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游记作文1000字

2025-01-31

杜甫草堂游记作文1000字(通用10篇)

杜甫草堂游记作文1000字 篇1

杜甫草堂,环境优美。飞鸟近人不惊,游鱼见人不沉;香樟楠木高耸茂密,修竹挺直清幽,举荷摇逸。建筑考究,不同于其他山水园林中的建筑一样细节浮夸,而是更加古朴自然;山石盆景位置得当,雕塑石刻形象生动。走到中间位置就是工部祠了,杜甫像慈目善眉,旁边记述着他的成就。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千诗碑,这里篆刻着许多名家的书法,有苏东坡、黄庭坚等。这杜甫草堂,成了后世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地方。走在这里,看着满目的景象,突然觉得这里的一切都与杜甫有关,又觉得一切都与杜甫无关。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首诗,都因杜甫而存在于这里。可是我不管如何走,即使走到工部祠前看见杜甫像,也不觉得找到了杜甫,一想到那最具代表性的少陵草堂都是后人所建,就更加茫然了,只能漫无目的地走。

我常想,杜甫凭什么能让后人如此怀念和敬重呢?按照世俗与传统的观念来讲,直接对大众造成影响的无非名、权、利。有名自当远播,像与杜甫同时代的李白,因诗名远播,在那个时代就早已家喻户晓,甚至连皇帝也对其“破格录取”,更不用说后世对他的推崇与喜爱了。那些权重一时的大臣良将,自然也是因为突出的政绩与军功受到老百姓的推崇敬仰,进而为其歌功颂德,竖碑列传,流传后世。利可能是三者中最不算入流的了,也是影响较小的。战国的范蠡,虽然囤货积得巨万家资,但又德行广播,为当时和后世推崇。秦国的吕不韦,经商投资,最后当上了秦国丞相,广收门客,修《吕氏春秋》流传后世。这几位都是名、权、利所达到极致的代表,更不用说后世的帝王将相,王公大臣和风流名士了。但杜甫与这些好像都不沾边。杜甫在他生存的那个朝代是基本没有什么名气的,可能是因为朝廷里没人,他的诗也比较超前,不符合当时的文化主流。杜甫一生没有做过大官,最大的官职位是左拾遗,从八品,属于谏言、咨询建议一类的官员,这官职毫无权利可言。要说钱,就更尴尬了,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做过宰相,他年轻时家境应该是挺好的,但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只能带着一家老小四处漂泊,在成都逃难时,有个叫严武的后生接济他们家,但毕竟是寄人篱下,再加上战乱频繁,居无定所,最后还困死在船上。

这样一个无权无势,没有经济收入,甚至有时候连生活都不能料理得很好的穷困老书生,放在哪个时代,都应该是无人问津的角色。还好,上天给了他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给了他一支直抒胸臆的笔,给了他一种心怀天下的情怀。他早些时候登泰山,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战乱漂泊时,能写出三吏三别这样同情老百姓的佳作。流落成都,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圣人胸怀。这是一个胸怀大志,才华横溢,爱国爱民的伟大诗人!历史是公正的。在他死后,他的诗歌受到韩愈、白居易、苏东坡等人的喜爱和推崇,他的思想正是历代王朝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他的诗歌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早已超过了与他同一时代的很多诗人。他的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足以和李白并肩。杜甫的存在与贡献,哪里是那些只逐世间名利的人所能企及的呢?千秋诗圣,实至名归,圣人他担当得起。

我漫步在杜甫草堂里,寻找着杜甫,眼前见到的,终无一物与他有关。我坐下来开始想着最初对杜甫的印象。最初是小学时候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后来的《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蜀相》等。这些诗歌有对美学的理解,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哲思。这对我思考自身与工作的意义帮助是极大的。我知道诗歌的美不在于意象和不可触及的飘逸,不在于字句朗读的朗朗上口,不在于对历史典故的活学活用。诗歌的美应该是生活化的,读古人的诗句,体会现在的生活,以同样的情怀和思考方式做好每一个人该做的事,就是大美。仔细想来,于我而言,杜甫不在长安,不在这草堂,不在课本里,不在历史长河里。他,应该在读者的心里。

