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考试资料

2024-10-02

大学考试资料(共8篇)

大学考试资料 篇1

基础写作

一、主题

1.主题的定义: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

1主题是一种思想和观点,○是观念形成的产物,是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一种认识、理解和看法。

2主题是文章观点和思想中最基本、最核心的。

3主题的表达要借助文章的内容。

2.主题力求深刻——指文章见识精卓,能够准确揭示事物的内核,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哲理高度。

1主题是否深刻是衡量文章价值的重要标准。○

2主题深刻是思想深刻的直接反映,○因此,要做到主题深刻,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在于提高作者自身的思想修养。

3要想主题深刻还必须做到多加思考。○要接近事物本质,获得事物的真实内核,必须对客观事物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反复琢磨必须下一番思索的苦功夫。

二、材料

1.材料的类型,就其来源途径而言,大致可以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所谓直接材料是指作者在生活中直接得到的经验、体会和感受,所以也叫做第一手材料。它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能增加文章的可信性。它是作者在体验、观察、实验、调查中得到的。但这一类材料往往要受到诸如作者、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局限。

2.材料在文章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的物质基础

1写作前,材料引发写作欲望,触发写作动机

2构思中,材料形成文章的主题。

3写作中,材料使文章血肉丰满

4完成后,材料影响文章的社会地位(是否被读者接受和读者的接受程度,都与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用文体中,我们需要大量的事实和理论材料来说明观点。在文学作品中更是如此,使读者理解并接受作品的思想)

3.收集材料的途径

大学考试资料 篇2

据统计, 去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超过135万人, 直逼145万, 对于所提供岗位拟招15526人的可怜数字来说, 简直是让太多的人望洋兴叹。这意味着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已达87:1, 再创新高的竞争比例, 使得国家公务员选拔真可以说是“百里挑一”, 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更令人咂舌的是, 在去年的报考中甚至出现4224人竞争国家科技部1个职位的火爆场面。

那么面对如此的竞争压力, 在积极备考公务员的应届毕业生们都有着怎么样的选择, 我们来听听这些同学的想法。

法学专业大四学生刘娟目前正在积极准备2011年山东省的地方公务员考试。“公务员的待遇和保障比大多数单位都好, 而且法学专业的就业比较困难, 加之不少女生在企业求职方面受到不小的歧视, 所以尽管公务员考试很难, 竞争很激烈, 但只要还有一点机会, 我就会碰碰运气。”

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专业骆强的首选工作也是政府部门。在他看来, 公务员的工资虽然不一定高, 但是福利好, 就相当于拿了一个铁饭碗, 不用担心自己30岁过后被更年轻的人挤掉。“再说权力也大, 虽然收入不如外企、国企, 但是毕竟接触面广, 认识人多办事情会方便得多。”

公务员职业的哪些特点最吸引大学生?我们在校园图书馆自习室和教学楼内随机走访了一些同学, 调查结果显示, 66.5%的人首选“福利好”;66.3%的人认为是“稳定性好”;59.5%的人表示“保障好”。接下来大学生们给出的排序依次为:工资高 (46.9%) 、工作轻松 (45.2%) 、社会地位高 (43.9%) 、其他收入高 (19.2%) 、权力大 (18.3%) 等。

“我们好多同学现在正积极准备找工作, 有的同学都签约奇瑞汽车公司了, 但是他们说, 之后还会准备考公务员, 一旦说考上了公务员马上就毁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孟凡良告诉我们, 考公务员的同学大多是追求稳定和体面, 公务员的工作相对来说也轻松。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楼丰泽说:“其实我们‘公务员报考热’的出现, 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相对于其他职业, 尤其是文科学生, 公务员不仅职业较为稳定, 同时具有相对完备、良好的待遇和保障体系。二是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相对比较公平, 尤其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三是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我们学校总体来看就业形势不错, 但是相对于工科专业, 文科专业的就业受到很大限制。而且文科进企业之后, 发展潜力不大, 我们上届的一些学长三月份签的工作, 现在才半年就选择了辞职。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报考公务员成为我们重要的就业机会和出路。”

