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1
一上语文《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由于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看图说、看图找本课生字,使所认的字得到巩固;接着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教材插图中的事物与所学内容紧密融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看图说话,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 12 个生字,认识反犬旁 和鸟字旁 2 个偏旁。会写“小、少”等 5 个生字和竖折折钩 1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小朋友们,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老师听说你们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老师就考考你们,看看这几个汉字,你们会不会读。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随着学生认读,把带有动物或水果图片的生字归类贴在黑板上。(如黄牛、小猫、鸭子、小鸟;苹果、大枣、杏子、桃等)
二、结合图画、韵文,学习生字
(一)学习韵文,识记“大”“小”。
1.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些字都能读出来。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两组字,看看有什么发现。(板书:上、下;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汇报)
预设:它们都是反义词。
2.同学们,这是重大发现。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到田野中看一看。(出示田园风光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美丽的田野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黄牛和猫、鸭子和鸟、苹果和大枣、杏子和桃。)
3.学习韵文。
引言:它们谁大?谁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韵文吧!
(1)老师范读,同学认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3)这个小韵文里第一、三小节藏着一对反义词,谁找到了?(出示“大”“小”的字卡)
(4)黄牛和猫比,谁大?谁小?(学生比较后汇报)
(5)苹果和枣比呢?(学生比较后汇报)
4.用“大”“小”练习说一句话。
如: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
飞机大,汽车小。
5.指导朗读。把“大”“小”两个生字宝宝送回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二)学习“多”“少”。
1.(多媒体展示第二组图)请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图,从图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发现了什么。
如:左边的鸭子多,右边的鸟少。左边杏子多,右边桃少。
2.引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识记“多”“少”这两个字?(加一加、记笔画等)
3.用“多”“少”练习说一句话。
如:我的铅笔多,他的铅笔少。
这边的蘑菇多,那边的蘑菇少。
4.像这样的反义词你还知道哪些?(黑—白、里—外、上—下、左—右)(生汇报拓展)
三、游戏形式,巩固识字
反义词对对碰。
师:我们做个“说反义词”的游戏吧!
师:我说大。生:我说小。
师:我说多。生:我说少。
师:我说上。生:我说下。
师:我说里。生:我说外。
四、指导书写,掌握字形
1.过渡:同学们对反义词掌握得这么好,相信字也写得非常漂亮、工整。
2.出示会写的字,指导书写:小、少、牛、果、鸟。
(1)少:①复习笔画“丿”,教师写,学生书空。
撇:露锋起笔,稍停后即向左下出撇,略有弧度,中间部位不宜细,收笔渐提,慢出。
②书写“少”的笔顺。
③示范书写,讲清楚每一笔的位置。
④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要端正。
⑤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2)小:复习笔画“竖钩”“点”。
竖钩:①中锋下行;②提笔;③自右向左圆转;④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
点:向右下行笔,由轻到重,到结尾微微顿笔,逆向收笔。
(3)牛、果:竖在竖中线上。
(4)鸟: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学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艹”:“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莲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展示汉字演变等方法,识记“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正确书写“可、东、西”3个生字,学写新笔画“竖钩”和“竖弯”。
3.借助生动的画面,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之情,体会江南的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江”“南”:重点认识新偏旁“氵”,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姓名认读“江”;指导“南”的读音。
二、走进诗歌,识字读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边看插图边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古诗,学习圈出来的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
3.教师呈现古诗,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预设“采”字的教学:
(1)卡片出示“采”字,指名学生当小老师,教教大家。(2)播放“采”字的微视频。
4.同桌互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学习诗句,感受美景
(一)學习前两行诗句
1.课件出示江南采莲的美景,提问:你最喜欢江南的什么风景?(莲叶、莲……)
2.交流反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莲”,学习新偏旁“斗卜”:“莲”就是荷花,“采莲”就是采莲子;“莲”可以和哪些字交朋友?(莲叶、莲花、莲蓬……)
(2)指导学生感受荷叶“田田”的美景。
仔细观察莲叶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赞美莲叶一碧绿的、一张接一张的、层层叠叠的……莲叶这么多、这么密,就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田田。
指导朗读:江南采蓬时节,大大的、绿绿的莲叶一张挨一张、一层叠一层,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让我们配乐朗读,再一次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后五行诗句
1.师:看着莲叶的美景,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湖中的小鱼也乐了。瞧,它们也来了。
图片出示红色的“鱼”字,学习“鱼”字。
2.读后五行诗句,小鱼儿在莲叶间干什么?
