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

2024-10-09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通用13篇)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 篇1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1

改变人生命运的无非两样东西:一个是你读过的书,一个是你遇到的人。——题记

翻开这本书,最初是因为同学兴致勃勃张牙舞爪地推荐,“他也是老师,你真应该看看,非常不错的”,此书作者,李笑来,新东方资深教师,怀着一点怀疑,还有一丝期待,期待这个同样是教师的人能够给我精神上帮助,我翻开了它。

看了书名就知道这是教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的,以前也读过不少,不过收效甚微,过一段时间连书名作者都想不起来,一开始对这本书也是这样的怀疑,对于时间管理,似乎自己没有真正的有过什么切实的概念,习惯了被事情牵着鼻子走,浑浑噩噩,普普通通,一路走来还算顺利。对于那些一直发光发亮的人才,一直觉得可望不可即,要成功,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有些事情拖沓这不去做,于是今日泯然众人矣。这本书打开了我心里萦绕已久的谜题,事情该做的都做完了,为何别人是发光发亮的,而自己只能平凡度世?问题的焦点并非时间,而是我们自己。管理的对象,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从“被时间追着跑”、整天喊着“忙忙忙”的窘境,到努力去平和心态、尝试把时间当做朋友。说这本书只是关于时间管理未免过于浅显,他更多教育我的是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一个人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做事情,这些都是和个人心智成熟与否有着莫大的联系。天天制定计划但天天都不能完成的尴尬境界是我以前生活的写照。本书不仅仅讲的是如何规划时间管理时间,更重要的是对时间的看法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反省。大脑的“遗忘痛苦”功能让我多年的困惑恍然大悟,明白了每次和别人争论想举一些痛苦的例子时老是不得成功。另外一个观点:大脑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两种想法老是对立的。自己的想法是理性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大脑的想法是物理的是消极懒惰的。当区别出大脑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之后深感自己在头脑中进行不同思想斗争时理智能战胜。作者不光是给我们讲道理,还辅助以大量的亲身经历去说理,很有可信度和说服力,并提供了他所使用过和验证过的方法给我们借鉴。

20xx的春夏,伤感美丽的毕业季,浮躁的心静了下来,没有太多的事情,反而有了时间充实一下精神空间。带一杯清茶端坐图书馆,一页一页翻着书,有些懊恼太晚看到这本书,喜欢书里的一句话,看起来像是为我之前那么多年的懒惰找到了借口,“有些道理是突然醒悟的,在此之前,需要时间。”不管怎么说,书读过了,道理知道了,但最重要的还是行动。不怕慢,就怕站。如书中所言:“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越早醒悟越好。”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2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报了三门理财课,我学习理财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不要傻傻地冲到股票市场里被割韭菜。事实上,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后来,因为我自己的收获不小,然后就劝表姐学习理财。她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没钱不需要理财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么拼。我发自内心地替她着急,希望她能够通过学习稍稍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

其实,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只是一直被收在柜子里没有打开过。上周才翻出来读,在第四章找到了,很多人拒绝学习的理由。

主要有三点:

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

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

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就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实时也确实如此,我本人就是因为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及那种收获的喜悦才会鼓励身边的人坚持学习,并且不间断学习。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曾经一度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学校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那会因为自己眼界小、目光不够长远,因为没有坚持学习,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学习产生的收获带来的乐趣。直到大学毕业,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改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一旦学会就不会忘记,无论多少年不骑车,就还是能够上车就走。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其实,那些拒绝学习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响而把“学习”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管理时间”、“珍惜生命”、“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十几分钟学习而导致其后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连只有一次的人生都没有过好。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3

阅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作者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然而留心成功者说的话,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曾经面临、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这不是他们故意的,因为他们也是人,跟所有的普通人一样都有不同程度的虚荣心需要获得满足。他们现在的成功是确定的,那么,这成功的荣耀就取决于其难度有多高,即,起点条件越差,现在的成功将显得难度越高。只有难度越高,才能获得越多的掌声,被认可的程度才越强烈,才会被人们更加五体投地地佩服。成功者很多,但是,你身边真正的成功者却很少;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而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你的判断。

书中抨击泛滥的成功学,这是现在社会上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名目众多的名人传记,成功多少法则等畅销书总能聚焦众人目光。很多人信奉成功学中金科玉律,把自己的灵魂交给所谓成功人士,希望追随他们的脚步达到他人想要的,像成功人士那样的地位,财富。而人的记忆或感觉,往往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而是经过过滤,扭曲,重组等描述的。所以成功人士讲述的大道理是 “无语病”,“放之海内外皆适用”。

这本书的名字我觉得如果叫“开启心智之旅”似乎更好,心智好的人才能把时间当作朋友。平时上班工作非常繁忙,总觉得在单位事情杂事多得做不完,一会一个检查、一会一个评估、一会电教要修理。看了本书后才发现,原来问题不在时间上,而是在自己。如同书中说的:“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应该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

“心智指的是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综合。在社会中,一个人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原来自己这么些年来一直缺乏的是真正的思考能力。如果心智不高,就算非常努力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提高会非常慢,或者到一定时候后会出现平台期。所以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就是要不断提升心智。“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我相信这个社会上80%的人是不明白心智这个词的,他们一辈子也不会认识到。而真正成功的人,一定会拥有很强的心智。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4