总之, 不少同学认为:在总收入方面, 公务员收入普遍比普通市民高。在大多数人看来, 当公务员, 只要不犯大错误, 就能享受到相应级别的待遇。而且可以通过熬日子获得提升, 在这些同学看来, 考上公务员无过即是功。相对比, 其他人则不然, 以白领阶层为例, 尽管他们收入不少, 但是他们终日紧张工作、长时间加班, 却未必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反而可能因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等问题使自己处于压抑、烦躁、焦虑的心境之中。再次, 公务员在社会保障、看病就医等方面的福利待遇普遍比普通人好。看病难、看病贵目前已经成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巨大负担, 而这些市民往往不享有像公务员那样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享受不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自然会落入担忧之中。

有一位同学向我们表示:“学而优则仕, 是咱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大学毕业后, 到政府工作不仅待遇高, 稳定性强, 而且政府这块招牌, 也显示了在这里工作的一种地位和权力。这是我们报考公务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举例说:“在大学里, 当听说某位同学家长在省政府某某厅局工作或是在某机关工作, 总会觉得这是一件十分光耀门楣的事情, 这样的同学一般也会被大家高看。因为这本身就显示了一种地位。”

当然还有不少同学是像文章开头的小黄那样是受到家里人的影响考虑报考公务员的。他们本身没有过多的想法来报考公务员, 本身想去企事业单位就业或者是创业, 但是受到资源、资金、政策、机遇等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在家长的影响下选择了报考公务员。

不可否认, 公务员这个职业较之社会上的大多数职业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 在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中, 很多学生考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切实际的观念、想法与行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同学属于盲目跟风型, 有些学生看到周围同学争相报名, 便放弃了原来的考研计划或自主创业的理想。二是就业期望值太高, 很多学生其实对公务员的职责、工作特点并不了解, 甚至简单认为“当公务员就是当官”;有的认为公务员福利待遇高, 跨进政府大门就如同进了“保险箱”;还有的认为公务员没有竞争压力, 一位同学甚至很开心的说“考上公务员就能过‘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的清闲生活, 如此悠哉乐哉, 干吗不考?”。

如今的公务员有明显职业属性,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当公务员。据了解, 有相当一部分报考者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 由于个人性格以及对政府运作机制和规律的理解偏差, 自己其实并不适合当公务员。从工作负荷和岗位职责看, 政府机关的职位设置有一定标准, 有比较明确的工作质量和数量的规定, 工作并不轻松, 有些职位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那种考进机关后就可“享受人生”的想法是极为不切实际的, 这不仅与国家招考公务员的初衷相悖, 也与公务员管理的大趋势格格不入。

尽管各有利弊, 但是广大同学报考公务员的热度不减。

大学本科考试改革探析 篇3

关键词 大学本科 考试 改革

1 现行大学本科考试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理念出现偏差

大学本科教育考试不同于高考,它是一种过程考试,是为大学教育目标服务的。大学本科教育是一种过程教育而不是结果教育。大学本科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大学本科考试应该为本科教育服务,其目的是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是否有继续学习的本领考出来,不仅仅为了考试而考试,也不是为了把学生“放倒”而考试,更不是为了体现学校和老师的权威而考试。

1.2 考试目的不明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非常的大变化。大学教育的重心正在向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人员的素质提升和各种能力培养。大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有考试都应围绕这一中心。

1.3 考试制度存在缺陷

考试制度要求考试时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行考试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现代改革发展的需求。原因如下:一是现行考试制度是行政人员在考学生,不再是教师考学生;二是模式化的考试方式;三是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其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限制。总之现行的考试制度不能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

