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工艺讨论(精选3篇)
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工艺讨论 篇1
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工艺讨论
摘要:主要介绍了珠光体耐热钢的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的选择、焊前预热温度、焊后热处理及其焊接性能等方面的内容材料的工艺评定、焊接工艺参数以及焊后热处理工艺等。
关键字: 珠光体耐热钢;工艺评定;焊接方法
一、珠光体耐热钢焊接特点及工艺要点(1)焊接特点
珠光体耐热钢属于低合金钢,主要合金元素是铬、钼,还含有少量钨、钒、铌等元素,加热后在空气中冷却具有明显的淬硬倾向,焊接时在焊缝及热影响区易产生硬脆的马氏体组织,这不仅影响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还会产生很大的内应力,常导致焊缝和热影响区出现冷裂纹。硬化倾向还与下列因素有关:钢中碳、铬含量,构件厚度、刚性及焊件拘束度等。焊接时预热是防止冷裂纹的有效措施,焊件未预热或预热温度太低,工件冷却速度加快都会加重焊缝及热影响区硬化。(2)工艺要点及焊料选择
① 焊接过程中,应保持焊件温度不低于预热温度(包括多层焊时的层间温度)。焊接过程中尽量避免中断,不得已中断时,应保证焊件缓慢冷却,重新施焊前仍需预热。
② 焊件厚度较大时,可采用短道焊,使被焊的这一段焊缝在较短时间内重复加热,目的是为了使焊缝及热影响区缓慢冷却。③ 焊缝正面的余高不宜太高。
④ 保持在自由状态下焊接。由于铬钼耐热钢裂纹倾向比较大,故在焊接时应严格遵守焊接程序,收缩量大的焊缝先焊,尽量减少拘束度。
⑤ 焊后缓冷。焊后缓冷是必须遵守原则,一般是焊后立即用石板布等保温材料覆盖在焊缝及近缝区,覆盖务必严实,确保缓冷。
⑥ 焊后热处理,防止延迟裂纹,消除应力,改善组织。对于厚壁容器及管道,焊后常进行高温回火。
⑦ 焊条选择,摘自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JB/T 4709-92、工业金属管道施工规范GB 50236-1997
二、典型珠光体耐热钢的显微组织观察
本实验所采用的珠光体耐热钢为2.25Cr-1Mo、12CrMoV(C=0.15%,M=0.6%,Cr=1.2%,Mo=0.3%,V=0.3%)等。显微组织观察是研究材料内部组织最重要的方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任何材料的显微组织,一般要分三个步骤进行:抛光所截取试样的截面,采用适当的腐蚀剂显示显微组织,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试样的显微组织。
采用气割或机械加工方法切下大块试样,取下的试样还要去除不必要的部分,之后进行试样的平整、磨光、抛光、浸蚀等一系列加工。试样用砂纸磨制后,除表面磨痕外还有一层变形的损伤层,最表层部分经受相当于冷轧量大于90%塑性变形,试样表面变形是不均匀的。因此,试样磨光时,每一道工序必须去除前一道工序造成的损伤层,同时,该道工序本身应造成最少的损伤,使下道工序易于进行。对磨光后的试样进行抛光处理,抛光的目的是要尽快把磨光工序留下来的损伤层除去,使抛光产生的损伤层不影响显微组织的观察。抛光最好分二步进行,先是粗抛,目的在于以最大抛光速率除去磨光时的损伤层;其次是精抛,目的是去粗抛所产生的表面损伤,抛光损伤减到最小程度。焊接接头进行抛光后,光滑的接头表面经过显示组织才能被清楚的看到,所以显示方法是制样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步,显示焊接金相的试样组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化学试剂显示法;另一种是用电解浸蚀剂显示。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化学浸蚀的原理是:位于晶界上的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较差,具有较高的自由能,所以晶界处受浸蚀深而成凹沟,金属原子的溶解大多是沿着原子排列最密的晶面进行,由于抛光面上每颗晶粒的原子排列的位相不同,所以每个晶粒的溶解速度不同,浸蚀后每个晶粒都以原子排列最密的面为表面,有些晶粒就相对与原来的抛光面倾斜了一定的角度,在垂直光线照射下,则显示出明暗不一的晶粒,由于晶粒与晶粒之间、晶粒与晶界之间溶解速度不同,所以组织就显示出来了。化学浸蚀前必须将试样冲洗干净,以防污垢、油膜存在,妨碍浸蚀作用,然后用夹子夹住试样,浸入浸蚀剂中,必须使磨面各部位同时地浸入浸蚀剂中,并不时摇动试样,以保证试样均匀浸蚀,或者用蘸有浸蚀剂的脱脂棉来擦拭试样的抛光面。完成了以上两个步骤后,就可以进入显微分析的第三步,即显微组织的观察。本试验中的显微组织观察是在光学金相显微镜上进行的。
