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庆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2024-07-03

小学生庆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共8篇)

小学生庆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篇1

巨大的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了成立!光阴如水,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已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在这六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听爸爸说,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的经济严重落后,因为很多东西中国不会造,中国人也没有见过,因此人们习惯在一些从西洋传过来的东西的前面加一个“洋”字,例如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即使在三十年前,也就是爸爸妈妈小的时候,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依旧不是十分富裕。那时候,人们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三件新衣服,因此小孩子们都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就可以穿新衣了,这点真是令我难以想象,因为我现在的衣服连衣橱都会放不下了。小孩子期盼过年不仅因为可以穿新衣,还因为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那时食品的供应比较贫乏,妈妈说我们现在每天比以前过年吃得都好,而我还经常挑肥选瘦,真不应该。爸爸妈妈小的时候,家里的住房面积都不大,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装修,现在我们家相住的是三室两厅,我还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以前爸爸妈妈出行基本靠自行车或公交车,现在我们却已有了自己家的汽车,爷爷奶奶说这是以前他们所根本不敢想象的。

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爸爸告诉我,我们现在生活在美好的黄金时代,因此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这种幸福,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祖孙三代上学记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经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六十年里,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我们家来说,仅仅在上学这一方面,就体现出来了。

我爷爷小时候家住在江苏省涟水县,他上小学时,从家到学校要走3公里。有一年冬天,爷爷的爸爸给他买了一双“毛窝子”(当地的土话),就是一种用草绳和羊毛编织在一起的鞋子,这鞋子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简直是破旧不堪,而在当时已经是最好的鞋子了。一天下着鹅毛大雪,雪非常深,都过了膝盖,爷爷的爸爸非常珍惜这双“毛窝子”,让爷爷上学的路上穿草鞋,到了学校再换上“毛窝子”,当爷爷到了学校后,草鞋已经湿透了,等到放学后,爷爷发现由于天气寒冷,草鞋已经成了“冰鞋”,根本不能穿,爷爷没办法,就穿了“毛窝子”回家了,结果遭来他爸爸的一顿痛骂:“你怎么这么不爱惜鞋子,难道你不知道它很贵吗?”

爷爷的小学就是一间房子和一小块空地组成的。桌腿是由三个木条扎在一起,另一个桌腿也相同,顶端上铺一块木板,就算是课桌了。板凳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当时所有的年级都挤在一间教室里,一个老师给同学轮流上学,先给一年级上,接着是二年级,三年级……给其中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年级自习。老师也没有工资,每天到一个同学家里吃饭,就等于学生的学费和老师的工资了。

后来爷爷上中学了,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县外的滨海中学,滨海中学离爷爷家非常远。由于当时很穷,连自行车都买不起,爷爷只能走路到学校。从家到学校有30公里路,爷爷平时住校,回趟家不容易,经常是大清早出发,一直走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到家。

而我妈妈上小学的那个年代,她生活在**市后宰门,从妈妈家到学校,需要2公里的路程。我舅舅和妈妈在一个学校,当时他们俩一起上学。每当下雨时,舅舅只能扛着家里唯一的油布伞,合打一把伞,护送妈妈去上学。校园里也很破旧,教室是低矮的平房,课桌表面凹凸不平,旧得几乎不能写字了。长板凳是两人坐的,只要一个人突然起身,另一个人有时就会因为重心不稳而滑落在地……

到我上小学的年代就先进多了,我从家到学校很近,只有1公里的路程,我走一会就到了。有时候,妈妈也骑电动车送我去上学。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楼层很高,操场也很大,非常气派。

这点点滴滴就体现了家庭从贫穷到富裕的变化,学校的设施越来越好。我想国家的变化也是一样吧!我觉得我生活在这样好的学习环境中比爷爷和妈妈幸福多了。爷爷告诉我:“要感谢我们有个好政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快速提高。”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学习,长大才能回报祖国。

