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产业集聚区简介

2024-11-25

灵宝市产业集聚区简介(共11篇)

灵宝市产业集聚区简介 篇1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设简介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8.1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5.9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8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个,用工人数达2.9万多人,2011年集聚区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税收1.6亿元,同比增长34%。2008年9月全省标准厂房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国家小企业创业基地、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省民营科技园区;2009年,全省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把我县产业集聚区列为全市唯一县级观摩点;2010年被评为省优秀产业集聚区,获奖金600万元;2011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第49名,居全市第一,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获奖金500万元,我县作为全省唯一县区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我县产业集聚区现已基本形成了皮革皮具加工和医药生化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已集聚以保兰德箱包工业园、瑞昇多功能真皮家俱工业园、惠成皮革等为龙头的皮革皮具加工企业124家,2011年皮革皮具产业的税收达1.5亿元,占集聚区企业全部税收的71%,已经由过去单一皮革加工向皮鞋、皮手套、箱包、沙发等多种皮革皮具制品的产业发展。同时,集聚了酷蕾环保、圣光鼎瑞医疗器材为龙头的医药企业36家,形成了主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表彰会和这次项目观摩会精神,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水平,今年新扩产业集聚区1平方公里,力争经过3至5年努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达到35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初步建成中原皮都。

灵宝市产业集聚区简介 篇2

一、产业集聚区的专利拥有现状

近年来,代表创新研发能力的专利申请在各地不断攀高,据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网站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为74373件,授权量为47766件;洛阳市的专利申请量为9211件,居全省第二,其中发明申请为4112件,发明申请占比超40%,专利授权量为5642,同比增长17%,位居全省第三,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91件,同比增43.3.%。无论是全省还是洛阳市,专利申请授权量的稳步增加都以各产业集聚区为龙头。洛阳市高新产业集聚区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营造了良好的专利产出环境,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不断提升。2015年的申请量为2310件,占全市申请量的25.08%,授权量为1184件,占全市授权量的20.99%。园区的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28件,发明专利授权19件,截至目前有效专利数量为75件。

二、产业集聚区专利产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专利产出机制就是为了调动企业专利研发的积极性,促进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专利经济效益,而在企业的专利管理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有机协调且行之有效的制度。调研中,园区的专利产出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大力宣传和政府政策扶持,以及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专利清零活动的深入开展,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绝大部分企业都能认识到专利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园区内个别企业产品虽已进入国际市场并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但盲目相信自己的技术领先性,加之国外专利申请繁琐,不愿意申请国外专利。企业专利意识上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专利战略规划能力不足。专利战略规划是企业获取相关信息,预测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以获得专利竞争主动权,赢取更大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所制订的整体规划。调研中发现,园区大部分企业都关注科研立项或新产品开发前的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工作,根据市场需求有近期的专利战略规划,但仅仅只有个别研发能力较强的规模企业制定有专利中长期规划;二是专利协作意识不够。产业集聚区设立的目标之一就是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带动园区企业共同发展和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但园区内企业间的专利几乎都是自己独立研发或是和研究所、高校合作研发,走访的20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专利数据库,但企业之间的协作研发意识不够;三是缺乏专利经营意识,企业专利申请的目的多为维系自己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为了保护自己的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极少通过专利经营,把已经淘汰的或闲置不用的技术通过许可证贸易或是转让变现再次实现其经济效益。对于自己不再使用的专利,园区大多数企业放弃缴纳年费,让投入大量资源研发的专利直接进入公有领域。

(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激励自主创新,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地方各级政府大多制定了知识产权的奖励政策,如《洛阳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国内发明专利每件资助2000元,PCT的专利申请每件资助5000元;对于市级及以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区域开展优势培育工程,每个项目可给予企业不超过20万元的资助。洛阳市高新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区知识产权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对国内发明专利每件资助5000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每件资助800元,对国外发明专利每件资助20000元;同时为了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对应用于国际标准的专利每件一次性奖励10000元,对应用于国家标准的专利每件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应用于行业标准的专利每件一次性奖励3000元;此外规定对于当年认定的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获省级、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的分别给与5万元、3万元的奖励。各级政府对企业专利的奖励制度已经初具雏形,但园区内具体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如园区制定了《洛阳高新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但近年来园区并未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认定工作。

政府对企业的科学合理的专利奖励制度能较好的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但研发的主体是科技人员,在企业内部设立针对具体人员的奖励机制也必不可少。园区内绝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知识产权奖励办法》,针对职务发明,对发明人颁发奖金,但大多是按照《洛阳市专利促进保护条例》规定的最低限额执行,即发明专利的奖金4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的奖金为1000元。针对在《专利法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的实施专利或许可他人实施专利的营业利润和使用费的报酬,个别企业采用团队奖励的办法,由单位一次性颁发奖金给研发团队。但在调研的企业中,25%的企业2015年度没有对发明人给予任何奖励和报酬。

(三)专利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洛阳市高新产业集聚区拥有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19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64家,国家级研发中心8家,院士工作站3家,科研力量较强。基于政府对知识产权的大力宣传与扶持,各地的专利申请量节节攀高,授权量也在逐年递增,以专利授权普遍滞后申请2年来估算,园区2011—2013年的申请量体现在2013—2015年的授权量上,其授权比例分别为30.02%、31.11%、38.15%。但园区内也有个别加工类的规模企业受行业限制,没有核心技术参与市场竞争,仍然存在专利申报为零的现象。更多的企业专利数量较多,但发明专利占有量不大,如某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洛阳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企业”称号获得者,截止2015年底拥有有效专利数量220件,发明23件,实用新型195件,外观2件,发明仅占有效专利数量的10.46%。此外,从洛阳市高新集聚区整体来看,国外专利申请量较小,在调研的企业中,正在申请PCT专利的企业有6家,提出申请共20件,其中5件已获得授权。

