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2024-08-17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共7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篇1

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完成第17页的例1以及下面的“做一做”。第19页练习五第1~3题。

(二)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情景导入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三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练习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组织学生采用了

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练习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必要时可进行深化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动物王国要进行一次计算比赛,小猪、小羊、小猴、小熊都参加了比赛,这次比赛是由大象爷爷出题的。比赛开始了,大象一下子在黑板上出了6道计算题,没想到不一会的功夫,平时一向呆头呆脑的.小猪举起了答题板,高兴地说:“我算完了”,其他动物见状都目瞪口呆了。一向聪明伶俐的小猴一下子惊讶道:“啊!算得这么快!”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交换率。(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学生引出问题,揭示新课主题,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互动新授

1.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么列式计算?

2.比较两个式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小组交流讨论)

结果:相同位置:交换我们可以用等号表示:36+29=29+36

3.学生举例,并总结交换律的概念: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讨论: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分别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课件播放)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5.即时练习:学生立完成28页“做一做”。

5.即时练习。19页1、2、3题。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

(四)说板书

本节课板书力求简单,大方。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2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

2、在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中,习得举例验证的方法,感悟符号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品质。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设定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验证等过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立思考,感悟数学基本思想。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过程目标,关注核心概念的落实。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分析。

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学好本课,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积累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我认为这样安排,旨在依托四则运算的意义,调动学生的经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习得验证的方法,在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发展归纳推理能力和符号意识。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从经验上来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加法运算定律的计算经验,对四则运算的意义有了理性的认识,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学习本课。从认知水平看,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理解抽象的运算定律对他们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意义。难点拟定为领悟举例验证的方法。

然后,谈谈教法设计。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本课以引导探究为主,综合运用启发谈话法、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导入环节用学生日常学习中熟悉的.等式引导学生观察提出猜想,然后采用启发谈话法,组织学生举例验证,最后借助点子图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道理,使学生更加信服。

接着,谈谈学法设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突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学生以猜想验证结论应用为学习思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新课导入环节,学生观察题组,提出猜想,探究环节,学生先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合作交流,这样相互启发,让学生意识到尽可能全面的举例验证才能证明结论正确,从而习得验证的方法。在练习环节中,学生立思考,或填空,或判断,不断内化新知。

最后,谈谈教学流程的预设。

基于以上构想,为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拟定为以下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以题组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经验,便于学生提出猜想。

环节二: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一步,提出猜想。以“仔细观察,试着用一句话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组一和题组二,提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猜想,教师相机板书。第二步,验证猜想。以“是不是任意的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通过几个例子得出的发现只是猜想,要想应用还必须验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你打算怎样验证呢?”启发学生思考验证的方法。抓住两个要素:要素一:数是任意的,可以是小数、整数、分数,要素二:要通过计算,根据结果来判断。这样做旨在让学生感悟应用不完全归纳时举例尽可能全面,并且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用事实说话。第三步,总结规律。在学生举例验证和教师演示后及时提炼规律,形成统一的认识,方便学生使用。

环节三:课堂梳理,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十固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1是填空练习,意在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提炼字母公式,建立模型。练习2是判断练习,意在加深加法运算定律的认,区别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3是探究4个加数的简便运算。意在突出规律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

环节五:自我评价。

课标指出: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使之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激励学生更好地学。

以上就是我全部说课内容,根据课堂生成情况有可能会有所调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一等奖说课稿3

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温度计”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适时加入初一学习数轴初步知识,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制定出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记录三条意义完全相反的信息:“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习更有兴趣。