1.4 考试方式比较单一

现在大学中主要采用的考试方式有三种: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撰写课外论文。闭卷考试主要在必修课使用,开卷考试和课外论文主要应用在选修课的考核。闭卷考试的弊端在于偏重于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知识运用。开卷考试可以允许学生在考试中自由查看资料,开卷考试的试题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弊端是学生通常忽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课外论文形式的考试是由任课老师出题目,由学生在下课后去查找资料,然后根据题目自由发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但是由于课外论文是在下课之后完成,因此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大多不能认真完成,甚至有些学生抄袭他人。这种考试难以评分,不能区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现今这三种考试方式已不能满足考评学生的要求,急需加以改变。

2 大学本科考试改革策略

2.1 树立科学的考试理念

大学本科考试应适应大学生本身发展的学习方式要求,促进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通过学习获得的成就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意识和创造性能不断地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2 确立明确的考试目标

考试目标是考试的基本标准,它关系着大学考试的成败。要转变考试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考试目标,从简单的为了毕业证、学位证,转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学生必须认识到在大学期间应充分利用考试的机会,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进行检验,只有明确考试的目的,才可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性人才,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2.3 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

当下大学的本科考试制度,是一种生产流水线化的考试制度,这种考试是按标准、按流程进行的。统一的流程,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地点,统一的方式(闭卷),统一的试题,统一的题型,统一的评分。这种统一的标准造就了同一化的学生。要健全合理的大学考试制度,就是让教师主导考试不是让行政部门去考,这是改革大学教育制度一个突破口。通过创新考核制度,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促使教师改革授课方式,使每堂课都变得生动、有趣;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泡图书馆,有更多时间进行思考,而不是满足于期末考试前的突击复习。

2.4 考试方式多元化

改变现在大学本科考试形式单一的情形,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来突出本门课程的考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考试形式中获取一定的启迪。首先介绍一下美国大学的考试方式,美国大学考试方式多样,尤其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评。考试形式包括:(1)考试(Exam)。(2)指定作业(Assignment)。除此之外,还有口头报告(Presentation)。(3)学期报告(Term Paper)。其次我们了解一下英国大学的考试方式,英国大学课程的考试方式呈现出灵活化、多样化的特征。考试的形式主要包括:(1)日常作业(Assignment)。(2)报告(Presentation)。(3)测验(Exam)。一般指的是笔试。(4)项目(Project)。通常需要几个人共同参与完成的比较大的作业。(5)表演(Role Play)。一般只在文科考试中出现,就是几个同学共同表演一个场景(戏),然后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展现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处理方式。

目前要改变我国大学本科考试形式单一的状况,必须采用多种创新性的考试形式。第一,考试从平常的课后作业开始,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取各种灵活的考试形式。第二,根据我们国家不同大学的实际情况,基本考试形式可以采取下面几种:(1)闭卷考试。(2)开卷考试。(3)口试。(4)成果考试(例如模拟设计、论文、实践报告、实验等)。(5)具体的动手操作考试。(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7)其他的考试形式。教师要注意的是每一种考试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因此仅凭一种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地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必须采取几种考试方式加以组合以取长补短。选择科学的考试方式能提高考试的效率和教、学双方的满意度。再次,改变必修课必须闭卷考试,选修课必须开卷考试的刻板模式。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体育考试复习资料 篇4

体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两种需要:一种是人类身体活动的需要,另一种是生理心理活动的需要。

·起源:原始体育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萌生;体育是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原始体育的产生与军事、医疗卫生、宗教祭祀和娱乐活动密切相关。

·体育的概念:

从广义的内涵来看,体育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和两种属性:一是作为体育方式、手段和方法的人体运动部分,具有继承、交流、借鉴、吸取的自然属性;二是运用这种手段和方式来实现社会所规定的体育的目的、法令和制度部分,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即社会属性。从广义的外延来看,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狭义是指学校体育,又称体育教育。是现代体育的基础

·群众体育(体育锻炼):是指以健身、健美、医疗、娱乐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人而异的一种群众性的健身活动。

