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对象考察报告

2024-06-20

发展对象考察报告(共8篇)

发展对象考察报告 篇1

关于发展×××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的综合考察报告

某某同志出生于X年X月,于X年X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X年考入xx学院,现就读于X专业X班,任班级什么职务(没有就不写)。于X年X月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其父,XX,现年X岁,群众(或党员),现在XX单位工作(或在哪个村务农,或已故。)

其母,XX,现年X岁,群众(或党员),现在XX单位工作(或在哪个村务农,或已故。)

其姐姐,XX,现年X岁,群众(团员或党员),现在XX学校就学

该同学刚进入大学就递交了入党申请,政治态度积极,2010年12月参加了党课学习,结业后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2012年12月被党支部确定为发展对象,在教育培养期间表现良好,在思想政治上能够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入党动机进一步明确,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针对自身的不足,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党内外群众一致认为×××同志表现优秀,符合入党的基本条件,随后通过了政审和公示。

该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群众基础良好。在同学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在学习方面积极主动,认真刻苦,并获得很多荣誉。培养期间,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

大学期间获得的荣誉:大二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称号”。总的来说×××同学尊重师长,团结同学,为人诚实,作风踏实,在同学中处处起表率作用,政治态度积极端正。

本支部委员会讨论认为,×××同志已基本具备党员条件,决定就其入党事宜提交支部委员大会讨论。

xx学院建筑工程系学生四支部

支部书记(签名):

年 月 日

发展对象考察报告 篇2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资源型企业是以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作为主要利用资源的企业, 其基本生产方式是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目前我国大多数资源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矿产等资源的占有优势, 而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类企业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寻求企业的永续、健康发展, 在满足价值链中下游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并实现企业、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共存, 这是资源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也是近年来社会所普遍关注的课题。

陕西自然资源丰富, 行业特色突出, 优秀的资源型企业众多, 它们在陕西工业企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2012年资源型企业增加值占陕西工业增加值71.74%, 陕西百强企业前三甲延长石油集团公司、陕煤化集团公司和陕西有色集团公司均为资源型企业。近年来, 陕西省委、省政府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以市场为导向,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培育大型的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升级, 使之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对陕西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拟从陕西资源型企业的基本情况入手, 分析资源型企业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目前资源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陕西资源型企业基本情况

随着陕西工业经济快速的发展, 具有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群已初步形成, 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大宗能源产品储量居国内前列, 煤炭探明储量1700亿吨, 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神东、陕北、黄陇三大煤炭基地;天然气探明储量6390亿立方米, 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石油储量11.9亿吨, 岩盐储量8857亿吨, 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和化工原料。2012年陕西省原煤产量4.79亿吨, 居内蒙、山西之后列全国第三位天然原油产量3527.56万吨, 在黑龙江之后居全国第二位;天然气开采量311.27亿立方米, 居全国第一位。煤炭、原油、天然气开采量在全国所占比重逐年增加, 2012年分别占全国的13.12%、17.04%、29.03% (见图1、图2、图3、图4) 。陕西上述产业近年来的超速发展, 大大超过了全国煤炭、原油、天然气相应的增长速度 (见表1) 。

陕西是有色金属资源较为丰富地区,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占行业的70%以上。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铅、锌、汞、锑、钼、钛、金、银、钒、铼、镍和铝等12种其中钼金属储量1 2 0万吨, 居全国第三位;铅锌矿地质品位较高,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 0—7 0%, 易磨易选, 竞争力强。陕西的有色金属产品以钼、钛、锌和铝产品为主钼、钛产品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技术和垄断优势。

二、资源型企业对陕西经济的影响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基础设施的建设, 交通运输大大改善, 丰富的资源得到了快速开发。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大幅提升。全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五类资源行业近年来产值快速增长, 形成了从勘查、开采、选矿、冶炼到精深加工转化的完整产业链涵盖了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化工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陕西占全国的比重迅猛提升 (见表2) 。

资源型企业目前是陕西的工业支柱, 产品销售收入增势良好, 利润总额比重一直在70%以上, 也是陕西工业利税贡献大户, 是资金积累的主渠道。2006-2011年规模以上资源型企业数量虽有所减少, 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业人员从2006年不到30万人家增加到2011年的44.33万人, 直接从业人员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人数的28.32% (见表3、表4) , 实现工业总产值6126.14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42.89%。陕西资源型企业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 生产总值占比重较高, 近年来稳定在41%-45%的水平 (见表5) 。特别是陕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榆林、延安7 0%的G D P增长来源于煤、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神木县、府谷县财政收入的80%来源于煤的开发;定边县、靖边县、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县财政收入的80%来源于石油的开发。同时煤变油、煤变电、煤电载能等深加工, 形成了以能源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链, 进一步促进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陕西省经过“十五”时期的规划与建设, “十一五”时期的增长与跨越, “十二五”时期开始进入稳定发展期。依托资源的优势, 伴随着资源型企业快速发展, 陕西省GDP、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迅速提升, 十年间经济总量增长了6.0 2倍, 地方财政收入甚至已经超越了东部的福建, GDP排名也从全国第21位上升至第17位。

良好的开发环境, 使得陕西资源型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2012年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陕西有色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分别为1618亿元、1250亿元、800亿元, 比上年同比增长28.2%、25%和31%。陕西有色集团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在各自资源领域独领风骚:金堆城钼业集团公司是世界排名第三、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钼矿加工企业;宝钛集团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导产品的稀有金属材料专业化生产和科研基地, 也是国际上少数几个从事钛金属加工研究的大型企业, 主导产品钛材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 军工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五洲矿业公司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一矿产钒生产基地。陕西在巨型旗舰企业的带动下, 其它中小资源型企业也发展迅猛, 引领陕西经济的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 陕西省目前产业结构显示, 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过高, 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火力发电等项目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发展趋势, 加上资源类产品产量及价格变化对陕西工业经济影响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陕西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变化。虽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效率不断提高, 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 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主要表现在:第一, 工业增长支撑面比较单薄。陕西工业的发展过于依赖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型产业, 这些产业主要从事资源的初级开发, 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占产业主导地位, 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 产业链较短, 耗费了大量的有限资源, 此外, 能源的过渡开采一方面加速了资源枯竭, 另一方面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工业经济效益对石化、煤炭、有色行业的增长依赖程度较高, 且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 效益增长的基础很不稳固。第二, 高耗能行业增长速度偏快。目前陕西省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而高投资需要一些高耗能行业的高增长, 因此带动了高耗能行业近年的快速发展。近十年以来煤炭、电力、有色、石油、化工等行业产值增长明显较快。高耗能行业如此快速的增长, 给节能降耗、环境以及生态的治理均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议

