嫂的艺术形象

从相貌、语态到品格,杨二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她年轻貌美,充当招徕生意的“活广告”,是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终日坐眷,安分守己,生活有着落,手脚当然也干净。现在呢?她是个凹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老女人,活像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形象变老了,丑了,对人也尖酸刻薄,对“我”是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对闰土,她恶语中伤。在要家具问题上,先是直言索取,索要不成便挖苦讽刺,人家不给,便顺手牵羊,且反诬别人。闰土进门默默无声,她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怪声尖利,令人心惊。

从以上简析中,可知她是一个尖刻,自私,贪财,势利,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形象,是一种“辛苦恣睢地生活”着的人物。

8、讨论杨二嫂的形象意义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日趋破产,城镇市民日益贫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凋敝破败,启示人们,也不能像她那样辛苦恣睢地生活,而要走新的希望之路。

9、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是否也令“我”悲哀?

点拨:他们的关系令“我”担心:自己和闰土的今天,也许就是他们的将来,所以心中一样充满了无奈和悲哀,但“我”更希望他们有不同于“我们”的未来。

10、“我”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通过“我”的眼睛与感受观察周围的一切,使人感到亲切,可信。可以说,“我”是作者的代言人。但“我”不能与作者划等号。“我”只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11、“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呢?(注意开头结尾部分“我”的心理)

“我”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看到故乡变坏的情景,自感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乡坏下去,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新生活。可见,“我”不是一个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二、读一读最后三段,讨论理解问题。

1、认识和理解“三种人的生活”

明确:闰土的生活辛苦而麻木,杨二嫂那些人的生活辛苦而恣睢,“我”的生活辛苦而辗转,这三种人都是社会直接或间接的奴隶。“我”寄希望于下一代和未来的“新生活”,是“我”想像出来的一种不同于现实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有点蒙胧,所以说“茫远”,不是社会主义。

2、课文最后三段是什么类型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是议论段。小说以描写、叙述为主,议论只起辅助作用。小说中的议论没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它只是一些议论片段或议论句,对某些人和事谈看法,点明意义,对深化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逆向思维,深化情感基调

思考: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四、研究环境,探究主题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该问题探究的已不仅是环境,而且涉及小说主题。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2、“故乡”在哪里?

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创新路。

3、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的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优秀作文:我依然胆小 篇9

用网络语来说,我就是怂。稍微一些小事都会被吓得方寸大乱。什么纸虫子、塑料眼珠、昆虫尸体啦,都可以把我吓得找不到魂魄。最让我咬牙切齿的还是上周五的“电梯惊魂”。

上周五放学时,阳光明媚,风光正好。我带着心爱的mp3,听着我单曲循环了很久的歌。因为今天不仅运气好,而且作业都写完了,所以我也忍不住跟着哼起来:“every day every night……”

准备走到我家那栋楼时,本来明媚的天气瞬间变脸。天有些暗,风也刮了起来,树也跟着节奏摇摆了起来。一切都来的那么的突然。“怎么回事儿啊?”我咕嘀着。音乐放到一半也停了,大概是没电吧。但刚刚我的右眼皮跳了好几下,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今天一定有大事要发生。

走进楼道里,我快速地走到电梯前,按下了按钮。电梯门开了!同时我也开始尖叫起来。因为一个人突然间从电梯里冲出来朝我做了个鬼脸!好不容易缓过神来,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同班同学谢开怀!我拍拍胸口,“人吓人吓死人啊!”之后便背过身,不再理他了。

尽管这种小把戏谢开怀同学使了两三次,但依然好使。我一定要让自己变勇敢些,不要再被这些小把戏吓到了!