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的.学生用文字,有的学生用箭头,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评价性的问题:你们觉得谁的表示方法更简单易懂一些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习,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学习完了上一环节内容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负数。顺利引入四个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读出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指名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4℃。学生在没有0℃的温度计上,轻易的拨出了5℃,接着我又让她再-5℃,生在“水银”无法往下拨时,发现应该先确定0℃。加深他们对分界点0的认识。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中国最冷的城市:黑龙江的-40℃,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习。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米,为BB么说要说-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引入数轴评价本课的收获:学生有前面温度计的辅垫,学习数轴也觉得轻松很多。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知识的兴趣,提高:你还想了解哪些与负数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语言总结上,应该更为简洁;正数在日常生活中,正号省略不写,有个别学生还未掌握。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 从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内容中共有四种类型, 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相比较而言, 前三类课程内容都是按呈现知识点的线性排列展开,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 逻辑严整, 而“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 则是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前三类的知识, 使前三类知识之间通联广达, 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可以说学生在活动中具备了初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只是还没有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经验整合运用过。所以, 本节课我设定的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是这样的:

学习重点:学生综合运用圆的知识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

学习难点:学生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结合田径场跑道的结构, 让学生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对跑道的认识、测量、记录、计算、推理等多方面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归纳和拓展问题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体会和掌握数学抽象、推理等思想。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玩数学, 学数学, 用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综合与实践让数学实践活动由课外走进课内, 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空间, 也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这节课我利用学生体育活动经验的迁移, 有效实现了数学知识与体育常识的整合。我设计了学生的小组调查单, 让学生通过观察在国际正式比赛中短跑和长跑的跑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从而启发学生去观察跑道结构、测量跑道相关数据并计算跑道周长, 让学生在议一议、量一量、比一比、算一算中自己得出结论。

《确定起跑线》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 生活中对起跑线的认知是学生开展该数学活动的基础, 亲身的体验感知又是对数学概念深刻理解的手段。结合这些, 我拟定了活动的方案:

(1) 在运动会赛跑训练期, 提出问题引发关注。 (2) 组织跑道试跑, 体验直道、弯道, 了解道宽。 (3) 制定活动记录表, 带引学生实测并记录。 (4) 组织测算, 归纳, 提炼并运用。

同时, 在活动中, 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 (1) 测量跑道的哪些数据? (2) 跑道很长, 如何测量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3) 测量跑道, 选用什么测量工具?……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沟通, 小组协商, 共同出谋划策来克服困难。

三、教学设计

我分三个环节来开展相关活动。每个环节用设置关键性的疑问来引领学生们进行思考及实践。

(一) 发现和提出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

播放奥运会中100米与400米田径比赛的起跑情景。让学生猜测, 哪个场景是100米比赛现场, 哪个场景是400米比赛现场?为什么?

2.设置疑问

(1) 为什么400米的比赛现场, 选手们不在同一起跑线呢?

(意图:让学生联想曾经历的体育活动经验, 意识到内圈跑道与外圈跑道有差别。400米比赛起跑线不同才能公平)

此时教师明确:要想比赛公平就要正确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2) 你准备怎样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呢?大家有什么好想法?

(意图:在学生预设方案时, 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的依据:两条跑道相差多少, 起跑线就要向前移动多少)

3.预定活动方向

让学生去寻找两条跑道相差多少?

(二) 分析和解决问题

1.初步感受直道、弯道、道宽

用视屏播放的方式:展现我校的运动场的全景图, 让学生观察跑道结构, 分析跑道特点。明确什么是直道, 什么是弯道, 什么是道宽。

此时引导学生归纳并小结:跑道间的道宽一样, 所有直道的长度都相等, 一组半圆形弯道组成一个圆:两条直道的长度+圆的周长=每圈跑道的周长。

2.设置疑问

(1) 怎样找出我们学校相邻两个跑道间的差距来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呢?

(意图:学生进一步思考联想: (1) 外圈跑道周长–内圈跑道周长=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2) 外圈圆的周长-内圈圆的周长=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2) 我们要知道跑道的长度必须要知道哪些数据?

(意图:引发学生对直道长度、弯道直径、道宽的测量需求)

(3) 需要知道所有弯道直径吗?

