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连杆组说课稿

2024-09-17

活塞连杆组说课稿(共10篇)

活塞连杆组说课稿 篇1

活塞连杆组的结构与拆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活塞连杆组的结构与拆装,本教学设计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根据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景格教学平台,通过微课,思维导图xmin软件等手段,助推学生学习,让他们边做边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4方面进行说课,本教材选至覃有森主编,电工电子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节选第二章第二节,活塞连杆组的结构与拆装,活塞连杆组的结构与拆装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学习,整个学习的过程循序渐进,只有掌握了工作原理,才能够进行故障诊断,所以本次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次教学对象为,中职汽修专业一年级学生十六人,能利用学校的教学平台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对于掌握技能的迁移运用能力不足,在前段时间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并且已经学会用拆装发动机的工具,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能够准确说出活塞连杆组的零件名称及作用,掌握活塞连杆组的拆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塞连杆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作为本节课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

(1).掌握活塞连杆组的作用、组成、工作原理。(2).学会正确使用工具对活塞连杆组进行拆装。

学会正确使用工作对活塞连杆组进行拆装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本次课才用微课,思维导图软件,教学平台软件等,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于基于理实一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学法为任务探究。

本次课分为预,导,思,操,评,拓六个环节共一课时。预,微课助学前置转换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事先巩固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因此在课前下发任务单,要求学生登录景格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观看活塞连杆组的拆装视频,并完成相应的测验。

导,创情境中感受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了巩固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教师抽测学生上来进行零件功能讲解,同时为了搭建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桥梁,提高其学习效率,设置了环节三

思,借导图,成方案改善思维方式,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思维导图Xmin软件,在操作的过程中,根据拆装过程的方法不同,教师则对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确保方案在操作中安全有效,此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了教学重点,并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操,是将预习结果运用到实操检测,关键在于对活塞连杆工作原理的理解,及零件在实物的位置一一对应。才能快速准确的,对活塞连杆组进行拆装检查。学生按各自的方案分别扮演、操作员、协助员、登记员、监督员、记录员、分工合作轮岗实训。整个检测过程中实施7s管理,并在拆装的过程中进行监控录像。确保每组都能操作正确,实现了由抽象相具象的转换。学生在实操中体验到了探究带来的乐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评,同评价共反思,促进学习延伸教师对每组的具体表现作出评价。同时学生扫描二维码进行在线课堂评价。教师根据后台数据证实了学生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为下一节课的故障分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评,同评价共反思,促进学习延伸,教师对每组的工作业做出结果评价,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完成检测任务,同时学生少摇扫描二维码进行,在线课堂评价,教师根据后台数据证实了学生能达到预期目标,这为下一节课的故障分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课的最后,布置课后拓展作业,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知识延伸的学习,当整个项目完成后,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安排进行工作站学习,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对接,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成,这也是本堂课对学生的技能要求

上完这次课来谈一下我的教学反思,课堂为学而创,因创而新,本次课我用了微课助学,提高了课堂实效,搭建了理虚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了有效的学习路径,校企一体,打造多维立体课堂,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篇2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y=22

2x+y=40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22

2x+y=40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y

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

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例1(1)方程(a+2)x(b-1)y=3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b的取值范围。

(2)方程x∣a∣–1(a-2)y=2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的值.

例2若方程x2m–15y3n–2=7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n的值。

例3已知下列三对值:

x=-6,x=10,x=10

y=-9,y=-6,y=-1

x-y=6

2x+31y=-11

(1)哪几对数值使方程x-y=6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哪几对数值是方程组的解?