评语: 黎慧轩的写作能力真是不一般啊。看,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一件事来表现:一开始用环境描写来衬托自己愉快的心情,同时也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高潮出现在那个鬼脸的出现,这就很能突出自己的“胆小”了,叙述清楚,描写具体。不错。

作者:黎慧轩

五年级故乡作文 篇10

奶奶眼中的故乡——80年代的漳浦

那时候,爷爷奶奶刚毕业,被分配到漳浦的两个不同的地方进行工作。那时候住的都是集体宿舍,每间宿舍里就只有两张用木板拼成的“木头床”。在方圆几百里以内竟难得见到一栋稍微比较高的楼房,一眼望去,几乎全是矮矮的砖砌或稻草搭的小平房。

奶奶眼中的家乡。交通也很不方便。有一次,奶奶为了带着爸爸去找爷爷,可以说是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目的地的。她背着爸爸翻了两座大山,乘了好久的客车(中途还转了几次车)才到爷爷那儿。计算下来行程总的有三天呢!还有一次,爷爷回来看望曾祖母,也“摇摇晃晃”了整整一天呢!那时候的客车破烂不堪,摇摇晃晃的,可以说,只要上车的,至少都会吐到终点。

我眼中的故乡——现在的漳浦

早晨,我乘车从家出发,开始了家乡游览之行。上车后,我睡了一觉,差不多一眨眼,就到了游览的第一站。跟奶奶那个年代相比可快了好几倍呢!

下午,我们来到了天福石雕园游玩。除了石雕园,家乡还有许多地方被开发成了旅游景区,如:南靖土楼、赵家堡、清泉岩、海月岩……现在,这些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些地方,以前可都是一片片荒山野岭呢!

晚上吃完饭,我们去逛麦市街。来到麦市街,我眼前一亮。街上的两旁开满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商铺,许多商铺门前还挂满了霓虹灯,可漂亮了。这时,买卖交响曲在我耳边奏响。在这此起彼伏的声音里,有卖主的`叫卖声,也有买主的讨价声;有卖主欢快的报价声,也有买主啧啧的赞叹声。如此看来,这条街丝毫不比厦门的中山街差。

五年级故乡作文 篇11

“来来往往的车辆,只有四五层的房舍,一排排粗壮的大树。”二十年来,故乡的这番景象时不时地会在我的脑海中若影若现,一闭眼,故乡就仿佛就在我的眼前。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少事都被我慢慢淡忘了,唯独故乡的景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永远抹不去。

可是公务繁忙,想回一趟故乡又谈何容易!

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又迈着轻快的脚步来了。我趁着这个时间,约了几位同学,一起回故乡看看。

终于可以去“一览故乡的变化”了,但一想到就要看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不感高兴,反而越来越紧张了。看来,“近乡情更怯”这句话讲得一点也没错。

啊!我故乡的交通变化可真大呀:

人们几乎人手一辆(小孩除外)汽车,还是海陆空型,天上跑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车辆不计其数;宝马、奔驰、奥迪各种牌子的汽车让我们眼花缭乱;越野车、商务车、吉普车各种型号的车使我们一睹汽车风采……咦?我们突然发现汽车还能“变身”呢!

我正在陶醉在汽车的世界时,一位同学建议道:“我们去看看久违的学校吧!”“好啊!”我们纷纷附和着。

在学校里,我们见到了我们亲爱的老师,它已经成为副校长了,和我们一样,他也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我们和往常一样,向老师行礼致敬。我们又与老师交谈了许久,最后老师答应带我们一起参观学校。

学校的变化日新月异:你瞧,教师里的黑板只要你按一个指纹,就会出现一个夹子,你将它夹在身上,它就会听你指挥:你说黑板上的字消失,它就消失,你说写“语文”,它就会有“语文”两个字出现;课桌上没有一本书,下面也没有放书的柜子,怎么回事?原来呀,只要你在课桌旁按一下指纹,便会出现一台平板电脑,要写作文时,老师会将题目发送到学生电脑里,学生写完后,点一下“提交”,答案就会准确无误的回到老师电脑里。

“老师,那是什么呀?”我们异口同声地问老师。“那是操场呀!”“?”原来,操场上的椅子是给同学们坐的,不过每一个座位都有相应的卡,刷了卡才可以坐上去。

这说得高兴呢,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只好与老师依依不舍地道别了。

没想到,我告别故乡二十年,故乡竟有了如此大的进步。

上一篇:党校开班典礼讲话下一篇:胡歌励志故事—胡歌励志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