(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内圆直径+2个道宽=相邻圆周的直径。这对数据的收集工作来说, 简便了不少)

3.制定并完成活动记录单

(1) 组织学生分组在操场上活动:在不同弯道上跑一跑, 体验内外圈的差别。合作进行实地测量直道长度、弯道直径长度和道宽长度。完成活动单的数据记录工作。

(2) 学生回教室, 分组进行测算。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推举不同的方法上台介绍及展示。方法多种多样。

方法一:先算第一圈跑道的周长, 再算第二圈跑道的周长, 找相差;

方法二:直接用相邻跑道的外圆和内圆的周长相减。

(三) 提炼和拓展问题

1.提炼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进行中, 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对表格中数据作对比, 对测算过程的报告作归纳, 帮助发现并提炼规律: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米, 所以相邻两条跑道, 外圈跑道的直径就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米, 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 就知道两条相邻跑道间的差是2.5π。

2.拓展

学生惊叹于数学规律的呈现以及它的便捷性, 对运用规律解决一般性问题跃跃欲试。因此, 我留下问题留待学生课后思考及规律的验证:你能为200米的跑道确定正确的起跑线吗?

三、反思与分享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 我惊奇地发现, 实践活动中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上自主而热情, 在方法呈现上精彩并多样, 在思维展现上丰富且开阔。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共同成长。

1.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课前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让学生到跑道上去跑, 体验什么是弯道, 什么是直道, 什么是道宽。这个生活经验的积累一定是要在数学思考的基础上去进行, 否则, 学生就只能体会奔跑的畅快, 而无法深入地体会弯道路径长短不同。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一定要清楚问题再去体验, 从而有的放矢, 更能从体验中获得理性思考。

2.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有载体

不论是研究《确定起跑线》, 还是进行其他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一定要有实践活动记录单。这个活动单既是数据的记录单, 也是学生思维呈现的表达形式, 更是学生与小组其他同伴合作沟通的依据。他们会自己测量, 也会对比别人的数据, 会自我发现, 会自我矫正, 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蜕变。所以, 活动有载体, 学生就有依托, 不会信息迷航, 才能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3.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动态生成

很多数学课堂的结尾都是拓展运用, 即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却不尽然。综合实践的课堂是一个更加开放、灵动的课堂。从本节课的研究, 学生发现, 原来起跑线的的设置跟直道没有关系, 跟弯道的半径也没有关系, 只跟道宽有关。有了这个认识, 学生的能力迅速提升。原来, 只用测量道宽就可以算出起跑线之间的距离差了。数学知识的简化, 让学生由衷地感叹数学的奇妙。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篇3

《Work with Language》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的内容是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第十一册Module 5 Unit 13 Work with Language。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学掌握了动词短语的过去式和第一人称表达的基础上,再发展学习第二,第三人称和复数的表达和在情景对话中的运用。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复习巩固动词和动词短语的过去式,能用各种人称对过去的事情进行简单的对话,谈论。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本课的教学内容语法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枯燥,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了多个游戏,利用歌曲,小诗和日记展卡来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比较懂事,知道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但往往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比较内敛和含蓄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不喜欢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不断的激发和引导他们,让他们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本班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高,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本课时之前,他们了解了什么是过去时,学习了几个动词的过去式和一个过去时的问答: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ed)…

三、说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⒈复习巩固已学动词的过去式,继续学习其他动词的过去式,如talked。

⒉复习、操练和巩固一般过去式的问与答,并归纳句型:

Did you/he/she/they…?Yes,I/he/she/they did.No,I/he/she/they didn’t.What did you do?I…Ved.What did he/she/they do? He/she/they…Ved.二语言技能目标

⒈能熟练地说出已学动词的过去式。

⒉能基本读出动词加ed后的发音。

3.能自然地运用已学句型描述和表达自己做过什么事情,或与他人进行自然地交流,知道问与答的句型。

4.能进行初步的写话。

三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当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小主人,从总结自己上星期做了什么,下星期打算做什么,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学习策略目标

⒈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习惯,在交流中学到东西的策略。

⒉培养学生学会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降低学习的难度,形成知识网络的策略。

⒊培养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习生活化的策略。

⒋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对比进行自我归纳和概括的学习策略。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⒈复习巩固动词的过去式。