学习生字“东、西、北”。看图猜字:
3.创设情境,体会“戏”的快乐。
师:谁来当小鱼?这条小鱼,你想游到哪儿去?(反复巩固认读“东、西、南、北”)小鱼小鱼,你的心情怎么样?(自由自在、快乐)
小鱼这样自由快乐地在莲叶间游戏玩耍,诗句中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小鱼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快乐之情。
(三)游戏表演,熟读成诵
1.播放歌曲《江南》,加动作表演读。
2。用师生对读、同桌表演读、拍手歌等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看课文插图,背诵古诗。
四、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摘莲叶,读生字。
师:小鱼快乐地玩耍着,我们也来做一个游戏吧。(PPT出示)莲叶间藏着许多生字,谁认识它们?(北、江、可、鱼、采、莲、东、西、南)
2.出示“可、东”,认识新笔画“竖钩”。
观察比较,这两个字有哪些相同的笔画?认识“竖钩”,红线勾出竖钩在田字格中的不同位置。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东”字书写,边范写边说口诀:一横平平稳又稳,撇折折在横中线,左右两点齐对称。
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再写一个。
3.播放“西”的书写微视频,认识新笔画“竖折”。
教师范写一学生书写一反馈评价一学生再练。
【设计意图】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语言生动活泼,格调清新明朗。整首诗短短七行,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还配有淡淡的水墨画,孩子们很喜欢。学生在这之前只学了两篇课文,识字量少,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有一定的困难。基于学情和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努力达成“识好字、读好文、写好字”这三个要求。
一、“多种方式”识好字
在教学中,我试图引领学生通过看字形、看图片、动作演示、观察汉字演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好字。在集中识字环节,制作“采”字微视频,通过展示“采”字的演变,变抽象线条为生动图形;继而联系生活经验,点明“采”有“摘、取”之意,表示人用手去拿、取,又把“采”字放入果农摘果子的生活情境中(“爪字头”代表伸手去取,“木字底”代表一棵结满果实的树),这样学生识字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巩固环节,我以歌曲、游戏的方式作为课间操复现,集课中放松游戏、识字、诗歌梳理于一身,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消除了疲劳,又自然而然地背诵了课文,更为接下来的写字教学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朋辈互助”读好文
“朋辈互助”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路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朋辈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桌共读一首古诗。在朗读环节,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小组合作、师生对读、问答读、小组合作演读、情景表演等方式,运用角色转换入情入境,演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采莲人的欢快,体会江南景色之美。
三、“观察比较”写好字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4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中心小学 刘丹霞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识字
(二)第二课 教材简介:《比一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的第二课,课文由一幅农家小院风景图、8个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和一首儿歌组成。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黄牛、花猫的悠闲,有鸭子、小鸟的嬉闹,还有杏子、桃子、苹果、红枣的甜蜜。琅琅上口的韵文传达出一种暖暖的情感。
设计理念: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汉字所表示的事物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在所学汉字及其表示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中体会学习汉字的基本规律。在识字、读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字词练习说话,体现学用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11周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汉字的笔画名称和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拼读的方法,并学习了一组课文。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汉字所表示的事物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在所学汉字及其表示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中体会学习汉字的基本规律。在识字、读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字词练习说话,体现学用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一种笔画“竖钩”和一个偏旁“提土旁”。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反义词,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能够认真观察图画及周围的事物并练习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生字词卡、PPT课件、笔、球等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说图引趣
1、“比一比”的游戏:教师手中拿不一样长的笔让学生比长短、多少,出示不同的球让学生比大小等,引出课题《大小多少》。
2、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们观察图上都有什么?
3、全班交流。
二、自主识字、教给方法
1、谁能借助图画或声音的提示读出这些词语?
2、出示八个词语,看老师已经把词语都召集到这里,你能读一读么?
3、词语分类。引导同学们看看这些词语都和什么有关,把它们分成两类。
4、现在我们要带生字宝宝出门了,千万别喊错它们的名字呀。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5、去掉拼音你还会读么?开火车读一读。
6、讨论学习:和同桌说说你早已认识了哪个字,怎么认识的?有什么好方法。
7、交流汇报。
(1)熟字加笔画:小→少
(2)熟字相加:木+口→杏 君+羊→群
(3)熟字加偏旁:犭+苗→猫
(4)熟字换偏旁:跳→桃 棵→颗 谁→堆
(5)形近字比较:牛—午
三、学习童谣、积累量词
1、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借助轻声读一读课文。
2、个别读。请4位同学接读课文。评议。
3、小组读。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读得好。
5、男女生分读、全班拍手读。
6、学习量词的正确使用。师故意念错课文引出量词。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体会量词“群、颗、堆”的正确使用。
四、指导写字、重在激励
1、出示汉字“小、少”,引导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2、指名示范书写,师板书,重点指导竖钩写法。