·竞技体育(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和提高个人和集体在体格、身体能力等方面的潜能,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是整个体育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体育的本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产物。

·体育的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

·体育与现代人:

1、体育促进人的身心健康(a、促进人体体格健壮,使人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能力 b、调节人的心理,使人充满活力,达到精神健康);

2、体育促进人的智能发展;

3、体育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我国体育的目的: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服务。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大力开展学校体育,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人才。

·高校体育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机体工作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2、全面开展学校的体育各项活动

3、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4、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发展学生竞技体育能力,提高学校运动水平

·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竞赛等环节

·高等体育课:是实现高等体育目的和任务的主要途径,是一个传授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学过程

·体育必修课:是高等体育的基本教学形式,是开展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的基础和纽带。·体育课:是师生教与学得双边活动。分为理论和实践两种形式;按课的不同任务,又可分为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及选修课等。

·欣赏体育比赛的意义:

1、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2、振奋民族精神

3、激发体育意识(健康、拼搏、创新、道德、法制、竞争意识)

·如何欣赏:

身体美的欣赏:体型美、素质美

运动美的欣赏:动作美、技术美、战术美、意志美

不同运动项目的欣赏:对抗性运动项目、非对抗性运动项目(艺术性运动项目)【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武术】

欣赏比赛应注意:

1、调控情感,正确评价比赛结果

2、为表演喝彩,而不应起倒哄、聚众闹事

3、提高自己审美水平

4、感受时代脉搏,领会时代精神

·体育锻炼的概念:指运用体育运动内容、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价值:预防心血管、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预防骨裂、保持身体活动的能力、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减缓心理应激、延年益寿

·体育锻炼基本内容:健身运动、健美运动、娱乐性体育、格斗性体育、医疗康复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冒险类体育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经常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个别性原则、自觉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指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心理品质等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是体育锻炼的目的。

渐进性原则:指体育锻炼的要求、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都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由易到繁,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步提高。

个别性原则:指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锻炼内容和方法,安排运动负荷。

·体育锻炼的一般方法:负重锻炼法、重复锻炼法、间歇锻炼法、巡回锻炼法、变换锻炼法、综合锻炼法

·简易锻炼方法:步行锻炼法、跑步锻炼法、游泳锻炼法、跳绳锻炼法、有氧操锻炼法 ·运动处方:包括健康诊断、体力测定、制定运动处方和实施体育锻炼等步骤

·自然力锻炼:是利用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因素的作用来改善机体调节功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活跃生命过程,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的方法。常用的日光浴、空气浴和水浴。

·身体素质:指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

力量:包括绝对力量、速度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

速度: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

·自我监督和评价:是指人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为了保证锻炼的有效进行,主动观察自己身体变化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主要方法有主观感觉评定、对比评定和指数对照(身高、体重、脉搏频率【安静时一般人为75次/分(运动员40~50次/分),运动时一般人160~170次/分(运动员200次/分以上)】、身体机能状况)评定。

·人体解剖学基本术语:P31

方位术语:上、下、前、后、内侧、外侧、近侧、远侧、桡侧、尺侧、腓侧、胫侧、浅、深

基本切面:矢状面、水平面、额状面(彼此相互垂直)

·人体运动系统:

功能:使人体运动,即人体在空间移动和人体各个部分相互关系发生变动

构成:骨、骨连接(关节)、肌肉

·成人共有206快骨,434块骨骼肌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静力性力量)、缩短收缩【向心收缩】(动力性力量)·肌肉:人体骨骼肌由两类肌纤维混合而成,快肌和慢肌

快肌:无氧供能能力较高,收缩速度较快、力量大,但易疲劳。适应速度和力量性项目。

慢肌:有氧供能能力较高,抗疲劳能力较强,但收缩速度较慢,收缩力量较小。适应耐力性项目。

·应激性:指活组织或有机体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发生相应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活组织在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并伴有电活动现象的反应过程。·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力量,肺活量是潮气量、吸气储备量和呼气储备量之和。