⒉能结合实际情况,正确运用过去式的句型谈论和描述过去做了什么的话

题。

3.在适当的情景中,一般过去式句型的灵活运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小组活动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7个小组,课堂各项教学活动匀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结对或全班活动为辅,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而形成同步学习的环境。

(二)活泼轻松课堂的教学法:

我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在短语和句型练习中使用了本班学生的照片,贴近生活;在小组接龙,猜照片的游戏中,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歌曲,小诗的运用更是令整堂课活泼和轻松了起来。最后环节的写作,我并不是让学生干巴巴的写,而是让他们在事先设计好的各种形状的卡纸上写,并用展板把他们的作品展出来,这样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鼓励法

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课上师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评语和摘贴纸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英语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程序我采用了听、说、玩、唱、读、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体设计为热身——复习和导入——学习和巩固——巩固和发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Warming up 1.sing a song2.Greeting 引出过去时1.sing a song2.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s 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和谐关系,并能自然导入本节课题.

Revision and leading in 1.Free talk: 问学生What”s the day today? What was the date yester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2.组织学生玩游戏:小组接龙,说动词短语的过去式. 1.和老师free talk回答问题::

What"s the day today?what was the date yester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Today is October 29th.Yesterday was October 28th.I …ed… yesterday.2.玩游戏:小组接龙,积极快准的说动词短语的过去式.1.自然的过渡导入,在轻松而又紧张的竞赛游戏中复习动词短语的过去式,为下面的句子的表达和运用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2.游戏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Learning and consolidation 猜相片 幻灯片出示学生的相片,组织学生游戏:看相片问答:Who is(are)he/she(they)?What did he/she/they do?

He/she/they is/are… He/she/they…ed… 看同学的相片,猜相片,问答:Who is(are)he/she(they)? What did he/she/they do?

He/she/they is/are… He/she/they…ed… 1.用学生的生活照,照片里都是学生熟悉的同学,既能很好地创设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更能极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从上一环节的短语过渡到现在的句子表达,从第一人到第三人称的表达,在猜猜说说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本work with language 的学习1.听力连线,(课本第61页第一题)2.Check the answer 1.认真听录音,连线(课本第61页第一题)2.check the answer 听力连线,学生要耳听,动脑判断和想,还要动手写.是对上面学习内容的检测,也是对学生听,想,做等方面能力的训练.

1.师生问答,生生问答,提问上周做的事情Last week, What did you do on Monday/Tuesday...2.Free talk谈论自己上周做的事情.

3.填写表格,写出自己一周做的事情(课本61页第二题)1.师生问答,生生问答,提问上周做的事情Last week, What did you do on Monday/Tuesday...2.Free家talk谈论自己上周做的事情.

3.填写表格,写出自己一周做的事情(课本61页第二题)1.为学生创造更多开口的机会,增进小组合作.

2.训练说和写的能力的同时,为下面的写日记做好铺垫.

小诗 chant 边拍手边有节奏chant 调节气氛,活跃课堂,帮助学生上口所学句型.

Consoli-dationand develop-ment 阅读短文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体验中西文化的不同.,更为下一步的写作起到示范作用.

小结 归纳学过的动词过去式和他们的读音. 和老师一起归纳和读学过的一般动词过去式; 了解他们的读音 帮助学生归纳,让学生能更系统的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写话 写自己的dairy做示范,让学生写自己的某一天或一周的活动 1.看刚才的阅读材料和老师的dairy示范,写写自己的某一天或一周的活动,2.写好后贴在本小组的板快上.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篇4

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型连衣裙款式设计》,下面我将从岗位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这6大方面解说本课题教学设计。

● 中职学校以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如何让学生技能与岗位职业能力相适应是教师应先于教学所思考的问题,为了上好本堂课,我首先进行岗位分析。

一、岗位分析

服装设计师助理是本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之一。岗位标准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如下四大方面能力,所以专业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走是要求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引是引进企业任务,规范教学过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校了解岗位流程,毕业能胜任岗位工作。

