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名人名言

2024-09-06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共16篇)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 篇1

1、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2、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4、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5、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7、书是灵魂最好的麻醉剂。——钱伯斯

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9、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冈察洛夫

10、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1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2、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13、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14、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斯迈尔斯

15、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16、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17、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莫耶

18、没有哪本书坏到一无是处的地步。——小普林尼

19、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20、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2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3、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5、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2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7、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切斯特菲尔德

2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9、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30、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

31、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32、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33、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 篇2

◇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雷巴柯夫

◇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华罗庚

◇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得极深.数学是科学之王.———高斯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毕达哥拉斯

◇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

◇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拉奥

◇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爱迪生

名人的读书经 篇3

二分群书梁启超将所读之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价值的,精读;一类是一般的,浏览即可。

三余、三上和三遍三国时期的文人董遇劝他的学生要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则强调要抓住“三上”读书。他说:“吾平生作文章,大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茅盾先生读名著一般要经过“鸟瞰式”、“精读式”、“消化式”三遍。

四多毛泽东说,读书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即博览群书、多记笔记、提出见解、勤学好问。

五到和五之理学家朱熹有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之说,胡适则提出还要“手到”,鲁迅先生又加上“脑到”,即读书贵在“五到”。《中庸》上讲到读书治学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履行。

六弊和六字古人认为好好学习,就可避免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人、狂人。法国思想家卢梭把读书过程归结为六个字,即储存(积累知识)、比较(思考判断)、批判(继承抛弃)。

七录不休明代学问家张溥读书时,先抄一遍,然后把书稿烧掉,再抄再焚,反复七八次,直到烂熟于心。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斋”。

八面受敌 苏东坡每钻研一个问题必步步深入,追根究底。他说:“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九事辨明陈中凡先生对研治古书,提出应辨明九事:“一曰别真伪,二曰识途径,三日明诂训,四曰辨章句,五曰考故实,六日通条理,七曰治经宜知家法,八曰治史应详察史实,九曰治诸子应知流别。”

十目一行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

关于鲁迅读书名人名言 篇4

2)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3)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4) 从来如此,便对吗?

5)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6)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7)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8) 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9)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10) 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11)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12) 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13)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14)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录 篇5

2)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作者:《神童诗·劝学》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 谁游乐无度,谁就没有功夫学习。——谚语

5) 图书的作用,甚至在古代就已经被挪威和瑞典人一诺尔曼人一所肯定了。他们认定,他们的鲁恩(北欧古金石文字)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卢伯克

6) 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巴尔扎克

7)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8)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9) 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布瓦罗

10)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卢梭

11) 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12)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4)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8) 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19)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关于读书励志名人名言语录 篇6

2、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3、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4、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7、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蒙台居

8、人不读书,其犹夜行。——段成式

9、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10、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11、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14、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菲尔丁

1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16、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太平者未之有也。——吴兢

1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8、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19、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

20、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2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22、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2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24、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25、识字要读书,种地要养猪。——谚语

26、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27、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28、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29、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30、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1、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32、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佚名

3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丘

3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36、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鲁迅

37、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38、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佚名

39、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霍伯斯

40、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41、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42、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43、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阳明

44、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关于读书名人名言 篇7

关键词:读书,写作,体会

一、把教学化难为易

很多人感觉语文很简单, 接触深了, 其实不然, 教学其实很难, 难于上青天。现在很多教师也都反映:“语文课真难上, 不知道教什么了”, 课堂上, 思想空洞, 语言干瘪, 气氛生冷。我们应该看到, 社会需要综合型人才, 各项试题也偏重于课外知识, 我们教师要勤于读书, 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对症下药, 如果教师不继续学习, 只靠以前上学时学的知识, 单纯地教课本上的内容, 肯定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在妙趣横生的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我认为, 最重要一点就是———读书。教师多读多学, 黾勉惕厉才会与时俱进。我们看到, 有些教师一提到自身语文素质便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恨读书迟”的感悟, 于是便自暴自弃, 不再期望自己有多大作为,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古人言:“活到老, 学到老”, 虽然我们自身能力有限, 而且也不可能重新回到学校上学, 但“临时抱佛脚”, 多读书也未尝不可。一个语文教师, 虽然不能要求藏书万卷, 但是没有一定的藏书却说明了教师对知识的忽略。读书不多, 综合素质必然低下。庾信曰:“琴声遍屋里, 书卷满床头”, 没有艺术细胞, 没有相当的修养, 何出此言?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学习语文?

