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细活课堂使用

2024-06-08

慢工出细活课堂使用(精选4篇)

慢工出细活课堂使用 篇1

作文修改指导系列——慢工出“细”活

班级

三、阅读作文:《校园,让生活更有滋味(修改稿)》

有人把学校比作是“象牙塔”。照此说来,每天有大部分时间都被关在这座塔里的师生应该是不识人间烟火的神仙才对,可是,细细品一品,校园生活竟是浓缩了人生百味,唯其浓缩,那滋味便显得更醇、更厚。且看——

我的小学名不见经传,羞涩地缩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小村子的一个角落里。校舍是一溜平房,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孤零零地栽着一个篮球架。校园没有围墙,东面是我们在每年的3月份栽下的小树,西面和南面是老乡们的庄稼地。在这个寒酸的校园里,我度过了六年的岁月,这里有琅琅的读书声,也有欢快的歌声,有彩旗飘飘欢呼声此起彼伏的运动会,也有小孩子之间哭哭笑笑的悲喜剧。记忆中,我的小学生活极不正规,老师经常在办公室里聊天而忘记上课时间,于是就总有一大块的自由时间属于我们,我们踢毽子,丢沙包,跑到小树林里采野花,躺在教室后面的草地上读自己喜欢的书……北方的冬天极其寒冷,教室里会搭起一个铁皮炉子,我们从家里带来柴火,把火烧得旺旺的,火光映在我们的脸上,照亮了每个人的心。那一段极不规范的学校生活是我心中的一个亮点,因为自由,所以快乐。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省级重点高中,那所当地有名的学校位于市中心,在那个灰扑扑的城市里,那个灰蒙蒙的校园是多少优秀学子的向往之地。可是我却对它有一种难言的疏离之感,每个星期六下午我都会象逃跑一样离开它奔向回家的车站,星期天的下午我总是被妹妹推出家门……我厌恶那个校园,那座围了高高的四面水泥院墙的校园,那个连上体育课和课间操都显得懒洋洋的没有生气的校园,它禁锢着这些少年人的自由的身心和梦想,它使我们日复一日地把青春消磨在冷冰冰的分数当中,甚至晚自修时的教室里的日光灯都是苍白的无趣的。那个时候,我一边诅咒着那个地方,一边在苦读,期待飞出那四面墙壁。当我终于飞出来了,而且再也回不去的时候,当我因为中学时代打下的良好基础而在大学里成绩遥遥领先于他人时,我才蓦然发现,原来,人的生命中不但需要自由,更需要适当的束缚和磨炼,不如此便不足以让浮躁的灵魂安稳下来,1

如果说生命需要张扬,安稳敦厚却是它的底色,而这一切,都是日复一日耐心地磨炼得来的。

④而今,我从一座又一座校园走了出来,当我以“老师”的身份再次走进校园,感觉又是不同。“传道授业解惑”让我懂得了承担责任;面对孩子们清澈如水的眸子,我的心中总会漾起母亲般温暖的情感;在工作和竞争的压力下,我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世,与人为善。校园种种,其实是人生的舞台,如何使你的表现更精彩,使你的人生更有滋味,决定权在你自己手里。

慢工出细活课堂使用 篇2

一、精雕细琢, 让学生知其意, 明其理

在实践中, 教师向学生介绍“立定跳远”的知识体系以及训练方法时, 更多地采取讲解示范、挂图或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根据教材, 一般情况下把“立定跳远”划分为;预摆、蹬、展体、收腹举腿、缓冲技术。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辅助练习方法去进行教学引导, 并延伸出一些简单实用的教学手段, 根据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共性技术, 再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的练习方法。

精雕细刻指的是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教法, 达到具体动作精细化的要求。笔者在实际中经常采用的是:将每一名学生的技术用手机或DV录下来, 运用视频转化gif图片的方法, 通过慢放技术, 找出他们的技术瑕疵, 然后针对性的分组, 并给予动作技术上的指导, 让学生知其意, 明其理。

1.预摆的原理是充分利用势能转化为动能, 要达到身体压紧、产生弹性势能的效果。因此预摆 (手臂摆动) 的次数不宜过多, 浪费体能, 价值不大。

2.下蹲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但要讲究其效能。这就要求身体姿势要适当前倾, 下蹲屈膝要适宜, 保持一定的弹性以保证合理的蹬地角度。