杜甫草堂游记作文 篇2

漫步在唐诗中,我与黄鹤楼不期而遇。在那里,我看到了那消失在碧空中的一叶孤舟,看到不尽长江滚滚东流。李白独自一人站在楼中,眺望载着友人的孤舟远去,我的心也随着他,泛起淡淡的悲伤。但我知道,这悲伤不会持续太久。一壶酒,便可以让这点滴悲伤,随长江东流……离愁,终究不敌李白的狂放。

我的脚步被王维的终南山吸引。一生的顺其自然,终于换来了王维向往的和平生活。在这里,他奉佛参禅,品酒吟诗———多么令人神往啊!诗与画,也都成为他的伴侣。这恬淡而闲适的心境,怎能不令人羡慕?

夜读唐诗三百首,最牵动我的情肠的还是杜甫。杜甫的诗篇永远那样沉郁顿挫。走进杜甫的诗,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出望外,但更多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伤,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凄苦。

但为什么杜甫饱受磨难,却仍坚持要为国效力?直至我走进了他的草堂,听到他挂念天下寒士的阵阵呐喊,我才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坚持心中的忧国忧民!他的诗,他的精神,如鼓,如钟,回响在神州大地上!

杜甫草堂的游记作文 篇3

我们走进了像螃蟹一般的大门。一进大门,就像来到了另一片天地,里面鸟语花香。树枝头上新生的花苞是桃红色的,花苞逐渐展开,花瓣就变成了粉白色,露出娇嫩的花蕊,从花蕊中升起一根根纤细的花柱,柱头上有一团金黄色的花药,象一束盘发。

四周有几个石桌,许多人坐在石椅上,聊天,仿佛是世外桃园。

我沉浸在了这世外桃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来到一条小溪旁。

突然,和我们一起上课的大哥哥叫道:“快来看啊!这里好多鱼啊!”

大家听到都马上跑了过去,这位大哥哥把手中的薯条扔入水中,这些鱼儿都纷纷来抢这些薯条,看着它们抢食的样子,我有些想笑。

这时,一片薯条掉在了一条肥大的鲤鱼头上,这肥大的鲤鱼,非常想吃这个薯条,于是拼命摇着头,张着大大的嘴,向后游动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它快要成功时,一只橙色的大鱼纵身一跃,跳出水面,张大嘴一口吃掉了食物。

我看到这一幕,不禁张嘴大笑起来,心想:这条鱼也太笨了吧!哈哈……

这时,我突然看到了惊人的一幕,一条小鱼正在吃着薯条,突然一条大鱼冲了过来,连鱼带食一口吃掉了,我皱着眉头叫道:“不来了吧!太残忍了吧!”我叹了一口气。

游杜甫草堂作文400字 篇4

走进了杜甫草堂我们发现,这里是一个花语鸟林,有许多小鸟在杜甫草堂里飞来飞去。有斑鸠、鸽子、麻雀……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花径,这是一条属于花草树木的小路。在这条小路的最前方,还有一幅对联:上联: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下联: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

走过了花径,就是杜甫草堂了。我们迫不及待的走了进去。它虽然是一座茅草屋,但是“诗圣”杜甫却在这里留下了几千首古诗。我们随着人群走进了茅草屋的书屋,我仿佛看到了杜甫正在提笔创作,他不时的走出茅草屋与鸟儿对歌几句,不时的挽起袖子磨砚……让人感慨万分。走出了茅屋,我们来到了一个花园,似乎杜甫正拿着水盆浇浇这颗,真是一个富有诗意化得小庭院!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里。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唐代遗址。这里有许多考古人员考掘出的瓷器,如:四耳罐、小水壶、小碟子、两耳罐。不过让我最难忘的还是考古现场的那两口井了。虽然它旁边的房屋早已坍塌,但是它在这里屹立了几千年,还依然不屈服。这种不屈服的精神真让我佩服。

