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课基本程序

2024-09-28

团课基本程序(精选12篇)

团课基本程序 篇1

团课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团课的基本程序是:

1、确定内容

团课内容主要有: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础知识,对团员进行党史团史、团员的权利、义务、团的纪律教育。团课内容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充实和调整。

2、选好教员

站段级团委和团支部成员可作为教员,也可聘请有一定思想理论水平、素质较好,在团内外有威信的同志讲课。

3、认真备课

负责讲课的同志必须制订计划,结合实际编写讲稿,认真备课。讲稿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针对性强。

4、扩大范围

团支部在规定参加团课的对象时可适当扩大范围,除了要求团员必须参加外,可吸收团的积极分子参加,以利于对团的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

5、组织讨论

团支部要根据团课的重点,结合实际,拟定重点讨论题,引导团员联系思想实际进行讨论,加深领会以保证团课的实际效果。

6、抓好补课

对没有听课的团员,应有计划地及时进行补课便全体团员都能受到教育。

7、做好记录

每次团课都要指定专人将上团课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授课人和团课的重点内容及讨论重点详细记录,妥善保存。

(团课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授课形式外,也可采取组织专题讨论、讲演等多种形式)

团课基本程序 篇2

患者入院到脊髓损伤病区申请康复治疗服务,康复治疗师询问病史以及进行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并分析数据和发现问题,根据评定结果分析问题、治疗介入,制定功能目标,训练并调整计划,并适时给患者作出康复评价以不断修改康复治疗计划[1]。

2 SCI预后与目标设定程序

功能预后目标应根据患者具体损伤程度以及损伤的节段、神经平面而定,可分为卧位、坐位、潜在步行三个方面设定目标。设定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康复训练所采取措施的异同,卧位侧重于对看护人员的训练;坐位则需考虑脊髓损伤患者的床上活动、床上及侧边转移、地面轮椅间转移、基本的轮椅技巧及床上、轮椅的减压技术、后期轮椅的选用;有潜在步行功能的患者除了考虑坐位目标设定的内容以外仍需要考虑坐位与站位间的转移、步行功能的训练矫形器的选配。根据坐位和站位目标的设定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经过训练如果患者能够独立,说明康复治疗计划有效果则应继续加强功能康复训练,如果患者仍需辅助则应加强对康复人员的训练。

3 SCI肺部问题处理程序

首先评定脊髓损伤患者存在肺部问题,然后确定何种类型的肺部问题,是痰的阻滞还是肺活量降低,如果是谈的阻滞则看其能否咳出,如不能给予振动、拍打交替侧卧位更进一步给予辅助咳嗽、吸痰、深呼吸、腹式呼吸运动以及肌力训练;如果是肺活量降低则应考虑呼吸肌是否无力,对其进行呼吸肌训练和腹肌训练同时深呼吸。而维持肺部以及支气管的卫生都应贯穿于肺部问题处理的全过程。

4 SCI血管舒缩训练程序

查看脊髓损伤患者仰卧位下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稳定则使用起立床训练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则让患者在仰卧位下生命体征稳定时才进行血管舒缩训练。当患者在起立床训练后血管舒缩功能稳定情况下继续进行在轮椅或椅子上坐位可以维持1.5h或进行重心转移训练。此时应考虑患者能否拥有潜在步行功能,如有且患者在步行架或者平行杠内血管舒缩功能稳定,对其进行适当的体能训练和积极的康复训练;否则继续进行步行架中的血管舒缩功能训练。如患者没有潜在步行能力则对其进行适当的轮椅技术的训练[2]。

5 SCI肌肉力量训练程序

评定患者的肌力,如肌力下降则应检查下降肌群是位于损伤部位以下还是损伤部位以上。如是损伤部位以下则应保持关节活动范围,尽可能提高残存肌肉的肌力,对其进行主动助力训炼、抗阻训练、电刺激以促进肌肉控制、PNF治疗以提高肌力和运动控制。如肌力下降肌群位于损伤部位以上,则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以提高肌力[3]。

6 SCI关节活动度训练程序

考虑患者是否有关节活动度受限,如没有对其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如有应考虑是主动关节活动度受限还是被动关节活动度受限,前者应考虑是肌力低下还是疼痛原因所致,分别进行肌力训练和止痛处理;若是被动关节活动度受限则应考虑是疼痛、僵硬、挛缩还是痉挛的原因,分别进行止痛、被动活动训练、牵伸以及痉挛的相关处理。其中被动活动和牵伸完要让患者进行主动活动训练。

7 SCI疼痛康复程序

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患者感觉到疼痛,应分析疼痛的性质:是神经性疼痛还是非神经性疼痛。如是神经性疼痛应用药物缓解疼痛更甚者手术解除疼痛,也可进行理疗减轻疼痛;对于非神经性疼痛,则应检查疼痛部位位于骨骼肌还是腹部以判定是骨骼肌性疼痛还是内脏疼痛,内脏疼痛治疗方法同神经性疼痛;如是骨骼肌性疼痛应检查是否有炎症症状,如有进行冰疗、超声波等理疗,局部热敷以及深部推拿;若没有炎症症状则对有收缩性的组织进行电疗以及主动活动等运动训练,对关节进行被动活动训练[4]。

8 SCI痉挛的康复程序

当脊髓损伤患者存在痉挛,应进行相关的常规物理治疗,如主被动活动、理疗、牵伸和持续功能性治疗以缓解痉挛,同时配合药物和持续主动的脊髓损伤康复缓解痉挛。

9 SCI出院指导程序

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后,康复治疗师作出出院计划,并对脊髓损伤患者及其看护人员出院后的一些生活细节提出指导意见,包括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自我训练如减压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自我牵伸以及步行训练、轮椅的驱动、心肺耐力的训练等;对看护人员的指导训练则应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卧位者教会看护人员被动牵伸技术、肺功能保持训练以及床上活动技巧;坐位者还应教会看护人员床边转移、地面与轮椅转移技术以及轮椅操控减压技术;有潜在步行功能的患者还应教会看护人员坐站转移技术和步行功能训练技术。贯穿始终的是安全意识,有需要时可以进行家访。

参考文献

[1]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2]汪土松, 施康能.脊髓损伤的康复流程及其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7, 12 (1) :33.

[3]丁伯坦.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适应症及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J].现代康复, 1998, 2 (5) :402.

