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二章习题答案

2024-10-26

《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二章习题答案(精选6篇)

《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二章习题答案 篇1

第2.1章 思考题与习题

1、何为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怎样利用这种效应制成应变片? 答:(1)当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将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2)应变片是利用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将金属丝绕成栅形,称为敏感栅。并将其粘贴在绝缘基片上制成。把金属丝绕成栅形相当于多段金属丝的串联是为增大应变片电阻,提高灵敏度,2、什么是应变片的灵敏系数?它与电阻丝的灵敏系数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1)应变片的灵敏系数是指应变片安装于试件表面,在其轴线方向的单向应力作用下,应变片的阻值相对变化与试件表面上安装应变片区域的轴向应变之比。

kR/R

(2)实验表明,电阻应变片的灵敏系数恒小于电阻丝的灵敏系数其原因除了粘贴层传递变形失真外,还存在有恒向效应。

3、对于箔式应变片,为什么增加两端各电阻条的截面积便能减小横向灵敏度?

答:对于箔式应变片,增加两端圆弧部分尺寸较栅丝尺寸大得多(圆弧部分截面积大),其电阻值较小,因而电阻变化量也较小。所以其横向灵敏度便减小。

4、用应变片测量时,为什么必须采用温度补偿措施? 答:用应变片测量时,由于环境温度变化所引起的电阻变化与试件应变所造成的电阻变化几乎有相同的数量级,从而产生很大的测量误差,所以必须采用温度补偿措施。

5、一应变片的电阻 R=120Ω,k=2.05。用作应变为800μm/m的传感元件。①求△R和△R/R;②若电源电压U=3V,求初始平衡时惠斯登电桥的输出电压U0。已知:R=120Ω,k=2.05,ε=800μm/m;

求:①△R=?,△R/R=?②U=3V时,U0=? 解①:

∵ kR/R

R/Rk2.058001.64103RkR2.058001200.19681RU 4R

解②:初始时电桥平衡(等臂电桥)

∵ U0∴ U01R1U1.6410331.23mV 4R46、在材料为钢的实心圆柱形试件上,沿轴线和圆周方向各贴一片电阻为120Ω的金属应变片R1和R2,把这两应变片接入差动电桥(参看图2-9a)。若钢的泊松系数μ=0.285,应变片的灵敏系数k=2,电桥电源电压U=2V,当试件受轴向拉伸时,测得应变片R1的电阻变化值△R =0.48Ω,试求电桥的输出电压U0。

图2-9a 差动电桥

已知:R1= R2=120Ω,μ=0.285,k=2,U=2V,△R1 =0.48Ω,△R1 / R1=0.48/120=0.004 求:U0=? 解:

k∴ 1R/R

R1/R10.0040.0022000m/m k2Lr1 Lr又∵

2∴

R2k2k120.2850.0020.001 14R2R1R4R2R3U

(R1R2)(R3R4)设:R1=R2=R3=R4=R,对电桥若四臂电阻都变其输出为:

U0则有:

U0(1(R1R1)(R4R4)(R2R2)(R3R3)U(R1R1R2R2)(R3R3R4R4)R3R1R4R2)(1)(1)(1)R1R4R2R3UR3R4R1R2(2)(2)R1R2R3R4R1R4R1R4R2R3R2R3R1R4R1R4R2R3R2R3UR3R1R2R4R1R3R1R4R2R3R2R442222R1R2R3R4R1R3R1R4R2R3R2R4R1R4R2R3R1R4R2R3R4R2R31RU(1)UR3R1R2R44R1R4R2R342222R1R2R3R4本题:R3R40 R3R4U01R1R21()U(0.0040.00114)22.57mV 4R1R24

7、金属应变片与半导体应变片在工作原理上有何不同?

答:金属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金属应变片在外力的作用下,应变片的几何尺寸(长度和截面积)发生变化(机械形变)而引起应变片的电阻改变,运用它们的对应关系实现测量目的。其灵敏系数(k≈1+2μ)主要是材料几何尺寸变化引起的。

半导体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半导体应变片受到作用力后,应变片的电阻率ρ发生变化,而引起应变片的电阻值改变。其灵敏系数(k=△ρ/ρε)主要是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应变变化引起的。●补充题:

已知四个相同的应变片,灵敏度为k,泊松系数为μ,在试件上粘贴如图。接入电桥如图(A)(B)(C)(D)求:

UBUCUD、、UAUAUA

解:各应变片电阻的相对变化 1号应变片:

1R1k1k R1R2k2k R2R3k3k R32号应变片:23号应变片:34号应变片:4R4k4k R4由式:U01R1R4R2R3()U 4R1R4R2R31R1U()Uk 4R141R1R4U()Uk 4R1R42对图(a):UA对图(b):UB对图(c):

UC1R1R4R2R3UU()U(kkkk)k(1)4R1R4R2R342对图(d):

UD所以: 1R1R4R2R3U()U(kkkk)0 4R1R4R2R34UkUB22UUAk4Uk(1)UC22(1)

UUAk4UD00UAUk4第2.2章 思考题与习题

1、何谓电感式传感器?它是基于什么原理进行检测的? 答: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被测量转换成线圈自感量或互感量的变换,再由测量电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量输出的一种装置。它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检测的。

2、减小零残电压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答:(1)尽量使两个线圈对称

设计时应使上下磁路对称,制造时应使上下磁性材料特性一致,磁筒、磁盖、磁芯要配套挑选,线圈排列要均匀,松紧要一致,最好每层的匝数都相等。(2)减小磁化曲线的非线性

由于磁化曲线的非线性产生零残电压的高次谐波成分,所以选用磁化曲线为线性的磁芯材料或调整工作点,使磁化过程在磁化曲线的线性区。(3)使振荡变压器二次侧对称,两个二次电压的相位相同

在一次侧线圈上并联一个电容,并调整电容大小使两个二次电压的相位相同。

3、涡流式传感器有何特点?它有哪些应用: 答:涡流式传感器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进行非接触的连续测量,灵敏度较高,适应性强。它的应用有四个方面:(1)利用位移为变换量,可做成测量位移、厚度、振幅、振摆、转速等传感器,也可做成接近开关、计数器等;(2)利用材料的电阻率作为变换量,可做成测量温度、材质判别等传感器;(3)利用磁导率作为变换量,可做成测量应力、硬度等传感器;(4)利用三个变换量的综合影响,可做成探伤装置。

4、试比较涡流传感器的几种应用电路的优缺点?