·最大吸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脏泵血功能即心输出量的大小和肌细胞的摄氧功能。吸氧量=搏出量*心率*动静脉氧差

每分钟心率=安静心率+[(220 – 年龄)–安静心率]*60%

·物质代谢: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

·ATP(三磷酸腺苷):肌肉运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补充途径:磷酸肌酸(CP)的分解放能(称磷酸原系统)、糖原酵解生能(称乳酸供能系统)、糖和脂肪(可能还有蛋白质)的氧化生能(称有氧供能系统)

初级剑术

预备式

1、并步剑指右平伸

2、并步剑指左平伸

3、右弓步穿剑

4、左虚步接剑

第一段

1、弓步直刺

2、回身后劈

3、弓步平抹

4、弓步左撩

5、提膝平斩

6、回身下刺

7、挂剑直刺

8、虚步架剑

第二段

1、虚步平劈

2、弓步下劈

3、带剑前点

4、提膝下截

5、提膝直刺

6、回身平崩

7、歇步下劈

8、提膝下点

第三段

1、并步直刺

2、弓步上挑

3、歇步下劈

4、右截腕

5、左截腕

6、跃步上挑

7、仆步下压

8、提膝直刺

第四段

1、弓步平劈

2、回身后撩

3、歇步上崩

4、弓步斜削

5、进步左撩

6、进步右撩

7、坐盘反撩

8、转身云剑

收势

1、现代第一届(1896年)夏季奥运会在哪举行?(B)A 罗马 B 雅典

2、古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是?(A)A 伊菲图斯 B 郝拉克勒斯 ,3.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在何处?

奥林匹亚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位于希腊首都雅典。

4.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是谁? 曾任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的顾拜旦。

5.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是谁? 希腊诗人维凯拉斯

6.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何处? 设在有世界“花园城市”之称的瑞士洛桑

(国际奥委会与1894年6月23日在法国巴黎成立,1915年4月10日总部迁往洛桑)

7.、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什么?

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精神,促进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的世界;使世界运动员在每4年一次的盛大的体育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聚会在一起(和平、友谊、进步)

8.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的口号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奥林匹克名言是“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奥林匹克精神是“友谊、团结、公平”

9.奥林匹克日是哪一天? 每年的6月23日

10.奥林匹克会旗图案是什么?在什么含义?

奥林匹克会旗为白色、无边,中央有5个互相套连的圆环,颜色自左至右依次为蓝、黄、黑、绿、红。5个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平的比赛和友谊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

11.中国奥委会现任主席是谁? 袁伟民

12.规模最大的奥运会是哪一届? 1988年在韩国举办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

13.规模最小的奥运会是哪一届? 1904年7月1日到10月29日在美国圣路易城举行的第三届奥运会。

14.首届禁烟奥运会是哪届? 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

15.中国男子第一个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许海峰。中国女子第一个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是谁? 袁华。

16.亚洲第一个申办奥运会的城市是哪个? 亚洲第一个提出申办夏季奥运会的城市是东京

17.北京申奥的口号是什么? 新北京、新奥运

18.、国际奥委会最高领导人任期为几年?(A)A 8 B 10

19.亚洲首次举办奥运会的时间是(A)A 1964年 B 1968年

20.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村上空高高飘扬是?年。(A)A 1952 B 1956

21.北京申奥的第一位形象大使是?(A)A 成龙 B 刘德华

23.奥运会的禁用药物(或曰“兴奋剂”)分哪几类?

答:刺激剂、麻醉止痛剂、类固醇、β-阻断剂、利尿剂、多肽激素、血液兴奋剂

24.奥运会的名言是什么?有何含义?

答:“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含义: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

25.每届现代奥运会都参加的国家的有哪几个?

答:希腊、英国、瑞士、澳大利亚

26.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什么?有何含义?

答:主题:“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含义:体现环保意识的绿色奥运,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人文奥运,体现尖端科学的科技奥运。

26、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是什么?有何含义?