团课基本程序 篇3

[关键词] 程序正义;侦讯程序;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 D9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64-1

一、程序正义之内涵

无论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程序正义都是法学理论中经久不衰的话题。程序正义的起源可追溯于英国学者边沁对“程序法”和“实体法”的界分,在其理论架构中,程序法具有从属性特征,对实体法目标的实现有着工具性的价值,但同时他提出程序法有其独立的功能。20世纪60年代开始,法律程序本身的正当性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到刑事诉讼程序本身是一种“不完善的程序正义”,无论立法者如何设计刑诉程序,对“有罪必罚,无罪开释”的公正结果都将是不可企及的空想。日本学者谷口安平曾鲜明地指出,“民众对裁判结果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这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便当事人为“被动”,这种视野观照下的程序正义都将为公众所接受。

程序正义理念之流变必然导致观点的分歧,因此而引致两个阵营的分化,一方为程序工具主义,另一方为程序本位主义,以波斯纳为代表的法经济学者认为,法律程序的价值评价应借助“其外”的建构价值,如法律实施过程中经济损害成本的考量,这样的程序依附性观点的形成不利于程序正义独立价值的架构。与此同时,以萨默斯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程序价值理论”,他们皆认为,法律程序存在的价值是与独立于裁判结果的某些人权追求紧密相关,如公平、正义、人格尊严等,这些价值的实现将保障形成正确的结果,但程序的正当性却不因结果的正确而被证明。尽管双方在法律程序的独立性存在分歧,但程序的公开性、参与性、中立性、及时性、参与性等价值是为大家所认可的标准。

二、程序正义理念对侦讯程序的基本要求

(一)公权力的限制,个人权利的保障

西方将程序正义更多地理解为公权力的限制、被追诉人权利的保障。而在我国,程序正义更多地是和步骤、程序紧密相连,实际上是助长了公权力的力量,而背离了程序正义的本源意义。程序正义的诉求应在公权力之限制,被追诉人权利之追求,司法实务中,侦查活动进程中,案件事实并未浮出水面,犯罪嫌疑人也未完全控制,强烈的“犯罪追诉”理念指导下的侦查机关开始显露出行政机关权力与资源垄断中的优势,这让被追诉者对此防御不够。同时,检察机关亦是承担司法审查与犯罪追诉双重责任,这与“控诉和裁判职能相分离”的基本原则相悖,侦查权的滥用已成沉疴。因此,应打破侦查机关与被追诉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限制侦查权,保护受讯问人的基本权利。

(二)程序正当性的要求

程序正当性具有自身的基本要求,即具体、易接受并具可操作性。刑事诉讼程序中,实体公正更加关注社会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而程序公正着眼于个人利益上升为权利的通路。程序正义作为“看得见的正义”,其评价标准自然在于社会效果,任何时候都无法回避社会对法律的评价,本身“正义”这一社会学范畴与生俱来便有“社会价值观”的属性。

英美法系中,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成为了每个公民正常生存、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不得被随意剥夺;大陆法系中,也确定了被追诉人缄默权的严密告知义务,同时确定未予以告知下所得的口供将不被作为证据所采纳。

中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及其若干司法解释、规定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执法者自由裁量权的随意使用,这将极大地提升公民对裁判结果的接受程度。尽管“米兰达规则”或许无法得到实现,但讯问前的“履行告知义务,否则为非法取证”、“非常取证被排除”的规则应当为我们所借镜。侦查机关侦查破案能力与执法办法水平的提高是保证侦查讯问程序实现的前提。执法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公安队伍执法水平提升、执法办案场所规范化改造等目标的实现将直接影响刑事诉讼法的切实落实。

(三)程序规则的遵守与实现

程序规则得以遵守的初衷是求得司法实践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平衡,最终实现公民自由的保障。刑事案件一旦立案,犯罪嫌疑人就成为侦查人员讯问随意性的牺牲品,有罪推定的理念将表现出来,刑讯逼供现象出现无可避免。只有侦查讯问人员树立程序规则意识,履行法定义务,程序正义才有机会实现。具体的办案规定更应得到落实与贯彻。讯问前的告知义务履行必不可少,尤其是犯罪嫌疑人将会获得的辩护权、申请回避等权利的告知必须落实,否则获得的讯问笔录将无效,侦查人员也应被采取相应的行政制裁。

当然,法律规则本身具有局限性与滞后性的特征,但可肯定的是,符合程序正义理念的法律规则应得到遵守与实现。侦讯领域中的程序正义仰赖于侦查人员责任意识的提高,有赖于无罪推定、人权保障观念的确立,这些都将更加有利于法律规则得到遵守和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瑞华.走向综合性程序价值理论——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9,(6).

[2]伍光红.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及其控制——以结构主义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6,(4).

[3]赵旭东.程序正义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法律科学,2003,(6).

[4]张燕燕.论刑事侦查告知程序——“米兰达规则”功能再认识[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铁路建设基本程序 篇4

铁路基本建设程序(procedure for railway capital construction)铁路建设项目从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直到建成投产的全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个步骤、各个环节所必须遵循的顺序和制度。进行铁路基本建设必须遵循它。铁路基本建设程序一般可划分为七个阶段,即:铁路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阶段、铁路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阶段、铁路设计阶段、铁路建设准备阶段、铁路建设实施阶段、铁路竣工验收阶段和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阶段。其中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称为“前期工作阶段”或“投资项目决策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必须对建设项目做出经济评价。

铁路预可行性研究阶段 是铁路建设项目立项的依据,应按铁路建设的长远规划,充分利用国家和行业资料,经调查踏勘后编制。它从宏观上论证项目的必要性,为编制项目建议书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铁路建设项目建议书是业主单位向国家提出的要求建设某一铁路建设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该铁路建议项目的轮廓设想,是从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及宏观方面的可能性加以考虑的。在客观上,铁路建设项目要符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符合铁路部门、其它行业和地区规划的要求。

铁路可行性研究阶段 是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应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从技术、经济上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采用初测资料编制。设计任务书是在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编制的,供设计单位使用,它与经批准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起作为初步设计的依据,不得随意修改和变更。如果在线路基本走向方案、接轨点方案、建设规模、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设备等方面有变动以及突破投资控制数时,应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铁路设计工作阶段 铁路设计分为初步设计、施工图两个阶段;工程简单、设计原则明确的小型项目,经主管部门同意,可按一阶段设计,即施工设计。原三阶段设计中,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阶段之间还有技术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 根据批准的铁路可行性研究,彩用定测资料编制。初步设计经审查批准后,作为控制铁路建设项目总规模和总投资的依据。

施工图 是工程实施的依据,应根据审批的初步设计和补充定测资料编制。为施工提供必要的图表和必要的设计说明,详细说明施工时应注意的具体事项和要求,编制投资检算。铁路建设项目完成上述各设计阶段的工作后,申请列入投资计划,其中大中型投资计划由国家计委批准,小型项目按扩权规定,分别由铁道部和铁路局批准。

铁路建设准备阶段

建设准备的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完成施工用水、电、道路等工程,组织设备、材料订货,准备必要的施工图纸,组织施工招标投标,择优选定施工单位。

报批开工报告 具备了开工条件后,建设单位要求批准新开工要经国家计委统一审核后编制大中型和限额以上建设项目新开工计划报国务院批准。大中型和限额以上新开工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下达项目计划。

