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她们散文

2024-06-07

她们,她们散文(精选12篇)

她们,她们散文 篇1

她们,她们散文

希望,友谊不会变。

—— 静er

在小荷已有好几个月了,也交了许多的朋友。其中呢。我最感谢的就数这几个了。

小白兔聪聪

我可爱的奶提子妹妹。即使我们是刚认识不久。但是呢。她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要不是她的鼓励,我2年都不会发一次文呐。说真的,她是个特爱兔子的女孩,活泼开朗又可爱,真羡慕呐。我爱死她了呢。< 肉麻了,对不住额 >

神圣天女兽

也是我一位妹妹,她的一句话很使我发奋:小静姐姐,快点发文,我就只有两分就可以申请高级了,你也要加油。 我怎么也要努力到高级,就为了一句话。忽忽。我就是这样的人。总之,她的那个目标。我会达到。

刘丝

我的小颖妹妹,我喜欢她写的那七彩小公主。但是呢,她对人的防备太高了。有点超乎我的意料。诶诶,没法子,看起来是个有一点羞涩的小女孩哦。< 希望,你不要太防备我了,我会伤心的。哦也 >

草莓季节

尽管我不认识她,但是。她是评论我作文的第一人。我也要让她上板。嘿嘿。

还有珊瑚心和天仙青儿。我也不知道怎么描述了。但是。她们呀。我也忘不了。

希望有更多人和我交朋友。嘿嘿。

……

< 肉麻了,对不住额 >< 希望,你不要太防备我了,我会伤心的。哦也 >

她们,她们散文 篇2

她叫代瑶, 2008年卫校毕业, 被分在肿瘤科, 告别校园, 走进病房, 穿上白大褂, 带上燕尾帽, 她感觉自已仿佛变成了天使, 可无情的现实让她一个个美好的天使梦想都化为了泡影, 短短的一个月, 她就目睹了10多个病人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病人家属撕心裂肺的呼喊, 而医护人员却束手无策。

代瑶开始害怕走进病房, 特别是独自上晚夜班, 害怕家属急切的呼喊, 可是越怕就越来, 就在她值第六个夜班的晚上, 一位肝癌患者在上厕所时突然晕倒, 她与家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病人抬到病床上, 立即与值班的医生开始了紧张的抢救。扎好压脉带, 她找遍了手臂和前臂没有找到一根可以穿刺的血管。捏在她手里的那根针, 此时似乎千斤重, 护理值班老师潘贵平赶来, 她迅速判断可能是肝包膜破裂出血, 她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将一根留置针准缺无误地置入了患者的颈静脉, 仅用了3分钟, 患者血压升上来了, 意识恢复了。代瑶绷紧的神经才开始松驰下来。从那以后, 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过硬的护理技术, 才能当好这个人民生命健康的保护神。

她报考了护理函授大专, 平时她虚心向老师请教, 甚至与同事们互相练习在自已身上扎针, 经过2年多的勤学苦练, 代瑶穿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就是很细的毛细血管她也能一针见血了。

与她一起分配来的还有王丽丽, 被分在手术室。一次配合肝胆外科手术, 因穿针慢了, 手术医生很不满。下来后, 王丽丽独自在寂静的手术室里一连练了一星期, 不仅熟练了穿针, 还熟悉了各种手术包所需用物的准备, 穿针技术从过去7~8根线到现在手术台上一分钟能穿20多根线。手术护士配合手术, 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眼疾手快, 随时满足医生需要, 这才是一名合格的手术护士。王丽丽是个很要强的姑娘, 为了能做一个合格的手术护士, 她整天泡在手术室里, 尽量多参加手术, 除了自已多学习多看外, 还虚心向老护士请教, 很快她成了医生们最欢迎的手术护士。2010年她还代表科室到医院作了岗位技能表演比赛。

人们都说, 军营才是火热的, 军营才能锻炼人, 军营才能让青春闪光, 我不这样认为, 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平凡的岗位更能让金子发光。护士从事的工作虽然很平凡, 但它神圣崇高。人的一生谁都离不开医院, 无论是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 还是为抢救病人光荣栖牲的护士叶欣等优秀护理揩模, 她们都有一个信仰, 为了自已热爱的职业贡献毕生。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院长房晓彬经常这样告诫他医院的医护人员, 既然选择了学医, 就意味着付出、奉献, 与死神争夺生命, 医院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医护人员就是战士。2009年国庆过后黔东南州出现了甲流暴发流行, 作为患者最信任的州府医院, 每天疑似甲流发热病人暴满, 高峰时达到339人, 留观治疗病人115人, 感染科走廊上, 病房外的空地里加床住满了病人, 其中确诊了7名重症甲流病人。这样多的发热病人在自治州历史上从未见过。由于与发热病人密切接触, 加上连日来超负荷的工作, 感染科的护士们病倒了。护士田倩高烧39度, 但她仍然坚持边治疗, 边上班。护士长杨慰琼接她夜班时看到她气色不对, 询问时才知道她为了不影响工作, 一边打着点滴, 一边上班。还有护士刘丽娜、赵平、韦红, 都不同程度感冒了, 但她们都没有请假。她们深深知道, 此时自已的抵抗力下降, 与发热病人密切接触, 是很危险的。但身为护士, 她们的岗位就是病房, 职责就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怎能在国家, 人民, 患者最需要她们的时候, 离岗当逃兵呢?多年的职业生涯, 她们已经把一种社会责任与自已的职责紧紧地联在了一起。护士长杨慰琼从上午8点接班一直忙到晚上9点, 处理完了所有病人后才感觉肌肠辘辘, 体力不支, 她已经连续工作了10几个小时水米未进了。她来到医院膳食中心刚草草吃完了快餐, 手机响起, 是病房值班人员告诉她又来了很多新病人, 她二话没说立即返回病房一直忙到午夜1时, 次日又继续工作。在她的带领下, 感染科的护士们轻伤不下火线, 连续奋战, 终于扼制了甲流疫情的蔓延。

11月11日, 一名17岁的女性患者被确诊为重症甲流, 病人一连数天高烧不退, 抗甲流的特效药用了, 但病情没有明显好转, 怎么办?这名重症甲流患者病情牵动了自治州书记的心, 他与专家亲临传染病院看望患者, 叮嘱医护人员一定要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州医院党委书记, 院长房晓彬根据专家提出的救治方案, 向全院发出了倡议, 曾患过甲流或接种过甲流疫苗的医护人员献血, 抢救病人。大病初愈正在家休息的传染病院年轻医生彭绚得知这一消息后, 当天赶到医院, 现场为病人献了400豪升鲜血。就是这充满爱心宝贵的鲜血, 对病人治疗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 输血过后病人体温逐渐下降, 饮食增加, 三天后痊愈出院。