答:口号:“新北京,新奥运”。这个口号表达了有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北京经过改革开发的洗礼,将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新世纪,并以饱满的热情欢迎全世界体育健儿共同参与奥运会;历经百年沧桑的现代奥运会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举办,将使奥林匹克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翻开奥林匹克运动崭新的一页,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特有的魅力

27.进入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六大挑战是什么?

答:对国际奥委会独立性的挑战;三大支柱间矛盾的挑战;商业化的挑战;职业化的挑战;滥用兴奋剂的挑战;奥运会超大规模的挑战

28.奥运会比赛项目至少要包括几个?15个

29.2012年伦敦奥运会:即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名称为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英文口号为“Embrace the four winds friends”2005年7月6日,国际奥委会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17次国际奥委会会议上宣布,由英国伦敦主办此次奥运会,这是伦敦第3次主办夏季奥运会。在伦敦当地时间2011年7月27日晚上7点,伦敦奥运会开始倒计时一周年活动。2012年4月18日,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时,伦敦奥组委公布口号为“Inspire a generation”, 翻译中文为“激励一代人。”

·伦敦是迄今为止举办夏季奥运会次数最多的城市。也是历史上第二座三度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第一次:1908年伦敦奥运会;第二次:1948年伦敦奥运会;第三次:2012年伦敦奥运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共设26个大项,总计300个小项比赛。

山东省大学生村官考试资料 篇5

社会主义新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一切问题。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了实践,所有的理论都会变成空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思想,同时又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辩证法思想。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段时间那样空洞地夸大思想的作用,但又不能陷入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拜金主义。

3.从表面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人祸”。

4.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其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数量上的增加,更需要注重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6.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果观告诉我们,凡事需要事先作足准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大脑的。

7.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事物的发展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全面把握其性质,科学分析和解决矛盾。

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相对性的观点要求我们从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上去把握真理。

9.人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通过一定的调节来解决价值冲突,这种调节总是要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

10.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不仅具有多样性,还具有统一性,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还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

11.先进文化是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起推动作用。先进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即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具体道路却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整个社会发展过程是

一个扬弃的过程,其最终检验标准还是在于能否符合人民群众根本的利益要求。

14.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其中人的社会价值更为重要,即个人的创造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

15.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16.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的自由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有的条件背后隐藏着客观必然性,正是这种客观的必然性从根本上构成了对人的自由的限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增多,其结果必须是劳动人民在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私有制社会的本质所在。

2.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股哟成,即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被大胆利用。5.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为实现公平穿凿坚实的物质基础。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迸发、注重公平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7.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8.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9.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进一步强调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换句话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问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10.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和出现盲目性,导致资源的浪费;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出现两极分化等现象。

11.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做到在物价稳定、国家收支平衡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河扩大就业,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2.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也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13.建立和健全与经济术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三、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一)和谐社会

1.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分别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持,而社会建设则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有力的社会条件。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发展,才是真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4.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针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喜那时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持,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创新

1.面对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2.我们要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

3.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改革一切阻滞自主创新的不合理规定和体制,形成用于资助创新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和制度,建设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新局面。

4.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

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巨鳖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三)节约型社会

1.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2.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自愿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自愿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3.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某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存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5.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景中的问题。

(五)科教兴国

1.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并且始终是进步的、革命的因素,马克思曾说,要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根名力量。科学技术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它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始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2.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3.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当自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4.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现代生产和管理的主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因为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决定于教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都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

5.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河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六)荣辱观

1.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2.“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群众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信用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我们党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

5.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以践行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

1.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占据基础性的地位。

4.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就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而一旦农业的发展出了问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挫折。5.农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

6.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客观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城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7.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三要改善农村面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四要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其它政策。

(八)党的执政

1.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到的基础,是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我们要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重要的保证;只有加强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建设,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大学考试资料 篇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一切问题。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了实践,所有的理论都会变成空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思想,同时又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辩证法思想。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们不能像过去一段时间那样空洞地夸大思想的作用,但又不能陷入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拜金主义。