二、开阔视野, 增长智慧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小学开始, 多读优秀的传统文化, 开阔视野, 增强心理健康, 增加学习的欲望, 掌握学习的方法。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 汉之赋, 六朝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这是璀璨辉煌的文化, 可谓高山仰止。但是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 我们不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 以课本基本知识和能力为重点内容, 只需要基础知识就可以了, 殊不知, 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每一个学生都应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增加自己的学习欲望, 博览群书, 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而一个人往往越学习越感到知识的浩瀚无涯, 越学习越明白人生的真谛, 也就越有智慧, 越有方法。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犹如大海, 一句话, 一个感悟, 如果能够掌握, 能够体悟, 就会得益良多。

三、多元促进

读书之后, 就是写。写作教学, 在平日的教课外, 还可以有其他的一些渠道, 如参加一个研究团队, 搞点小课题研究。每位教师要习惯参加一个团队, 在团队内和同事一起研究, 一起听观摩课, 一起做读书交流, 互相探讨, 反思交流。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搞点儿课题研究。这样有理论研究, 再把自己的班级当做“试验田”, 不断尝试, 不断改革, 不断反思, 最后积累的成果不但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而且还能提高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 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四、方式不妨标新立异

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方法方面, 教师要多和家长交流。记得在交流会上一位家长说:“我儿子是口头说得特别多, 但是一写, 好词好句全没了。”我一听, 这很有看点。我说:“最怕孩子不喜欢写作, 喜欢说也不错, 也算口头作文嘛!”家长说:“他没有这个写的习惯, 不过也不讨厌写, 他有话, 就是懒得动笔。”另一位家长说:“我女儿开始写日记时, 她说我写, 她不会写, 好多字不认识, 这只是我一个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记写作文的一个笨办法, 适不适用还有待斟酌。”我说:“没关系呀, 错字大王并不可怕。你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家长说:“我英文好, 我跟她讲, 很多话可以换成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以此激发她的兴趣, 刚开始, 孩子即使会说的, 一旦下笔, 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虽然她有很多绘声绘色的语言, 可写不出来。”我说:“代笔当然可以, 不过偶尔为之, 不能长期帮忙, 要加上适度的表扬, 慢慢地, 孩子就习惯了自己写了。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写, 可以代替, 前提是她不会写也不想, 你只需要将她说的语言完整的记下来就可以了, 不需要你帮忙想怎样写。”会议结束, 大家对孩子写好作文好像有了信心, 事实证明, 也确实有效果, 只要学生乐于写即可, 不求方式。

五、增强对写作的兴趣

和同事进行交流的时候, 他们感慨:“如果阅读能让学生像看电视那么上瘾就好了。”那么怎样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呢?其实方法多多, 我们可以进行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之心。尤其是在小学生刚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 不求好, 但求兴趣, 兴趣是奔向成功的坦途。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熟能生巧, 巧能生灵, 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作之后, 教师当众朗诵优秀的作品, 开家长会给予表扬, 或者给予一些物质方面的奖励等, 和家长合作, 让学生课堂上下都养成喜欢动笔的习惯。

