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

2024-09-30

静女(共10篇)

静女 篇1

关键词:《邶风·静女》,语文学习,艺术魅力

《静女》是《诗经·邶风》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爱情诗, 几千年来, 不知羡煞了多少痴男怨女。作者所着意描绘的“约会”场景, 可谓情趣横生, 柔情万种;作者所间接刻画的“静女”形象, 也是栩栩如生, 妩媚无比。如此活灵活现、真实感人的爱情, 怎不令人痴痴神往, 令人唏嘘再三。

问题是, 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 大多还没有成人, 正处于情感飘忽的“危险期”, 如果在教学中过度渲染、铺张《邶风·静女》的爱情, 就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误导。所以在教学中, 我在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这一段纯朴而热烈的爱情之外, 着重从语文学习的角度, 让学生去领略作品所凸显的艺术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跟学生约定,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然后各自提出若干个“问题”。把所有同学的问题收集起来之后, 再组织若干个学习小组组长展开讨论, 最后确定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实践证明, 因为这些问题探究的意味比较浓, 所以在课堂讨论中, 引发了学生思考, 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问题一:“静女”, 文中的解释是“文雅的姑娘”, 这种解释是不是值得商榷?

尽信书不如不读书。这个问题的提出, 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敢于挑战“权威”, 敢于挑战“现成的结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被发散了, 议论都颇有见地。

“文雅的姑娘, 面对约会应该很羞涩、很矜持才对, 可是她却主动提出约会, 主动送给对方定情物, 在约会的过程中还捉起了迷藏, 一点都不娴雅。”

“对啊, 从课文中静女的表现来看, 她应该是一个开朗、调皮、热情、大方的姑娘。”

“我认为‘静女’应该是姑娘的名字, 就像我们潮汕对美丽姑娘称为‘雅妹’一样。你看, 其中的‘我’, 口口声声‘静女’怎么样怎么样, 这还不是在乎她的名字吗?”

“也可以是她的昵称, 也可以是她的小名, 反正不能作两个字来解释, 应该是一个专有名词。”

学生的分析还是“有道有理”的。我在叹服学生思维活跃、创意十足的同时, 亮出了《诗经》研究权威的观点:

程俊英在他编写的《诗经译注》中对“静女其姝”一句作了这样的注解:“‘静’, ‘靖’的假借字, 善。……‘静女’亦当读‘靖女’, 谓‘善女’。”“静女其姝”, 程先生翻译为“善良的姑娘真美丽”, “静女”也没有作“文雅的姑娘”解释。

对于程先生的说法, 学生颇有微词。有学生认为:“程先生是从训诂的角度来理解‘静女’, 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与课文的解释没有多大的差异。一个性格憨厚的少年, 连如何应对‘静女’的调皮躲藏都‘搔首踟蹰’, 怎么会说出‘善良的姑娘真美丽’如此肉麻的活呢?所以, 程先生的解释也是不符合具体的对话情境的。”

那么, “静女”应该作何解释呢?我也说不出一个定论, 因为“公”也有理, “婆”也有理。我对学生说:“对于学术的争论, 要注重事实和根据, 随着大家知识水平的提高, 我相信, 以后在我们同学中间, 一定会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可信的结论。现在就暂且存疑吧。”

问题二:“城隅”, 文中的解释为“城上的角楼”, “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究竟哪一个相对合理呢, 请作出思考。

这个探究题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 进入作品的“情境”, 体味作品的情趣。下面是学生的一些观点。

“在城上的角楼约会, 与静女热情、大方的性格相吻合, 她才不顾及角楼上人多人少呢!因为她认为两个人相爱是光明正大的, 为什么不能让人知道呢, 要多在阴暗的角落里。”

“是啊, 现在不是有一些青年人把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爱情当做一种时尚吗?也许当时也时髦这样吧。”

“如果是我, 我才不会选择一个热闹的地方约会呢。在众目睽睽之下, 这样的约会还有什么情调, 还有什么诗意。”

“我也认为, 约会是两个人的事, 选择城边的角落更加合理, 那里比较幽静, 适合两个人互吐衷情。想一想, 那样的情景才叫做美。”

我想, 学生对于“约会”可能多数还没有直接的经验, 可是能够做出这样的思考已经很不错了, 我也不想再做过多的渲染, 因为一渲染, 可能就要偏题了, 所以我做了这样的总结:

“同学们的发言都有合情合理的地方, 说明大家还是有一定的思考力的。我本人还是偏重在‘城边的角落’, 因为爱情是神圣的, 也是纯洁的, 美好的爱情是拿来感受的, 不是拿来展示的。任何爱情都有它的自私性和隐私性, 在公共场合袒露的爱情没有美感。当然, 你们还是中学生, 你们还不懂爱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有一天你们会懂, 可现在你们的任务是努力读书, 给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当你们学业、事业有成的时候, 美好的爱情要向你走来, 你挡都挡不住。大家说, 是吗?”