对于罗振宇和他的逻辑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我而言,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这句话:我们有个大胆的猜测未来的交易都将是社交。在我看来,这和社交化电商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未来的交易都是社交,入口建立在彼此间的信任,与社交化电商一样,都是建立在熟人的基础上。当然,交易不仅仅包括电商,还包括线下交易等等。下面,我将用社交化电商来支持这个观点。

与传统电商相比,社交化电商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购物社交化:社交让购物更有价值

1、社交平台支持电商,微信,QQ的社交属性为电商提供强大支持。

(1)用户以自然状态分享信息到社交网络,引发自然、真实的互动,引起好友的点击、阅读、购买兴趣。

(2)用户的分享数据汇集,引发用户关注、口碑传播、产生流量、购买等结果,从社交网络流传到电商。

2、微信成为互联网的超级入口。

(1)用户规模庞大、活跃性高、粘性高(到目前为止,微信的日用量达到7亿之多)。

(2)微信为电商打开了“八大入口”:服务社交、身份、信息、流量、支付、购物、推广。

二、社交化电商较传统电商的优势:

1、功能一体化:集社交支付电商平台功能与一身,更容易将用户引到电商平台,完成交易。

2、支付场景化:微信为支付提供了应用场景的生态体系和底层构架。微信支付实现了与支付场景相结合,而非单一的支付工具。

3、运营高效化:运营成本低,减少传统电商服务中的运营损耗。

(1)运营的便捷性:运营成本低,支持第三方软件接入,省力省心。

(2)减少了人力投入。

(3)提高运营效率。

4、推广即时化:微信,QQ基于熟人关系链更容易实现购物信息即时推广。社交电商正是主攻“熟人经济”,建立在熟人社交的信任基础之上。社交电商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用户的口碑。只有做好产品和内容,获得用户的信任才能促使用户进行主动分享传播。好友推荐是影响社交电商用户购买最主要的因素。

这是我对——我们有个大胆的猜测未来的交易都将是社交。这句话的一些相关观点和看法。

当然,除了这个,罗振宇还谈到了互联网的转型、资本寒冬和创业潮、O2O大战和合并大潮、支付大战、阿里巴巴、微信、小米和华为等,并在这些案例中穿插了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5

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看过任何李笑来的文,习惯性的去百度,百度百科这样介绍他,李笑来,原新东方名师,自称“中国首富”,多本畅销书的作者,著名天使投资人,致力于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虽然不懂什么是,也没看过他的畅销书,但直觉上来讲这人是个大咖,成功人士,他的书有看头。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是他多本畅销书中的一本,豆瓣评分8.5,算高分了。作为读资(读书资历)不高的我来说,看书都是挑高分的,大咖推荐的,因为我不会选书,只能通过大家的眼睛来选,毕竟空闲时间就不多,能不浪费就不浪费。

这本书首先讲了心智的力量,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心智决定了,未来我们是开心还是痛苦,如何开启心智,然后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最后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这其中对我来说帮助最大的是,时间管理这一节,因为我之所以时间不够用,多是我自己不会安排,不会管理,没有计划。也不曾持续坚持做过什么,更没有一个长久的学习习惯或者个人一个好的习惯,当我看到精确感知时间那一节时,作者介绍他通过事件记录帮助记忆,以及通过记录做的那一件事情,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来进行调整自己的可用时间,经过调整后会发现有些事情就是在浪费时间,可以直接不做,这样我们就能节省一部分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对于我是那种没有安排的人,随意随性,看着这节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可以合理的取舍利用时间,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因为要做的事情过多,导致最后完成率很低。

还有一节就是讲到学习新技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跟我们学习,工作不搭边的技能,学的再好也没用,还记得有句老话“艺多不压身”所以当有机会学习新鲜知识时,不要觉得跟你的专业,或者工作不搭边,就拒绝学习。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当你有机会学习时尽最大努力去学好它,总会用到的,学到自己肚子里的都是宝贝,说不定哪天它就发热发光了。

借用书中的一个故事来结尾,就是雄鹰与蜗牛爬金字塔的故事,雄鹰展翅高飞就能到顶端,蜗牛却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爬,最后他们看到的好处风景是一样的。一个是用勤奋,一个靠的是自己的坚持努力,如果雄鹰不够勤奋地练习飞翔,蜗牛不够坚持,他们都将看不到顶端的风景,只要我们够勤快够执着总会成功。

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你未来阅读书单中的一本,因为它是值得阅读。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6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特别新奇,一般来说都是和时间竞争、和时间赛跑、时间管理之类的书籍。可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还是第一次见,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下面是我个人的拙见:

先普及一下时间这个概念,在我心目中,时间就是岁月,就是生活,就是工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困境时什么,是不是时间不够,还是不能自律,了解好之后就是要精确感知时间,自己对时间的把控要恰到好处,而把控最好的工具是:纸和笔。

假如说时间管理是每天的任务清单还有待完成的事项,那么感知时间就是认识它,并熟悉它,把时间做到细分化,精确化,减少不必要浪费,因为耗不起,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冷冰冰对待一个朋友。