不要说护理工作平凡, 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 甘于吃苦, 乐于奉献的精神是做不好护理工作的。为了提高护士素质, 从2007年起州人民医院就以规范50项护理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岗位大练兵活动。在岗位大练兵活动中, 涌现出了很多不怕苦, 不怕累的年轻护理人员, 她们凭着娴熟的护理技术, 先后在省州的多次岗位技能大赛中获奖。2010年贵州省红十字组织应急处理技能电视大赛, 医院选出了五名医护人员培训。时值夏季高温酷暑, 骨科护士王娟带着护膝, 在坚硬的地板上跪倒爬起, 一天数百次, 一连十几天, 虽然带着护膝, 她的膝盖上还是跪起了一个个血泡。她强仍着疼痛, 坚持训练, 赛场上她的动作娴熟, 干静利落, 仅用了五分钟完成全部规定动作, 在场的评委被她感动, 她获得了全省最高分。

护士刘雪珲和医生沈键在单项现场急救包扎技术上也获得了全省最高分。在即将离别省城的庆功宴上, 她们集体相拥流下了激动的泪花。

这份荣誉太难得了, 这是辛勤耕耘喜获丰收的泪花。护士刘雪珲由于在急诊科工作太忙, 没有脱产, 刚在科里熬了一个通宵又到医院组织的练兵场上练操作, 晚上还要背理论题。家人默默地陪着她, 一连20多天, 她家的电视只有图像, 不敢开声音。去到省里比赛, 由于太投入, 几回梦里惊醒, 都在背比赛的题目。州人民医院自2007年以来, 护理人员为医院争回了多项荣誉, 获得省州岗位技能大赛三项二等奖, 三项三等奖, 一项集体二等奖。州人民医院因为有了这些甘于吃苦, 乐于奉献, 追求进步的好护士, 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病人感谢声不断, 每年收到锦旗、感谢信上百面 (封) , 病人满意度达99.77%。

生在红旗下, 长在新时代的这些年轻一代, 赶上了好时代, 她们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条件, 但她们没有躺在安乐窝坐享其成, 而是选择了工作、奋斗。她们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也想像其它的人那样, 节假日到公园里放松放松, 她们也爱美, 有时间也想逛逛商场买几件漂亮的衣裳, 但她们不能这样, 既然选择了护士, 就意味着奉献。

爱她们还是恨她们 篇3

她们的名字都因为男人的名字而被人反复说,她们却以更自由的飞翔精彩得让男人嫉妒;

她们或许成功;

她们的影子,或许你也想低头看到。

吉胡阿莎:“皮肉走秀的成功”

有人评论吉胡阿莎为“又一桩靠皮肉走秀的成功案例”。好经典的句子,短短13字却传递出了这么多信息,吸引眼球的当然是“皮肉”,可还有“走”——概括了出自深山,浪迹天涯的的传奇,“秀”——是把自己的一切供人观瞻的惊世骇俗,“成功”——当然是暴富代名词,而一个“又”,却使一切平淡了——这样的女人时下不稀奇了:前浪正高,后浪已起。

看了些评论文章,甚为当今文友的笔力老辣叹服,为了把这女人的“成”归“功”于“皮肉”,提笔就是“且不说她是86年长漂事件中的女英雄,也不说她怎么在英国从零起步成为暴富,法国她那本《扬子江的女儿》如何名利双收成了畅销书,让她收获10万法郎的版权。单单说她情感上能罗列出一系列让人眩目的男人名字……”

是啊!与皮肉无关的事都不准提了,还剩什么了。

因为她与一系列眩目的男人有交情,于是她得到的一切都必然的与自身努力无关了,只是与这些男人间一段段或情感,或肉体关系的遗产。

其实吉胡阿莎没有遵守的规则是:女人不应该成功;成功的女人必然是牺牲了做女人权力;好女人的成功是与一个男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总之这些金科玉律,吉胡阿莎都没有理睬,她出了自己的牌,自己给自己定了游戏规则:她成功了;她成功的保持了自己性感的诱惑力;她没有把自己托给“一个”男人,而与许多男人周旋。

所以她被视为异类。男人不喜欢她因为她不可控制。女人不喜欢她——她凭什么拥有那么多!

流氓燕:继续放荡

“一直在考虑,到底用什么名字写博客。是用流氓燕,还是叶海燕?是用叶海燕继续煽情,还是用流氓燕继续放荡?想来想去,觉得挺烦的。后来,征求宝的意见,还是用流氓燕,想流氓就流氓,想煽情就煽情。”

这是她博客的卷首。那著名的充斥着一个女人对性的感受和思索的博客。

流氓燕破坏了延续几千年的规则:性这事情,可以做,不能说;男人可以说,女人不能说。

流氓燕还在放荡着,但我们不要忘记,事物的属性是相对的。我们用什么标准衡量出来她放荡——是根据普通人的标准,或许换一个坐标再看看,流氓燕是正常的,而大多数的女人都被迫冷淡。

胡因梦:本身就是戏

她那著名的前夫说:“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因——梦。”

这是一位53岁的女性,她叫过“胡因子”、“胡茵梦”和“胡因梦”,演了15年电影,当了18年翻译,却因为一场与李敖为期100天的婚姻而被人们反复说。

放弃做明星其实早有端倪,拍戏时她的手上几乎永远有一本书相伴,内容不外是哲学、心理学、玄学或宗教。她说自己根本不适合演戏,因为自己极端理性。在时下这个海选与PK成年累月转不到头的年代,对于漂亮如她这样的女人或者男人,不当明星几乎是对自己的一种犯罪。而她当时已经是一线红星了,却不当回事儿,与含着泪水离开舞台的超女好男比,多么“可耻”。

没有找个搭对手戏的男星或是商界富豪,却嫁给了神神叨叨的李敖,婚姻未满三月,离婚后却对簿公堂三年;在淡出人们视野多年后,她携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以俨然一个“布道者”的形象来到此间。她说与李敖的这段婚姻让她由愤世嫉俗转向自省,告别崇拜他人的粉丝角色,告别男人的夸赞和追逐,开始寻找自己内在的创造力和生活价值。“我为什么要崇拜别人的文字、别人的思想?为什么不去下工夫,活出你的思想跟你的才华?”

