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桂花的命题作文

2024-10-26

关于桂花的命题作文(共14篇)

关于桂花的命题作文 篇1

又到了盛夏时节,大街小巷都被沁人的花香充斥,久久不能消散。那清新四溢的香气,让人们那本因炎热而浮燥的心,平静了许多。沐浴在这芳香中,仿佛也无形牵扯出了我的几丝思绪,挑动了我那心中的一片柔软。

那是去年暑假过后的一个学期,天气异常的热,到了九月中旬温度还是高居不下。烈阳的灼热让原本浮燥的我更加沉不住气,也许是放了长假之后对学习环境的生疏,我变得肆无忌惮。上课随意做小动作,与同桌说笑,或者扑在桌子上听听玩玩,下课与几个同学结伴瞎逛,非得等到上课铃打响地那一刻才回到教室。

老师也曾教育给我,给我讲了一些老生常谈的人生大道理,但我完全听不进去,甚至变本加厉起来。我也得到了惩罚。在第一次月考中,成绩一落千丈。而我却只单纯的认为这是我的失误。但他人去不这么认为,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教育,家长的训斥甚至打骂,让原本自欺的我,逐渐变得怀疑,迷茫,绝望。我甚至想放弃自己,和有些人为伍,浑浑噩噩地度过初中三年。

可当我正昏昏欲睡地向黑色的深渊下坠时,有一阵芳香突然飘了过来,将原本沉睡的我唤醒了,并给我改过自新的动力。

那是十月中旬的下午,下课铃响了起来。刚准备冲出教室门的我却被老师喊住了,让我进他办公室一趟,我心里想:又要给我讲大道理了吗?我心里有些不耐烦但最终还是去了。这次与往常截然不同,老师没有教育或训斥我,而是说了一句话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话,“今天我让你来没有别的什么意思,只是想请你喝杯茶”。说着,便从抽屉里拿出一包桂花茶。虽然很纳闷,但行了想喝完就能走了,便举杯喝了一大口,我差点吐了出来,心想,怎么这么苦啊。老师大概是察觉到了,微微一笑说:“喝桂花茶不能急,必须得慢慢喝,要沉得住气,等泡开了再喝才甜。”要沉得住气,听到了这句话我似乎明白了什么,那水中的桂花在阳光的照映下,绽放出了花朵,显得娇艳欲滴。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只有沉得住气,吃得了苦,才能尝到最后的甜头,体会到成功。

缓过神来,才发现杯中的桂花已经泡开了,一朵朵花开放出来,空气中仿佛也能闻到其中的香味,喝了一口,真香真甜,我的脸上已露出了一丝笑容,眼角却有点湿了,心里也多了一片柔软。

作者:兴化市昭阳湖初中九年级 顾金政

公众号:初中生作文选萃

关于桂花的命题作文 篇2

作文是思想的载体, 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考试, 高考作文题的优劣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国民思维品质的导向。一个好的问题, 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 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 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洋高考”当中最让国人感慨的题目来自法国———这个孕育过卢梭、伏尔泰、左拉、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国家。看到他们的高中生要做的文章, 我们痛苦地感到差距:“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等等。试想, 若是中国哪个大学的哲学系能招到这样一批已经对这些问题有分析有观点的学生, 教授们会有多么兴奋!

“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 我们是否会更自由?”“工作, 是否仅仅为了有用?”面对这样尖锐的问题, 我们讶然, 这是高中生做的题目吗?在中国又有几个成年人有能力或者说有勇气去探讨这样的问题?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高考试题。日本东京大学入学考试要学生读中国古典典籍《左传》的“晏子对齐侯”一节, 从“和”与“同”的辩证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是什么?”新加坡的试题是“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 那我们为何还要学习哲学?”考生如果能够对这样的社会、人生、哲学问题有独立严肃的思考, 才是真正成人的标志。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看到这里, 是否感到惭愧?