六、精心评改作文

写作结束, 教师要精心评改。在评改时, 我发现学生因人而异, 写作风格多种多样:有的下笔严谨, 但通篇平淡, 欠独到深刻的见地;有的词汇绮丽丰富, 但内容干瘪肤浅, 应该学习文约义丰之长;有的个性突出, 鲜明而引人眼目, 但文字浮躁, 书写潦草;有的感情细腻但有啰唆之嫌, 有的开阔豁达活跃, 但是收放不自如……真是林林总总, 百花齐放。只要教师投入就会有惊奇的发现, 那一颗颗珍珠发射出不同的光芒。轻声慢语传真情, 教师有的放矢的评语, 要因势利导, 因人而异, 因文而异, 不做无谓的工作, 要能说明问题。这样, 学生作一次文, 就有一次收获, 有一次进步。

古代名人的读书诗 篇8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胡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提醒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

关于认真读书的名人名言 篇9

2)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富兰克林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

6)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7)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8)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9)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1)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2) 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1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6)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7)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8) 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1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0)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关于书籍的名人读书名言 篇10

2、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3、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6、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7、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茅盾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9、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10、书是个好伙伴。它满腹经纶,却不喋喋不休。

1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12、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3、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14、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15、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高尔基

16、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17、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芬奇

18、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19、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1、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22、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23、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24、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25、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

26、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27、读书之于头脑,好比运动之于身体。——艾迪生

2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9、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30、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波罗果夫

31、书籍——举世之宝。——梭罗

32、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33、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

34、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35、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关于“名言”问题的思考 篇11

一、何谓“名言”

现在市场上出版的名言类词典比比皆是,有的不叫“名言”,叫“名句”、“警句”、“格言”、“箴言”、“格言警句”,还有的叫“引语(引用语)”、“赠言”等。翻开一看,又似乎大同小异。这些名目繁多的术语或概念是一回事还是全无关联,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

“名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解释为“著名的话”。其中,“名”是“著名”,“言”是“话”。“话”不难理解,一般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但也可能是固定短语或固定短语的集合。何谓“著名”?《现汉》释为“有名”,而对“有名”的解释是:“名字为大家所熟知;出名。”前半句释语中的“名字”与“言”没有关系,只有后半句的“出名”大致符合“名言”之“名”的内涵。但从“著名”到“有名”、“出名”,我们依然无法判断到底什么样的话才够得上“著名”。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以下简称《规范》)对“名言”的解释是:“著名的话;常被人们引用来说理的话。”这个定义比《现汉》进了一层,其后半部分可以视作对“著名”的进一步说明,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了名言“常被人们引用”,二是指出了名言是“用来说理”的。其中,“用来说理”是名言的功用,而“常被人们引用”至为重要,它是构成名言“著名”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名言的“著名”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称引率。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1988),一篇是《论名言》(1997)。他在《论名言》中开宗明义,给“名言”等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

“名言、警句、箴言、嘉言、格言、谚语、引语……所有这些具有微小语义差别的称呼,在社会语言学某一层面上,却通通表达了同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思想片段、一种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或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这许多语言材料称为‘引语’的缘由。名言、警句——所有称之为引语的——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浓缩了的思想片段”、“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虽然不是语言学、词典学的定义,但却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名言的真谛:“名言”的“言”并非普通的话,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片段”、“论点”或“信念”,“名言”的“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著名”,而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同时,陈原还指出了“名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浓缩”、“纯化”或“结晶”——简言之,高度的概括性或凝练性。我们基本赞同陈原的看法,但不完全赞同他所说的“超时空”,因为不是所有的名言都具有超时空的特点,有些名言明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名言未必为其他民族的价值体系所认同;有些名言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反映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核心价值观的名言也未必为后世的社会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试做如下归纳:“名言”是在一定时期内流传很广,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并经常被人们称引的话。