3、生书空、描红、练写,师巡视指导。
4、评议、交流。
五、迁移学习、巩固延伸
1、请把这首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2、争当小诗人,仿照课文编一编儿歌。
板书设计:
7、大小多少
大——小 多——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识字儿歌
拼拼音节,读准音;
看看结构,认清形; 连成词语,理解义; 自己学习,记得清。
二、复习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齐读词语和韵文。
3、指名背诵。
三、尝试创编,巩固反义词
1、教同学们理解反义词:让同学们再看图片,对照课文,教师引导,发现反义词。大—小 多—少
2、游戏形式,巩固识字
反义词对对碰。如:
师:我说大。生:我说小。
生:我说多。生:我说少。
生:我说上。生:我说下。
生:我说里。生:我说外
3、教同学们学会词语搭配,对量词的运用形成印象。同学们尝试创编,教师指导。鼓励同学们大胆表现自己。如:
一个大,一个小,一头大象一只鸡。一边多,一边少,一堆花生一颗枣。
四、指导书写
1、看清字形,注意笔画、笔顺。
(1)灯片出示田字格中的“牛、羊”两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笔画的相同之处。
(2)多媒体动画演示字的书写笔顺。
2、书空描红。(学生书空后按笔顺描红。)
3、学生写字,教师指导。
学生在课本剩下的田字格中认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运笔情况、字的间架结构情况。
4、展评修改。
四、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鼓励同学们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不同,乐于尝试创编活动。
板书设计:
7、大小多少
大——小 多——少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5
一、活动主题
数量词和反义词的运用。
二、活动背景
《大小多少》是一篇朗朗上口的韵文,诵读间会传达出一种暖暖的情感。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是一种简单的比较,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韵文的字里行间,可自然引发学生对反义词的积累。
三、活动目标
1.学习使用数量词和反义词说出生活中的物品,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鼓励学生用普通话表达。
2.在老师指导下积累含有反义词的成语、诗句、对子歌,试着在生活中运用。3.在游戏中能够用数量词说清物品名称,学习与人合作学习,锻炼与同伴交流的能力。
四、活动过程 1.读一读,背一背。【学生活动】
(1)收集有关含有反义词的成语、诗句、对子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成语类:
左右开弓、大材小用、七上八下、无中生有、口是心非。诗句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笠翁对韵》中的反义词可作参考。
(2)以小组为单位,两人或四人为小组进行分享、展示,互相评价。【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前准备积累的材料,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学会互相评价交流。
2.说一说,编一编。【学生活动】
说一说生活中的数量词和反义词,思考后续编儿歌。举例:
一个大,一个小,一头大象一只兔。一边多,一边少,一堆萝卜一根葱。【教师活动】
(1)鼓励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量词和反义词,续编儿歌。
(2)引导学生把自己编的儿歌说给大家听,并评一评谁的儿歌编的好。3.游戏“你指我猜”。【学生活动】
(1)通过游戏,练习使用数量词说清物品。举例: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枝铅笔。生:这是什么? 师:这是一块黑板。
(2)和小伙伴一起做这个游戏。【教师活动】
建议同学们课下继续做这个游戏,课间和同学到操场上说说校园里的设施,回到家里可以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使用数量词说说家里、小区里能见到的东西。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大小多少》是一首儿歌,共四个小节。每小节有两行,第一行从“大小”或“多少”的角度进行简单比较,第二行通过具体事物,感受“大小”或“多少”。这首儿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儿歌,有四幅对比图,形象地呈现了事物之间“大小”、“多少”的关系,提示学生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字、图文对照等方法会认“多、少、黄、牛、只、猫、边、鸭、苹、果、杏、桃”12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反犬旁和鸟字旁。正确书写“牛、鸟、小、少、果”5个生字和“竖折折钩”新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诵儿歌,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头、只、群、个、颗、堆”量词的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记本课12个生字。难点:初步了解“头、只、群、个、颗、堆”量词的使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卡。
五、课时:2课时
六、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学习生字
1、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我们的好朋友冬冬邀请我们一起到他的老家去做客。你们想去吗?
听到你们热情的回答,冬冬特别开心,他说只要能通过“对对子”挑战就能和他一起去老家。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对对子:
高——矮 胖——瘦 美——丑 冷——热 大——小 多——少
孩子们,你们可真厉害,全都是“对对子”高手!谁能告诉老师,这些对子里藏着什么秘密呢?(生:意思相反的、反义词)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藏在这些反义词里。请大家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7.大小多少。
2、我们通过了冬冬的考验,来到了冬冬的老家。哇,这里多么美丽啊!有可爱的小动物,还有可口的水果……老师忍不住把它们请到了课堂上。
(1)出示第一组图画说话训练
同学们,在冬冬的老家,看到了什么?(生:黄牛、猫)(黑板上贴图画——黄牛、猫以及相关的生字卡片)这是我们的三个生字朋友——黄、牛、猫。借助拼音读一读。
(黄,三拼音节,比较难读,与班级里姓黄的同学的“姓”结合)(2)出示第二组图画说话训练
冬冬家可不止这些动物。还看到了什么?(生:鸭子、小鸟)(黑板上贴图画——鸭、鸟以及相关的生字卡片)(3)出示第三、四组图画说话训练
除了动物,冬冬家还有好多水果呢!你看到了什么?(生:苹果、枣子;桃子、杏子)(黑板上贴图画——苹、果、杏、桃、枣以及相关的生字卡片)
3、在冬冬的老家,我们看到了好多好多不曾看到的景象。老师把他们全请来了。(课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自己在冬冬老家看到了什么吧!聪明的孩子能把看到的都说进去。(生表达,师提示分类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一”声
1、冬冬家的景物可真多啊!它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多,有的少,我们快去比一比吧!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68页,看到课文。
2、要想读好这篇文章可不容易。冬冬来帮助我们了。
冬冬提示:“一”像一个魔术师,总会变换声调。有时读第一声,有时读二声,有时读第四声。
(学生读课文,老师巡视,了解情况)谁想当播音员,读给大家听听呢?(生个读、齐读)
(三)集中识字,认识偏旁,渗透“类别”
1、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好听。冬冬为了奖励你们读得那么认真,他把今天的生字宝宝全部请到了现场,我们一起去认一认吧!