每个人都有心智,只是还不知道有没有开启,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智是什么,甚至还是不了解心智到底是什么,一个人的“心智”是指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心智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和世界。“心智”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阶段,自己每次获得一次进步之后,其实也是心智在升级和主动起作用。

怎么与时间做个好朋友,不是管理时间,然后再去做朋友,而是通过管理自己去和时间做朋友,也是走向自律的表现,给自己制定的任务,并用最好的工具记录下来,然后逐步实行。

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开启心智,本书的着重点都在心智的了解,心智的开启,心智的培养上,那认识心智之后,怎么开启,开启第一步就是要和时间握手言和,而不是敷衍时间,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践,你才有获得心智的力量的资本,这个资本是时间给你的。最好的心智培养是,打开书籍,认真的去看好书,了解书中的精华,书本是获得知识的直接来源,你心智的强大与否,刚好和你的知识和见识有很大的联系,不要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就获得一股能量,那也只是觉得,因为你还没真正理解时间的本质。

你的心智会帮你渡过一些不必要的大坑,比如那些“成功学”,还有一些很励志的鸡汤,当你看的越多的时候,你的心智不自觉就会下降,因为你在这个时候已经对时间的认知免疫了。如果你的心智在你强大的知识下起作用,你就会有自己的思维,虽然不是那种批判性思维,但至少自己还会去思考,思考又是本书的一大重点,思考是表面,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辅助你的心智成长,深入思考不是急于求成,是思维的总和,也就是综合性思维,凡事都有自己独当一面的看法,当热,这个独当一面不是你骄傲的资本,而是心智的强大,自己的自信。

本书的核心关键:把时间当做朋友,要知道心智的强大、深入思考、还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再学习。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相关文章:

1.《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4篇

2.把时间当作朋友的读后感

3.《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范文

4.和时间做朋友读后感

5.《把时间当作朋友》精选读后感

6.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7.《把时间当作朋友》的读后感

8.《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9.《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 篇2

一、尊重学生人格

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很少用命令式的口吻, 多用商量的语气, 充分尊重学生。我在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摘录优美语段时, 总是用商量的口气对他们说:“我们已经欣赏完这篇佳作了, 这么好的文章大家是不是该背诵一下呢, 其中精彩的语段是不是该做做摘录呢?”学生都乐于接受这种语气, 觉得老师把他们当做朋友, 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 并尽快完成了背诵, 也积累了一些写作素材。尊重学生尤其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能辱骂, 甚至殴打学生。教学中常会有不认真听课或捣乱的学生, 我很少当面指责, 多是课后与其沟通谈心, 了解情况, 讲明道理, 既顾全了学生的面子, 维护了他们的自尊, 又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事后, 这类学生都能较好地遵守课堂纪律, 认真听课, 课堂和谐了, 学生的成绩也上升了。尊重学生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允许他们畅谈心扉, 引导他们阐释观点、看法,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 又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

二、构建师生亲情

“爱”是人类情感的基础, 它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顾明远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 更应注重对学生爱的激发, 从爱己到爱人, 从爱校到爱国。有人说:“最难走的路是心与心的路;最遥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教师就应在教学中用爱架起心与心的桥梁, 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 让孩子们感觉到父母般的呵护。爱在力则聚, 爱亡力则散。只有教师不断地关爱学生, 才会使亲情在师生之间滋生并蔓延,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永不衰竭。

三、缩短心理距离

古人曰: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要亲近学生, 必须走进学生的心里,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从而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平等的像是在进行朋友间的对话。教师, 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 而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伴侣。教师只有放下架子, 不以长者自居, 平等看待学生, 并视为知己, 学生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 交流心声, 才乐于接受你传授的知识。好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引路人, 生活中的同行者。教学中主动与学生交流, 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 做到启迪心智, 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生活中做学生的榜样, 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 与学生同欢笑共忧愁。

四、激发学习潜能

把婆婆当朋友,把老公当宠物 篇3

现代职场女性很辛苦,仔细思考,也很不公平,在公司里调升职务,男人始终被列为优先考量对象,而且老板、主管,乃至于女人之间还会彼此安慰自己:没关系,我们得顾家。不解的是,男人就不用顾家?再说儿女从喝奶、上学到叛逆期,花最多时间陪伴他们的是母亲,但大部分儿女却视那位常赶不上晚饭还喝得满脸红通通回来的父亲为偶像。在生活中,父亲常扮演白脸的角色,母亲则注定要整天对孩子耳提面命,为了成绩和琐事跟孩子红脸相向。

唉,这种事我见多了,男人习惯性把儿女的恶行劣迹,当成女人的年度考核重要项目,仿佛他是家庭的董事长,女人是总经理,若总经理不好好表现,就有的说了。

更麻烦的是,女人除了妻子和母亲外,得再一人分饰多角―儿媳妇,怎能不错乱。少有岳父岳母不爱女婿的,但婆婆喜不喜欢媳妇,嘿,难讲。

拿我来说,每回随老婆回娘家,丈母娘大早上去菜市场,恨不能鸡鸭鱼肉撑死她宝贝女婿。拿朋友小贝来说,每次随老公回婆家,她都要一大早去菜市场,就怕买了鸭鱼肉少了鸡,婆婆偏这天想吃鸡。

小贝的媳妇生涯算精彩的,提着菜到了婆家,二话不说先下厨,小叔子在客厅已经开了酒,小姑子则臭着张脸从卧房向着忙碌的厨房喊:“我减肥啦,吃什么吃,烦死人!”

