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力量》演讲稿

2024-11-09

《读书的力量》演讲稿(精选5篇)

《读书的力量》演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是来自白鹭化纤集团公司的一名员工,我叫程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读书的力量

演讲之前,我先给大家讲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了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他很受鼓舞,第二天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砍了10棵树。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好象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亲爱的工友们,故事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当我们感觉工作吃力是,你想过磨你的斧子吗?当我们的生活状态停滞不前时,你想过磨你的斧子么?最是书香能致远,我认为,读书是最好的磨斧子的方式。

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腹有诗书气自华,北宋诗人黄庭坚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当代文学家林语堂解释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善读书,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在骨里。”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不断完善人的精神追求。桃园虽好,但不是久恋之地,唯有用思想建立起来得精神家园才是心灵的永久归宿。在“尘世熙熙,皆为利来;尘世嚷嚷,皆为利往”的社会,我们走进书香,那里便是我们精神的后花园。

读书还可以丰富自我,提高个人价值。祖先曾提醒我们:“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书籍中所蕴藏着未知的知识永远是新的,它如汩汩清泉,源源不断,开卷便有益,学习即长才。

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速度越来越短。上个世纪60年代,知识倍增速度为8年,80年代缩短为3年,进入90年代之后,知识总量1年就可增长一倍,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坚持终身读书。

我们白鹭化纤集团,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60年代建厂到如今,就一直为把员工培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知识型员工而努力着。就我所知道的,公司内部出版的书籍就有30余种。这其中有凝结着公司高层智慧和汗水的《陈玉林企业管理理念》;有描述员工职业操守的《员工守册》;有歌颂先进事迹的《劳模风采录》,有记录企业建厂50年来辉煌历史的《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枯燥的工作时光,还让我们将所汲取到的大量知识转化成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升华成为爱岗敬业的热情与动力。

今年是2011年,同时也是我们白鹭化纤集团的“学习年”,在“我学习,我进步,我成长”的大活动主题号召下,从领导到员工,从车间到班组,从企业到个人,无不在时时刻刻的紧张读书。

总所周知,在工业企业中,安全是最敏感也是最频繁出现的话题。无论我们从电视、网络上,还是从报纸、杂志上,“安全事故”常常刺痛着我们的神经。因此,学习安全,也成了本次学习年的重中之重。3月份,我公司安全环保部下发了举办“员工安全讲评”大赛的通知,接到通知后,各个车间、各个部门都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起来。大家从《安全教育读本》中看到了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明白了安全教育的意义;从《企业危机预警与应对方案》一书中寻找危险源、危险点,把各自岗位上的存在的安全隐患一一罗列出来,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整改;从《安全操作规程》一书中规范自身工作方法,强化自身安全意识,防微杜渐„„为了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此时此刻,一本本与安全相关的书籍,似乎成了至胜的法宝。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大家不论是班前岗中,还是茶余饭后,无不在见缝插针的翻阅书籍、查看资料、记录笔记,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当然,通过读书学习,3个月后的比赛的结果也是可喜的。各参赛代表队分别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本岗位存在的危险源或作业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劳动保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遇到紧急情况如何正确处置,监护人应尽到的职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评,讲评内容基本涵盖了公司风险作业的相关岗位,如:高处作业、新建工程安装作业、密闭容器内作业、有毒有害区域作业、机械传动部位作业等作业项目,说明了安全的重要性和遵守安全规程、安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动情处使人潸然泪下,激昂处让人意气风发,给全体员工上了一次生动的安全教育课。前来观看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冯局长,也激动地给出了高度评价。

“安全生产、重在落实”,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是因为比赛,我们从书中所汲取到的安全知识,却在日后的工作中时时刻刻的警示着我们,保护着我们。这也许就是普希金所说的“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这也许就是读书的力量吧!

工友们,爱上读书吧,连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都可以饭一日不吃,觉一日不睡,书却不可一日不读,我们还犹豫什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知识、科技时代的主人翁,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为祖国21世纪高素质的建设者吧,相信明天的你我,定会魅力无限!

谢谢大家

读书的力量 篇2

犹太人在教育孩子读书前,会在书上涂些蜂蜜,让孩子吻一下,以此告诉孩子书是“甜”的。

汶川大地震中,初一学生邓清清被埋在教学楼的废墟下,当又冷又饿又怕的时候,她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下,靠读书缓解心中的害怕。邓清清的故事更让我体会到:书会给人力量。

对邓清清来说,或许是语文课本中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的沉着和牺牲给了她冷静的力量;或许是少年区寄的传奇和勇敢给了她无畏的勇气;或许是历史课本中张骞坚忍了13年完成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历给了她坚持下去的信念。在那个时候,书成为邓清清生命的陪伴。

我们每个人都曾与书相伴,当书香伴我们成长的时候,一张白纸,一抹黑字,总会以它独特的力量熏陶我们,引领我们。也许我们没有未曾留意,但书已经悄然渗透进我们的生命里。

书向我们呈现古典之美,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荡气回肠:那是黛玉葬花时的黯然神伤,是张飞当阳桥上石破天惊的怒吼,是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气概,是孙悟空金箍棒下的妖魔鬼怪,是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媚,是窦娥冤死后的片片飞雪,是范进中举后的疯疯癫癫,是司马迁文中的英雄豪杰……