答:交流电桥电路:线性好、温度稳定性高,但存在零点残余电压问题及测量范围较小;谐振电路:电路简单,灵敏度高,但线性度差及范围更小;正反馈电路:测量范围较大,是电桥的2至3倍,但电路复杂。

5、有一4极感应感应同步器,设h=5mm、θ=150、δ=0.15mm、r=6.5mm、N1=N2=900匝,励磁电流I1=35mA、f=400Hz,试求: ①输出信号的灵敏度k(mV/deg)=? ②励磁电压u=?

第2.3章 思考题与习题

1、如何改善单组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

答:对于变极距单组式电容器由于存在着原理上的非线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要改善其非线性。改善其非线性可以采用两种方法。(1)使变极距电容传感器工作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0.01μm至零点几毫米),而且最大△δ应小于极板间距δ的1/5—1/10。(2)采用差动式,理论分析表明,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非线性得到很大改善,灵敏度也提高一倍。

2、单组式变面积型平板形线位移电容传感器,两极板相对覆盖部分的宽度为4mm,两极板的间隙为0.5mm,极板间介质为空气,试求其静态灵敏度?若两极板相对移动2mm,求其电容变化量。(答案为0.07pF/mm,0.142pF)

-12已知:b=4mm,δ=0.5mm,ε0=8.85×10F/m 求:(1)k=?;(2)若△a=2mm时 △C=?。解:如图所示

CCSab; k;

a0ab0(aa)b0ba8.85103pF/mm4mm2mm0.142pF

C0.5mmkC0.142pF0.07pF/mm

a2mm3、画出并说明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及其高频和低频时的等效电路。答: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为:

其中:

r:串联电阻(引线、焊接点、板极等的等效电阻); L:分布电感(引线、焊接点、板极结构产生的);

CP:引线电容(引线、焊接点、测量电路等形成的总寄生电容)C0:传感器本身电容;

Rg:漏电阻(极板间介质漏电损耗极板与外界的漏电损耗电阻)低频时等效电路和高频时等效电路分别为图(a)和图(b):

4、设计电容传感器时主要应考虑哪几方面因素

答:电容传感器时主要应考虑四个几方面因素:(1)减小环境温度湿度等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2)消除和减小边缘效应;(3)减小和消除寄生电容的影响;(4)防止和减小外界干扰。

5、何谓“电缆驱动技术”?采用它的目的是什么?

答:电缆驱动技术,即:传感器与测量电路前置级间的引线为双屏蔽层电缆,其内屏蔽层与信号传输线(即电缆芯线)通过1 :1放大器而为等电位,从而消除了芯线与内屏蔽层之间的电容。由于屏蔽线上有随传感器输出信号等大变化的电压,因此称为“驱动电缆”。采用“电缆驱动技术”的目的是减小或消除寄生电容的影响。

6、画出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答: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为:

其中:

1、5为两个固定极板;2为壳体;3为支撑弹簧片;4质量块;A面和B面为固定在质量块上的电容器的极板。

当测量垂直方向上直线加速度时,传感器的壳体2固定在被测振动体上,振动体的振动使壳体相对质量块运动,因而与壳体固定在一起的两固定极板1、5相对质量块4运动,致使上固定极板5与质量块4的A面组成的电容器Cx1以及下固定极板与质量块4的B面组成的电容器Cx2随之改变,一个增大,一个减小,它们的差值正比于被测加速度,而实现测量加速度的目的。

7、什么是电容式集成传感器?它有何特点? 答:运用集成电路工艺把电容敏感元件与测量电路制作在一起构成电容式集成传感器。她的核心部件是一个对被测量敏感的集成电容器。集成电容传感器的特点是:体积小、输出阻抗小、可批量生产、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功耗低、寄生电容小等特点。●补充题:

已知差动式极距型电容传感器,原始极距δ0=0.25mm,极板直径D=38.2mm,采用电桥作转换电路,传感器两电容分别串接R=5.1KΩ的电阻作为电桥两臂,另两臂为固定电容C=0.001μF,电桥供电电压为U=60V,频率f=400Hz,求:①传感器灵敏度;②动极板位移△δ=10μm时,输出电压有效值为多大。

已知:δ0=0.25mm;D=38.2mm;R=5.1KΩ;C=0.001μF;U=60V;f=400Hz;△δ=10μm。求:k=?;U0=? S(D/2)2解:

∵ C0 (D/2)2(D/2)2(D/2)21C()00001/0(D/2)223[1()()]00000(D/2)200Z1Z4Z2Z3(Z1Z1)Z4(Z2Z2)Z3U0UU

(Z1Z2)(Z3Z4)(Z1Z2)(Z3Z4)

Z1Z2R

11、Z3Z4

jCjC0Z1R11[R]jC0j(C0C)1CC1C()()22jC0C0C1C/C0jC0jC0同理:Z2则有:

C 2jC0(Z1Z1)Z4(Z2Z2)Z3U0U(Z1Z2)(Z3Z4)(R1C11C1)(R)jC0jC02jCjC0jC02jCU122(R)jC0jC CjC02C/C02UU12(jR1/C0)4(R)jC02C/C02(jR1/C0)U222[(R)(1/C0)]C(jR1/C0)U2[(RC0)21]所以:

U0则: C2C01(RC0)12U12C0(RC0)12C00U0(RC0)12U

kU0UU0(RC0)210[2fR0(D/2)2/0]2160V0.25mm[2400Hz5.1103(8.85109F/mm)(38.2mm/2)2/0.25mm]210.4615V/mm461.5V/mU0

第2.4章

思考题与习题

1、什么是压电效应?