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我们的孩子还不够努力?难道我们的老师教得还不够多?不是, 这样悬殊的差距背后, 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上说, 他们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何谓批判性思维?许多国人还感到陌生。是的, 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不教这个。简单地说,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必然是在一个明确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上体现出来的。

好的命题都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 如新加坡某年的高考试题。“科学鼓励质疑, 而宗教排斥质疑, 你怎样看?”这样的题目在审题上几乎没有难度, 人人都看得明白, 根本不可能出现离题偏题的问题。考生必须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不能忽悠, 不能“发散”, 写不出就是写不出, 能说多少就是多少, 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个题目的难度是在于问题本身,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值得反复思考辩论的问题。题目本身没有倾向性, 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迁就任何人的观点, 直抒己见即可。阅卷官在考生阐述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这个同学的真实水平:思维、积累、视野、表达、感情乃至境界。好的命题, 就是这样朴素, 功夫不在表面。

花里胡哨的题目不知要考学生什么

而我们的不少作文题提出的问题本身并不需要思考, 却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障碍。一些题目争奇斗异, 花里胡哨, 不知要考学生什么。

今年高考中受人诟病的是新课标卷和安徽卷的两个作文题。

新课标卷作文题“船主与油漆工”, 讲了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大意是船主请油漆工给船刷漆, 油漆工顺手补了船底的洞。后来船主给油漆工送一大笔钱, 感激地说:“当孩子们坐船出海后, 我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 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出题者究竟想说明什么?这个故事逻辑之混乱, 叙述之吊诡, 引来一片声讨。故事中的两个角色都莫名其妙。船主明知船底有洞也不采取措施, 视亲子的性命如儿戏, 如果不是糊涂透顶的浑人, 就是有什么阴谋。但若是如此又何必掏钱谢油漆工?而油漆工在工作时发现如此重大的安全隐患, 应该立即通报主人, 请专业人士来修理, 或者通知将要使用这条船的人, 这才是责任感, 怎么会不声不响地去“随手补上”?“补船”不是他的专长, 若仅仅凭感觉去“补”, 很可能会造成不规范的操作。

一个有最基本思考能力的人, 第一反应必然是质疑故事的漏洞百出, 但“质疑”在应试中是无用的。考生明智的做法是对如此赤裸裸的愚蠢视而不见, 而是按照出题者的心意, “提炼”出“举手之劳”和“懂得感恩”这两个平庸的立意, 再选择一个好写的角度, 敷衍成文即可。

另一个让人无谮的题目是安徽卷的“梯子不用时请收起”, 好像禅宗和尚在打机锋, 一眼看去一头雾水, 不知从何下笔。

●一个好的题目, 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 会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问题, 只会令人感觉无聊、乏味, 回答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痛苦。

●好的命题其实是很朴素的, 就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问题。它在审题上应该没有难度, 要让考生人人都看得明白, 在观点上应该没有倾向性, 考生直抒己见即可。

●作文题目指向不清, 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 使得学生不用思考, 也不能思考。既不学, 又不思的教育, 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好的题目能够考出思想, 考出读书的量, 也能考知识的储备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备考的过程, 应该就是读书的过程, 就是充实自己的过程, 而不是学套题、背范文。

我们应试作文的教学中有一块很重要的训练是“审题”, 说到底就是要学生千方百计去揣摩出题者的“圣意”, 但其实这个“圣意”, 出题者自己也不明白, 至少是不清晰的。题目既不明确, 还思考些什么?对考生来说, “思考”越多, “偏题”可能性越大。

霸道专制的题目让考生只能乖乖附和

我们高考作文命题的问题, 除了题目本身指向不明确, 在观点上也极其霸道专制。

今年浙江卷作文题“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也许讲的是平凡与伟大的关系。对于材料中的观点是否认可, 本应该是可以各抒已见的, 然而题目的倾向性非常明确, 考生必须以甘于做一个凡人, 为别人鼓掌等作为立论。万一哪个考生是叔本华、尼采的信徒, 认为“我不愿做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偏要做一个被别人鼓掌的人”, 那就是审题错误。要是屈原大夫复生参加高考, 写上一段“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恐怕要被判为不及格。颇有讽刺意味的是, 去年江苏省的作文题恰恰是“拒绝平庸”。写这个题目, 若有人反弹琵琶, 说自己愿意做一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 也是要不得的。

其实不管是“拒绝平庸”, 还是“安于平凡”, 都不过是出题者的个人意见罢了, 真是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反正永远是出题目的人对, 考生只有乖乖“附和”。这样的题目, 根本不是在比人文素养, 更不是在比思想深度。大家都是附和, 只不过在比谁附和得最好看、最新巧、最华丽、最肉麻罢了。这是明显要求考生睁眼说瞎话, 闭眼编套话。

“高分作文”可能是精致的“万金油”