走出了唐代遗址已经五点了,我们便准备回家了。

杜甫草堂作文 篇5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妈妈一同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杜甫草堂,来参观这“诗圣”在成都的故居。

走进草堂,一股清新的凉风拂面而来,不觉让人精神一振。红墙黑瓦的房屋在茂密的树丛中若隐若现。步入前门的.杜甫博物馆,杜甫的各种作品在这里陈列,这里静静的,来这的每一个人都十分肃穆,都不忍将这份宁静所破坏。沿着幽深的鹅卵石小径往里走,放眼望去,满圆青翠欲滴的树木将草堂围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巨大的树影将我们笼罩,小径边的小溪静静地流着,穿过竹林,跨过山坡,径过小桥,奔流向远方。抬头仰望,宽大茂密的树叶,将阳光分成了斑斑点点撒在地上,像一块并不完整的黄金地毯。清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欢迎着来自远方的客人……跨进“诗史堂”,杜甫那瘦长的身驱映入眼帘,杜甫那张脸上显出庄重严肃的表情,一双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感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杜甫那庄重的表情让我仿佛看到他在埋头思索怎样写出优美的诗章来同情百姓。

离开了“诗史堂”,我不禁回眸凝视他那消瘦的背影,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显得那样的高大。接着,我走入被复原的杜甫故居——一座简陋的草屋,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感情我永远不会忘记,也让我更加喜爱草堂了,它让我感受到了,那样的,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安谧……

杜甫草堂作文 篇6

杜甫草堂是为了纪念杜甫修建的一座纪念馆。到了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草堂”二字,旁边挂着一副对联:“百花潭北庄,万里桥西宅。”

门口人头涌动,我们随着人流进入展览馆。墙上挂着毛爷爷、邓小平爷爷、朱德爷爷、周恩来爷爷等领导人来到这里参观的照片。看来,“诗圣”的魅力非常大哦!

我们走出展览馆来到了红墙边,游客们被这红墙绿竹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在此合影留念。红墙后是一座小桥,小桥下是一条弯弯的水塘,水面上倒映着绿树和屋檐。五颜六色的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我们经过小桥,爬上了万佛楼。从万佛楼顶向下望去,整个草堂被树木环绕,让我为眼前的美景所惊叹!后来我们还去了碑林和草屋,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草屋,它的屋顶是用稻草搭成的,墙是用木头和泥土做成的。

杜甫是为了躲避战乱,在草堂生活了四年,创作了二百四十多首著名的诗歌,如让我们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被人们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参观杜甫草堂有感作文 篇7

我们刚到门口就看到了:诗圣著千秋——隆重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活动。怀着对“诗圣”深深地敬意,伴着悠扬的古曲声,我缓缓地踏入了杜甫草堂的大门。进入幽静的杜甫草堂,庭院四处都是风雅的翠竹,使人立刻就感觉出那种超脱哇世的神秘气氛。飘飘然,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喧哗的闹市,嘈杂的人群。这里每一棵,每一根草,每一丝空气都很特别,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

我们漫步在通幽小径,听风河水潺潺声,闻着竹叶的芳香,进入了一个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杜诗书画展的长廊,欣赏到古今中外,众多书法家、军事家书写杜甫诗句的作吕。其中有许多是我们课本上学过的。真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天色渐渐变暗了,月亮婆婆悄悄露出了圆圆的笑脸,像一个杏黄色的灯笼。整个草堂灯火通明,树枝上挂满了星星点点的小亮灯,树杆上是活灵活现的蜻蜓灯、蝴蝶灯,树下是可爱的蚂蚁灯、小书童灯……对了,树丛中随处都是打着芭蕉扇的“嫦娥”灯,骑着战马的“三国将士”灯。使我仿佛也置身在诗圣当年的朝代,感受到他凭栏远眺,吟诗垂钓的意境。