回复

我和我的祖国

爸爸妈妈跟我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国庆节,他们就会带我到**最热闹的地方,看欢快的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国庆,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还告诉我,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那嘹亮的进行曲是我们的国歌,那有着庄严的天安门的是我们的国徽。在我朦胧的记忆里,这些就是我对祖国最初的印象。

到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渐渐的明白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是我们的祖国。老师告诉我们中国是个很伟大的国家,地大人多,物产丰富,我们要热爱祖国。每年国庆的时候,还会组织我们编排一些节目来庆祝祖国的生日。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很快乐。老师还教会了我们唱国歌。每个周一的早晨,我们都会一边唱着国歌,一边看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慢慢的升起。那一刻,我最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升旗手。

现在,我是一名小学生,也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每天和同学们一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在父母呵护和老师的关怀下幸福地生活。我们在这美丽,平静,祥和的环境里一天天的度过,一天天的成长。我想到的已经不

是理所当然,而是深深地感受到伟大祖国给予我们的眷顾。因为我想到,在那战火纷飞的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那里的孩子没有学校可以读书,那里的人们没有安定的生活。而我们的革命先辈为我们创造了这美好的环境,我们的祖国给予了我们美好的家园和校园。所以,我要说声:“谢谢你,我亲爱的祖国!”

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就是祖国大海中的那一朵浪花,能感受着她的每一次脉动。在2008年5月的汶川抗震救灾,我感受到了祖国人民的万众一心;在2008年8月,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自豪;2009年9月,神州七号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亿万华人涌起无比的骄傲。看着飘扬在太空中的五星红旗,我不禁热泪盈眶。我感觉到自己已经和我的伟大祖**亲血脉相连。今年的10月1日,将迎来祖国的60岁生日。祝福你,我伟大的祖国!

业余作家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篇2

写作从来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相反,某些作家自从“挂牌”、“闭关”之后,笔下的味道就变的不尽人意了,至少是生活的原味淡了,这样的例子倒很多。文学自古以来就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形式。近读《衡阳日报》回雁副刊(2009年8月9日)上的《“逃兵”扎西》,更增强了我的这一认识。

《“逃兵扎西》是一位转业武警的回忆录,作为业余写手的作者冉效伟先生却将它写出了小说的效果。且由于作者趟过了近二十年的“社会生活”,那段“平凡而火热”的日子遂显得弥足珍贵,成为如今“温润的慰藉”,作者的笔触自然显得格外深情而柔和。

文章起笔开头的两段写景文字,其实是后文回忆录“正传”的巧妙伏笔。“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胡杨,很容易令人联想起驻疆官兵,乃至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屹立和永远安息了的孔繁森。

从文中了解到:尽管官兵们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住土坯房,喝咸味的涝坝水。”但战士们发扬了南泥湾精神,“养有猪、羊,种有蔬菜,生活能自给自足。”美中不足的只是娱乐、精神生活方面,唯一娱乐是看电视,电视只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台,且图像不清,雪花大。因身体单薄临时被安排专门负责放羊的新兵扎西,就这样成了不能适应军旅生活的一个典型人物。独处恰又性格内向的扎西在一次独自“散心”中误离警营,身上没钱,一时回不去,以致警营上下都以为他做了逃兵。事实并非臆想,扎西找到了,原因是“都有责任”。文章巧在大段的闲笔其实非闲:“我”在寻找扎西的路途中,深刻领会到了警营中所没有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和关怀,而这一切,正好与扎西对这户少数民族家庭的付出分不开。因此,“我”寻找扎西的过程,就是被动寻觅真诚的过程;扎西被找回的过程,那就是理性与深挚的友爱回归的经过。文末“我”的一句朴实的话:“知道了,都知道了;再说,也不能全怪你。”于“不说”中道出了这一切。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集体最需要的是和谐,而和谐最离不开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超越功利的真诚理解、关怀与互爱。和平年代,互帮共济的微小细节,比赴汤蹈火的豪言壮举更切合实际需要:“我”和“司务长”对扎西背后关切的话语;我们与热情接待的维吾尔大娘的军民一家亲;我们发自内心敬意的“立正、敬礼”以及特地给扎西打工过的“团结饭店”老板的道谢,等等都是。全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浓浓的人文关怀相互溶合,谱出了一曲官兵互信、军民团结的朴实赞歌。此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正是我国群体事件的多发之秋:贵州瓮安、湖北石首、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等均相继发生了骚乱,我们的党和政府除了果断处置极少数别有用心趁势作乱的暴徒外,采取的也正是以和为贵的怀柔政策。