题目的指向不清, 使得学生根本不用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 使得学生不用思考, 也不能思考。既不学, 又不思的教育, 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这样的考试, 炮制出来的所谓“高分作文”, 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反正题目也不知道要你讲什么, 于是只要表面上“扣题”即可, 然后想办法选一个最安全的角度, 说一通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来糊弄自己, 糊弄阅卷官。

请看下面的文字:

我等有幸处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大中华, 有着深厚的底蕴, 听孔老之教诲, 感孙文先生之遗忘, 理应“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要如王观堂先生所说“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持一等之志, 追寻曾国藩先生所向往达到之“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而后立言”的人生境界。

这段文字摘自据说是某地一篇高分作文, 这篇被阅卷组赞许为“文质兼美”的文章, 是将来考生奉为楷模、揣摩模仿的对象。但是, 读者能否看出, 这段话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样的文字是禁不起细看的, 像这样由一堆名人和名言堆砌起来的空话, 既可以套“梯子”, 可以套“感恩”, 也可以套“微光”、“理想”、“责任”甚至“希望”、“收获”云云, 其实无非还是表决心, 喊口号, 只是用一种更精致的“万金油”罢了。

历年高考“高分作文”中充斥着大量这类华而不实的文章。即使被称为所谓奇文的, 如当年轰动一时的《赤兔之死》, 如“七富长诗”《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之类, 也不过是在玩弄更奇巧的文字, 去表达一个迎合上意的东西罢了。

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是用一些华美空洞的修辞, 来包装一个平庸空洞、似是而非的思想, 恰似一锅劣质的心灵鸡汤。这不能怪学生, 他们也不愿意这样。虽说考试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 可我们打造的这副镣铐未免也太沉重了。

《白银帝国》关于晋商的命题作文 篇3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在清末,山西大票号“天成元”主人康老爷膝下有四子。然而一桩意外却使其两子一疯一残,长子又天生聋哑,因此他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三子身上。但后者却始终对心上人杜筠清成为自己继母的事实难以释怀,父子两人在经营理念上也存在着巨大分歧,加之时逢乱世,康氏家族与整个票号的命运也随着中国的巨变跌宕沉浮……

本片改编自成一的长篇小说《白银谷》,导演姚树华之前主要在戏剧界发展,《白银帝国》是她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编导为作品确立的创作核心是晋商的制度与道德体系,围绕其建立的影片结构与主题框架还是有效的。剧本的一些细节处理颇为用心,如台词。相比此前的一些华语古装片,虽然《白银帝国》也引发了观众的一些笑声,但这却是出于编导的有意为之。影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叙事节奏上,尤其是对一些枝节线索的交待略显仓促。比如邱掌柜一角其实相当有戏,但在后半部一场扣人心弦的背叛劫银大戏后,这条突然逆转的线索却戛然而止了。此外结尾虽有铺垫,但仍稍有突兀之感。不过,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和原著,112分钟的片长确实显得短了些。

编导对剧本素材的选择似乎也值得商榷。就我个人而言,影片最有趣的部分是前半段充满了丰富细节的晋商生意经。然而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开头之后,摄影机却迅速转向了其他方向,比如三爷与杜筠清之间的纠葛。虽然表现这段颇有乱伦色彩的三角恋,在理论上可以解释成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晋商的道德世界,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影片比例过重的感情戏削弱了上述核心主题。加之无论是男女主角的设定还是演员的搭配都有些偏于现代,影响了全片苦心想要还原的时代氛围。

表演方面,作为一部男性主导电影中惟一的女主角——杜筠清的设定较为苍白,除了个性执拗且思想令人难以置信的西化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鲜明特征。好在郝蕾的演绎出色,虽然是非不断,但在同龄女演员中,郝蕾诠释某些特定人物的能力还是很突出的。相比之下,虽已有两樽金马奖傍身,郭富城还是没能跟偶像派彻底决裂,其在片中的表演依然有模式化的痕迹感。内地老戏骨张铁林的表现倒给人带来了一些惊喜。虽然康老爷一角基本还是延续了其在电视剧中的一贯感觉,但张铁林此次在大银幕上的表演对尺度与火候的拿捏相当精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传教士妻子的扮演者Jennifer Tilly,这位嗓音独特的好莱坞女演员此前曾主演过著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Wachowski Brothers)的处女作《惊世狂花》(Bound)。

关于描写植物的作文:桂花飘香 篇4

我好奇地走进一看:“呀,是米粒,不过颜色变了呢?”摸上去软软的,滑滑的,一碰,花就自然脱落下来,原来它很弱小啊,需要我们保护它呢!

