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杜甫草堂游记作文

2024-10-02

游杜甫草堂游记作文(通用9篇)

游杜甫草堂游记作文 篇1

人人听说过杜甫,他的诗词天下闻名,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杜甫当年流落到成都的故事,更不知道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讲哪里的故事。这次,我便来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一探杜甫生活的遗迹。

走进景区,放眼一看,这哪里是杜甫草堂?分明是一座美丽的公园。两旁的花儿开得姹紫嫣红,阳光被枝叶分散,星星点点地落在地面上,像是夜晚的星星悄悄地在白天跑出来了。

绿茵丛中,便是杜甫的遗迹。瞧,那块石碑,上面刻着“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是清朝皇室果郡王亲笔提写的。我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上前细细地察看了一番,旁边那个方方正正的小房子,别看它不起眼,里面却可以看到用世界各国文字印成的杜甫诗集,很多都已经是孤本。走上去,慢慢寻味一番,就会发现杜甫的诗,是全球人民的.精神盛宴。

穿过一条条小径,走过一片片草地,就来到一个稍稍大点的平台,这里似乎没什么风景,可这里有杜甫千诗的石碑。来往的行人都会在这块石碑前照个相。千年之前,杜甫就是在这写下无数精彩诗歌的吗?

终于到了“草堂”,这里有泥土和茅草混和而成的墙壁,走在里面,冷风直嗖嗖地穿过窗户,让人感到丝丝的冷意。啊!这就是当年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地方吗?当年的屋顶,真的被秋风所刮破吗?这精彩的诗句,不断地在我眼前浮现。啊!小小的茅屋,你居然是那么多优秀诗歌的诞生地,我仰望着你,也仰望着我们心中的诗圣。

再往前走,忽然冒出来一座白白方方的房子。这是唐代老百姓的房屋遗址。里面仅有唯数不多的几个瓦罐,一个井,一个土灶,面积不足二十平方米,是老百姓生活的场所。这么小的地方,也许就有四五口人居住。杜甫当年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诗歌的吗?我不禁敬佩起杜甫来,他的毅力是那么顽强,居然在这种环境下写下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噢,在杜甫的故居,吟诵杜甫的诗歌,我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到千百年前那个扑朔迷离的唐代,在窗内写下笔笔惆怅!

游杜甫草堂作文 篇2

走进草堂,一种清新幽静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陶醉期间。石子铺成的小路通向远方,小路两边植被旺盛,有高大挺拔的楠木、青翠无比的绵竹等,真是诗一般的环境!难怪诗人能诗兴大发,和这儿的环境一定有关。

我们首先来到了浣花祠,这是当年冀国夫人任氏生活的地方,百姓为纪念她抗击叛乱,建立了这个祠堂。

转过祠堂,便是杜诗刻廊。历代下来,有许多大文豪与名人在此写了许多怀念杜甫的诗。人们便将字刻在木板上纪念,故称为诗廊。

绕过诗廊,便是茅屋故居了。只见故居的前面是一潭清澈的溪水,旁边还有茂盛的杜鹃花,古木和古桥相映成晖,让人不禁羡慕起诗人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转过去看茅屋,就是用土砌墙,木成梁,并加上茅草屋顶的屋子,简陋无比。进入其中,发现墙体已经十分破旧,仅残存墙垣。左边是卧室,右边是厨房,中间则是一个小厅,总面积也不过二三十平方米左右,还有摇摇欲坠之感……哪里还谈得上诗意?和刚进来时的舒适感无法比拟。大诗人就在这陋室里写出了那么多旷世之作,不仅感受到诗人生活的简朴。我深深被震撼了!

游杜甫草堂的作文 篇3

我们上午11点我们乘坐汽车到了四川成都博物馆。然后我们又走了一会儿的路到了伟大诗圣杜甫曾经来成都避难的地方。抬头一望,只见大门口的牌匾上写着“杜甫草堂”四个大字。我的同学胡清科说:“你们知道这个杜甫草堂的来吗?”“不知道”我们齐答道胡清科又说“由我来给你们讲讲吧,这个草堂诗圣杜甫原来是为了躲避安世之乱居住的地方,原来这里只是一个平坝”我们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就这样我们边说边走就买了门票进去了!