2、老师教苹、杏。哪一位小老师能像我一样带着大家读呢?(小老师教读,学生跟读。师讲解反犬旁、鸟字边。)
3、小老师们可真厉害,生字一点儿没难倒你们。冬冬提高了难度,把生字宝宝放进了课文的词语里,不知道你们还能不能通过挑战?(男女生比赛读)男孩子们,女孩子们,你们发现蓝色词语与红色词语有什么不同吗?(词语分类:水果、动物)
(四)学习量词,熟读课文,比大小和多少
1、冬冬又来考验我们了,他在在词语宝宝的前面加了一个(),你们快去文章里找一找,该填上什么?
出示:
一()黄牛一()猫 一()鸭子一()鸟 一()苹果一()枣 一()杏子一()桃
括号里的叫做量词,它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使用量词很有讲究,每种物品都有自己的专属量词。(举例:一朵花、一棵树、一件衣服、一支铅笔等)
2、这些动物,植物是来比大小多少的。你们看哪儿多,哪儿少,什么大,什么小?
出示:
大——小 多——少
一头黄牛一只猫 一群鸭子一只鸟 一个苹果一颗枣 一堆杏子一个桃
3、一群和一堆都表示多,有没有区别呢?老师帮助你们一下,三五成群(出示图画:一群狗,一群小鸡,一群鱼,一群兔子。)一堆,表示很多,还堆积在一起。(出示图画:一堆米,一堆衣服,一堆书,一堆火,一堆雪。)读一读“堆”。(生读后发现“堆”说明物品,“群”说明小动物的,有生命的)
4、我们这节课学的生字、词语朋友真不少。生字、词语都认识了,也知道了课文内容,肯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生齐读)
(五)学写生字,归纳总结,送量词歌
1、今天我们和冬冬一起去他的老家游玩了一番。不仅看到了许多景物,而且认识了很多的生字、词语,读会了课文。和你们共度了快乐的一节课,冬冬特别开心,他特意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鸟(出示鸟的字源图)。
2、书写鸟字。鸟是独体字,笔顺要注意。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横折折钩,横折稍稍要拉宽,最后一横要拉长。(师提示书写姿势一尺一寸一拳远)
3、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写的字,帮助改正。
4、冬冬与大家共度了愉快的一节课,临别他把这首量词歌送给了我们,提醒要在生活中积累量词,别用错量词闹笑话。
出示: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7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情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 同时知道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笔者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课文“补白”。
二、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目标二: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 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目标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 懂得关爱别人, 用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过程
1. 设置情境, 导入课题。
(1) (课件出示干旱图片) 师叙说:很久很久以前, 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接连几个月都没有下过雨, 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 草木、丛林、庄稼都枯竭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此时此刻, 大家最需要的是什么?