桂花真香啊!它把我们包围在香海里遨游,想出去,也被涌进来的浪花给推进去,又像一根根丝线从我的鼻子钻进我的心里去了。它又像一双大手,把我缠绕住了,久久动弹不得。我深吸一口气,又闻到了更浓的香味,它就像美味的食物一样吸引住了我。香气飘呀,飘到教室,飘到校园,飘到外面,飘到四面八方。

雨下了一夜,雨中的桂花有的仍然固守于树叶之间,有的却经不起风吹雨打,掉落在草地上,一片片,一粒粒,依旧那么香那么美。

初中作文关于桂花 篇5

桂花树有大的也有小的,桂花树的叶子碧绿碧绿的,两旁有小小的细刺,叶子的数目不可计数。小花园里的桂花树有两种,一种是桔红的,一种是黄的,桂花很小,有四片花瓣,桔红的,闻起来香味很浓,像糖果的香味。淡黄的桂花闻起来特别舒服,人仿佛在香味中慢慢地飘,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特别耀眼、美丽,简直像是在太空悠闲地飘着。

我站在桂花树下,迎面吹来一阵微风,伴着树叶沙、沙、沙的声音,一股又浓又甜的香气飘进我的鼻子里,令我心旷神怡,桂花的香味十分诱人,你如果仔细闻,桂花的香味会比原先闻起来更浓一点。

桂花还可以做甜点,可以作成桂花糕。

关于小学数学命题的几项原则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命题,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通过命题这根指挥棒要把数学教学引到重视双基、培养兴趣、培养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 试卷应包含三个考察内容, 即:基础知识考察、能力考察和学习习惯考察.命题中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是必然的.而能力的考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导向, 也是今后教学的指挥棒,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考察能力不等于出难题, 能力题应该是活而不难, 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习习惯的培养, 是当前的薄弱环节, 如, 学生的书写是否规范、卷面是否干净、整洁, 以及草稿的使用习惯、验算习惯等, 要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二、生活性原则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所学的教材是命题的源泉,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收集素材编制题目, 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化的问题进行命题.通过试卷的解答,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诸如, 学校要做若干只铁皮垃圾桶, 需要多少铁皮的问题 (面积) ;去商场买东西, 打折的问题 (小数) 等.

这对学生来说, 是把所学的知识还原于生活, 是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 能够产生一种成就感,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人文性原则

我们常见的数学试卷缺少人文性, 谈不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因此,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引自《数学课程标准》) , 依据课标的要求, 命题应体现对学生的关爱、鼓励, 通过人文关怀, 让学生增强自信、感受命题的亲和力, 勇于迎接挑战.彻底改变以往命题过于严肃、生硬、呆板的面孔, 逐渐消除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在试卷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让卷首语和卷尾语拉近距离.

卷首语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高度的自信心投入到考试中去.卷尾语可以用类似这样的话“终于完成了, 可是, 别忘了再多检查一遍喔, 相信你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样有既利于消除学生考试完成后的紧张情绪, 又能督促学生去再检查.

2. 让标题表述富有童趣.

如, 判断题改为“啄木鸟看病”“数学门诊部”“数学小门诊”等;选择题改成“沙滩拾贝”或“大浪淘沙”;计算题改成“我是小神算”、“看你算得准不准”等;文字题改成“请你仔细读, 秘密就在里面”;应用题改成“生活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等.这样的标题表述形式有利于增加考试的趣味性.这样,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考试将变成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3. 让版面设计富有新意.

新教材具有图文并茂, 呈现方式问题化的特征.对我们的命题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可以用教材中的基本问题和实际背景, 设计新鲜的插图, 激励学生的考试心态.这样的试卷, 能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使考试变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四、差异性原则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花朵是色彩斑斓的, 学生是五彩缤纷的.”要想让不同的人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试卷命题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努力改变传统考试中“千人一面”的做法, 现代评价理论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考试评价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通过考试, 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调整以后的学习策略,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命题时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 满足差异发展, 让不同的学生数学能力都能得到展示,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 个性得到张扬.试卷要设计出难易不同、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解答的题目, 也可多提供选做题项,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开放性原则