我还是说多了, 但我很想让学生明白, 不要过早地涉及“爱情”。中学生“早恋”的现象不是一个两个, 应当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在适当的时间, 我还会跟他们专门说说“爱情”。

问题三:“静女”这个形象, 在大家的心里肯定很美、很美, 但美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只是用“其娈”、“其姝”来描述, 显得非常的苍白、非常的无力。究竟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静女”的美丽的呢?

这个问题难不倒学生, 他们一下子就回答出“侧面描写”。设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感知, 同时提高分析能力。我问学生:“在你们的记忆中, 有没有关于侧面描写的例子?”学生稍作思考, 然后纷纷发言。

“《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就是用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罗敷的美, 通过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的‘反应’来表现, 可谓深入人心。”

“金庸的《鹿鼎记》中写韦小宝见到陈圆圆, ‘张大了口竟然合不拢来, 霎时间目瞪口呆, 手足无措’。陈圆圆一笑请他坐, 他‘茫然失措, 双膝一软, 跌坐入椅, 手中茶水溅出, 衣襟上登时湿了一大片’。如此一写, 陈圆圆的容貌的非凡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我真的感叹学生有如此的阅读视野, 我相信, 如果让他们说, 他们还会说出很多。我及时刹住, 问:“那么, 课文是如何写‘静女’的美的呢?”学生七嘴八舌, 在编定的小组内展开讨论, 最后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能够让一个少年‘搔首踟蹰’的女孩, 或者有一个好的容颜, 或者有一个好的性格, 两个字, 就是‘可爱’。这是通过少年的行为来表现‘静女’的可爱。”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少年的眼里, ‘静女’的美已经被放大。‘静女’送给他的‘彤管’, 本来只是乐器, 可在少年的手里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就是‘爱屋及乌’。写‘彤管’的美丽, 实写‘静女’的美丽。”

“一根‘荑草’, 很平常, 可因为是‘美人之贻’, 也变得美不胜言。也是以‘荑草’写‘静女’。”

学生还说了很多,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可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呢?我还是要说几句:

“侧面描写往往能够激活读者的想象力, 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 让读者在自我的创造中补充和完善正面描写的不足, 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节探究课, 基本实现了我既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不仅在讨论中增长了知识, 而且学会了探究的方法。相信学生如果能够带着探究的意识去读书, 就一定能够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学生的评价只有一句话:“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学习过, 感觉好新奇, 感觉好喜欢。”有学生这句话, 我心足矣。

附:《静女》原文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静女》的“空白”艺术 篇2

《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

诗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如此,这三小节就发展成了三幕小短剧。

幕一(开头四句):男子想和一个腼腆文静的漂亮女子幽会,问她幽会的地点在哪?女子笑而不答。后来女子悄悄打发一个小丫鬟(或她的弟弟妹妹)告诉男子:“在城角儿。”因为那里人少又僻静。听到这个消息,男子兴奋得饭也吃不下了。好不容易挨到日暮,便飞一般地奔到城南的角楼。“咦,怎么没有她的身影,难道失约了不成?”再细一看,大喜过望,她来了,瞧!那角楼边儿不是放着她答應送我的彤管吗?她一定是藏在哪里故意让我着急。男子找哇找,找遍了角角落落就是没有找到,急得在角楼四周走来走去,抓耳挠腮。

幕二(中间四句):找哇找,男子又急又气地蹲在了墙角一言不发,拿起彤管吹起了那首曾经让她心动的乐曲。果然,不知什么时候,女子悄悄地走到他的身边,静静地站在那儿入神地听着。一曲完了,两人见面,分外高兴。女子说:“真好听。”男子说:“那是因为你送的彤管好。”