铁路建设实施阶段 建设实施阶段以开始进行土石方工程日期作为正式开工日期。分期建设的项目,分别按各期工程开工的日期计算。在实施阶段还要进行运营生产准备,建设单位应适时组成专门班子或机构做好运营生产准备工作。

铁路竣工验收阶段 当铁路建设项目按设计文件的规定内容全部施工完成并满足质量要求后,便可组织验收。通过竣工验收,可以检查铁路建设项目实际形成的生产能力或效益,也可避免铁路项目建设后继续消耗建设费用。

面试基本程序 篇5

1.制定面试指南;

2.准备面试问题;

3.评估方式确定;

4.培训面试考官,

(二)面试的实施阶段

1.关系建立;这个段一般提出的问题是封闭性的

2.导入阶段;这个段一般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3.核心阶段;这个段一般提出的问题是行为性的

4.确认阶段;这个段一般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5 结束阶段,

这个段一般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行为性的

(三)面试的总结阶段

1.综合面试结果

2.面试结果的反馈

3.面试结果的存档

公路建设基本程序 篇6

一、编制规划及公路网建设规划。

二、根据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

三、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文件和概算。

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和工程概算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预算。

六、根据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项目招标文件,进行招投标准备,资格预审。

七、根据批准的招标文件、预审结果组织项目招标投标。

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征地拆迁,资金调入等施工前准备工作,编制项目施工许可申请。

九、根据批准的施工许可,组织项目施工。

十、项目完工后,编制竣工图表和工程决算办理项目交工验收,试运营。

团课基本程序 篇7

一、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应当确立的基本原则

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参照西方国家的行政程序法律的科学精髓,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是现代行政程序的起码原则,是行政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因此许多国家的行政程序法都贯彻了这一原则。行政程序法的公正原则,是指行政程序法的设定和适用应当符合公平正义的观念,避免和排除可能影响行政主体公正行使权力的各种因素,使行政相对人受到公正的对待。公正原则的核心是要通过适当的程序安排排除和避免那些可能导致不公正结果的因素。根据历史的经验,贯彻程序公正原则,避免导致不公正结果或者减少导致不公正结果的可能性,公正原则主要由以下程序制度表现出来:一是回避制度。即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行政人员应当避免参与有关的行政行为,以免造成行为上有偏见的事实嫌疑。二是合议程序。即行政决定由若干行政人员经合议做出,以便充分表示行政决定的公正性。三是辩论程序。当事人各方有平等的陈述权。四是调查程序。即行政人员不抱偏见地了解必要的事实真相,而调查本身就是排除偏见的有效手段。

(2) 公开原则。公开原则是指重大的行政行为,尤其是与公民权利义务直接相关的行政行为,要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让公民了解,这些行政行为主要是指行政规范,做出行政处理决定和处罚决定、实施强制执行以及实施行政司法的行为。公开原则是政府活动公开化在行政程序上的具体化,是公民参政权的延伸。行政行为的公开将提高公民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度,使公民能够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从而帮助克服官僚主义,同时也有利于公民对于政府工作的了解。行政公开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报公开。凡是涉及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有关行政法规、规章、行政决定及政府据以做出相应决定的有关信息、资料、规则等,只要不属于保密范围的,都应向社会公开,任何公民或其他组织均有权依法查阅和复制。行政机关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公民服从应公开而没有公开的法规、规章和文件。哪些属于应当保密的文件,法律必须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不存在自由裁量的余地。二是行为过程公开。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应当公开其做出该行为的时间、地点、性质、事实根据、法律依据、主要内容及相对人依法所享有的救济权利。

(3) 效率原则。行政程序法的效率原则,是指行政程序的设计和适用应当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效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或烦琐的环节、手续,以加快行政系统的运转速度,提高行政活动的效率。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也是其价值之所在。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没有高效率的行政管理,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都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期待。行政与效率的这种本质联系,决定了行政程序法必须将效率作为其重要的或基本的目标。事实上,所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把效率作为一条基本原则贯穿于各自的行政程序法中。不讲效率的行政程序法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4) 民主参与原则。有效参与是行政程序的核心。现代民主国家,都不会忽视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过程的参与程度,特别是随着政府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大,委任立法的不断增多,仅仅依靠选举制、代议制来反映民意,实现民主已明显与形势不相适应了。公民对行政过程的参与机制便成为一个现在各国立法者不容忽视的问题。民主参与原则是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又是行政法制的必然要求。行政程序的民主参与原则是指行政程序的设计与运作应确保公民的有效参与,听取并体现公民的意见与呼声。其基本内涵是:公民有依照行政程序法的规定享有有效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行政机关在进行决策、制定规范性文件时,应充分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并赋予其知情权、申辩权、听证权等。

二、我国行政程序法律化应当建立的基本制度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是由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决定的,是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化。离开了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就难以得到实际的贯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健全依法行政程序,在明确了基本原则之后,必须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基本制度。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应当确立哪些基本制度,对此,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我们认为,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应该是指那些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反映行政程序法的总体特征的重要的程序制度。基于这种理解,笔者认为,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行政听证制度。听证是行政主体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主体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使行政相对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意见,这就使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决定更符合实际的一种法律制度。听证是现代行政程序法最主要的程序制度之一,是实现公正原则最重要的保证。可见,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的核心。离开行政听证程序,公正是难以实现的。由于听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法律把它作为基本的行政程序确定下来。其中以美国的听证制度最为完善。笔者认为,在完善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听证是一种高成本的行政程序,举行听证需要政府额外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听证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行政行为。从实践方面看,各国都对听证的适用范围作了一定的限制。目前我国的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还十分有限,学术界普遍呼吁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笔者认为,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是有必要的,但应当注意结合我国的国情,避免盲目地与西方国家攀比。鉴于听证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创立阶段,需要摸索经验;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对行政成本的承受能力有限,现阶段我国的听证的适用范围不宜太大。为此,确定听证适用范围的标准宜采用“行为标准”,根据行政行为的性质和种类来确定听证的适用范围。这样一方面比较容易掌握,另一方面也便于将听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当然,对于同一类行政行为,则可以根据对相对人权益影响程度来确定听证的适用范围。 (2) 听证的形式。听证采取什么形式进行,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如果将听证仅仅理解为采取正式的听证会的形式进行的听证,那么听证的适用范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实际上,听证的实质是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决定之前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此,听证的形式不一定只限于采取听证会的形式,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如书面形式等。这样就比较容易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也可以使听证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对于听证的形式,应当在法律中明确加以规定。一般而言,除了事关重大事项的听证必须采取听证会的形式进行之外,其他事项的听证形式可以由行政主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定。目前,我国行政听证制度主要有三种形式:行政立法听证、行政处罚听证、政府定价听证。政府定价听证开展比较正常,使用的形式比较多样,适用范围比较广泛,而其他两种形式则开展不正常,没有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3) 听证的记录。为了防止听证流于形式,应当强化听证记录的法律意义。具体说,可以借鉴美国行政程序法中规定的“案卷排他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将听证记录同听证过程中提供的相关文件一起做成听证案卷,并且只能以听证案卷过程中的材料作为行政决定的依据,案卷之外的未经过听证的材料不能作为行政决定的依据。行政听证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告知和通知。告知是行政机关作出决定前将决定的事实和法律理由以法定形式告知利害关系人;通知是行政机关将有关的事项在法定期限内通知利害关系人,以使利害关系人做好听证的准备。二是公开听证。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听证须公开进行。三是委托代理。在听证中,行政相对人不能参加听证的,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辩论。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提出决定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可以提出质疑和反诘,从而使行政决定更加公正、合理。五是制作笔录。听证过程必须以笔录的形式进行保存。