《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结合学生已有知识, 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学生能从这些题目中,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但开放题不宜过多, 要适度, 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试卷的命题应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现不学生生不同的解答方式.我们的试卷命题中除了有基本题、发展题, 还要设计一点智慧题, 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题型可为:一题多解, 速算巧解, 寻找规律, 选择解题策略等.如, 二年级试卷:用“2、3、6、4”四个数, 添上加、减、乘、除号后可以得到24 (融入了扑克牌游戏中的24点) ?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 既保持巩固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知识, 又使学生在思维上得到很好的提升, 为学生探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关于中考命题的几点思考 篇7

一、我在收获,我在成长

10日上午,原教科所所长邓雅学的命题通识培训十分“务实”,他的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难度、信度、区分度在命题中的重要性。在之前三年我县期考、段考模拟试题的命制中,我总是凭感觉来判断,没有作如此系统清晰的规范和要求,试题命制随意性较大。考试之后也没有真正对学生的答题情况作难度、信度、区分度的分析,试题的质量没有作精确考量。而邓所所讲的影响这“三度”的种种因素更是我之前所未完全了解和思考的。命题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是一项智力与耐力、脑力与能力的考量。它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是一个学科引航者所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在半天的命题通识培训中,我在收获,我在成长。

二、累并快乐着

如果说命题的通识培训能让我在理论上得以较大的提升,10日下午和晚上的中考命题实战演练更让我历经了一次命题思维与能力的全面洗礼。命题很难,命一份高质量的试题更难,而命一份高质量的原创试题更是难上加难。对我,前者我可以尽量做到,但后者,这是我作为教研员一直以来所不敢轻动的“软肋”。如要原创病句、成语理解、句子衔接、语言得体等题目,都需要一个极强的文字功底,文学名著还需对名著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阅读题更是要求命题者具有极强的文本理解能力以及准确捕捉考点的能力,还需有稳中求新的创新意识,这是对一个命题者能力和水平的真正考量,又恰恰是命题者所具有的素质与能力。本次中考命题实战演练,很痛苦、很折磨、很累、很绞尽脑汁,所有这些词都很难表达参与命题培训人员的体会和感受,其中包括我。但这又恰恰是我最大的收获:不要因为它是你的“软肋”而选择逃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不断积淀自己的语言功底,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认真按命题的原则与要求去做好这件“苦差”。这是我今后的教研之路。本次命题演练,我和同组的9位同行们也在努力地去走这条“原创”之道。我们每个人在折磨中绞尽脑汁,在痛苦中寻求突破,在煎熬中迸发灵感,在你我思维交互中准确定位。我们累并快乐着。

三、关注语文,关注社会

在平常的语文命题中,我总以“实”“稳”为基础,在求“实”、求“稳”中求“新”。关注社会、关注学生本身或身边的生活,关注学生人生价值的取向,让整份试题既有语文性,又有社会性和人文性,还要有地域特点,这是我经常思考和不断尝试的问题。在本组试题命制的方向和试题交流、打磨的过程中,我也在传达我个人的这种观点,我们在这方面努力和实践。在11日上午各组试题的分享中,也证实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大家共同在走或今后还在走。如:综合题,从课本老王的漫画迁移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把议论文体的考查与关注社会结合起来;作文题目“ 改变了我”,由课本中莎利文的爱改变了孤独的海伦,韩麦尔的最后一课改变了贪玩的小弗郎士等引申出来,回归课本;病句、词语理解我们也融入了一些“中国梦”“十八大”“南宁地铁”等元素,在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语言素材的选取上尽可能体现人文性,传递正能量,如在现代文教学中,我们选取了表现母爱的文章“记忆中的一剪梅”,在其他题中少用或不用邪恶、粗俗的词句,让整个卷子有一种和谐之美。但语文考查又不能失重、失真,试题以课本为本,扎实有效地考查学生积累与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试题应注意课内与课外考查的比重,课外考查尽可能做到迁移于课内。让试题具有“人文性”“语文性”“社会性”以及“地域性”。当然,由于时间太紧,我们组命制的试题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他组的试题也有不少亮点,但在交流与分享中,我深有感触:语文中也要有社会。

南宁市中考学科骨干教师命题培训结束了,至今我还意犹未尽。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能力;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收获了快乐。痛苦中充实,折磨中历练。培训后,我会努力将其运用在自己的教研工作中,但愿自己的微薄力量对我县的语文教学能发挥些许作用。