幕三(结尾):转眼春天来了,大地吐绿,碧草如茵。一对男女的爱情也在滋润成长,他们打算订立婚约了。又是一个春风和煦的傍晚,依然在初次见面的城楼边。姑娘已消去了初恋时的腼腆,手持一束洁白的茅草芽和几支野花儿,亭亭玉立,等在那里。这洁白的茅草是爱情的定情物,她在姑娘的手中是那样的纯洁美丽,如天边的白云。在小伙子眼中,茅草芽儿已经和美丽的姑娘融为了一体,他接过了茅草芽,也就接过了姑娘的心。

诗经《静女》教案 篇3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汝)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2.静:娴雅安详。

3.姝:shū 美好。

4.城隅:城角隐蔽处。

5.爱而不见:通“薆ài”隐藏。见,出现

6.踟躇: chíchú徘徊不定。

7.娈:(luán)年轻美丽。

8.贻:yí赠送

9.彤管:至今说法不一,一说红色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为茅草的嫩芽,一说是乐器。

10.说怿:说,通“悦 ”。怿,喜爱

11.牧:野外。

12.归:通“馈”,赠。

13.荑:tí 白茅,茅之始生也。引申之为草木嫩芽。象征婚媾。

14.洵:实在,诚然。

15.邶 :bèi 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东南。

16.有炜:wěi形容红润美丽。“有”为形容词的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17.匪:通“非”。不,不是。

18.女:通“汝”,指“荑”。

课文译释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可爱,她在城上角楼里等我到来。

她藏在什么地方我看不见,急得我挠头抓耳四处徘徊。

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柔婉,她珍重地赠送我一支彤管。

这彤管闪烁着红润的光芒,你的美好让我打心底喜欢。

送给我从牧地采来的茅荑,它实在是无比美好又奇异。并不是你的茅草有多么美丽,是美人的礼物才这般珍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静女》,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美。2.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通过学习诗歌优美的语言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4.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及通假字。2.《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3.赏析《静女》,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提问讨论法 4.分析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学生自主回答。

老师引导:举例,如《红楼梦》中形容王熙凤“身量苗条,体格风骚”,指女子身段婀娜多姿;举例“卖弄风骚”等,指人举止轻佻;举例,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则指人的文学修养。

老师提问:那么“风骚”最初的意思是什么?

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经·国风》中的《邶风·静女》。

二、介绍《诗经》

老师提问:那么,同学们了解那些关于《诗经》的情况呢? 1.首先,学生自主归纳《诗经》的有关知识 2.教师补充并总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没有明确的作者;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艺术手法为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特点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三、诵读《静女》,掌握字音字义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诗的节奏和语调 2.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特点 3.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4.老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 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指出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四、分组讨论,了解诗意:

1.老师提出一下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并回答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2.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2)这首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来体现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第二.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五、分析人物,总结内容: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2.《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

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背诵《静女》

静女教学反思 篇4

静女教学反思1

选了《诗经》。自认为是很美的文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多痴情的词,多美的句子。

自认为是选得很好。却不曾料到,其实,不太合适。

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现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没有课本。有些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好,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得非常好,录音,琅琅书声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可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或许是由于有听课老师在的原因,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所以,后来的时候,学生跟我说,老师,选的这篇文章不太合适,我们都没话可说。所以,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女生很多,男生却很少。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比较阅读课,是想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虽然,最后目标达成,但是,还算勉强。

静女教学反思2

《静女》是出自《诗经》的一首爱情诗歌,轻松活泼,因此在设计此节课时,我就打算以它为跳板,在初中学习过的《蒹葭》和《关雎》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诗经》有更深入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

整体思路是由点带面、由古及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在设计教案时,增加了一个学生展示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课下主动搜集资料,获得对《诗经》的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风、雅、颂、赋、比、兴”的抽象认识上。高一3班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学习,布置的任务很快完成,在正式上课之前,他们就分别将《采葛》、《子衿》、《桃夭》、《君子于役》、《木瓜》交了上来,组长将诗歌的读、译、赏析布置下去。但在上课时,由于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三组,其它两组没来得及展示。由于展示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欣赏歌曲《童话》的环节被省去了。如果再讲时,课堂上可以只展示最有代表性的《采葛》和《子衿》,由此就可以归纳出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又避免了课堂上冗长的.展示,节约了时间。