过年的连续假期,小贝又得再兼任女佣,除夕在婆家忙,初一回到家得侍候老公、孩子,初二回娘家又怕自己父母辛苦,所有事情仍由她揽下。好不容易到了初四,老公说他朋友来家吃饭。那么初五呢?初五公司开工,又得再去看那一窝男人长官的脸色。

女人,苦。所以,身为女人要会苦中作乐。比如,要多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皮肤,要多运动、吃健康的食物;还比如,不把自己当成婆婆的媳妇,而是她的朋友。

这个理论是从杰西卡身上学来的,她不像大多数女人每次回婆家前,费尽心思想怎么孝顺公婆,而是彻底将婆婆朋友化。寻常日子她会打电话给婆婆:“妈,我们公司上网团购花生酥,我买8盒,你要不要,分你两盒好了。”

不回婆家的假日,她也会打电话问:“妈,听说有家酒店的下午茶不错,要不要一起去试试。”工作的不顺利、孩子的不听话,拿婆婆当朋友般倾诉,久而久之,婆婆会反过来对杰西卡说:“我那个儿子从小被惯坏,别理他,星期天来家里,我替你补补身体。”

婆媳关系多是单向的,朋友关系则是双向的。你们不信?有回婆婆和公公闹脾气,杰西卡知道后二话不说抓起手机对婆婆说:“妈,你来我们这儿住住,保证两天后爸爸来道歉。”

换成婆婆的心理,她也想参与儿子的家庭,也想和媳妇维持良好关系,和媳妇交成朋友,远比两人见面相敬如宾要快乐多了。

打破婆媳传统的尴尬鸿沟,修炼到一起看电影,一起聊八卦的地步,距离马上大幅缩短。

试试关系的改变,不仅把婆婆当朋友,把子女当成无话不说的情人,把公司的男性同事视为当仁不让的竞争对手,也会有海阔天空的效果。至于老公……嗯,把他当成宠物如何?

你们见过人家是怎么对待宠物的吗?先要训练,免得到处撒尿拉屎,还会伸出前爪握个手。前几天去莎莉家,她养了条金毛犬汪汪,不知怎地在钢琴旁撒了几滴尿,莎莉立刻板起脸把汪汪抱到尿渍前骂:“这是谁尿的?为什么不听话?晚上的饼干没了。”

汪汪“呜”了几声,夹着尾巴走去角落。隔了几分钟,莎莉拍拍自己的腿:“来,到妈妈这里来。”汪汪二话不说跳到她怀里,只见莎莉对它又揉又搓地说:“妈妈的小宝贝,知道错了就好,乖,妈妈刚刚凶你了。”你们虽没在现场,却绝对可以想象,汪汪服帖得不得了,在场的人看了心中也佩服得不行。张弛有度、软硬兼施,嗯,把对汪汪的这一套用在她老公身上,效果不会错。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篇4

市面上很多这一类型的书,看多了需要每次都给自己做个时间列表,因为看太多,所以根本就不会给自己做。

很长时间,都认为自己是个有计划的人,每次要开始一项工作或者一件事之前,都会想很多,很多,已经不止三思了,可能N思都有。

后来,世界变化太快,生活充满太多意外,终于发现自己的计划总是不知觉的被什么给打断,于是放弃了许多长期的计划。

再后来,经历太多事情后,发现自己苦于被计划所圈住,于是开始享受无计划的生活,虽然还是有时候还是觉得自己在浪费着一些时间,觉得抓狂,但是也得到了些许快乐和放松不是。

毕竟自己并没有完全放纵自己,还是每天都在进度一丁点。

看了此书三分之一,说不上茅舍顿开,却也有些豁然开朗。

毕竟也是个新东方的牛人的亲身体会。

有些确实很生活很实际,甚至是说到了一些我们不愿意承认却又是在每个人身上都会看到的陋习。

书店里畅销榜的书架上永远放着那么些貌似排名很高的书,内容多是被千万人说腻了的道理,食之无味。

一时间我还找不到什么词语形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调侃式?诙谐式?反正是会让你很虚心很认真的去接受他说的建议。

下面是摘录的一些比较好的句子。

“如果一个项目不超过7个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

“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一个人失败经历得多,经验就相对更丰富,而后就少犯错。”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我终究也明白这个道理,制定一个长期计划,并坚持到底的实践去完成,这也是一种能力,现在的我还没有能力去做这么一个计划。

笑来童鞋引用了崔健的一句话“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应该也是IBM的一句广告词,后半句印象中应该是“所以要将变化写到计划中。”至今我都记不起当时是谁和我说过的这句话。

但是无论变化有多快,有多少变化,计划总应该是有的。

有些计划,比如运动,跑步,一个词就可以让自己明白,也没必要去规定一个期限。

一辈子亦或是几天,想起来就可以去做。

“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很多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