3.蹬地要充分、摆臂要有力度。腿蹬和手臂摆动的配合协调是关键。

4.展体要舒展、有滞空效果, 能为后续收腹举腿动作预留一定的高度与空间, 而收腹收腿动作要迅速有力, 实现展体自然放松, 收腿快速有力。

5.落地缓冲技术讲究重心迅速前移, 小腿上提、跪膝、送髋、上体前倾、脚后跟着地、缓冲蹲稳动作连贯, 一气呵成, 实现动作效果的最大化。

二、研磨巩固基本功, 建立正确的技术定型

让学生建立正确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果错误动作反复练习, 教师将耗费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因此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上要下足功夫, 另外随时要研发新的教学技巧,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网络上、“学体博客圈”等都能搜到不少同行的宝贵经验。在学习、吸收这些经验的同时要学会思考他们的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自己的学情制订适宜的综合练习手段, 做到:

1.蹬摆时机要准确。蹬摆技术是立定跳远技术的核心技术, 笔者通过研究蹬摆时机、蹬地角度, 结合摆、蹬技术, 实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最大效能。通过各种辅助手段, 反复练习, 直接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2.收腹举腿要可控。只有自己对自己的技术达到随意控制的境界, 才能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 达到最优水平, 这需要蹬身技术的最优化才能实现身体的滞空效果。如何教会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蹬伸效果达到最优化, 实现身体向前、向上, 整个技术体现轻盈、飘移。笔者经常采用连续蛙跳——跳跃障碍物、跳深、助跳板等方法让学生去体验。

3.落地缓冲技术是决定最后成绩优劣的关键。为了解决学生最大收腹举腿后重心后移后坐的问题, 笔者经过多年的尝试, 总结了多种策略:以毒攻毒法, 最大程度收腹举腿, 自己寻找如何迅速前移重心;武术高探马的腿部动作, 然后后面的腿向前面的腿靠拢, 体会重心前移。

三、教学体会

1.想要教会学生就要认真研究教法。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掌握了技术, 就不用教师再费心了。这些技术好、成绩好的学生就成了教师的好助手, 让他们去辅导同伴, 就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特殊学生。

2.要想挖掘学生的潜能, 还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练习一种技术或技能, 学生学到的只是单一的、狭隘的技巧, 跳绳、羽毛球、篮球、田径等项目是学校体育的基础项目, 教师需要通过了解更多的项目, 让学生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和谐发展。

3.要想提高教学实效, 就要安排合理的练习密度。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显示当学生基本学会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后, 要想进入动作定型阶段, 大量的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教师在体育课中要让安排适宜的练习密度, 帮助学生尽快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 发挥最好的水平。

4.要想让学生乐意学练, 就要组织有乐趣的立定跳远游戏。立定跳远对于下肢爆发力的要求很高, 练得多了, 学生很容易出现下肢酸痛而产生不愿意再尽力练习的现象。在这时, 教师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有利于发展立定跳远能力的游戏,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争胜负的情景中, 让学生更乐意学练。

慢工出细活 篇3

2007年大学择校时,乐福没有加入家乡的俄勒冈大学,而是南下到了环境更为宜人的洛杉矶市,进入曾经出产过贾巴尔和比尔·沃顿等著名中锋的UCLA。这样的决定曾令家乡球迷十分不满,在乐福代表UCLA回到家乡挑战俄勒冈大学的比赛中对他恶语相向,甚至发出死亡威胁。不过,这样的压力对于见过大场面的乐福来说不是棘手的难事,在获得26分及18分篮板带领球队客场取胜后,更是一鼓作气地帮助球队打进NCAA锦标赛四强,让全国的观众对于这支来自加州的球队印象极为深刻,乐福本人更是得到了重点关注。

2008年NBA首轮选秀中,乐福继队友拉萨尔·韦斯特布鲁克之后第5顺位被孟菲斯灰熊队选中。可还没有来得急到地处中南部的灰熊队报到,乐福就被转会到了明尼苏达市,成为了森林狼队的一员。从一支联盟弱旅再到另一支似乎实力更弱的球队,这位当年Pac-10的最有价值球员的漂泊似乎没有吸引到过多的眼球关注。

美国中北部的天气异常寒冷,这让习惯了西部海岸温暖如春环境的乐福稍有不适。不过,凭借良好的训练状态以及出色的技术能力,乐福在新秀赛季中获得了29次两双,比“狼王”加内特在NBA中第一年的表现更为出色。能内能外,篮板争抢技术和三分能力一样突出的乐福并没有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彩表现,但总是会在数据纪录上令人感到惊异。