我们一进门就闻到了扑鼻的花香。听到了风吹竹子悦耳的沙沙声,穿过了一个灰砖的房子转眼就来到了杜甫的塑像前,他的像屹立在一块灰色的大石头上,炯炯的眼神里透着一丝庄重之气。

就在这里时前的.景色还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们就又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原来杜甫在成都的时候住的房子使用茅房搭建的走进那里面仿佛看到了当时杜甫在那里写诗也在思索着一些问题。里面分别有三个房间:书房、卧室、厨房由此我可以想到当时杜甫是怎么生活的他是多么简朴啊!

游杜甫草堂作文400字 篇4

一路上,初春的气息异常浓烈。柳树像姜太公一样,把自己的“钓鱼竿”放进了水里,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过了一会儿,一阵微风吹过,柳树又变成了绿衣仙女,随着风翩翩起舞。忽然,两只可爱的小黄鹂一路追逐着飞了过来,灵巧地落到了柳条上,唱起了《春之歌》。那旋律时而高亢,好像是牧童用竹笛吹出的欢快的曲子;时而低沉,好像几个孩童躲在角落了在窃窃私语。一群白鹭从天空中飞过,时而排成人字形,时而排成一字形,像一群舞蹈演员在不断地变化着队形跳舞。蓝蓝的天空上,几朵白云正在飘过,暖暖太阳挂在上面,冲着我们微笑。我想杜甫一定和我一样深深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才会写下千古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晃白鹭上青天。”

不知不觉,我走进了杜甫草堂,从窗户里向外看去,西岭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山顶上还有厚厚的积雪,像一条白龙盘踞在山顶。而不远处的江边,停泊着很多从遥远的东吴开来的船只,船上的桅杆密密麻麻,就像一个个旗杆矗立在江上。这多像一幅以窗户为画框,以大自然为神笔,景色优美而意境高远的画啊!难怪杜甫情不自禁地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草堂作文 篇5

一进大门,立刻感到一股苦竹的清香扑面而来,再一看,四周都被密密麻麻的苦竹包裹了起来,有些苦竹中间还有桃花和梅花争奇斗艳。我不禁感慨到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下,写的诗自然也是很美的!我接着往前走,看到了一幢茅草屋,这应该就是杜甫生前的住处吧,看着这幢茅草屋,我不禁又想起了杜甫的一首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嚎,卷我屋上三重茅……

哎,杜甫草堂里面居然还有博物馆。我兴致盎然地走了进去,这里面记载了杜甫生前的大事,其隐居到成都就是现在杜甫草堂的位置,他已经年过花甲,见这里风景优美,便在这里住了下来,在这儿他写过不记其数的著名诗词,直到被官府抓回京城,杜甫终年68岁。在博物馆里我还知道了古代文学界的三大耀眼之星:屈原、李白、杜甫。但是,现在背诵杜甫诗词的人比较多,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柳宗元等都十分崇拜杜甫,将杜甫立为自己的目标。在这里,我还知道了原来李白和杜甫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他们经常把自己的诗词拿给对方看,互相学习,遇到困难时,李白和杜甫总是会互相帮助,从不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友情就像管鲍之交啊!杜甫的祖宗里还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军――杜真,杜甫为他这个祖宗十分自豪,他从小就励志要比杜真获得的成就更高。

杜甫草堂作文600字 篇6

这个时候参观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有很多旅游团带着小孩子来。厅的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胸像,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炼地刻划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

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上联指杜甫寓居成都的草堂永远存留于后世,受人瞻拜;下联则是指杜甫作为诗圣昭著千秋万代,永受人们的尊崇。

转了转,两眼发困,索性三人坐在草厅子小眯一会儿。终于见到了书中所言的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据说这是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