幼儿园献礼建国60周年征文 篇3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如流星般稍纵即逝。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0年在**发展的历史中,却有着浓重的一笔。对于**而言,建县800多年的历史是昨天的骄傲;“科技城”、“国际汽车城”的美名却是今天的成就;而明天,**新城将会成为**又一个骄傲的理由。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也紧随着祖国发展的脚步,一步一步发展了起来。1958年,为了大力发展上海城乡的经济,上海市人民政府就把**确定为科学卫星城。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原子核研究所、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硅酸盐研究所、华东计算所、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以及上海大学、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技学院等都纷纷落户**,并集结了一大批中高级教学、科研专业人才乃至国家级的科技精英6000余人。这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高端技术人才的落户,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激越的现代文明在此碰撞融合。

一个地方的发展除了有良好的软件设施外,还必须要有硬件优势。而便捷的交通使**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拥有了先天优势。在这60年里,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率先建成了连接上海市区的沪嘉高速公路,配合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204国道、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为主干道、多条道路与外省市相通的枢纽型、辐射型的公路网络。从**出发,驱车半小时即能到达虹桥机场,而距吴淞张华浜集装箱码头也仅25公里。这些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使**成为广受瞩目的投资沃土,海内外众多的投资商纷至沓来。而这些投资商的到来,为**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使**的地方财政收入年年攀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有了大步的飞跃。

在**这60年的成长历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最令人骄傲的就是“汽车城”。从中国第一辆小轿车在**的安亭镇诞生开始,就昭示了**在中国汽车产业中的特殊地位。再加上上海大众这一中国第一流的汽车生产企业落户**,使**在这一领域更具优势。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在21世纪平稳较快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集汽车研发制造、汽车贸易、汽车科教博览、汽车物流、汽车文化旅游和汽车服务等综合六大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于2001年在**全面启动,如凸现汽车主题的上海国际赛车场、汽车博览公园都是“汽车城”的标志性景观。

科技城以及国际汽车城的美誉使**吸引了诸多外商前来投资,在世界排名前500家企业中,有20多家在**投资办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德国大众、日本富士通、荷兰飞利浦等。这些企业的落户为**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

文化馆献礼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篇4

平整的水泥马路直通各家各户大门;房屋全部磁砖贴墙;桂花树、香樟树、黄檀树……都用水泥磁砖矮墙很艺术地环绕;凤尾竹、小毛竹林、灌木丛……也是水泥磁砖矮墙栏护;隔几米或十几米远,有四星拱月似的大理石台、凳,供人歇息的靠椅;小花坛随处可见,建身器材`埸地各种各样……一切公共设施都参差有序、错落得体、疏

密恰当、布局合理。说是居民小区,却没有排列整齐的巍巍大厦、钢体铁身的防盗门窗;说是别墅花园,却没有高伸避雷针的园顶洋楼、上转下旋的葫芦形栏杆……它就是它———永州市东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群山村。

我与村支部书记蒋家和穿行在村中,不时见二、三位老汉在弈棋、健身,不时见四、五位老妪在谈天、做女红,不时见六、七位学生在看书、作业,不时见八、九位儿童在跳房子、捉迷藏……眼前,古树粉墙相掩映,深处,枝叶丛中露檐角;池塘、阡陌、溪涧、拱桥;静娱的耆老、欢乐的孺子……如有丹青高手将此景绘下,实在是一幅绝妙的《清明升平图》!