三、完善产业集聚区专利产出机制建议

(一)提高专利意识,建立和完善园区企业知识产权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度

企业专利意识的提高,主要在于高层管理者要加强对专利认同,领导层专利意识增强,必然将专利工作放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内考虑。建议各企业至少是副总以上的领导来负责知识产权工作,定期对企业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知识产权培训,在企业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并制定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度。战略规划要以科学规划企业专利产出为起点,并应当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市场创新战略和经营管理战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同时建立企业的专利经营意识,通过专利转让和许可,促进专利技术的应用和转化,最大限度实现专利技术的价值。

(二)建立和完善专利奖励制度

各级政府对于专利申请授权加以奖励的行为,极大促进了企业专利研发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只论数量不考究质量的政策,也会助长企业盲目追求专利数量的倾向。因此,政府的专利奖励政策应该向产生积极效果,转化为经济利益的专利倾斜。产业集聚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功能,科学设置奖励评审指标和各级奖励形式及范围,指标体系中越能体现知识产权因素,科技奖励奖励时机、奖励形式、奖励范围等设置越合理,越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一定要主动落实对研发人员的报酬政策,在适用短期奖金奖励的同时,还可以采取股权激励政策,让企业核心研发人员能够直接获得因专利运用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增加研发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创造积极性。

(三)提高专利质量,加大企业创新能力

首先是要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并开展各类人才的专业培训工作。人才是创新的源泉,研发人员科研素质的提高将带动研发产品质量的上升;其次是加大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专利技术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在市场分析的前提下,企业应摈弃垃圾专利,实现由被动研发向主动研发转变,力争专利储备,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是大力发展产学研道路,产业集聚区应该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校面向企业开放科技资源,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园区的研发资源雄厚的优势,鼓励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之路。

(四)开展专利导航,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聚区塑造睢阳经济新格局 篇3

据商丘市睢阳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唐凤伟介绍,目前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了纺纱、织布、印染、内衣一条龙的产业链,入驻针织童装企业138家,从业人员3.5万人,针织内衣城三期建设将在年底完成,届时园区将成为200多家企业集聚的童装产业基地,成为商丘市南部新兴的现代化针纺专业园区,年产针织内衣6亿套,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针织内衣行业前列。

为抢抓产业转移新机遇,加快针织童装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产业集聚区将以“一个名城、两大战略、三个能力、四项工程”为着力点,“四轮驱动”激发老产业的创新活力,力促新常态下的新作为,全力打造针织内衣童装百亿级产业集群。

打造一个名城。集聚区将充分发挥“中国针织服装名城”这张新名片,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区中园的形式,建设儿童针织内衣城,在内衣城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三期工程,完善水、电、气、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助力产业发展。

实施两大战略。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引进知名品牌,推升自主品牌创建水平,创立“商丘针织服装”区域品牌;二是实施“规模驱动战略”。围绕针织内衣童装,扩大建设和生产规模,提升产业规模集聚度,打造知名针织童装产业基地。

提升三个能力。设计研发薄弱一直是睢阳童装产业的短板,为此,集聚区鼓励品牌企业设立产品开发中心,持续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二是提升生产协作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骨干,扶持龙头,形成龙头带动、大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提升市场营销能力。鼓励企业加强销售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终端模式,建立多层次的销售渠道。

建设四项重点工程。一是建设针织服装电子商务大厦;二是建设10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化生产集中区;三是配建仓储物流中心;四是新建针织童装专业批发贸易市场,走加工贸易一体化道路。

未来,我们将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建成研发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人力资源等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产业增长模式也将逐步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充分依托阿里巴巴(商丘)产业带,有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力争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针织服装生产和贸易集散地,使睢阳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织服装名城”。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篇4

一、鹤淇产业集聚区概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的精心指导下,按照省政府“三个体系一个载体”和市委、市政府“两个构建”的总体构想,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筛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了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2009年6月,鹤淇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4个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鹤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主要为铁西工业区和高村工贸区)10平方公里,规划区15平方公里。涉及高村、桥盟两个乡镇和铁西工业区,区内现有行政村18个,约5万人。2009年完成投资总额29.9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5亿元,利税9.3亿元。

二、规划建设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突出产业发展主题,推进鹤淇一体化、产城一体化、产城与生态融合的指导思想,对集聚区产业、生态、居住区、公共设施、仓储物流布局进行了全面规划。目前,集聚区总体规划通过了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的复审,成为全省15个第一批进入审批程序的产业集聚区之一;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 1

设厅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第二轮土地规划修编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复。同时,编制完成了光伏、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园区的详细规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11.75亿元,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其中,鹤淇大道一期工程、淇园路北延一期工程和光伏园区东西干道主车道已竣工通车,先进制造园区东西干道已完成主路面铺设;1万伏供电线路已竣工,22万伏数字变电站正在建设;已争取到天然气用气额度,铺设管道规划正在设计;铁西工业区供水工程一期已投入运行;规划占地300亩的中小企业创业园60栋钢结构标准化厂房项目已开工建设。