●了解完岗位,下面,我说说教材。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出自《服装设计》这本教材,由高教社出版,于国瑞老师主编,是服装设计方向的主要课程,教材章节设置非常合理,适合模块化教学。

● 为了讲清重难点,下面,我说说教法。

企业人员间的协作。

1.任务1:市场调研、探求未知 课前一周,我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阅,收集与X型连衣裙相关的图片;通过淘宝网及逛街了解连衣裙的廓形特征和局部设计特点,并形成《X型连衣裙市场调研报告》。

该任务点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调研中形成疑问,突出探究式学习法。

2.任务2:企业引领、导入新课 本环节在服装多功能展厅,开始了课堂教学,首先由企业人员展示“恋依格”女装2014春夏的视频,并说明该品牌的风格特征:浪漫、淑女风格,年段定位28-35岁,接着,学生观察成衣,并与企业人员沟通交流,最后,由我承接研发小组的设计任务:2015春夏X型连衣裙款式设计。

该任务点的设计意图是将企业的设计任务引入课堂,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新课。

3.任务3:调研分享、知识内化

我首先要求各组分享调研报告,并展示收集的图片,接着组织全体同学思考并回答:X型连衣裙的设计要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带着疑问,我通过PPT演示,从三个方面入手,:X型女装概述、风格特征、局部设计的应用,其中局部设计的应用是本课题重点,我通过举例的形式和同学们在讨论中,形成以肩部、腰部、下摆为主的设计元素,最后,由我做知识点学习总结。

该任务点注重通过举例讲解,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掌握本课题重点。

4.任务4:设计研讨、突破难点 本环节由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在讨论解决如下2个方面问题:1.如何使设计稿符合企业规范?我将按企业规范所设计的款式评分表发给学生,并由企业人员进行详细解说:企业规范就是要形成设计方案、款式图绘制规范、设计符合品牌风格特征、款式合理适合量产,这一点也是课题的难点所在2.设计总监提供面料图案,并组织大家进行现场分析。

该任务点注重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于课题难点的理解。5.任务5:岗位实践、合作研发

本环节在服装研发中心进行,首先我将设计方案模板和面料图案发给同学,并向他们提出要求:1.应用所学的局部设计和提供的图案进行款式设计。2.设计完成后按评分表要求进行款式自评。

随后同学们开始进行款式设计岗位实践,我作为设计总监进行现场个别指导,注重学生是否按照企业规范完成设计图稿。

该任务点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岗位工作中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完成款式设计。● 6.完成了款式设计,下面我们进入任务6:展示交流、多元评价

我组织学生轮流展示各自的款式设计作品,并作简要设计说明和自评,学生展示作品的同时,教师、客户、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作品评分。

接下来是款式评价,客户就市场需求方面对设计进行点评;企业人员则就企业规范问题进行详细解说;教师则注重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加上已完成的学生自评,构成多元化评价体系。该任务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多元化评价,强化学生对于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理解。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学生对于知识重点的掌握。

7.任务7:拓展延伸、技术转化 本环节在课后进行,本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建立微信平台,与企业设计师加强联系,完善设计图稿,优秀的设计作品在企业的帮助下成衣制作,最终进入订货会,接受市场评价。

日月潭一等奖语文说课稿 篇5

《日月潭》是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中还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历一年多的学习,已经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这就为我们高效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阅读相关资源,感受日月潭的美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四、说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感受日月潭的美好风光,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市目前实施高效课堂的情况:

我采用的教法是任务引领法和以读代讲法。

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习形式是小组学习。

六、说课前准备

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日月潭的图片、诗、文章等相关资源,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七、说教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月潭的资源,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本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环节的学习提供动力。

(二)自主合作

本环节是高效课堂的主要部分,我安排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五方面:一是自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重点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第一项的要求,二是在读中找出日月潭在什么地方,日月潭周围都有些什么名胜古迹。三是找出表现日月潭不同时间景色的特点及重点词语,四是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五是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最好能背诵。我安排的学习流程是学生先自主学生,找出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对学,对学不能解决的小组内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上交老师,以便进行班内交流。时间大约十五分钟,其中自学大约为8分钟,对学为3分钟,组学为4分钟。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交流展示