外表中规中矩,内心平淡似水,缺乏足够速度,这样的乐福似乎并不具备一名球星的潜质。但是拥有强壮的上肢身板以及不错的脚步移动灵活性,乐福将自己在篮球智慧方面的天赋能力充分展现,凭借孜孜不倦的努力一点点颠覆着传统白人中锋在NBA中作为蓝领板凳球员的概念。

进入联盟的第三个赛季,乐福就成为了NBA篮板王及进步最快球员的双料明星,让之前那些质疑其运动能力的人们大跌眼镜。常规赛中连续53场的两双纪录,也让乐福成为第9名连续50场比赛完成这一成绩的美国职业篮球球员。这样赛场成绩出色但却与世无争的球员,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NBA总裁斯特恩在2011年全明星赛上挑选姚明替补球员时当仁不让的人选了。

慢工出细活的科学研究 篇4

世界上那些历时最久的实验提醒我们:科学不是短暂的冲刺,而更应该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尽管科学是一项长期的追求,但现实中科研的时间跨度通常却很短,例如一项不连续的实验或者一个只受资金周期长短影响的独立项目。然而,有一些研究课题是不可操之过急的,例如研究人类寿命、地壳以及太阳表面的变动等问题就需要耗费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

对此,《自然》杂志把焦点集中在5项耗时最久的科研项目上。其中有几项已经经历了数百年连续数据的积累,有几项每年被上百篇论文所引用,还有一项每隔10年才能得到一个数据。

如此缓慢的速度在实验操作上的困难在于不断变换的研究重点与技术,在实验持续上的困难则在于经常性的资金短缺与人事变动。但是,当实验奠基者们的远见卓识与继任者们的耐心和奉献结合在一起时,这些困难都迎刃而解。如果说坚持不懈这一品质真如一项历时90年的人类寿命研究所显示的那般预示着健康长寿,那么上述的科学家们无疑诠释了科学研究的真谛。

85年:等待滴落

1961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工作才两天的物理学家John Mainstone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小型实验——沥青滴漏,当时该项实验已经进行了34年。50多年后,他仍然在照看着这项实验,并一直等待着见证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个滴漏实验的奠基者是该校第一位物理学家Thomas Parnell。他以一块坚固的可以砸碎锤子的沥青为实验材料,将它放置于一个沙漏中,等待它向下滴落。他希望通过这项实验向学生证明沥青实际上也可以像液体一样流动。他成功了,每隔6至12年会有一滴沥青滴落,Mainstone谨慎地预测在2013年底将会滴下第九滴沥青。若把实验器材看做一个时间沙漏,那么它无疑是世界上最慢的。

85年来,这项实验只出过一篇论文,计算出了沥青的黏性是水的2300亿倍。尽管如此,这里仍然有一些待研究的问题。例如导致沥青滴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另外,气候因素也非常重要。因为空调的使用以及装修带来的震动会对滴落速度产生影响。要彻底排除气候因素的影响还将需要数十年的研究。

但是Mainstone说该项实验的价值不在于自然科学,而在于其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它的存在本身启迪着雕刻家、诗人以及作家对时间以及现代生活节奏进行反思。同时,它与自然科学历史相联系,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坚定不移的精神。幸运的是,现年78岁的Mainstone已经为实验找到了继承人。

170年:监测“愤怒”的巨人

意大利维苏威火山虽然是一座活火山,但每隔数千年才会迎来一次壮丽的喷发。维苏威火山观测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火山研究站,自1841年起便开始对这个“危险的”目标进行观测。火山的每一次震动会被记录下来以便对潜在的危机予以预测。维苏威火山观测站现任负责人Marcello Martini说,观测站的建立为火山学与地质学研究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观测站首任负责人Macedonio Melloni自发地研究了熔岩的磁性,这对后来的古地磁研究至关重要。观测站的第二任负责人Luigi Palmieri于1856年发明了电磁式地震仪,相对于原先的仪器,它对地面震感更加敏感,使得对火山喷发的预测成为可能。在Palmieri与继任者们的领导下,维苏威火山观测站开发了众多用于火山活动观测的科学仪器。例如,由Giuseppe Mercalli在20世纪初设立的火山活动等级分类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维苏威火山观测站本身却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美国金斯敦罗得岛大学火山学专家Haraldur Sigurdsson说:“受科技条件所限,早期的研究需要尽可能近的贴近火山,但现在已经不需要这样做了。”现在的监测大都通过远程地基感应器收集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回位于那不勒斯的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的实验室。原先的观测站在1970年被改建为博物馆。