(三)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提供产业支撑。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鹤淇产业集聚区项目入驻管理办法》,成立了纺织服装、光伏、物流、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五个产业推进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产业招商。2009年以来,新引进和续建项目31个,总投资26.5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20亿元。其中,瑞洲纸业5万吨高档卫生纸、普乐泰鸡骨综合利用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大用公司3.5万吨速冻调理熟食品加工、永昌集团5万吨麦芽糖5万吨麦芽糊精等6个项目正在调试设备;天海集团5万台汽车项目一期工程、鹤壁内陆港项目一期工程、方周公司石英坩埚、欣瑞公司肉鸽产业化等11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四)搭建融资平台,集聚发展资金。一是成立了鹤淇投融资公司,通过招拍挂程序,先后开发经营储备2宗地块,注册资本近亿元。二是借助县财政独资和控股的永昌、强信两个担保公司,谋划包装了实验学校、廉租房等一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三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运用BT模式,引进京行公司投资1亿元进行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土地置换模式,吸引广东珠海成悦房地产公司投资2800万元建设卫国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

(五)科学管理,建章立制。鹤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炳奇任筹备组组长;淇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李民生任组长的淇县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下设一室四科三公司,从县直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全面实现集中办公,高效运转,并制定了《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机关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管委会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安排部署下步推进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市县关于鹤淇产业集聚区的机构编制均未确定,人员暂时为临时抽调人员。)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资金短缺问题。目前,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资金缺口巨大,而鹤淇投融资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县财政实力有限,在对外融资时,往往因无法取得财政担保,造成融资合作中断。建议:省、市政府加大对鹤淇产

3业集聚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协调省、市财政部门全力为集聚区融资提供担保支持。

(二)供气供热供水问题。县天然气公司、热电厂和水厂由于自身发展规模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建议:市政府将鹤淇产业集聚区供气、供热、供水问题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三)同类项目集中摆放问题。鹤淇产业集聚区是鹤壁市目前最大的产业集聚区,规划了光伏、食品、汽车、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产业园区,并进行了配套路网建设,为项目入驻做好了准备。建议: 省、市政府对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集中向鹤淇产业集聚区摆放,促进同类项目聚集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四)集聚区管委会机构编制问题。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今年4月组建成立以来,在市管委筹备组的指导下,全面承担了集聚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但是由于管委会机构编制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工作人员全部为借调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建议:县委、县政府参照本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及参照外地做法,对鹤淇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予以明确。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产业集聚区妇女工作意见 篇5

2013年XX产业集聚区妇女工作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明幸福为导向,以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为目标,努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妇联组织,使园区妇女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学习型妇联组织

1、进课堂、开眼界、学经验工程

一是举办好培训班。开设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不断提升专兼职妇联干部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准和处事协调能力。二是组织好学习考察。分期分批分项目组织相应的专兼职妇联干部去兄弟产业集聚区学习考察,汲取不同地区的营养,培植我园区妇女事业的土壤,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我园区的妇女工作锦上添花,更显成效。

2、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工程

一是推出下访制,转变妇联干部工作作风。集聚区建管委妇女组织要根据园区妇女群众的不同需求,每周、每月、每季深入基层,深入妇女群众之中,访妇情、想对策、出实招。

二是推行务实制,提升妇联干部工作能力。每一名专兼职妇联干部至少办成一件实事,实实在在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为妇女事业发展献计出力。

3、互走访、互交流、互促进工程

一是集聚区妇工委与企业妇工委之间要开展互相学习交流活动,使农村妇女工作与城区妇女工作找到最佳结合点,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二是集聚区妇工委与事业、机关单位妇工委之间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从活动载体、具体方法上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完善的妇女工作方式、方法在全区传播发展。

二、设计有效载体,打造创新型妇联组织

1、女性素质提升工程

各级妇女组织要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大力推进女性素质提升工程。一是提高广大妇女的思想政治素质。开展“我心向党 巾帼增辉”等主题宣讲、征文活动,使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广大妇女群众中入脑、入心,见诸行动;选树宣传“三八”红旗手等一批先进典型,引导妇女争做“四自”新女性。二是提高广大妇女的文化文明素养。开办母亲讲堂、文明礼仪等系列讲座,充实新课程,不断推动新一轮课程知识“进机关、进园区、进企业”;依托园区和企业地点,开展妇女每月学习日、亲子共读等活动,通过学习、宣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妇女群众得到知识更新、礼仪教育和经验启迪。三是分层次、有重点提高妇女的职业素质。通过开展形象风采展示、培训、考察和座谈,提升职场女性的战略思维、创新发展、综合协调能力和身心健康素养,推动女干部提高履职能力,促进女企业家、女知识分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和丰富“巾帼文明岗”创建内容,帮助岗员提高岗位竞争能力。

2、文明幸福提质工程

一是深化、做优巾帼志愿服务。整合园区巾帼志愿者队伍,组建

巾帼志愿服务团,厘清组织体系、架构和职责,规范活动和服务内容,在集聚区入驻企业当中开展经常性、引领性、示范性的道德实践、文明实践活动。二是打造、做精集聚区文化生活特色。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艺宣传和健身活动,弘扬和谐精神;举办艺术、体育、文学等比赛活动,丰富、提升妇女员工的文化生活。三是全面有效推进特色家庭创建。举办主题座谈会,评选表彰 “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和“五好文明家庭”示范户等,使妇女群众在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弘扬新风、促进和谐,不断增强妇女、家庭的幸福感。