二、“名言”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名言”要成为“名言”,更准确些说,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大家公认为“名言”,应该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权威性。指的是名言所具有的社会认可度或社会影响力,它所内含的核心论点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或普遍价值观。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引经据典”,引经据典的目的无非是增加话语的分量,表明自己的论点并非平空杜撰,而是合于圣人思想的。那么,引证名言的目的自然就是要向人们表明自己与权威人物、权威典籍的“思想片段”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名言出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之口,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名言就是名人之言。毋庸讳言,名人(包括著名的典籍)的话尤其是名人充满哲理的话更易于成为名言,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是这样的“名人”必须是对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同时名家所说的“话”必须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的言语能够获得名言身份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睿智的思想。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名言,并非出于名人之口,但后人一定将其附会于某个名人,才觉得够分量和权威。比如,中国有一副著名的劝学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本不知何人所作,后人将创作权归于韩愈,原因即在于此。世界各民族民间流行的一些谚语和格言,几乎都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和筛选才积淀下来,其中又只有很小一部分进入名言,也可作为证明。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名言的“权威性”是指名言内容的权威性,而非说话人的权威性,尽管后者有助于名言的形成。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反对今人“创造”名言的说法,因为,尽管所有的名“言”都是由人创造的,但其成为“名”言却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力所能为的。

(二)通行性。指的是名言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引用的程度。这是判断名言之“言”是否“著名”的依据。从“言”到“名言”,有一个社会公众逐步认可的过程,运用社会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应该可以算出很多名言认可度。从未在世上通行的言论不能称为“名言”。但如果仅仅这样表述,那未免失之片面,将“名言”与“流行语”(这里指流行的言论而非流行词语)混同了。流行语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某个时段和特定范围内空前流行,被人们大量引用、复制和仿制,但像大浪淘沙一样在很短时间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于流行语,真正称得上不朽的名言则大都具有陈原所说的超时空特点,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也就是说,名言能够通行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行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度。更进一步说,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它就不再为某个创造它的个人、民族或国家所有,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它所包含的思想或论点也就成为了人类普世思想和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

(三)称引性。指的是名言所包含的称引价值。这与通行性所指略有区别:通行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量”,称引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质”——即名言因何“著名”?名言之所以被称为名言,一定常被人们称引,而人们之所以称引名言,通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而是为了阐发一定的道理或佐证某个观点,增加立论的权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原将名言称为“引语”有一定道理。“引语”也叫引用语,朱祖延就编过一部《引用语词典》。但是,笔者认为,“名言”和“引语”不是一个概念:第一,名言要成为名言,必先成为“引语”,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无人称引,即使蕴含多么深刻的道理,也绝无“名”可言。第二,从“引语”到“名言”,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引语”的称引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成为“名”言。第三,不是所有的引语都能成为名言,引语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够进入名言。第四,用“引语”称呼“名言”,并不贴切,因为“引语”包括了非名言在内的一切引文。顺便提一下,现在有些名言词典,将一些从未被人称引的言论编入其中,这缺乏理论依据:既然从未被称引,何以谓“名”言?“名”自何来?因此,这些所谓的“名”言,称为“言”尚可,称为“名”言则不可。除非是编纂者主观上认为该言论具备“准名言”或“候补名言”的潜在价值,在未来某个时期“准名言”或“候补名言”有望升格为正式的“名言”,因而有举荐之必要。但果真如此吗?

(四)哲理性。指的是名言中内蕴的深刻思想、道理以及价值观。名言之所以流传很广、很远,被世人时时称引,是因为所引名言一定蕴含了称引者认同的思想、道理或价值观,或言我所欲言,或据为典则,或引为佐证,或启人心智。尽管我们可以将名言分为很多种类型,但其中最核心或最具影响力的是思想名言和道德名言两大类。称引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公众反复筛选名言的过程,反复筛选的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与称引者个人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筛选的结果决定了哪些“言”可以进入“名言”的殿堂。唯其如此,我们才不完全同意名言超越时空的说法,因为对名言的取舍常常反映了某个时代、某个集团与某个个体的意志及价值体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曾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奉为天经地义的至理名言,现在已成文化垃圾,就是这个道理。真正历数千年而不朽、经受得住“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是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诸葛亮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

