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

2024-07-05

袁世凯(共7篇)

袁世凯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案”和“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和“二十一条”及“五九国耻”,护国运动等。

2、能力方面:

(1)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和“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中,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2)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把握信息,正确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学习本节知识,关键是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进行分析:一是袁世凯对内建立和渐次加强独裁统治,乃至于复避帝制和对外卖国的种种倒行逆施;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而且要从总体上认识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余波”,突出特征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复辟的斗争。由于线索清晰,我们学习时可按两个方面分析,以做到一目了然。

2、袁世凯的统治可分为破坏民主共和与独裁称帝两个时期。革命党人的斗争可分为三种方式、三个阶段:(1)运用法律手段(《临时约法》);(2)采用改党政治手段(宗教仁议会斗争);(3)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3、学习时,要系统地掌握本节重大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观察。主要分析和解决两个问题,即:袁世凯为什么得以实现其专制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其帝制又为什么迅速垮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围绕民主共和展开的斗争,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专制、独裁、复辟的行为都是倒行逆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2、辛亥革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共和国的愿望未能实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2、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对袁世凯及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示例] 导言一:

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宁教仁在上海火车站突遭行刺,击中腰部,由黄兴、廖仲恺、于佑任等就近送入沪宁铁路医院。当晚动手术钳出弹头,发现子弹有毒。22日晨不治身亡。6月26日葬于上海。送葬者达数万人。这起震惊全国的民国以来首起政治血案是何人所为?出手如此狠毒,其目的何在?为达到其目的他还干了哪些勾当?结果如何?

导言二: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是不是就像资产阶级所想的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挂着民国空招牌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倒退;对外卖国,依靠帝国主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而继续斗争。结果将会如何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内容。

导言三:以“袁世凯何以能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导入“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拥有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革命阵营内的立宪派、旧官僚支持;资产阶级干革命党妥协退让。)

导言四:以历史上资产阶级限制专制统治的表现及结果导入新课:①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遭到封建顽固势力镇压(戊戌政变)而失败。②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实行责任内阁制(可要求学生回忆其具体规定),来维护共和制度,限制袁世凯独裁。③历史真的能像孙中山所设想的向前发展?一纸约法能限制野心家袁世凯独裁专制吗?„„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

1、北洋军阀统治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怎样?

2、袁世凯的专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袁世凯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怎样?

〖思维提示〗

对于第1题,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完成,并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作简单阶段叙述,使学生对其有系统的了解。对于第2题,引导学生从袁世凯上台后的内外政策去把握,从袁世凯的真实面目暴露的过程中,认清袁的反革命本质,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其政权的性质。

〖归纳点拨1〗 要点:

(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AI课件展示《北洋军阀的统治》)图片

〖归纳点拨2〗 要点(1)专权表现①政治上,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②军事上,削弱革命军力量,加强北洋军实力。

(2)政权性质: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利益的卖国专制独裁政权。(CAI课件展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内阁成员的组成上,袁世凯本来认为:“革命人才,鲜当人意。”因而他开始拟议的内阁名单“概属亡清旧吏,无一纯粹新人物”,使南方各界“咸怀不平”,但是为了表示这个新总统总算有几分“诚意”,他们作了些微小的让步。(引自《辛亥革命史》)

材料二:唐(绍仪)自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对同盟会非常忠实,与余晤谈之下,知其已向孙中山先后建议,用政治手法来对付袁世凯。(引自柏文蔚《五十年经历》)回答:

⑴材料一中袁世凯“微小的让步”表现在那些方面?试就本材料分析北洋军阀的性质。

⑵材料二中唐绍仪的政治态度有和变化。

解析:本材料题考察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第一问“微小的让步”可从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回答之;而北洋军阀的性质则是军阀独裁政权。第二问就材料二了解唐绍仪政治态度的变化,这主要是由“拥袁”到“反袁”的变化。答案:

(1)袁世凯的“微小让步”表现:表面尊重同盟会,并将司法、教育、农林、工商等“冷衙门”交给同盟会控制。军阀独裁政权。

(2)唐绍仪政治态度的变化:唐本是袁的部下,是拥戴袁夺取辛亥革命成果的重要人物。加入同盟会后,忠于同盟会,主张用斗争对付袁世凯的独裁。

(过渡)袁世凯专权,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对。他们通过合法手段与袁世凯进行斗争,在受到袁世凯的阴谋暗算时,他们于1913年掀起了一场反对袁世凯专制卖国的“二次革命”。(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

1、同盟会为什么要进行改组?宋教仁等人组建国民党的目的是什么?

2、“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它为什么会失败? 〖思维提示〗 讲授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因果归纳法去掌握本目的几个相关的历史内容,剖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理解和把握历史内容之意愿相互关系。本目内容可作如下简单归纳:(唐绍仪内阁垮台→宋教仁改组同盟会→袁世凯制造“宋案”→“二次革命”。

〖讨论点拨1〗

(教师根据导学引思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步步深入,从而解决问题)①袁世凯专权在政治上有哪两个重要步骤?

(安排亲信于要害部门;迫使唐绍仪辞职,组成亲信内阁。)②在看到袁打着民主共和招牌,衽专制的真面目后,以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怎样进行反袁斗争?

(走改党政治道路,维护共和制度。)

③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到1912年,为什么要对它进行改组呢?

(由于党派混杂,政见不一,唐绍仪内阁垮台,同盟会内部分化,力量涣散)④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目的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首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根本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AI课件展示)

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衽平民政治为宗旨。„„保持政治统一。采用民生政策。——《国民党宣言》 请回答:

据材料看,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其宗旨与同盟会纲领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①奋斗目标: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②变化:宣言只提民权和民生两主义,不提民族主义。③原因:因为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达到。

〖讨论点拨2〗

①国民党之所以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而成为第一大党的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后,人民民主意识增强;国民党前身同盟会享有较高威望,宋教仁的积极宣传。)②袁世凯幕后策划“宋案”的目的是什么?