我不由在心中叹道:世上何处觅桃源,此身正在桃源中。

蒋支书边领路边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更上一层楼:住舒适房,走平坦路,入卫生厕,饮干净水,烧清洁(沼)气……要做到这些,就要“四清[脏、乱、丑、障(碍)]四改[路、水、厕、气]”。“四清四改”要占田占地、拆房迁坟……拆迁和重建自己出资。有人涉及,有人不涉及。涉及的人便反对:这“旧农村”祖祖辈辈都住过来了,照样的种田栽园,照样的生儿育女,照样的度日过年……搞什么“新农村”!村里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党支部建议选举72岁高龄的蒋庆亭任理事长,因为他辈份最高,威信最高;因为他去过珠海、东莞等地,常夸那里农村城镇化,那里的农民活得才象个人;因为他家要“清改”的最多,有代销店、柴房、牛栏、厕所……

有经济基础,才能搞上层建筑。“四清四改”首先要资金,他们就上面争取一部分,吃皇粮的赞助一部分,外出打工的筹集一部分,村民人平捐款一部分。村里因了葡萄这个大产业,捐款没遇到困难。

“担当生前事,好供身后评”!蒋庆亭自认为年逾古稀,应抓紧时间为子孙后代做些善事,自己也好在有生之年永别脏乱丑,享受享受快乐的人生,当理事长,是党的信任,是父老乡亲的看重,绝对不能“渎职”“无作为”。他自请劳力,按“四清四改”的规划和设计,把该拆的全拆了。之后,又动员家人给他人的“清障”做义务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言虽是套话,却是真理。在蒋老的带头下,“四清”工作较顺利。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村民骆某某的祖坟,正在进村的路口当中,他不迁,说:乱挖祖坟会挖坏风水,风水一坏,祖宗不佑,就累及子孙。蒋老劝他:你家祖坟并未葬中“风水宝地”,所以你家世代受穷……骆某某任他说破嘴唇,就是不迁。公路拐过那祖坟进了村。村人出村进村,第一眼便看见那醒目而刺目的祖坟。那祖坟不迁,实在有碍观瞻!骆某某一家人突然被村人孤立起来,与人讲话,无人搭理;找人借物,十借十空……一日,那祖坟前竟立上块木牌,上写“骆某某之祖坟”六个大楷书。村人出村进村,都朝木牌鄙夷地瞪一眼,吐泡口水;外村人进村,则在木牌前注目一阵,问谁叫骆某某?太没档次!太缺公德!……骆某某承受不了这无形的压力,某夜,带领家人悄悄把祖坟迁了。

听到这里,我在心中笑了句:群山人还真有趣!

转过一个山坡,我不由“哇”了一声———眼前是一片望不到头尾的葡萄园。蒋支书说:……品种有巨峰、藤念、京亚、白香蕉……年产果250多万斤,占群山村村民总收入的60%以上。

我试想着,旱春,这葡萄褪尽旧叶,长满新叶,满眼青翠欲滴,一定是“接天葡叶无穷碧”!春末,葡萄花开了,红的、橙的、黄的、蓝的、紫的……该象一匹五颜六色的厚实而蓬松的锦缎。我们进到葡萄畦里,地沟里全是枕头似的西瓜、钵子似的酱瓜、小红灯笼似的番茄。蒋支书说:这叫间种,不仅有利于葡萄挂果成熟,而且充分利用了土地。盛夏,正是葡萄大熟的季节,我看了好一会,没看见葡萄。蒋支书要我往绿叶的深处瞧。我照办了,这一照办,我又“哇”了一声———那宽大肥硕的叶片中,藏着宝石似的葡萄,晶莹、园润、丰满,泛着令人馋涎欲滴的光泽,这里一串,那里一串,越瞧串越多,越瞧串越大……我不由想起一位哲人的话:越成熟,越不张扬。

群山葡萄,远不及吐鲁番葡萄驰名。但在东安县,群山葡萄的名声却响亮于吐鲁番葡萄。

凡是卖葡萄的,你随便问谁:哪里的葡萄?他们众口一词:群山葡萄。

因为群山是“永州市葡萄村”!