(五)凝练性。指的是名言的内容高度概括和文辞高度简练。名言一般都不长,从几个字到二三十字不等,但语言隽永,含义深远,耐人寻味。“知识就是力量”,“满招损,谦受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发光的未必都是金子”,意义高远而出语精警,很容易记住。三十字以上的名言相对较少,一则不便记诵,二则太长就与“名段”、“名篇”混淆了界限。人们通常以句子为单位对名言进行切分,进一步说,“名言”一般只包含一个完整的句子,极少集合若干个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名言有时会等同于“名句”。培根的《论读书》,满篇都是警语,但称引者绝不会将全文作为一个名言单位,而是将其切分成若干句名言,或者仅征引其中最有思想性的一句作为代表,比如“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王佐良译文)。

以上是名言的基本特征,其中,哲理性是名言的本质特征,是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基础;称引性和通行性是判断是否能够成为名言的客观依据,而权威性和凝练性可以看作是形成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必要条件。当然,名言的特征也许不止这些,但上述五个特征是必须具备的。

三、“名言”与“名句”、“格言”、“警句”、“赠言”的区别

弄清楚了什么是“名言”,再来讨论“名言”与其他几个概念的异同就比较容易了。

(一)“名言”与“名句”。名句,《现汉》:“著名的句子或词组。”《规范》:“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引用的句子或短语。”按照这个解释,“名言”等于“名句”。实际使用中,也确实不易区分,拿上面的基本特征衡量,似乎“名句”也都具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不能绝对划上等号:第一,“名言”一定包含了某种思想、道理或价值观,而“名句”有很多只是纯文学的描写,不一定包含前面所说的“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等。通常将它们归入名句而不归入名言。但如果名句在传播过程中附加了某种哲理或价值观,它也就成了“名言”,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句”要包括、涵盖“名言”。第二,“名句”的最大长度限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名言”有时是不止一个句子的集合。比如:“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语)这包含了两个句子,作为“名句”似乎有些长,而归入“名言”则比较恰当。所以,我们认为,“名言”与“名句”的划界应该有所侧重:“名句”着眼于句子自身在传播过程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名言”还应着眼于句子中包含的思想、道理与价值观。

(二)“名言”与“格言”。“格言”,《现汉》解释为:“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规范》:“含有劝诫意义或富于哲理的精练的固定语句。多出于名家的言论……”《辞海》:“熟语的一种。可为法式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格”的本义是“规范;法式”,“格言”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作为行为标准的话,所以它一定含有某种劝诫和教育意义,换句话说,格言一般都包含了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某种价值观。格言大都言简意赅,也具有上面我们分析的凝练性、通行性、称引性等基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格言”整体上应视为名言的一部分。在语汇学或熟语学上,格言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一样是熟语的一种类型,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其结构。而名言不是熟语,更准确些说,凡是有“主”(名家或经典)的名言都不是熟语。格言几乎都产生于民间,我们无法准确说出绝大多数格言的主人,个别格言虽然也能勉强找出某个首先使用的人,但因为格言主要通行于民间,后人在使用时已经完全忽略了格言的原始出处。因此,说格言“多出于名家的言论”并不贴切。还应该指出的是,名言中也有一小部分来自谚语,但主要是包含哲理和劝诫内容的谚语。偶尔,人们还使用“箴言”一词,殊不知“箴言”的含义更窄,主要指来自古书中的含有劝诫内容的话。“箴言”不都能成为名言,即使有些箴言进入了名言范围,但在名言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小的。

(三)“名言”和“警句”。“警句”多出自诗文,其中“警”有二义:一为“警示”,重在劝诫,使人醒悟;二为“警策”,重在文辞凝练而含义深远,使人感动。前者多寓某种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后者多为诗文名句,有些也含一定的哲理。根据我们的理解,“警句”属于名句的一类,含劝诫和哲理内容的警句同时也是名言。而纯文学的名句,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旅夜抒怀》),“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语言精警,令人吟咏三叹,虽然有些人将此类名句也称作警句,但我们仍将它们划入名句而不划入“名言”。