(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革命势力,扫除其专制独裁道路上的障碍。)③“二次革命”前夕,中国的政局怎样?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南北方只是形式上的统一,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态。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④“二次革命”的含义是什么?其性质怎样?(辛亥革命的继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起义。)

⑤“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宋教仁被刺和江西、广东、安徽三省国民党都督被罢免。)⑥“二次革命”的结果怎样?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失败。原因:客观上北洋军势力强大;主观上,国民党力量涣散。)(在师生达成上述共识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归纳)

“二次革命”的原因:①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袁世凯建立的卖国专制独裁的北洋军阀政府;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后,袁世凯派人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并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③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不异出卖国主权,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④袁的反革命面目暴露后,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进行“二次革命”。⑤“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北洋军势力强大,主观上,国民党力量涣散。

子目三:袁世凯称帝

(过渡)二次革命被镇压后,孙中山、黄兴等许多革命党人遭袁世凯通缉,大多数逃往海外。革命党人自武昌起义后在南方形成的势力丧失殆尽,南方数省落入北洋军手中,这给袁世凯进一步搞复辟带来了便利。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

1、简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

2、清朝封建帝制推翻不到几年,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 〖思维提示〗

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要求教师(或学生)对其步骤稍作讲述,特别注意时间的先后顺序(如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即1913年,1915年称帝,其他步骤均在1914年。)

〖归纳点拨1〗(CAI课件展示)称帝过程

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终身总统——称帝

〖讨论点拨〗

①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成果是什么?有何局限性?(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②“五九国耻”是怎么回事?

(1914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目的是要控制整个中国,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为一己之私欲,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其他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

(要求学生掌握“二十一条”的内容)(在师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归纳)要点: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如日本;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涣散;③袁世凯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④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活动)

子目四:护国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

1、简列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梁启超、蔡锷等人的表现。

2、关于护国运动的成败有不同的认识,你是怎样理解的?

3、为什么袁世凯的帝制梦只做了83天就破灭了?这说明了什么?

4、简要评述袁世凯的主要罪恶活动。

〖思维提示〗

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掌握“评价”的一般方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或事迹放到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评判,即辩证地看待。同时要注意论从史出,这也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关于“护国运动的成败”,我们要从当时进行斗争的目的达成情况及最终结果两方面去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归纳点拨1〗

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1916年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③蔡锷:1915年底,与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宣布云南独立。

〖讨论点拨2〗

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反对袁世凯复辟;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CAI课件展示)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即忘共和,即称民贼„„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讨袁宣言》 请回答:

“一人”是谁?为什么称他为“民贼”?

[学生回答]“一人”指袁世凯。原因:袁世凯大搞复辟帝制活动,大肆卖国,故称“民贼”。②梁启超由支持袁世凯到反对袁世凯,最能说明的问题是什么?(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③“护国运动”中的“国”具体是指什么?(民主共和政体)

④护国运动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是什么?(维护了共和政体)⑤从反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什么?(反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教师在与学生达成共识后,进行提炼、归纳)

①成功: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②失败:主要是它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两半”性质。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归纳点拨3〗(CAI课件展示)

(1)洪宪帝制如昙花一现的原因:a.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程度提高——思想基础;c.人民群众的反对和护国运动的打击,封建阵营内部的分化,帝国主义的抛弃等等——重要原因。

(2)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潮流,并且威力强大;辛亥革命不彻底,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复辟势力。

〖归纳点拨4〗(CAI课件展示)

(1)阴谋家:1898年,袁出卖维新派,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

(2)屠杀人民、镇压革命的刽子手:1898年任山东巡抚后,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1911年武昌起义后,指挥北洋军大军进攻武汉;1913年,派人刺杀宋教仁;又镇压了“二次革命”。

(3)窃国大盗:1912年,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玩弄各种手段,最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4)阻挠历史发展的倒行逆施者:在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又于1915年底,企业复辟帝制,遭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

(5)卖国贼:1913年,袁为镇压革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1915年为取得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几乎完全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惩罚。〖知识网络〗图片

〖方法技巧〗

本节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余波”,突出特征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复辟的斗争。学习时可按该两方面列表整理知识,以做到一目了然。

本节要点内容可以“一二三”进行趣味记忆,从而灵活掌握:“一”个条约(“二十一条”)、“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三”条线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卖国、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剧)

〖拓展延伸〗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内阁成员方面,袁世凯本来认为:“革命人才,鲜当人意”,因而他开始拟定内阁名单。“概属亡清旧吏,无一纯粹新人物”,使南方各界“咸怀不平”,但是为了表示这个新总统总算有几分“诚意”,他也作了些微小的让步。——《辛亥革命史》

材料二袁世凯曾向杨度透露:“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势的位置上。”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袁世凯“微小的让步”表现在哪里?结合材料指出北洋政府的性质。(2)材料二体现了袁世凯怎样的想法?

(3)结合政治知识,说明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的能力。第一问从课本知识中不难得出。第二问袁的“想法”,从材料中可知,他惧怕国民党的壮大,担心国民党通过合法手段打破其独裁企图。难就难在第三问,政治学中“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这方面的内容在政治科目中也有明显的文字表达。答案:

⑴表面尊重同盟会,并将司法、教育、农林、工商衙门”交给同盟会控制。军阀独裁政权 ⑵惧怕国民党的壮大,担心国民党通过合法手段打破其独裁企图。

⑶在近现代,政党与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力量。任何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掌握和巩固国家政权,通常需要自己的政党。袁世凯正是害怕这一点。

[例2](2003·上海)2003年是辛亥先贤宋教仁遇难90周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离京去津,途中被刺身亡。请回答:

(1)此案为什么引起全国震惊?

(2)真正的狂徒——幕后指使者究竟是谁?

(3)为什么他拒不接见应桂馨,此人正在忙什么? 解析:情景化命题是上海历史高考题目的一大特色,本题以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相关历史材料为背景,真实再现了袁世凯的阴险毒辣和政治野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袁世凯的独裁也不得不在共和的外衣下暗渡陈仓。回答第(1)题时,要从客观上民主共和的潮流和主观上宋教仁在民众中的崇高威望两个方面分析举国震惊的原因;回答第(3)题时,要结合“1913年3月“这一关键信息,从袁世凯抵制国民党内阁及筹款镇压国民党两个方面归纳袁世凯此时的活动。答案:(1)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宋教仁威望很高(或宋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等。(2)袁世凯。(3)袁世凯怕暴露他的专制独裁野心。他正忙于抵制责任内阁制,破坏新生的民主政治(或忙于向列强借款,准备镇压国民党)等。

4、当堂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原创题)袁世凯上台之初,对内进行独裁统治的特点是()A、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B、公开撕毁《临时约法》,复辟帝制 C、制造暗杀事件