现在的胡因梦,自己亲手做衣服,自己剪头发,自己下厨房做一日三餐。除了翻译、写作、演讲,办读书会,还参与台湾所有的环保活动。她现在唯一的社会身份是“台湾绿色消费者基金会”副会长,成功推动台湾“地球日”活动,发动数万人扫街,为抢救森林请命,四出观察污染情况。

有漂亮的外表还有头脑,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龚如心:纲常无存的见证

《资本家》杂志曾这样形容她:“在上海出生的龚如心,身高仅5尺,穿着银光闪闪的短裙,发上结了两条辫,活像蹦蹦跳跳地赶往商场的时髦少女。”传媒因此冠之以绰号“华懋小甜甜”。

龚如心也曾压力很大。她说过:“我做得好的时候,人家说都是因为我有先生打下的基业;事情不理想时,他们说我拖垮了我先生的公司。”1990年,丈夫王德辉第二次被绑票。龚如心在交付完绑匪要求的6000万美元的赎金后,却没能换回丈夫,王德辉从此杳无音讯。对于一个深爱着自己丈夫的女人来说,这样的飞来横祸所造成的打击是致命的,但是,三年多后,香港商圈便见识到了一个重新振作的“王太”。重出江湖的龚如心一副以衣不惊人死不休的样子。“超短裙、羊角辫”的新造型以及宛如少女般的心态,显然是在告诉人们这是一位不屈从传统的女性。

她认为商人总是陷入利益的漩涡中,很疲惫,她不喜欢。她很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难得画一张,就给联合国拿去做了首日封,还卖得不错。

身家数百亿,每月花费仅3000。除了工作,养狗便成了她最大的娱乐。据说,她可以允许她的宝贝狗睡在床铺,随处便溺。

她的去世留下新一轮的法律纠纷。让一些人私下感叹:就是不应该让女人掌管财产。要在有祠堂的年代,媳妇和公公争财产,简直乱了纲常。

龚如心总能挣钱,不论有没有丈夫在身边。这让许多相信女人和男人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奇迹的人,无所适从。

她们从没有承认过那些规则。

对别人的生存方式大惊小怪的人,反衬出自己生活的贫乏。

她们优秀作文 篇4

在操场整队一堂课后,我们迈着紧凑的步子向教室走去。

我和同桌穿插走在家长中,耳畔是极有规律的高跟鞋碰地声,此起彼伏,像七月里的蝉鸣,令人烦躁。我玩笑着说:“每日晚上的送饭俨然成了一场‘争奇斗艳’。”眼前是各色的打扮,或是摇曳生风的及地长裙,裙摆上大片的水墨渲染,颇有几分将“山明水秀”穿上身的韵味。或是个性张扬的短裙,勾勒出玲珑的身段,妩媚生姿。也不乏有衣着朴素的。衣袂纷飞,将平日里积攒的烟火气息,一并扬了出来,正是应了那句“她们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然而不管她们以怎样的着装出现,此刻,她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母亲。怀揣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她们将自己叨叨絮絮的深情切意揉进饭菜中,送与孩子们品尝。

平时见到的送饭家长都是站在教室外,发亮的眼神追随着自己的孩子。第一次看到这样送饭途中的场面,我难免有些惊讶,细细看着送饭的她们。走到北门教学区,目光所及又是另一番风景。

这边一位母亲挺直了腰板,激昂着笑意,让我见了都心情舒畅起来,可以想象她的孩子每日见到这样熟悉而温暖的面孔,心里该是多么的慰藉。这里又是一位脚下生风的母亲,虽说步伐极快,手上饭盒却很稳当,像经过专业训练的司仪,但细想来,她比司仪可厉害得多,经过多少岁月洗礼才有今日这番成就。也有小跑着的母亲,径自跑去,时时看着手表。这条路她已走了多少个日月,熟悉得不必再认路。神态各异的她们步伐不一,拼凑在一起却又很和谐。在此刻夕阳余晖下的校园里,她们便成了一处风景,一处让我怦然心动的风景,像宝玉初见黛玉,不见眉眼,不见肌肤,只神情恍惚地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就是这些习以为常的母爱温情,像一只柔软的手,轻轻地攥紧我的心脏,一切麻木的感觉都随着这些细枝末节重新活了起来。母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们的存在让我们可以始终拥有孩子气,总有她们为我们悲喜,为我们阻挡着人间的锋利。

她们作文 篇5

繁华三千,却也只是似水流年。一路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您的默默付出与陪伴。始是六年,再过三年,又是三年。您青春的容颜已不在,有的只是眼角的鱼尾纹和心中沉甸甸的挂念。那年的我,放纵叛逆,没有留意自己的生活,不懂您的心意;那年的您,唠叨挂念,处处细心,对我无微不至。而我却厌烦了您的唠叨,您的叮嘱。也是那年,我没有倾听您的声音,与您仅是转身的距离却变成了咫尺天涯。

而今,我已不再冲动,不在放纵,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倾听您的声音。明白了原来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您的爱。而我就像孟郊一样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幸福;就像冰心一样有“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啊”这种幸福。谢谢你的守护,如今我已长大,我会倾听您的声音,默默守护您,我将是您的拐杖搀扶您走下去。

岁月无言,当我们蓦然回首总会有那么一幕让我们无法忘记。深夜百家灯火已灭,而唯独您的房间未熄。您在秉烛夜读,您在批注备课。是的,您是具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无私奉献精神的老师。那时,我冲动叛逆,不服管教,甚至和您顶嘴。但是您从来不跟我一般见识,总是宽容我,谢谢您对我的谆谆教诲。感谢您的陪伴,我会倾听您的声音,扎扎实实的走下去,让您为我骄傲。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项羽变要五百次回眸,而你我却相伴数年,这需多少缘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你,我的朋友,我的同学,就在我的身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感谢那年年少轻狂有你陪我一起闯荡。我愿倾听你的声音,拾取只言片语,随我走下去。

心情随笔:她们说 篇6

她们说,你,这个人啊,表面上和所有人都处得来,好像和所有人都交心,其实,不是。

她说,我和她是一样的人。

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我和她不一样,她是真真正正的没心,而我有,只是藏起来了,让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我没什么安全感,我知道这一点非常清楚。

我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掌握在手里,不喜欢发生超出预期的事情。

像我写东西,我喜欢把所以得东西都备份,一份或者两份。只有这样才会有一点安全感。

她们说我这个人面热心凉,一开始我是赞同的,说的人太多了,我不得不赞同,好像这样我就会被自己保护起来。不会伤心,能够一直这样,笑着,做什么都游刃有余。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内。

可是,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孤单,从内心深处侵袭而来。

我想我是在乎的,在乎那些对我好的,在乎我的那些朋友,不管我是怎么结交到的朋友。

我害怕,在这样的社会,人会变,我怕以后,那些人会离开。

她们,她们散文 篇7

一、男性人物的命名艺术

在两部作品中, 男性形象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她们仰望上苍》中, 珍妮作为故事的叙述者, 讲述了她同生命中的三位男性的故事:克里克斯 (Killicks) 、乔·斯达克 (JoeStarks) 以及甜点 (TeaCake) 。克里克斯是珍妮的第一任丈夫。在珍妮眼里, 他是个又老又丑的家伙。在他的名字当中有“Kill”这个词, 也就不难把他的名字同珍妮口中的“坟墓”联系到一起了。是他毁灭了珍妮的梦想和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他无法满足珍妮对于爱和自由的渴望, 对珍妮来说, 逃离克里克斯就意味着逃离“坟墓”。