(四)“名言”与“赠言”。“赠言”是“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现汉》),与“名言”毫不沾边。古人有“赠序”,是送别时写的文章,像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赠言。赠言通常由自己撰写,表达对友人的勉励或祝愿,而且长短不限,但临别之际一时未必能找到恰当的表达,故而也会称引某些现成的名句,这才与“名言”发生交会。大部分的“名言”并不适合作为“赠言”,普通人题写的“赠言”更不可能成为“名言”,所以,用“赠言”指代“名言”,我们认为并不恰当。

四、“名言”是变化的

前面说到,名言的价值在于被人称引,而人们所以称引名言,是因为名言含有自己认同的深刻哲理与价值观,这些哲理与价值观构成名言的“普遍意义”,但是名言一旦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社会公众会对其进行筛选、改造,名言的含义有时也会发生某种变化。因此,对名言的考察不应是静态的,而应该将名言放入特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社会公众对名言的选择以及名言在传播过程中获得的意义。实际上,名言的“名”从来都是变化的,名言的知名度或叫社会认可度(也即社会影响力)受时代、民族、社会制度、价值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仅据名言的知名度就简单推论,知名度越大的名言就越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名言中既有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有高度浓缩的糟粕——而后者越“著名”,其社会破坏性就越大,对人类心灵的毒害就越深。不仅名言的“名”会有变化,名言的意义、形式(文句)也会变化。

(一)名言之“名”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在上文已经论及。任何名言,特别是含有某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名言,不可能脱离它赖以通行的社会时代与社会集团,在某一时代、某一民族乃至某一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体系中视为“当然”、“必然”的名言,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思想糟粕或文化垃圾。时下有些人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发掘出一些反映封建伦理观念的内容和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而冠以“名言”的美誉,甚至将这些内容灌输给我们的下一代,实际上非常危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是“名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我们奉为圭臬,现在恐怕仅通行于落后地区。“传统的”不都是优秀的,“民族的”不都是世界的。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具世界性,要看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是否存在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才有可能成为陈原所说的“超时空信念”,才可能超越一切时代、民族和社会制度。

(二)名言之“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名言不都是积极、正面的,传世名言中也有很多消极、负面的内容。虽然有些名言自身含有价值判断,但能否成为“名言”,却主要取决于通行面与称引率的大小,这与称引人的价值取向有关,而与名言自身内容的价值判断无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固是名言,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反映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观念,法国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德国法西斯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在过去和现在仍有一些人信奉、称引甚至付诸实践,也是“名言”——“名”兼褒贬,“言”则分善恶。所以,仅据“名”不能判断积极名言还是消极名言,需对“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正属于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名言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再诠释性。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就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其内容有可能被重新解释,即名言在传播过程中其意义会发生某种变化甚至重新建构——这时,名言的原意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在传播过程中新产生的意义才是名言真正的价值所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意是野火不可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了出来。后人称引这句诗用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扼杀。再举《论语·学而》中著名的“和为贵”为例,原文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杨伯峻对“礼之用,和为贵”的翻译是:“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论语译注》)杨先生解释说:“‘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今人删去了“礼之用”,仅留下“和为贵”三字,并对“和”的意义重新进行了诠释:“和谐”、“和睦”、“一团和气”……仿佛这三个字成了佛教咒语,可以化解一切矛盾。还有一种情形,姑谓之“断章取义”——不管名言的原意为何,引者只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实际上也属重新诠释。举爱迪生的一段名言为例:“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其中后一句话极易造成误解,以为不必付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仅需百分之一的灵感就够了,尤其是判断力还不很强的小孩子很容易由此而耍些小聪明。所以中国人在引这段名言时都自觉地将后半部分截去了。