(2) 行政公开制度。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之一是行政公开,因此,行政公开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我国推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公正行政程序的前提和基础。行政公开亦称政务公开,是指行政主体的一切行政活动除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以外,一律公开,即必须将行政权力运行的法律依据、相关的情报资料以及行政过程与结果使相对人和公众知悉。行政公开是主权在民的体现,是民主政治之体现,其目的在于实现公民的知情权、了解权、政治参与权等基本人权,满足公民对信息的需要,促进公民对行政的参与,增加公民对行政机关的信赖,加强行政的透明度,防止权力腐败和权力不正当行使。正如杰佛逊所言:“阳光能够杀病菌,路灯以防小偷。”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腐败的天敌,一切腐败行为都产生于“暗箱操作”和幕后交易。行政公开作为一种直接、快捷、广泛、低成本的政府管理方式,它能减少政务管理的中间环节,变“暗箱”为明示,保证行政管理行为的规范、明确、高效。行政公开作为现代行政的一项基本原则已为各国所确认,并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予以制度化、具体化。我国行政公开制度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行政机关制定或决定的文件、信息情报公开。一切政府文件除法律规定应保密的以外,应一律公开,不仅要公开通过的决议、决定、命令、文件等内容,而且要公开作出行政行为的依据。另一方面,行政机关的行政决策活动、行政过程及结果公开。不仅行政立法过程要公开,而且行政会议和行政决策也要公开。

(3) 调查制度。调查制度,是指行政程序法所规定的有关行政主体的调查义务及获取行政信息的方式、手段和步骤的制度。调查是行政机关获得行政信息的手段。掌握必要的信息是行政主体迅速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的必要条件,也是其正确处理各种行政事务的基础。因此,任何行政行为都需要进行调查,也就是说,调查是实施行政行为的必经程序。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事实真相,因此,行政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泛地、不抱偏见地搜集各种信息。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行政主体有时需要向当事人或其他人获取信息,这必然会涉及个人或组织的权益。为了避免给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方式和步骤进行调查,而不能以调查的需要为由随心所欲。调查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行政主体的调查义务,即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决定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查;第二,行政主体的调查权,包括调查的范围、方法、手段等;第三,行政主体不履行调查义务的法律后果。

(4) 回避制度。行政程序法的回避制度,是指与所处理的行政事务有利害关系的行政人员不得参与处理该项行政事务的程序制度。回避制度是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英国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任何人不得为自己案件的法官。这一原则具体到行政领域,就是要求禁止与所处理的行政事务有利害关系的行政人员参与该事务的处理。规定回避程序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行政权力的公正行使,避免或排除因与处理的行政事务有利害关系的行政人员的参与而可能造成的偏见和不公正。回避程序是现代国家的行政程序法普遍确认或规定的基本制度之一。在英国,法律明确要求行政决定必须由与此决定没有财产方面的牵连或其他足以影响行政决定的公正性的非财产因素牵连的官员作出,否则,法官将宣布行政决定无效。回避程序在美国的《联邦行政程序法》中有更具体的规定。根据《联邦行政程序法》的规定,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主持听证和作出裁决的人必须大公无私,无所偏袒。这一规定在美国法律中称为排除偏见原则。根据排除偏见原则,为了达到行政权力公平行使的目的,凡是在具体案件中存在法律偏见的行政人员都应当回避。按照美国法院的解释,法律偏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害关系。利害关系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利害。凡因案件的裁决而直接得到利益或丧失利益的人,就是具有利害关系的人。由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行政人员进行裁决,明显违反了任何人不能为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原则。因此,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行政人员应当回避。引起回避的利害关系不以行政人员本人的切身利益为限,它还包括行政人员最近的亲属,如配偶或直系血亲的个人利害关系。二是个人的偏见。个人偏见是指行政人员对当事人一方或者其所属团体有偏爱或憎恶。由于这种偏爱或憎恶的存在,行政人员很难坚持公正的立场,因此,有个人偏见的行政人员也应当回避。美国行政程序中的回避分为主动回避和申请回避。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行政程序的制度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主要有四:其一,回避制度的规定还不是很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比如,什么是“利害关系人”,法律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其二,有些规定不一致。比如,有的规定回避的条件是“有利害关系”,有的规定回避的条件是“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其三,对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后果没有明确规定。其四,回避制度还没有作为一项普遍的程序制度建立起来,其使用范围还十分有限。

(5) 告知制度。告知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将与行政行为有关的情况及时地告诉和通知相对人的制度。告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程序规则: (1) 表明身份程序。表明身份,是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以适当的方式让有关当事人了解自己的公务身份。表明身份是行政主体负有的一项程序义务。要求行政主体在执行公务时表明身份,可以将行政主体置于相对人的监督之下,同时也有利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顺利地履行职务。当事人一旦明白了行政执法者的身份并且确认其具有合法性以后,就会自觉地给予协助和配合,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行政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力和障碍,使行政行为得以顺利进行。在实践中,行政主体表明身份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就行政工作人员来说,表明身份的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佩戴某种公务标志,穿着制服,戴袖章或臂章等;另一种方式是出示证件,如工作证以及对证明执法具有合法主体资格的必不可少的其他证件。表明身份作为一种法律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行政主体如果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不向当事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将构成程序上的违法;行政相对人在行政主体针对自己实施行政行为时,有权要求其出示证件或以其他方式证明其身份,行政主体不表明身份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有权拒绝服从,并且对因此而产生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有关方面也不得因此追究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责任。 (2) 通知程序。行政程序法中的通知,是指行政主体将特定的行政事项通知有关的行政相对人,以便其行使有关权利的程序。从通知的时间上来看,通知可以分为事先通知和事后通知。事先通知是指在正式作出行政决定之前所作的通知。例如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这种通知就属于事先通知。事后通知是指行政主体作出行政决定以后所进行的通知。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决定书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这种通知属于事后通知。通知是行政主体的一项程序义务,行政主体不依法履行通知义务,将可能影响其实施的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谈会计分析的基本程序与步骤 篇8