书向我们呈现散文之美,让我们感念生命中的不变情怀:那是国色天香的牡丹,是月下宁静祥和的荷塘,是风雨飘摇中的红莲,是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是朦朦胧胧的小桔灯,是三味书屋琅琅的读书声……

书向我们呈现诗歌之美,让我们感怀生命中的美好瞬间:那是蓝天里的一行白鹭,是墙角数枝的白梅,是大漠中的一缕孤烟,是长江中的孤帆远影,是古道西风中的瘦马,是东篱下的簇簇菊花……

书向我们呈现人生之美,让我们感动生命的伟大张力:那是圣地亚哥孤身只船,与鲨鱼搏斗两天两夜的精神宣言,是又聋又盲的海伦凯勒勇敢接受挑战赢得生命光明的人生传奇,是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是贝多芬征服苦难的生命交响……

书中的美数不清,书中的香品不尽,书中的力量浸润着我的思想,书中的精神启迪着我的成长。我想,现在我还是赶快打开书本,从第一页细细体会读书的力量吧!

山西省永济市电机初中138班

读书的力量作文 篇3

故事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取得真经,化身为佛的故事。故事里有很多的精彩情节。例如三调芭蕉扇、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等。这些故事让我热血沸腾,心情如同牵挂在这些人物身上。

故事中有很多许许多多性格分明的人物。例如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吃苦耐劳的沙和尚。最让我喜欢的莫过于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嫉恶如仇,从来都是顶天立地的。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感慨万千。我们真应该学习师徒四人不惧磨难,勇往直前,百折不扰的精神。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做一份手抄报。我从最开始的懒惰到后来的认真努力,紧接着喜悦,到最后手抄报报上去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师徒四人就是一个人啊!猪八戒是这个人不好的念头,沙悟净是这个人持之以恒的勤劳,唐僧是这个人好的念头,是善意。而孙悟空就是这个的心。每人个都有无拘无束的心。想到这,我对《西游记》的理解更深了。我把它放进生活,发现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卫生值日、做家务等等。而每遇到这种事时,我的心总是被猪八戒占据。想到这,我的心泛起一阵羞愧。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4

清明节放假一直忙于聚会,因此这篇读后感一直拖到现在才动笔。顾名思义,本书讲的就是习惯,全书所有的描述都是围绕这两个字眼。习惯就像宏,一旦被触发,就会自动运行,这样看来习惯是人类节省脑力的自利性选择,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很懒惰的,它往往只去处理新情况,而熟悉的场景则扔给习惯来应对。

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没有沦为一本热血青年励志指南,无论是框架的建构、层次的划分、分析的方法还是案例的编排、行文的风格,都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扎扎实实的功夫。

本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讲了习惯的三个层次:个人习惯、组织习惯和社会习惯。其中,个人习惯的剖析是基础,作者在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第一,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引用科学研究的分析结果,认为习惯的内部运行机理可以用习惯回路来概括,而一个习惯回路又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触发条件、惯性行为和奖励。就像早上起来刷牙,早上起来是触发条件,刷牙是惯性行为,而满口清爽则是奖励。时间、地点、情绪、人物、上一个动作或者某个符号都可能构成触发条件;奖励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说白了就是目的的达成或者需要的满足;而惯性行为则是连接触发条件和奖励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作需要通过不断地重复演练构成一个行动组块。另外,习惯回路还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人们本身对于奖励存在渴求,或者说人们本身存在某种需求,而习惯则是将人们的渴求前置于触发条件之后,即一旦触发条件出现,渴求就会出现,进而惯性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发生,而奖励则不过是对渴求的确认和强化。所以说,渴求在习惯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你形成期待时,表示你已经落入了网彀之中。

解释了习惯的形成,就可以进一步阐述如何更好地创建一个新的习惯。大部分习惯的触发条件和奖励其实都是我们可以自主设置的,如果减少触发条件到惯性行为的阻力,那么,当触发条件出现时,人们就更倾向于作出设定的动作。即,惯性行为越便于发生,则越容易发生。而奖励有直接间接、显性隐性、大小长短之分,往往坏习惯都源于奖励来的直接且快捷,而好习惯则往往遥远而周折。这是客观现实,要不哪来好逸恶劳之说呢?我们所能做的是,将奖励设置的更加直接、具体和易于达成。另外,新习惯的形成还需要有坚定的信仰或者信念,就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自制力。团队能够增强这种信念,我们往往选择跟着群体行为而动,在群体行为中,一种信念更容易得到强化。这是一种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仿佛我们常有的思维模式:他们都这样做,如果我不这样好像不太好;他们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呢……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改变一个旧习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和辨认出这一习惯背后的习惯回路,惯性行为往往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触发条件和奖励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实验才能够将其剥离出来。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去除触发条件和奖励来中断习惯回路,但是这种硬生生的办法往往效果不佳,旧有的习惯回路依然存在,只是潜伏在意识深处,一旦触发条件再次出现,它依然会死灰复燃。另外,一个人的旧有习惯若是被强行打断,往往会遭到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反弹。有时候,当人们遭受重大变故后,会更易于改变旧有的习惯,但这种改变如果是属于心理强制性所致的话,也很容易故态萌发。所以,作者认为习惯不能被消除而只能被替换,而替换的诀窍就在于化生于熟,或者说旧瓶装新酒,即保留住旧有的触发条件和奖励,然后用新的惯性行为来替代旧的惯性行为。最后,就是将新的惯性行为转换为真正的习惯,这有赖于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而计划往往是最有效的工具,计划之外,就是不懈的坚持。另外,团队或者群体活动也有助于改变旧有习惯,其机理上面已经提及,不予赘述。