D、武力镇压革命党人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是袁世凯“上台之初”。答案:A

2、(原创题)“二次革命”中,最先宣布独立的省份是()A、广东

B、江西

C、安徽

D、湖北

〖解析〗考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答案:B

3、(变式题)“二次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A、北洋军力量强大

B、国民党力量涣散,缺乏统一指挥 B、没有取得人民群众支持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解析〗A、C是客观因素,D是根本原因,答案:B

4、(变式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B、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C、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解析〗“一人冠冕”指的就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5、(原创题)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关键的步骤是()A、修改《大总统选举法》

B、正式宣布解散国民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正式下令解散国会 〖解析〗注意是“最关键”,B、D可以排除,关键是在A、C中选择,A项暴露了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野心。答案:C

6、(变式题)从反袁世凯斗争的结局看,护国运动失败的主要是因为()A、孙中山是否担任大总统职务

B、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C、革命党人没有采取武装斗争

D、反袁斗争的群众基础还不广泛 〖解析〗C项表述错误,A项与题干无关,B项是客观因素,答案:D

7、(原创题)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中,都曾经首先宣布反对袁世凯的国民党籍都督是 A、李烈钧

B、黄兴

C、唐继尧

D、陆荣廷

〖解析〗考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答案:A

8、(变式题)辛亥革命结束后,革命形势出现反复,袁世凯和张勋先后复辟,但是他们的复辟都短命夭亡。这说明 A、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帝国主义不希望在中国恢复封建专制制度 D、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 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答案:B

五、资料链接

关于北洋军阀史的演变概况

1、从兴衰角度来分,北洋军阀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北洋军阀的形成阶段: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起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前止。(2)北洋军阀的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6月袁毙命。(3)北洋军阀的衰落阶段:1916年6月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4)北洋军阀的覆灭阶段:1926年7月北伐开始到1928年6月奉系张作霖被迫放弃北洋政府政权退回东北止。

2、从不同派系掌握北京政权的角度来分,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1916年6月。内容包括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2)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1920年7月。内容包括北洋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失败。

(3)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1924年10月,内容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

(4)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1月—1928年。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奉直联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张作霖退回东北。

3、从北京政府最高掌权者的演变情况看:

1912年4月—1916年6月,袁世凯任大总统(其中有83天称皇帝。)袁死后,黎元洪继位总统至1917年的7月张勋复辟。1917年8月—1918年8月,冯国璋任总统。1918年9月—1922年6月,徐世昌任总统。1922年6月—1923年6月,黎元洪任总统。1923年10月—1924年11月,曹锟任总统。1924年11月—1926年4月,段祺瑞任临时政府执政。段下台后,北洋军阀处于混乱状态。1926年12月,张作霖以“安国军总司令”名义控制北京政府,1927年6月,改称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名义控制北京政府,1927年6月,改称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1928年6月,张作霖与蒋介石作战失败,退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

亦说护国运动

(一)护国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国体”而是为了维护“政体”。国体是国家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护国运动后中国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护国运动并没有涉及此。而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近代以来最主要的两种政体是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护国运动起因就是反对袁世凯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后,护国运动即告结束。

(二)孙中山不是护国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实际阶层者是梁启超和西南军阀。当时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人数少,成了脱离群众的秘密团体,未能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发挥领导作用。而梁启超发表的反袁文章实际上起了舆论领导作用。蔡锷成为运动的中坚力量,与李烈钧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实现成功。

(三)正确看待北洋军阀分化在这次运动中的作用。袁世凯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北洋军阀内部分化。因为,袁氏能够在辛亥革命后窃取革命果实,在中国实行独裁统治,敢于在中国复辟帝制,靠的就是惟命是从的北洋军。北洋军分化既是帝国主义放弃他的重要原因,亦是袁氏穷途末路被迫取消帝制最终忧急而死的直接原因。但北洋军阀集团没有解散只是分化,成为袁死后北洋军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故不是护国运动根本意义上没有实现“护国”目标的重要原因。

袁世凯 篇2

不过, 张作霖眼见清王朝气息奄奄, 他才不会殉葬呢:“妈拉个巴子, 这江山姓爱新觉罗, 又不是我老张家的。”

所以, 当袁世凯将溥仪小皇帝逼出紫禁城, 他只是袖手旁观。不久, 又主动呈文, 表示臣服:“愿负弩前驱, 唯大总统马首是瞻。”

这袁世凯可不是好糊弄的, 一生阅人无数, 精明透顶。山西都督阎锡山, 人称玻璃猴子, 满肚子鬼点子, 但他在袁世凯面前, 腿肚子都发抖。他自己也承认, 只要袁世凯在世, 他就得老老实实, 不敢耍花枪。

最初, 袁世凯对张作霖也是抱有警惕的, 奉军不属于北洋嫡系, 必须裁抑。但是, 张作霖已经尾大不掉, 急切之间奈何他不得。于是, 袁世凯使出一招调虎离山、明升暗降之计, 任命张作霖为护军使, 开赴蒙古。

接到命令, 张作霖大怒, 拒不就职。他提醒袁世凯, 不要玩花样:“中央欲以护军使、将军等职相待, 此等牢笼手段, 施之别人则可, 施之作霖则不可。”他甚至对目前的地位也不满意, 要当奉天都督。

面对张作霖的强硬, 袁世凯倒是始料未及。袁世凯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打交道时, 涉及利益问题, 对方都很谦让, 文质彬彬的, 甚至还有几丝软弱。他没见过像张作霖这样赤裸裸要官要地盘的。

张作霖也不是尽玩硬的, 他派人带着厚礼, 找到已经调任回京的老上司赵尔巽, 要他在袁世凯面前说项。赵尔巽是个老官僚, 说出话来滴水不漏, 句句打动袁世凯:

“嗬, 那张作霖是个粗人, 大总统不必与他计较。这个人不像孙文, 有什么高尚理想, 他有奶便是娘, 只要以利饵之, 就会死心塌地跟着大总统走的。”

袁世凯暗暗点点头, 如果张作霖真是个见利忘义的人, 倒不可怕, 大不了多扔几块骨头。于是, 他拍了一份电报, 召张作霖进京, 要当面考察他。只要看出对方脑后有反骨, 立斩无疑。张作霖也知道袁世凯心狠手辣, 又不敢不应召, 否则, 袁世凯不会饶他。他一路上忧心忡忡, 到了京城, 大把撒银子, 将袁世凯身边的人收买个遍, 于是大家都夸张作霖是个够朋友的汉子。袁世凯召见张作霖的地点, 在中南海的怀仁堂。张作霖偷眼望去, 见袁世凯正襟危坐, 不怒自威。张作霖“扑通”跪了下去, 磕头如捣蒜一般, 只差呼万岁了。

礼多人不怪, 这一通磕头让袁世凯大为舒畅, 他拉起张作霖坐下叙话。未谈上几句, 袁世凯差点笑出了声, 这张作霖果然是个粗人, 左一句“妈拉个巴子”, 右一句“操他个祖宗”, 活脱脱一个山大王形象。

袁世凯忍住笑, 向张作霖打趣道:

“来北京有些日子了, 雨亭 (张作霖字) 兄与手下的弟兄还习惯吗?”