茅屋是典型的川西民居,穿斗式结构,以茅草盖顶。中间是堂屋,左右是卧室,东面是厨房。整座建筑简朴而自然,大气而典雅。

杜甫草堂的作文300字 篇7

啊!这里真像大自然。首先我们去了唐代遗迹,那里有他们用的排水道,碗,水桶等等许多用品。

下一个地方是杜甫的家,里面有杜甫的书桌,床,客厅等,让我感觉杜甫的日子是很好了吧,不像有的人没钱没家。

我们还去了关于 杜甫的一些地方,比如雕像,还是人们精心雕刻的,说明杜甫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在看看杜甫的字,写的非常好,没有一个能写过杜甫的字吧,说明杜甫小时十分爱学习,并且,自己还当过官。

最后我们坐了观光车,在园子里绕了一圈,看到了我们许多没看到的地方,让我们感觉十分的开心。

杜甫草堂:一个中国人的杜甫情结 篇8

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我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与杜甫相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稚气的童声在老师的引领下朗朗而读,韵律和节奏、工整的对仗、美好的意象、明快的情绪……从这首《绝句》中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阅读的快感和文字的美感,那是最早的文学启蒙。

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杜甫诗作:《春夜喜雨》、《望岳》、《春望》、《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没有统计过,但杜甫很可能是入选语文教材诗歌最多的诗人,伴随了我的整个校园生活。巧合的是,我最喜欢的杜诗都是他在成都草堂中留下的作品,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今年初,西南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我便在心里默默念诵这首诗,而每次去草堂我也喜欢选择下雨或雨后时分,好雨滋润下的草堂最美。同样被这首诗感染的还有老外,,韩国导演许秦豪来到草堂拍摄电影,片名就叫《好雨时节》。

毛泽东将杜甫的诗歌称为“政治诗”,《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政治诗”出现在稍高年级的课本中,那个清新明快的杜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苦难忧伤的愤怒老头儿,太沉重,离一个学生的生活太远,我很快淡忘了这些诗。

后来就工作了,和杜甫一般流浪南北,居无定所,在6年的租房生活中我搬了10多次家,买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无奈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万间广厦中哪里是我的一间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脑海浮现,我感同身受,与杜甫心有戚戚焉!相信这也是广大中国房奴的心声。感动于他为了让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死亦足的博大情怀,如果活在当代,他一定是最受房奴拥戴的城建部部长。

后来我终于买了房,而且被“草堂”了——我住的小区名叫“盛世草堂”。今天的草堂是成都二环路内环境最美的地方,周边的房地产纷纷沾光,取名必带“草堂”二字,尽管其环境、建筑风格和草堂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我的小区,和草堂的唯一联系大概就是入口处墙壁上的杜甫浮雕像,与一旁的门卫一起每日迎来送往业主。这小区临二环路,车声嘈杂,好在距离草堂只有步行20分钟的路程,拜访草堂、融入杜甫气场就成为我逃避喧嚣、平静内心的最好方式。

这么看来,杜甫将要伴随我一生了。这也是众多中国人的情结,何以见得?两个数字足以说明:1000多年来,杜甫粉丝收集、刊印的杜诗版本多达700多种;而中国各地修建的杜甫草堂则多达37处,在中国文人中,只有杜甫享有如此殊荣。究其因,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由自身的苦难推及人民疾苦、国家安危,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了中国人;而他在成都隐逸生活时描写的田园和自然之美,不仅与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脉相承,更是当下中国人的向往,正如那句话所说: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隐居梦,或隐于野、或隐于市。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全国草堂中最有名的一处,以至于一提到草堂,毫无疑问,那是指成都的草堂。所以曾5次游览草堂的邓小平说:到成都不游草堂,等于没来成都。

在成都的草堂中,一些细节让我感受到中国人对杜甫的深厚情谊和良苦用心。

大廨是草堂的第二重建筑,廨,指官员办公的厅堂,杜甫一生颇不得志,心向仕途却大官当不上、小官当不长,当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官署,后人修建大廨,寄托了让他永生为官的愿望。

大廨中立着一尊杜甫塑像,瘦骨嶙峋、满面愁容,苦难生活将他的腰压成弯月,这是他的晚年形象;在他后面,诗史堂中的另一尊杜甫像则英气勃发,是壮年形象,这两尊像都非常写实,是当代作品,敞放着任人抚摸拍照。而最后一重建筑工部祠中的杜甫像塑造于清朝,因为是文物,置于龛内高高供奉,这是杜甫的中年形象,面容饱满、细皮嫩肉、白白净净、神色轻松,标准的官员和成功人士模样,与杜甫的境遇完全不符,他是人们愿景中的杜甫形象,同时也寄托了大众的祝愿:他这一生够苦了,让我们为他实现抱负,过上想要的生活吧!