关于桂花的命题作文 篇8

摘要:在老师简短的植树动员后,我们便领取了小树苗,来到公园的一个小土坡上,植树活动开始了。我和向往一组,将合种一棵桂花树苗。本以为对六年级同学来说不算太重的铁锹,我使用起来却很吃力,刚铲两锹土就气喘吁吁了,我只得和向往轮换着挖。

春风送暖,正是播种的好时节。正逢3月12日植树节。早晨,我们来到了曲江公园,准备亲手种下一棵棵桂花树苗。

在老师简短的植树动员后,我们便领取了小树苗,来到公园的一个小土坡上,植树活动开始了。我和向往一组,将合种一棵桂花树苗。本以为对六年级同学来说不算太重的铁锹,我使用起来却很吃力,刚铲两锹土就气喘吁吁了,我只得和向往轮换着挖。终于坑挖好了,我把小树放进坑中,将土回填,并用铁锹夯实。这时,向往拎来了水,我们把水浇在小树的根部。看看一桶水很快被吸收,我仿佛看到小树苗正尽情地吸收着养分,我的心中也感觉十分的畅快。树种好了,我把精心制作的心愿卡用红丝带系在了树枝上。从这一刻起,我的心中将多了一份牵挂和希望,有时间,我一定常来看看它,照顾它,让它伴随我一道茁壮成长。

关于桂花的命题作文 篇9

安乡县官垱中学 185班 魏冰琪

每当你走进我们的校园,你就会闻到阵阵花香,什么花香啊?哦,原来是校园里的几棵桂花树呀!

看,就是从花坛那儿发出来的。花坛中没有什么花,最多的就是杂草。这时,已经开放的高大的桂花树站在那儿,十分威武。再望一下上面,点缀着一簇簇米黄色的桂花,像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好奇的张望着美丽的世界。从远望去,她是那么的素雅,那么玲珑,那么引人注目,仿佛又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静静地看书,一会儿飞来一只蝴蝶在它身边翩翩起舞,一会儿飞来一只蜜蜂来采摘花蜜,一会儿又飞来一对小鸟在这儿唱歌。

谁说春天才生机勃勃,我们校园的秋天难道没有生机吗?特别是那浓郁的花香,叫人一闻就充满无穷的活力。 下课时,我们会跑到花坛边,有的在桂花树下欣赏;有的在下面玩耍打闹;有的就会拿起一个小瓶子,将飘落下来的桂花树花瓣放里面作一个记念;而我,就喜欢在下课时摘下一小朵,放在手上慢慢吸收它身上的香气。 我喜欢可爱的校园,更喜欢那默默散发花香的桂花树!

关于高中语文试卷命题的一点思考 篇10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试卷命题 教学思考

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功能很多。它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又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它既能帮助学生及时矫正学习中的错误,又能促进教师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活动。考试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的心态,考试的成败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而试卷的质量高低则是每一次考试成败的关键。

以下,笔者结合这几年担任备课组组长的命题实践,谈谈在高中语文试卷命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必须明确每次考查的内容和范围,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过程性。

一般情况下,考试的内容范围必须在教学的内容范围之内,考查的目的必须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考题的设计必须依据语文课程目标和具体的评价任务,试题的难度系数要依据课标和考纲来确定,不能太难也不能过易,各类难度的试题所占比例要恰当。因此,命题的基本原则应该就是“教什么,考什么”,“怎么学,怎么考”,要让“考”与“学”相互衔接,使考试成为学习内容的延伸,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过程性。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矫正、巩固、强化,进而推动学生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

具体做法是在每个阶段学习之始,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教学计划,并要求本组老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在每次阶段性考试之前,都给学生一份复习提示,让学生对考试范围、内容、题型、分值做到心中有数。命制试题时严格按照复习计划执行,消除传统考试“考”与“学”脱节的弊端。这样的考不仅考查了学生阶段学习的情况,还训练了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更让真正投入学习的学生尝到了努力学习的甜头,激发了他们下一阶段学习的热情。