【关键词】 会计分析目的方法程序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析的具体步骤和程序,是由分析人员根据分析目的、分析方法和特定分析对象而具体设计的。通常,会计分析的基本程序或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分析目的

会计分析通常会借助于会计报表来进行,其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不同的目的。例如,企业短期投资者分析会计报表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便于作短期投资决策;企业长期投资者分析会计报表的目的,则着重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为长期行为提供决策依据;股东分析会计报表的目的,在于获悉企业的经营业绩、获利能力、财务状况及资本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对股票价值的高低具有重大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分析会计报表的目的,在于及时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检讨其得失,并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注册会计师分析会计报表的目的,在于以独立超然的地位,采用合理的方法与程序,明确指明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表达某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税务机关分析会计报表的目的,在于査核纳税义务人是否如实申报有关税收等。

正是由于企业财务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关心公司财务状况时是有所侧重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明确分析目的是什么,信息使用者希望获取的是些什么样的信息,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还是与目标相关的信息,然后才能决定是进行全面的会计分析,还是进行某一专题的会计分析等。确定了分析的目的和所采取的形式之后,才能详细制定分析计划,包括分析目的、分析要求、组织分工、进度安排、资料依据以及确定分析评价的标准等。

2. 搜集分析资料

企业会计分析所需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2.1财务会计报告等内部核算资料。企业在会计期间编制的、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附注等。内部会计核算资料还包括各项计划、预算、定额资料,日常收集积累的历史资料,以及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的各种足以说明情况和原因的第一手资料。

2.2注册会计师查账验证报告。注册会计师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及一般公认会计原则,采用必要的查账验证程序,对企业会计报表予以验证后,应提出査账验证报告,对验证后的会计报表表示意见。会计报表分析者、银行、其他贷款机构及投资人等,对于注册会计师所提出的查账验证报告一般是比较信任的。因为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查账验证报告中表示,对验证后的企业会计报表是否公允、是否合理必须发表审计意见。

2.3企业的会计政策。企业的会计政策是指该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所根据的各项会计原理、原则与方法,以及对这些原理、原则与方法的特殊应用。

2.4其他途径取得的有关资料。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进行会计分析的主要资料来源,但为了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还需要搜集其他资料,如市场前景、产销情况、员工构成、技术开发,以及预测、计划、定额和标准等资料。有些资料可以来源于专业性机构,如投资咨询服务机构、行业性协会、证券交易所等;有关企业预算、计划、总结、规划的材料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当年度生产经营与未来展望的评价等,均可作为会计分析的必要补充资料。

2.5调査核实所获得的资料。有些原始资料是粗糙的、零碎的、表象的、感性的,甚至是有错的,所以需要经过核实,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任何分析方法都只能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指明方向,而不能代替调查研究。要确定影响财务活动及其财务成果优劣高低的具体原因,并据以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措施来改进工作,必须深人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把数量分析所得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判断。

3. 选择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服从于分析目的,应当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往往需要用到回归分析法;对流动性的分析,往往需要用到比率分析法;对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往往需要用到因素分析法等。

会计分析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运用时应当注意科学性和完整性。例如,对收入增长额、增长率分析可运用对比分析法,收人增长速度分析可运用趋势分析法,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收人的比重、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应收账款账龄及其比重分析可运用结构分析法,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分析可运用比率分析法,收人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可运用平衡分析法等等。

4. 进行分析计算

根据所掌握的数据资料,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特别是采用一定的财务指标,进行指标计算,然后根据计算得出的指标,层层分解和辨析。比如,在进行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时,要找出指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在进行未来趋势预测时,就要在指标计算的基础上,剔除其中隐含的非正常因素,从而对未来趋势作出判断。

5. 撰写分析报告

会计分析报告是会计分析工作的总结,也是会计分析的最后步骤。它将会计分析对象、分析目的、分析程序、分析评价及提出的改进建议以书面形式表示出来。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利用会计分析报告接受信息,例如上市公司每隔半年要在报纸上公开披露财务信息。

会计分析报告首先要求数据确凿。尤其是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必须经过专业性中介机构审查验证,出具书面意见,保证其审查验证文件的内容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且对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司的全体发起人或者董事也应承担连带责任。其次观点鲜明。是就是,非就非,避免模棱两可的结论。再者要求语言朴素。应当尽可能让缺乏专业知识的使用者读懂专业性很强的分析报告,这是分析者应当努力做到的事。为此,分析报告应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表达,用简洁的数据说明问题,作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分析报告具有可读性,只有这样,分析的观点与结论才能对决策更有用。

在会计分析报告中,还应当对分析时期、分析过程、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依据作出交代,对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作出概括,同时还应当对分析资料、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作出说明,如有必要,还可以提示分析报告内含的风险。当然,对于不同利益关系人、不同的分析目的、不同的数据范围,会计分析的内容可以有所区别,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并不存在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也不存在惟一的通用分析标准或模式,有些分析问题还可以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接收预备党员基本程序 篇9

1.政治审查。党组织在讨论接收预备党员之前,必须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未经过政治审查的人不能人党。政治审查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具体措施,对于防止~分子、政治上的异己分子和企图“改造党”的阴谋分子混入党内,具有十分重要白作用。

(1)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主要审查其是否拥护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本人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审查发展对象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首先要调查清楚发展对象亲身经历了哪几次重大的政治斗争,并要查清其在几次斗争中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对重大原则问题的态度、认识和言行等。主要看他能否站在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捍卫党和国家的利益,捍卫人民的利益;能否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勇于同一切错误思潮和倾向进行斗争;能否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能否自觉地清理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③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直系亲属”一般指发展对象的父母、配偶、子女,自幼抚养其长大的养父母和由其抚养的子女。长期同本人一起生活、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如祖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必要时也应了解他们的政治情况。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通常是指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旁系亲属,如岳父母(公婆)、伯叔姑舅姨,以及与拟发展对象本人关系密切的朋友、同事、同学、同乡等。审查发展对象的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并不要求调查上述范围内的每一个人,主要是了解那些在政治上、经济上与发展对象交往密切、其成长有影响的人。情况清楚的,可以不再调查。

(2)政治审查的主要方法:对发展对象政治审查的方法,一般采取与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以及必要的函调和外调。在听取本人介绍和查阅有关材料后,情况清楚的,可不再外调或函调。具体地说,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时,经过党组织同发展对象本人谈话,查阅档案和其有关材料,找本单位有关人员了解后,仍有某些重要情况不清楚的,可以向外单位的有关人员和组织进行函调或派人外调。函调或外调的问题必须是与发展对象能否人党密切相关的。没有多大关系的问题和一些不必要搞清楚的细枝末节,不必进行调查。同时还必须注意,凡是能函调解决问题的,就不要派人外出调查,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党组织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需要进行函调或外调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函调或外调手续:①县(市)委、中央直辖市和省辖市的区委,或相当于县级以上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军队团级或相当于团级以上的政治部门均可直接互相发函索取调查证明材料。②地方县级以下党组织、军队团以下的党组织,需要调查证明材料或接转调查证明材料时,不论是函调还是派人调查,均必须通过县(团)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发函和开具介绍信,并加盖公章。③发函调查证明材料时,一律使用1979年2月20日“中央组织部、中央~部、公安部、军委总政治部关于调查证明材料的规定”中要求的统一格式的函调证明材料信和函调回信。