就这样, 乔·斯达克进入到珍妮的生命中, 给她带来了阳光。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 珍妮还是克里克斯的妻子。乔给了珍妮一种新鲜感和祈求变化的愿望。对于珍妮来说, 与乔私奔令她兴奋不已。不幸的是, 随着时间的流逝, 珍妮发现乔只是将自己当做私人物品。他顾忌的不是珍妮的感受而是他的市长的地位。“Starks”的意思, 就是表面非常严厉。而这也恰恰反映出他的个性。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如此坚硬的心是永远无法了解珍妮内心那最柔软的部分的。他们的生活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

乔以自我为中心, 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与他相反, 珍妮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TeaCake却截然相反, 他比乔谦逊, 容易亲近。有趣的是, 如此甜蜜的一个名字实际上是一个又黑又壮的男人。经过两次婚姻, 珍妮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女性。她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在Tea Cake身上, 她体会到了探索的新奇。他非但不压抑她的个性, 更是与她交流, 让珍妮感觉彷佛回到了少女时代。只有TeaCake看懂了珍妮内心最真实的需要。离开了食物和水, 人无法生存, TeaCake就是珍妮的食物和水, 用快乐和激情给珍妮给养。

与珍妮一样, 《紫色》中的西莉也一直寻找自己的声音。她不愿提到自己的丈夫, 因此读者只能看到某某先生这样奇怪的名字。其实, 西莉对某某先生的称呼是不断变化的。最初, 西莉并不知道丈夫的名字, 她对丈夫充满了恐惧, 她只是在萨格口中得知了他叫埃尔伯特。西莉长期受到丈夫的虐待, 几乎体味不到爱情真正的滋味和感觉。直到她发现了一直被某某先生藏着的妹妹的来信, 她才意识到要寻找自己的声音。在萨格的鼓励下, 她开始努力逃离坟墓一般的生活。丈夫看到她的成就以后, 开始学着尊重她。终于, 在西莉的口中, 再也没有了某某先生, 取而代之的是丈夫的名字埃尔伯特, 这正是埃尔伯特性格变化的象征之一。从受到埃尔伯特的压迫到拒绝他的求婚, 西莉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女性人物的命名艺术

两部作品都表现了黑人女性对命运的抗争。女性形象无疑是作品中的重中之重。在《紫色》中, 所有的女性在文中都以全名出现。这里, 我们以西莉为例, 一开始, 在西莉写给上帝的信中, 并没有署名。在她找寻自我身份的苦旅中, 她经历了种种磨难。幸运的是, 在这些磨难之后, 西莉并没有被打倒, 而是终于找到了自我身份———一名独立的黑人妇女。随着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读者会发现西莉会在信的末尾自信地署上自己的名字。作家通过这些细节透露给读者一个信息:西莉在变化。一旦她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那么没有任何人能够淹没掉那个强烈的声音。同样的道理, 萨格作为西莉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对于西莉来说是非常特别的。她不仅是西莉的好朋友, 更是爱着西莉。是她一直鼓励西莉学会爱, 学会享受生活。萨格 (Shug) 在西莉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就好像是往苦咖啡里扔的一块糖 (sugar) , 为西莉苦涩的人生增加一点色彩。直到萨格的出现, 西莉才真正了解了生命和爱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TeaCake和Shug在珍妮和西莉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从他们身上, 珍妮和西莉感受到爱和关切。

对于一个女性来说, 生活在没有爱的世界无疑是一个悲剧。在珍妮和西莉寻找自我身份的苦旅中, 她们渴望独立。珍妮始终认为与其在沉默中接受祖母的安排, 不如逃离大多数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无论是西莉还是珍妮都无法得到她们想要的尊严和自由。

佐拉·尼尔·赫斯顿和爱丽丝·沃克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很深的渊源。她们在作品中都创作了很多生动的形象。作家通过这些鲜明的形象表达着她们的思想。对于命名艺术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更好的了解人名背后的含义, 才能更好地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 从而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获得作品表达的真意。

摘要:对于黑人女性来说, 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无疑是一个文化苦旅。姓名作为身份的象征之一, 在两部黑人文学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紫色》和《她们仰望上苍》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命名艺术, 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两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关键词:命名艺术,《紫色》,《她们仰望上苍》

参考文献

[1]Hurston, Zora Neale.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8.

[2]Walker, Alice.The Color Purple[M].New York:Harvest Books, 2003.

[3]李洁平, 妇女主义在《紫颜色》主题中的构建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8) .

[4]李敏.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论《他们仰望上苍》和《紫颜色》的叙事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 2004 (6) .

她们为何不结婚? 篇8

木子/31岁/外企高级职员

长恨歌里的薇薇,一辈子生活在母亲王琦瑶美丽的阴影下,而我,也许一辈子要生活在母亲强权的阴影下了。老妈果断能干,虽然一直有点自我,但正是她替十多年前那个年幼无知的我拿了一次又一次正确的主意才使我能顺利地从名牌小学、名牌中学到名牌大学,最终进入社会谋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生活很多时候不是书本,爱情更不能用谋划上大学找工作那套来设计,所以今时今日,我终于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龄未婚女青年,社会的不稳定有我的一份参与了。

我开始在长辈的安排下相亲,我也记不得多少次了,只知道很多都是被妈妈否定了。有一些是我看不中,有一些妈妈看不中,有一些妈妈虽然没有明说,但我看得出她不满意,渐渐我的心也灰了,意也懒了,不愿意去多费力气和妈妈争执什么。

前年家里替我安排去英国继续深造,在伦敦读书期间,我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也许是没有了妈妈的介入,我可以比较轻松地和他交往,渐渐,我们相爱了。他先毕业回到北京发展,可惜一直不顺利。为了和他在一起,我选择了那家可以回派我到北京的英国公司。从到北京的那一天起,妈妈就没有安静过,她怎么也不能接受我放弃故乡上海,跟随一个外地男人在异乡游荡。她要我回上海,我以工作为名拒绝了。于是她又逼我结婚,我却希望再多给彼此一些时间了解和适应。最终在妈妈多次电话的威逼下,我终于答应和男朋友结婚,并安排双方父母到上海见面,商定具体细节。可是没想到,就是今晚,老妈见过他的父母后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她大概是受不了北京人的脾气和习惯,或者是觉得男方的背景实在不能让她满意。我到底该怎么办?我到底该怎么和妈妈相处?三十多岁单身的我,可以在职位上不停地上升,却为什么还不能把自己顺利地嫁出去?