(四)名言的形式(文句)可以改造。相当数量的传世名言,尤其是来源于古书或民间的名言,在称引或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提炼或改造,已与其原始面貌大不相同,这一般是名言相对定型的过程,定型的结果是名言的意义更加显豁,而其语言更加凝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提炼改造,它们才逐步变成“名”言,通行范围更广,被称引的次数更多。就拿最著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说,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出自顾炎武,实际上,顾炎武的原话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这句名言的真正提炼者是梁启超,梁启超在《痛定罪言》一文中说:“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三)梁任公将这句名言的首创权归功于顾炎武,后世遂以讹传讹了。再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人算作成语,但它也是一句名言,本出于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贞观二年,太宗向魏徵询问:“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徵引这句话作答(事见《贞观政要·君道》)。后人将其改造为现在的通行句式,使这句名言的表现力大大提升,意义也更为广泛,因为不只是帝王,任何一个常人都存在兼听偏信的问题。

名言的传播及变化问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诠释学等众多学科,并非一篇文章所能回答。本文只是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冀能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陈原.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瞭望周刊,1988(24).

现代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篇12

2) 闲有余日,正可学问。——陈继儒

3)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4)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5)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6) 优秀的书籍像一个智慧善良的长者,搀扶我一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秦牧

7) 读书是一缕清幽的灯光,从轻盈的书页照亮心灵的眸子,逗起了几分智慧的愉悦,闪烁着几分宁静的光辉。——杨义

8) 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彭兆荪

9)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1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11)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卢梭

12)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3)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4)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关于学习读书名言 篇13

二、 人有知识,则有力矣(论衡)

三、 人无常识,百事难成(哈利法克斯)

四、 追求过多的权力会使天使跌落,追求过多的知识会使人摔跤。(培根)

五、 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

六、 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七、 生活中最大的目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行动。——艾•赫胥黎

八、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九、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哀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十、 学问胜于皇冠(欧洲)

关于学习读书名言

十一、 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巴甫洛夫

十二、 知识是青年人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富,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古希腊〕第欧根尼:《第欧根尼传》

十三、 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作者:伊斯巴哈尼

十四、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泽东

十五、 愚昧将使你达不到任何成果,并在失望和忧郁之中自暴自弃。——达•芬奇

十六、 挫折时,要像大树一样,被砍了,还能再长;也要像杂草一样,虽让人践踏,但还能勇敢地活下去。

十七、 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托•因哲伦德)

十八、 有比快乐、艺术、财富、权势、知识、天才更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这极为宝贵的东西就是优秀而纯洁的品德。——塞缪尔•斯迈尔斯

十九、 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

名人关于吃的“丑闻”和轶事 篇14

白先勇小说中用餐礼仪与“国产贵族”洪晃们的“乌龙记”

洪晃曾写文章讲过“开国”初期,“中国贵族”们吃鱼子酱闹出的笑话:因母亲章含之1971年调到外交部工作,家中时常能分到邦国送的贵重礼物。碰上伊朗送礼,章含之分到四箱黑鱼子酱,家里人也不识货,就用来拌稀饭。

而同为贵族之后的白先勇则在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中,这样描写上海女人食用鱼子酱的过程,“尹雪艳吟吟的笑着,总也不出声,伸出她那兰花般细巧的手,慢条斯理的将一枚枚涂着俄国乌鱼子的小月牙儿饼拈到嘴里去。” 尽管白先勇记忆中的上海一直是十分模糊的,但是尹雪艳进食鱼子酱方法还是非常到位的,姿态就更不用说了。

鱼子酱的标准吃法

尹雪艳“那兰花般细巧的手”慢条斯理的拈着的“小月牙儿饼”,应该就是专门用来进食鱼子酱的咸味饼干。这种饼干可以是满月形的,也可以是新月形的。把鱼子酱铺上饼干的表面之前,俄国人还喜欢在饼干上先抹上一层酸奶油。当然,这是顶极鱼子酱的搭配,如果吃的是普通货色或者是红色的三文鱼卵,几片苏打饼干或三明治面包便足以打发了。

吃鱼子酱最好的方法,便是用最简单的方法:直接入口。若要倒在盘子里面吃,盘子要先冰镇一下。若要直接就着瓶罐吃,那就把瓶罐放在碎冰里面。薄片吐司涂无盐牛油,俄式薄煎饼,或一两滴柠檬汁,可随意搭配。