杜甫生平*颠沛流离的一生

杜甫于公元7出生于河南省巩县(现巩义市),适逢唐朝盛世,杜甫的十三世祖上杜预是晋代有名大将军,父亲、祖父都是唐朝县级官员,母亲也出身望族,家境不错。

杜甫从小就表现出文学天赋,中国文人素有游学传统,以开阔眼界、结交名流。杜甫从19岁开始云游晋豫(山西、河南一带)、吴越(江苏、浙江一带)、齐赵(山东、河北一带)各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公元744年,他与李白、高适相会,三大诗人把酒论诗、携手同游,成为文坛千古佳话。

35岁那年,杜甫前往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因昏官污吏玩弄权术而落第,自此旅居长安十年,此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靠卖药和朋友接济勉强度日。39岁那年,杜甫作三大礼赋直接投给朝廷展示才华,虽得到唐玄宗赏识,但唐玄宗沉湎于杨贵妃温柔乡,疏于政事,朝廷腐坏,杜甫并未获得机会。直到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才谋得一小小官位。此时安史之乱(叛军攻打长安,从公元755持续到763年,是导致唐朝由盛而衰转折的战争)临近,民不聊生,年底,杜甫的孩子被饿死,安史之乱暴发,唐玄宗逃到成都避难,杜甫则在举家逃难途中被叛军抓回长安,后逃出拜见流亡途中的唐肃宗,先被封为左拾遗高官,后因仗义执言触怒肃宗而被贬,杜甫深受打击,拖着病身弃官举家辗转甘肃入蜀。

从公元759年底开始,杜甫在四川生活了近五年半,其间除因蜀中官员叛乱而流亡川北一年多外,其余三年零九个月均居住在成都西郊草堂,因朋友严武提携,杜甫曾在蜀中做了半年官,其余时间均归隐草堂,过着朴素安宁的生活。

公元765年4月,朋友去世,杜甫再度漂泊,下重庆,出三峡,入潇湘,晚年的他半瞎半聋,于公元770年59岁时病死在湘江的破船上,一生漂泊流浪,但遗作中依然渗透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甫草堂的前世今生

杜甫到达成都后,先客居浣花溪畔的寺院,后在朋友接济下,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浣花溪水水西头”建成草堂,占地一亩,“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杜甫离开成都后,邻居任氏住进草堂,她是四川官员崔宁的小妾,也就是传说中的浣花夫人,因曾带兵保卫成都而受到尊敬,今天草堂花径旁的浣花祠就是纪念她的祠堂。草堂经任氏修缮扩建后面貌一新,后任氏将房舍施与寺院,即草堂寺。

公元9五代时,前蜀宰相、诗人韦庄寻得破败的草堂旧址,重建茅屋,并居住于此。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代,草堂屡建屡败、屡败屡建达13次,从最初的一间茅屋发展到后来的4进院落。宋代时在墙壁上绘杜甫像,立26块石碑,遍刻1400多首杜诗,草堂成为正式祠宇;明代建工部祠及配殿,建立书院,凿池引水,修整园林;明末,张献忠剿四川毁了草堂;清嘉庆(18)草堂重建,确立了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布局,并在工部祠立陆游、黄庭坚像陪伴杜甫,扩为四进院落,形成今日格局。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军阀割据,草堂一度成为军队驻地,门窗被拆、楹联被毁,凋零颓败。新中国成立后,草堂获得新生,1955年杜甫草堂纪念馆开馆,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的草堂诗 篇9

“诗圣”杜甫的诗歌在众多人的印象中,无疑是忧国忧民的典范。

杜甫(712-770)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从同古(今甘肃成县)入蜀,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川,在四川生活了将近十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四川的东南西北,他的创作也由此达到高峰。本人对杜甫流落四川时所创作的草堂诗较为感兴趣,故成以下文字。