(2) 是啊, 那个时候, 水是多么的珍贵, 《七颗钻石》就是发生在那场大旱灾中的一个既神奇又令人感动的童话故事。文中写小姑娘抱着空水罐去找水, 接下来发生了很多神奇的事情,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 初读课文, 理清文脉
(1) 要求学生大声读2—3自然段, 将觉得神奇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 并想想为什么神奇。
(2) (课件出示文中五处描写神奇的句子) 学生读一读, 并帮助学生们归纳出神奇的是水罐不断地发生了变化。
(3) 水罐到底发生了哪几次变化呢? (课件显示四次的变化)
3. 小组合作, 探究课文
(1) 第一次变化——空罐变水罐。 (1) 为什么空罐能变成水罐? (小姑娘很孝顺, 用孝心感动了上天, 使罐子发生了第一次变化板书:孝心感天) (2) 小姑娘很辛苦地找水, 想象一下, 小姑娘会怎样去找水? (指名读, 要求读出艰辛) 如果你是天上的一位神, 看到了小姑娘在那么艰辛地找水, 你会怎样想? (3) 天上的神和你们一样, 有着善良的心, 看到了小姑娘那么辛苦、那么孝顺, 就给了小姑娘一罐清亮清亮的水, 小姑娘—— (引读, 要求读出喜出望外并出示)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 第二次变化——变银罐。 (1) 找一找变银罐的理由? (2) 小姑娘因同情焦渴而“哀哀地尖叫”的小狗得到了快乐, 这颗善良的心使她的水罐变成银罐。 (3) 多么善良的小姑娘呀, 她看到这只可怜的小狗在叫, 你听到了吗?小狗在哀求什么? (说话练习) 小姑娘也听懂了, 善良的她把水倒了一点给它 (引读) 。 (4) 原来是小姑娘的“爱心如银”, 让水罐变成了银的,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这神奇的变化! (5) (质疑, 如果学生提出最好) 水罐摔出去了, 为什么水却一点也没有洒出来呢! (因为孝心)
(3) 第三次变化——变金罐。 (1) 为什么? (2) 因为母爱, 无私的爱, 宁愿自己死去, 也要把水留给自己的女儿, 伟大的母爱再次感动了上苍, 银罐又变成了金罐了! (板书:母爱似金) 。 (3) 指导朗读。
(4) 第四次变化——跳出钻石。 (1) 为什么? (2) 指导朗读, 要求读出, 小姑娘自己也很想喝, 但有着善良的心, 宁愿自己不喝也要让给别人! (3) 想象, 有了水, 发生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 因为有了爱心, 才有了水!只要有爱心, 世界就能变得美好!) (4) 播放《爱的奉献》。
(5) 最后一段。在人们的欢声中, 七颗钻石升上了天空, 就变成了大熊星座! (1) 自读。 (2) 理解“七颗钻石的含义” (懂得星星像钻石一样, 把爱洒向人间) 。
四、扩展思维, 总结全文
提问:学了这课, 你有什么话想对小姑娘和母亲说?
总结:今天, 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文章, 老师也被感动了, 让我们从今天起, 学会关爱父母, 学会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做一个快乐、热情的人, 好吗?让我们记住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五、作业
练习一:造句。
练习二:收集有关其他星座的故事, 准备故事会。
六、板书设计
读书的多少和写作的大小 篇8
20世纪70年代初,我刚上小学。这个时期要想读一本课外书,真是太困难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几乎没有课外书读,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近十年。印象里,我读过为数不多的几本小人书,其中一本叫《虎子敲钟》,封面都被我翻烂了。虎子为了按时替父亲敲响生产队早上出工的铁钟,晚上不敢睡觉,吃辣椒提神,辣得龇牙咧嘴,这个细节,我现在还记得。我还津津有味地读了一本借来的书,名为《副词、虚词、连词》。书是很早以前出版的,书页发黄,字体是繁体,书中举的例子,引用的全是名家的话语,或是名著中的句子,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巴金、老舍、冰心这些大作家和他们的著作。然而在那个年代,他们的书是禁书,我看不到。后来,我得到一本书——《有永动机吗?》,是1957年出版的,内容主要讲物理方面的一些原理,我一遍又一遍地读,倒也获得了一些基础知识。假如那时我能读到一些天文学方面的书籍,就不会闹出一个大笑话了。那是一天早晨,我走在上学的路上,太阳又红又大,如剪纸剪下的一样。我看得入丁迷,突然有了一个发现:太阳右边往下一点儿,有一个黑点!这可了不得,我觉得世界上就我一个人看到了,如果别人也看到了这个现象,我就失去了出名的机会。当天在课堂上,我无心听课,给北京天文台写了一封信,报告了这个重人消息。然后,我天天等待回音,也盼望得到奖励。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回信,信中说我的这利,精神很可贵,只是这种现象,叫太阳黑子,是天文常识。许多年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我发现了太阳黑子》,专门回忆这件事。
过去没有书看,逮住一本,就专心致志地看。如今书多了,我也变得“挑食”了,对于中意的书,我细心看,重复看;有的书,翻翻就过去了,只是了解个大栅。我觉得,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在生活节奏快得让人跑步才能赶上的信息时代,博览群书变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读。比如文学类的书籍,我主要读中外名著,像《西游记》《三国演义》《茶花女》等名著,我几乎每年都读一次,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也得到了很多启发。单是《西游记》中的各式各样的植物,它们的名字、形态、生长的环境,作者都写得很具体、形象,这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在写作时简单地用“花草”来代替大自然中植物的丰富和多样。我喜欢鲁迅的著作,他的敞文、杂文、小说、书信、日记、译著等,我都仔细阅读,就是想全面了解我心目中敬仰的作家。从而在心中树立一个立体的鲁迅肜象。这样,对于鲁迅的为人为文,我就有了自己的判断。曾经有人主张重新评价鲁迅,甚至出现了诋毁他的言辞,在我看来,鲁迅的伟大,是谁也动摇不了的,作为中国骨头最硬的人,鲁迅永远是中华民族不死的魂魄。我的这些观点,是建立在对鲁迅了解的基础上的,不是被别人左右的。我觉得这样读书,才有意义。对于一些所谓的畅销书,我一般不看;对于别人说好的书,我也不盲从。我说的要多读书,不是什么书都读,要建立个人的阅读体系,读与写作相关的书,也常常读一些闲书、杂书,只要读出趣味,读得下去,我都愿意读。
我说的读书的多与少,就是从书海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静下心来阅读,在阅读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小时候,我没有什么课外书读,无法享受阅读的快乐,只好在和小伙伴们的培戏中寻找快乐。我喜欢在外疯跑,遇见什么,总要探个究竟。记得我上学的学校,在一个高高的土台上,叫上寺台,教室都是平房,讲台旁边,盖着一块木板做成的盖子,下而是什么呢?上着锁,打不开,看不清,我觉得很神秘。听高年级的同学讲,下面是地道,这更让我好奇。一次上体育课,同学们在学校的院子中间发现一个地道入口。我大胆地钻入地道,猫着腰,往深处爬。地道里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爬了很长时间,看到一丝亮光,就凑上去看,发现自己竟然来到了我上课的教室的下面!隐隐听见几个同学在说话,我怪叫了几声,就顺着原路爬了回去。回到教室,发现受到惊吓的同学正在向老师汇报地道闹鬼的事情,而浑身是土的我,自然暴露了恶作剧者的身份。老师让我写一份深刻的检查,这也许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在这之前,我写作文,都写一些很大的内容,题目一般是“祖国”“春天”等。我用的都是一些我平时摘录的所谓的好词,写得很空,往往把作文写成穿着花衣服的衣服架子。即使写亲人,也学着书本上的腔调,要写出父母的伟大言行,结果只能编造。而这份检查,我写了爬行在地道里的感觉,里头的黑暗、潮湿,落在我头发上的黄土,自己的心跳,我的惊慌和冒险的刺激,都写出来了。当然,我得承认自己不应该在地道里乱喊乱叫,还保证今后决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检查交上去了,老师是不可能表扬我的。但是,很多年后,当我为写作不能提高而苦恼时,我想到了这篇检查。反思自己写作的不足,我发现,一味追求宏大的场面,总想包罗万象,结果往往相反,写出的文章没有血肉,没有灵气;而写小的,写细微的,写不起眼的,写被忽视了的,把这些写足写透,集合起来,反而更能体现出一种境界,表现出辽阔的生活画面。