3、家庭教育扩面工程

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结合“三八”妇女节宣传周、“六一”儿童节等契机,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宣传优秀父母的育人经验,提高家庭教育知晓率;

4、妇女组织建设工程

今年要将建好妇女组织作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一是建好组织。根据“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采用单建、联建等多种形式将妇女组织渗透到园区企业妇女员工集中居住地。二是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妇工委主任这一妇联团体领导的作用,使妇女组织真正联系、影响到每位妇女,不断增强妇女组织的服务能力,扩大妇女工作的影响力。

三、树立中心理念,打造服务型妇联组织

1、信访维稳推进工程

创新理念,创新载体,结合基层信访、维稳工作,加强制度、阵地、队伍建设。一是推进制度建设。围绕维稳维权大局,进一步推进妇女信访十大制度建设:专职信访接待制、信访工作首问责任制、领导接待日制、重要信访分析排查制、节假日值班制、信息报表上报制、信访例会制、信访登记制、自觉将信访人当家人、信访事当家事、信访工作当家业。二是推进阵地建设。以妇女之家为主要阵地,通过妇女之家大平台,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增强妇女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通过“妇女心灵驿站”、“儿童俱乐部”等小平台,开展心理疏导和关爱行动,提升妇女儿童整体素质。三是推进活动开展。推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开展“无赌、无毒、无犯罪、无家庭暴力、无邪教、无事故、无纠纷”七无宣传教育,确保“平安家庭”创建率100%。

3、创业就业致富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妇联参与、妇女受益”的工作思路,开展技能培训、项目推介、岗位开发、信息发布等服务。一是开展妇女创业就业培训。依托区妇联和园区妇工委,开展园区妇女素质和转移就业、妇女实用人才培训,完成培训任务,提高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科技致富能力。二是发挥女企业家联谊会作用。鼓励支持园区女企业家设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失业失地妇女、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帮扶、创业服务;培育发展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女企业家、女科技人才、女能手投身科技创新发展,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贡献才智。

4、为民惠民实事工程

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标语 篇6

精心施工科学管理打造样板工程(横幅8.64米×0.7米)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确保形象进度(横幅8.64米×0.7米)百年大计一定把社区建成民心工程(竖幅9米×0.9米)

以下7个横幅落款:(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宣)

经济大转型产业大发展产城大融合(横幅10米×0.7米)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横幅10米×0.7米)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横幅10米×0.7米)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横幅10米×0.7米)坚持“四集一转”方针 培育经济增长板块(横幅10米×0.7米)构筑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用工环境(横幅10米×0.7米)竭诚服务企业打造一流园区(横幅10米×0.7米)

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问题探讨 篇7

1 焦作市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

焦作市共设立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2 741 hm2,其中农用地6 613 hm2(耕地5 822 hm2),建设用地5 477 hm2,未利用地651 hm2。

2 产业集聚区用地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焦作市产业集聚区内用地绝大部分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内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用途功能不清晰,盲目用地现象较多,水、电、气、暖、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布局散乱。除此之外,建设用地指标不仅少,而且高达4.25万亩的基本农田面积分布在区内不同地方,整块500亩以上能建设的用地几乎没有,导致道路修不通,特别是重大项目难以落地。

2.2 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少,用地审批周期较长

焦作市每年用地需求一直在8 000亩~10 000亩左右。由于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把土地供应“闸门”,每年省里下达全市的用地指标只有6 000亩左右,占用耕地只有3 000余亩,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同时,用地审批集中在国务院和省政府两级,用地报批周期长,难以保证大项目、大企业即时入驻开工,直接影响投资者积极性。

2.3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1)入驻企业追求独门独院小而全的工业生产模式,一些已建成的工业厂房建筑层数多为一层,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土地上只建有几座厂房,建筑容积率偏低,显得非常冷清空旷。2)区内标准厂房少且入驻率低,一些应该进入标准厂房的项目也不愿入驻。

2.4 土地补偿低,失地农民生计缺乏必要保障,征地难的现象较为突出

目前,焦作市一直沿用过去制定的土地补偿标准,市区每亩补偿标准在8万元~13万元之间,县(市)标准每亩2万元~7万元之间。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产品的物价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反衬出土地补偿标准较低,失地农民生计得不到保障,农民不愿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征地难的现象较为突出。

3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一个好班子,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布局战略调整、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大举措。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制度,重点研究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统筹集聚区与区外事务的协调。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完善集聚区管理机构,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

3.2 制定一个好政策,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2.1 优先办理农转用手续,实现地等企业

1)根据产业集聚区规划,对拟发展的区域提前分期分批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让地等企业而不是企业等地。对大项目、成长性强和集群式转移项目,实行专人负责,跟踪服务,优先报批、优先扶持、优先入驻。2)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集聚区项目建设。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和保证规范运作前提下,提高指标周转速度,增加指标流量。3)按照集聚区规划确定的村庄整合方案和用地布局,有步骤地推进集聚区村庄整合。对集聚区的失地农民可根据城市居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进行安置。

3.2.2 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用地目录和用地标准供地,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要加强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指标控制,实行定额管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建造单层厂房,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对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对已建的庭院式企业的非生产用地要进行清理,能够收回的要收回重新出让,可以建标准厂房的,要建标准厂房,使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要加强对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坚决清理违规土地,坚决制止乡镇擅自“圈地”和私搭乱建等非法行为,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秩序。