Rainbow/27岁/生物科技分析员

据说,男人在赚到第一个10万的时候,最想成为百万富翁;而女人在毕业第一年的时候,最想嫁人。如果阴差阳错没有结成婚,多半会开始漫长的单身生活。

至于为什么竟然会结不了婚呢?也许,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结婚,而不是真的结不了婚。事实上,找一个人结婚是容易的,而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是异常艰难的。

毕业以后的5年来,那些当年信誓旦旦爱我、而不为我所爱的男性朋友们,现在不是正在琐碎的婚姻中作幸福状,就是正在热恋着作甜蜜状。通过一些直接和间接的途径,我得知他们的新欢并不非常称他们的心,然而为着一份明确的目的一结婚,他们纷纷跃入了围城。

在这一点上,女人,至少是我圈子里的姑娘们,多半不会如此。她们不会为了嫁人而仓促地选择一个不够爱的人结婚,相对于乏味的婚姻,她们更愿意继续等待,并在等待中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于是,我的单身生活继续热热闹闹地继续:周一同事聚餐、周二看电影、周三同学结婚吃饭、周四朋友回国去KTV唱歌……因为单身所以才会把活动排得这样满,抑或是因为活动这样满才继续单身?答案已经分不清了。

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结婚;恐惧想象中乏味的婚姻;一个人的生活没有预料中的那么悲惨;最后就是,心里还有对爱情的理想——所以今天,我依然单身。

天使鱼/35岁/作家

也许是我太较真了,在没有找到那个能与我“琴瑟和谐”的人之前,我就是不能“和婚姻和解”。所有结了婚的人都说,爱情和婚姻根本是两码事。我也多次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现实?为什么要执着于情感的质量?为什么在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就信誓旦旦地希望自己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唯一的一次?找个他爱你你不爱他的人嘛。找个能提供你优越生活的人嘛。结了婚还可以离婚的嘛。我的耳边充斥了诸如此类的声音。我也一直在说服自己,甚至有时候还出现了一些暂时的虚幻的念头,想象某种剔除了情感成分的婚姻生活,没有什么不能接受和忍受的。

那样的状态持续了一阵子,后来,又回到了原来的念头上。她们一生中的美好时辰如草尖上的露水,稍纵即逝,何必要勉强自己,让另一个不甚喜欢的人来打扰你单人床上的美梦呢?假如不能和谐,何必让别人干扰你独行的脚步呢?一个人也许孤单寂寥,但两个人也未必能消逝孤独,人的孤独在深处,况且还可能在孤单之上更添烦恼?

本来是想躲进婚姻,寻一件抵御外界的铠甲;一不留神,却可能将自己关进了一座两人战争的城堡。 我这样想,一定是“不成熟”使然。我知道,作为一个生活的人,将来一定要与婚姻和解的。我不是一个彻底超脱的人,如果格格不入,现实世界会将你丢弃,而这样的代价实在惨重。

她们的背影作文350字 篇9

街角的咖啡店关门了,城管整天来学校门口晃悠。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举报,故意和那些小摊小贩过不去。

那天吃完饭回校,我亲眼看到一个卖水果的老太太被城管追着跑。坐在车里的那个城管,长的倒是很帅,就是很凶。他手里拿着小喇叭,显得面目狰狞。

那个老太太,让我想起很多人很多事,瞬间眼睛就要湿润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从我最敬爱的亲人去世开始,看到那些街头的陌生老人,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熟悉感。

她们的背影,让我看到时光流逝,幻想到几十年后的.自己,甚至,还有另一个世界。

我想知道,我还有多少任性的机会。我现在站立的地方,究竟在哪里,而我,到底想要去哪里。

我可以让自己的心停止跳动,暂时停止跳动。我告诉自己,不要害怕,不要恐慌,邪不胜正。

只要我有实力,就不怕黑暗中的他们。

看看她们是怎么吃的吧 篇10

让好食物一目了然

把那些健康的食物储藏在一目了然的地方。有研究显示,当人们把水果和蔬菜放在冰箱冷藏室和视线平行的位置,把那些不太健康的食物放在下层的储藏格里,这样可以让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增加3倍。

少买家庭优惠装食物,大包装=大胃口

海量的食物一旦到家,就会变为橱柜和肠胃的负担。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那些将薯片、饮料、曲奇饼干,甚至方便面填满橱柜的人,会在一周之内将所有种类的食物消耗一半的量,速度是一般情况下的两倍。如果你想要享受家庭装食物的优惠,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那些超大包装的食物,以每餐一份的形式进行再包装,这样能限制每次的摄入量。另一个办法就是把它们放得离你远一点或者高一点。

把“催肥”的食物藏起来

将薯片放在柜子上的人,比那些把薯片放在柜子里的人,平均体重会重3公斤。如果你有一个开放性的或者玻璃门的柜子,不要用它来存放食物,这样会让你不自觉地摄入更多的食物。储存食物的时候注意,把水果、坚果、燕麦……这些健康食物放在离你最近的位置,饼干、薯片、饮料要藏得深一点,将它们放在健康食物的后面,这点很重要,因为打开柜子第一眼看到的食物,和第五眼看到的食物相比,被选中的可能性要高3倍。

放弃大盘子,根据食物颜色选盘子

同样一份面条,放在8寸的盘子里看上去很多,你会觉得自己吃得很饱。但如果放在10 寸的盘子里就会显得少得可怜,很快吃完后依然觉得没有饱腹感。另外,盘子的颜色也很重要,如果盘子的色调和食物相同,那么你会多吃掉18%的食物。因为如果有颜色的对比,也会让食物看起来更多。像意面和米饭这样的白色碳水化合物,建议使用深色的餐具,这样能让你吃得更少。而像牛肉、羊肉这样的深色肉类,则建议使用白色餐具。

把曲奇饼干放在不透明的包装盒中

研究人员进行过一次“生日聚会剩余食物实验”,一半的剩余食物被透明的塑料保鲜膜包裹,或者装在透明的塑料器皿里。另一半食物使用铝箔纸包裹,或者装在不透明的器皿里。2 天内,所有保鲜膜包装的食物都被吃掉了,多数不透明包装的食物还在。这种方法对于曲奇和番茄同样适用,所以那些健康的食物,包装越透明越好。

把电视机和舒适的座椅请出厨房

在厨房停留的时间越长,你就会吃下更多食物。同意把电视机和舒服的座椅搬出厨房的人,每天逗留在厨房里的时间会缩短18 分钟。这意味着吃下更少的食物,也让准备工作更有效率。