凡符合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函调外调材料的有关规定,接待单位均应积极配合,主动及时办理,不得以任何借口推拖或拒不受理,对外调手续不完备的,有关党组织可不予受理,受理政审调查中,所提供的材料必须实事求是。证明材料提供前,应经本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审阅。由个人出具的证明材料,党组织应在材料上注明证明人的政治状况和对证明材料的看法。调查过程中,证明人提供了新的调查线索或遇到证明人工作已经调动时,接待单位党组织要负责办理转接介绍信手续。党组织在受理政审函调或外调时,如遇调查内容与政审目的不符等情况时,可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或向调查单位说明情况。

(3)形成综合性政审材料:党组织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后,需形成综合性政审材料,主要内容有:①本人简历。②政审中提出的问题。包括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情节。同时说明是本人交待的还是被组织查出来的,或别人检举的,组织上曾否作过结论或进行过处理。③调查的结果,写明经调查已清楚的问题以及悬而未定的问题或疑点。④结论意见。对查证结果综合分析后,认定查证问题的事实、性质、程度及本人认识,提出是否影响其人党的意见。政审材料应妥善保存,并在发展对象人党后,与其《人党志愿书》一并归人本人档案。

2.严肃认真地填写《入党志愿书》。《人党志愿书》是申请人党的同志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情况、对党的认识以及向党表明自己人党心愿的书面材料,是党组织对申请人党的同志进行审查的主要依据,它记载着申请人的主要情况和党组织对其进行审查的全部过程,充分体现了人党手续的严肃性和党组织工作的严密性。因此,党组织和申请人党的同志都必须严肃认真对待。

《人党志愿书》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制定,一般由省、市、自治区党委(或相当省级党委)的组织部门负责印制,通常由县委或基层党委负责管理。党支部对申请人党的同志经过认真培养、教育、考察,在充分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认为已经具备了党员条件后,将有关情况和材料报上级党组织预审,上级党委认为可以履行人党手续,再将《人党志愿书》发给党支部。填写《人党志愿书》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让发展对象填写《人党志愿书》的前提,是其已经具备了党员条件,并事先征得上级党组织同意,这样可以避免填写了《人党志愿书》,却因条件不成熟或有些情况不清楚,未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而给发展对象造成思想负担的情况。填写《人党志愿书》已经是履行人党手续的开始,因此未经上级党组织同意,党支部不能让人党对象填写《人党志愿书》。上级党组织把《人党志愿书》发给支部后,党支部应指派支部负责人或人党介绍人找申请人党的人谈话,进行对党忠诚老实的教育,并将《人党志愿书》的有关内容解释清楚,指导

成立团委的基本程序 篇10

一、单位党组织向上级团委提交《中共XX(单位)委员会关于成立共青团XX(单位)委员会的函》。

二、上级团委对申请成立团委的单位进行情况核实,并给予《关于同意成立共青团XX(单位)委员会的函复》。其中情况核实主要为以下方面:

(一)了解上报团组织现状;

(二)团员人数是否符合团章规定;

(三)委员会人数是否符合团章规定;

(四)领导班子人选是否具备条件。

三、单位党组织向上级团委提交《关于召开共青团XX(单位)第一次团员大会(或代表大会)的函》。

包括:

筹备组织领导机构、大会议程、时间地点、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产生办法、选举办法等。

四、上级团委函复《关于召开共青团XX(单位)第一次团员大会(或代表大会)的函复》。

五、筹备工作

包括:候选人预备人选推荐、文件起草、会务等。

六、召开团员大会或代表大会

按团内民主选举程序选举产生团的委员会。大会之后召开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书记、副书记,确立近期工作内容,并明确工作分工。

七、向上级团委递交关于选举结果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选举工作情况和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委员名单。

七、上级团委对报告进行审批,并下发批复。

团课基本程序 篇11

关键词:房屋拆迁;行政强制执行程序;基本原则

2008年初,河北省政府宣布,该省将斥资7000亿元让全省城市“三年大变样”。规划实施以来,市政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明显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以省会石家庄为例:3年后,石家庄市二环路内主街主路沿线城中村、老旧小区、危旧住宅区基本改造完毕,拆除总面积760万平方米。并且以拆促建,基本形成沿主街主路特色建筑群、特色街道区和层级分明的文化体育设施,实现城市容貌整洁有序,实现城市容貌整洁有序,在这大拆迁、大变化、大发展的背景条件下,要求每一个拆迁户都能完全信任、理解、配合党和政府是不现实的,这就涉及到了强制拆迁问题。有时候,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在所难免,也是必然选择。但是,房屋强制拆迁涉及公民最重要的财产所有权,涉及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甚至身家性命,应当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程序。

当前,强行拆除拆迁房屋主要有两类执行程序,一类是司法强制执行。由于公正与效率是司法行为的永恒主题,公正是第一位的,效率是第二位的,因此,司法执行更加强调严格的程序,一般说来效率较低;另一类是行政强制执行。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行政行为的重要准则,因此行政执行更加强调的是效率第一,具有高效、快捷的特点。越来越多地成为推进拆迁工作的重要选择。但是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制定《行政程序法》,也没有制定《行政强制执行法》,对行政强制执行缺乏统一的程序规定。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在规定行政机关执行权时,包括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授予政府相关部门对拆迁房屋的强制拆除权时,缺乏执行程序的规定。因此,根据行政强制执行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总结城市房屋拆迁行政强制执行的一般做法和经验,探讨并逐步规范城市房屋强制执行的程序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保证行政执行低成本、高效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行政执法的严肃性、统一性的必然要求,是保护拆迁户的合法、正当权益,体现执政为民,维护政府形象,树立政府权威的必然要求。

城市房屋拆迁行政强制执行的基本原则是行政强制执行在城市房屋拆迁强制执行中的具体体现,对拆迁中的行政主体所有的强制行为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原则:

一、依法强制原则

也称强制法定原则,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强制执行中的延伸和体现。指行政机关行使强制执行权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强制执行必须依照法定方式和程序。主要内容包括设定权法定、主体法定、手段法定、程序法定、对象法定等。