例4求二元一次方程3x+2y=19的正整数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

习题8.1的1、2题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102页3、4、5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数学组说课活动总结 篇3

四月中旬我校开展了说课比赛,参加数学说课的共有7名教师。说课活动在我校还是第一次,学校在此之前进行了说课培训,老师们非常重视这次说课活动,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准备充分,不少老师说课水平很高。老师们把这次说课看作是一次学习交流的好机会,一次展示自己才能、展示自己教学风格的好机会,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们严谨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教师们先抽签,确定说课顺序,并且规定说课时间是15分钟。说课活动中,教师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深钻教材,确定重点难点;分析学情,设计教法学法;围绕目标,构建过程,体现出了老师们较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整体水平。

说课,实际上是老师叙述我这节课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里边有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还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对学生心理分析,教师教学思想的表露,这是作课听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一节说课,全面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示了教学基本功。

这次说课反映出我们的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全过程,教师上课不再只是使用讲授法,教学过程不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方法,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柯卫星和柯丽珍老师的说课《圆锥的体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两位老师主要注重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

本次说课活动,我总觉得好多老师都有一个误区。从说课稿中可以看出,在说教学环节部分多数老师都是轻描谈写。一带而过。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

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1.个别教师在说课中还存在说教案现象、理论支持较少。

2、说课时照着稿念,最好变成自己的话来说。

3、有的话离题太远,可以不要。

4、要用数学语言说课、讲课,表述力求准确。

活塞连杆组说课稿 篇4

1、活塞直径﹕标准值80.98㎜,最大偏差0.04㎜于活塞下缘离裙部底边约15㎜处测量。测量前需校准千分尺并计算误差。超过误差应更换合适的活塞。

2、气缸内径﹕标准值81.01㎜,最大偏差0.08㎜。横向是指曲轴方向。圆度、圆柱度

误差不大于0.005㎜,否则应对气缸进行镗削加工。

3、油膜间隙﹕标准值0.035 ~0.045㎜。将活塞倒装入气缸,用塞尺测量间隙。

4、第一道活塞环∶侧隙0.03 ~0.06㎜,端隙0.30 ~0.45㎜。活塞环位于气缸平面下约15

㎜处测量。若不符合规定应重新选配活塞环。

5、活塞连杆组拆装注意事项∶

①对活塞做标记,打上气缸号及指示发动机前端的箭头。②拆卸连杆及连杆轴承盖时应打上气缸号,安装时连杆浇铸标记应朝向发动

机前端。

③安装时连杆螺栓、螺母的螺纹,螺母与轴承盖的接触面,轴承盖与连杆接

触面都需要涂抹机油。螺母的拧紧力矩为30n.m,再转180度。连杆螺

栓必须更换。

④活塞环开口互错120°,有标记面朝上。镀铬的为第一道环。安装顺序为

油环的下刮片→油环的衬簧→油环的上刮片→第二道环→第一道环。

⑤拆装时要对零部件认真细致地进行清洗,正确使用工量具,特别是千分尺

《认识角》说课稿_获奖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接下来我就从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第一课时,小学阶段对角的认识分两个层次,本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是第一个层次。仅仅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为以后进一步学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认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0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法

我采用操作法和观察思考法,即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为学生带来了礼物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红领巾,问学生红领巾上有几个角?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有三个角,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两个角。再出示钟表、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由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这里我预设了扇子(白板出示)的这个部分是不是角的环节,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边的角吗?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初步形成角的表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折角

让学生用圆纸片折一个角,摸一摸,感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区别的。

活动三: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和记法

教师示范画角(白板),介绍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白板),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白板)。引导学生发现,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这时,我问怎么来记住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用数字1来标记,读作:角1,记作:∠1。(板书:记作:∠1,读作:角1。)同学们还可以用2、3、4等数字或用字母a、b、c来标记,再请同学们标出自己折的角。

活动四:区分角、数角

我创设了“帮小蜜蜂区分角”的教学情境,依次出示这几个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并说明原因。并抓住教学契机,解决刚才的扇子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着创设我们帮了小蜜蜂一个大忙,小蜜蜂邀请我们到它家里做客,可是却忘了家门的密码,我们帮忙找密码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图形,让学生到白板上数出角的个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动五:比较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小组探究,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2.比一比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拖出一个角)变!这两个角一样吗?学生都说一样大,仔细看,再变!学生惊喜的说角变大了。再变!角又变大了。这时,我问:这个角真的变大了吗?我们来验证一下,结果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利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方便省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记忆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彻。3.做一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做这道题,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请同学到白板上汇报。请看我的课堂实录。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时,可以用重合的方法来比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一数