我在写一个人的时候,一般会仔细观察,发现他平凡的一面并找出他的特点来,然后再动笔。比如这个人有一句口头禅,总爱在每句话开头的时候说“哦”,这就是他说话的一个特点;他抽烟,总喜欢把烟嘴在水里浸一下,这就是他行为的一个特点,等等。而这些特点,都和这个人的性格相关。我写了许多有关家乡的文章,其中的一条河、一个院落、一棵树、一顿饭,都是从小处写。这样写,实际上难度很大,对于我的观察力、表现力,甚至记忆力,都是一种考验。把这些“小”,的方面生动地写出来,集合在一起,就成了“大”的生活场景,以“小”见“大”,才能触动读者的神经,和读者产生共鸣。
我说的写作的犬与小,就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一滴水里看世界,一粒沙中有乾坤,这个道理古人早就说明白了,我只是在努力实践而已。
作家登台
第广龙,1 963年生于甘肃平凉,现居西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协副秘书长、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9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
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
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3+2=5 读作:3加2等于5.课后反思:.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法,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会稍差一些。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10
《一共有多少天》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共有多少天》是第八单元的第二节课,是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通过“一共有多少天”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巩固编制口诀的方法,体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本节课尝试着改进在亮相课《儿童乐园》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在试讲之前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教研,在两位老师的帮助下,这节课明显比上节课有了很大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了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入了文学作品和古诗文,在习题的呈现方式中我们也引入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拟人化的小人物,将习题用“故事串”串起来。改进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强,改进后,学生做题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能将自己设计成到为故事中的某一个角色,报着必胜的.信念来完成每一道题目,进而提高了做题速度和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但是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但是再次试讲后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平时已经带领学生背诵过乘法口诀,认为学生对口诀已经掌握的很熟练,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进行识记,没有照顾到个别后进生的学习能力。
改进策略:经过研讨后我们准备设计一个“对口令”或者“拍手”的游戏环节来帮助学生尽快地记住口诀。本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组还要不断地进行研磨。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11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12
一、设计一:观察图片1, 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城,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长城挂图, 并让学生看图说话, 既训练观察能力, 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还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长城的整体形象。
1.教师出示挂图一, 让学生观察, 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2.同桌相互讲讲。3.点名交流, 适时评价。4.图上的内容, 在课文的何处呢?自由读课文找一找。
二、设计二:反复朗读第一段, 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
设计意图:本段学习, 可以再次结合挂图一学习, 更加形象直观。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 分析写作技巧, 反复朗读, 感受其气势。
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段, 用横线画出你心中的关键词句。2.从本段朗读中,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先自己说, 再同桌相互补充, 最后全班交流。3.找一找, 本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举例说说。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用心体会长城的气势。5.全班齐读本段, 读出气势。
三、设计三:图文结合, 变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直观的画面
意图:利用挂图二, 先让学生观察, 再结合第二段, 图文相称, 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段的内容, 变抽象为形象直观, 让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活泼,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远看长城, 像一条长龙, 其雄伟的气势图中清晰可见, 那么近看长城又是什么样儿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挂图二, 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2.再读读课文, 图上的内容在文中的哪儿呢? (第二段) 3.指名读第二段, 请同学们想想本段写了长城的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呢?4.同桌再次分读第二段, 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四、设计四:反复朗读, 读中想象, 读中悟情
意图:本段的学习采用抓重点词、句子, 教师范读、引读、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等手段, 引导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及其聪明才智, 顿生敬佩之情。
1.了解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气势雄伟, 下面我们忍不住要登上长城了, 站在长城上, 你会有什么感想呢?先自由说说, 再交流。2.自读课文第三段, 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3.本段第一句是个什么句?起什么作用?该句中有哪几个动词, 并标出, 并说说这些动词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重读动词, 读出语气。5.再读该段二三句, 说说自己的理解。6.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为什么?学生自由朗读、划线、交流。7.闭上眼睛, 听老师范读, 想象一下古代劳动人民干活的情景, 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体会一下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及智慧。8.带着无限的敬意齐读第三段, 读好关键词句, 读出感情。