1、开源节流。要开源节流, 解决矿产资源日趋减少的问题。主要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开源”, 即扩大资源的来源。积极实施走出去的资源扩张战略, 开拓国内外两种资源空间。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制约着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首先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内资源的,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还应该积极扩张海外市场, 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

二是“节流”, 即充分拓展资源的利用空间, 合理、高效利用现有资源, 提高利用率。通过改善矿产资源应用技术和管理水平, 提升对资源在开采和生产中的优化控制, 使得有限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同时还要重视废物的综合利用,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 发挥资源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资源是起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随着资源的日益消耗减少甚至枯竭, 企业就会失去在该产业发展的基础。在这种形势下, 资源型企业要未雨绸缪, 充分考虑到资源枯竭后企业的发展方向, 适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向相关产业转型, 摆脱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利用原有的渠道、管理、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 结合市场的需要, 有选择的确定要拓展和延伸的产业链, 通过整合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之间的合作实现的产业转型, 也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现代化的工艺流程, 对资源进行深加工, 使产业链向精、优方向发展, 提升其利用率和附加值。通过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促进资源产品结构的优化, 尽早培育替代支柱产业, 减轻企业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 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 还应该提升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充分利用伴生资源

3、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要与时俱进, 提高创业创新能力, 培养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等方面。企业只有不断创新, 确立竞争优势,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资源型企业应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提升企业竞争力,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从以前的资源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转变, 转型的关键是技术创新。通过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创新投入, 强化技术的自主创新, 实现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还应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合作交流, 积极探索与国际、国内先进的科研机构、院校开展信息交流、技术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此外, 企业还要积极、适时推广新技术, 尽快使其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要创新就要重视人才。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发展的保证。

4、重视环境保护。

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 必须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环境保护能够为资源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及要求。企业自己也要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资源开采、加工活动中破坏环境的现象。此外, 企业还应该重视对已破坏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此外, 通过建立政府、企业自身、公众等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 对企业环境的保护起到督促作用, 使企业合理地利用资源, 保证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资源型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起循环经济链, 实现资源的深度开发, 促进资源转化增值, 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做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以循环经济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目标。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从政策方面为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与维护者, 政府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 发挥引导与监管职能, 对资源型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进行调控与协调,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范市场体系, 引导资源型企业行为。首先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逐步约束、规范企业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方面的治理, 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其次政府要根据资源型企业的特点, 在产业、信贷、价格、税收等方面的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政策, 使其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利用政策鼓励开发出高效、节能、洁净的新产品, 为资源型企业长远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本文中数据均来自于历年《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张青, 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治理模式研究, 《管理世界》, 2011-1-15;

[3].白云奇, 科学利用矿产资源推动陕西经济发展, 《陕西日报》, 2010-11-23;

食用菌发展考察报告 篇3

关键词:食用菌 产业 考察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扎实有效地抓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推广发展食用菌产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科技局领导及业务人员和职校教师一行四人组成考察学习组,对浙江龙泉市、庆元县、上海大山合集团等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学习。考察组通过参观、座谈、交流等形式详细了解了食用菌发展的相关情况。

1、考察点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浙江龙泉市、庆元县食用菌产业能够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从政策、机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两地的党委、政府始终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特色支柱产业,纳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列入农副产业的首位,力度大、发展快,常抓不懈。一是组织成立了强有力的管理、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为协调、支持与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设立有专门的食用菌管理局及办公室,乡镇专门设立了直属食用菌管理站,配有专职专管人员,将人员与经费挂钩,列入目标考核。二是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先后出台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食用菌生产专项经费,制定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三是部门合力支持。

1.2 科技进步和普及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80年代以前,龙泉、庆元发展食用菌是高消耗、低收入,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普及,不仅解决了菇粮争地矛盾、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而且使食用菌产量跃上一个个新台阶,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目标,成为龙泉、庆元数十万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如龙泉的双益菇业有限公司、庆元的食用菌研究所和菇星机械节能有限公司就是专门从事菌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机械设备发明和应用等研究。食用菌在龙泉和庆元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研究、生产培育、环境卫生、病虫害防治、烘烤加工技术体系和保障措施,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机械化、标准化、无木化、周年化生产。

1.3 社会化服务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食用菌生产同样需要有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龙泉、庆元两地经过长期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如龙泉建有浙闽赣食用菌交易市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80多家,经销企业200多家,购销队伍1500多人,这些中介组织为菇农提供功能比较齐全的商务项目,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

1.4建立科学的发展模式是推进食用菌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需要。龙泉、庆元都建立了“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互相依存的“共同体”,既降低了农民的风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最终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双赢”。

1.5 实行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是全面提高食用菌经济效益的有力举措。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和绿色壁垒越来越复杂和严格,标准化生产已成为解决食用菌产品安全和市场流通的重要环节。上海大三合集团、龙泉市、庆元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产品追溯制度,明确了产品责任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菌种生产标准、菌棒制作与管理标准、出菇管理标准采收与加工标准等生产环节的标准体系。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品牌,走出国门。如龙泉市对当年新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则一次性奖励80万元,同时还设立了跨越奖和开拓国外市场奖。

2、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我县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林木结构合理,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全县现有林地面积8.9681万hm2,森林覆盖率49.16%,有阔叶林2.7万hm2,其中,杨树1613.14hm2,硬阔类10387.64hm2,针阔混35.65hm2,阔叶混346.79hm2,软阔类9121.99hm2。农作物秸秆丰富。这些都是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原料。

第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印江境内最高海拔2493.8m,最低海拔377.7m,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常年降水量1103.2mm,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因此,地理气候条件与龙泉、庆元相似,适宜食用菌生长。