(1)12CrMoV插撬+J507或J607焊接(图1 图2 图3)
2.25Cr-1Mo堆焊两层过渡区A307盖面层A002N6(图4 图5 图6)对其焊缝组织以及母材、过渡区的显微组织观察图(如下):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三、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工艺分析
由于珠光体耐热钢中含有一定量的Cr、Mo和其它一些合金元素,所以热影响区会产生硬脆的马氏体组织,低温焊接或焊接刚性较大的结构时,易形成冷裂纹。因此在焊接时应采取以下几项工艺措施:
1、预热预热是焊接珠光体耐热钢的重要工艺措施。为了确保焊接质量,不论在定位焊或正式施焊过程中,焊件都应预热并保持为80~150℃用氩弧焊打底和CO2气体保护焊时,可以降低预热温度或不预热。
2、焊后缓冷焊后应立即用石棉布覆盖焊缝及热影响区,使其缓慢冷却。
3、焊后热处理焊后应立即进行高温回火,防止产生延迟裂纹、消除应力和改善组织。焊后热处理温度应避免在350~500℃温度区间内进行,因珠光体耐热钢在该温度区间内有强烈的加火脆性现象。
四、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再热裂纹的防治 4.1 焊缝成形
由于焊缝成形影响应力集中的大小,再热裂纹易产生于应力集中的热影响区粗晶区,因而也影响再热裂纹的产生。焊缝与母材过渡不圆滑,焊缝余高过高或存在咬肉、未熔合、未焊透等缺陷,在焊后再热过程中均能诱发再热裂纹。因此焊接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控制焊缝成形,对成形不理想或存在缺陷的部位进行修补,以达到降低焊接应力的作用,从而控制再热裂纹的产生。4.2 组装应力
组装时采用强力组对等,都会使得焊缝处存在大的组装应力。焊后再热过程中,容易引发再热裂纹,因此组装珠光体耐热钢时要避免强力组装,以减少组装应力。4.3 预热
为防止再热裂纹的产生,焊前预热是十分有效的。预热可以降低残余应力,形成对裂纹不敏感的组织等。日本的焊接专家认为,预热可以提高热影响区粗晶区的强度。珠光体耐热钢焊前按要求进行预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再热裂纹的产生。
4.4 焊后后热
实验证明,珠光体耐热钢焊后进行150~200℃的后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消除焊缝中的扩散氢,从而减少焊缝中残存的空穴,有利于防止再热裂纹的产生。同时焊后后热可以使得焊缝晶界的有害杂质S、P等进行一步弥散,减少因S、P等杂质偏析而导致的再热裂纹。焊后在不太高的温度下进行等温处理,也可以产生类似预热的效果,这样还可以降低焊前的预热温度。4.5 焊接线能量
焊接线能量对再热裂纹的影响有两个方面。首先大的线能量可以有利于降低拘束应力,降低粗晶区的硬度,使得晶内的沉淀增多,减弱焊后加热时析出的强化程度,有利于减少再热裂纹的倾向。但另一方面,大的焊接线能量却使过热区的晶粒更加粗大,晶界结合力更加脆弱,从而增加了再热裂纹的倾向。因此,在焊接珠光体耐热钢时,对焊接线能量的选择,应考虑线能量对晶粒长大的敏感程度,对某些晶粒长大敏感的钢种,焊接时应选较小的线能量,反之,可适当选择较大的焊接线能量。4.6 晶粒度
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的晶粒大小对再热裂纹的敏感性也有影响。晶粒度大,裂纹敏感性大;晶粒度小,晶界所占的面积就大,在其它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晶界所能承受的蠕变变形量相对大,产生再热裂纹的倾向也就相应变小。