3.2.3 做好失地农民安置就业工作

在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征用相当数量的农用地,因此,应高度关注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在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鼓励集聚区内的企业优先吸纳失地农民,解决一部分农民的生计问题的同时,积极发展村镇企业,增加就业机会。要给每个乡镇自留300亩~500亩的企业用地,鼓励村镇发展与整个集聚区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有组织地发展居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水电气安装调试等行业,通过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开拓市场,挖掘潜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产业集聚区在开发建设工作中,要坚决摒弃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宽思路,更新观念,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研究产业集聚区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只有搞好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摘要:结合焦作市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现状,归纳了产业集聚区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从而破解土地制约、环保难题,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特征分析 篇8

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发展进行了讨论,套路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基于一般的产业集群理论,但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普通的产业集群的相同点与特殊的地方做了总结。从纵向上,对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也作了论述。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迅速兴起,己经初步形成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江三角洲三大文化创意产业带,服务业集群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积聚等基础条件。在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和创意环境会主动与市场相结合,促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增强集群的根植性。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和地区都在进行着有关如何使其快速、高质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由于产业集群易于产生外部经济效应、获取竞争优势以及形成独特区域经济,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典型的产业生态系统表现形态,从该角度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的选择。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分析从本质上来说是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具体产业化,所以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对于本文来说同样适用。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驱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创意产业把抽象的、无形的创意作为产业链的源头,改变了以往只有资本以及劳动力等实体才能生产的观念。它的兴起,刷新了传统的产业发展的演变趋势,在其各个环节都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点。

1.创意产业以文化为源。创意产业是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这里文化才是创意产生的本源,只有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创意,然后再附加到产品上去,这样才能体现文化的价值。也只有文化才能赋予产品创意,赋予产品更高的价值。创意产业以文化为魂,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构成了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和无穷魅力。

2.创意产业有巨大的延伸性。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价值产业。创意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交融和升华,技术产业化和文化产业化交互发展的结果,可以延伸到许多产业部门。

3.创意产业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意产业中有形资产较少,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这就将其与知识产权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成为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方式。如果没有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将面临任意仿制和随意复制的混乱局面,整个产业都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4.创意产品呈现智能化、特色化、艺术化的特点。创意产品是创意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电影、电视广播、录音带、音乐产业、出版业、视觉艺术产业等文化产品,是与新科技和传媒相结合的产品,达到大量生产并掀起全球性商品流动与竞争,而传统工艺或创意设计产品,可能为手工的、少量生产的产品,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潜在阶段,通过政府主导或政府与私人合作,大量的文化创意基础设施依据本地的城市战略规划被兴建,尤其象西方发达国家衰落的工业城市,在进行城市重新定位时对文化创意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对于能提升城市形象的节庆活动,宏大的博物馆和剧院等大量投入。

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到显示阶段,创意产业聚集区成为当地整体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创意产业聚集区并且会带来周边地区创意文化和艺术的复兴。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已存阶段,发展战略开始重新评估在过去经济留下的遗迹,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旧工业区,仓库、煤矿等残留的设施被转变成了仓库式的套间建筑,办公空间文化娱乐活动大厅或者文化生产和展览的地方。

文化产业聚集区的未来发展趋势事项多元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通过场地和基础设施的条件促进了创意文化的表达并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在信息化的模式下,创意产业聚集区依托一定的试题创意产业园区,在十五设施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上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整合。

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穿衣产业聚集区的特征,依据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活动顺序,创意产业可划分为文化创意设计业,文化产品生产业,文化产品营销业三个互相衔接的部分。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为创新环境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了行业的专业人员,企业家,自由作家设计师和厂商等新和成广泛协作,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交流,为公司间互相学习,比较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基础。

创意产品生产业产业集群是由具有市场导向与经济灵活性的中心公司组织而成,创意产品生产业聚集区不但为集群企业提供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而且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节省管理费用,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流动及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

创意产品营销业集群是实现创意产业全部环节价值的终端。生产环节内的小厂商形成的当地生产网络能通过嵌入全球的交易网络而把穿衣产品向各地销售,形成了通过当地集群生产向全球消费网络销售的特征和趋势。

从价值链视角分析创意产业聚集区可针对不同形成机理和管理模式的创意产业聚集区提炼出治理理念,即创意产业沿着价值链的不断升级实现的增值过程是提升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我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两者的发展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政策,因此政府在主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产业自身特性,制定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的政策。

1.集聚与培养一批创意人才。由于形成、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光吸引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吸引、培养创意人才。因此,建议在经济服务化水平较高和文化吸引力强的城市重点营造有利于其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平台和生活环境,来吸引创意人才。从长远看,还必须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文化消费等方面构建创意人才增量供给机制,培育本土化创意人才。

2.提高区域宽容度。创意经济发展应遵循技术、人才、宽容的原则。因为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从根本上讲不是固定资本,而是流动资本,技术和知识随着认定流动成为流动因素。一个地区要在构建、吸引和持有创意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方面取得持久优势,必须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和宽容性。只有宽容的区域环境才能有效聚集众多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创意人才,进行创意产业的发展。

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情况汇报 篇9

2014年以来,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按照县委、县政府“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经济工作总要求,不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