本环节是高效课堂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二是学生对学习疑难进行质疑,三是教师进行适当点拔,我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各小组汇报的学习疑难问题确定各小组的展示任务,让各小组在班内展示,具体做法是一组展示,众组质疑,教师点拔,学生能完成的教师决不代办。时间大约为15分钟。

本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达标检测

本环节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检验与肯定。它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成果感,给教师提供准确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做出适当的调整。

我安排的具体内容有四项:一是根据拼音写生字,二是仿写词语,三是根据原文内容填空,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时间大约是5分钟。

(五)拓展提升

本环节是对学生学习的延伸,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时间大约为3分钟。我的安排是夸夸自己的家乡,并进行交流。

八、说板书

小学数学说课的“技”与“道” 篇6

一、说课的技术含量

说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怎样设计教学, 另一个是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要通过“说”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而不是写。当然, 在说之前必然有写的过程, 不过, 写出来的说课稿与说出来的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不仅在格式上有差别, 在表达上也有很大不同。这大概类似于小说与剧本台词之间的区别, 一些说课稿中有“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等格式和体例, 这种体例在口头上不能照着读出来, 如果被生硬地“说”出来, 就会让听众很不自在, 很刺耳。如果把它转换成口语说出来就比较好。例如, 把“说教材”改成“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把“说教学设计”说成“下面我再说一说我是如何设计教学的”等, 既让听众听出清晰的说课层次, 又巧妙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每个段落之间的过渡语要精心设计, 过渡要自然、巧妙。

在说课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是为“怎样设计教学”和“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这两个问题服务的。

教材分析部分要讲明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的确定, 应该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加以阐述, 还可以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说。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也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教学目标中的核心部分;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时的困难所在, 它是依据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的。

“教法”与“学法”不适宜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说, 把教法与学法融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中来说是最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脱离, 血与肉分离就不成为生命体, 不能出现前面是一大堆的理论轰炸, 后面是干巴巴的教学过程的罗列。如果一定要把教法与学法单独列出来说, 也只需简要地作个说明, 不要花太多的时间。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说课的核心部分, 是说课者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要说清楚安排了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个环节按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三条线索来阐述效果会比较好, 能让听众清晰地知道说课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及设计理念的概括说明能引起听众对说课者所说内容的再认识, 有利于提高听众对你的评价。

无论是新版教材还是旧版教材, 都要说出新意。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人会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作些“改进”。如果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进, 必须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搞清教材的编排意图, 要明确说出改进的理由及优势, 绝不能任意“改进”教材。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教育家的经典名言一定要用得恰当, 不能出现错误。

二、说课的讲演因素

说课这种形式和上课一样, 同属于舞台艺术, 尤其是说课比赛, 是稍纵即逝、不允许回过头来重新开始的, 所以有人称它一门是遗憾的艺术。说课者要有演讲的风度, 讲究舞台形象, 要抬头挺胸落落大方, 衣着得体不夸张不平俗, 可稍作修饰切忌浓妆艳抹;不能有习惯性的动作和口头禅, 要有意识地借助目光和表情与听众交流;要声音响亮, 语言流畅, 富有穿透力。说课时要脱离教材, 能脱离说课稿一气呵成效果最好。有的人先是看着说课稿子说, 后又停下来翻教材看看教材再接着说, 这会让人觉得你很不熟练, 准备匆忙, 底气不足。即使是自己感觉很熟练了也不能把说课稿晾在一边“裸说”, 防止由于紧张等原因一时“忘词”, 适宜把说课稿拿在手中脱稿说, 既胸有成竹又能以防万一。