圆月渐渐升高,红晕晕的,月光穿过树荫,落下了一地闪闪烁烁的翠玉。前方围着一堆人群,我快步上前,原来是锦里小学的师生们穿着古装在举行吟诗、祭拜诗圣的活动。人们在这个中秋佳节的夜晚,用各种方式纪念我们伟大的诗人。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弹琴,有的在作画,还有的在供香……

游杜甫草堂有感精选作文 篇8

循着诗圣的足迹,我来到了坐落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来到成都,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数百首,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了杜甫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进了大门,只见古木参天,十分幽静。我踩着青石板铺成的小道向前走去,来到了“大雅堂”。这里陈列着各个朝代著名诗人的塑像,有“诗仙”李白,爱国诗人屈原,白话诗人白居易……正中摆着杜甫的塑像,只见他盘腿坐着,抬头仰望,皱着眉头,深刻反映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

出门向西,便来到了花径。杜甫说过:“花径不曾缘客扫,门今始为君开。”独自漫步在花径上,我仿佛能真的看到那栽满花木、生机盎然的盛景,闻到那花儿散发出的清香,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

我穿过花径向西北走去,来到了“茅屋故居”。没想到,这儿只有两间破旧的茅草屋耸立在莲池旁,让我不免有些失落。我走进书房,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只有一张小桌子和一张简陋的床。当年杜甫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景象。可即使如此,杜甫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希望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这样的高风亮节,怎不令人钦佩?

为什么杜甫简陋的草堂仅住了四年,却负有如此盛名?不仅是因为草堂的风景秀美,更是因为诗圣高超的诗艺和高洁的诗风,才使得这里充满了诗意,让人更加心驰神往。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杜甫草堂 篇9

三位老师下午好,这是我的证件,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各位老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杜甫草堂。各位游客,杜甫草堂到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下车,游览时注意安全。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住所。

现在请大家看门票的背面,这就是杜甫草堂的整个平面图,咱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就是依照这个平面图的中轴线走:先从大门进去,依次进入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然后是茅屋景区,最后从北门出去,整个游览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下午五点我们将在北门集合登车。

朱德总司令曾写出:“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样的对联来赞誉杜甫对后世的影响,表达对他的无限崇敬之情。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为什么会在这里建造草堂呢?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带领家属由甘肃南部来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这里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当时的草堂占地仅为一亩,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草堂面积是原来的270倍,在原来主体的人文景观周围又营造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西式园林,并且融入了浓厚的四川特色。杜甫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可谓他人生创作的一个巅峰。流传至今的就有240余首,可见杜甫对这里感情之深。

杜甫草堂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没有雕梁画栋,基本保持居民建筑特色,是纪念性祠堂与园林结合的成功典范。1961年杜甫草堂因此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中轴线的最后一重,这就是供奉杜甫的工部祠,那这里为什么叫工部祠呢?那是因为杜甫一生做过的最大的官就是检校工部侍郎,人称杜工部,所以如此命名,工部祠又称为三贤堂,为什么会称为三贤堂呢,待会揭晓。那么看到最外面的一副对联,这是由书法家何绍基撰写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表面上是说回到成都,来游草堂,实际上是含蓄地表达了他以杜甫继承者自命的深意。此联一出,许多文人墨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到草堂来吟诗题联。久而久之,竟演变成了人日游草堂”的地方风俗,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请大家看第二幅对联,这是是清人王闿运所撰,:“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意思是说杜甫胸怀大志,期待自己的作品可以惊天动地,将经历的感慨忧愁都说出来,这实际上是在说杜甫的生平。再看,开得宋闲两派,这里的宋贤两派是说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陆游开创剑南诗派。就是说啊正是杜甫的影响才开得了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寒泉配食:工部祠两旁配有黄庭坚、陆游。吴郡三高:苏州有三高祠,不要说这里地势偏僻,人烟稀少,你看现在有黄庭坚陆游作陪,比起三高祠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殿内我们可以看到中间呢是杜甫的神龛,两边分别是陆游和黄庭坚作陪,杜甫呢是唐代的诗人,陆游黄庭坚是宋代的诗人。那么为什么杜甫的殿内会有这两个人?我想刚刚外面那一副对联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这还有一副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荒江浣花溪,在浣花溪畔结起茅屋永垂不朽,不同朝代的圣贤有两位是宋代的,刚我们已经讲过了,左边的陆游,剑南诗派的创作者,这右边的江西诗派的代表人黄庭坚,这两位呢在作陪杜甫是因为他们学习杜甫的诗歌而有所成就的,相当于杜甫的继承,而且呢是宋代非常有名的诗人。他们三位都是写爱国诗篇的,都是具有爱国爱民的思想,都对四川念念不忘,最后离开了四川,具有一种至蜀而不忘蜀之感。所以呢这里一定要配两位比他名声稍小,生世较好,又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我想现在大家知道三贤堂的来历了吧。