焊接材料的选择通常有两种原则:一为“等成分原则”即选用焊接材料在化学成分上与母材相同;二为“等强度原则”即选用的焊接材料在化学成分上与母材成分相近,主要保证焊接接头的强度与母材相同。在进行珠光体耐热钢焊接时,一般采用“等强度原则”,甚至在使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焊接接头的强度。实验证明,通过适当降低焊缝金属的强度,提高其塑性变形能力,从而降低焊接接头的应力集中程度,以降低再热裂纹的敏感性。仅仅焊缝表层采用低强度高塑性的焊接材料来盖面也是比较有效的。4.8 合金元素的影响
(1)碳 由于碳化物的形成,碳在热裂纹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Cr-Mo钢中,当含碳量由0.05%增至0.20%时,裂纹倾向明显增加。在含V量高的钢种中,碳的影响更大。
(2)铬 Cr的影响是两个方面的。当钢中的含Cr量<1.5%时,随着含Cr量的增加,裂纹倾向增大;当含Cr量>2.0%时,随含Cr量的增加,裂纹倾向逐渐减小。当然,Cr对再热裂纹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钢种中Mo与V的含量。
(3)钼 Mo能够降低蠕变塑性,增加裂纹。其作用是通过对相变特性的影响及碳化钼的析出而实现的。模拟热循环试样缺口应力试验,当Mo的含量为0.21%时,627℃断裂的时间为1300min,而Mo的含量为0.54%时,断裂时间降为2min,说明Mo含量的增加,提高了钢的再热裂纹的敏感性。
(4)钒 V通常与Cr、Mo等元素同时加入,在同时含有其它元素时,增加V是极其有害的。V含量为0.73%,钢材应力—断裂塑性最低。当V含量<0.15%时,随其含量的增加裂纹率明显增大。如V含量由0增至0.08%时,Y型坡口拘束试样的裂纹率由0增至95%。V的影响主要是形成V4C3的析出,使应力松驰率下降。
(5)微量杂质元素 从金属材料主要元素成分含量相同,而再热裂纹倾向相差很大的事实来看,微量杂质元素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杂质元素在晶界偏析,促使晶界空穴形成,大大降低金属的蠕变性能。如降低断裂应力和断裂塑性。
4.9 重熔焊道
在再热裂纹的预防上,焊后利用TIG对焊缝表面进行一次重熔,可以减少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因而也有利于减少再热裂纹的产生。
参考文献: 周振丰,张文钺.焊接冶金与金属焊接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2 周振丰.金属熔焊原理及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3 周顺深.低合金耐热钢.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4 美国焊接学会编,黄静文等译.焊接手册 第二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5 美国焊接学会编,韩鸿硕等译.焊接新技术.宇航出版社,1987 6 王健安.金属学与热处理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7 丁启湛.钢的焊接脆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工艺讨论 篇2
随着用户的大量需求和国内研究部门对珠光体耐热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珠光体耐热钢在我国石化机械制造行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前景,在制药设备要求严格的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推动珠光体耐热钢在石油化工、制药工程和其他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在此介绍一些工作经验,以求提高珠光体耐热钢设备的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1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工艺评定及注意事项