用窄口杯喝酒

杯身较长,杯口较窄的酒杯和杯身短粗,杯口开阔的酒杯相比,在倒酒时会少倒入12%的量。因为相同体积的酒,倒入窄口杯看起来要更满。从倒酒方式来看,酒杯放在桌子上会比手持杯子减少12%的量,因为从上方看杯子会显得更满。

餐馆吃瘦法则

学会看菜谱

菜谱上的描述性字眼能够揭示这一道菜热量的高低,比如“干煸”这样的关键字就代表你会额外摄入至少130 卡路里的热量。

高卡路里关键字

油炸、香酥、干煸、过油、爆炒、黄油、奶油、h、芝士或者白汁。

低卡路里关键字

凉拌、清蒸、烤、炖、脱脂、卤制、白灼。

选择一张照明条件好的桌子,最好临近窗户。

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桌子上就餐的人,点餐时选择健康食物的比例更高。灯光昏暗更有可能点那些高热量的食物,而且量还会更多。

避免坐在吧台或者电视机屏幕附近

如果坐在距离吧台两张桌子以内,和坐在远处的人相比,平均会多喝下3杯啤酒或者鸡尾酒。而离电视屏幕越近的座位,人们会消费更多的油炸菜品和小吃。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东西会有三个问题:你的动作是出于习惯,而非出于饥饿;你不会注意已经吃了多少食物;你吃东西的节奏已经被电视节目所掌控。

吃自助餐坐得离食物远一些

她们的一个世纪 篇11

如同书名所示,这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常州张琦家内汤瑶卿等三代女性,她们皆是清代妇女史上引人注目的才女文化之中的成员。有清一代,不仅留有数量惊人的关于才女的记载,也保存了相当可观的女性著作,汤瑶卿等张家女性成员就都有文学作品传世,逝去的人物虽然无法言语,但她们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付诸纸笔,看到这些字句,很多人会有和本书作者曼素恩(Suan Mann)教授一样的感觉:她们不想被遗忘。然而在目前,她们被人们记起却往往是因为历史记载中男性文人的揄扬,或者是她们与名士的关联。两性的交流固然对于女性生活有重要影响,但过分强调这些,只能止步于在已建构好的男性坐标中寻觅附着点,最终不过是为已有的历史提供一点花絮与补充,女性自身表达出的丰富信息仍被遗忘了。本书则真正进入了女性文本之中,辨析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声音。

虽然张琦与其兄张惠言在文学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开创了常州词派,但通过曼素恩教授的分析,可知尽管交流密切,他们的女性亲属却并非他们文学主张的忠实执行者。首先,在写作的文体上,她们与清代大多数妇女作家一样主要选择作诗。再者,在词的创作上,尽管传统文学批评将词分为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并认为婉约之风与女性有天然的联系,但张琦与汤瑶卿的长女张英以及一些清代妇女,都乐于学习苏轼,尝试豪放之风。张英之所以在词的创作上未遵行其父的词学主张,是因为她认为张琦等人推尊晚唐五代词风是为了将政治抱负寄托其中,并且她与其父辈所处时代不同,他们未曾经历她这个时代所遭遇的危机。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身处知名的文学世家之中,女性的创作仍有其独特之处,对于她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发现她们与文学史上人物之间的表面联系与简单分析,惟其如此,包括张门女性在内的众多才女才能真正在后世找到她们的知音。

才女们的才华虽然直接表现在文学作品上,但她们生活的真正重心却不在于此。作为历史学者,作者更多描写了张门才女所承担的社会与家庭责任,而以她们为叙述中心,还可以发现许多与之交集的妇女的身影。书中对这些女性也都有详简不一的叙述,她们虽然生活时代相近,却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她们的际遇也是那个世纪妇女生活的缩影。

国际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妇女史的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从中发现与西方妇女史的差异,借此重审并修正源起于欧美学术界的性别研究理论。曼素恩教授在书中比较张氏姊妹与勃朗特姐妹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也是基于這种模式。但在中西妇女生存状况有所差别已成为学界共识的情况下,同样应该认识到中国古代妇女生存状态也是一种差异化存在,在占据主流的才女文化之外,寻找与张琦长子订婚后、因未婚夫早亡而终身在夫家守寡的法氏这样的女性的声音也不容忽视。幸好曼素恩教授认为法氏等人的沉默也并非完全无声,在汤瑶卿等人拾笔记叙法氏带给她们的困扰时,法氏也得以留下记录。同时,当今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延伸到文学作品之外,从医学、书法、刺绣以及物质文化等方面着手,力图为古代女性建构起多维的立体生活空间。

或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今日所能听见的张英等人的声音,也未必是她们完全真实的表达。虽然她们身处一个妇女文化呈现繁荣局面的时代与地域之中,占据社会文化主导的仍是男性与男性价值观。她们作品的汇集出版,多数情况下有赖于男性家庭成员的帮助,而男性在编选她们的作品时,很可能会舍弃那些与他们的文学标准不符的作品。作者注意到,在评论张门才女们的创作时,男性文人往往将她们与六朝诗人或是陶潜、孟浩然等隐逸诗人相比较,而女性自己却更倾向于学习杜甫、孟郊、苏轼、元好问等诗人的诗风。可见,男性文人即使支持鼓励妇女写作,也很少能真正理解她们,而只是把她们的写作纳入他们所认为的轨迹中。同时,不论是男性同伴还是女性自身,都习惯于在男性文学传统中选择榜样与参照。

因此,即使是熟练掌握表达技巧的才女们,她们所发出的声音也是有条件的。这一方面使得留存的记录更显珍贵,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性别研究从来不是单纯以妇女为研究对象,必须将其放在社会时代以及两性关系的语境之中加以考察,发现其中隐含的男性视角,并对之提出挑战,从而对历史做出全景式描述。在这个意义上,《张门才女》不仅展现了被忽视的中国十九世纪妇女的历史,同时也从女性的视角,变他史(history)为她史(her story),完成一部以女性为中心人物的中国十九世纪史。

从汤瑶卿等三代女性生活及她们的自我体认之中,曼素恩教授引申出一个问题:十九世纪末叶开始,梁启超等人对于中国妇女现状痛心疾首,以为是国势衰微的根源所在,同时大力倡导“新女性”,将国家振兴的重任系于女子。这种对于传统的指责,认为需要重新塑造女性形象的做法是否与实际相符?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新女性或是女性革命,更多的是从男性的政治需要出发。曼素恩教授指出,“才媛们的诗歌中不乏关于政治、海外事务、保卫国家的题材,也表达了深入妇女意识之中的历史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促使她们写下了这些诗歌,然而他们将这些诗歌的存在抹去了”(197页)。所以所谓新女性与传统闺秀之间的分野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断裂,没有认清固有的妇女文化就比照革新的设想为妇女定位,抛弃传统而另外寻找样板,这样的运动很难说是真正出于妇女自身的要求。