葡萄是群山村村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他们马上要扩大种植面积,更新优良品种。那时,这葡萄园的壮观景象,你去想象吧……

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师各教,不能“克隆”,不能复制,但目的却是相同的——让农民的日子过得光鲜`舒心,生活享受和谐`吉祥……令亲临过“新农村”的城里人留恋,令没亲临过“新农村”却听说过“新农村”的城里人向往。

小学生庆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篇5

妈妈打来电话,说家里又要榨油了,让我们回家一趟帮下忙。

离家老远就已闻到了一阵浓浓的茶油香。那种香不同于花的芳香,也不是水果的甜香,总之,让你闻了以后全身都惬意,似乎一下子有了食欲。

顺着香气,来到村头那座大泥瓦房。能老远就听到叮当的响声和说笑声,这就是榨油坊了。不远处还有一口古井。儿子

很是兴奋,一下子跳了下来。几年不见,榨油坊更破旧了。泥砖砌成的墙厚厚的,黑黑的瓦上安装了透明瓦,光线还是很好的。不过,也不知它有多少年了,与周围的小楼房相比,是那样地不和谐,所以它一年中多半是寂寞无语的。只有到了腊月,它才开始了一年中最热闹的两个月,这也是油坊最快乐的日子了。走进油坊,堂屋很宽敞,左边有一个巨大的石碾,扁扁的,很像药房里用来碾药的那个,但碾身约有两米高。它是用来碾碎油茶籽的。将烘好的油茶籽倒进石槽中然后牵着大水牛带着石碾转动,像推磨一样,将茶籽磨成粉末。可现在石碾已经很多年不用了,而是用粉碎机了。

油茶籽粉碎后由师傅把它做成油茶饼。做油茶饼过程很有意思,我小时候百看不厌。师傅站在一块大青石板上,青石上经常被油渍,所以油光油光的,能照出人影来。将粉末放入蒸笼,蒸一下,同时,将两个大铁箍放在地上,然后将一小把干净的稻草放在蒸笼上烫一下,软了再轻轻一扭,变成一朵草花,放在铁箍中,再将蒸好的油茶粉倒入,用脚包好、踏平。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因为蒸熟的油茶粉很烫,需要很麻利地把它包好,草很疏,又不能让粉末露出来,力太重了,油又会渗出来。我总在一边替师傅担心,怕他烫伤了脚。妈妈却安慰我:不用担心,伯伯的脚是铁脚,不怕烫。长大后才知道,那是习惯了,脚的动作又很迅速,所以才会不被烫伤。

茶饼一个个终于做好了,油光光的,叠在一起,里面的油似乎就要喷挤而出。这时,要赶快把茶饼装入榨油机,像叠饼干一样,排成一排,然后将旁边的铁棒拴好,在出口处放好盛油的器皿,即可开始了。榨油其实是件苦差,要用很大力气去压。刚开始还好,轻轻按几下,油就哗哗流出来了。越到后面,油越少,就越难压了,我和哥两个可以掉在上面而机手柄却仍压不下来。这可能就是真正的榨油了。不过,现在不同了,用柴油机代替人工,既省力又快。

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榨油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这时大人一般不太管我们。我们又可尽情地在一年中只能进来一趟的榨油坊里玩。里面很宽,特别适合我们捉迷藏。还可以爬上大石碾子上玩。常常为这大石碾子是怎么雕出来的争得面红耳赤的。但我最喜欢呆在烘房里。烘房是专门用来烘油茶籽的。一共有四个大土灶炕,一个约有六七平米宽。把油茶籽平铺好,然后,在下面的灶里烧起火。慢慢地烘,火候是很重要的。所以要专人看管。我小时候最喜欢与妈妈一起烘茶籽了。躺在软软的稻草上,烤着暖暖的火,吃着热乎乎的红薯。听大人们谈着有趣的白话。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那是现在的我只能在梦里才能找到的感觉了。

中学生喜迎建国60周年征文 篇6

岁月划过时光的隧道,让往事失去了他们翠绿的汁液,让城市换上了新的流行。就像电视机,这一在60年前人们前闻所未闻的东西,在今天大家绝对不会陌生,它早已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每一个寻常百姓的家庭。

奶奶说,以前别说电视机,有个手电筒就已经算是家里最值钱的“家用电器”了。那时候肚子还填不饱,哪里还有心思

顾到这些呢?!