珠光体耐热钢是以Cr、Mo为主要合金元素的低合金结构钢。铬的作用是提高耐蚀性,铬的氧化物比较致密,不易分解,能有效地起到保护膜作用;钼是钢中强化元素,钼优先进入固溶体使其强化,提高钢的热强性。珠光体耐热钢广泛应用于600 ℃以下工作的设备中,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热强性,还具有一定的抗硫和氢腐蚀能力,同时具有很好的冷热加工性能。 但是,这种钢淬硬倾向较大,焊接时在焊缝和热影响区易产生硬而脆的马氏体组织,而且还有很大的内应力, 容易使焊缝的热影响区产生冷裂纹,并且在焊后的热处理过程中易产生再热裂纹。与普通的低碳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相比,制订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工艺时,除防止焊接裂纹外,最重要的是保证焊接接头性能,特别是高温性能满足要求。
1.1焊接方法
焊接珠光体耐热钢的常用方法有焊条电弧焊、钨极和熔化极氩弧焊、埋弧焊和电渣焊。
焊条电弧焊具有机动、灵活,能作全方位焊接的优点。缺点是建立低氢的焊接条件比较困难,从而使焊接工艺变得较为复杂。焊接珠光体耐热钢一般应采用低氢型碱性焊条,多用于集管与接管的角焊缝。
钨极氩弧焊(TIG焊)的焊接气氛具有超低氢特点, 能获得纯度较高的焊缝金属。在珠光体耐热钢管道焊接中,TIG焊是提高焊接质量的最重要方法,其缺点是焊接效率低。因此,对厚壁管道焊接时常采用TIG焊焊接根部焊道(打底),而填充层则采用其他高效率的焊接方法完成。如盘管制作多采用TIG焊,接管与法兰的焊缝多采用TIG焊打底,焊条电弧焊盖面的焊接工艺方法。
埋弧焊具有熔敷金属高的优点,在大厚度珠光体耐热钢焊接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缺点是不能在空间任何位置进行焊接,对于小直径管和薄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率,故一般不采用此种焊接方式。
电渣焊是效率最高的一种焊接方法,在焊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可起到对母材预热的作用,焊缝冷却速度相当缓慢,有利于氢的扩散逸出。其缺点是焊缝和热影响区晶粒粗大,接头必须经正火处理后才能使用。 因此,这种方法不实用。
1.2材料工艺评定
对比了以上几种焊接方法后,针对产品结构制订了很多种工艺评定,如表1、表2所示。
注:Ar表示TIG焊,S表示焊条电弧焊,热处理指焊后热处理。
2焊接材料的选择
珠光体耐热钢焊接材料的选择原则是焊缝金属的合金成分、强度性能应基本上与母材一致。若二者成分相差很大,其焊接接头在长期高温使用后,会因成分不均匀而导致合金元素的扩散,使接头高温性能不稳定; 焊缝强度不能选得过高,以免使塑性变差,冷弯角变小,甚至形成裂纹。为了防止焊缝出现热裂纹,其含碳量<0.12%,但不得低于0.07%,否则焊缝金属热处理性、冲击韧度、热强性会变差。12Cr1MoVG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焊材的化学成分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表4的化学成分可以看出,母材与焊接材料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当,焊接材料的含碳量≤0.12%,这样可以提高焊接接头的韧性和抗热、抗冷裂纹的能力。
3预热
预热可以降低冷却速度,是防止出现焊接冷裂纹和再热裂纹的有效工艺措施之一。预热温度根据钢的合金成分、接头的拘束度和焊缝金属的扩散氢含量来确定,珠光体耐热钢焊接的预热温度范围一般在150~350 ℃。可采用氧—乙炔火焰预热12Cr1MoVG工艺评定试样,预热温度控制在250 ℃左右、层间温度≥250 ℃、加热范围为坡口两侧100 mm处。只有当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均控制在马氏体转变终止温度以下时,焊接结束后奥氏体才能在控制温度范围内转变成马氏体,并在马氏体转变完后再进行焊后热处理,使马氏体得到回火而改善韧性。
4定位焊