五、设计五:以读代讲, 读出对长城的无限赞美之情
意图:本文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前文内容的回顾梳理, 反复引读, 帮助学生加深对该课的理解, 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1.请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 近看长城, 它是什么样儿的?而后齐读最后一段。2.近看长城呢, 它又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后又齐读最后一段。3.想想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 多么的不容易啊!生回答后要求再齐读最后一段。4.通过三次朗读, 谁来说说长城为什么算得上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5.学到这里, 你心中感受如何?6.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六、设计六:创新作业, 写导游词
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思考、想象的平台, 引导学生对长城有了深刻地了解, 并能将长城介绍给更多的人, 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
师总结:“不到长城非好汉”, 好多人都想亲自登上长城, 一睹其雄姿, 有机会的话, 老师也想去, 你们呢?请你写一篇导游词, 带领更多的人去登一次长城,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七、教学反思
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 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一) 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
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 并结合挂图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在读文后, 体会到长城很长。重点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城的气势雄伟。
(二) 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近看长城这一段的处理, 我采取先让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 边对照小图, 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 这样一来, 学生在读课文时, 图文对照, 边读边看, 让学生理解课文有了一个依托, 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再引导学生从长城条石的大, 长城的宽,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雄伟气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 自己的讲解太多, 学生比较被动。
(三)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页的例题、“试一试”,第21~2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一方面他们在以前学习百以内数时都比较过数的大小;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多次接触甚至亲自解决过这样的问题。教材没有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题比较的两个数的位数相同,但最高位(百位)上的数不同。“试一试”中比较的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最高位(百位)上的数也相同,但十位上的数不同。都是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1~4题主要是配合例题,练习数的大小的比较。其中第1题借助计数器来比较,更加形象直观,有助于进一步体会数的大小,也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数值不相同”,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第4题则借助数轴来比较,也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让学生体会数数与比较数的大小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2.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谈话:你们都到商店里买过东西吧!在购买商品时,你们会想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到价格问题、质量问题。如果是同一种商品,你们会在哪家商场购买呢?
(2)谈话:每逢中小学开学之际,复读机便成为学生学习用品市场的一大热点。各大商场也纷纷打起了价格战。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初步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特点,感受数学抽象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适时进行环保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这类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蓝花、红花教具,每生一份图形学具,
学情分析:
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以往比较多几个都是从图上看出来的。因此教学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在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初步认识的“同样多”,“谁多谁少”的概念,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过程和方法。
一、课前谈话:
1、引出“比一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来听我们上数学课,你们有信心向他们展示你在课堂上最精彩的表现吗?(有)那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谁听课最认真、发言最积极,语言最完整。
2、举例生活中的比一比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可以进行比较,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看来,生活中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还真不少。
3、熊大熊二比高矮。
师:(出示课件)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两个小明星。看,它们在比什么?(比高矮)
师:熊大说,我比你高。小朋友们,你们同意它的观点吗?(不同意)
师:为什么?(请学生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师:怎样比才公平?(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总结:比高矮,必须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比才公平。看来,比较物体要讲究规则和方法!
4、引出“比”。
今天我们就在数学课中继续比一比。(板书“比”)
二、新授
1、看图找信息。
师:同学们帮助熊大和熊二比出了高矮,很棒!不过他们俩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帮忙(出示两篮花)你能帮熊大、熊二比出这两蓝花谁多谁少吗?
师:你打算怎么比?