第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梵净山环线公路将于2011年7月前全面建成开通,杭瑞高速已正式动工建设,特色食品工业区就位于杭瑞高速公路匝口旁边,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第四,有技术基础和栽培历史。我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食用菌栽培》课程,为各乡镇培育了大量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人才。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进行试验和推广。在17个乡镇中,现有几十户食用菌种植户,种植的种类主要是平菇,已有少量的香菇、木耳、金针菇、竹荪、鸡腿菇、灵芝等栽培。栽培方式有室内、室外、袋栽、畦床等多种。由于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则以鲜菇出售为主。在八十年代我县的灵芝产品“仙草牌”灵芝酒在马来西亚荣获国际金奖。

第五,市场前景看好。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集营养保健医疗为一体的纯天然食品,被誉为“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将“一晕一素一菌”作为最佳的膳食结构加以提倡,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前景非常好。

第六,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思路。根据我县十二五发展思路:以工业强县、农业富民为目标,办好特色工业、抓好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实现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和节约发展。由于食用菌产业具有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集工农商为一体等特点,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短、平、快”产业,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思路。

3、我县发展食用菌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龙泉、庆元等的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致认为龙泉、庆元等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结合我县的实际,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解决好有人抓的问题。发展食用菌产业,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抓。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符合印江实际,符合市场需求,为做好食用菌发展的相关工作,建议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下设食用菌产业办,由责任心强、工作务实的干部专抓食用菌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要将目标指标化,任务责任化,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当务之急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指导食用菌产业发展。

3.2 解决好发展模式问题。为了积极稳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出台企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愿意来我县发展食用菌的企业,可考虑建厂房交由企业经营,同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标准化加工和创品牌。二是以实施“千户工程”为载体,推选出1000名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文化基础、创业积极性高、能吃苦赖劳的能人作为首批发展对象,从事过食用菌生产的农民优先,采用政府协调贷款贴息一年的政策予以扶持。三是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组建食用菌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生产、流通中的作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3 解决好资金和技术问题。一是要积极争取扶贫、培训及产业化项目等专项资金,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投入,解决食用菌发展的资金问题。二是由招商局加强与上海大山合集团、龙泉、庆元等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三家以上的企业落户我县发展食用菌。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即聘请专家来我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与选送专门人员外出培训后回来指导全县食用菌发展。四是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将县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科研和培训基地,开设食用菌栽培、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产品加工等课程,解决食用菌的技术创新和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和创新问题。

发展对象考察表填写说明 篇4

2.本表必须用钢笔或毛笔填写,不得用铅笔、圆珠笔填写或计算机打印,不得轻易涂改。

3.姓名:以现用名为准,不可填写曾用名或笔名等;

4.出生年月:一律填写公历时间,要求与身份证一致;

5.籍贯:指一个人祖居的地方,按现行的行政区划分填写,一般写到县级市;

6.出生地:指自己出生地;

7.学历:是指本人的最高学历

8.单位职务或职业:填写现单位名称和行政职务

9.入团时间:填写什么时间入团的10.申请入党时间地点:写入党申请书的时间、地点

11.家庭住址:现居住的地方

12.联系电话:现使用办公电话或手机等

13.本人简历:写清楚自己主要的经历,从小学开始写(例:×年×月至×年×月,在×××学校就读,担任×××职务,获得过什么主要奖励证明人×××),请注意起止年月要衔接;

14.在个人简历后面要写上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家庭成员指父母亲(或抚养者)以及和本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

主要社会关系:主要填写同本人来往密切或影响较深的亲戚、朋友等(如:姑父母、姨父母、叔、伯、舅父母等)。

注意填写以上成员时,按照以下顺序填写:称谓、姓名、工作单位或经营的行业、职务(职称)、政治面貌(指中共党员、民主党派、群众)都要填写清楚,如父,张刚,杭州东方制药厂,后勤科科长,中共党员。

11.培养联系人姓名:工作单位应填本单位什么科室,职务应填其当担任的党内或党外职务,以最高和最主要的为准,没有职务,填无;

12.培养联系人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情况一栏, 和每一页培养考察情况中均要签名和时间;

3.“文化程度”栏

本栏主要按所取的最高学历填写。

4.“本人成份”栏

本人成份指本人参加工作或入党以前的个人社会地位。应按照本人参加工作或入党以前从事较久的职业填写。如可填写“学生”等。

5.“个人简历”栏

教职工一般从中学开始填写,学生一般从小学开始填写。

6.“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情况”栏

“家庭主要成员”,主要填写本人的父母或抚养者、配偶、子女及和本人长期在一起生活的人(父母已死亡的也应填写并注明);

“主要社会关系”,主要填写与本人关系或本人受其影响较大的亲戚、朋友。

7.“联系人”栏

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应是本支部的正式党员。

8.“群团组织推优意见”栏

本栏由团委根据“推优”情况进行填写,填写内容要写实本人的具体表现,并明确推荐意见,负责人要签字,并盖团委公章。

9.“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意见”栏

本栏由所在党支部负责填写,填写内容中要简要介绍入党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入党愿望、主要优缺点、政治表现等等)、组织基本评价,写明党支部讨论的意见和结论以及召开支部大会或支委会的时间。如可这样阐述:本支部于XXXX年XX月XX日召开支部大会(或支委会),研究确定X X X同志为培养考察对象“。填写这一栏目时,支部书记应亲笔签名,落款日期为支部大会召开之日。

10.”培养考察情况“栏

本栏是记录积极分子成长过程的实现表现,要求至少半年填写一次。培养人要根据积极分子的实现表现,通过同其谈心、查看其思想汇报、深入群众中了解情况,在比较详细掌握其具体表现的基础上,认真填写培养考察意见,填写时要注意肯定积极分子的优点,也应明确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且要能从历次的考察意见中体现积极分子的思想转变过程。

11.确定为发展对象的意见

培养联系人意见可写经过二年培养和考察,该同志已具备或不具备预备发展对象,报支部讨论确定。如有党小组的,党小组也应填写。党支部意见:可填写经党支部或支委研究,该同志二年多来思想工作表现已符合或不符合预备党员发展对象,报总支审核,择时召开党员大会进行讨论。备注中:可写时什么时间召开支部全体党员大会,及票选情况。