提高定位焊焊缝质量也是防止出现焊缝裂纹的一个途径,因为在定位焊时,电弧极不稳定,冷却速度很快,易产生微裂纹,正式焊接前如果不能彻底清除,往往被残留在正式焊缝中,可能成为引起正式焊缝宏观裂纹的内因。因此,定位焊前除一定按要求预热外,还必须要用正式的焊接工艺参数进行定位焊。
5焊接环境
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受环境的影响很高,当风速过大,尤其是管内穿堂风过大时,易使焊接接头淬硬,含氢量也会增加。因此,当环境湿度、风速等超过规定后, 应禁止施焊。
6焊接热输入
从避免热影响区金属的淬硬性、减慢焊后冷却速度、防止冷裂纹产生角度来看,适当增大焊接热输入是有利的。但是,过大的焊接热输入会增加焊接应力和变形,使热影响区过热程度高、晶粒粗化、晶界的结合能力降低,产生再热裂纹的可能性增加,同时会使接头韧性下降。综合考虑,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宜用较小的焊接热输入焊接。焊接时应采用多道焊和窄焊道,不摆动或小幅度摆动电弧。焊接时应严格控制工艺参数,表5是规格为φ60×5的12Cr1MoVG材料的管对接接头的焊接工艺参数,采用手工氩弧焊接方法焊3层。整个焊接过程尽量连续完成,中断时应用保温棉包好缓冷。采用多层焊接,中间层温度不应低于预热温度。
7焊后热处理
珠光体耐热钢焊后热处理的目的不仅是消除残余应力,更重要的是改善接头组织,提高其综合力学性能,包括提高接头的高温蠕变强度和组织稳定性,降低焊缝及热影响区的硬度。珠光体耐热钢焊后一般作高温回火处理,回火参数主要是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选择回火参数时,应考虑尽量避免在回火脆性及消除应力裂纹敏感温度范围内进行,并要规定在危险区内较快的加热速度。对于某些合金成分较低、拘束度较小的珠光体耐热钢焊接接头,如焊前正确预热,焊接材料选择得当,经焊接工艺评定试验证实接头具有足够的塑韧性,可以取消焊后热处理,高温长期运行对焊态下的接头有补充回火热处理效应。12Cr1MoVG焊后热处理温度控制在700~740 ℃为宜,保温时间根据工件厚度来定,一般取0.04 t(t为工件厚度),但不少于15 min。图1为12Cr1MoVG材料的热处理工艺曲线图。
8结语
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工艺讨论 篇3
关键词:焊接工艺 铸钢 奥氏体钢
目前,异种钢焊接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与维修等领域,但是在具体焊接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异种钢材料在成分与性能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焊接的效果。本文就奥氏体钢的可焊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这种异质钢接头的焊接工艺进行了说明。
1.奥氏体钢与铸钢的焊接性分析
1.1.两种材料在成分与性能上的差异:两种材料的可焊性是指在限定的施工条件下,焊接成按规定设计要求的构件,并满足预定服役要求的能力和在焊接加工中形成完整的焊接接头的能力。炉管的焊接就是这种异种钢焊接,铸钢ZG25的碳当量较低,可焊性较好,所以炉管焊接质量主要取决于奥氏体钢1Cr5Mo,它属于中合金耐热钢,焊接时在熔合区将产生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硬度高具有较高的脆性,焊接时容易出现冷裂、热裂、热影响区脆化以及再热裂纹等缺陷,可焊性较差。
1.2.奥氏体焊材的特点:
1.2.1.避免在熔合区产生马氏体脆化层:ZG25与1Cr5Mo相对于奥氏体填充材料来说合金元素含量较少,因此它们对焊缝金属有一定的稀释作用,使焊缝中出现马氏体组织而降低焊接接头的质量,严重时可能出现裂纹,为保证焊接质量确定选用24-13型焊接材料。
1.2.2.避免熔合区碳的扩散:由于ZG25与1Cr5Mo相对于奥氏体焊材来说碳含量较高而合金元素含量較少,焊接过程中接头长期处于高温状态时,1Cr5Mo与24-13、24-13 与ZG25的界面就会发生反应使碳产生扩散,结果在靠近母材一侧形成脱碳层导致软化,而在焊缝金属另一侧形成增碳导致硬化。温度是碳扩散的重要因素,在低于425℃的条件下焊接,碳扩散现象不十分明显。
