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第二季观后感(通用4篇)
客从何处来第二季观后感 篇1
袁凌那本《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是今年6月买的,拿到书时,翻了开头几篇,觉得无味,索性放下。这几个月里,我辞掉了一份做了一年半载的实习,写了四篇不咸不淡的人物稿件,看了些书,也在构思写作计划。
八月底,妹妹考上大学,办升学宴,我回了趟那个小镇。小镇靠挖煤养活,镇上的老男人们多半下过井。爷爷曾在小镇工作,小官,退休。那年我八岁,离开那里,被父母接了回身边,结束了隔代抚养的生活。
因为小,我那时未曾体味到这个巴掌大的小镇上,肆意生长的无助与绝望。小镇没怎么变,这么些年,破旧的棚子还在,枯老的梧桐树还在,当年下过井的老男人也还在。他们坐在自家门口乘凉,四人一桌,打麻将。
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年轻人和藏在这个小镇下的矿藏一起,慢慢变少。我从小姑那得知了些儿时玩伴的近况。辍学,结婚,在义乌做小买卖,在深广打工。小姑说起死亡,说有个姑娘,是我当年的小学同学。她父亲在井下时死了。小姑提到名字,我想不起面目,只记得,她是短发,圆脸,声音嘶哑。
小姑还说起姐姐同学的母亲,前几年也死了。五十岁的样子,洗澡的时候,煤气中毒,抢救无效。那同学和姐姐一般年纪,今年十月刚生了个女孩,成了母亲。而姐姐,大学毕业才一年,工作,辞职,如今又在备考,想着念书。
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念书,离家越来越远。尽管老家在南昌,可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根属于这个靠挖煤养活的小镇。我去了当年住过的老房子。前门后院都关着。20,爷爷退休,把房子转给了一对五旬的夫妇。,这两口子吵架,老婆子想不开,趁着老头外出的时候,在家里上吊自杀了。就在前一天下午,我二姑她还和这老婆子一起打麻将,有说有笑的。好好的一个人,就这么没了。
在家里,在我住了八年的老房子里。爷爷是老干部,不迷信,说起这件事,也有点神秘兮兮的。他说,搬走后才知道,老房子下原来是坟墓地。房子风水不好,我们一起曾经住那儿的时候,奶奶,大姑,小姑都生过病。爷爷说自己能镇住那些个邪气,后来搬进去的那家人就不能。
与死亡有关的消息,从这个苟延残喘的小镇上,迎面扑来。我重又想起了袁凌这本书,《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他写人,写他的小镇,他的玩伴,他遇见的生死,社会的不公,灾难,毁灭。一个又一个故事,开始击中我。
十一月初,我计划着写点与这个小镇有关的什么,开始看书,搜集资料。我知道了这个巴掌大的小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开采煤矿。有过好光景,年轻人最多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爷爷就是在1980年选调来这个小镇的。他来之后没几年,发生了矿难,死了人。死亡人数印在《江西煤炭志》上。爷爷在几年前,拿出这本书,指着上头冰冷的数字,说了不少有人情味的故事。可它们都与死亡有关。我一直想把爷爷的这些事情写下来。写他右手拇指与食指之间,因为被搅煤机误伤,留下的伤疤。
我知道,我是想寻根了。
去年年底,我参加了央视一个节目的实习。节目是《客从何处来》,如今正在央视一套播出,每周一集。这是原先做柴静《看见》栏目的团队操刀的。和柴静有关的事情,好像都很火,但这个节目却没有。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为明星寻根的真人秀。我参与了撒贝宁那集的前期调查,主要任务就是在武汉的档案馆资料室,看史料。我们力图找出,与撒贝宁家人有关的历史。撒贝宁,他的家族曾在武汉生活过。家里有人参军打仗,有人逃命流亡。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一页一页报纸中,找到他们生活的证据。
因此,我在学校的档案馆里,看了近一个月民国时期的报纸。并没有找到与撒贝宁家族有关的,更多的资料。而我却记住了,那些在报纸上发生过的新闻,如今的历史。
我记得一个。武汉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过霍乱,临时政府封锁了江路运输。有人在报纸上寻人,找的是他的高中同桌,女生。他们在这场霍乱的逃难中离散了。他说他很想她,留了地址,要她看到一定联系。
我很想知道,他们最后是否找到了彼此,还是说这是一个与霍乱和死亡有关的悲伤的故事。这则寻人启事,我时常会想起,我会想到,想到他们是在勤恳认真地活着,想到自己在这个世上留下的生活过的证据,有一天,也会变成历史。
这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段实习。三个月。我也开始想要找找自己的根在哪里。我觉得是在那个小镇上,但又不确定,还可能在别的什么地方。
爷爷如今回到了南昌,他说是落叶归根,南昌是他的根。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大跃进离开了那里,此后一直在外漂泊,有了五个子女,有孙辈。我在挖煤的小镇长大,与南昌的感情不深。
那个挖煤的小镇上,到处都是与死亡有关的故事,可哪里不是呢。我知道自己终将会找到根的所在,我会把它的.千丝万缕写出来。它可能是那个小镇上,看似与我无关的,那些死去的人。
无关绝望,它只是生活的惯性与常态。
客从何处来第二季观后感 篇2
《客从何处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第二季于2015年11月2日起,每周一22:38,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第二季加盟的六位明星寻根嘉宾是萧敬腾、钮承泽、撒贝宁、佟丽娅、谢娜、金士杰。
钮承泽:探寻家族故事历史没有真相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节目组负责人表示,《客从何处来》的名字正是出自这首我们熟知的唐诗《回乡偶书》,希望借由明星寻根纪录片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对家族历史和家族故事产生兴趣,拿出更多时间来追寻自己的家族历史,在历史的倒影中看清自己。
“《客从何处来》是我最辛苦的一项经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段旅程。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地发现历史没有真相,有些真相已经湮没在历史里。但这恰恰是这个节目的意义所在,这个寻找的过程比我们最终找到的结果本身更加重要。”导演钮承泽表示,通过参与节目录制,重新发现了自己。