答:沿着一定方向对某些电介质加力而使其变形时,在一定表面上产生电荷,当外力取消,又重新回到不带电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当在某些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在一定方向上产生机械变形或机械压力,当外加电场散去,这些变形和应力也随之消失,此即称为逆压电效应。

2、为什么压电传感器不能测量静态物理量? 答:压电元件送入放大器的输入电压 0(RC0)21Uk461.5V/m10106m4.615103V4.615mVUimd33FmR1R(CaCcCi)222

由上式可知,用·当作用在压电元件上的力是静压力(ω=0)时,前置放大器输入电压等于零。因为电荷就会通过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和传感器本身的泄漏电阻漏掉。所以压电传感器不能测量静态物理量。

3、压电式传感器中采用电荷放大器有何优点?为什么电压灵敏度与电缆长度有关?而电荷灵敏度与电缆长度无关? 答:p115 ●补充题:

1、有一压电晶体,其面积为20mm2,厚度为10mm,当受到压力p=10MPa作用时,求产生的电荷及输出电压:

①零度X切的纵向石英晶体;②利用纵向效应之BaTiO3(压电陶瓷)。已知:S=20 mm2,δ=10mm,P=10MPa,求:Q=?,V=? 解:①

Qd11Fd11PS

而:d112.3110∴

Qd11PS4.6210又∵ UQ/CaQ/(1012(c/N)

c

0rSQ-1

2而:r4.5、08.8510(F/m))0rS∴

UQ/Ca解② Q0rS5797.8(V)

Qd33Fd33PS

而:d33901012(c/N)∴

Qd33PS3.8108c 同上:

又∵ UQ/CaQ/(0rSQ

而:r1200)、08.8510-12(F/m)

0rS1788.3(V)∴

UQ/CaQ0rS2、某压电晶体的电容为1000pF;Kq=2.5C/cm,Cc=3000pF,示波器的输入阻抗为1MΩ和并联电容为50pF,求;

①压电晶体的电压灵敏度;②测量系统的高频响应③如系统允许的测量幅值误差为5%,可测最低频率时多少?④如频率为10Hz,允许误差为5%,用并联方式,电容值是多少? 已知:Ca1000pF;kq2.5c/N;Cc3000pF;Ri1M;Ci50pF 求:

①kV?②高频响应,kVUim()/Fm③L5%时,fLC?④f10Hz,L5%,并联电容Ci?解①

kVkq/Ca

kV2.5109(V/N)解②依据教材p113(6-14)式 ∵

kVUim()/Fm

d33;而:kqQ/Fd33F/Fd33

CaCcCi∴

kVkqCaCcCi6.17108(V/N)

解③依据教材p113(6-15)式 因: k()R(CaCcCi)1R(CaCcCi)*222

高频响应时:kk()1

k*k()5% 而:L*k则:k()其中: R(CaCcCi)1R(CaCcCi)22295%

RRa//RiRi106CaCcCi4050pF;2fLL解得:fL解④ LC119.5Hz 2k*k()5% 因: Lk*则:

k()其中: R(CaCcCi)1R(CaCcCi)22295%

RRa//RiRi106 f10Hz,2f解得:CCaCcC48447pF

3、用石英晶体加速度计及电荷放大器测量机器的振动,已知:加速度计灵敏度为5pC/g,电荷放大器灵敏度为50mV/pC,当机器达到最大加速度值时相应的输出电压幅值为2V,试求该机器的振动加速度。

已知:ka=5pC/g,kq=50mV/pC,Vomax=2V 求:amax=? 解:

因为: kaQ/a;kqV0/Q 则有: V0kakqa 所以: amaxV0max8g kakq4、石英晶体压电式传感器,面积为1cm2,厚度为1mm,固定在两金属板之间,用来测量通过晶体两面力的变化。材料的弹性模量是9×1010Pa,电荷灵敏度为2pC/N, 相对介电常数是5.1,材料相对两面间电阻是1014Ω。一个20pF的电容和一个100MΩ的电阻与极板相连。若所加力F=0.01sin(103t)N,求;①两极板间电压峰一峰值;②晶体厚度的最大变化。

已知:S=1cm2,δ=1mm,E=9×1010Pa,kq=2pC/N,εr=5.1,Ra=1014Ω,Ci=20pF,Ri=100MΩ,F=0.01sin(103t)N,Fmax=0.01 N,ω=103 求:①Vop-p=? ②Δδmax=? 解①由图知

U0dQjQ 而:IdtI

(GaGi)j(CaCi)所以:U0Q(GaGi)(CaCi)222

则:U0mQm(GaGi)(CaCi)222

又因:QmkqFm20.010.02 pC

则有:Vop-p=2Uom=1.5mV 解② 因为:EF/S /F ES则有:即有:mFm ES2Fm2.21012m ES所以:max2m

《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二章习题答案 篇2

一、智能传感器的概念及其特点

智能传感器 (intelligent sensor) 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宇航局在开发宇宙飞船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后来得到全世界仪表界的认同。自智能传感器的概念提出以来, 智能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传感器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现在智能传感器技术也已经越来越成熟。

智能传感器系统是一门现代综合技术, 何谓智能传感器?至今还没有规范化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 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对外界信息具有一定的检测、自诊断、数据处理以及自适应能力的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主要由基本传感器与微处理器构成, 基本传感器是构成智能传感器的基础, 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智能传感器的性能。

信号处理模块是智能传感器智能化的原因。强大的信号处理功能使智能传感器具有可靠性与稳定性好、感应精度高、信噪比和分辨率较高、自适应能力较强等优点。信息处理模块以微处理器为核心, 接受基本传感器的输出之后, 能够对该输出信号进行各种处理, 如标度变换、线性化补偿、数字调零、数字滤波等, 这些工作主要通过软件编写相应算法完成。智能传感器的诸多优点正是源于其可编程的软件平台。

二、智能传感器的主要功能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是通过模拟人的感官和大脑的协调动作, 结合长期以来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实际经验而提出来的。智能传感器的内嵌微处理器结构使其能够克服传统传感器的诸多限制, 通过软件完成相关的数字信号处理。

1、自补偿与自诊断功能

传统传感器往往具有温度漂移和输出非线性的缺点, 而智能传感器的处理器可以根据给定的传统传感器的先验知识, 通过软件计算自动补偿传统传感器硬件线性、非线性和漂移以及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的信号失真, 以最佳地恢复被测信号。计算方法用软件实现, 达到软件补偿硬件缺陷的目的, 也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应用灵活性。

此外, 传统的传感器往往需要定期检验和标定以保证传感器能够保持所需的精度。而智能传感器可以通过微处理器中的诊断算法对传感器的输出进行检验, 并将诊断信息直观的呈现出来, 使传感器具有自诊断的功能。

2、信息存储与记忆功能

传统的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只是起到信息检测与传输的作用, 而智能传感器内含一定的存储空间。智能传感器除了能够存储信号处理、自补偿、自诊断等相关程序外, 还能够进行数据存储, 如历史数据、标定日期和各种必需的参数。智能传感器自带的存储空间缓解了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器的存储压力, 大大提高了控制器的性能。