三、说课的礼仪成分

开始时适宜用一些对听众的问候语开场。比如“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或者“各位评委, 辛苦了”“各位评委, 请多指教”等, 问候的同时行弯腰鞠躬礼也是可以的。结束时要有个收场, 有个交代, 与听众告辞, 适宜说一两句谦虚的话, 体现出自己有虚心学习的诚意, 当然也不能低三下四, 要不卑不亢。比如,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 谢谢各位评委耐心地听完我的说课, 还请各位评委多多指导、批评”等, 切不可“请各位评委高抬贵手”“我很有信心取得好成绩”, 或者表露出欣喜若狂的神情。值得注意的是, 自我介绍时只能说“我叫×××, 是几号选手, 来自哪个单位”。如果是参加说课比赛, 你的单位又不是很出名, 干脆不要说来自哪个单位。切不可以这样:“首先请允许我作个自我介绍, 我……”介绍出很多能证明自己业务能力的荣誉和经历。这是说课的大忌, 因为实际说课的情况很可能与你的荣誉有差距, 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四、说课的表达技巧

说课比赛不同于一般的说课, 最好是站着说, 不要坐着说;更不能把两手支撑在讲桌上弯着腰低着头看稿子读说课稿, 也不能大范围走动或身体大幅度晃动摇摆;可以把说课稿拿在手中看着稿子说, 但不能读说课稿, 是说不是读;要始终坚持用普通话来说, 不能刚开始时普通话讲得很标准, 后来逐渐回到方言上。说课全过程的语速和声音高低应该有起伏、有轻重缓急、讲究抑扬顿挫, 说课者要有意识地控制好高潮与低谷。

说课时要坚持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话, 不能用“教者”“教师”等来讲述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情况的预设要多用“如果……我就……”的假设句, 不要说“学生肯定会……”。

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说课时手机响了怎么办?有的同志想用手机计时又不能关机, 为了防止在说课时手机突然响起, 还是关掉手机改用手表计时, 实在要用手机计时就必须调至无声状态。说课过程中不能频繁看手表, 最好的效果是不看时间凭感觉一气呵成, 这是功夫。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篇7

《千变万化的帽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千变万化的帽子》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的第十四课。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和造型.表现这两个学习领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而设置的课程。本课以学生所熟悉的帽子为题材,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纸制帽子插图,学生通过欣赏和制作帽子,体验制作过程中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同属这两个学习领域的《飘来飘去的小岛》、《迷宫》、《会游的玩具》这三课做好了铺垫,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看:他们已掌握了基本的手工制作方法。而本学期前面学生再通过一些剪纸的练习,这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为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学生的特征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手工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尝试制作一切新奇的东西。但部分基础弱的学生遇到困难时往往缺乏耐心和信心,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找出具体原因,可利用学生优秀作品为参照物,激发其灵感鼓励其产生竞争意识。必要时教师可个别示范。

3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美术实践,培养创新合作精神,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帽子的有关知识并能利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作帽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和制作帽子,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与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团结互助精神。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以上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运用烟盒、卡纸等不同材料,通过剪、折、贴、订等方法制作成立体的帽子。

难点:设计各种造型独特,颜色美观的帽子。

5.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及有关帽子的文字资料和各种帽子。

学生:1.收集帽子图片和实物,2.材料准备:课前收集一些烟盒、鞋盒、挂历、色卡纸或广告纸、报纸、零碎布、铁丝、纽扣、小饰物等。3.工具准备:袋子、剪刀、小刻刀、针线、双面胶、油画棒等。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

1.“情境教学法”:情境对学生有感染、暗示、激励等作用。因此我利用帽子还有童话故事等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学习。

2.“直观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通过展示大量的帽子(包括图片、实物、手工),引导学生欣赏借此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另外我还现场演示制作帽子。

3.“谈话法”与“讲授法”相结合:利用谈话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归纳。

三.学法分析

心理学家利珀说过: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因此我侧重于“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引导阶段

1..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特意事先戴了一顶漂亮的帽子,巧设悬念:“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今天老师身上多了件什么东西?”(帽子)接下来我请学生玩玩有关帽子生活常识的小游戏。出示帽子的画面,请学生快速抢答连线。通过连线学生的兴趣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了,紧接着我引出课题千变万化的帽子。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的实物帽子,能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带着新、奇、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将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请学生谈谈对帽子的有关了解