3.从表面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人祸”。

4.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其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数量上的增加,更需要注重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6.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果观告诉我们,凡事需要事先作足准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大脑的。

7.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事物的发展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全面把握其性质,科学分析和解决矛盾。

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相对性的观点要求我们从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上去把握真理。

9.人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通过一定的调节来解决价值冲突,这种调节总是要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10.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不仅具有多样性,还具有统一性,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还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

11.先进文化是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起推动作用。先进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即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具体道路却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整个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其最终检验标准还是在于能否符合人民群众根本的利益要求。

14.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其中人的社会价值更为重要,即个人的创造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

15.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作为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16.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的自由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有的条件背后隐藏着客观必然性,正是这种客观的必然性从根本上构成了对人的自由的限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增多,其结果必须是劳动人民在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私有制社会的本质所在。

2.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股哟成,即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被大胆利用。

5.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为实现公平穿凿坚实的物质基础。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迸发、注重公平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7.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8.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9.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进一步强调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换句话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问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10.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和出现盲目性,导致资源的浪费;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出现两极分化等现象。11.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做到在物价稳定、国家收支平衡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河扩大就业,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2.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也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13.建立和健全与经济术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三、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一)和谐社会

1.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分别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持,而社会建设则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创造有力的社会条件。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发展,才是真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4.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针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喜那时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6.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持,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创新

1.面对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2.我们要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

3.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改革一切阻滞自主创新的不合理规定和体制,形成用于资助创新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和制度,建设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新局面。

4.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巨鳖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三)节约型社会

1.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2.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自愿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自愿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3.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某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存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5.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景中的问题。

(五)科教兴国

1.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并且始终是进步的、革命的因素,马克思曾说,要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根名力量。科学技术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它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始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

2.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3.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当自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4.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现代生产和管理的主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因为科技的发展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决定于教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都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

5.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河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六)荣辱观

1.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2.“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群众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信用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我们党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

5.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以践行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

1.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占据基础性的地位。

4.农业的发展将最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就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而一旦农业的发展出了问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挫折。5.农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

6.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客观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城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7.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三要改善农村面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四要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其它政策。

(八)党的执政

1.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到的基础,是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我们要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重要的保证;只有加强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建设,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法探究 篇7

一、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 1) 课程设置及教材大纲分析。目前2006 年版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教材录入了52 篇文章,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数量持平, 学习内容较多, 篇幅较长, 而学习课时却仅为72 课时, 这为教学增加了难度。

( 2) 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学校助学的自学考试教育模式承接继续教育衣钵, 为高考落榜生和中专技校学生提供升学的机会, 而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个性差异大, 学习基础差, 通常以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 囫囵吞枣, 教育快餐化, 忽略了教育的本质。[1]

二、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教法探究

传统的 “高四”教学法和 “研究”教学法, 无疑都使文学作品丧失了深广的人文气质和厚重的历史底蕴, 此种或死板教学, 或看似开明的研究教学, 却无非都是 “炒冷饭” 的教学模式。鉴于此, 如何更好地开展自学考试的 “大学语文” 教学? 笔者根据自己的 “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 以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 1) “大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抛弃 “小语文” 单纯的传授字词句章的“高四”型教法, 也须摒弃 “研究”型的 “非语文” 定位教法。大学语文必须从文本教材出发, 勾画出恢宏的历史人文底蕴, 引导学生明辨、笃行, 完整而系统地熏陶和养成大学生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价值观和人生观, 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 彰显独特的人格魅力, 这才是语文教法艺术性的体现。[2]