二、自我履行原则

这是当代行政法倡导的相对人主体地位和行政合作精神在行政强制中的延伸和体现。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强制时,应对相对人进行事先教育与告诫,以保证其有自我履行的机会和合理时间。房屋拆迁首先是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与牺牲相对人个人利益之间的价值取舍的结果。对相对人而言,是服从国家、社会或集体利益,还是主张个人利益,也有一个价值取舍的过程,特别是相对人之间个体差异大,有的拒不接受拆迁确有客观原因,因此作为行政主体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包括充分的行政指导,向相对人说明履行的必要性,规劝采取适当的方式,在合理的期限内履行。充分的告诫,明确拒不履行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以给相对人一个反思的机会。对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还应采取行政救济等方法,给予必要的安抚、慰问。让相对人理解大局、服从大局,最终实现自我履行。

三、最小损失原则

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和人权保障原则在行政强制执行中的延伸和体现。指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时,一般应选择最轻的强制手段达到强制执行的目的。行政强制必须具有必要性。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以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代替相对人的自我履行;行政强制必须具有合理性。行政机关在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应当客观、适度、理性。因此,尽管因相对人拒不搬迁导致了强制执行的后果,但有关法律仍然规定在强制执行前,拆迁人应当就拆除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手续,对被拆房屋内的生活用品要逐一清点,妥善保管;行政强制必须具有最小损失性,在有多个强制执行手段可采用的情况下,要进行多方权衡比较,一般地应当选择对相对人强制程度最轻、损失最小的方法。

四、法律救济原则

团课基本程序 篇12

1 动物防疫工作的年度计划与准备

切实搞好乡 (镇) 动物防疫工作, 年初必须要有完整的工作计划和充分的准备, 并将工作计划贯穿于防疫工作的始终, 才能更好的完成动物防疫工作。

1.1 制订完善的年度动物防疫计划

结合主管局的工作计划, 首先向乡 (镇) 领导取得联系, 从主观上争取乡 (镇) 领导和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制定计划,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 力争务求实效, 不搞虚套。计划内容包括全乡 (镇) 防疫工作计划、人员安排计划、防疫器械购进计划等。

1.2 动物防疫工作器材准备

年初应准确向县防疫站提供各类疫苗和免疫耳标用量计划, 以及年内补针计划。认真检查全乡 (镇) 动物防疫员的注射器、耳标钳的好坏, 并及时进行维修、补充。要足额地备好全年用防疫针头、消毒药品、急救药品等, 并印制好防疫用各类表格。

1.3 兽医站与职工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

按照县畜牧局与本乡 (镇) 兽医站签订的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内容, 要认真做好站内职工的合理分工并签订目标责任书, 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承包村名、防疫密度、耳标佩戴率、技术要求、组织实施要求和奖罚办法等。

1.4 兽医站与村动物防疫员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

责任书内容以动物防疫密度、质量、耳标佩戴, 每月动物疫情报告、季度动物防疫报表报送、每月补针报表以及废弃疫苗及其空瓶的回收上交等为主要内容, 辅助增加培训及配合中心工作内容。对上年工作不胜任的防疫员要及时调整和补充, 进一步加强村级防疫队伍的建设。

1.5 制定动物疫苗专管员和建立健全完整的《动物防疫疫苗管理办法》

疫苗专管员要由业务水平好、事业心强的同志担任。专管员的工作职责是:按照《动物防疫疫苗管理办法》内容, 作好疫苗的登记、保存、发放和废弃疫苗的回收销毁工作, 同时做好疫情报表的上报和季度防疫工作的汇总上报工作。

2 动物免疫苗的保管、发放与废弃疫苗的回收销毁

动物免疫疫苗的正确保管和发放是动物防疫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疫苗管理不当, 发放不科学, 都会严重影响疫苗的效价, 造成疫苗的浪费和短缺, 同时在群众中造成“预防针年年打、畜禽疫病年年发、打不打一个样”的不良倾向。所以科学地保管疫苗、发放疫苗在动物防疫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 也是最有效地提高防疫密度和质量的主要措施。

2.1 动物免疫疫苗的登记

乡 (镇) 站接到上级配送的疫苗后, 首先要由疫苗专管员详细登记造册, 登记内容包括某种疫苗的数量、批号、有效时期、生产厂家名称、送达时间等, 并备存单种疫苗2份以上的说明书, 存档备查。

2.2 动物免疫苗的保存

按照不同疫苗的保存要求, 进行分类保存。疫苗保存前首先应检查冷藏设备是否运转正常, 疫苗存放后应每3 d检查一次, 以防停电、断电、造成疫苗冷藏失败。不宜冷藏的疫苗要保存在0~8 ℃以下, 应存放在干燥、避光、阴暗处, 有条件保存在地下室为好, 禁止在阳光直接照射和8 ℃以上的地方保存。为了调节疫苗存放室内的温度, 最好配置干湿温度计, 便于调节温度。

2.3 动物疫苗的发放及村防疫员领取疫苗注意事项

每季度防疫开始, 首先由疫苗专管员按行政村防疫动物的品种存栏数列表分配, 但要保证补针疫苗的足额留存。领取疫苗时由村防疫员签字领取。目前, 由于大部分防疫人员无冷藏设备, 所以, 一般应随领随打最好, 但最多时间不要领2 d以上的用量。对于边远山区的疫苗, 首先要保证在有效存放条件下进行, 但不宜超过4 d的用量, 应由包村人员按时送达最好。送去的疫苗应尽力保存在水窑、菜窑处为好, 但必须4 d内用完, 严禁疫苗露天堆放使用。只有做好以上几点, 才能保证防疫质量。

2.4 用后废弃疫苗瓶及其疫苗空瓶的回收处理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目前使用的动物疫苗大部分属于灭活苗, 对环境污染没有弱毒苗严重, 但必定是有害物质。因此防疫结束后, 要及时回收疫苗废弃瓶及其空瓶, 并进行集中销毁处理。各村的疫苗空瓶回收与发放数量相符, 如缺少应追查补交。

3 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实施与注苗使用要点

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疫苗使用是整个防疫工作的核心, 搞好动物防疫, 提高密度和质量要必须落实好“四个到位”、“严把三关”和“五个保证做到”。

3.1 “四个到位”

(1) 组织领导到位。

每次防疫开始前应积极向乡 (镇) 人民政府汇报, 由乡 (镇) 政府在村级干部会议上安排部署, 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 并下发相应文件, 督促各村干部及其包村干部负责实施。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宣传力度, 并认真落实“难缠户、钉子户”的铲除工作, 确保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技术培训到位。

每次防疫开始对村防疫员进行严格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有本次防疫不同疫苗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疫苗的土法保存以及兽医操作规程等。

(3) 包村人员到位。

防疫开始至结束, 包村兽医技术干部始终与村防疫员一道开展工作, 要切实做到防疫工作指导, 突发事情的处理, 村级防疫员疫苗保存检查以及防疫密度督查等。同时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

(4) 防疫药械到位。

每次防疫开始要给防疫员配备足额的注射针头, 消毒材料以及防疫必须的耳标、器械等, 力争做到规范操作。同时要配备抗过敏急救药品 (如肾上腺素) , 以备出现过敏反应时应急抢救。