爷爷奶奶的童年是没有电视机的,爸爸妈妈的童年也是没有电视机的。我也是到了十多岁才知道电视机是什么模样。我们的新中国已经60年了,现在的孩子都是生活在幸福之中,没有一个孩子会对电视机感到陌生了。

记忆如同生命的长青藤,缠绕着我们的身体,让人久久难忘。而童年的枝枝叶叶让长青藤更富有灵性。说到小时候对电视机的向往,还有那一幕幕关于电视的往事,让我在历经了这么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

第一次看到电视机是在镇文化站。那时,我听说文化站买回一台电视机,好多人都像看国宝一样去一睹它的风采。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也赶了十多里的路去镇文化站,就为了看看电视机到底是什么样子,想去揭开电视机神秘的面纱。

后来到了学校我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了一番,那神奇劲,就像自己得了宝贝似的。亲眼目睹了在我心中显得“尊贵”的电视机就成了我甜蜜的回忆。

在1986年,我的一个同学家里买了电视机,这在全村掀起了强烈的轰动,很快像新闻一样在村子里传开了。他的父亲在大城市跑供销,经济上还是不错的。那时候在村里能看到电视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由于我和那个同学关系还挺不错,所以这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使我有机会看到了那从屏幕里传出的精彩的画面。因为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最好的,所以我同学的家长也很乐意让他们的孩子和我在一起。经常去看电视,我自己也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我也会帮助我的同学提高学习成绩,选择适合我们的、对我们学习有意义的节目来欣赏。

通过电视,我知道还有比我们学校组织的活动更精彩的事情,那就是看电视里的文艺节目。也是通过电视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没有听过的歌。后来学校组织一些活动,我都能积极参与,还像模像样地主持过一些文艺演出,并且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在小孩子的心里,别人的一句称赞也能甜蜜好几天。那时候,电视里收到的频道不多,但新闻联播我还是很喜欢的,通过这一个小方匣让我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在小学六年级,父母说如果我成绩很优秀的话,可以满足我一个要求。我歪着脑袋想了想说,那我们家就买一台电视机吧。我知道对于家庭并不宽裕的父母来说,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我真的很想有一台电视机,那样在自己家里就可以看电视了。

爸妈说,那就要考全年级第一才答应我的这个要求。天哪,他们又不是不知道,我再怎么努力,那个考年级第一的“小机灵”总是稳坐桂冠,我一直都是在年级二、三名徘徊。在班上拿第一我是有信心的,可这年级第一……

我摸了摸脑袋,这也太难为我了。可是如果不拿年级第一,父母就不同意买电视机。

对不起了,小机灵,以前都是你年级第一,这次为了电视机,我拼了。电视机,电视机,我在心里默念着。我真的太渴望了。

果然不负重望,在小学毕业考试中,我拿到了年级第一的成绩!我兴奋地跑回家告诉父母这一个喜讯。那个暑假,父母也没有食言,就这样,我们家拥有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过年的时候,亲戚们来我家拜年,还坐在电视机前拍了一张合影。那张照片我一直保存着,因为它见证着我家的亲友与电视机的恋恋情怀。

上中学时,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一个中学生竞赛的活动,就根据电视上的要求报名参加了。后来还去电视台录制了节目,在竞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名次。老师、同学们在电视里也看到了我,说我现在是“小明星”了。嘿嘿,本来不想让大家知道的,谁知很多人都看到了那档节目。嗨,谁让这电视在两三年后很快就进入了平常老百姓的家呢?!