在上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静女》的翻译就是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的。但在学生展示完以后,我在归纳总结时,没有强调“俟我于城隅”这一特殊句式,导致有的学生对谁在等谁产生了疑问。在“深入理解诗歌”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但没有对人物性格进行归纳可以说是一大遗憾。

学生当堂背诵,通过检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流利地背诵,这是最大的收获。如果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诗歌默写下来,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反思下来,这一节课,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是收获很大。今后,我会在这条路上更多地磨炼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静女课堂实录 篇5

六都中学 许佳华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节鉴赏掌握人物形象和诗歌主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对古代爱情的自由和纯粹有所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注释对诗歌有初步的把握,基本能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但他们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还稍微停留表层,缺少对细节的把握,另外对诗歌的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等用法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需要在这两方面加强引导。

3、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手法鉴赏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 ◆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现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社会里,关于爱情和面包的讨论越来越引起大家的注意,前阵子的上海姑娘和江西小伙子的事件更是让我们不禁反问:难道我们的时代真的没有纯粹的爱情了吗?也许今天我们学习完《静女》这首诗歌后,我们在见证最美好的爱情后,会有自己的答案,关于爱情,关于诺言。

二、整体感知《 邶风• 静女》: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

俟:(sì)等待。娈(luán):美好。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A:《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约会,并且女子送了彤管和荑草给男子,表白自己的情感。

生B:《静女》写的是女子约男子出来,但又躲起来不出现,后来出来的时候送给男子红色的萧笛和白色的荑草。

师:两位同学对诗歌的感受都很准确,乙的感受比甲的更具体一点。(全班掌声鼓励)

三、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师: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相关情节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女子送给男子的两件礼物,你觉得男子更喜爱哪一件?

2、通过这三章的情节刻画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解说:给学生五分钟讨论,并且小组分组发言,比赛。)

师:《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生C:彤管,因为“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生D:荑草,因为“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生E:两样都喜欢,对男子而言,他看重的是女子的一片心意,无关乎礼物贵重与否。师:三位同学都说得有根有据。先评价E,他明白这两件礼物都是定情信物,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可跟我提问的问题还是有出入,题目说的“更喜欢哪一个”,再来分析C和D同学的答案,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师:那再结合这两件礼物的特征,我们来看看其中还有什么样的含义?

生F:彤管是红色的,代表着女子的爱心,情深义重。荑草是白色的,代表着他们之间纯洁无暇的爱情

师:这是女子送给男子的定情信物,千言万语都在其中,那再看看荑草还有什么特点? 生齐答:初生的荑草

师:所以这个静女是很花心思的,不是随便挑一个杂草就送给男子的,而是精心挑选了初生的荑草送给男子,其实是借荑草对男子表达什么情谊?

生G:我觉得她是表达自己对这份刚刚萌芽的感情非常重视,同时希望男子也可以好好珍惜他们之间这份爱情,让它可以开花结果。(此处学生自发鼓掌)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这是一份最简单的爱情,看似男女在玩躲猫猫游戏,但背后他们彼此对待感情的重视和珍惜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快节奏社会里,我们是否失去了慢慢去体验爱的整个过程的心情和机会呢?

师:对其中的典型情节我们进行分析了,那接下来就小组分工合作总结出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板书:女子:活泼、害羞、美丽、调皮、文雅、重情感、狡猾 男子:憨厚老实、嬉皮笑脸、诚信、痴情

主要的分歧点是女子到底是害羞还是调皮?男子是憨厚还是嬉皮笑脸?通过引导学生对里面情节女子“爱而不见”和男子“搔首踟蹰”这两个情节的分析,让他们明白女子是活泼调皮,男子是憨厚老实。

四、总结

《静女》教案 篇6

《静女》教案

授课

年级

一年级

专业

幼教

学生数

45

授课

时间

.12.20

教材

高教版

授课

类型

讲授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熟练阅读全诗,做到字音、节奏正确,最终能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编演课本剧。

教学关键点:指导诵读方法,指导编演技巧和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表演法,情景陶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授课课件,一束青草,一支笛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2分钟)

课件播放轻音乐《梁祝》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25前,我们的先人,就上演着动人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关雎》中触摸到了君子思恋窈窕淑女的情怀,在《蒹葭》中我们透过朦胧的芦苇荡,看到了小伙子上下追溯,隔河观看伊人的浪漫。今天我们看一对情侣如何约会,他们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阅读《静女》一诗。

二、指导阅读(11分钟)

1、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读音和节奏

3、师生共读全诗,巩固字音和节奏的掌握

4、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字音节奏的把握

姝(shū)俟(sì)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5、指导背诵方法:竞赛背诵全诗,分节背诵,记住关键词。

三、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13分钟)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经》及本诗含义

2.相互提问,识记关键词的意思

姝俟爱踟蹰贻炜说怿女归

3.复述诗歌讲述的故事

4.探究诗歌写作技巧,分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a.前两节的结构相似,个别词句相同,这叫什么写法?