3、自学习与自适应功能

智能传感器内嵌微处理器的结构使其具有高级的编程特性, 因此可以通过编辑算法使传感器具有学习功能。智能传感器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理想采样值, 处理器利用近似公式和迭代算法可认知新的被测量值, 即有再学习能力。此外, 在工作过程中, 智能传感器还可以通过对被测量的学习, 根据一定的行为准则自适应地重构结构和重置参数。

4、数字输出功能

近年来, 数字控制系统成为了控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传统的传感器大多都是模拟输入、模拟输出的, 在数字控制系统中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要经过A/D转换后才可以进行数字处理。智能传感器内部集成了模数转换电路, 能够直接输出数字信号。智能传感器的数字输出功能大大缓解了控制器的信号处理压力。

三、智能传感器的应用与发展

1、智能传感器的应用

自智能传感器的概念提出以来就收到了广泛的关注, 智能传感器的独特结构与优点吸引着众多研究者对其开发应用的不断探索。目前, 智能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科技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中。

在工业生产中, 智能传感器主要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参数的测量。世界上第一个智能传感器是美国霍尼韦尔 (Honeywell) 公司在1983年开发的ST3000系列智能压力传感器。它具有的多参数传感 (差压、静压和温度) 与智能化的信号调理功能。智能传感器已经被应用到汽车电子系统之中, 例如汽车的胎压监测系统。在汽车四个轮胎上安装高灵敏的智能传感器, 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实时、动态地监测轮胎压力并将数据通过无线电信号发射到接收器, 接收器以数字形式反映出气压值, 驾驶员能随时掌握漏气与温度升高时的轮胎状况。

2、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角度来看, 智能传感器技术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是虚拟化、网络化和信息融合技术。虚拟化是利用通用的硬件平台充分利用软件实现智能传感器的特定硬件功能。传感器的虚拟化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降低成本, 提高可靠性。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是将利用各种总线的多个传感器组成系统并配备带有网络接口 (LAN或Internet) 的微处理器。通过系统和网络处理器可实现传感器之间、传感器与执行器之间、传感器与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智能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经元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组合, 形成更为精确的被测对象特性和参数。

四、结束语

智能传感器是传感器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其可编程的软件平台及强大的信号处理功能使其能够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智能传感器不仅为传统工业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也引领了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随着相关制造工艺及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前景必将是非常可观的。

摘要: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 它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自动化领域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智能传感器的功能、特点, 探讨了智能传感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智能传感器,功能,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子栋等:《智能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6月。

《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二章习题答案 篇3

一、复习题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展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13页上“题6”是这样的:甲、乙两个足球队之间近期的5场比赛成绩如右表。如果两个队现在进行一场比赛,请预测一下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与此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5页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中把两种解题思路分别称为“解题思路1”和“解题思路2”。

解题思路1:“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解题思路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

马老师根据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补充了两种解题思路及答案,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解题思路3”和“解题思路4”。

解题思路3:“从已经结束的五场比赛的结果来看,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因此,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两队平局的场次占总场次的”,由此得到答案是“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解题思路4:“由于两队比赛,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三种:即甲胜乙负,甲负乙胜,甲乙平局,所以,每一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也就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平局的可能性也是。”

马老师认为:“前面的四种不同的观点中,观点之四是正确的,即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其余的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遗憾的是,马老师并没有详细说明前三种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他认为正确的第四种答案其实也是错误的。

二、对各种解题思路及答案的探讨

1.在解题思路1中,以两队的战绩不相上下为依据,断定两队下一场比赛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其错误是显然的。错误主要在于解题者没有考虑到比赛可能会有平局的结果。为了能够更简便地说明问题,我们用字母表示两队第六次比赛的三种结果:A表示事件“甲胜乙负”,B表示事件“甲负乙胜”,C表示事件“甲乙平局”,显然,A、B、C构成了一个完备事件组,因此有P(A)+ P(B)+ P(C)=1,而答案中认定P(A)=,P(B)=,由此导致P(C)=0,即第六场比赛一定不会出现“平局”的结果,这与事实不相符。从前五场比赛结果看,下一场比赛平局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因此,即使下一场比赛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也不可能都是二分之一。其次,从前三场比赛结果分析,甲队明显强于乙队,虽然从五场比赛的结果分析,似乎甲、乙两队战绩“不相上下”,但这个所谓“不相上下”仅仅是从这五场比赛中分析出来的,并不能表示两队实力完全一样,两个足球队的水平很难达到“完全相同”,从这个观点出发,也难以得出“下一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结论。事实是:仅仅根据这样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就想把下一场比赛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用一个确定的数(就是甲队或乙队获胜的概率)表示出来,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2.在解题思路2中,认为乙队在最近的两场比赛中获胜,状态好于甲队,因此下一场比赛乙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种判断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甲、乙两队在五场比赛后的总分相同(足球比赛的积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局各得1分,输球不得分。若积分相等,则比较净胜球数),然而甲队比乙队净胜球多了一个,因此采用调整战略、战术等方法后,下一场甲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或者认为“甲、乙两队实力‘不相上下,平局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样的预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前五场比赛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的预测结论。并非只有“乙队获胜可能性会大一点”一种结论。

3.在解题思路3中,根据在五场比赛中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而得到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从而得到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这个答案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我们重温一下概率的统计定义即知其错误所在。概率的统计定义是这样的:“在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地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说来,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则称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由此可知,只进行五场比赛,是不能将甲队(乙队)获胜的频率当作甲队(乙队)获胜的概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球赛来说,各场比赛并不是在“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连概率统计定义中的条件都不满足,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个例来说,如果连续5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发现有3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显然我们不能认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向下的可能性是,从而预测第六次抛掷后出现正面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事实上,有好几位数学家曾进行过抛掷硬币这种“试验”,他们在抛掷成千上万次硬币后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而且随着抛掷次数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从而得到“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很容易从概率的古典定义得到。这就是说,不管你是第几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

4.在解题思路4中,考虑到比赛结果有A、B、C三种,每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从而认为A、B、C三个事件中每一个发生的可能性都是,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要得到这个结论必须要满足“事件A、B、C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一条件。马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在求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只能用指定事件所有结果的数量除以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数量。”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满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是有限的,而且各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样的条件(古典概型应满足的条件),而对于足球赛而言,事件A、B、C的发生并不是等可能性的,因此不能应用马老师所说的方法计算出A、B、C发生的概率。这里得到“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的结论是错误的。