旨在使学生明确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一个角,在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图中有3个角,如有学生发现有4个角,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这个答案完全正确,这个外角我们以后再学,并要积极鼓励这种创造性的发现。2.剪一剪

发给学生数张长方形白纸,要求只剪一剪刀后,数一数剩下的部分共有几个角。这一开放题的设计,融游戏、探索、创新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会有无数种剪法,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导学生数角的准确性。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介绍自己?问题设计新颖,让学生自己随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评价与反思

活塞连杆组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识字4》。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识字课文。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的形式,要求学生认识“蜻”、“蝴”等14个生字。

本课由六句儿歌组成,不仅形象地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在夏天时的活动情景,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儿歌这一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蜻”、“蝴”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的语言美。

3、有主动积累语言的愿望,能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增长知识。

(三)说重点、难点:

1、了解儿歌意思,懂得自然常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发现科学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生字,朗读儿歌,背诵儿歌。

(四)说教具、学具:

1、插图

2、词语卡片,上面有生字。

二、说教法、学法

识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因此,拟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法。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2、编韵语记忆法。培养学生运用巧妙方法独立识字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过去,夏天就会来了。夏天多美呀,请大家先来欣赏一幅夏天的图画,请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有什么?(利用图画这一直观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看图,师描述画面内容。(师按顺序描述画面内容,为一年级小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观察画面作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以后的学会观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感悟。

1、夏天这么美,我们小朋友在夏天都喜欢干什么呢?我们在夏天玩得多开心呀,小动物们也没闲着,想不想知道它们都在忙什么呢?请看儿歌。(先说说小朋友自己在夏天的活动再看看小动物们的活动,学生兴趣昂然。)

2、多种形式读儿歌(因为“读”是学生学习的语文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的最好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情绪高涨,读得原汁原味。)(1)教师范读(2)生自已试读

(3)抽查读,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4)男女生接力读

(5)问答读(师问生答、一生问大家答)(6)带动作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这首儿歌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请你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指名说,师板贴(将生字、词板贴出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各种形式的读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3、多种形式认读

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4、引导学生观察,初识形声字

5、编韵语巩固记忆。(让学生用巧妙的方法来学习、记忆,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全课

1、齐背儿歌。

2、小结:

学了这首儿歌,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不光可爱,还非常了不起。我们在课外时间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活,去了解它们、关心它们,作它们的好朋友!(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观察,丰富他们的生活,增长他们的学识,还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板书设计:

蜻蜓

蝴蝶

蚯蚓

蚂蚁

蝌蚪

蜘蛛

活塞连杆组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班说课稿:《狗宝宝的生日》,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设计意图

现在的小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比较多,小孩子独立动手的机会相对不多。同时小班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社会经验缺乏。因此当幼儿遇到各种各样困难时,他们不知如何去解决,有的甚至用哭来表示。

在我们班我经常会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吃点心时会遇到剥不开食品包装的情况,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针对此现象,我设计了《狗宝宝的生日》这一活动。

通过情景表演,创设问题;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初步体验;游戏比赛,体验升华四个环节,让幼儿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激发孩子们独立动手解决困难的欲望,在不断地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最棒的。

二、活动目标

社会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环境影响,去感染幼儿,激发幼儿,从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指定一下2个目标:

1、知道遇到困难不能哭,要学着自己想办法解决。(认知目标)

2、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情感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遇到困难不能哭,要学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难点:学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重点解决:通过情景表演和图示的方法,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遇到困难不能哭,要学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难点突破:教师有意识的提供由易到难的操作,以及鼓励的语言,激发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让幼儿通过自身不断地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成以上目标我做出了以下准备。

1、幼儿准备:每人一个橘子、每人一份含有各种包装的糖果、碟子人手一份。

2、教师准备:“生日歌”音乐、图示卡、狗宝宝头饰一个、情景表演的小朋友。

五、活动流程

1、情景表演,创设问题——2、讨论分析,解决问题——3、自己动手,初步体验——4、游戏比赛,体验升华

(一)情景表演,创设问题

以小狗过生日为情境,创设小狗遇到剥不开帮帮糖这一情节冲突。让幼儿进行思考铺下伏笔

(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提问、交流、图示等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到,遇到困难不能哭,要学着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让幼儿尝试着去帮助小狗,在解决问题中,不仅使小狗认识到而且使孩子们也认识到,遇到困难要学着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三)自己动手,初步体验