除此之外,鱼子酱还有一些不很“尹雪艳”的吃法,就是像东江酿豆腐那样把鱼子酱酿入煮熟的鸡蛋里面,再撒上点洋葱末。这也是北京“莫斯科餐厅”从前的一道名菜。不过此法只有像三文鱼、鳕鱼卵那种颗粒粗大并且味道腥咸者才适用,严格地说,把上述鱼卵称为“鱼子酱”是一件略显勉强之事。

鱼子酱最珍贵的一点,全在于这鱼卵送入口中时,必须是粒粒完整无损的。只有这时,在你用舌头和上颚压碎鱼卵的这一刻,你才能领会到:费了这么多手脚,原来全是为了这小小鱼卵中美味爆涌而出的感觉。鱼卵若是先被餐刀压破了,含了一嘴鱼子酱的高潮快感,就提早由吐司享受到了,而轮不到你的舌头。所以,一定要用汤匙。

鱼子酱如何配酒?

依传统是俄国或波兰的伏特加,整瓶酒还得冰在一大块冰里面,把伏特加冰得会刺痛喉咙。但是,可别冒险用加味伏特加作实验:加味伏特加的味道会和鱼子酱打架,通常还会打赢。甜味非常低的香摈也称绝配,除了吃骨碌碌的泡泡之外,还同时喝骨碌碌的泡泡,颇有对称巧妙之感。

鱼子酱的鉴别:含盐量

事实上,盐分含量的高低乃是评价鱼子酱等级高下的重要指标。如果不是因为在盐分上的战战兢兢的拿捏、装罐以及运输上小心翼翼的伺候,在今天的饭店里,鱼子酱则很有可能只是像花生那样被当做餐前小食奉送。

一般来说,越高级的鱼子酱,鱼脂的含量越高,同时盐分的含量就越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鱼子酱天然的本真滋味才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鱼卵天生含钠,为了保鲜及运输,以“剖腹产”方式取出之后,还得额外加盐。品质越好的鱼卵,用的盐也就越少。这一判断,全凭制作现场的经验丰富的鱼子酱大师在以望、闻、切、问四法在两根烟的功夫里做出。

鱼子酱的盐分含量问题,也曾经是被弗洛伊德分析过的一个著名梦境的关键辞:“无盐的鱼子酱要比咸的鱼子酱更高贵。将军的鱼子酱—贵族式的权利……但是在‘无盐—咸’,‘eseres-Ung-eseres’(发酵—不发酵)之间仍然没有中间的过度思想。但这可以由gesauert-ungesauert中找到。在逃离埃及的时候,以色列的子民没有时间让他们的面团发酵。为了纪念这件事,他们从复活节开始直到这一天都是吃着不发酵的面团。”(见《梦的解析》)

总之,低盐的鱼子酱比多盐的鱼子酱高极,发酵的面团比未经发酵的面团好吃,正如游水的海鲜比不游水的海鲜生猛,而冻僵的“冰鲜”又比风干的咸鱼高级,健康的笑话要比咸湿的笑话道德,凡此种种,不仅是常识,而且早已深深地扎根于潜意识之中。

鱼子酱沙拉

材料:蛋、鱼子酱、洋葱、莴苣和法式蛋

孔子关于读书名言 篇15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朽木不可雕也。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巧言令色,鲜矣仁!

7、礼之用,和为贵。

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4、德不孤,必有邻。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9、过,则匆惮改。

20、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1、过犹不及。

2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3、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26、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2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2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0、见得思义。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32、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3、不学礼,无以立。

34、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38、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3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0、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4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3、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4、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关于好读书名言 篇16

2)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3)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6)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7)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8)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9) 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英国作家]

10)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11)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12)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13)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14)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5)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16)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7)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8)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19)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上一篇:读《儒林外史》后感下一篇: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