12.”发展党员公示情况“栏

写XXXX年X月X日至XXXX年X月X日进行张榜公示,无反映意见,如有反映意见,实事求是填写。

13.学习培训情况

入党积极分子由各党校根据学生取得校党校颁发的《党校结业证书》的情况进行填写,要写明取得结业的日期。对已取得《党校结业证书》的,在”考试成绩“栏中填”合格"。

14.预备党员考察情况

预备期起从预审时间起止一年。每季度考察填写一次,最后党支部填写预备党员综合考察。

15.转正公示情况:写什么时间公示,公示后党内外群众有无异议。

党员发展对象考察材料模版 篇5

时间:XX年XX月XX日

地点:XX

考察人:XXXXXXX

记录人:XXX

A同学:XX同志成绩.......,曾获得XXX,积极参加XXX活动,乐于助人,……………..B同学:XX同学曾担任XX,工作XXXX,生活上XXX…………..C同学:XX同志…………………......关于XX同志入党的群众座谈会材料

时间:XX年XX月XX日

地点:三教XX室

实到人数:XX

应到人数:XX

主持人:XX(团支书)

记录人:XX(考察人)

会议记录:

团支部干部发言:

团支书XXX:

XXX同志是一个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的人,积极参加系里和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表现很出色,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班上曾担任学习委员的职务,做事踏实认真,有着全心全意为班上服务的精神,严于律己,有很强的责任心,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入党动机端正,得到班上的一致肯定。

组织委员XXX:

XXX同志很乐于助人,每次看到同学有问题时,她都会及时提供帮助。为了让我班团结起来,她私下做了很多有利于班上的事,她工作上总是亲力亲为,协助班委会做好班上的管理工作,不管困难多大,她总是微笑对待,对班上,尽心尽责。在工作之余不会落下自己的学习。

班委会干部发言:

女生委员XXX:

XXX同志在学习上刻苦认真,成绩优异,在英语上,获得四级和六级证书,在计算机上,获得国二证书,她关心同学,对人真诚,做什么事都以身作则,有耐心,做事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以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时常学习党内知识,尊敬老师,关爱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群众基础很不错,是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体育委员XXX:

XXX在担任本班学习委员期间,对待工作踏实肯干,有耐心,注意细节,积极配合其他班干部的工作,思想上积极向上,对人热情,品行端正,拥护党的纲领。她时刻记着要全心全意的为班上的同学服务,拥护党的章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严于律己,有很强的责任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群众代表发言:

XX:

对于XXX同志,不管同学的事大事小,她都很关心,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做事有自己的计划和方法,学习上刻苦认真,并为自己的理想而付之努力,生活有自己的规律,生活上丰富多彩,集体荣誉感强,积极参加班上的活动,经常与班上的同学互动,受到班上一致肯定。

XXX:

XXX同志在思想上积极上进、入党动机纯正、与班上的同学相处融洽,她活泼、善良、善于与同学相处。经常组织班上的同学参加课外活动,丰富我们课余生活,她做事很认真,注重细节,在班上经常协助班委成员管理班上的事务,经常帮助其他同学,班级荣誉感强,经常关心国内的大事,认真学习党的知识,拥护党的纲领和章程,在各方面都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

电子工程系XXXX级电信XXXX班

团支部、班委会

2011年XX月XX日

关于XX同志个人谈话材料

时间:XX年XX月XX日

地点:三教XX室

考察人:XXXXXXX

记录人:XXX

问题1: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你有何看法?

答:XXXXXXXX

问题2:对中国即将换任的国家领导班子,你希望他们能够解决现阶段哪些问题。

答:XXXXXXXX

问题3: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有别于群众?

党支部对发展对象的综合考察意见 篇6

xx同志于2009年12月12日向公司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年5月参加镇党校举办的党课培训班,并顺利结业。

xx同志一贯表现良好,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拥护党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从基层做起,工作认真、刻苦努力,现任公司品质部部长,担起了公司产品质量的担子,以身作则,并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生活中努力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同事间和睦相处,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浙江、江苏两省蚕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7

1 浙江、江苏两省桑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浙江省桑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桑蚕业历来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是浙江省十大主导产业之一, 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桑蚕茧产量在20世纪曾长期居全国首位, 现仍被列为全省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之一。1992年全省蚕茧产量达到14万吨, 1994年桑园面积152万亩, 分别创历史最高纪录。1996年受丝绸行业滑坡及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浙江蚕桑生产进入了调整时期。近几年来, 浙江省通过加快蚕业生产结构调整, 开发蚕桑新区, 大力实施蚕桑优化改造和蚕桑“西进”工程,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 创新经营机制, 转变增长方式, 推进蚕桑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有力扭转了蚕茧生产持续下滑的局面, 蚕桑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 全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13万亩左右、蚕茧年产量8.5万吨, 其中, 2007年发种221万张, 产茧达9万吨。嘉湖蚕区、浙西蚕区和浙中蚕区为三大优势蚕区, 其中嘉湖蚕区 (桐乡、海宁等10个县) 桑园面积为69万亩, 占全省的57%, 蚕茧产量6.2万吨, 占全省的64%。浙西蚕区 (淳安、临安等8个县) 桑园面积已达26万亩, 产茧量已占全省的23%以上。一直以来, 全省蚕种生产经营管理归属农业厅负责, 并实行“资格认定、分级管理、合同定购、统一供种”的制度。为了加强蚕种的产销管理, 规范蚕种生产经营行为, 浙江省农业厅根据《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的规定, 制订了《浙江省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并从2007年3月起开始办理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 到2007年9月全省共核准蚕种生产许可单位27家, 冷藏浸酸许可单位5家;核准蚕种经营许可单位46家。全省蚕种生产特点表现为4个“为主”:一是以原蚕区生产为主, 约占80%;二是以自用为主, 自给率达90%;三是以春季生产为主, 占60%;四是以民营为主, 占66%。浙江省“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是桑园面积稳定在110万亩, 蚕茧产量9.5万吨, 具备亩桑产茧150公斤生产能力的标准化桑园园区提高到50%以上;茧丝龙头企业和蚕农合作社带动农户达到60%以上;优质茧率提高到80%以上, 养蚕效益明显提高, 亩桑产值达到3000元以上。

