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是小年吗介绍(通用6篇)
祭灶节是小年吗介绍 篇1
祭灶节是小年吗
祭灶节时间:2月11日(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罢!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小年祭灶习俗作文 篇2
今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今年是一个“小年”日。有句话说:“二十三日,蜜瓜黏;扫房子二十四;25磨豆腐;二十六炖肉;二十七只待宰公鸡;二十八对面毛;二十九个馒头;通宵三十夜,元旦拧。”每个家庭都在准备新年的物品,直到三十晚。
今天也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对灶神说好话,祭祀灶神是在23号晚上进行的。胶东地区的灶神画像贴在主屋东边的灶台的墙上,两侧有一副对联“神讲好事,回宫降福”,是“一家之主”。祭祀时,先摆上蜜瓜、水果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磕头,取下老灶神烧了。这是送灶神上天。烧的时候要加点五谷草和杂粮喂马给厨王吃。以前有句话叫“男人不祭祀拜月,女人不祭祀火炉”。在山东,男人一般都是祭祀,但在恩县、博平等,女人带领孩子烧香拜炉。老灶王烧了之后,有的贴了当时的新灶王,有的贴在除夕。所以对联上有“二十三上苍,正月初一降”的字样。
目前很少有人早年牺牲过炉灶。小编介绍了给学生提供炉子的习俗,希望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小年祭灶习俗作文 篇3
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个好点子。在腊月廿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里,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廿三夜里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廿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实际上,不同地区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传说。还有一重说法是:灶王爷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弟,姓张名禅,娶妻之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谁知没过几年,张禅便心生邪念,他喜新厌旧,硬把自己好端端的结发妻子给休了。妻子无奈,只好另居他乡艰难度日。从此,张禅不务正业,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料一年冬天,张家突遭大火,把个偌大的家业烧得精光,而张禅的双眼也被烧成了瞎子。面对如此惨状,张禅只好四处乞讨为生。一日,他讨饭来到一家门首,好心的女主人见他可怜,便把他请到家中,做了好菜好饭招待他。言谈之中,张禅发现这位女主人竟是自己休了的前妻,于是羞愧难当,便一头扑进灶火里活活烧死。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觉得他是浪子回头,还可利用,便封他为灶君,即灶王爷,让他司察人间的功德善恶,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去汇报一次人间的实情。岂知这位张禅,自当上灶君之后,仍是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人们信不过他,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乱语,便在他上天之日,摆上糖瓜来祭奠他。
祭祀,祭灶时,先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君像的两侧,用来提醒他多为百姓说好话,办实事。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点,用来糊住他的嘴。当他尝到糖瓜的甜味时,就要多说点好话,如果他想打小报告说坏话时,就让糖瓜的粘性粘住他的嘴,让他想说也张不开口。
祭灶节是小年吗介绍 篇4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因熟食不易保存,食用须随即烹煮。故“柴”(燃料)排在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第一要位,家家须有炊火炉灶,且灶间大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吹火风箱面对),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位,女神被称“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年除夕复返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德或恶行,此时,各家要举行欢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家在下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之手。可见,对某一家而言,灶王爷的汇报具有多么重大利害关系。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全家的男人(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据说,灶王爷是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因此祭灶往往只限于男子)到灶房摆上桌案供品(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首先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然后供上用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再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目的是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之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马、烟等一起点燃 “升天”。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此时一家人围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腊月二十三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是为天上下凡过年的诸神之引路神。年后只有灶王长留这家厨房内,其他诸神既陆续返回天庭。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
人们在忙碌祭灶之时,自然会连想到灶王爷的来历,说来可谓源远流长。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给 “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然,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也怪,张灶王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相伴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规矩,成为固定仪式。特别是到了到清朝。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关于下元节是什么节日简单介绍 篇5
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说,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认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与人生的安详。
有些人认为下元节就是“十月朔”,其实它们是不同的节日。权威工具书《辞海》《辞源》“下元”条释:“节日名。旧俗以阴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日,下元节是十月十五日,两者不在一天。对下元节的特别重视,始于崇奉道教的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庚辰,诏自今下元节宜如上元,并赐休假三日,着于令。”《宋史》卷一一三:“太平兴国二年七月中元节,御东角楼观灯,赐从官宴饮。五年十月下元节,依中元例,张灯三夜。”
“下元节”出于道教,是水官解厄的日子。下元水官全称“五气三品解厄水官”,总管九江四渎、三河五海、十二溪真圣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记录众生功过之条。每年十月十五日,水官考籍,按照众生善恶功过,随福受报,随孽转形。道观此日设斋建醮,禳解厄难,超度亡人。“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日,这个风行各地“送寒衣”的祭祀先人日起源颇早。十月初一本是秋收冬藏的一个时间节点,节日的产生当与先民的农事与信仰有关。文献较早可见南朝宗懔《荆楚风土记》。
小年有什么讲究介绍 篇6
据了解,在中国古代,取得功名的家里,都是在腊月廿三过小年,平常的百姓家里则是在腊月廿四过小年,如今大部分的人家都会统一选择在大年的前7天也就是腊月廿三过小年,如果当年没有腊月三十,那么小年则是在腊月廿二。
目前,在中国民间,南北文化的差异也导致小年的时间也有差异。例如在南方地区大家都倾向于在腊月廿三过小年,而在北方地区,也有人选择腊月廿四这一天过小年,而台湾地区的小年,则是在除夕的前一天过。
小年究竟应该吃什么呢?同时在小年这一天会有什么习俗呢?在各地,小年都要 祭灶 ,灶神可以保佑一家人在来年红红火火健健康康。在祭灶神的时候,要放甜食在灶神边,寓意是让灶神吃了嘴甜,在玉帝说好话不说坏话。
祭灶时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俗话说: 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场。 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可见灶王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小年也是打扫房子、置办年货的时候,寓意是除旧迎新,如果在大年那一天再打扫就晚了。同时人们还要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小年有什么讲究
祭灶台
传说,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灶神(也称为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进行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小年这天,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饴糖或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再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以便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打扫卫生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在年前在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扫,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贴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吃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小年要注意什么
忌尘土,小年这一天要把家里面的尘土扫干净,家里进行彻底清洁,甚至墙壁上的灰尘也要,用扫帚上下扫干净。扫处屋内的灰尘之后,就要开始擦洗桌椅板凳,最后还要冲洗地面做卫生。
忌串门,意思是小年这一天不要去亲朋好友家拜访,因为冒然登门可能会带走别家的财气,甚至邋遢的人,会破坏你家的财气,会影响一整年的运势。
忌邋遢长发,老话说的好,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所以小年当天要洗浴和理发,清理自己个人卫生,将自己身体上的污垢清理干净迎接新的一年,所谓新年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