(重章叠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b.诗中男子更爱彤管还是荑草,为什么?

(借彤管和荑草的美表现人的美和对人的喜爱。允许自由回答,能自圆其说就行。好像更喜欢荑草,“洵美且异”也许是因为这是静女辛苦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四、编写课本剧(5分钟)

1.编写指导: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想象,分组编写,注意剧中的人物性格,故事发生的`环境,重点台词和动作的设计。

2.学生编写,(限制时间,不求完美)巡视全班临场指导,发现优秀编写小组,以备选择表演

五、表演课本剧(5分钟)

根据自己的剧本进行表演,没有编好的,也可进行即兴表演。

表演后进行讲评和鼓励。

六、课堂练习(3分钟)

课后作业1、2题

七、课堂小结(1分钟)

我们读了,背了,编了,演了一首爱情诗歌。让我们记住了一位静女,一位小伙,一根彤管,一束荑草¨¨¨爱情是美好的,只有劳动者,才配拥有如此美好的爱情。我们祝福他们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八、板书设计静女

八、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三点:

1、反复阅读,熟读成诵。在课堂上,引入竞赛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背诵。

2、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学生可能从没编过剧本。经过鼓励,学生有了尝试的冲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得以激发,合作意识得以培养,结果表明,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

3、音乐的运用。在朗诵过程里,有音乐伴奏,学生能很快进入情境,学生既陶醉在古典诗歌里,又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不满意的地方:

1、对诗歌写作技巧赏析不够,学生也没有对此产生兴趣。

静女续写作文 篇7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夹杂着前史沉积的墨香,未来的三年,我或许会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长,或许能在三年后的夏天开放一朵成功的花。”或许还会在她安静的目光中走向不知道的国际……我轻轻地呼气,曩昔那全部的全部,无论是成功仍是失利,都将跟着平稳的气流脱离,沉积到生命的河底去,而我,则要驶向一片大海。

我迈开脚步,向那栋教学楼走去。小小的四层楼房,此时却似乎一个巨大的玻璃瓶,别致,激动,生疏……正在里边欢腾,一次次溢出,顺着瓶颈成股流下。我调匀呼吸,拾级而上,走进那间生疏的教室。生疏的面孔重重叠叠,我却像照镜子相同在他们脸上看到我的表情,那是克制着的探究欲。我的手心黏黏的,我们都在找位子入座,我却像桩木头似的杵在那儿,用自认为镇定的目光寻求容身之所。

同学,我们一同坐吧。

我垂头,原来是左面一个戴眼睛的胖女生。我似乎捉住救命稻草一般飞身跃入座位,感谢地望着身边这个白嫩嫩的女孩。她嘿嘿地笑,却给我一种莫名的心安,我便也回以傻笑,然后有些为难地问她结业于哪里。所以,我和心爱的肖涵就这么普通地相识了。她的友爱简直完全褪去了在这个班级举目无亲”的我的羞怯。对曩昔班级的思念也在对融入新团体的巴望中逐渐淡去。我似乎能感觉到门前静女那双充满希望而柔软的眼睛正温顺地注视着我,鼓舞我接收生命航船上的新一批同伴,一同向未来驶去……