佟丽娅找寻归宿 撒贝宁放眼未来
因为档期原因没能赶到发布会现场的四位寻根嘉宾萧敬腾、佟丽娅、撒贝宁、金士杰都发来了视频。佟丽娅坦言,通过节目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次我也是用了22天的时间,走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找到我们家族的悲欢离合。”撒贝宁认为,过去只是参考,更重要的是未来,“其实人都想寻找自己的来处,究竟是从哪儿来?但是等你真正找到了,就会感到特别失落、空虚,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最好的就是,你还是要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泳远往前看。”
谈及录制节目的感受,金士杰形容,自己好像坐上一个时光机器,让时光逆流,站在年轻的父母亲身边,看着他们的每一个动作,“这个纪录片所赋予我的感受是极为深刻的,我们一步步走了很多地方,跨过父母亲年轻,读书的地方,写信的地方,睡觉的地方,辛苦流汗的地方,踏着他们的足迹,这对于我来讲是一个礼物。”
萧敬腾崩溃大哭 没有大事件却有小人物
在11月2日的首播中,我们看到了“平凡人”萧敬腾的家族故事,萧敬腾的恸哭让人揪心,更有大时代背景下的迁徒和生活。上世纪20年代,两岸通商繁盛,萧敬腾的阿公去台湾打拼,1945年在太平洋战争的战火中,阿公和阿嬷走在了一起,上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阿嬷摆地摊辛苦挣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将近40年的两岸阻隔,阿公终究没能回到家乡。
跟随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的脚步,我们的确见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雨神”,一向开朗的萧敬腾数次泪崩——拿到亲人遗物,瞬间崩溃大哭;站在墓前,又泪崩了足有十几钟。“雨神”成了“爱哭包”,惹得屏幕前的观众心疼不已,却叉感同身受。
负责拍摄萧敬腾片的分集导演赵琬说道:“老萧屡次问我说,真的可以拍吗?我们家真的会有故事吗?我不相信我们家会有故事。我们都是这么平凡的人。我要说的是我们记录的,可能是更多的平凡人的历史。只要在历史中,就不会被遗忘,即便是模糊的。没有大人物,却有大时代下的命运;没有大事件,却有小人物的感动。的确,历史教科书上真的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可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却深深印在历史的车轮上,印在了时间的洪流中。曾经一度,萧敬腾以为自己会错过,但幸运的是他又找回了这些属于家族历史的痕迹,尽管支离破碎,尽管是最普通的,但却是真真正正努力生活过的痕迹。”
客从何处来节目观后感 篇3
相比之下我的外祖家就显赫多了,外祖家是那个地方远近闻名的大户,外祖父姓杨外祖母姓孔,两家都是大家族,现任的泰州市市长便是孔氏的子孙。家中亲族众多,族谱更是密密麻麻,有时我甚至有种大清还未亡的错觉。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告诉正在看这篇文的你,我来自哪里,我是谁。
我觉得《客从何处来》是一档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在未知的过去到底是怎样的因缘际会让祖辈们走到一起,然后有了我们。清爽的画面、不做作的人物,一字一句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起伏。这是一部纪实的纪录片,可能是这一点为它的停播埋下了伏笔。
《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看似说的是一些人、一些家族的故事,其实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回顾那个大历史,以半故事片半纪录片的形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某些历史事件拍摄成纪录片。
在曾宝仪篇中,一个苏北农村来的20岁小伙,在1949年跟随印刷厂去了台湾,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留在了大陆,结果,命运天地之间。这期节目采用倒序的手法,从曾宝仪做完节目回到外公家开始展开故事。节目中将出现外公和宝仪一系列的对话片段,关于外公人生经历的转折关头,曾经拍过一些旧照片,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等。这就和我们回到家,和父母、爷爷奶奶坐下来,请他们聊一聊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从中找到一种跨越时空、消弭隔阂的理解和共鸣。就像曾宝仪在节目中说的那样:“了解历史是为了理解,真正理解后才能放下,然后义无反顾往前走。在寻根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爱我们的人会希望我们往前走时带着爱,而不是仇恨与愧疚。也因此,这样的追寻才有宇宙的意义。”
萧敬腾那期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细节是,萧敬腾由于缺乏其他证据的支持,对爷爷是被陷害坐牢一事保持疑问。这里当然可以直接取信于长辈们的说法,毕竟将明星的家丑暴露出来十分不雅。但是节目组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理性的表述。
客从何处来易中天观后感 篇4
《客从何处来》纪录片分八集,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该节目首位嘉宾,历史学者易中天寻找家族历史的故事共分三集。节目从一份200多名易姓人士的死亡名单开始,追溯家族的历史。无论是死在日寇屠刀下的族人,还是幸免于难的易家40多口人的经历,抑或是精通诗文却科举之路不畅的曾祖父易翰鼎,似乎都给了易中天足够的震撼和感触。在第三集中,更多的易家往事浮出水面,令易中天连呼“我没想到”。
【客从何处来第二季观后感】推荐阅读:
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08-28
笛声何处的读后感09-23
大学何处去07-02
炊烟何处散文10-13
温州向何处去05-08
借问梅花何处落05-23
《美人何处》经典语录10-21
如何处理拖拉作业08-12
如何处理客户抱怨09-02
治理利益驱动从何处入手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