三、两点思考

1.像“题6”这样的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是不合适的。

“题6”以足球比赛为题材,要学生预测比赛的结果。然而由于影响足球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例如球队的实力、球队战略、战术的变化,参赛球员的变化等,甚至比赛地点是主场还是客场也会影响比赛结果。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球队在同一地点的前后两场比赛,也不能认为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赛,在“题6”给出的这种条件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甲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平局的可能性大。这些判断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又觉得理由也不太充分。总之,比赛结果A、B、C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究竟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是难以断定的。凡是在预测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如本文中所说的、、等)来表示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都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对小学生而言,要他们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去预测第六场比赛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出理由,真有点勉为其难。这种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弊多利少。

2.教师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在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后新增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能还有少数教师不是很熟悉,并没有觉察《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的作者应该在该书修订或再版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改有关错误或不妥之处,不断提高该书质量。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任务。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11121)endprint

《中小学数学》2014年第三期刊登了马永红老师的题为《怎能从“确定性”推知“可能性”》一文。该文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一道复习题(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下简称“题6”)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然而马老师给出的答案仍然是错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一、复习题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展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13页上“题6”是这样的:甲、乙两个足球队之间近期的5场比赛成绩如右表。如果两个队现在进行一场比赛,请预测一下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与此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5页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中把两种解题思路分别称为“解题思路1”和“解题思路2”。

解题思路1:“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解题思路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

马老师根据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补充了两种解题思路及答案,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解题思路3”和“解题思路4”。

解题思路3:“从已经结束的五场比赛的结果来看,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因此,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两队平局的场次占总场次的”,由此得到答案是“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解题思路4:“由于两队比赛,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三种:即甲胜乙负,甲负乙胜,甲乙平局,所以,每一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也就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平局的可能性也是。”

马老师认为:“前面的四种不同的观点中,观点之四是正确的,即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其余的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遗憾的是,马老师并没有详细说明前三种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他认为正确的第四种答案其实也是错误的。

二、对各种解题思路及答案的探讨

1.在解题思路1中,以两队的战绩不相上下为依据,断定两队下一场比赛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其错误是显然的。错误主要在于解题者没有考虑到比赛可能会有平局的结果。为了能够更简便地说明问题,我们用字母表示两队第六次比赛的三种结果:A表示事件“甲胜乙负”,B表示事件“甲负乙胜”,C表示事件“甲乙平局”,显然,A、B、C构成了一个完备事件组,因此有P(A)+ P(B)+ P(C)=1,而答案中认定P(A)=,P(B)=,由此导致P(C)=0,即第六场比赛一定不会出现“平局”的结果,这与事实不相符。从前五场比赛结果看,下一场比赛平局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因此,即使下一场比赛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也不可能都是二分之一。其次,从前三场比赛结果分析,甲队明显强于乙队,虽然从五场比赛的结果分析,似乎甲、乙两队战绩“不相上下”,但这个所谓“不相上下”仅仅是从这五场比赛中分析出来的,并不能表示两队实力完全一样,两个足球队的水平很难达到“完全相同”,从这个观点出发,也难以得出“下一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结论。事实是:仅仅根据这样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就想把下一场比赛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用一个确定的数(就是甲队或乙队获胜的概率)表示出来,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2.在解题思路2中,认为乙队在最近的两场比赛中获胜,状态好于甲队,因此下一场比赛乙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种判断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甲、乙两队在五场比赛后的总分相同(足球比赛的积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局各得1分,输球不得分。若积分相等,则比较净胜球数),然而甲队比乙队净胜球多了一个,因此采用调整战略、战术等方法后,下一场甲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或者认为“甲、乙两队实力‘不相上下,平局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样的预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前五场比赛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的预测结论。并非只有“乙队获胜可能性会大一点”一种结论。

3.在解题思路3中,根据在五场比赛中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而得到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从而得到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这个答案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我们重温一下概率的统计定义即知其错误所在。概率的统计定义是这样的:“在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地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说来,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则称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由此可知,只进行五场比赛,是不能将甲队(乙队)获胜的频率当作甲队(乙队)获胜的概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球赛来说,各场比赛并不是在“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连概率统计定义中的条件都不满足,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个例来说,如果连续5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发现有3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显然我们不能认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向下的可能性是,从而预测第六次抛掷后出现正面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事实上,有好几位数学家曾进行过抛掷硬币这种“试验”,他们在抛掷成千上万次硬币后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而且随着抛掷次数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从而得到“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很容易从概率的古典定义得到。这就是说,不管你是第几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

4.在解题思路4中,考虑到比赛结果有A、B、C三种,每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从而认为A、B、C三个事件中每一个发生的可能性都是,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要得到这个结论必须要满足“事件A、B、C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一条件。马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在求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只能用指定事件所有结果的数量除以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数量。”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满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是有限的,而且各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样的条件(古典概型应满足的条件),而对于足球赛而言,事件A、B、C的发生并不是等可能性的,因此不能应用马老师所说的方法计算出A、B、C发生的概率。这里得到“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的结论是错误的。

三、两点思考

1.像“题6”这样的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是不合适的。

“题6”以足球比赛为题材,要学生预测比赛的结果。然而由于影响足球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例如球队的实力、球队战略、战术的变化,参赛球员的变化等,甚至比赛地点是主场还是客场也会影响比赛结果。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球队在同一地点的前后两场比赛,也不能认为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赛,在“题6”给出的这种条件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甲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平局的可能性大。这些判断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又觉得理由也不太充分。总之,比赛结果A、B、C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究竟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是难以断定的。凡是在预测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如本文中所说的、、等)来表示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都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对小学生而言,要他们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去预测第六场比赛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出理由,真有点勉为其难。这种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弊多利少。

2.教师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在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后新增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能还有少数教师不是很熟悉,并没有觉察《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的作者应该在该书修订或再版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改有关错误或不妥之处,不断提高该书质量。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任务。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11121)endprint