1.2 江苏省桑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江苏是我国蚕业生产的老蚕区之一, 作为江苏省传统优势产业的桑蚕业, 历来都得到各级政府和蚕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 江苏省根据我国“十一五”蚕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稳东进西”的蚕业发展战略, 以稳定江苏蚕业为目标, 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 加强蚕种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重视优质蚕种、蚕茧的生产基地建设, 强化蚕种质量的检验与监管, 做好新蚕品种推广和蚕业技术服务, 优化蚕茧生产的结构与布局, 加快科技创新, 推进产业化经营, 提高蚕桑综合生产能力, 提升茧丝产品竞争能力, 努力把江苏建成全国蚕茧质量最好、产业集中度最高、经营特色最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优良的省份。2007年全省现有桑园面积140多万亩, 年发种302万盒, 蚕茧产量10.4万吨, 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南通、盐城两市, 两市的发种量、产茧量均占全省70%以上, 区域优势突出, 规模化程度提高。为适应新时期蚕桑业发展的要求, 江苏省人民政府按照“农归农口”的原则, 从今年起将江苏省的蚕桑生产、管理职能由原省经贸委划归省农林厅, 从而理顺了管理体制, 并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江苏省蚕种生产、经营始终坚持实行“合同订购、统一管理、统一检验、统一结算”的制度, 目前, 全省只有3家蚕种经营单位。

2 浙江、江苏两省蚕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体会

2.1 注重蚕种生产经营管理

江、浙两省都非常重视蚕种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 都成立了蚕种质量检验站并通过资质认证, 强化对蚕种质量的监督检验, 实施质量安全监督。为提高蚕种质量, 维护蚕农利益和蚕业稳定, 江苏省各级蚕种管理部门加强对蚕种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严格执行蚕种质量检验, 鼓励蚕种生产单位用场内自培桑园养蚕制种, 蚕种生产上还引进了“合同订购、省级协调”的质量竞争机制, 极大地提高蚕种行业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另外, 两省都建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蚕种的生产经营行为, 强化蚕种的计划生产和市场监管, 确保蚕种生产的正常供应和质量安全, 依法维护好蚕种生产、经营秩序, 蚕种市场做到稳而不乱、流通有序, 有力地保障了生产者、经营者和蚕农三者的利益。两个传统蚕业大省在蚕种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实行的合同定购、以销定产、统一供种、统一价格、一县一证、农业部门经营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2.2 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大力培育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加强蚕业产业化经营是进一步发挥与增强茧丝绸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为此浙江、江苏两省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大力推进蚕业产业化的多种模式。浙江省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一是以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为代表, 以丝绸龙头企业为主体, 联合蚕桑大户组建的“公司+农户”模式;二是以磐安县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 以蚕茧收购部门为主体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三是以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 以蚕农为主体自愿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到目前为止, 全省共组建蚕农合作组织45家, 入社社员3.7万户。

这次我们也有幸到了以茧丝绸经营产业化闻名全国的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 考察该镇蚕桑产业化经营和蚕农合作组织的建设情况, 实地参观了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东台市富安镇注重扶持龙头企业, 对蚕农一方面坚持保护价收购, 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另一方面进行“二次分配”, 返利于蚕农, 让他们共同分享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成果, 实现种桑养蚕环节的利益最大化。1998年以来, 东台市富安茧丝绸有限公司向蚕农兑现“二次分配”款5800多万元。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实行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的单位, 具有茧丝绸一条龙生产, 贸工农一体化管理的特点。近年来, 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因势利导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栽桑养蚕, 成立了国家首家蚕农合作社, 该合作社按照“自愿入社、民主管理、订单生产、合同交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与蚕农结合成利益共同体, 开拓出一条被誉为“富安模式”的“公司+蚕农合作社+农民”的茧丝绸产业化发展之路, 这种发展模式得到了温家宝、姜春云等国家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公司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卢克松也连续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目前, 富安蚕农合作社有27个分社, 3.5万名社员, 养蚕农户占合作社社员的99%以上, 合作社全面推行“蚕种统一供应、桑园统一治虫、蚕室统一消毒、小蚕统一共育、物资统一配供、技术统一辅导”的“六统一”社会化服务, 实施标准化生产, 保证了蚕茧的质量。由于, 蚕桑生产的产业化经营, 大大地推进了蚕桑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衔接, 有效提高了蚕业的综合竞争力, 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进了富安蚕桑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目前, 生产基地也延伸到临近的大丰市, 桑园总面积拓展到6万亩, 蚕农亩桑平均收益达6 000元。

2.3 加强蚕桑资源研发利用

当蚕茧价格下跌时, 农民往往选择挖掉桑树, 转种粮食或者其他经济作物, 等收购价格回调的时候, 再去种桑树, 这样蚕农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证, 易导致蚕业生产的波动起伏。为了稳定蚕业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 浙江省在蚕桑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安吉县利用废弃桑枝生产新型木地板, 仅一亩地产出的桑枝条便可为蚕农增收800多元。另该县梅溪镇建立连片的叶果两用桑园, 既养蚕又收果, 每年每亩桑园光桑果的收入就达1 500元~2 000元, 加上养蚕的收入, 亩桑年产值高达4 000多元。广西有200多万亩桑园, 应通过技术手段挖掘桑树的价值, 改变桑树只为养蚕而用的传统模式, 农民即使不养蚕, 也可以直接通过桑树获利, 为桑蚕业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在这一方面浙江省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4 积极开拓蚕药生产, 保障蚕用物资供应

浙江、江苏两省十分重视蚕用物资 (蚕药、蚕具、桑园专用农药与肥料) 的生产与供应, 两省省级蚕业研究部门都建有通过国家农业部GMP认证的蚕药厂, 生产的蚕药品种齐全, 质量优良, 对蚕病的防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身的效益也较为明显。而目前广西全区没有一家蚕药厂, 其它蚕用物资的生产企业也很少, 广西在这方面潜力很大。现在广西市场上流通的蚕药多为假冒伪劣产品, 蚕农利益得不到保证, 也直接影响到防病工作。