生1:数一数
生2:摆一摆
(2)动手操作前思考:
①师:怎样摆,可以让我们不仅能比出他们谁多谁少,还能比出具体的差距?
②请生说方法,并黑板演示。摆好后,集体数一数花的朵数。
(课件点击朵数:红花13朵,蓝花8朵)
③师小结:这种摆法叫做“一一对应”。它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看出红花比蓝花多,多几朵?可以怎么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
根据图集体练说:红花比蓝花多5朵,还可以说蓝花比红花少5朵,红花和蓝花相差5朵。
④引导分析:
师:红花比蓝花多的5朵在哪?你能圈一圈吗?(请一生圈)
师:轻轻一圈,这13朵红花(相机板书:13朵)被分成了几部分?哪两部分?
师引导说:一部分是和8朵蓝花(相机板书括线)同样多的部分(贴纸),另一部分是红花比蓝花多出的部分(贴纸)。
你会像老师这样边指边说吗?找几名学生上台边指边说。
师小结:其实,我们是以8朵蓝花为标准,把红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蓝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蓝花多的部分。
⑤师:现在我们根据红花13朵,蓝花8朵这两条信息,你能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生答师板书:13—8=5(朵)
师提问算式意义:13表示什么意思?从13朵红花里减去的是哪8朵?5表示什么意思?
生解释后师小结:这道算式的意思是:从13朵红花里减去和蓝花同样多的8朵,就得到红花比蓝花多的5朵了。由于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所以要用减法。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师:孩子们,刚才只是个别小朋友动手摆一摆,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下面得先听清活动要求,比一比谁听得最仔细!
点击课件出示要求: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算一算?
摆一摆:各自从学具盒中轻轻取出所有图形,同桌两人合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两种图形摆一摆。
比一比:同桌两人比一比两种图形谁多谁少。
说一说: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谁和谁相差几个?
算一算:口头列式计算两种图形相差几个
(2)请两组学生上黑板反馈。
师:你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多少个?带大家数一数。(相机板书朵数)
再请问这位同学,你摆的什么图形?有多少个?带大家数一数。用一句话说说两种图形的`多少关系。还能怎么说?可以怎样列式?
3、补充课题: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比多少(板书:多少)
三、练习巩固。
1、水果问题。
果园里,熊大和熊二种的水果成熟了。
(1)看,他俩摘了什么水果来?
(2)猜一猜苹果和西瓜谁多谁少?
(3)为什么猜苹果比西瓜多?
(4)小朋友们真聪明,的确,熊大摘了42个苹果。熊二摘了10个西瓜。(点击课件出示相关数据)
(5)要知道苹果比西瓜多几个可以怎样列式?(课件出示问题)(生口头列式,师板书)
(7)算式中的42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从42个苹果里去掉和西瓜同样多的10个,就剩下比西瓜多出的32个。有了算式之后,遇到数量多的问题,我们就不用再一一摆出来了,这就方便多了。
2、跳绳问题。
(1)熊大熊二吃完水果,他们决定要运动运动来消化一下。于是,他们来到了运动场,看看,他们在干嘛?(跳绳)他们在说什么?
(2)根据图中给的信息,你能提一个和今天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吗?
(3)①一学生提问:“熊大比熊二多跳了多少下?”
师:谁来用算式解答?另一学生列式。
②生继续提问:“熊二比熊大少跳了多少下?”学生列式。
③师:“同学们,通过两个问题的两次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道算式作用可真大,可以解决不同说法的同一个问题。
3、课间放松:
师:小朋友们,喜欢熊大熊二吗?一起来欣赏”熊出没“的主题曲,会唱的一起唱,放松一下吧!
播放歌曲《熊出没主题曲》
4、光头强伐木问题。
(1)师:在《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中除了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熊大和熊二,还有谁呀?(光头强)光头强有一个工作,是什么呀?(伐木)
今天,光头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还给我们带来了两条信息。(出示信息)谁来当小老师读一读。
(2)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1:光头强一共伐了多少棵树?
这个问题谁来解决?12+23=35(棵)
问题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伐了多少棵树?(师板书列式:23—12=11(棵))
这道算式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伐了多少棵树?
(3)同学们,照光头强这样的伐木速度,地球上的绿树将会怎样?
(4)播放保护树木视频。
(5)你打算怎么保护地球上的树木?
引出:种树。
四、拓展:
师:熊大和熊二为了保护咱们的地球,已经率先行动了。看,这是他们种的树。
课件出示:熊大熊二第一天种了45棵树。第二天种了30棵树。
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第二天再种多少棵树就和第一天同样多了?这个问题和今天刚才提的哪个问题的意思是一样的?(课后解答)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篇15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一年级语文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教学设计10-10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6-09
一年级语文上册《影子》的教学反思06-19
一年级语文上册《青蛙写诗》教案设计07-13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心得总结10-20
一年级语文上册雨点儿教学设计08-08
六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08-23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情况总结05-08
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15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