我工作后,家里的经济也比以前宽裕了,全家计划着重新买一台彩色电视机,爸爸妈妈打算把那台黑白电视机卖给收购旧电器的。可我阻止了,这么多年来,这台黑白电视机像一位知己陪伴着我们,就把它当成留念吧。毕竟这台黑白电视机让我好几次走进了荧屏。有的东西还是需要我们怀念的,就像那些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去精心珍藏一样。

2007年5月,我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去北京录制“六•一”儿童节的节目,主持人鞠萍问我们当年是怎样度过“六•一”儿童节的。面对着镁光灯、面对着摄像机镜头和许多的观众,我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小时候聚在同学家看电视节目的场景和那时候对拥有一台电视机的向往。

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篇7

**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结束,市直学校的阅卷点放在一职中和省泰中的计算机房。

第一天,语文、数学老师去阅卷;第二天,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老师去。

所有科目试卷均先通过高清晰度高速扫描机,以图像方式原原本本扫描到主数据库,分块切割后存储到评卷系统中。

系统自动将试卷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即选择题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判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非常客观。一台计算机1小时可以评阅3000份试卷。

主观题即非选择题部分则随机生成流水号发送到各评卷教师电脑上,由评卷教师评阅。

我们一般早上八点到达阅卷点。一人一台电脑,屏幕上有阅卷人的姓名。只要键入密码,你负责的一道非选择题就会跳到界面上。

选一下分值,选一下定值累加或自选累加就可以阅卷了(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

这时的鼠标就会变成一支红笔的模样,你只要在对的地方左击一下,相应的分值就会出现在你点击的地方。

这时候的你需要睁大双眼,紧盯屏幕,找出正确的点,不停的左击、左击就行。

相应的分数会自动出现在相应的题目下面,一点也不会错。

如果不小心点错,可以撤销,也可以右击一下。右击会去掉已给的分数,在原来的地方出现一个红“X”。

如果是空白试卷,也只要右击一下就过。

如果想起来上一份试卷有地方改错了,可以点击“上一份”,上一份试卷会自动再次出现。

手上的试卷改完了,可以点击“下一份”,下一份试卷会自动跳出来。

如果是作文卷,必须看满4分钟,否则下一篇作文就不会“跳”出来。

一份试卷一般分一评和二评。意思就是:同一份试卷需要至少两个老师阅,得出X1和X2两个分数。这两个分数经比较后,如果差值小于预期控制误差范围,则取其平均值。

如果大于控制范围,则把题目随机发给第三个阅卷老师,得出X3的分数。

这时再将三位老师得出的分数两两进行比较,如果其中最小的一个差值在预期控制误差范围内,则取其平均值。

如果再超过分差,电脑会自动传送给阅卷小组长重阅;如果小组长没有把握,或者出现争议较大的,就可以传送给专家组会审。

同一份试卷分发给哪些老师评阅,老师们相互间不知道。

小组长、专家组随时查看阅卷老师、阅卷小组的打分情况,通过曲线图的比较,作出全局性的平衡、调控,保证整个阅卷点评分总体一致。

最后,将主、客观题得分合成并进行成绩校验。

整个评卷过程评卷教师碰不到一张纸质答卷,只能见到扫描形成的高清晰的、没有任何多余标识的答卷页面图像。

不到两天的时间,市直学校的试卷可以全部阅完,第三天上午,各学校每个同学的各门分数全部出来,分发到各相关人员的邮箱中。

每个同学在班级、学校、市直的排名,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每一道题的得分情况等等都会显示出来。

每个老师所教科目的均分,在学校、市直的排名,每道题的错误率等等的情况也都一目了然。

江苏省从2006年高考开始采用网上阅卷,**市2009年中考开始采用网上阅卷。

计算机阅卷真好!科学、合理、准确、高效!保证公平、公正!改变了传统的考务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控制了阅卷速度,保证了阅卷质量;降低评分误差,实现了考试的公平;便于统计分析,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

过去,靠人工阅卷,同一份试卷由不同的阅卷教师评阅,误差在10分以上,语文作文相差20多分是正常现象。教育部有关专家曾对某地英语试卷抽查,发现误差竟达30分!就是同一个阅卷教师评同一份试卷(复评)也达到了26分的误差!