3 浙江、江苏两省蚕业发展启示与广西发展思路

3.1 建立蚕种贮备制度

为了鼓励和扶持蚕种的科学研究与优良品种推广, 《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支持蚕种生产, 加大对蚕种生产基地的投入, 巩固提高蚕种生产能力, 建立蚕种贮备制度。从2007年起浙江省人民政府每年安排了200万元资金用于原种和普通种的贮备, 并在全省进行公开招标, 这对稳定和保障浙江省的蚕种生产与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广西是一个蚕业大省, 年发种量达500多万张, 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 蚕种业体系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是蚕种是一个微利行业, 蚕种生产既要承担着自然、市场和质量安全三大风险, 又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2008年初的冰冻雪灾天气以及微粒子病超毒问题对广西蚕种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蚕种场利益受到较大损失。蚕种业的生产特殊性、低盈利性及在竞争条件下的天生弱质性, 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保护和扶持。因此, 为了保障蚕种的安全生产与供应, 广西应当借鉴浙江省的做法, 建立蚕种贮备制度, 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蚕种的贮备, 同时充分发挥广西蚕种业协会的行业自我管理作用, 不断完善我区的蚕种业体系建设, 确保我区蚕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3.2 加快机制与体制创新, 推进广西蚕业的产业化进程

广西蚕业要做大做强和稳定发展, 需要产业化的机制来保障。首先要积极引导、联合茧丝绸行业内部各市场主体成立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 在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作用。浙江、江苏两省在蚕种生产经营、蚕茧市场管理体制上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应很好地消化吸收, 以促进我区蚕种、蚕茧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 大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尤其是企业负责人为从事桑蚕业出身的龙头企业 (在江苏省众多的茧丝绸企业中, 闻名全国的富安、鑫缘、民星三家龙头企业的老总均是搞蚕桑出身, 对种桑养蚕和蚕农极有感情, 被业内称“江苏现象”) , 鼓励他们与蚕农建立合同订单蚕业、最低保护价制度等相对稳定的产需利益机制, 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竞争, 形成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发展。最后, 通过机制创新, 采取发展各种形式的蚕农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 实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 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连接, 大力推进“公司+蚕农合作社+农民”的蚕业产业化经营高级组织形式, 把多个市场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效地缓解蚕业面临的突出矛盾, 实现蚕业增效、蚕农增收。

3.3 加强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利用, 提高蚕业综合效益

目前, 我区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始出现良好发展势头, 桑枝食用菌、桑枝纸浆等产品已经投放市场, 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应从发展生态蚕业和循环经济的角度, 把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作为蚕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加大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力度, 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利用这些资源, 延长产业链条, 拓宽应用领域, 拓展消费市场, 增加产业效益。当前广西应重点考虑桑枝和桑果的开发利用, 并以此为突破口扩展到蚕沙利用等。

3.4 建立广西蚕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体系

蚕用物资是发展蚕业生产的基础保障, 广西目前还没有一家正规的蚕药厂, 全区各地假冒伪劣蚕药充斥市场。蚕具的研发、生产供应也基本上属于空白, 对发展“三高”蚕业极其不利。广西应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 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这一方面,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应担当起这个重任, 不断加大、加快研发力度, 夯实科研基础, 真正成为一个在广西蚕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实力的综合部门。

3.5 加强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浙江、江苏两省桑蚕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挑战, 受劳动力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资源匮乏的制约, 蚕业生产很难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这就给广西桑蚕业留下了发展的空间, 广西应抓住此机遇, 加强与两省在科研、人才培养和茧丝后加工等方面的合作, 加大招商引资和引智力度, 做大做强广西桑蚕业。在这次考察中我们与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就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联合办学方面达成了许多初步共识, 广西应充分利用国内高校院所的资源优势, 加快培养行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另外, 在这次考察中也了解到两省有一些企业计划到广西投资办厂, 但又对广西情况不太了解。因此, 建议自治区农业厅在年内适当时候组织相关人员赴两省进行横向交流, 有针对性地访问一些企业, 互探合作机制, 促进我区蚕业又好又快发展。

3.6 培育蚕桑丝绸文化

中华丝绸文化幽香飘远、源远流长, 丝绸赋予了我们深厚的文化内涵, 赐予了我们无尚的荣耀, 也给予了我们无穷的动力。这次考察我们到了江苏华佳集团, 领略了传统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江苏华佳集团坐落在我国丝绸纺织业主要的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吴江盛泽镇, 它是全国惟一一家拥有从种桑、养蚕、缫丝、捻线、织造、印染、服装、出口完整产业链的丝绸企业。为了振兴丝绸工业、传播丝绸文化, 华佳集团提出了工业旅游的理念, 从去年开始, 集团投入巨资, 用于厂房改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开发工业旅游。不久前, 江苏华佳集团投资1 038万元打造的中国丝绸文化旅游景区, 已获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该景区设立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丝绵、织造、坯布检验、裁剪、缝纫、整烫、检验、抽验、装箱展览厅、购物商场等10处参观点, 进入景区工作人员根据丝绸生产工艺流程的顺序, 详细地向游客讲解从一粒茧到制成丝再到做成服装的整个生产流程和操作过程, 以及有关纤维的特点、选购和保养常识等, 让人在最直观的感受中认识丝绸、了解丝绸, 感受古老的丝绸制造工艺与高科技的现代化生产相结合的同时, 领略到传统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

赴江西革命老区考察报告 篇8

一、江西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江西省的老区工作开展比较早,针对老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大的扶贫方针政策指导下,江西省的老区扶贫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老区扶贫方面,江西省采取的以下几种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1鄱阳湖地区移民建镇

移民建镇是1998年长江洪水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由于解放以后长江上游地区的滥砍滥伐,中下游地区的盲目围垦,使生态循环遭受严重破坏。对大自然的索取并没有解决湖区群众贫困的世代承袭问题,反而造成当地农民无限制地向鄱阳湖索取资源,导致鄱阳湖地区的贫困状况一直没变,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左右。在1998年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央安排江西省14期共移民22.1万户,90.28万人,中央补助资金36.7亿元,移民户数和补助资金约占四省总数的35.5%。到2003年底,共新(扩)建集镇126个,中心村363个,基层村2097个,累计完成投资72.24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7亿元,完成建房投资59.17亿元。通过移民建镇,在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新跨越: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新跨越。过去的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缺水少电,道路泥泞且不平,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通过移民建镇,各级政府投入7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水、电、路,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敬老院、邮政、电信、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二是人居环境的新跨越。过去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鄱阳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行蓄洪面积缩小,湖区湿地锐减,血吸虫病盛行,十年九灾,广大群众淹苦了、淹穷了、淹惨了、淹怕了,有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通过移民建镇,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并远离了水患,血吸虫病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移民生计的新跨越。移民建镇伊始,江西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恢复与发展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治穷与致富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的方针,并制定了“一年安置,二年恢复,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而实现移民真正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返迁。