一、草堂的创建情况

杜甫在川期间,主要以奔波流浪为主,但其中也有几次较为稳定的时期,甚至有了较像样的草堂,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大家认可的杜甫停留之所,当属成都草堂和旅居夔州的西草堂。

1、成都草堂

杜甫寄居成都草堂有两段时期,即759年年底―762年7月和764年3月―765年5月。由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云:“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现对草堂的建成之期为上元元年(760),学术界已成断言。

杜甫在其诗歌中为我们描绘了他营造草堂的过程,可谓是“不亦乐乎”与“无奈之举”相交织:

杜甫自从选定了营屋的地点,“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312页)后,并开始筹措建房之资,无奈囊中羞涩,“留得一钱看”,只得四方寻助,好在杜甫四川的朋友挺多,倒也张罗的挺利索――

《萧八明府处觅桃秧》: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忧我营茅栋,摧钱过野桥。

另,有《从韦二明府继处觅绵竹》、《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诣徐卿觅果栽》、《又於韦处乞大邑瓷盘》等等,不多时,大概在上元元年的夏天,杜甫并建成了一座颇有规模的草堂,算有了较安稳舒适的住处。在此处杜甫也有了一段悠闲的农耕生活,与朋友开怀畅饮,游山玩水,心情仿佛也为之开朗了少许,于是在他的诗歌中泛起了难得的朵朵欢愉的涟漪,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的杜甫,也为山水田园诗增了光,添了彩。

2、夔州之所

当杜甫的好友严武死后,他在成都的生活也就无任何意义了,于是毅然决定离开蜀地,但旅程并非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么顺利与神速。杜甫在夔州又滞留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杜甫最大帮助的是大历元年(766)十月任夔州都督的柏茂林,他对杜甫照顾的可谓是无微不至:时而送钱“疲恭烦亲故,诸侯数赐金”(《峡口两首》),时而派人给他送时鲜蔬果“清晨送把,带荷地主恩”(《园官送菜》)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在这里似乎过上了较阔绰的生活,僮仆盈庭,果园几顷,草堂数座……当然其中最大、住得最久的当为西草堂。在这里,杜甫有了比较繁忙而充实的生活,又要管理果园,又要忙于农耕,与成都生活不同的是少了较多的游山玩水,多了许多的现实生活,似乎此时的诗人把国忧家贫全抛在脑后,全身置于看似平静而安详的田园生活。这些我们无疑从诗人这段时期的创作可见一斑。

二、草堂诗的人格魅力

对于描写成都草堂的诗篇早有前辈研究,但对于西草堂创作的研究据本人的有限眼力,关注的人并不像前者那样多。于是本人认为此两地的创作有必要再作以分析,特别是诗歌表现出的不同与“沉郁”的艺术特点。

1、与人为善

杜甫的草堂诗,最显著的特色是诗歌中体现的与人为善,不管是诗人与朋友之间,还是诗人与自己的“奴仆”之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这样一块纯净的土壤上生活,是格外让人为之赞叹!

――朋友相助

忧我营茅栋,摧钱过野桥。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

奉乞桃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萧八明府实处觅桃载》)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载》)

君家白盘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於韦处乞大邑瓷盘》)

杜甫之往蜀地可谓是一贫如洗,众多朋友仍能慷慨解囊相助,并为诗人营建了有模有样的草堂,实乃患难见真情,难怪诗人在草堂落成后,心情异常兴奋: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杞林凝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堂成》)

――邻人相亲

时来访老疾,步履到蓬篙。(《北邻》)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送朱樱》)

枣熟纵人打,葵荒欲自锄。(《秋野五首》)

不论是左邻右舍,还是陌路中人,似乎与杜甫都有比较亲近的交往,这在那个满目疮痍的年代,着实让诗人感受了人间的温暖,故诗人能暂时忘记忧愁,静心领略蜀地的无限风光,携妻游湖,看子弄江,与友登高……