交流帽子的历史、种类等,并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教师再进行总结。(古代初期,无帽而有巾。巾是人们在劳动时围在颈部用来擦汗的布,由于风沙日晒,人们便将巾裹在头上,由此渐渐地演变成了各种帽子。古时候,帽子是一种权贵的象征。清朝时这种象征更为显著,平民跟官员所戴的帽子有所差别,文官跟武官的帽子也不一样。而皇帝的帽子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象征。但到了现代帽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平常饰品。)

(设计意图:师生之间通过交流从而获取更多有关帽子的知识。)

3.欣赏现代各种帽子图片

首先播放:现代日常帽子和少数民族帽子,请学生对比这两类帽子在装饰特点上有什么区别?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帽子的小装饰比较丰富。

接着播放:模特常秀的时尚帽子和其他职业的帽子,同样观察这两类帽子在造型颜色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模特的帽子在造型上比较夸张,颜色上也比较丰富。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帽子,为下面制作帽子积累下丰富的创作素材。)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感受实物帽子

师生共同展示带来的实物帽,请学生摸摸,说说:1帽子的材料和功能。2帽子的组成部分。教师归纳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真实地触摸帽子,有利于了解帽子的材料和组成部分。)

2.这里利用实物小红帽引出新编的“小红帽” 故事。

多媒体播放画面: 小红帽所在的城市要举行一场“青春形象大使”比赛,小红帽可高兴了。妈妈为她准备好了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鞋子等,可却独独忘记了帽子,而原先那顶小红帽已经旧了,比赛又快要开始了, 怎么办呢?妈妈急中生智:下面的小朋友不就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帽子设计师吗?请小朋友们来帮忙吧。

(设计意图:喜欢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利用小红帽的故事结尾向学生发出呼吁,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为下一步探究制作帽子点燃兴趣的火花。)

3.欣赏教师和同龄学生的手工帽子,探究制作帽子的方法。

把这些帽子发给各小组看一看、拆一拆、想一想:A由哪些材料制作,采用什么方法制作?B由哪些材料装饰,采用什么方法装饰?小组互相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并归纳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推论,自己去发现制作帽子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4.教师现场演示两——三种剪和折帽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因为剪和折帽子这两个步骤是制作帽子中的难点,所以通过直观的演示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实践阶段

1.出示作业要求: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作一顶造型独特, 颜色美观的帽子。接着出示小红帽的温馨提示:A尽量利用收集的废弃资源。B制作时注意安全,垃圾装进袋子里。

(设计意图:这里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并且从小培养学生具有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观。)

2.分组或单人进行创作,可互换材料。制作前小组先讨论制作帽子的想法并画出帽子的小图稿。

(设计意图:通过事先画出帽子的小图稿,让学生在制作帽子前就已胸有成竹。)

3.学生创作时,多媒体展示所有帽子的图片和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设计意图:渲染良好的创作氛围,同时也为创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具体的视觉形象。)

4教师巡回指导。有共性问题统一讲解,并进行个别辅导,发现好的作品及时展示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学习。)

(四)作业展评

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而我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来肯定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自评:“小红帽要来选帽子了,你怎么推销你的帽子。”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互评:”如果你是小红帽,你会选哪一顶帽子?”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再次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五)游戏小结

“现在,我们也来一场青春形象大使的比赛。” 请学生戴上帽子,伴上音乐让学生在教室里走一圈。

(设计意图:将美术运用于实践中,通过表演,锻炼学生胆量和自信心。)

(六)课后拓展

教师小结并提出要求:“课后请大家写一篇‘神奇的帽子’的小美文,可从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大胆想象。”(设计意图:将美术和文学紧密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我的板书就是这样设计的。

千变万化的帽子

1.帽子的组成部分:帽身、帽檐、帽带等。

2.制作帽子的方法:剪、折、贴、订等。

3.装饰帽子的方法;刻、画、贴、缝等。

上一篇:感恩父母(小学作文)下一篇:客服人员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