她们,她们散文 篇12

因此, 今天在这里我也想从这两方面谈一谈我的创作体会。 不当之处, 希望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

一、采写经过

先说一说这篇文章的采写经过。 文章的主人公徐桔桔这一典型, 线索来自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 事后我也因此与沈国明熟识。 这时才了解到, 他也是黑龙江的老知青, 他与徐桔桔、贾爱春起初也并不认识。 这篇文章是2012 年9 月采写刊登的, 沈国明是在7 月底的一次黑龙江知青聚会上见到两人, 从旁人处得知她们重回第二故乡帮助当地乡亲的故事, 觉得很钦佩, 因此也希望有媒体能够报道, 弘扬这一典型。

我辗转了解到这一线索时, 已经是9 月初。 当时我其实是有些犹豫的, 从线索来看, 内容和题材挺好, 但很多时候, 作为一个时政线的记者, 因为接触了太多典型宣传, 反而对典型有天然的排斥。 倒不是说典型不好, 而是觉得很多典型都有刻意性, 有一些人为地拔高。 这两位知青的故事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可能呢? 我想到, 当地也有媒体, 如果真的有好的故事, 应该也会留下只言片语, 但搜遍网络, 并没有关于两人的任何报道。

这让我很纠结, 两位主人公所处的地方很远———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 一个紧邻边境线的小山村, 去一趟并不容易, 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 我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我们的领导, 领导也十分犹豫有没有必要走这一趟。 我们的领导比较为下属考虑, 让我实在不行就电话采访下。

得到徐桔桔的电话后, 我给她打了过去。 就是这个电话, 改变了我的想法, 坚定了我走一趟的信心。电话中是一个十分爽朗的女声, 说着上海味的普通话, 但讲的却是带着泥土气的内容。 做过自我介绍后, 我讲了自己的意图, 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你不要来, 最近我们很忙的。 ”问她近期或者国庆回不回上海, 她更惊讶了, 回答说:“怎么可能, 我们马上就秋收了, 今年玉米和黄豆都增产了, 老乡们积极性很高, 收完庄稼还要分配好, 事情很多, 短时间内不可能回去。 ”

那种感觉, 像一下子被拉进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我从她的语气里能感到自豪与匆忙, 风风火火的样子, 朴实却生动。 我被打动了, 那种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差异, 让我感觉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反复跟徐桔桔说, 很想过去看看。 这一回, 可能是感受到了我的诚意, 她很爽快地同意了, 并且在电话里详细地告诉我怎么到她那里, 坐什么飞机, 换什么火车, 再换什么汽车。 我这才知道, 她所在的县城不通飞机火车, 去那里一趟来回就要近4 天。

说一句有些惭愧的话, 对于常年在外奔波的调查记者来说, 这些困难简直不值一提, 但对我来说, 当时确实有点畏难情绪。 因为我有严重的过敏性鼻炎, 我很怕来北京, 因为这里很干燥。 而长途火车对我来说也是最不愿经历的。 旅途上的煎熬让人很疲惫。 因为鼻子受不了火车上干燥、污浊的空气, 虽然乘的是卧铺, 但根本无法入睡, 只能用一张湿纸巾沾了水搭在口鼻上, 听着临铺此起彼伏的鼾声, 熬过了长夜, 回程时也是如此。 到了当地, 正好是早上, 徐桔桔已经按照约定的时间来找我, 采访马上开始。 一开始我很疲惫, 泡了浓浓的茶, 才不至于打瞌睡。

连续两天的采访跑的地方比较多, 时间也比较紧张, 一直没有很好的休息, 但我感觉来得值得。 近距离的观察和采访, 不仅让我得以亲身感受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品行, 聊出了许多具体生动的细节, 也让我亲眼看到了小山村因为她们的到来所发生的变化;与老乡的交流, 更是获得了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事例。 这些, 都是典型站得住脚的基础, 心定了, 材料充实了, 写稿才不会没底。

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走转改”的重要。事后再想, 如果采访在上海进行, 就算也是采访当事人, 但谈得肯定不会这么细, 也会少了两位当事人相互交流中吐露的一些生动细节, 更加得不到当地百姓的反应。 我想, 这正是“走转改”的意义所在:到现场去, 到人物的身边去, 这是每一位记者的基本素养。 更重要的是, 贴近采访对象, 收获的是心灵的感动, 我觉得这种感动是写作的灵魂, 要打动别人, 首先要打动自己。

二、主题和立意

再说一下主题和立意。 无论是采访中, 还是采访后的写稿阶段, 我一直在思考, 两位老知青所做的一切, 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毕竟, 在新时代的洪流下, 去讲一个过去的时代流传下来的精神, 是不妥的, 更难以引起共鸣。

在两位主人公身上, 最打动我的是两点。 一是实干。 对于两位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 这种精神尤其可贵。 前面说过, 我接到采访线索后, 给徐桔桔打了电话, 想问她近期有没有回沪的计划, 她告诉我快秋收了, 不可能回来。 那时候我就特别钦佩, 也特别好奇, 她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呢?

后来的采访, 我领会到她们对这个曾经插过队的地方, 的确有我所不能理解的深情。 我记得采访结束后, 她们拉着我去看小镇的夜景, 对于两个从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出来的人, 那样的夜景实在算不上什么, 但可以看得出来, 她们是发自内心的自豪。 她们对我宣不宣传她们其实并不在意, 却想方设法希望我能多宣传逊克这个地方。 她们告诉我, 这是她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她们在这里走上社会, 在这里走向成熟, 在这里入党, 度过了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华, 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后来想, 是不是仅是这种情感促成了她们下定决心去做这样一件事呢? 我觉得不仅如此。 在这里插过队的人很多, 回去重温旧梦的也有不少。 也许回到当地的时候, 在此情此景的感染下, 激情涌动, 会生出做一些事改变这里的冲动, 但真正能够坚持, 能够去实干的却不多。 我觉得这一点才是徐桔桔、贾爱春最了不起的地方, 她们没有止步于想象, 她们走的每一步, 都是一步一个脚印。 没有经历过那种艰难, 根本无法完全体会这种实干精神的可贵。 就像她们说的那样, 做一些改变现状的事情, 我觉得这是她们身上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也跟现在提倡的实干兴邦精神是吻合的。