袁世凯已经打听过, 张作霖等人一来北京, 就把八大胡同逛遍了, 闹得乌烟瘴气。其实, 这正是张作霖的障眼法, 他就是要秽声四播, 让人以为他是一介莽夫, 胸无大志。张作霖嘿嘿一笑:“我的那些弟兄从小地方来, 没见过大世面, 都忙着找乐子呢。嘿, 这京城的婊子真带劲, 弟兄们这几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让大总统见笑了。”说着话, 他夸张地捶着腰, 仿佛不胜劳累。

袁世凯忍不住哈哈大笑, 原先的警惕全无。他让人拿过一把军刀, 作为一种象征, 递给张作霖:“从此后, 东北的事情就靠雨亭兄多费心。”

袁世凯 篇3

可是你是否知道,袁世凯也是坚定的改革派?他早年倾向维新,任直隶总督期间,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兴办学校、督办新军、发展实业、奖设工商等。

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总统之后,袁世凯在军事、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建树,绝非碌碌无为之辈。

有人说袁世凯一生的悲剧仅在于称帝,即使在臭名昭著的称帝一事上,近年来史学界对此的评价,也不再简单粗暴地一棍子打死,而是试图解释,袁世凯想追求的,到底是大权独揽高高在上的帝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需要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仔细梳理,尽可能还原他的本来面目。为此,我们专访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编《袁世凯全集》的骆宝善先生。

袁世凯有没有告密?

南都周刊:1898年“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向荣禄告密?根据袁世凯亲信张一麟所著《心太平室集》和荣禄亲信陈夔龙所记《梦蕉亭杂记》,当时情况是,9月21日(八月初六)晚,袁世凯听到北京传来的政变消息,以为密谋已经泄露,为避免自己被牵扯上叛逆罪,于是将情况告知荣禄,这是不是比较接近真实?

骆宝善:八月初一,光绪皇帝第一次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任命袁世凯为候补工部侍郎,升了他的官。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的官职是直隶按察使,光绪皇帝直接升他做候补工部侍郎,等于现在候补副部长的职位。第二天,八月初二,袁世凯第二次去颐和园仁寿殿见光绪皇帝,同时向光绪皇帝请求指示。他还将住处从颐和园搬到了城内的法华寺,离皇宫很近,便于皇上接见。

初三晚上,谭嗣同奉了康有为之命,来法华寺见袁世凯,他们想鼓动袁世凯在天津起兵,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发动兵变。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围园劫后”。

袁世凯和谭嗣同长谈后,已经过了凌晨零点,袁世凯深知康梁谭的建议只是军事冒险,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一方面是双方实力的悬殊,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只有一个师的兵力,7000多人,而在北京周围,国家的军队不下几十万,无异于以卵击石。更重要的,袁世凯在天津的军队是根本杀不到北京的,因为他们训练的军队平时都不发子弹,只有空枪,子弹在弹药库里放着,只有战争时期才发放子弹,袁世凯根本不可能带着空枪军队杀到北京城里。所以,袁世凯很委婉地拒绝了康梁的书生之见。

这件事,只能说知识分子根本不懂军事,提出了这样的冒险计划。正是因为这样,谭嗣同从袁世凯住处出来,连夜赶奔康有为家,报告说此事不成,康有为才逃跑。

第二天早晨,早朝见了光绪皇帝之后,袁世凯坐火车回天津。当时的火车速度很慢,哪像现在高铁,袁世凯坐了大半天才从北京到天津。有当时准确的火车时刻表可查,有当时报纸的报道,是到了黄昏时才到天津的。

因为他升官了,天津当地的官员要来欢迎袁世凯,所以他们在天津火车站还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一直到晚上,他才到荣禄的直隶总督衙门,向荣禄报告觐见皇帝的整个过程。他一定要向荣禄报告谭嗣同这件事的,首先他是荣禄的部下;第二,谭嗣同动员他“围园劫后”,他不报告荣禄,恐怕别人也会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又因为这件事关系太重大,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他一定得报告。

他告密是必然的,但是他的告密,不是戊戌政变的导火线,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了。

骆宝善: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当然和袁世凯的报告是有关系的。但是他们被杀已经是八月初九的事,已经到了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的时候了。

袁世凯其实是个维新派

南都周刊:袁世凯一直是倾向于改革维新的?

骆宝善:应该是。袁世凯的政治生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将袁世凯的人生历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甲午战争之前,他是个道员,属于中下级军官,还没有决策权。甲午战争、小站练兵之后,他才真正地登上历史舞台独当一面。义和团运动时期,1899-1900年之间,他才成了封疆大吏,从山东巡抚到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此之后,1907年,他被调到中央,任军机大臣。1908年,光绪、慈禧去世后,他被罢了官,两年多的时间,他赋闲在家。从一个低级的官员,到封疆大吏,再到辛亥革命之前,他都是个改革者,而且是个不错的改革者。

甲午战争之后,戊戌变法时期,他已经表现出维新改革的精神和意图。甲午战争之后,有见识的中国人还没有达到要改革政治制度这样的高度,甲午战争提出的第一道命题是要强国要强兵,只是感觉中国的军队太弱,想要学习西方的军队建设。康有为梁启超也有这样的诉求,但是袁世凯和一般的知识分子、一般的文职官员相比,有他的优势,就是他在朝鲜前线指挥,看到了甲午战争的真实场面,更深切地认识到了军队存在的问题。

当时国家临时指挥军事的机构叫军机处,军机处向光绪皇帝建议,任命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可以说,在他成为中华民国总统之前,他就倾向于维新改革,而在他就任总统之后,同样如此。

袁世凯与宋教仁案

南都周刊: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和革命党商定,本来是说要定都南京的,后来因为北京兵变,才定都北京,北京兵变是不是袁世凯授意的?