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说的就是我。

因为对未来的恐惧,因为缺乏应有的安全感,我想在确定目标之前总不能白白浪费时间,坐以待毙吧。

于是不停地学,最后忘记了去指定一个真正的目标书一定要自己去读,书摘一定要自己去做。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大脑的“选择性输入”机制控制我们听我们爱听的,看自己喜欢的,写我们爱写的。

笑来童鞋26岁的时候不小心发现自己竟然不会思考,今天26岁的我早在去年就知道自己不会思考,一直挣扎到现在,到现在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貌似极度的空虚。

“事实上,买回来的一本书里,哪怕有一句话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思考、带来改变,就已经值回书价了。

所以,有些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心态。”这几天一直徘徊在买书和不买书之间,现在不是新出的书,在verycd一般都能找到电子版,很省银子,对于我这样多无产品待业青年来说。

就现在看的这本书也还是电子版,犹豫了好久。

但是书有书的好处,拿着,看着,做记录也方便,徘徊中。

“爱迪生是否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本质上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该努力还得努力,不应该仅仅因为别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们就放弃努力。”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

看到后面发现这位童鞋和我一样对励志书籍有相同的观点:“励志肯定没有什么错,因为人就是需要鼓励,但不能胡说。

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痛恨许多的励志书籍,甚至觉得很多时候,“成功学大师”干脆就等于“江湖骗子”。

并且某种意义上,他们比江湖骗子还可恶,因为骗子最终只不过是骗走你一样东西,如果你聪明的话可能不会被骗,或者就算被骗了,也可以想办法弥补损失。”

“换句话讲,尽管运气确实存在,但我不能相信运气,或者完整地说,我不能相信运气与我有关。”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篇5

在此列举首读此书时感想和思考如下: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与其不停的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的虚度更多时间。

这是我常犯的毛病,每次开始做一件新的事时,就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的古训去寻找最好的策略和工具,一味的追求事半功倍,花费了大量时间,测试各种方法和工具后,却又因为兴趣的更换而放弃,或因为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去评判各种策略和工具优劣,从而不了了之,根本没有开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实际上古训并没有错,错的是我自己:在不清楚自己是否会坚持下去的时候,利其器并没有任何意义;而所谓最好的策略和工具,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但没有实践经验,根本不明白自己的需求,又如何能去寻找最好的?

因此,我要做的应该是:开始新的学习时,先以最简单的策略和工具去实行,在明确自己会坚持下去和通过实践了解自己的需求之后,再逐步去寻求和更新最优策略和工具,使得事半功倍。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

想要培养好的习惯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比如作息、饮食、锻炼等等,甚至也坚持超过了21天,但最后依然失败了,大部分都是偶尔一两次因为各种原因甚至因为懒惰没有坚持,于是就心灰意冷放弃了。

克服自己缺点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的缺点,既然懒惰如此强大,偶尔的挫折也是正常的,记得有人说过“只要没有放弃,就还没有失败。”挫折后吸取经验教训,依然坚持下去,就永远不会失败。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计划没有变化快,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须的,诞生,并不算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

对于这一节我的感受深刻,长期的计划,过于宏伟的目标,都是原来设定计划却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前路太过漫长,会使人失去前行的勇气。

笑来老师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完成的。”而我也可以从这里开始,从一个星期的计划和目标开始,慢慢积累自己计划和实现的能力吧。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写博客不要害怕错误,长篇大论不如少量而多写。

笑来老师在书中只说了第一句,后面是自我观察他的博客和内容结合自己经验所学习到的经验。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而写博跟教实际上相差不大,需要将所写的内容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加上自己的思考,再对外公开,属于学习中创新的类别。

而我写博往往会害怕错误,都要周到考虑各种角度和各种不同意见的可能性,导致每次洋洋洒洒一大篇,自然如此也有好处,可是导致的结果是相当劳心劳力,可读性和讨论性也差了很多,这也是导致常常偷懒疏于写博的原因。

其实出错又如何呢?多些不同意见和讨论,对于学习只有利无弊;写一些短小精悍的博文,自己也轻松,别人看的也不累。

在此再定下一个目标,7月要改变过往平均一个月一篇的陋习,每周1-2篇博文,一个月6篇,以此文为据。

“相信我,你并不孤单……”

《把时间当朋友》读书笔记 篇6

突然理解到时间管理本质不是管理时间,是管理自己的心智和认知,进而管理自己的行为,最终在同等时间中实现最高的产出。

人的心智模式影响认知水平,通过控制大脑、控制情绪、推迟满足感来让自己更好认知当下的事,不会因为非理性的东西影响当下时间的利用;开拓心智能够提高认知水平,把握当下的情况;要小心成功学,把重点放在提升自己上。

基于对外界科学认识和自己内在的提升,时间的利用自然就更加高效。

有一套好的时间利用方法,番茄,GTD等都是方法。这些方法需要背后的有关时间和自己的认知、对效率的理解等去支撑才有效,否则经常以失败告终,第六章里面包含这些背后的东西。

避免时间浪费:不要去证明自己,不要自卑,不要使用浪费时间句型,要开源节流。要知道哪些事情是无意义的,明显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产出的反而降低产出。