因为工作强度大,“90”秒钟看一篇作文!对竞争激烈的考生来说,有多少公平、公正?

好在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为网上阅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工厂职工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篇8

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我在读初中。那时学校很注重引导学生谈理想。理想很神圣也很简单,就是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同学中普遍打算是当作家、工程师、新闻记者、人民教师,起码也要当个工人。而罗同学的理想出人意料:要当炊事员。

罗同学是初二下学期从邻县转来插班的。当是我是班长,班主任要我多关心他,让他感受新集体的温暖。相处中较多了解了他的情况,据说他有点背景,是邻县县长的儿子。但人很厚道随和,较少干部子女的习气。他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在班上高人一档,但肚子问题却解决不了。那时粮食极其短缺,县长儿子一样受着煎熬。加上他个头大,消耗多,常常喊饿。

那年深秋的一天,我家里两只羊因误食芘麻叶死了。母亲带信来要我请假回去“解解馋”。这件事不知怎的传出去了,在学校里成了新闻。罗同学找到我,一脸的庄重,要我无论如何带点羊肉来“卖给他”。那年头,粮食紧缺,肉食更成稀罕之物,市面上有钱也买不到,他摇着我的臂膀再三“拜托”。我望着他那高我半头的个子,一张菜色的面孔,听着那近乎恳求的语调,心里酸酸的。

带着承诺回到家,发现事情远出乎我的意料。那时,农户的口粮一天只有四两,成月不闻荤腥,好多人患了浮肿病。我家死了两只羊,轰动全村。队长提出,你们反正吃不完,一只分给有病的,先打白条,以后算账。另一只也有三姨娘六舅母们盯着,你家一刀他家一块,眨眼功夫,只剩一个羊头和一副内脏。这点东西全家没够吃一顿晚饭。我带着一肚子的不安回到学校,罗两个空洞般的眼睛填满了怀疑和不满,额上小蚯蚓般的青筋扑扑直跳,样子有点吓人。为这事,整整一个礼拜没跟我说话。

罗一直喊饿。体育课长跑,他常常落在最后,学校组织劳动,他常常请假。平时一副没精打彩的样子,看书常常敲着头喊难受。有些同学说他是干部子女娇气,甚至把他打入“另册”。我知道内情,不怪他。他离家远,不可能常回家作一点补充,靠学校这点伙食定量,很难撑下去。

初冬时节,学校里组织去江边割芦苇。才割了两节课时辰,他越割越慢,后来竟斜躺在苇堆上呜呜哭了。晚饭后我以班长的身份说了他几句,要他注意点表现。他很认真地说,“我也恨自己呢,可肚子不争气呀。”还是肚子问题,我半天说不出话来。我把晚饭剩下的一只小山芋递给他吃了,他情绪才渐渐好转。我们一边欣赏着长江夜景,一边聊开了人生、理想。我问他初中毕业后有什么打算,考高中再上大学呢,还是上个师范早点出来工作?他想了想脱口而出:“我什么都不想干,只想去当个炊事员!”说得很认真很郑重,“我看了,这年头没有哪个行当不锇肚子,而食堂炊事员总少不了自己一碗。”

在那个烹调还算不上技术,烧饭行当很少有人感兴趣的年代,寒窗苦熬竟为了当个炊事员,在同学中恐怕绝无仅有了。我愣愣地望着他好久:“是心里话吗?”他叹口气:“我何尝不想将来做点大事,但是饭都吃不饱又能干个啥呢?”

上一篇:陈万荣同志的主要事迹下一篇:地理标志齐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