2深山区搬迁式扶贫

江西省目前有90余万贫困人口,其中有25万人生活在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贫困山区缺水严重,自然村落不通机动车,不通广播,无电视信号,没有动力电,照明电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走数十里山路,孩子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且路上也不安全。由于山高坡陡,严重缺水,耕地少、土壤贫瘠,粮食靠天收,缺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大部分劳力远走他乡,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温饱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长期的扶贫实践证明,就地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大、成本高、操作难、效果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山区搬迁式扶贫的决策,并于2003年开始在九江市修水县、吉安市万安、遂川三县进行试点,2004年起在全省铺开,用5年时间把这部分困难群众搬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江西省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县为主、省市支持。移民搬迁的原则是整体搬迁,有土安置为主,无土安置为辅。搬迁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操作办法是先易后难,先搬迁边远偏散地区群众。为了使移民户搬出后有生计,规定有土安置的,要保证人均5分田,无土安置的要实现每户1人务工或经商。国务院扶贫办认为江西的移民扶贫工作做到了四个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施移民扶贫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与突破。江西还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3山江湖工程

山江湖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这是一个完整、独特的水系,山江湖区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国土面积的97%。由于历史上出现毁林种粮、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鄱阳湖湖体萎缩,湖泊功能下降,湖区洪涝灾害严重,进而导致湖区群众贫困。1983年开始,开展了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发现治理鄱阳湖的关键在于解决泥沙淤泥问题,要解决泥沙淤积只有从山区和源头抓起。由此得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科学共识。在流域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与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规划与实施经验,制定了《规划纲要》,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根据山江湖的区域特点和发展现状,遵循“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战略构想和“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加以制定,并在省人大立法。具有法规效力的《规划纲要》,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广大农民在山江湖区域开展开发和治理工作。山江湖工程积极贯彻“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建立和加强了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实施了UNDP一、二期无偿资金6360.20万元,贷款42.50万元。此外,引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参与式农村发展途径、开发式小额信贷扶贫方法、探索湖区替代产业途径等),为江西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4“参与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是江西省革命老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所采用的一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扶贫方法。所谓“参与式扶贫”,是指通过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以贫困村为平台,为贫困农户创造表达意愿的机会,赋予贫困农户知情权和监督权,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发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施“参与式”扶贫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公众参与扶贫行政过程的机制,使公众能介入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过程,提高扶贫行为的可持续性,使扶贫行为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扶贫资金的中间渗漏更少。从2002年开始,江西省扶贫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12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采用“参与式”的扶贫方法。为实施好“参与式”扶贫工作,对全省

扶贫系统的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1200个重点村的扶贫骨干进行了培训,重点学习“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制订的要求,重要工具、实施步骤、重点环节。在规划小组的组织和召集下,对村级基本情况进行“参与式农村调查”。掌握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和资源情况、社会状况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为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全乡、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前景好、适合自身发展并能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产业,形成村级规划的发展思路。将扶贫项目及其支持体系进行整合,形成项目规划,制订阶段性实施计划,确定阶段性目标。村级扶贫规划制订后,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上级扶贫部门批准后付诸实施。规划经批准后,重点村的整个扶贫工作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首先,政府扶贫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使扶贫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其次,增强了贫困群众改变家乡面貌和脱贫致富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第三,贫困地区群众和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了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第四,扶贫政策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通过对农户进行分类,从中确定了社会保障户,贫困户,有利于采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办法,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第五,贫困地区发展思路更切实可行。通过综合分析贫困的现状,经村民和贫困户的充分讨论,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的项目和存在的困难,选择了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项目,并逐个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连续性。

5以工代赈扶贫

以工代赈是江西省政府针对需要救济的特殊困难群体(一般为低收入者,如贫困人口或受灾人口),通过组织其参加工程建设,取得劳务报酬(物资或资金)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以工代赈管理始终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基本建设程度实行项目管理。国家将以工代赈计划指标和建设任务下达到省区,以省区为主实行以工代赈管理。江西省老区面积广,山丘面积大,重点贫困地区基本分布在东西南北四边,由于地理、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依据贫困县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四大片区即赣南、井冈山、鄱阳湖、赣西北片区,针对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片区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设计划,紧紧把握扶持目标和重点,确保项目和资金安排向人口集中连片且贫困程度深的乡村倾斜。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分年安排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江西省以工代赈工作按照“直接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突出建设重点,实行综合配套治理,切实提高扶贫效益”的原则,帮助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生产生活设施等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定点扶贫模式

所谓定点扶贫,就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到乡,工作重点在村,扶贫措施落实到村。中央国家机关在江西省有5个定点扶贫单位,确定江西省贫困县18个。2000年后,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在江西省定点扶贫单位增加到8个,确定贫困县增加到21个。从省内来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江西省确定的贫困乡为492个,现在增加到563个,重点乡覆盖到全省82个县。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省各级有2000多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定点扶贫工作,定点扶持了493个贫困乡、2171个贫困村。新时期的定点扶贫工作有新的进展,2002年,全省各级定点单位共派出干部64200人次赴点开展工作,使受扶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各类扶贫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7小额贷款扶贫

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下达江西省扶贫贷款净增计划20.7亿元,实际投放20.2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共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实体5955个。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3.74亿元,直接投放到贫困户37.7万户,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资金需要,因地制宜的种植或养殖项目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结束以后,从2001年起,江西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多种扶贫贷款到户的模式:一是因地制宜直接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实现扶贫直接到户。集中力量支持其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以增加收入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着力优化种养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二是支持农户介入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通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使农村贫困户受益。三是支持农户连靠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项目辐射到户。在大力推进重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工厂+基地”的新机制,发挥其对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种养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积极支持贫困农户进入市场,采取订单农业等措施,扶持贫困地区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通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到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中介桥梁。五是支持农户开展劳务输出,通过精心组织农民进城务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