二是“无私”。 在这篇报道里, 我写了两位老知青为了给当地村民争取利益, 做了不少看起来比较鲁莽的事。 比如, 她们二话不说就冲进县委书记办公室, 她们今天堵这个局长、明天堵那个局长。 初看起来, 好像是这些官员不作为。 其实, 这些官员也有很多难处。 为什么他们肯给两位老知青面子? 最重要的是, 这些官员都知道, 两位知青争的是百姓的利益, 而不是她们自己的利益。 她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 不是来作对的, 而是来做事的。 说到底, 是被她们的无私所打动。

因为篇幅所限, 很多故事后来见报时被删掉了, 也很可惜。 比如, 徐桔桔在当地住的房子, 条件很艰苦, 但就是这间房, 也不是无偿使用的, 而是她换来的。 她打听到当地有一家人在上海打工, 就把自己在上海住的房子让给这家人住, 然后才住进他们的房子。 还有, 她们为了丰富当地村民的生活, 组建了舞蹈队, 参加县里的表演, 每一次演出的费用, 全都是两位老知青掏的腰包。

最让我感动的是徐桔桔很自豪地告诉了我一个细节:村民们不管谁家做了好吃的, 都会给徐桔桔送去。 经常一开门, 门外都是村民送来的吃的东西。 所以说, 有没有私心, 老百姓心里最清楚, 正因为如此, 她们在做事的时候, 不管多么难的事情, 老百姓都支持, 县委书记都没她们说话管用。 无私, 我觉得这不仅是她们的品质, 也是她们能够成功的要素。

文章见报后, 出乎我的意料, 反响异常强烈。 许多读者来电来信或者发来邮件, 他们中大多数是有那一段人生经历的人, 还有知青的家人、子女, 来电来信的语气都很激动, 他们或为重温自己曾经奉献的青春年华而激动, 或为自己的同辈人的所作所为而自豪, 也有的想向两位老知青提供帮助, 想出钱、出力、出技术的都有, 他们特别为两位老知青想做点实实在在、改变现状的事的那种扎实而赞赏, 认为这是知青们多年沉淀下来的良好品质。

在这些人当中, 有成功的企业家, 有上海的政协副主席, 有曾经的上海市副市长。 最让我意外的是,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也在这篇文章上面写下批示, 他说, 文章的主人公让他既敬佩又感动, 也让他增添了信心与力量, 并专门向我表示感谢。 后来上海电视台还专门赶赴当地, 拍摄了上下两集的纪录片。 播出后, 同样反响强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一些并没有知青经历的年轻人, 也感动于两位主人公的奉献与实干精神, 有一位青年社区民警给我写了一封邮件, 让我感触尤深。他说, 平时天天与琐碎的事打交道, 经常在怨气中生存, 感觉自己也充满了怨气。 现在看到两位老人在踏踏实实做这样一件事, 很惭愧也很受启发。 他认为, 在这个时代光靠埋怨是没用的, 只有认真做事, 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这些读者的强烈反响, 让我也感到振奋, 因为这说明两位主人公的行动, 的确非常值得关注, 具有现实意义。

三、关于写作

回到上海, 文章该怎么写, 也让我颇费思量。

写人物通讯, 写一个典型, 其实是记者的基本功, 但要写好却不容易。 写典型首先是写人, 写人就要像人, 而像人的关键除了采访深入、个性化写作之外,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分寸感。 不要不及, 也不要过。 通过我和徐桔桔、贾爱春的接触, 我认为她们的特点是朴实、真实, 一个情感充沛却不轻易流露, 一个风风火火、不拘小节, 这是属于她们的独特气质。

所以从一开始我的想法就是, 写作要客观描述、真实表达, 尽量不带入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最好是站在旁边, 不动声色地介绍。

而且在我看来, 两位主人公的所作所为, 与以往那种可歌可泣的人物相比, 还是有不同的, 她们所做的虽然也很不容易, 一般人难以做到, 但其实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也没有作出巨大的、难以挽回的牺牲。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 她们也有自己的困惑, 也有过畏难情绪。 比如徐桔桔最初认为去边疆种地是“天方夜谭”;贾爱春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号啕大哭, 也会耍赖说要回北京。 恰恰是这一切让她们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可爱, 也更有让人信服的力量。 她们付出的一切, 值得弘扬, 也并非无法模仿。

所以,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我时刻告诫自己要收着写, 尽量克制, 通过客观的描述和群众的语言去表达, 尽量不带入自己的评价和感情过于充沛的话语。真正有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也是通过文章后记者手记的形式来展现。

写作时,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那就是我写这两位老知青, 目的是什么, 我希望向读者传递什么, 典型背后究竟想要寄托什么。

我个人理解, 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 要通过细微的笔墨呈现人在时代大背景下的角色扮演。 我记得以写典型人物见长的老记者郭梅尼也曾经说过, 一篇好的典型报道, 要扣准时代的脉搏, 因此记者也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 在徐桔桔和贾爱春身上, 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弘扬的? 显然不是当年的知青精神, 虽然这也很打动人, 两位受访者也一再强调这种精神对她们的影响, 但我在与她们的仔细交流中发现, 这其实只是她们作出选择的诱因, 真正能够支撑她们一直走下去的, 却是徐桔桔说了好几次的一句话:“想做点事情。 ”“想做点改变现状的事情。 ”

这其实也就是前面写主题和立意时提到的那种实干精神, 她们两人心中所想的, 是静下心来做事, 努力去为改变现状做一些努力。 我感到, 这其实正是我们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所缺少的。 正如我在标题中提到的那样:在她们身上, 感受心灵的质朴与纯净, 我也希望可以用这种质朴与纯净, 去涤荡当下一些人心灵的雾霾。 我想, 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新闻价值所在。 所以, 再一次回到之前的话题上, 我觉得在文风上, 也应当尽力避免浮夸, 尽量用朴实的话, 多用白描的手法, 去讲两位人物的故事和品行。

在动笔时, 我又有些纠结, 对于徐桔桔和贾爱春, 究竟是主要写一个人, 还是笔墨并重? 因为从地域的接近性和我们报纸的市民化属性来看, 徐桔桔是上海人, 理应聚焦, 但考虑到这两个人本身在这一事件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互相影响、互相推动, 所以我最终决定用同样的笔墨去写两个人的故事, 这样更真实, 也更有说服力。

据我了解, 事后, 当地和其他地方的媒体也曾去采写这一内容, 但一些报道可能从不同的需求出发, 只报道了其中的一位主角, 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这也是值得汲取的教训。

“走转改”提出了改文风的要求。 这篇文章最初我也想在写作上有所改变。 我试图将其中的部分内容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现, 但可能是因为功力不够, 后来写出来感觉效果并不好, 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她们,她们散文】推荐阅读:

上一篇:派出所安全防范建议书下一篇:春啊作文3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