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71平方公里,由汽车生产制造板块与汽车后市场服务板块两个板块组成,现已形成21+50(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汽车生产制造板块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集中布局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已建成7.2平方公里。汽车后市场服务板块(郑州市汽车后市场服务业博览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主要进行4S店及整车销售、汽车后市场各类产品批发、零售及配套服务,正在建设5平方公里。目前,集聚区已入驻郑州日产、海马商务、河南红宇、郑州东工4家整车企业以及160多家零部件企业。集聚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完成,实现了“三规合一”。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3年,集聚区实现总产值约34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工业产值249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70亿元,同比增长260%;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55亿元,同比增长38%;就业人口约3万人;生产整车约15万辆,同比增长19%;被评为“郑州市两强产业集聚区”,进入省一星级产业集聚

区。

2014年元至6月份,集聚区共生产整车约6.7万辆,同比增长20%;实现总产值约190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30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37亿元,同比增长36%。

(二)套合管理运行情况

集聚区规划区域内共涉及姚家镇、郑庵镇、东风路街道、广惠街街道四个镇(街道),按照郑州市关于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与行政区域管理套合要求,县长潘开名任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副县长张胜利任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县政府党组副书记李庆中,原县政府党组成员、管委会主任任卫东任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姚家镇党委书记骆照顺、郑庵镇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跃彬、东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国岭、县政府人防办主任单纪谦、广惠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蔡玉彬均任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同时,4个套合镇(街道)分别选派了3名副科级干部及1名联络员协助集聚区进行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统计入库等工作,县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等职能部门各派驻了1名业务骨干专职到集聚区办公,县公安局专门成立了公安室,县建设局、环保局、税务局、工商局实行定期现场办公制。管理套合之后,有效推进了县、乡两级资源向汽车产业集聚区倾斜,集聚区已经与部门、乡镇、街道融为一体,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项目推进机制,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项目入驻手续办理更为便利,整体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三)产业项目建设情况

汽车生产制造板块,在建项目61个,总投资260亿元,总占地3200亩。其中,整车项目1个,郑州东工6万台整车项目总装车间已建成。新能源汽车项目14个,比克电池项目已开工建设22万平方米,比克新能源汽车项目已开工建设7万平方米,比克(汉丰)科技园和比克(中创)创业园2个项目已于5月28日开工建设。汽车零部件项目46个,郑州飞龙、经纬电力等30个项目厂房建设已基本完工,郑州日产、郑州泰新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等16个项目已于6月9日集中开工,正在进行基础施工。预计2014年竣工项目33个。

汽车后市场服务板块,在建项目6个,占地约2652亩,总投资61亿元,已建成50万平方米。其中:汽车零配件销售项目3个,郑州万通实业有限公司计划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已开建5栋,建成4栋,建成面积15万平方米;河南华晋达置业有限公司计划建设面积21万平方米,已开建11栋,建成6栋,建成面积5万平方米;郑州华美汽车博览园有限公司计划建设面积33万平方米,已开建1栋,建成6万平方米。汽车用品销售项目1个,郑州宏达车业广场有限公司计划建设面积23万平方米,已开建7栋,建成4栋,建成面积15万平方米。汽车整车销售项目2个,中牟万儒物流园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建设面积44万平方米,已开建1栋,建成面积5万平方米;郑州泰祥汽车产业物流园有限公司计划建设面积77万平方米,目前,一期已开建6栋,已建成4栋,建成面积4万平方米,二期已于6月16日开工建

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4年,集聚区重点建设道路桥涵、电力、廊道绿化、给水及污水处理5类基础设施,总投资约72亿元。

1、道路桥涵工程。2014年重点建设26条道路(全长47公里)和4座上跨或下穿陇海铁路立交桥,总投资34亿元。目前,纬四路、中兴路2条道路已基本建成,泰和路、经一路南延等12条道路正在进行施工,纬五路、纬六路等7条道路正在进行附属物清理,和风路、盛园路等5条道路正在进行设计,文通路下穿陇海铁路立交桥已基本建成,人文路、解放路2座下穿陇海铁路立交桥正在进行引道施工,2014年底前建成通车,广惠街陇海铁路立交桥正在进行附属物清理。

2、电力工程。总投资6748万元。目前,110千伏牟潘线改造工程、东风日产和郑州日产双回路工程已竣工,谢黑线110千伏改造工程31座塔基已完成23座,220千伏谢庄变电站扩建工程、110千伏谢庆线和220千伏谢杏线改线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

3、廊道绿化工程。总投资2.1亿元,全长26.7公里,绿化总面积1432亩,目前已完成绿化400亩。

4、给水工程。投资5500万元的中牟新城水厂占地约77亩,正在进行附属物清理和图纸设计。

5、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34.4亿元的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总规划占地1000亩,厂区施工图设计及招标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五)招商引资情况

集聚区瞄准“三力型”项目(国际影响力、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先后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通过以商招商、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2014年以来,集聚区储备项目90个,已签约项目13个,协议资金90亿元,其中,汽车生产制造板块4个,分别为投资5.6亿元的郑州日产18万辆能力扩建项目、2.1亿元的郑州豫兴汽配有限公司项目、6亿元的河南达郑实业有限公司专业立体车库项目、投资5亿元的深圳市利和兴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生产项目;汽车后市场服务板块10个,分别为投资20亿元的郑州同新实业有限公司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10亿元的河南汉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汽车产业综合服务园项目、10亿元的河南大行汽车集团有限公司4S专卖区及新车会展区项目、8亿元的郑州荣和置业有限公司汽车综合市场项目、8亿元的郑州鑫罡实业有限公司汽车综合服务中心项目、5亿元的河南大行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大行汽车总部基地项目、2.7亿元的郑州中大恒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汽车电子商务中心项目、1.5亿元的河南丰亚实业有限公司项目、1.5亿元的郑州市盛凯汽车服务有限公司4S店项目。