《中小学数学》2014年第三期刊登了马永红老师的题为《怎能从“确定性”推知“可能性”》一文。该文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一道复习题(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下简称“题6”)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然而马老师给出的答案仍然是错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一、复习题的解题思路及其答案展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113页上“题6”是这样的:甲、乙两个足球队之间近期的5场比赛成绩如右表。如果两个队现在进行一场比赛,请预测一下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与此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65页上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中把两种解题思路分别称为“解题思路1”和“解题思路2”。

解题思路1:“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解题思路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由此得到的答案是“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点。”

马老师根据部分教师的教学实践,又补充了两种解题思路及答案,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解题思路3”和“解题思路4”。

解题思路3:“从已经结束的五场比赛的结果来看,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因此,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两队平局的场次占总场次的”,由此得到答案是“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

解题思路4:“由于两队比赛,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三种:即甲胜乙负,甲负乙胜,甲乙平局,所以,每一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也就是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平局的可能性也是。”

马老师认为:“前面的四种不同的观点中,观点之四是正确的,即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其余的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遗憾的是,马老师并没有详细说明前三种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而且他认为正确的第四种答案其实也是错误的。

二、对各种解题思路及答案的探讨

1.在解题思路1中,以两队的战绩不相上下为依据,断定两队下一场比赛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其错误是显然的。错误主要在于解题者没有考虑到比赛可能会有平局的结果。为了能够更简便地说明问题,我们用字母表示两队第六次比赛的三种结果:A表示事件“甲胜乙负”,B表示事件“甲负乙胜”,C表示事件“甲乙平局”,显然,A、B、C构成了一个完备事件组,因此有P(A)+ P(B)+ P(C)=1,而答案中认定P(A)=,P(B)=,由此导致P(C)=0,即第六场比赛一定不会出现“平局”的结果,这与事实不相符。从前五场比赛结果看,下一场比赛平局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因此,即使下一场比赛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同,也不可能都是二分之一。其次,从前三场比赛结果分析,甲队明显强于乙队,虽然从五场比赛的结果分析,似乎甲、乙两队战绩“不相上下”,但这个所谓“不相上下”仅仅是从这五场比赛中分析出来的,并不能表示两队实力完全一样,两个足球队的水平很难达到“完全相同”,从这个观点出发,也难以得出“下一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结论。事实是:仅仅根据这样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就想把下一场比赛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用一个确定的数(就是甲队或乙队获胜的概率)表示出来,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2.在解题思路2中,认为乙队在最近的两场比赛中获胜,状态好于甲队,因此下一场比赛乙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种判断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甲、乙两队在五场比赛后的总分相同(足球比赛的积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局各得1分,输球不得分。若积分相等,则比较净胜球数),然而甲队比乙队净胜球多了一个,因此采用调整战略、战术等方法后,下一场甲队获胜的可能性会大一点”。或者认为“甲、乙两队实力‘不相上下,平局的可能性会大一点。”这样的预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前五场比赛结果,可以得到不同的预测结论。并非只有“乙队获胜可能性会大一点”一种结论。

3.在解题思路3中,根据在五场比赛中两队各有二胜二负一平而得到两队获胜的场次均占总场次的,从而得到甲、乙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这个答案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我们重温一下概率的统计定义即知其错误所在。概率的统计定义是这样的:“在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地在某一常数P附近摆动。且一般说来,n越大,摆动幅度越小,则称常数P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由此可知,只进行五场比赛,是不能将甲队(乙队)获胜的频率当作甲队(乙队)获胜的概率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球赛来说,各场比赛并不是在“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连概率统计定义中的条件都不满足,因此不能用所谓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来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举个例来说,如果连续5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发现有3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显然我们不能认为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向下的可能性是,从而预测第六次抛掷后出现正面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事实上,有好几位数学家曾进行过抛掷硬币这种“试验”,他们在抛掷成千上万次硬币后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接近,而且随着抛掷次数增加,频率越来越接近,从而得到“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也很容易从概率的古典定义得到。这就是说,不管你是第几次抛掷一个均匀的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

4.在解题思路4中,考虑到比赛结果有A、B、C三种,每种情况均占所有可能出现结果总数的,从而认为A、B、C三个事件中每一个发生的可能性都是,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要得到这个结论必须要满足“事件A、B、C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一条件。马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在求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只能用指定事件所有结果的数量除以事件所有可能出现的数量。”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满足“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是有限的,而且各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样的条件(古典概型应满足的条件),而对于足球赛而言,事件A、B、C的发生并不是等可能性的,因此不能应用马老师所说的方法计算出A、B、C发生的概率。这里得到“两队获胜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的结论是错误的。

三、两点思考

1.像“题6”这样的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是不合适的。

“题6”以足球比赛为题材,要学生预测比赛的结果。然而由于影响足球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例如球队的实力、球队战略、战术的变化,参赛球员的变化等,甚至比赛地点是主场还是客场也会影响比赛结果。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球队在同一地点的前后两场比赛,也不能认为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赛,在“题6”给出的这种条件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甲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平局的可能性大。这些判断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又觉得理由也不太充分。总之,比赛结果A、B、C都有可能发生,但是究竟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是难以断定的。凡是在预测中用一个确定的数(如本文中所说的、、等)来表示甲队(或乙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小都是不准确的,也可以说是错误的。对小学生而言,要他们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五场比赛的结果去预测第六场比赛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出理由,真有点勉为其难。这种习题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弊多利少。

2.教师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在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后新增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能还有少数教师不是很熟悉,并没有觉察《教师教学用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教师教学用书》的作者应该在该书修订或再版前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及时修改有关错误或不妥之处,不断提高该书质量。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对“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任务。

毛概第二章 习题与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1941年,毛泽东明确界定“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是在()A 《新民主主义论》 B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C 《整顿党的作风》 D 《改造我们的学习》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A 解放思想 B 实事求是 C 与时俱进 D 求真务实

3.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A 理论创新 B 实事求是

4.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是在()A 1927年 B 1928年 C 1929年 D 1930年

5.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曾针对“大跃进”的“左”的错误,为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号召全党()

A “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 B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C “大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风” D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6.江泽民曾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 批评与自我批评 B 敢将真话,做实事 C 与时俱进 D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7.邓小平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正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必须()A 发展生产力 B 实事求是 C 敢说真话 D 解放思想

8.在实践基础上的()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A 理论创新 B 制度创新 C 科技创新 D 文化创新

9.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A 保持先进性 B 具有科学性 C 体现民族性 D 富于创造性