骆宝善:史书上都说是袁世凯授意的,但是现在学术界对此问题深入研究之后觉得,说北京兵变是袁世凯指挥的,证据不足。有学者就认为:袁世凯当时不去南京就职,在北京就职,实际上当时双方已经达成了共识,袁世凯没有必要再发动兵变以定都北京。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南都周刊:还有宋教仁一案,至今仍然迷雾重重,如果袁世凯本人真的不知情,那么国民党内部刺杀宋教仁的可能性是否更大一些?

骆宝善:宋教仁遇刺一案,到现在学术界都没有完全弄清楚。宋教仁主张议会政治,要建立责任内阁,这是他的一贯主张,相当于现在德国的政体模式,掌握实权的是总理,这和孙中山的主张也不太一样,孙中山主张的是总统内阁。

民国二年,国家稳定了,同盟会联合了其它一些小党组成国民党,名义上孙中山是领袖,但孙中山没有担任国民党总理的位置。宋教仁实际上是国民党的党魁,如果要进行议会选举,国民党是议会第一大党,以当时议会的规定,第一大党的党魁就是总理,那么宋教仁当可出任总理一职。宋教仁就以总理的身份到处发表演说。

宋教仁和袁世凯的政治主张不一致,但现在没有确凿证据说明是袁世凯指使人暗杀的宋教仁。宋教仁遇刺后,从凶手那里发现的电报,和北洋政府牵连的内容都在,但是要说这是袁世凯指使的,证据不足,因为袁世凯没有必要杀宋教仁。

现在也有学者在论证,这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上海这个地方,并非袁世凯势力范围,而是国民党陈其美的地盘,刺杀宋教仁的应夔丞(应桂馨),是陈其美的人。但是这方面的论证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所以还是一个谜案。

袁世凯与“二十一条”

南都周刊: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也是他一直受诟病的地方。不过,据我们所知,经过讨价还价后,签订的“二十一条”实际只剩下“十二条”,那么大众知情吗?

骆宝善:大众其实都知道,我们的很多政治运动其实都是给政治家们给鼓动起来的。当时“二十一条”签订了几条,中日双方达成了怎样的妥协都有公布,大部分中国人都知情,怎么能说袁世凯卖国呢?

南都周刊:在袁世凯的努力下,外蒙曾于1915年6月7日取消独立,他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

骆宝善:外蒙古宣布独立时,袁世凯曾想派兵攻打外蒙。正是在北洋政府时期,民国一度将已经独立的外蒙古收回中国。现在保留有袁世凯坚持外蒙古是中国一部分的文件,他一直试图劝服外蒙古不要独立,继续留在中国的大家庭中。

但是,俄国在外蒙驻兵,等于就是依靠武力强行独立,袁世凯也没有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军事实力与俄国相比还处于下风。如果强行收复外蒙,等于就必须要与俄国决一死战。袁世凯还不敢走这一步,主要还是想以外交手段来处理这一问题,在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外蒙曾一度取消独立,他派了军队到了现在外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当时叫库伦),后来俄国人又让外蒙古分离出去,这是袁世凯去世之后的事情了。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

南都周刊:那袁世凯为什么一定要称帝,他想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骆宝善:20世纪初,1905年-1911年,中国出现了一场立宪运动,不只是袁世凯一个人主张立宪,袁世凯只能说是立宪派的领袖。当时中国太落后了,中国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和官员,看到了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它们都崛起了。他们就想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现状,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改革举措。

改革,是全国上下一致响应的举动,只是是共和立宪,还是君主立宪,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和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分为两派。立宪,是共识,只是采取革命还是改革的手段,双方有分歧。

南都周刊:袁世凯称帝,是在当时共和政体的民国因事权牵掣造成纷扰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他对多党议会制度对于总统权力的限制是否已经腻烦了?

骆宝善:那样一个年代,不管是革命党人,还是袁世凯,大家对于共和政治、议会制度的了解和认识,都是很浅薄的。民国初年的局势,袁氏当国的几年,所制定的制度和政策,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但是具体怎么建设、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规则,他们不了解、不懂得。这种制度的各个方面,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都有盲区,都有感到陌生之处。袁世凯有袁世凯的弱点,革命党也有革命党的弱点。

袁世凯觉得,他无法实施作为大总统的职权,遇到很多障碍,这既有他不适应共和制度的一面,也有议会制度造成的困扰。当时在议会制度下,很多议案无法达成共识,无法做出决议,这恐怕是他作出恢复帝制的根本原因。

这里有一个概念,共和议会和君主立宪,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袁世凯要恢复帝制,并不等于他就是要回到满清的君主专制时期。就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也有总统制内阁、君主立宪内阁之分,现在也是这个样子。

比较客观地说,袁世凯的目标是这样的追求。袁世凯称帝之后,引起举国反对,那是因为大家觉得,已经共和了,恢复帝制就是倒退、就是反动。但在反对声中,袁世凯为什么还坚持要恢复帝制,这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这也不是一个政治历史人物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袁世凯是觉得君主立宪制恐怕比较能贯彻他的立场和主张。

南都周刊:君主立宪制和君主制还不太一样,君主立宪,皇帝是个虚君,没有实权,可是袁世凯应该还是想大权独揽,他的目的真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吗?

骆宝善:只能这样说,就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文书,他在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一种资本主义制度。他当大总统乃至“洪宪”年号之后所公布的政策、政令,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所有的政治文本都在,可以查阅。其差别,仅仅在于君主立宪还是总统立宪而已。

南都周刊:蔡锷当初多次劝进袁世凯称帝,后来却又起兵讨袁,为什么蔡锷的表现会前后不一?