(六)社区建设情况

规划区范围内共计划建设各类社区15个(城中村改造8个、合村并城4个、新型农村社区3个),涉及28个行政村,总投资126亿元,总建筑面积47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拆迁面积

约200万平方米,已建成面积约140万平方米。其中,万邦社区、汽车工业园社区、郭庄社区、叠路头社区、七里岗社区、牟风·安惠园(比克公租房)、九年制学校等7个项目已于6月30日进场施工。另外,总投资8亿元的东工企业家园职工公寓已建设4栋8.6万平方米。

(七)平台建设情况

2014年,集聚区通过构建8大中心,进一步完善要素平台: 土地储备中心今年已组卷上报土地581亩、收储土地205亩。项目审批手续代办服务中心内设6个代办窗口,今年为企业代办各类手续500项(件)。投融资服务中心今年累计为企业融资5000万元。人才培训中心已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功合作建立了新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等三个平台,并与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今年已培训工人2000余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帮助海马、凯雪、上河三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中心,为企业申请专利80余件,协助企业申报科技专项奖补资金项目15件,获奖补资金500余万元。公共信息服务中心今年发布各类信息400余条。规划展示中心今年累计接待省市县领导和投资客商100余次。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正在积极筹备中。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中牟汽车产业集聚区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促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与郑庵镇、姚家镇、东风路街道、广惠街街道四个乡镇套合管理工作机制,凝聚合力,推进建设。

(二)强化推进措施。对集聚区所有重大项目实行定分包领导、定责任单位、定工作任务、定时间节点的“四定”制度,建立台账,动态管理。

(三)强化项目管理。加强重点项目的联审联批、摇号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项目建设依法合规、公开高效。

灵宝市产业集聚区简介 篇10

为推动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加快区中村改造步伐,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布局,提高区中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解决区中村居民就业、保障等问题,借鉴先进县区成功经验,切实做好我县区中村整体改造工作。9月3日,由县政府党组成员赵海涛同志带领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国土局、住建局、汇源办事处、露峰办事处、梁洼镇等有承担区中村改造任务的相关单位的18名同志赴安阳市滑县产业集聚区进行考察学习。

现将赴滑县产业集聚区锦和新城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滑县产业集聚区锦和新城建设涉及33个行政村,9500户,42000人,原村庄占地9426亩,新城占地2575亩,通过区中村改造,节约土地7050亩。锦和新城建设按照“土地整合、村庄整合、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工作思路,实行“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农民社区”三区互动,使农民增收在园区,保障在社区。真正做到了人口集聚、土地集中、用地集约、效益集显、资源共享。彻底改变了农民几千年来村落式的生活方式,使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政策措施

1、土地整合 用经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按照“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的工作思路,利用三个月-1-

时间流转土地37000亩。具体做法是在保障农民合法利益的基础上,让农民自然离开土地,然后对流转的土地,聘请中国农业大学规划设计院,按照社区农业的模式进行规划,规划体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率先走规模化、公司化的经营之路,使农民彻底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实现农业企业化。

2、村庄改造 涉及33个村庄的整合(一期已完成18个行政村的改造工作,定名为“锦和新城”),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强化适度超前的意识,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追求实用性与审美的协调统一。用城市的资源支援农村,使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事业向农村拓展,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立政府领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协调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新城建设中,使新城既具备城市功能,又不失田园风光。具体做法是:按3万元/亩的补偿标准对农民进行补偿,每宅3分地,不够3分的按照3分计算,舍弃原宅基地,按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新建两层连排新居从家庭和美、邻里和睦到农民的思想境界都得到了提升。愿住高层楼房的每宅补贴9万元,加上原房屋拆迁补偿,农民基本上能实现住楼房不花钱的标准。通过村庄改造,别墅连排,高楼林立,彻底改变过去“辈辈都盖房、辈辈住破房、辈辈钱花光、无望奔小康”的局面,实现农民市民化。

3、建设规模 锦和新城总建筑面积1964538平方米,其

中住宅面积1827272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75717平方米,基础设施建筑面积61549平方米。采取农户自建和统一建设相结合的模式,用三年时间,投资34亿元,将锦和新城建成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保障的示范区、劳动关系协调发展的和谐区”。

三、新区现状

锦和新城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商业街、便民服务超市、社区卫生室、公厕等公共设施;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医院等已完成选址,即将投入使用的社区服务中心占地30多亩,其中休闲健身广场和文化广场占地40多亩,社区建房60间,面积4100多平方米,社区服务中心将设置便民服务大厅(服务内容:党团建设、民政救助、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家政水电、金融保险、通讯邮政等)、计生指导室、社区警务室、图书阅览室、居民学校、党政办公室、居务监督委员会、居务公开栏、棋牌室、健身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网络培训室、社区视频监控室等,居民不出社区便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