1.2.3.在热物理性能方面:1Cr5Mo钢的线膨胀系数比24-13型焊材大30%,而导热系数则小40%左右,24-13型焊材导热系数约为ZG25的1/3,而线膨胀系数比ZG25大50%,这三种材料所构成的焊接接头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工作,必然受到较大的热应力作用,导致接头提前失效,但减压炉工作环境温度较稳定,热应力影响不明显。
综上,选用24-13型焊材。
2.奥氏体钢与铸钢焊接工艺分析:
2.1.焊接工艺要求:为了保证异种钢的焊接质量,在编制工艺规程时,必须考虑备料、装配、焊接等因素的影响,炉管焊接采用氩弧焊的方法,选用焊丝H1Cr24Ni13、焊条A302、电极选用直径2.5mm的铈钨极,氩气流量9L/min,焊缝背面充氩气,保护气流量5 L/min,氩气纯度大于99.9%,焊工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资格。
2.2.操作要领:
2.2.1.焊前准备:
2.2.1.1.下料时为避免低熔点杂质集中于晶界处,防止产生热裂纹,一般不使用氧乙炔,选用机械方法切割、等离子切割及碳弧气刨等方法。
2.2.1.2.坡口的几何形状和接头形式、尺寸、设备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到接头的质量和生产成本,在设计焊件坡口形状和尺寸时,应充分考虑奥氏体不锈钢的线膨胀系数,适当减小坡口角度,防止焊缝根部缺口出现裂纹,尽量减少焊件材料的消耗量,提高生产率。
2.2.1.3.焊件清理:焊前要对坡口边10-20mm范围内的油污、水分、锈蚀、氧化物的杂质清除,直至露出金属光泽。
2.3.组对点焊:
2.3.1.点焊时要保证单面焊双面成型,点焊时焊丝向根部下压并稍作停顿,听到电弧击穿坡口根部的“噗噗”声后移动焊丝,钝边每侧应熔化0.5-1mm,形成熔孔。
2.3.2.焊丝与管下侧的夹角应为80°-85°,与管切线方向成70°-75°,焊接方向从左向右,采用锯齿形或椭圆形运丝。
2.3.3.采用连弧焊手法时,焊丝在坡口两侧停留时间不一样,上坡口停留时间比下坡口长些,为防止熔池下坠,焊接电弧1/3保护在熔池前,而2/3覆盖在熔池上,以保持熔池大小一致。若采用断弧焊,应逐点将液体金属送到坡口根部,迅速向侧后方灭弧,时间间隔要短,灭弧频率以79-80次/min,每次接弧时焊丝中心要对准熔池2/3处。
2.4.焊接时,引弧应在ZG25一侧,引弧后控制弧长2 mm -3 mm,焊枪、喷嘴与炉管呈5°-15°,焊枪与焊丝的夹角约为80°,焊接时电弧应交替加热坡口根部,由于ZG25熔点比1Cr5Mo稍低,在1Cr5Mo一侧应多停留一会,待钝边熔化形成熔孔后,即可加入焊丝,焊丝端部必须始终处于氩气保护范围内,并且不能插入熔池,应位于熔池前方,变熔化边送丝。
由于此种焊丝熔化时的粘度比碳钢焊丝大在焊接时应注意观察,确保在电弧的吹力作用下,焊丝与母材完全融合。在收弧时适当增加熔滴,以防止出现冷错孔,同时将电弧移到ZG25母材一侧收弧,待熔池颜色完全变暗后停止送气。为防止填充焊时将打底焊的焊道烧穿,打底焊的厚度以3 mm为宜,填充焊时以月牙形运条,焊丝摆动到坡口两侧时要稍作停留,熔化坡口1 mm -2 mm以防咬边,,焊接时层间温度应控制在150℃以内。
3.焊接后的热处理:
不锈耐热钢与铸钢焊接接头,焊后焊缝成形美观,组织均匀,一般不需要热处理,因为热处理后不但不会消除由于两种材料线膨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附加应力,而且焊后的加热还会使扩散层加宽。
结论:不锈耐热钢与铸钢管头的焊接工艺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此操作法易于掌握,高效实用,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多家电厂设备维修工程中得到验证。
参考文献:
[1]郭军《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张佩良《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戴安国,男,1971年10月生,安徽淮北人,学历:本科,职称:讲师
【珠光体耐热钢焊接工艺讨论】推荐阅读:
珠光颜料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