张一麐三谏袁世凯的经典故事 篇4

在洪宪帝制时期,作为袁世凯的心腹,张一麐不顾生命危险,三次谏阻帝制。劝谏虽未成功,但其直言危行、耿耿风骨,却在当时污浊的政坛闪耀出一束别样的光芒。

袁世凯身边的“文胆”

张一麐,字仲仁,江苏苏州人。他生于官宦之家,少负神童之誉,十二岁中秀才,十五得举人。张一麐自甲午后三次会试,皆因有亲戚入闱主考,实行回避,无法参加考试。幸有19清政府开经济特科考试,张一麐被保荐入都应试,结果考了个一等第二名。张一麐以候补知县发往直隶擢用,遂与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结下一生之缘。

袁做总统后,以张一麐为机要秘书。这时的各项电令、文稿执笔都由张一麐主持,张成为袁世凯最信用的秘书。曾任统率办事处总务厅长的唐在礼回忆,自己和张一麐当时被人称为袁世凯身边一文一武最得意的人。

张一麐为人正直,虑事皆以民国大局为重,而不以北洋一系相拘束,自视为“北洋派中的非北洋派”,对袁世凯常以正言相规劝。因此,张在总统府秘书中最为袁所敬畏。袁世凯本富于枭雄本质,政治手段不免涉于诡道,对于张的意见,袁虽极尊重,但也不尽用其言,甚至有时就告诉左右,这等事不要令张一麐知道。

195月,袁世凯根据新约法,撤销国务院,设政事堂,以徐世昌为国务卿,政事堂下设机要局,以张一麐为机要局长。袁世凯对张一麐说过几次绝不称帝的话,张信以为真,甚至对外宣称,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袁无称帝思想。

198月筹安会的发起,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帝制运动终于公开化了,袁氏本人赞同帝制的态度也昭然若揭。此前为袁所骗的张一麐也已幡然醒悟,于是才有了反对帝制的举动。张一麐反对帝制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一是直接劝谏袁世凯勿为帝制,二则发动他人劝谏袁世凯,三则为劝阻以袁克定为中心的帝制派。

张一麐第一次向袁世凯劝谏,据唐在礼回忆:“筹安会成立后,登基前几个月,袁世凯向我询问帝制的意见。后来张一麐对我说,他和我一样,有一天忽然袁传他对话,同样提出了向我咨询的问题,要他答复。张随袁十余年,颇得信任,因此张就委婉地说明民国既建成,再复帝制虑有未妥,话说得比我坚决。袁当时表示,张的话还是恰当的,并且还责怪搞帝制的人对政局看不透。”

张一麐唯恐自己一人劝谏,尚不足以打动袁世凯,又请袁所敬重的人士进行劝谏。筹安会宣言发表的第三日,张一麐拜访张国淦,谓:“筹安会发动帝制,本人极反对,已向总统剖切言之,你何见总统规劝一番?”张答道:“亲近如君,所言尚不动听,如我疏远,哪能挽回?”张一麐又谓:“总统平素对你颇重视,此时多有一人进言,总有用处。”张一麐安排张国淦进总统府会晤袁世凯。张国淦对袁谈及国体问题,陈述称帝各种不利之处,袁表示为国计为子孙计,皆不愿称帝。张国淦辞出,把袁氏答语转述张一麐,张谓这都是骗你之谈。可见,张一麐此时已悟透袁氏真正意图及骗人手段。

劝谏袁世凯差点挨炸弹

对于帝制派,尤其是帝制运动的中心人物袁克定,张一麐亦进行规劝,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帝制派对张则极为嫉恨,恐张反对帝制,不利于帝制运动的进行,遂以诸种威逼手段,迫张附和帝制。驻京军警机关对张尤皆恨之入骨,曾买通其家丁,每倒一纸篓中之废纸为五元,希望找到能够罗织成罪的证据,并散发传单,危词恫吓。

有一次政事堂召开会议,列席者中军警界武官占多数,当讨论筹备登基大典的时候,张一麐站出来反对,才发言,已有人按手枪怒视张一麐。国务卿徐世昌坐与张相近,见情景不妙,即起立牵引张一麐之衣曰:仲仁可随我来。遂未终席。当晚,又有人投炸弹于其私邸,伤一架车之马。张一麐后来回忆说:“仆自筹安会起,至帝制取消,此半年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时张的处境确实岌岌可危。

10月之后,袁世凯认为在内政外交方面已获得足够支持,帝制运动遂加速进行,愈演愈烈。于此紧要关头,张一麐进行第三次劝谏,与前两次不同,这一次是采取上呈书的形式。在呈书中,有“称帝王者万世之业,而秦不再传;颂功德者四十万人,而汉能复活”等语。但此书上呈后并没有产生反响,反而袁于次日下发告示,承认帝制。张后来喟叹:“对于洪宪前事,曲突徙薪之无效,至焦头烂额而已迟。”

袁世凯感慨:书生之见,实为治国箴言

袁世凯称帝毕竟不得人心,引起西南地方实力派的起兵反抗,袁调兵遣将,实施镇压。随着战火绵延,北洋军内部却四分五裂,甚者并与西南护国军联络,内外呼应,要求取消帝制,袁氏遂归失败。袁世凯召见张一麐,令他起草取消帝制令,谓:“予昏聩不能听汝之言,一至于此。今日之令,非汝作不可。”又拿出一份起草好的稿子交张参考,并谓:“吾意宜径令取消,并将携戴书焚毁。”张道:“此事为小人蒙蔽。”袁道:“此是予自己不好,不能咎人。”张一麐起草好撤销帝制令,交袁审阅,袁审阅后,将谴责帝制派的语句削去,改称自己:“诚不足以感人,明不足以烛物,予实不德,于人何尤?”张一麐原曾警告过杨度,若袁世凯称帝不成,会把杨度当作晁错杀掉以谢天下。结果出乎意料,袁世凯没把帝制派视为替罪羊,而是把责任归于自己,张一麐感到袁“犹是英雄气概也”。

袁世凯在取消帝制这段时期,与张一麐关系由疏远重归亲近,有时一天召张三次谈话。一次袁世凯说:“吾今日始知淡于功名、富贵、官爵、利禄者,乃真国士也。仲仁在予幕数十年,未尝有一字要求官阶俸给,严范孙(严修)与我交数十年,亦未尝言及官阶升迁,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国士在前,而不能听从其谏劝,吾甚耻之。咎由自取,不必怨人。”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忧愤而卒。袁死之后,张亦辞职南归。

袁世凯 篇5

2013年5月25日早7点左右,嘉安金桥中控室领班白志伟在B区巡视时拾到一部手机,经查询是B座520业主不慎遗失的,经过联系核实将手机归还业主,业主书写表扬信表示感谢。