沃尔玛:把顾客当朋友 篇7

在沃尔玛消费,我并没有那种当“上帝”的高高在上的感觉,倒是时时处处感受到一种朋友间的友好:他们的微笑是真诚的,他们的服务是贴心的,他们会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地倾听你的咨询,他们甚至会一路把你领到你要找的洗手间……也许是出于对这种礼遇的回报吧,每次来沃尔玛,我们都要或多或少买点东西回来,事实上我们自己也清楚,很多物品都是可买可不买的。

在沃尔玛逛了几次,我有了一个新鲜的发现,在这里,顾客可以带包进入超市。我感到很好奇,因为这在其他超市是不可能的。别说带包了,就是赤手空拳进去,商家还是对你放心不下,到处贴上“偷一罚十”、“超市装有摄像头,请自重”等诸如此类的警告语以示震慑。

同样是开超市,难道沃尔玛就不怕偷?

受好奇心的驱使,我们决定也来享受一下带包进超市的“特权”。

“对不起!”在入口处,我们被一个漂亮的迎宾小姐礼貌地拦住。“请稍等一下!”她微笑着说,然后熟练地扯下一小段胶带,麻利地贴在我们手提袋的中间。迅速地做完这些,她微笑着示意我们入内。

什么意思?看着这段长不过5公分、宽仅约1公分的胶带,我百思不得其解。防盗吗?它显然不具备这种功能。那么贴上它意义何在?我人在商场逛,心思却在这段小小的胶带上,可总也参不透其中的玄机。我这人生性爱较真儿,决定向不远处一位管理人员模样的人讨教讨教。

“您好,需要我帮忙吗?”见有顾客咨询,那位工作人员停下手中的工作。我一看胸牌,是位经理。打断了人家的工作,我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认真地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很简单。”那位经理笑了。“顾客到我们店是来购物,不是来偷窃的。”

我心里涌起一阵小小的感动,因为作为顾客的一员,我受到了一种尊重,甚至可以说是可贵的信任。高明!沃尔玛就是与众不同。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贴上这么一段胶带呢?”

“这个……我也说不好。”他犹豫了一下,“这样吧,我带您去见我们总经理助理,让他给您解答。”

我开始有点儿后悔。干嘛呢这是,为钻这点牛角尖,竟要麻烦人家高层主管。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份儿上,去就去吧,心中的疑团不解开,我还真有点于心不甘。

在总经理室,年轻的总经理助理像接待贵宾一样接待了我。听那位经理讲明我的来意,他想了想说:“我们允许顾客带包进入超市,是出于对顾客正当权利的一种尊重,因为我们发现有些顾客不愿把包存在存包处。但此举一出,我们又担心会给顾客带来一些不便。”听到这里,我更是一头雾水,请他讲明白点。“也就是说,带包入内,顾客反而会产生一种不适应,产生一种微妙的精神压力,说直白一点,就是潜意识里可能会感到自己将会成为被怀疑的对象。”

确实如此。我点点头。

“但是我们象征性地粘上这段胶带,就为顾客消除了这种精神压力因为这等于是告诉我的顾客:您不必有什么顾虑,您的手提袋已经被粘上了。”

我不住地點头。沃尔玛就是沃尔玛,一段小小的胶带竟蕴含了这么深的学问。能如此殚精竭虑地研究顾客心理,真可谓用心良苦。生意做到这种境界,沃尔玛能够打造出一个商业帝国的神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经营者来说,把顾客当上帝,是一种高境界;而把顾客当朋友,想方设法为顾客着想,则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因为上帝是虚无的,而朋友却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篇8

2、成功学,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那些所谓成功人士只是恰巧遇到了对的时代,无论他们做什么都能成功,因此他们谈论那些成功经验,以及自认为身上的成功的品质,往往对我们没有什么帮助。

3、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在很多书上也提到类似的观点,只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你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毕竟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等价交换的,不存在一味的付出。

4、我们可以让自己在轻松安逸的“打发时间”中没有罪恶感——只要这是规划好的“享受”,而不是无节制的随意的。经常在周末快结束前莫名的失落,想来也是因为双休日过得浑浑噩噩,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

5、现代人都太浮躁和急功近利,最大的障碍是耐心。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篇9

孤独感随着时间在生命中堆积而与日俱增,但是我们真的孤独吗?我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孤独只是我们没有学会如何跟自己进行和谐相处的一种感触反应罢了。而且,孤独在一个人的时间里面占据很多比重,这种情况下,时间就已经不是朋友,而是敌人。

似乎我们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自己一直被时间追着跑,而且是被追得死去活来。近一年多来,自己的这种感觉体味的淋漓尽致,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时间的奴隶,不知自己从何处来,却又要归于何处。在时间的长河里面,我迷了路,游荡着。竭尽全力想把时间当作朋友,可它很蔑视的不屑与我为伍。但是生命总是会在平淡中给人以微微提醒,以便告诉我们生活还是存在希望的。

偶然的机会,偶然的邂逅,翻阅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作者,李笑来。这本书首先没有从大道理上告诉应该怎样的去压缩时间,没有像中学老师一样像念经般的告诉“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用力去挤,总是会有的”,更没有像某些书籍说只要按照所罗列的内容一项项做好,便会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而它,是这样说的:

“承认了吧,你对时间的流失无能为力。”朴实的话语,却告诉我们必须面对这像手中沙一样流逝的时间,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改变的前提,是先要承认及正确的面对问题,兴许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做出一点改变。

“共有的弱点:懒惰。”这个观点跟我的思想很相称,我从来不认为人的本性是“真善美”。懒惰、贪婪、欲望等等,这些才是构成人本性的东西,而活着便是为了修行,在时间与自我努力的过程中,一点点的趋向完美。

“长期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精辟犀利的文字,时间给与我们的,也会在呼吸停止的那一刻被统统收回。有点严肃,有点庄重,有点让原本多彩的世界变得黑白的感觉。不知道你看完有没有,反正我有这种感觉。

摘录这三句并进行了一定的自我点评,是因为这三句话告诉了,我应该好好面对我所存在的这个客观世界。看到光明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它背后的黑暗。也正是可以正视了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人的本性就是贪婪及我们终将会死去这几个事实后,才能做出一些决策,改变一些。文中继而有陈述了以下几句话:

“一切靠积累,一切都可以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对的,所有的别人眼中看到的你的一切,都是由你的时间堆砌而成,你怎样运用时间,时间就会把你洗涤成为怎样的人。我把醒悟理解成,对自己短暂的生命开始负责,是愿意用这一生为社会、为自己做一些事情,还愿意面对时光等待多年以后的垂垂老矣。无论怎样,都要经过时间的双手,改造而成。

“我知道我现在要学习、要努力,这个没问题。问题在于,学习也好,努力也罢,就好像投资一样,都是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现在的学习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所以,你必须告诉我,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处?没有用的东西我才不会去学。”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我们应对方法似乎只有机械般的学习,考试,取得优异成绩,顺利毕业,找份好工作,然后,这一生就过去了。由于年少自己的反叛,很愿意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与之抗衡,但是,我败了。所以,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在完成自己所谓正当事业的同时,活出真实的自己。这段话与也存在着自己的问题,思想偏开放,与现实有些不相符合,不建议绝大多数优秀的同学汲取。只有做好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才有能力去做想做的事情。

“与其不停的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对的,当我与时间为伴的时候,明白很多古人所说的话。原来不懂的,现在懂了;原来蔑视的,现在敬畏了;原来异想天开的,现在踏踏实实了。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所以,兴趣不仅仅来自我们内在的心灵,更会有一定比例来自外界,别人对你所做事情的评价和你所做事情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多行动比自己多想来舒服的多。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 篇10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想去了解她的思想、她的态度以及她读过的书的态度去阅读的。有时候她说过的话,对事情的态度会和我相左,而我只会是觉得她不懂世事,有时也会觉得和她解释好难啊。其实,她早已高出我一个高度,我却浑然不知。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渐渐明白了她之前的一些话语或行为,更明白了我们之间的一些争吵为什么会发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学习的书,虽然里面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但是他包含了一位前辈多年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未经世事,未入社会的“成年人”来说,它能带给我的.不仅是能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更能带给我一些思考,让自己找到一个更开阔正确的方向。

正如书的名字一样,书中提倡的理念不是管理时间,因为时间既可以成为我们的敌人,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而我们管理的焦点更应该是我们自己。我是一个话不多,遇事偏消极的人。每当我接到一个任务,在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我都会感叹:啊,这么多啊,这么难,我得啥时候才能完成啊?这是我的缺点,我的局限。但是尽管这样,我还是不免要去完成这些事,而最后我完成之后也总会发现,原来这也没有刚开始的那么难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好多年,好多次了,我却没有总结过,反思过。直到今天,我看了这本书并且想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的时候,我才真正的去思考这个问题,去慢慢的学会了解我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

我是一位情商堪忧的人,之前我就想当然的认为:嗯,这就是我,情商不高我也没办法啊。书中言: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地看,还是思考能力的问题。经过我代入我自己本身,我非常认同他的说法。因为很多时候我就是不善于去思考,不愿意去思考。更多的时候,我还拿我情商低为借口欺骗自己,简直是掩耳盗铃!

前面提到我是一个话不多的人,在和我的贵人通话时,我更喜欢充当一个倾听者,或者说我更享受听她说话。有时候听上两个小时我也不会觉得厌烦,但是我却不是一位合格的倾听者,因为一个会倾听的人应该给予说者适当的反应。想想小时候跟着大人去听戏,听到某处大家还都会欢呼或者鼓掌给予戏曲人以回应呢。而我在享受倾听的过程中时常保持沉默,没能很好的反馈,所以有很多原本认真的愉快的交谈最终都变成了激烈的争吵。这真的怨不得说者了,而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有做错什么,其实有时候沉默也是错啊。

时间总会悄悄的流逝,每个人最终成长为什么样,是一个需要勇气,需要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很苦,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 篇11

原创: 小郭律师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报了三门理财课,我学习理财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不要傻傻地冲到股票市场里被割韭菜。事实上,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后来,因为我自己的收获不小,然后就劝表姐学习理财。她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没钱不需要理财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么拼。我发自内心地替她着急,希望她能够通过学习稍稍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