――仆人相敬

如前所述,杜甫的夔州之居可谓是阔绰有余,从他那时拥有了仆人就可窥见一二,但诗人并未以此而趾高气昂,他更是能体贴穷苦人的艰难,时常给人以救济,对仆人更是能做到与人为善:

清晨饭其腹,持斧入白谷。(《课伐木》)

郡人入夜争余沥,竖子寻源独不闻。(《示獠奴阿段》)

侵星驱之去,烂漫任远适。(《驱竖子摘苍耳》)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诗人获得了暂时的安稳和安宁,有了更多的心情与朋友游山玩水,吟诗颂歌,徜徉于和谐的田园风光中。

2、自然亲和

杜甫寄居成都草堂时,生活上较安定,时常亲自劳动,在那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他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相亲近。并且,此时的朋友亦时时邀其赏山乐水,泛舟饮酒,使忧心忡忡的“诗圣”也有了片刻的闲情逸致来欣赏欣赏美丽的祖国风光。让读者在满是创伤的时代里也能感受到一缕清风。

――花红柳绿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风含翠条娟娟净,雨里红蕖冉冉香。(《狂夫》)

戏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丁香》)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栀子》)

――鸥飞鱼跃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花鸭》)

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黄鱼》)

――田园意趣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饮水喉不干。《引水》

杜甫在夔州时,忙于经营果园,虽忙碌了点,但也乐在其中,他亲自补稻畦水,种莴苣,又督促宗文树鸡栅,监督奴仆修水筒、摘苍耳、伐恶木等。

备受战乱之苦的杜甫,当自己能在这块气候宜人,草木丰茂,百花鲜艳,百鸟争鸣的安静、恬适、富饶的平原上有了一席安身之地时,其心境当然非常悠闲自在,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闲散疏放的情趣,创作了清新明丽的诗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

三、草堂诗的园林启示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寄题江外草堂》)这首诗可以视为诗人营造草堂的意趣之旨。

杜甫生活在盛唐,虽然自己没有经济能力去建造像样的所谓的“文人园”,但在那个文人园兴盛的时代,杜甫也耳濡目染地受到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当他有了机会营建自己的小“庄园”时,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构园原理,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杜甫的诗歌对草堂周围景色的描写,已从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营屋理念,为后人构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旧唐书》卷一九0下《杜甫传》:“(杜甫)於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野老相狎荡。”又,《全唐诗》卷二二九杜甫有《暮春题西新赁草屋五首》等诗,陈文烛《重修西草堂记》:“……其居三徙,有客堂,有东屯,而西尤著。地多平旷,田可水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杜甫的几处草堂都是群山环抱,绿水围绕――

试看几例诗词: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里潭水即沧浪。《狂夫》

背郭堂成荫白茅,源江路熟俯青郭。《堂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

有山的巍峨,水的灵动,平静、孤寂的茅屋有了诗情画意,诗人也巧妙地借大自然的美丽来装扮自己的居室,抒发内心的情感。沧浪之水似绵绵的爱国情思,青郭之野如拳拳的报国之志,透过一“窗”便能绵延万里,遥想千年。

杜甫营建草堂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选择种植树木,对周围环境进行美化,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对“恶木”的剪除,对良木的栽培。

再看:

柚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高柚》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恶树》

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小园》

楂梨才缀碧,梅杏半传黄。《竖子至》

成都草堂的屋前房后,经诗人的用心布置后,是果树林林,良木密密,而最受诗人喜爱的当属门前的古楠和四棵松树。诗人喜爱古楠,大概是钟爱它的博大、深沉、苍劲和干练,当这株古楠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而连根拔起时,诗人是痛苦万分:“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多么深厚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株古楠有悠久的历史,能为草堂遮风避雨,更多的该是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那四棵小松也是诗人念念不忘的,一来也许是因为蜀地难以让松树成活,而自己却意外地种活了四棵,格外珍惜;二来则更是诗人的托物言志吧!

在杜甫的果园里,更是种植了大量的果木、花草、药物等,那里桃红李白,栀椒殊艳,藤梢锁石,苍松倚天,真乃“柴门拥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寒雨朝行视园树》)。

上一篇:示范公寓楼建设方案下一篇:大学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