四、意见建议

1、建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负责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建设工作的有关领导同志再赴滑县参观学习,以便从更高的层次指导、领导好我县产业集聚区区中村改造、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2、抽调相关人员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指导我县区中村改造、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3、尽快对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内的村庄、人口、土地面积及基础设施进行摸底排查,以便掌握实情,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灵宝市产业集聚区简介 篇11

关键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14-02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但高科技专业人才非常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的地域分布和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人力资源总体质量很低。因此,产业集聚区的人才支撑体系亟待完善,而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提出,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增强载体功能。”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河南省的产业聚居区已经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截止2010年底,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已达近1100平方公里,集聚各类产业企业两万多家,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已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5%以上。

近年来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实施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在产业聚集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至2010年5月间,河南省政府确定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1.4万多个,营业收入、税收占全省二三产业总产出、总收入的1/4,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近5%。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配置了一批龙头企业,已形成了郑州百万辆汽车、洛阳动力装备、中原电气谷、周口鞋业、鄢陵箱包、内黄陶瓷、民权制冷等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富士康、嘉里集团、华晨汽车、福建恒安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纷纷入驻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作用更加突出。而且,集群数量较多的产业大致也与河南省“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点行业相吻合。

二、构建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大资源,河南要加快经济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实现中原崛起,就必须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把人口大省建成人才资源强省。人才资源是中原崛起的第一大资源,人才资源可以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人才资源有利于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河南省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东部地区相比,对于人才吸引力与沿海城市相比较弱。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现,各类专业人才是是发展集群产业的基础性、保障性资源。产业集聚区空间集聚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人才,人才更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核心力量。产业集聚区建设必须加强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提升人才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支撑力度。

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把优秀人才积聚到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形成局部的人才高地,这是一种比较现实、可行的选择。不仅保证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人才需求,而且要采取措施,确保各类人才这种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显而易见,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刻不容缓。

三、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构成要素

(一)人才的引入支撑体系

首先,要完善人才引入的有关政策,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和迅速成长的大环境,不仅要把人才引得来,还要把人才留得住;其次,要推进人才市场的社会化,转变人才的思想和政府的职能。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人才分别作为雇佣双方,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交换关系;人才之间没有企业身份上的差异,只有技能上的高低。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将政府职能转变到作为制度政策的供给者制定必要的政策,保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举办产业集聚区人才专场招聘会,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最后,改变现有的人才引入制度。总体来说,现有的人才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人才流动性很差。因此,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快人才集聚,用“人才带”来支撑“产业带”。

(二)人才的培训支撑体系

个人的素质基本上与生俱来,很难通过培训而获得,而能力则是可以经后天培训而不断改进。只有用好一切有能力的人,培养一切愿意进步的人,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的培训支撑体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培养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大规模的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学企联姻模式,密切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在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上的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产出水平;第二、建立企业内部的学习型组织。树立员工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力培养员工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员工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归属感和忠诚感。

(三)人才的激励支撑体系

首先,建立人才产权理论。比如高科技人才在首次买房、买车时可以享受转向的财政补助;其所得的工资报酬等收入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可以在税前扣除个人应缴的“三险一金”,以股份和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些措施已经在南京等地得到了成功的使用;其次,完善按劳分配理论。产业集聚区中的高层次人才除了得到应得的工资外,还可以凭借其向企业投入的人力资本参与利润的分配,从而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再次,要加大对创新岗位和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在物质激励方面可以考虑引入期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对产业集聚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适当倾斜,对其实行优惠待遇政策。

nlc202309011129

四、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一)优化产业集聚区人才发展环境

首先,加强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人才生态环境是一个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规律的体系。其中主要可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灵魂。河南要发展,中原要崛起,在国内、国际树立河南的良好形象,就必须狠抓人文环境的建设。

其次,完善人才服务环境。在产业集聚区建立人才综合服务工作站,开设产业集聚区人才服务窗口,在人事档案管理、组织关系接转、落户等方面,实行“一站式”服务,提供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社会保险、经济适用房申请等人事代理服务。

再次,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使用、流动、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突破以落户口、转关系为特征的“刚性引进”做法,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柔性引进”机制。

(二)做好产业集聚区人才培养工作

将产业集聚区各类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结合国家人社部2011年度高级研修班计划,根据各产业集聚区实际需要,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员参加高级研修班做好对接,培训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产业集聚区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优先支持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相关的出国境培训项目,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育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集团,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支持。

积极引导河南省高校根据自身条件,结合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定位,培养产业集聚区急需人才;加强产业集聚区与各类高校间的协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产业集聚区工作;鼓励各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加大对急需人才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培训力度,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人才发展规划

政府要通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的方法,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基金,形成以政府为主、企业、事业、个人捐助等多元化的人才引进经费筹措体系,为人才引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引进人才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但在引入以后的进程中,政府要慢慢地实现职能的转变,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再直接开发人才,而是推动主体到位;不再从事项目运作,而是培育服务资源;不再经办人才市场,而是引导产业导向。

在人才的发展规划方面,根据产业集聚区的实际情况,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和供给,配套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注重区域差异,构建区域特色人才高地。

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的研究,探索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体系合理配置和人才引进策略,但关键在于制度和政策的落实。总之,对于河南而言,要使人才强身战略能够得到实现,关键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的投入是最具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投人”的理念,切实把人才作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结合产业集聚区的现状的进行人才规划,研究制定符合产业集聚区人才工作实际的包括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原崛起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关啦啦,吕少辉.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上一篇:梦的色彩作文600字左右下一篇:话题作文——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