《诗经・静女》读后感 篇8

婚姻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终身幸福,是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现在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自由恋爱,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古时候没有“自由恋爱”的风气,古人的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而《静女》却让我们见识到了古时候的新女性。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我”认识了一位娴静姑娘,她是多么的可爱啊,令“我”心仪已久,更让人兴奋的是她竟然主动约“我”到城角角落了会面。这不仅是一位娴静美丽的姑娘,更似一位有主见的,胆大又心细的`现代女性。不像大部分的古代女子一样,自己的幸福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实现,这位静女却偏要来个“我的人生我做主”。遇到自己心仪的小伙子,她不是扭扭捏捏地求助父母、兄长,而是主动地约会对方来做进一步的了解。即便是自己心仪的对象,她也不是盲目地以身相许,终身幸福岂可儿戏?在正式交往之前,她也要好好地考察一番。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她心仪的小伙儿啊,早早地就赶到了约会地点,想要一睹静女的风采,可是她却悄悄地躲了起来,远远地观察小伙儿的表现。看着小伙儿急不可耐地张望着,焦急而又有耐心地等待着,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小伙儿的视线,于是他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地在原地徘徊。谁说女子只可以成为男子的附属品,这位静女却要慎重地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看着小伙儿焦急而又耐心地在原地徘徊,静女由衷地笑了,小伙的表现说明是守信的,恋慕自己至深的。

唯有两情相悦,方可天长地久,静女乐了,说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于是,“贻我彤管”,娴静的姑娘送小伙儿一枝色泽鲜艳的红彤管。这个红彤管是多么的有光彩啊,“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因为是自己心仪之人所赠,显得更加美丽。所以,“管彤”之美远远超越了它应有的价值,颜色变得分外艳丽,光彩也就更加暖人心了,谁让这是“我”心仪之人所赠呢?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与她初见时送给“我”的她亲手采摘的那根白茅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那次她从郊外放牧归来,送给了“我”她放牧时亲手采摘的白茅草,这可不是一根普通的白茅草,对“我”而言,那是爱情的信物,从此“我”与她一见钟情。所以,这根白茅草对“我”而言,变得意义非凡。“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不是说白茅草本身有多美,因为赠“我”白茅草的人儿美,她所赠的白茅草自然就变得熠熠生辉了。

礼物虽不贵重,但却满载相恋之人的浓情蜜意。何况所赠之人乃是一位娴静又美丽的佳人!莫说古代,即便是现今社会上,男女交往过程中也多是男子赠送女子礼物,鲜花、钻戒、巧克力……而这位静女却打破常规,主动赠予心仪之人礼物,不可谓不是当时“男权社会”中的一股清流,让我们耳目一新。

《诗经静女》读后感 篇9

这里有美丽的女子,与男子在城边的角落相约。等男子到的时候,她却躲起来“爱而不见”,可见她可能害羞了,也可能是因为想跟男子玩,可见她的天真,调皮。男子找不到女子,急的“搔首踟蹰”,真是够可爱的,仅仅四个字,就把男子的朴实,憨厚表现出来。

文雅的女子又送给男子“彤管”,男子拿在手里,看着这红色的管箫爱不释手,它鲜明又光亮,在男子看来,承载着女子对他的思念及爱慕。满满的柔情似水让他欢喜不已。爱屋及乌的他对女子送的礼物也倍加珍惜。

奇思妙想的俏皮女子又在野外放牧的地方送给了男子初生的茅草,男子觉得茅草确实很好。只因是她送的,他都喜欢。

静女 篇10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背诵这首诗。

3、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把握《静女》中的重章叠唱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教学方法:自读鉴赏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上课时间:2012-09-1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录音——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歌词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提问: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板书:《诗经》二首)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1)关于诗经

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和查阅资料所得谈谈对《诗经》的了解。教师补充总结。(2)《静女》(3)指导诵读 ①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② 指名学生朗读

③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④ 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感情起伏变化,如氓中女主人公由欢快到沉痛的感情变化。

(4)词汇掌握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学会归纳。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投影有关词语)《静女》的重点字词: 俟:(sì)待。娈(luán):美好。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怿(yì):喜爱。“归”通“馈”,赠送。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5)理清思路(概括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大意)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静女》相约 相见 相别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2.思考探究

1、文中三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分别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重章叠句。这种写法有利于背诵和歌唱,同时,也具有极高超的暗示技巧,即大框架一样,里面个别地方稍作改变,以此推动整个思想线索或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从而抒发诗人浓郁的思想情感,我们认为这叫微言大意。

约会的场景——见面的场景——续写见面场景。

2、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侧面描写,写出了静女的俏皮,美丽、调皮、可爱。

3、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

白茅草,因为是“静女”亲自从野外采回赠给小伙子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 “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背下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新坐标》预习学案

2、背诵《静女》

【静女】推荐阅读:

上一篇:厦门市中考优分作文(梦·旅·人)下一篇:某商业项目返租合同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