3.2 “严把三关”

(1) 严把技术操作程序关。

操作程序是整个动物防疫工作的技术性工作, 也是搞好动物防疫的关键。所以防疫过程要严把操作规程关。操作规程主要内容包括:注苗部位的消毒, 按疫苗的要求进行不同方式的注射, 如皮下、肌肉等, 要勤换针头, 力争做到一畜一针, 堵绝人为的感染, 用过的针头应高温煮沸消毒后再用, 不得一针多用。

(2) 严把疫苗注射剂量关。

按剂量注苗是动物达到免疫、产生抗体的主要条件。因此注苗时一定要按说明书进行。不得怕麻烦怕过敏少用, 也不必要多用。少用达不到免疫效果, 多用可能产生过敏等现象, 重者过敏死亡, 导致在群众中产生不良的影响, 阻碍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所以注苗过程中要严把疫苗注射剂量关。

(3) 严把防疫档案填写关。

动物防疫档案的填写是动物防疫工作的组成部分, 动物防疫档案的填写好坏除影响正常动物防疫统计工作外, 还会影响动物防疫工作中的补针和产地检疫工作, 所以要严把动物防疫档案填写关。认真填写防疫档案不仅是防疫统计工作的需要, 更主要的是建立动物免疫程序和开展产地检疫工作长效机制的需要。

3.3 “五个保证做到”

(1) 保证做到疫苗的小区安全试验。

由于受个体差异、环境差异、品种差异的影响, 加之某些疫苗存在的质量问题, 注苗后往往产生某些反应, 重者引起死亡。为了确保用药安全, 注苗开始时, 对每一种疫苗做小区安全注射试验, 试验范围一般注苗10~20头应注家畜为宜, 并且观察24 h, 确实证明无反应后, 再开展大面积注苗。一旦出现反应, 应立即逐级上报, 并保存注后剩余的疫苗备查。

(2) 保证做到疫苗的有效时间内使用。

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剂, 只能在有效的时间内使用才能达到目的, 否则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更达不到免疫效果。因此注苗过程中必须按说明书使用, 严格掌握疫苗稀释后保存时间和瓶盖开启后保存时间 (例如猪三联苗稀释后必须4 h内使用, 而禽流感+鸡新城疫双价苗稀释后必须2 h内用完) , 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3) 保证做到过敏动物的应急处理。

尽管注苗前做了小区安全试验, 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个体差异或其它原因 (如感冒等) 往往出现疫苗反应 (特别是五号苗) 。因此注苗后应回访调查, 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 对反应较重的要迅速注射抗过敏药 (如肾上腺素) 等急救措施, 对急救无效而死亡的立即报告包片技术人员或兽医站, 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从而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为更好地开展防疫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4) 保证做到注苗过程中绝对不留死角。

为了提高防疫密度, 包村人员应详细检查包村范围内的注苗情况, 有问题及时补救, 保证做到“村不离社、社不离户、户不离畜”原则, 对于当时因病不能注苗或者怀孕后期不能注苗的牲畜要进行补针, 同时要做到每月一次的补针工作, 争取做到“头头注射、个个免疫”。

(5) 保证做到动物疫情及时报告工作。

尽管本辖区的动物进行了有效免疫, 但受免疫病种单一的影响, 新的疫病时有发生, 而已经消灭了的疫病也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加之动物流动性频繁, 很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动物传染病, 因此村防疫员、包片人员应该保证做到本辖区的疫情监测工作, 一旦有新的情况, 立即向兽医站汇报, 并且逐级上报, 严格封锁疫点, 保证疫情不扩散, 在当地扑灭, 同时做好疫情的月报工作。

4 季度防疫工作自查验收与小结

季度防疫工作进行自查验收是对本次防疫工作的全面总结, 也是通过自查及时补救防疫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弱点、堵绝漏洞, 同时也是对村防疫员和包村人员的季度工作考核。

4.1 季度防疫自查原则

采取公正、公平, 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补课, 消灭隐患为目的。自查工作由站长挂帅2~3人组成自查小组, 采取一查到底的原则。

4.2 季度防疫自查内容及数量

每村自然选择20~25家农户进行走访调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 对无人无畜的农户不得顶替调查户数。调查内容包括疫苗注射情况 (打针次数) 、耳标佩戴情况、消毒及针头更换情况, 注苗后出现问题是否及时到位处理情况, 以及所养牲畜种类、结构、有无病畜等, 所调查的内容应逐户登记。

4.3 季度防疫自查情况的反馈

每村自查结束后, 应立即统计并将自查结果通报该村防疫员和包片人员, 对存在问题的村应责令限时补针, 并采取第二次复查, 如仍然达不到标准的, 兽医站及时组织人员突击补针外, 按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的内容, 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4.4 季度防疫工作小结

季度防疫工作小结的目的是肯定成绩, 查找工作中问题, 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因此小结工作要求真实无误, 对每一个村防疫员和包村人员的工作应以公正、公平原则, 既要看到他们的工作成绩, 也要毫不留情地提出工作中的问题, 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5 年终工作防疫资料整理、考核总结与表彰

动物防疫工作是基层乡 (镇) 畜牧兽医站的主要工作, 所以每年要书面总结, 目的在于为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提供关键性依据。年终总结是一项综合性、可操作性强的工作, 因此搞好年终总结等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5.1 动物防疫资料的归类整理

为了积累资料、便于查阅, 对动物防疫资料进行归类装订, 装订归档资料内容有:政府关于动物防疫方面行政性文件及通告等;本单位与职工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季度防疫总结、汇总表、自查表、村级防疫员疫情监测月报表 (每月装订) ;乡 (镇) 畜牧兽医站动物疫情月报表;疫苗管理登记表, 疫苗及消毒材料和耳标发放登记表, 废弃疫苗瓶和疫苗空瓶回收销毁处理登记表, 年终防疫工作总结等。

5.2 动物防疫员及职工的防疫工作考核

应该以严肃填重、客观公正的原则, 让每一个同志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 切忌片面性, 参合人情味。考核内容以目标责任书的内容, 逐项打分, 并严格奖罚分明。

5.3 动物防疫工作的年终文字总结

年终总结是对每一项工作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 因此文字性总结要去伪存真、求真务实的态度, 既要看到工作中的成绩, 并要充分肯定, 要看到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 也要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文字性总结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 为新一年开展工作打好基础。动物防疫工作文字性总结内容主要有: (1) 全乡 (镇) 的基本情况; (2) 动物防疫工作采取的组织实施措施; (3) 全年动物防疫注苗累计数统计, 耳标标戴统计, 分类统计注苗情况及注苗率, 耳标佩戴率; (4) 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其采取的措施; (5) 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6) 简要写出下一年的动物防疫计划等。

5.4 动物防疫员及其包片职工的奖励

上一篇:剧毒易制爆管理系统下一篇:我很重要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