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

2024-07-10

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通用2篇)

张乔《书边事》阅读答案 篇1

(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3.这两句描写了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2分)所有这些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2分)

4.尾联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2分)作者的心愿是: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2分)

5.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这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呈现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意对即可)

6.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族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里把“情”比作“水”更能体现出“情”的绵延悠长,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意对即可)

张乔《书边事》赏析 篇2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赏析]这是晚唐诗人张乔写的一首边塞诗。此诗与中唐盛行的边塞诗所不同的是:它没有去歌颂战争,抒发立功壮志,表现战争苦难和征戍生活的艰辛,揭露军中矛盾,批评黩武行动,也没有去抒发将士思乡的情绪,而是描绘出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景象,反映出边疆人民团结和睦的理想生活图景。

首联描写的是清秋时节,虽说是在边境,却看不到报警的“狼烟”,更听不到拼杀的呐喊;有的是“戍楼”上的士兵吹着嘹亮悦耳的“调角”(古代军中乐器),其声四处荡漾,听得人心旷神怡。一个“断”字,大有吹角独占秋空之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边塞军旅生活图啊!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二句,以实就虚,以虚写实,相得益彰。“青冢”指汉朝王昭君墓,这是实写。读到此处,不禁让人想起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诗句——昭君为和亲歇战,一去匈奴并永远留在北方流沙之地,惟独墓上可见草色青青。诗中既传达出惋惜之情,又寄予了怨恨;而《书边事》中,诗人却以“春风”虚写,寄托了汉朝与匈奴人民间和和美美之深情。昭君墓与“梁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王昭君“青冢”,青草依然;梁州古城,白日西沉。好一派宁静怡人的景象!

颈联中“大漠”对“穷边”,“兵阻”对“客游”,这是实写。虽在边关地区,然而没有戎马倥偬,没有短兵相接。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自由往来,这种幸福安宁的边疆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表现得何等的情致绵邈!

尾联由实就虚,发出诗人的一腔感慨,“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意思是说,蕃邦如果能像似水的游客一样,长久地心向南方,如水南流,那该多好啊!这颇有点韩愈文风,单行素笔,直抒胸臆。“诗言志”,而这里表现出的正是诗人热爱和平,对民族间和睦相处、紧密团结的渴望。

上一篇:电影社团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开学温馨寄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