比如,名著阅读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问题。教师导读固然重要,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往往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浮躁,加之大部分名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甚远,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考试便成了名著阅读教学的杠杆。在高一上学期,我们利用四次大小考试,对《红楼梦》前80回进行了梳理考查。每回考试指定20回,并配备相应的练习,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每次考试名著考查严格按照阅读范围命题。经过一个学期的考查,学生对《红楼梦》前80回有了基本的了解。随着阅读的深入,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很多学生没等老师布置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将剩下的内容读完了。这样,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内驱力就由追求考试分数的功利性变成一种自发的审美需求,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阅读能力随之提高,审美品位自然不断提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就成为一种自觉,水到渠成。

二、必须尊重文本、尊重考生,保证阅读命题的客观性和开放性。

文本阅读是语文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但考查阅读能力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学作品里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表达往往是曲折隐晦的,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阅读测试要按照考纲的考点命题,二者难免有出入。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文章作者答不出用自己的文章出的阅读题的报道。韩寒就曾称不会做用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作家王蒙多次参加中学语文标准化考试,最好成绩不过60分,孙绍振教授曾坦言辅导不了女儿的初中语文作业。

在平常的课堂阅读活动中,阅读对话呈现为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三种形式,而考试中的阅读活动则有特殊的形态,表现出很强的受限性,既不允许存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也受到特殊限制,教师只能以试卷命题者和阅卷者的身份参与对话。基于以上两点,教师应该在充分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考生的角度出发,客观科学地命题。阅读命题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以文本为先,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命题,问题的答案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二是开放性的,考查学生的理解、探究能力,要让学生回归自我,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

高中语文阅读命题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本,能从文中找答案,更要鼓励学生理解感悟,对文本作出多元解读。要实现阅读的开放性,命题者必须从考生的角度出发,深入体察考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哪一面、哪一线、哪一点能够契合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始期待,激发考生与其对话的愿望,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巧妙设问,激活考生与文本相关的生命体验,促使考生对文本积极感悟、内化、转换,实现积极、正确的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只有调动发挥考生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考场阅读顺利进行。

三、作文命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范围,尽量做到公平性和人性化。

作文几乎占语文试卷分数的半壁江山,是所有考题中最具主观性的,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合理,作文命题更应该追求公平性原则。公平性首先表现在作文题目要让所有考生都有内容可写,并尽可能让考生能够畅所欲言,真正能让考生有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作文题目、材料的说明要尽可能使所有考生都有相近甚至相等的体验了解,不能出现因为生活区域、生活经历、家庭条件等不同而导致有些考生熟悉有些考生不熟悉的情况。以材料作文命题为例,既不能在材料的思想内容上给考生太多的规定限制,制约考生的自由发挥,又不能因材料的提示太过朦胧而使考生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其次,高中生的眼界更开阔,价值观更多样化、个性化,作文题目不应该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实用倾向,应该与考生的生活接轨,尽可能人性化,让考生抛开种种包袱和顾虑,说真话、抒真情、道真理,真实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

下面,笔者就结合几次考试的作文命题谈谈如何让作文命题人性化问题。

让作文题目多点温暖的情味。在高一上学期月考中,我出了一道作文题“一路上有你”。“一路上”让很多学生回想起刚刚结束的初中生活,想到了和老师同学同甘共苦、一起欢笑一起拼搏的日子,也让很多学生想起了十多年来亲人朋友的陪伴、爱护、支持,学生内心的珍惜、留恋、感恩或者是悲伤、遗憾、后悔,通过作文题目被引导出来,学生对作文题目有了真情实感,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为作文题目创设特定的情境。触景生情,临境生思,是人类正常的情感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写作能力。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情境,既可以将他们带入写作的情境,又可以激发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例如,《又是一年秋风起》,“秋”成了故事的背景画面,学生很容易产生联想:在这样的季节里容易产生怎样的情绪?这样的背景下会发生什么故事?自己的人生中是否有和秋天相关的特别记忆……只要学生愿意联想下去,就会有无限的写作空间,就会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

给作文题目留下理性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逐步学会理性思考,要注意以中学生的视角来命题。十六七岁未出校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不必要求思想深刻,境界高远,只要他们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诉诸笔端,谈谈自己的真实体会,发表一些真实看法,做到文从字顺,事具意全,就是好文章。例如高一下学期的月考,我给了学生一道作文题“丢失”:我们不经意会丢失某种小物品、一把钥匙、一支水笔、一枚硬币……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丢失的何止这些呢?学生可以由丢失有形的东西想到无形的东西,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丢失,丢了之后该怎么找回来。命题对学生有理性思考的要求,却不必刻意求深,学生写起来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理可讲。

出好一份试卷对考试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能否考出学生真实水平的问题,更关系到能否将把教学引向何方的问题。高中语文命题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考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语文考试的正面激励作用,力求通过考试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推动他们学业的不断进步,通过更多开放性的、联系生活的试题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考命题公正的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J].教育研究,2008,08:24-31.