纲要中指出要为每个幼儿提供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曾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提供幼儿熟悉的桔子作为操作对象,通过幼儿独立剥桔子,让幼儿体验自己很棒。教师并给予独立完成剥橘子的孩子以鼓励。为下面有难度的操作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游戏比赛,体验升华

活塞连杆组说课稿 篇8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

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

正确

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

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

确定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

巩固应用

活塞连杆组说课稿 篇9

《学堂乐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四首学堂乐歌:《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并开辟“歌曲串串烧”互动活动环节,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学情: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四首学堂乐歌,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以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为教学重点。及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为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比、鉴赏及K歌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提升品味。

六、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参与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并独立地进行音乐的再体验。

3、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4、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七、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活动:

①提问:在小学或者初中的音乐课上,老师教唱的哪首歌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 教师聆听,点评,总结; ③引出并宣布课题。

2、学生活动:

①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②思考完之后分别展示; ③展示完后师生共同总结。

3、组织与教法:运用提问式及参与式两种教法。

(二)基本部分:分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教学内容——《送别》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送别》;

②提问:你对作品的旋律熟悉吗?比较词与曲哪个你更熟悉? ③介绍《送别》歌词、曲调作者; ④提炼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送别》;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对于音乐作品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鉴赏,最终提炼学堂乐歌的特点。

3、组织与教法:运用探讨式及鉴赏式两种教法。第二版块:教学内容——《体操——兵操》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②提问:这首歌曲适合在哪个场景下运用较为合适?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③ 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一:富国强兵。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可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以《体操—兵操》的歌曲为背景音乐,学生展示相应符合情境的动作;

④ 师生共同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一。

3、组织与教法:运用参与式及合作式两种教法。第三版块:教学内容——《黄河》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黄河》;

②提问:在听作品的同时请浏览作品的歌词不仅描绘出黄河的滚滚气势之外还有什么?

③.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二:保家卫国、抵御外辱。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黄河》;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可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学生自己独立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二,将音乐的鉴赏方法潜移默化的运用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3、组织与教法:运用探讨式及陶冶式两种教法。第四版块:教学内容——《祖国歌》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祖国歌》;

②提问:在听作品的同时请你留意歌曲的最后一句歌词,学堂乐歌主要内容的升华;③教师聆听学生的自主总结。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祖国歌》;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可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学生自己独立总结学堂乐歌内容的升华,将科学的音乐鉴赏方法潜移默化的运用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3、组织与教法:运用启发式及陶冶式两种教法。第五版块:教学内容——歌曲串串烧

1、教师活动:

①指定曲调,指定诗词,师生共同进行歌曲串烧演唱;②指定诗词,学生即兴创编或套用曲调;

③教师将学生合作或独立创编的成果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2、学生活动:

①思考创编内容和预设作品效果; ②将思考的作品进行实践并能大方展示;

③用正确的鉴赏方法聆听并营造自评于他评的氛围。

3、组织与教法:运用参与式及鉴赏式两种教法。

(三)结束部分:教学内容——拓展于探究

1、教师活动:

①总结学堂乐歌所具备的特点一及二,让学生继续补充; ②作业:搜集我国还有哪些学堂乐歌,并说出它们所反映的主题与时代思想,提高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

③教师自己串烧歌曲展示,结束本节课。

2、学生活动:

①补充和总结学堂乐歌还具备哪些特点; ②记录作业并聆听教师展示。

3、组织与教法:运用探讨式及合作式两种教法。

八、说课后反思:

新教材步入课堂已有三年的时间,课本涉及的内容既有“面”又有“线”还有“点”,教材的安排内涵很深,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个人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保持自己的教学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可以在教材的选择方面比较自由,围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展开教,通过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

本节课通过聆听《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等学堂乐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风格特点和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怎样选曲填词,尝试“学堂乐歌”编创活动,感受创作、实践的乐趣。

活塞连杆组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page]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

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上一篇:2018贵州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公文知识之版头部分下一篇:学会换位思考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