第三个问题则是如何改变所有的坏习惯。作者认为我们不可能同时改变所有的坏习惯,明智也科学的办法是从核心习惯开始改变。核心习惯是那些一旦其改变也会带动其他的习惯加以改变的习惯,这一方面是因为好习惯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的意志力或者自制力,而自制力的增强又有利于促使人去改变更多的坏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好习惯占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时,坏习惯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再者,好习惯的形成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和某些坏习惯产生冲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说,习惯是脆弱的,就如风中烛火,只有善加护持,才能不至于湮灭。

其实这样看来,习惯回路的形式与巴甫洛夫实验所讲的条件反射机理差相仿佛,但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并非简单地提出这一个习惯回路的概念,而是真的将这一回路的作用原理讲的精细透彻。

作者在组织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利用渴求创造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如何利用关键习惯改变企业文化。其实,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组织惯例,这些惯例也都是在组织实际运行过程中出于自利理性形成的,它们不越雷池、不过红线,总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腾挪折转,大家默契地遵守各种潜规则,而它们也往往足以应对绝大部分一般性状况,甚至显得格外直接、有效和有人情味,但是一旦情况发生重大或者突然变化时,组织惯例就会成为最大的漏洞或者绊脚石。

作者在社会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一个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强联系和弱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习惯如何掀起一场社会运动,这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假设基础之上,并且要求触发条件具有足够的威望和影响力。我一向反对直接的群体分析,认为所有的群体分析的起点必须是个体分析,作者在这一部分对社会习惯的处理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点,案例分析从个人行为选择出发,进而推演到群体的行为选择,整个逻辑链条就显得比较清晰和合理。

作者在书中最后还探讨了习惯的责任承担问题,个人认为这部分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不予置评。

习惯是自然而为的行为,有些人能坚持每天锻炼,有些人能坚持每天看书,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冥想,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写日记,凡此种种,其他人可能觉得了不起,但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口渴了就端起水杯喝上一口一样自然。

《思考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5

本书首先告诉我,要为自己的目标做好自我暗示。现在我每天都会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我要每天进步1%”,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许多人都不以为然,反问我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成功吗?只要我坚持的做,就会收到效果。这就是我的目标。我把自我暗示应用在工作中,我发现每天我的工作越来越充实,也越来越快乐。现在我明白公司为什么要做这个图书漂流的真正意义。看书不是简单看一遍就当完成任务,有些同事很讨厌看书,觉的书就像魔鬼一样可怕。看书有很多好处,可以增长我的知识,提高学作水平,培养思考能力。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次张主管在培训中说到:书只看,是起不了作用的,书是要去“悟”,悟出一个道理。现在我明白了《思考的力量》中自我暗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控制潜意识中的思想,但做起来是非常简单,方法就是不断重复肯定的话,把自己对于某种事的渴望写下来,每天早上起床或睡觉前大声念两次,将目标直接输入潜意识中,可以改变思考的习惯,促进为目标而进行正确的行动,使之梦想成真,这就是自我暗示的效果。

自我暗示是做好目标。灵感是做好目标后的方法。灵感是潜意识对某个问题提供的一个解决方式、解决思路或者答案。无法知道它的思维时间,它什么时候思维的、怎么思维的,你都不知道。无论你在散步、听音乐、吃饭或做任何杂事,甚至睡眠中,都没有关系,都不影响它对问题的思维。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你苦苦寻求答案的那个问题,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灵感。这是一切正常生命都具备的功能。你是一个正常的生命,你怎么会不具备呢?相信自己,你也能产生灵感。一旦它降临的时候,要牢牢地把它抓住,立刻用笔记下来。

最后我有这么一个典型的故事要告诉大家思考的重要性。也是我看过这本书后得到的启迪。爱因斯坦曾经带过两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天天在看书。爱因斯坦早晨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就在看书;晚上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又在看书。爱因斯坦就问他:“你早晨看书吗?”学生回答:“是的,先生,我早晨在看书。”爱因斯坦接着问:“那么你中午也在看书吗?”回答是中午也在看书。爱因斯坦问:“那你晚上也在看书啊?”这个学生心想老师是不是要夸奖我了,就赶紧说:“我晚上也在看书。”没想到,爱因斯坦这样问:“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

上一篇:政治高一期中考试下一篇:校园寻宝活动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