2013年5月28日14:30点左右,保洁员张世凯在C区卫生间工作时拾到一个钱包,他一边等失主回来,一边上报主管告知前台和业主服务中心,十几分钟后,一位男士急匆匆来到前台询问是否拾到一个钱包,经核实身份,失主查看钱包内若干张银行卡、身份证件、若干现金等分文不差,失主对金桥员工拾金不昧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拿出现金表示感谢,工作人员婉言谢绝并欢迎客人再次光临。

2013年5月28日19:00点左右,一位客人在大堂卫生间遗忘高档手机一部,被保洁员于长江工作时拾到。据客人后来讲: 当时发现手机丢了很着急,心想价值近万元的手机一定找不回来了,手机无所谓,但手机卡里的信息和图片非常重要,丢失将无法弥补。客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试拨了一下电话,没想到立即接通,并告诉客人在他丢失手机的地方等他回来认领,拿到失而复得的手机,客人非常感动,当时就拿出现金感谢于长江,被婉言谢绝。

白志伟、张世凯、于长江三同志入职金桥多年,一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多次受到客人和公司的表扬。

为鼓励三位同志的优秀行为和工作精神,经总经理特批每人奖励其现金100元,希望他们继续发扬金桥优良传统,同时号召全体员工向他们学习,为金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办公室

袁世凯和他的10位夫人 篇6

复辟帝制失败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怀仁堂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众人按文东武西的排列,向他行三鞠躬礼。袁世凯用河南口音发表如下演说:“大位在身,永无息肩之日。故皇帝实为忧勤惕厉之地位,决不可以安富尊荣视之。且历代皇帝子孙鲜有善果,平时一切学问职业皆不得自由,故皇室难期发达,予为救国救民计,牺牲子孙,亦不敢避。”难道袁世凯已经预测到他的登基对于“子孙鲜有善果”,是一种悔意吗?还是对于子孙的叮嘱:远离政治,切莫步他后尘?

帝制失败后,袁世凯曾对跟随自己十几年的幕僚、红梅阁主张一麐起草取消帝制的文稿,说了以下这一段话:“我真糊涂,没有听你的话,以至于此。今欲下撤销帝制令,非你起草不可。”一边说一边把王式通所拟的一稿给张一麐看,并说:“我觉得应该直截了当地下令取消帝制,并将推戴书焚毁。”张见袁如此说,亦不禁黯然,乃说:“这全是总统受小人的蒙蔽。”袁立即接下去说:“全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他人。”

一个男人和10位夫人

袁世凯从小似乎特别受到女人的宠爱和青睐。袁世凯出生后生母刘氏奶水不足,刚巧叔父袁保庆的妻子牛氏生子夭折,而牛氏的奶水十分充足,所以袁世凯就由她哺乳,五岁时正式过继给袁保庆为子,得到了嗣母牛氏的溺爱。袁世凯既刁顽又聪敏,还能摆平牛氏与姨太太王氏之间的争风吃醋,所以无论是生母刘氏、嗣母牛氏或是庶母王氏、陈氏都喜爱他。袁世凯的继父袁保庆死于同治十二年,当时袁世凯十五岁正值少年,以后的生活都是与母亲们在一起。嗣母牛氏还生有两个女儿,就是袁世凯的两个姐姐,庶母王氏和陈氏共生了三个女儿,便成了袁世凯的三个妹妹,还有众多的女佣丫鬟,袁世凯仿佛是在粉脂堆里成长起来的贾宝玉。但与红楼贾宝玉“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出走的结局完全不同,袁世凯在诸多的母亲教育中吸取养分和做人的道理,“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几乎所有关于袁世凯的书都说袁世凯是一个大孝子。袁世凯在朝鲜任职期间,于1891年12月26日接到嗣母牛氏病死的消息,立即请开差缺,回家以尽孝道。而在1892年5月返朝鲜继续任职时,他把生母刘氏接到朝鲜一直奉养到1894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才派人将生母送回国内。1899年底,清朝廷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他又将生母接到济南奉养。两年后,生母病故,袁世凯很悲痛,请求朝廷开缺,准许回老家守一年之丧。袁世凯为了把母亲与父亲一起合葬在项城,由此导致了与兄长袁世敦的“嫡庶之争”,袁世凯从此不踏入项城老家一步。关于袁世凯如何孝顺其母亲,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有过一段描述:“先祖母刘太夫人在日,每晨,先公秉烛趋庭,佇于寝外,必俟先祖母既寤,躬叩安好,始出堂治事。及午,复入侍先祖母食,食讫复出。夕,政事处毕,乃又入,或言家事,或述新语,先祖母辄顾而乐之;先公更调羹和蔬以进,且躬视衾帏,试量温寒,必侍先祖母入寝后,始退归己室。终岁如一日,未尝或间焉。”

袁世凯在生活上受到抨击最多的是他娶了十位夫人。在袁世凯看来,或者在所有封建男人看来,有作为有本事的男人才三妻四妾,妻妾们相互之间争风吃醋是不应该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务国,女人务家,中外皆然,男人最大的职责就是为国捐躯为国做官,女人最大的职责就是(为男人)传宗接代。

光绪二年(1876)袁世凯十七岁时成了人生两件大事:秋天在老家河南参加乡试,名落孙山;年底,在老家河南成婚。以后陆续纳了九位如夫人,生了三十二位子女,上演了多少人间恩怨情仇的故事。

在妻妾成群的封建家庭中,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夫与嫡妻如日月成为宇宙的主体,而众妾则谓之小星,只是日月的点缀。但是,袁世凯元配妻子于氏并没有如日如月的位置,正室的地位形同虚设。袁世凯在结婚的最初几年不顺,乡试落第,进京报捐功名不成,并且受到于氏以及家人的奚落,作为大男人的自尊因此受到很大的伤害。袁世凯对于氏也没有太多的感情寄托,可是“母以子贵”,于氏在1878年生下长子袁克定,长房长子的地位不可动摇。在袁世凯的大家庭里,等级观念极其森严,比如,袁家有一个拜祖宗堂,每逢过年或重大节日,如夫人不能穿红裙外褂,只能穿粉色的。所以如夫人们是最不愿意过年的,因为过年的时候,“嫡尊庶卑”的“妻妾之别”就一览无余,而且这个例是无人能破的。