其实,这本书买了一段时间,只是一直被收在柜子里没有打开过。上周才翻出来读,在第四章找到了,很多人拒绝学习的理由。

主要有三点: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就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实时也确实如此,我本人就是因为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及那种收获的喜悦才会鼓励身边的人坚持学习,并且不间断学习。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曾经一度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学校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最不爱学习的学生,那会因为自己眼界小、目光不够长远,因为没有坚持学习,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学习产生的收获带来的乐趣。直到大学毕业,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改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一旦学会就不会忘记,无论多少年不骑车,就还是能够上车就走。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把知识当朋友作文 篇12

学习需要动力,可是,我的“发动机”老出问题,总有不想干活的时候,我呢,又懒得修理。

直到有一天上英语课,陈老师对我们说了一句话——“如果我们把知识当好朋友对待,足够重视、报以真诚,它也一定不会辜负我们,才能为我们所用,帮我们取得好成绩;如果我们轻视它、敷衍它,日后也必将深受其害。”

瞬时,我就被陈老师的这句话击中了。于是我认真修理了自己的“发动机”,下定决心要结交更多的“好朋友”。

告诉你们个秘密:今天我特别开心,因为我又交了新“朋友”,这个“朋友”可是我费了很大力气才认识的。本来我觉得整个17课都很简单,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wintercoat”,我被它“埋伏”了。

开始我和它一点儿也不熟,觉得太绕嘴了。其实“winter”和“coat”它俩单独说还行,咋就缠在一起了呢。我一口气读了十几遍才读通顺!等“wintercoat”归降以后,我就开始练习整篇课文,数遍之后,终于算半个“熟人”了。

后来经过陈老师的一番沟通和促进,我俩才成了比较好的朋友。但我不满意,纳闷了半天,我咋就勾不住它的魂呢?不行,继续练!几遍过后,还是停顿在29秒。我就开始琢磨,到底咋回事呢?哦,我知道了!我觉得是因为我只熟悉他的头,不熟悉他的脚,我老练前几句,后面练得少,这样就造成前快后慢,于是我专门把后面几句又练了十几遍,冲到了27秒!

可我还是不满足,就再练,再练,再练……就这样练到了23秒!哈哈,这下我和他终于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了!

刘杰克和他的“好朋友”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有感 篇13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谈时间管理,指出了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作者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启发我们如何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大多数时候总是觉得时间管理是属于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成功人士的事情。对于我们这种闲散的平凡人士,时间管理似乎显得没有必要。但读了这本书以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自己的那种好逸恶劳而又自欺欺人的想法是多么荒谬!

“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很多人都是抱着人生短短数十载,何不及时行乐的想法,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也许并不是没有想过时间管理,但有时又觉得,自己这样的人有什么必要进行时间管理呢,时间管理有用来做什么呢?管理了时间又有什么用呢?然后带着这样白痴的问题又继续没心没肺地浑浑噩噩下去。

这是现如今千千万万度过高考而没有找到明确方向的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我身边很多同学朋友的真实写照。对于大学这种得来不易的清闲时光,总是耽于享乐无所事事。听到合理安排时间,好好学习的忠告时觉得好像很有道理,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再转过头的瞬间又忘了,继续沉溺在手机、小说、电脑、游戏里不可自拔,然后在若干年后带着悔恨与不甘向他人倾诉自己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活了一辈子却像是活了半辈子不到,而有的人活了一辈子却像是度过了几辈子一样充实。其实现在想想,曾经那些自以为享乐愉悦的时光到现在依旧留在脑海的却连一个小小的幻影都难以捕捉,那些伴随着无营养肥皂剧和网络小说的日子在记忆中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深刻的美好回忆,反而是曾经觉得又脏又累的社区服务,和同学一起在草丛里捡烟头,擦玻璃,发报纸。。。。现在想来依旧是那么记忆清晰,连当时因为被大妈骂时那种表面上不屑一顾,内心不服得要死的别扭表情都依旧那么鲜活灵动。然而那些所谓的享乐的日子却好像没有在人生中留下任何痕迹一样。因为享乐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惯性。那种无所事事的日子过久了以后,当每天都成为“享乐日”的时候,所谓的“享乐”似乎也不是什么值得人愉悦的事情了。于是越发觉得人生真是没有意义,一边痛恨着自己的不思进取一边继续没心没肺地不思进取着。偶尔看到一篇励志小文章以后会内心激动澎湃一阵子,然后又抛诸脑后继续过自己空虚的享乐日子。

其实人生的意义是自己定位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是自己拉大的。从小到大我们遇到的那些牛人,他们之所以成为牛人,一是他们懂得凡是走在别人的前面,二是他们懂得管理时间,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洋里的水,只要挤一挤,还是会有的”。所以他们的时间永远比我们充裕,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总能淡定自若无所不能。《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是一本励志书,却又不是一本简单意义上的励志书。较之一般的励志书,他显得平平淡淡,却又将一些问题那么真实那么赤裸裸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不能像对待心灵鸡汤那样简单看过觉得很有道理,却在转眼间忘个干净。

上一篇:羞涩是灵魂的镜子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常用古籍版本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