为了形成科学理论,观测站的使命是预测危险并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正如它在1944年所做的一样——实验室里的科学家24小时值勤,除了监测维苏威火山外,还监测那不勒斯西边的Flegrei caldera火山口和伊斯基亚岛。但Sigurdsson认为,火山学的未来不在于设立在活火山上的传感器,而在于星载雷达。他说:“建立全球合作的火山监测系统是必要的。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一砖一石的研究,而应当站在更高的层面研究火山问题。”

170年:收获数据

1843年,肥料大王John Lawes在自己位于英国伦敦北部洛桑的田庄里,开展了一顶旨在测试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实验。实验检测了氮、磷、钾、钠、镁以及农家肥料,对主要农作物如小麦、大麦、豆类以及块根农作物的影响。该项实验于2008年由Andy Macdonald接手。

从事长期实验的研究人员不仅要努力确保实验的完整性,同时还需要根据客观条件对实验作出调整以适应实际需要。Macdonald说:“实验开始20~30年后,许多基本的关于不同化肥间相对重要性的问题已经得到圆满的解决。”氮肥的重要性最高,紧随其后的是磷肥。因此,该项目一直保持着周期性更新,以适应当时的农业实践需求。例如,实验田里的长秸秆谷物在1968年被产量更高的短秸秆谷物所替代。Macdonald介绍说,经过研究发现,这种新型农作物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更多的营养。

洛桑实验站是农业长期研究的鼻祖,它从未间断的研究数据十分宝贵。因为它不仅可以为研究土壤中的碳贮量或者物种入侵等长期性问题提供数据,还可以为短期性研究如土壤中硝酸盐的流失提供舞台。洛桑档案馆保存着自实验开始以来总计超过30万份的植物和土壤样本。2003年,科学家从1843年收集的小麦样本中提取了两种病原体DNA,从而揭示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对哪一种病原体影响更大。

90年:天才的成长

192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Lewis Terman根据他所设计的Stanford Binet IQ测试,验证并确认了1500名于1900年至1925年出生的天才儿童,并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长期性研究之一,该实验深入研究了人类发展问题,记录了实验对象的家庭生活、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以及独特个性,迄今为止已有90年。

Terman设计实验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反驳当时的一种普遍假设:天才的身体是羸弱的,他们缺乏社交能力并且在其他方面存有缺陷。但即便依据当时的标准,该实验的设计也是漏洞颇多。他的样本选择方式很不严谨,实验管理方面更多的是依靠老师的建议,并且他选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更有甚者,Terman为了使实验结果符合自己的假设,会以信件的方式为实验对象提供“建议”,并帮助其中的一些人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

通过对天才少年成年后的生活进行追踪研究,Terman证明了天才与普通人一样健康,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且他们基本上事业有成,生活舒心。另外,研究人员也在不断弥补Terman设计上的缺陷。例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利福尼亚大学河畔分校心理学家Howard Friedman总结出一项Terman实验最有意义的发现——童年与成年后的心理因素即审慎、毅力,以及计划性对人的寿命有重要影响,具有良好责任心的人的寿命比普通人要长6~7年。Friedman说:“如果没有长期的数据收集,这种关系是很难被发现的。”

400年:记录太阳黑子

天文学家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早在400多年前望远镜刚刚发明之时就已经开始了,伽利略就是其中的一员。但是早期的观测者既不清楚那些太阳表面的黑色斑点为何物,又缺乏对磁场的了解。直到1848年,瑞士天文学家Rudolf Wolf在对太阳黑子进行系统性的观测后,提出了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记录太阳黑子并沿用至今的公式——沃尔夫数,从而为实时测量太阳活动提供了方法。

2011年,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太阳作用数据分析中心(SIDC)的负责人Frederic Clette系统地整理了自1700年以来有关太阳表面活动的照片与图绘记录。详细的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弄清太阳黑子产生的原因,并提升对未来重大事件预测的准确性。时间跨度越长就越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检验理论。

不过,记录太阳黑子的人可不仅仅只有天文学家。比利时中心每个月收集的太阳黑子数据,有2/3来自天文学爱好者,他们利用简陋的小型光学望远镜,为天文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Clette在比利时皇家天文台负责数据管理工作。他觉得能与数百年前的同行一起“工作”非常愉快。例如,虽然伽利略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但他的绘画仍然包含了足够详细的信息去揭示太阳黑斑群的磁场结构。Clette说:“你可以从他的绘画中提取出与现在所制绘画一模一样的信息。”

【慢工出细活课堂使用】推荐阅读:

上一篇:备忘录怎么写英文的下一篇:如何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