( 2) 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并非以 “填鸭式” 教授方式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 学习、领悟、吸纳知识的主体应为学生, 要结合课文, 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开阔眼界, 主动探索思考。譬如: 自学考试课文前的作者简介, 将此看似非重点却与考试密切结合的知识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实为教学艺术的一个亮点。授者即可免去传统的宣读作者生平及思想精神的平淡方式, 而是将选择认知方式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真正触碰到历史的轨迹、人文精神的脉络, 用眼了解一个作者, 用心感受一个朝代, 用情氤氲文学和历史, 如此将自己融入文化的情怀。这才是大学语文“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 3) 写意与写实并重, 基础与拓展并行。国画中自古有 “写意” 与“写实”之说, 文学中也常有 “虚实并行”的表现手法, 大学语文教学亦有主次之分, 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并行并重。在扩展学生思维这条虚线的前提下, 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奠定实线基础, 提高考试通过率亦是自学考试教学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

( 4) 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共享。结合先进的互联网平台及现代化影视作品、话剧作品等资源,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文学作品的直观感, 从多维度、多版本、多比较、多理解中找寻自己的 “哈姆雷特”。

三、总结

凸显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和应用性, 又包含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并延续了文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的教学方式, 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又能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 将知识融会贯通, 博古通今, 进一步扩宽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 树立健康的人文精神, 培养全面、和谐、健康的独立人格精神, 如此才为文学, 亦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邓星明.《大学语文》教学思考与教法革新[J].九江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版) , 2006, (1) .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法探究 篇8

关键词: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法探究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囊括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彰显着中国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它呈现的是浓厚的知识、深远的人文情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也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文学审美水平,培养健全人格,树立健康的人文精神。因此它不是实用性技能的学习,而是一种基础素质的培养。

一、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及教材大纲分析。目前2006年版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材录入了52篇文章,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数量持平,学习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而学习课时却仅为72课时,这为教学增加了难度。

(2)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学校助学的自学考试教育模式承接继续教育衣钵,为高考落榜生和中专技校学生提供升学的机会,而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大,学习基础差,通常以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囫囵吞枣,教育快餐化,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1]

二、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法探究

传统的“高四”教学法和“研究”教学法,无疑都使文学作品丧失了深广的人文气质和厚重的历史底蕴,此种或死板教学,或看似开明的研究教学,却无非都是“炒冷饭”的教学模式。鉴于此,如何更好地开展自学考试的“大学语文”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1)“大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抛弃“小语文”单纯的传授字词句章的“高四”型教法,也须摒弃“研究”型的“非语文”定位教法。大学语文必须从文本教材出发,勾画出恢宏的历史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明辨、笃行,完整而系统地熏陶和养成大学生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彰显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才是语文教法艺术性的体现。[2]

(2)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并非以“填鸭式”教授方式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习、领悟、吸纳知识的主体应为学生,要结合课文,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眼界,主动探索思考。譬如:自学考试课文前的作者简介,将此看似非重点却与考试密切结合的知识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实为教学艺术的一个亮点。授者即可免去传统的宣读作者生平及思想精神的平淡方式,而是将选择认知方式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真正触碰到历史的轨迹、人文精神的脉络,用眼了解一个作者,用心感受一个朝代,用情氤氲文学和历史,如此将自己融入文化的情怀。这才是大学语文“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3)写意与写实并重,基础与拓展并行。国画中自古有“写意”与“写实”之说,文学中也常有“虚实并行”的表现手法,大学语文教学亦有主次之分,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并行并重。在扩展学生思维这条虚线的前提下,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奠定实线基础,提高考试通过率亦是自学考试教学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

(4)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共享。结合先进的互联网平台及现代化影视作品、话剧作品等资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文学作品的直观感,从多维度、多版本、多比较、多理解中找寻自己的“哈姆雷特”。

三、总结

凸显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又包含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延续了文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的教学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又能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将知识融会贯通,博古通今,进一步扩宽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树立健康的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和谐、健康的独立人格精神,如此才为文学,亦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邓星明《大学语文》教学思考与教法革新[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 2006,(1).

上一篇:游杜甫草堂游记作文下一篇:法制进校园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