C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10.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党的()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三大 D 十四大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为重新恢复党的思想路线所做的贡献有 A领导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 B拥护和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D提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3.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讲求实效性 4.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内容。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D发展真理 5.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

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文化创新 D各个方面的创新

三、判断是非题

1.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3.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4.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1941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四、简答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五、论述题

1.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2.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C 5.B 6.C 7.D 8.A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BC 4.ABCD 5.ABCD

三、判断是非题

1.错 2.错3.对4.对5.错

四、简答题

1.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实事求是,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一、论述题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于是距今,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同样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二章习题答案 篇5

学与问、思考与交流、习题、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

(P-29)【科学探究】

1.2.3.乙烷的分子中,有一个碳碳σ键和六个碳氢σ键;乙烯分子中,有一个碳碳σ键和一个碳碳π键,还有四个碳氢σ键;乙炔分子中有一个碳碳σ键和两个碳碳π键,还有两个碳氢σ键。(P-28)【学与问】

(P-32)【思考与交流】

1.经过计算可知: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放热184.9 kJ,而1 mol H2与1 mol Br2反应生成2 mol HBr放热102.3 kJ。显然生成氯化氢放热多,或者说溴化氢分子更容易发生热分解。

2.从表2-1的数据可知,N—H键、O—H键与H—F键的键能依次增大,意味着形成这些键时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化学键越来越稳定。所以N2、O2、F2与H2的反应能力依次增强。

3.简言之,分子的键长越短,键能越大,该分子越稳定。(P-34)习题参考答案 1.(略)

2.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还差两个电子达到8e稳定结构,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差一个电子达到2e稳定结构,所以一个氧原子只能与两个氢原子成键,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的分子为H2O。

3.二氧化碳的结构为O=C=O,所以其分子中有两个碳氧σ键和两个碳氧π键。

--2

4.键能和键长都是对共价键稳定程度的描述,Cl2、Br2、I2的键能依次下降,键长依次增大,表明Cl2、Br22、I2分子中的共价键的牢固程度依次减弱。

5.键能数据表明,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三倍,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两倍;而C=C键能却小于C—C键能的三倍,C=C键能小于C—C键能的两倍,说明乙烯和乙炔中的π键不牢固,容易被试剂进攻,故易发生加成反应。而氮分子中N≡N非常牢固,所以氮分子不易发生加成反应。6.(注:此题的键长数据和热分解温度,需要通过查阅课外资料获得)第二节 【科学探究】

2.3.HCN中的C为sp杂化;CH2O中的C为sp杂化。

4.HCN分子中有2个σ键和2个π键,即C—H和C—N之间各有1个σ键,另外,C—N之间还有2个π键;甲醛分子中C—H之间有2个σ键,C—O之间有1个σ键和1个π键。(P-39)【思考与交流】

根据各分子或离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分析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依据中心原子连接的原子数和孤对电子对数,确定VSEPR模型如下表。4

注:阴影小球为孤对电子对。(P-44)习题参考答案

1.2.在乙炔分子中,2个碳原子各以1个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1个碳氢σ键,同时又各以其另1个sp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除此之 5

外,每个碳原子通过2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相互垂直)形成了2个π键,因此,乙炔的三键中有1个σ键和2个π键。3.甲醛分子的立体结构:

2碳原子采取sp杂化,甲醛分子中有2个C—H σ键,而C—O之间有1个σ键和1个π键。

4.氢离子接受水分子中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以配位键形成H3O,电子对给予体是H2O,接受体是H。

5.银离子与氯离子形成难溶的氯化银沉淀。加入氨水后,银离子接受氨分子中氮原子给出的孤对电子以配位键形成[Ag(NH3)2],由于生成了可溶性的[Ag(NH3)2],继续加入氨水时氯化银就溶解了。第三节

(P-45)【思考与交流1】

1.极性分子:HCl 非极性分子:H2 O2 Cl2

+

+

+

+

2.都是非极性分子

3.极性分子:HCN H2O NH3 CH3Cl 非极性分子:CO2 BF3 CH4(P-51)【思考与交流2】

1.NH3为极性分子,CH4为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则,NH3易溶于水,而CH4不易溶于水。并且NH3与水之间还可形成氢键,使得NH3更易溶于水。

2.油漆是非极性分子,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也是非极性溶剂,而水为极性溶剂,根据“相似相溶”规则,应当用有机溶剂溶解油漆而不能用水溶解油漆。

3.实验表明碘在四氯化碳溶液中的溶解性较好。这是因为碘和四氯化碳都是非极性分子,非极性溶学与问】

当分子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因此,由于F2~I2的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范德华力也逐渐增大,使F2~I2的熔、沸点越来越高。(P-55)习题参考答案

1.水是角形分子,氢氧键为极性键,所以水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而二氧化碳为直线形分子,虽然碳氧键为极性键,但分子的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重合,所以为非极性分子。

2.低碳醇如甲醇或乙醇,其中的—OH与水分子的—OH相近,因而能与水互溶,而高碳醇的烃基较大,使其中的—OH与水分子的—OH的相似因素少多了,因而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3.水是极性分子,而汽油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则,汽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应很小。

4.(1)氢键不是化学键,而是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2)由于甲烷中的碳不是电负性很强的元素,故甲烷与水分子间一般不形成氢键;

(3)乙醇与水分子间不但存在范德华力,也存在氢键;

(4)碘化氢的沸点比氯化氢高是由于碘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沸点越高。

5.两张图表明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般是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大的,这是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沸点越高。但氟化氢、水和氨的沸点反常地高,表明在它们的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即氢键。

6.对羟基苯甲酸的沸点高。因为对羟基苯甲酸在分子间形成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酸在分子内形成了氢键,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P-57)复习题参考答案

1.B 2.CDAB 3.D 4.D 5.A

6.CCl4的中心原子为碳,它的最外层电子都用于形成σ键,属AB4型分子,其立体结构为正四面体形;NH3和H2O的中心原子上分别有1对和2对孤对电子,跟中心原子周围的σ键加起来都是4,它们相互排斥,形成四面体,因而略去孤对电子对后,NH3呈三角锥形,H2O呈角形。7.白磷分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四个磷原子间共有6个σ键,当氧气不足时,每个单键中插入一个氧原子成为P4O6,当氧气充足时,每个磷原子还可再结合一个氧原子成为P4O10(参看教科书中的图2-12)。8.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采取sp杂化轨道形成σ键。乙烯分子的碳原子采取sp杂化轨道形成σ键,在乙烯分子中,2个碳原子各以2个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2个碳氢σ键,而2个碳原子之间又各以1个sp