杜甫草堂对联 篇10

2、上联:新婚石壕无家,茅屋一座;下联:垂老潼关新安,广厦万间

3、上联:此间位置安排,居然广厦,拾梅花能得韵,抚修竹能得声,嘻,先生能耽咏否;下联:当时艰难险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则无家,叩关陕则无国,噫,君子亦有穷乎

4、上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下联: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5、上联:锦里先生为老伴;下联:玉霄散吏是头衔

6、上联:花学红绸舞;下联:径开锦里春

7、上联: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诗卷遂成唐变雅;下联: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草堂应作鲁灵光

8、上联:名望重三唐,是谁敌手?陵厉骚坛,春树暮云,竞传白也诗篇上;下联:遭逢同五代,故事回头,纵谈天宝,秋风茅屋,令我呜呼感慨多

9、上联: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下联: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10、上联:新松恨不高千尺;下联:恶竹应须斩万竿

11、上联:江山留胜迹;下联:天地渺孤舟

12、上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下联: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13、上联:荒江结屋公千古;下联:异代升堂宋两贤

14、上联:花径故依然,为公拥篲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下联: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

15、上联:吏情更觉沧洲远;下联:诗卷长留天地间

16、上联:至今斑竹临江活;下联:无数春笋满林生

17、上联: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下联: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18、上联:万里桥西宅;下联:百花潭北庄

19、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20、上联:孤城返照红将敛;下联:仙侣同舟晚更移

21、上联:风刮屋茅二三重;下联:尚思广厦千万间

22、上联:侧身天地更怀古;下联:独立苍茫自咏诗

23、上联:杜陵落笔伤豺虎作文;下联:爱国孤悰薄斗牛

24、上联: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下联: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25、上联:垂老但吟诗,亦先生所不得已;下联: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

26、上联:草堂留后世;下联:诗圣著千秋

27、上联:跌宕诗怀犹绮岁;下联:商量春事又花朝

28、上联:锦水春风公占却;下联:草堂人日我归来

29、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30、上联:此地经过春未老;下联:伊人宛在水之涯

31、上联:瘦影摇混茫,白也孤吟怀饭颗;下联:斯文不沉没,球兮接武挂诗瓢

32、上联:水竹傍幽居,想溪外微吟,密藻圆沙依草阁;下联:楼台开丽景,结花间小队,野梅官柳满春城

33、上联: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下联: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

34、上联:即今耆旧无新咏;下联:何处老翁来赋诗

35、上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下联: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36、上联: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下联: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之孤愤去来今

37、上联:十年幕府悲秦月;下联:一卷唐诗补蜀风

38、上联:挺身艰难际;下联:张目视寇仇

39、上联:忠爱托诗人,李谪仙差许齐名,奚屑三唐科第;下联:栖迟因地主,严节度颇称知己,尚留数亩湖山

40、上联: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下联:五陵孰年少,知交只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

上一篇:浅谈短命王朝对历史的贡献下一篇:《雷锋伴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