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

2024-08-28

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精选3篇)

客从何处来节目观后感 篇1

客从何处来,围绕着这个主题,其中有冲突,有不确定,有人物突然的悲情叙述,有发现带来的快乐与惊喜,但终究,真实,成就了这部片子。

萧敬腾在之前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羁,潇洒的硬派男生,但在这部片子里,他流露出的温情与成熟彻底颠覆了我对他的固有印象,或许这就是一部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寻根,是一个被多次用过的主题,但是,明星寻根一直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相对而言的,其在真实性与娱乐性中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片子的走向。“直接把节目规则告诉嘉宾,你同意,你提供家族联系人,我们去查。去哪、找谁、拍什么,完全不能告诉你;拍完之后能不能用,会尊重嘉宾的意见。”正是负责人对真诚、真实的高品质追求,才有了这样一个优秀的节目。

影片并没有全程跟拍,在适当的时间段,会安排简短的采访让主角释放内心,其中萧敬腾在整理阿婆做生意的遗物时,突然泪目,用哭腔叙述着对阿婆的怀念与未曾好好照顾她的后悔与不甘,百种情绪汇集心中的那份真实,感人至深。在跟踪拍摄时,第一人称与旁观视角相结合,探寻与自我表露的节奏掌控的相当好。

主题曲,充满着思念的气息,透着无名的悲伤意味。像缓缓的小溪不经意间流入心间,某种情绪逐渐涌出,很好的将观众引入节目特定的氛围和心情。而他们在寻根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配有急促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背景音乐,牵动着观众的心,此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找寻的资料既好奇又焦虑。我有留意到,节目中不止一处有空白:画面中没有任何人声或是背景音乐。感觉是人物情绪的酝酿过程,而观众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却也好奇着接下来会说什么。没有过度的音乐煽情,这种适当的留白能更好的理解嘉宾具体的情感变化。

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篇2

从纪录片里可以看得出来,《客从何处来》的制作团队在搜集材料上下了很大功夫,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寻觅,常常会有惊人的发现。纪录片中易中天第一次发现,爷爷易翰鼎当年写的书在湖北省图书馆里,而自己之前住的地方,离那里几步之遥,他却从不知道。曾宝仪第一次得知,少年漂泊来台、对自己的家史从来不提的外公,曾是经历了龙应台笔下的千里大撤退。也许直到这一次,先辈们才真正被了解,他们才第一次与先辈心灵相通。其实,他们并没有远去,他们依然在我们的血脉里。只是我们并没有去发现他们。

但本人觉得有一点小感受就是,纪录片中仅靠一份死亡名单就做足噱头去吊足观众的胃口,或许能吸引人,但后来证实真实的大部分信息是从仅两年没见的姑妈那里得到。看到这里我有点疑惑,这或许算是纪录片的纪实表现手法,但我认为这不免有用纪录片的模式做真人秀的内容,故作高深,反而让人有点看着不太舒服。

在该片试映会后,易中天说,之前忙于各种事物,从来没有想过要追溯一下自己家族的往事。当节目组找到他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欣然接受。而在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中,内心受到的震撼和感动前所未有,“通过参与这个节目,我搞明白了我的十八代祖宗是谁,也让我有机会真正认识自己。”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能让人有所思,而且要能让人有所为。

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 篇3

村前有条小河,如今已经只是干渴的`河床了。

记忆里的河道是曲曲弯弯地向东而去。

站在水波里看着爷爷背着柴禾,牛儿的尖角划破了爷爷的影子。

我家在半山腰上。听母亲说,以前门前没有路,是一片田地。

好多风景都是这样,在父母那一辈人的眼里是故事,而在孩子们这里反倒成了习以为常的路。

就像西边的发小家,门前已经杂草丛生。

对于我七岁的外甥,他或许还好奇里面究竟有没有神仙。而对于我来说,则是深藏脑海的童年。

在外甥这个年纪,我们是三五成群在山坡捉迷藏的。

如今,所有的一切在我跟母亲告别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将成为村里孩子们好奇的背影。

上一篇:给领导请假条怎么写下一篇:人际交往班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