8井冈山老区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是把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广大老区贫困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实践。科技部领导多次亲临井冈山区检查、部署工作。至“九五”期末,科技部先后为井冈山区科技扶贫设立项目82项,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十多年来的科技扶贫实践,使井冈山区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促进了井冈山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壮大了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扶贫,择优选择了能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的蚕桑、笋竹、水禽、果茶四个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从良种推广、建立丰产样板,到产品深加工,进行系列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开发,使之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三是建立了“井冈山科技扶贫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与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心网联网。山区各县的相应机构也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等终端设备,大大改善了科技服务条件。四是培训了一批科技管理和乡土技术人才。五是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井冈山区的对外开放。

二、赴江西革命老区扶贫考察的的启示

对江西省革命老区进行的实地考察,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江西省老区扶贫工作方面的理论方法,但是,江西省针对革命老区所采取的扶贫策略,取得的一

系列成功经验,对于内蒙古搞好革命老区建设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结合内蒙古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老区扶贫工作,我们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全区与老区的关系

虽然,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全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存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扶贫开发仅仅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今后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就我区老区农村牧区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因为他们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更差的山区、浅山丘陵地区、黄土沟壑区、荒漠区等地区,与全区总体贫困水平相比较,脱贫的难度更大;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巩固温饱的任务也很重,一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农牧产品卖难,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在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虽然这些都是局部问题,但却与全局紧密相联。少数地区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对扶贫开发工作抓得时紧时松,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认真解决。

老区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牧区的稳定。就当前来说,老区农村牧区能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党的家庭承包经营、减轻农牧民负担、扶贫开发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家庭承包经营解决的是农牧民能否掌握基本的生产资料问题,减轻农牧民负担解决的是以农牧民轻徭薄赋的问题,而扶贫开发则是解决农村牧区中弱势群体生存能力、生计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三项政策是互相联系的,都关系到农牧民的生存、生计问题,无论哪一项没有落实,老区农村牧区都难得稳定。老区农村牧区稳定不了,就谈不上农村牧区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富裕。扶贫开发,也直接关系到我区老区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全区的崛起,必须也要有这些老区贫困地区的崛起,否则,必然拖全区的后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历史上较之于其他地区的相对贫困,但由于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一旦开发对路,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崛起也更有潜力。为了实现全区的崛起,必须着力促成这些地区的崛起。

老区扶贫开发,还直接关系到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尚未解决温饱的、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的群众是最需要我们去帮助和关心的,是最需要我们去为之服务的。

2坚持开发式扶贫思路,不断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对老区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老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老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增强“造血”功能,这是开发式扶贫的真谛所在。要继续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解决老区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努力改善老区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从大力发展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转移到直接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生产和提高收入以及帮助目标人群摆脱困境上来,从改善自然条件更多地转移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上来,使老区贫困地区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特别是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开拓增加群众收入的渠道。一是下大力气在老区贫困地区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老区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多种经营。我区革命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老区群众近靠山水林区,旅游资源丰富,天然林、次生林、混交林名贵树种很多,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摇相互应:纯天然野生动植物如:山兔、野鸡、山野菜、棒子,蘑菇、藏菜、山杏核、中草药等品种繁多且存有量丰厚。另一方面,革命老区又存在大量的革命早期历史遗址、人文事迹,通过开展革命文物的募集、整理和研究,维护、修缮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旅游,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资金引导,支持和鼓励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牧户游”,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有机互动,着力打造老区旅游品牌,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向前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要以旗县、乡苏木为主,因地制宜,努力培育1—2个单一品种超粮食产值的扶贫支柱产业。二是要结合村嘎查、乡镇苏木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异地安置扶贫,将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贫困群众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提高群众收入。三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快老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要把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大力抓好贫困劳力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优先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务工。要切实减轻贫困户的负担,为老区贫困户创造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条件。

3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处理好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建议自治区政府,一是将革命老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每个革命老区旗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投入。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点向革命老区予以倾斜。二是从2010年起,设立用于革命老区发展的专项建设基金,专户管理,定向使用。三是参照国家今年拿出了近2亿元的彩票收入资金,用于江西、陕西等四个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做法。建议自治区也从彩票收入中安排一块资金,专门用于扶持老区旗县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利用特色资源,精心培育老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四是协调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农牧业厅等有关部门按照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安排专项资金的时候,对革命老区予以重点倾斜。

在扶贫资金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正确处理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应把财政扶贫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帮助老区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专项贷款中的一部分也要原则上重点用于老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扶贫信贷资金要尽力用足、保证用好。金融部门要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适当放宽扶贫项目贷款条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更有效地发挥扶贫贷款的扶贫作用。小额信贷扶贫是行之有效的,应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扶贫资金的分配,应尽量向革命老区倾斜,使用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接受群众监督。

4要强化科技文化扶贫,正确处理治穷与治愚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区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解决好治愚的问题,即解决好农村牧区的教育和科技问题。农村牧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农村牧区教师的素质和待遇,老区贫困儿童的经济承受能力,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等等,哪一项都是涉及全局的大问题。各级政府新阶段扶贫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上。

要加快发展老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保证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允许出现贫困户子女辍学现象。要加强老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老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革命老区农牧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非农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新型农牧产业,尽快增加老区收入的重要途径,关键就在于培训。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远,科技教育落后,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多方配合、加强协作,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民培训工作。要从老区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步伐,在进一步完善各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园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做到老区重点村能通邮、通广播电视,逐步实现老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改变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在老区重点乡苏木要完善卫生院建设,在有条件的重点村嘎查要建立卫生所,要继续动员全社会为扶贫开发共同努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贯彻的一条重要经验。

5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重视革命老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老区农村牧区人口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新时期扶贫的一项重大课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只有在老区农村牧区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将建国后的60年来,国家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表征,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逐步打破,进而加速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投入较少,现阶段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各有关部门对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方面:老区农牧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很高,但有的乡村参加医保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大力推动农牧民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改善老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确保农牧民病有所医。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农村牧区的保障水平偏低,由于低保的额度与地方的资金配套能力挂钩,处于相对贫穷的革命老区农牧民参加低保的比例很低,有的虽然过去参加了,但近两年却出现了断档的情况,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国家的要求协调配合,力争使老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到低保的范围,享受低保政策。在老区子女上学方面:老区农牧民由于居住分散且偏远,子女上学距离学校较远,有些孩子还需要父母到县城陪读,成本很高。必须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提高老区子女助学补贴,出台更加直接的优惠政策,降低辍学率,保证老区贫困农牧民的子女能够上得起学。

上一篇:6理想下一篇:门型架施工方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