3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除此之外,2个碳原子中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形成了1个π键,因此,乙烯的双键中有1个σ键和1个π键。乙炔分子的碳原子采取sp杂化轨道形成σ键,在乙炔分子中,2个碳原子各以1个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1个碳氢σ键,同时又各以其另1个sp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除此之外,每个碳原子通过2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形成了2个π键,因此,乙炔的三键中有1个σ键和2个π键。乙炔加氢变成乙烯时,碳原子由sp杂化转为sp杂化,当继续加氢生成乙烷时,碳原子杂化转为sp杂化。

9.乙烯分子中碳原子采取sp杂化,杂化后的3个sp杂化轨道呈平面三角形,而剩下的未杂化的2p轨道垂直于3个sp杂化轨道构成的平面。2个碳原子各以2个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2个碳氢σ键,而2个碳

原子之间又各以1个sp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因而四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另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两个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π键,π键是不能旋转的,所以乙烯分子中的双键是不容旋转的。

《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二章习题答案 篇6

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记入“管理费用”。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企业计提短期借款利息时,借记“财务费用”,贷记“应付利息”;通过银行存款支付短期借款利息时,借记“财务费用”、“应付利息”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该题针对“短期借款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车辆购置税与耕地占用税都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中,不在“应交税费”中核算,其他的税费都在“应交税费”中核算,因此“应交税费”科目余额=350+150+35+150=685(万元)。

【该题针对“各种税费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日,按合同利率计算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应当记入“财务费用”科目,同时作为一项负债记入“应付利息”科目。

【该题针对“利息的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8 000+8 000×4%×1.5=8 480(万元)

【该题针对“应付债券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从职工工资中代扣职工房租,应当做的分录是: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付款(金额为应付给房东的租金)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预收账款不多的企业,若不设置“预收账款”科目,其所发生的预收货款应通过“应收账款”科目贷方核算。

【该题针对“预收账款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初始直接费用=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2 900+6=2 906(万元)。

【该题针对“长期应付款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甲公司购买乙公司发行的债券,则乙公司是甲公司的债务人,所以A形成的是“本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选项C、D形成的是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选项B,甲公司和丙公司形成的“本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已经消失了。

【该题针对“负债的确认”知识点进行考核】

10、【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管理不善造成的材料损失需要做进项税额转出,因此该批毁损原材料造成的非常损失净额=10 000+10 000*17%-500-6 000=5 200(元),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选项A应交教育费附加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核算;选项B应付销售人员工资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选项C应付现金股利通过“应付股利”科目核算;选项D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该题针对“其他应付款核算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委托加工直接用于对外销售的商品负担的消费税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委托加工继续用于生产应纳消费税的商品负担的消费税应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的借方;进口原材料交纳的进口关税应计入原材料成本;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原材料交纳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应该计入原材料成本。

【该题针对“委托加工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 ABD

【答案解析】 应付账款一般按确认时的应付金额入账,不考虑时间价值问题,不按到期应付金额的现值入账。

【该题针对“应付账款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 CD

【答案解析】 选项A应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选项B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不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

【该题针对“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处理。购入免税农产品可按买价的13%记入“进项税额”。

【该题针对“增值税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 BC

【答案解析】 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将自产、委托加工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在发生时都不确认收入,但需要按规定计算销项税,按成本结转。

【该题针对“视同销售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 AC

【答案解析】 债券溢价的摊销在“应付债券”科目的借方反映,分次付息的应付债券的利息计提时应该记入“应付利息”科目,不通过“应付债券”科目核算。

【该题针对“应付债券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选项D,必须是企业以低于成本价格向职工出售住房,有企业的贴补行为才算是职工薪酬,仅仅未盈利不属于职工薪酬,企业的会计处理为:按成本价确认收入、结转成本,利润为零,涉及到税费的仍然需要依法纳税,税费的负担不做为职工薪酬。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 CD

【答案解析】 收到预付款时:

借:银行存款120 000

贷:预收账款120 000

实际销售时:

借:预收账款120 000

银行存款114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144 000

贷:库存商品144 000

【该题针对“预收账款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0、【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承租人在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能够取得出租人租赁内含利率的,应当采用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折现率;否则,应当采用租赁合同的利率作为折现率。承租人无法取得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且租赁合同没有规定利率的,应当采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该题针对“长期应付款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三、判断题

1、【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该题针对“其他应付款核算的内容”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委托加工物资消费税的处理。如果委托方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缴纳的消费税是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的借方。收回以后直接出售的,消费税应该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

【该题针对“委托加工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企业开出并承兑不带息商业汇票时,应按其面值入账。

【该题针对“应付票据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关于商业折扣的知识。

【该题针对“应付账款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5、【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消费税的核算。企业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也应按规定交纳消费税。

【该题针对“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6、【正确答案】 对

【答案解析】 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作为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该题针对“增值税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7、【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长期借款在计算利息时涉及到利率的选择问题,应该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费用,按照合同利率确认应该支付的利息,差额计入利息调整。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8、【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企业到期无力偿付的银行承兑汇票,应按其账面余额转入“短期借款”。

【该题针对“短期借款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9、【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企业在折扣期内付款享受的现金折扣应冲减当期的财务费用。

【该题针对“各种税费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10、【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或无偿赠送他人的,应视同销售计算应交增值税。

【该题针对“视同销售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四、不定项选择题

1、<1>、【正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改良工程,由于是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生产线,因此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 资料(4)业务,应按市场价值确认收入计算销项,并结转成本。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应记入“制造费用”科目,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应记入“管理费用”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105

制造费用15

管理费用20

销售费用10

贷:应付职工薪酬150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4>、【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 正确会计处理如下:

资料(7)

借:应付职工薪酬0.8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0.8

资料(9)

借:应付职工薪酬0.8

贷:其他应收款0.8

【该题针对“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委托方收回加工材料后用于继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其委托加工环节的消费税可以抵扣,应单独确认为“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该题针对“委托加工的核算”知识点进行考核】

<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委托方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销售,其委托加工环节的消费税不允许抵扣,应当计入收回委托加工物资的入账价值。

上一篇:站点建设方案下一篇:家乡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