大夫人沈氏是袁世凯发迹前的红颜知己,沈氏不希望袁世凯整日沉湎于温柔乡而乐不思蜀,她期待袁世凯成为敢作敢为能担当的大丈夫。后来袁世凯离开沈氏投奔淮军统领吴长庆,开始了他的建功立业之路。沈氏自己出钱赎身,搬出妓院,等待袁世凯的功成名就。袁世凯对沈氏也是有情有义、有始有终,等到他在朝鲜站稳了脚,立即就把沈氏接到朝鲜,以大太太的身份出席社交场所,还把二子袁克文过继给她作嗣子。

袁世凯是一个军人,具有独断、专制的一面,他有一套办法管理军队,也有一套办法管理封建的大家庭,驾驭有术。按照袁家家规:妻为管家主妇,妾无权参与,妻可管妾,妾待妻如尊长。在袁世凯的大家庭中,元配妻子于氏已经是位同虚设,实际上是大夫人沈氏和五夫人杨氏参与家庭的管理。这些如夫人们都按照先来后到的次序“编了号”,袁世凯在众如夫人们面前,制定了这样一个“治内”规定,当然也包括管理这些如夫人在内,这就是:后进门的如夫人一般要服从先进门的如夫人的管教。所有礼法仪节、起居言谈、忌讳等琐事,均由先进门的如夫人随时指点。大夫人对二、三、四如夫人进行管教;五夫人对六、八、九如夫人进行管教,五夫人杨氏后来又管理全家。袁世凯不仅让五夫人管理生活上的一切,还让她管理整个袁府,各房的佣人和丫头,袁世凯的众多儿女以及如夫人们,都得服从她的约束,袁世凯的图章也是由她保存着的。因此,袁家上上下下都对她既敬且畏。但是,袁世凯在钱财利益上则是公平分配。袁世凯也不轻易流露出他对任何一位如夫人的偏爱,比如,如果谁需要订制衣服、打造首饰,他给每人一份,一视同仁;月钱的数目,各房一律均等,谁也不能多拿。如果这些如夫人们犯了错,袁世凯除了当面训斥外,还要根据情节的轻重,停发一个月或数月的钱。在伺寝方面,袁世凯也不是像皇帝那样翻牌,而是一周一人轮值,从不冲突。

袁世凯认为女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之根源,培养人才之基础”,他在直隶总督任内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女子教育机构,而在家里,他也请了女教师给自己的女儿和如夫人们上课,为此他还专门给每位如夫人起了一本正经的学名,比如,五夫人叫志学,六夫人叫勉学,八夫人叫潜学,九夫人叫勤学。女子识字和拥有自己的名字,而且这些名字都与学习有关,迎合时尚,看来是迈向现代和文明的一大步,虽然她们退回闺阁仍然是封建家庭的如夫人。

1909年,袁世凯被摄政王载灃开缺回籍。在彰德府洹上村隐居的三年里,袁世凯像一个真正的地主老财,有时间也有闲心来经营这个大家庭,他让众多的太太们有事可干,发挥她们各自的厨艺和才艺,这样也就省下不少家事的摩擦和纠纷。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描述了一幅其乐融融趣意盎然的家庭“和谐图”:袁世凯开辟了菜园、瓜园、果木园、桑园等各种园子,也饲养了家畜家禽,以备全家上下日常食用。他整修了一座花园,取名“养寿园”。还把洹水引进园里,开凿了一个大水池,池里种植了一些荷、菱之类,养殖了很多鱼,因为袁世凯喜欢吃二夫人做的熏鱼。在这个大水池内,还修了一座池心亭,必须坐船才能到达亭上。每年夏季或月圆的时候,袁世凯常和全家人划船过去,在那里吃饭赏月。

1913年,袁世凯以“中华民国大总统”之身份,入住中南海,妻妾子女也一同迁入,深深地闭锁在中南海内。1915年底,袁世凯宣布成立“中华帝国”,实行帝制,并准备于1916年元旦登基,定年号为“洪宪”。袁世凯制定了宫廷礼仪,还有龙袍、凤袍、皇子服、皇女服、宫廷女宫服等各式吉服全部制成。袁世凯的正妻于氏当上了“皇后”,如夫人们,经“洪宪皇帝”册封,大、二、三、五,四位如夫人都为“妃”;六、八、九,三位如夫人都为“嫔”(四夫人、七夫人这时已故去)。显然,‘妃’和‘嫔’是两个等级,这让被称为‘嫔”的三位如夫人大吵大闹,而此时的袁世凯已经疲惫不堪,长叹了一口气,说:“你们别闹啦!你们都要回彰德,等着送我的灵柩一块儿回去吧。”说完,就走回办公室去了,接着,没过几天,袁世凯便下令缓行帝制,撤销了大典筹备处。袁家的上上下下都好像做了一场梦。

自1916年春节起,袁世凯身体日趋不佳,内外交困,身心交瘁。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仍然多由他最喜欢的大夫人和五夫人服侍。这一年6月6日,死于尿毒症。

袁世凯死后,分家,袁家家眷移居到天津大营门袁家大院,和平共处,互不矛盾,每一位如夫人分得一栋楼,各立门户,各奔前程。这是一个很大的建筑群,里面有德式居住楼房、戏楼和档案馆,“文革”期间及以后,陆续被拆毁。

袁世凯请教“共和” 篇7

顧维钧在讲述了共和国以及民主政治的起源与发展后说:共和这个词的意思是公众的国家或民有的国家。但袁世凯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怎能明白这些道理,当中国女仆打扫屋子时,把脏物和脏土扫成堆倒在大街上,她所关心的是保持屋子的清洁,大街上脏不脏她不管。

顾维钧说:那是自然的,那是由于她们无知。但即便人民缺乏教育,他们也一定爱好自由,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获得自由,那就应由政府制定法律、制度来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袁世凯问这会需要多长时间,不会要几个世纪吗?顾答:时间是需要的,不过他认为用不了那么久……

袁世凯虽然做了大总统,但对“共和”的含义却不甚明了;他口头上表示支持共和,骨子里却始终认为共和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因为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公民不具备管理国家的素质。这也是他在大总统任上极力加强专制、独裁统治,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复辟帝制的原因之一。

语丝·

夫输入外国文明与其资本,是国家主义,而实世界主义,世界文明之极,无非以己之有余,济人之不足,使社会各得其所,几无国界可言。孔子喜言大同,吾国现行共和,则闭关时代之旧思想必当扫除净绝。

【袁世凯】推荐阅读:

上一篇:省环保系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意见下一篇:教师落户介绍信模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