关于桂花的命题作文 篇11

一、构建科学的测试框架, 努力融合“三维”目标

测试框架要从科学内容、科学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构建。科学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科学事实和科学概念等, 基本技能主要涉及观察和实验的操作技能。科学能力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设计与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表达与交流等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学生对待科学学习, 对待科学能力, 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对待自然科学的基本看法和体验, 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 也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所以, 教师在编制试题前应对测试框架进行深入思考, 要摆脱以知识为单一核心的评价方式, 探索能融“三维”教学目标于纸笔测验的学业评价方式, 努力将科学内容、科学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领域的内容有机交织融合在一起, 更好地体现科学学科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同时, 在对科学内容进行选择时, 要重点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即重点考查那些对于大部分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都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要在“深度”和“难度”上做文章, 更不要盲目地追求知识量的扩充, 因为这对学习能力中等和偏弱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在方式上可以借鉴PISA科学素养测评的方法:即借助调查问卷直接抛出问题或利用情境测试间接了解情况。如余姚市的科学期末测试卷, 在后面都会有一个问卷调查 (如下) , 就是属于第一种方法。

而下题则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

在中药房、农贸市场等地方能见到杆秤 (如右图) 的身影。杆秤是中国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然在使用的称量工具, 它能方便人们买卖, 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杆秤主要由秤杆、秤盘 (钩) 、秤砣、提绳这四部分组成。

[问题1]杆秤是应用了什么原理所制造出来的称量工具?

A.杠杆B.轮轴C.滑轮D.斜面

[问题2]如果要增大这个杆秤的最大称量, 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 提绳的位置应该怎样定位?

A.向右B.向左C.不变

[问题3]对于下面的叙述, 你赞同的程度怎样?请在每一行内只钩选一个方格。

本题以杠杆类工具——身边的杆秤为例, 考查学生对简单机械与杠杆原理的了解, 考查学生运用此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考查学生对传承杆秤这一传统工艺的责任感, 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二、在真实情境中命题, 关注学生生活要素

科学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及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表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进行试题取材, 能较好地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试题取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学会探究。

立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试题取材丰富, 可以让学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信息,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并善于从习以为常的现象里发现隐含的知识, 促进学生学会真正的学习。其次, 学以致用是最重要和有效的学习动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试题由于要求学生应用知识解释生活、解决问题、判断问题, 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 增强其学习动机。

如以下两道题目:

[问题1]加油站常有“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提示, 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 常温下液态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融化B.凝固C.蒸发D.凝结

[问题2]我国城市高楼林立, 高楼与高楼之间间隔有距离, 如果为了使底层住房能在全年的正午都能见到阳光, 设计师设计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是 () 的楼影来计算。

A.夏至时B.秋分时C.冬至时D.春分时

请你说说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题目都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出发, 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进去, 无疑是对学生基础素养的很好检测。

三、重视知识形成过程, 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知识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设计测试题时就不应只是关注知识形成的最终结果, 而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他们用图、表等形式把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 教师还应关注知识点的衔接和学习思路的连贯, 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 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得到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了六上年级简单的机械后, 笔者对斜面这一内容的测验编制了如下题目:

[问题1]春光明媚, 正是踏春的好时节, 周日爸爸带小杰到四明山游玩。一路上山高而陡, 从车窗里向外望去, 吸引他的是围绕在身边“S”形的公路, 于是小杰就问爸爸:“为什么这里的公路是歪歪曲曲的呢?让汽车直接冲上去不行吗?”爸爸笑笑说:“这叫盘山公路, 跟我们那里的公路不同, 我们那里的公路, 很平坦, 没有这里那么陡。它是运用了 () 原理设计的, 因为这样可以 () 。”

[问题2]听了爸爸的话, 小杰有些似懂非懂。决定自己进行研究, 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计划:

1.研究的内容:斜面是否省力?

2.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器材:小木块、木板、钩码、弹簧测力计。

4.相同条件:同一个斜面。

5.不同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方法:

(1) 搭一个斜面。 (2) 用测力计直接提升物体。 (3) 用斜面提升物体。 (4) 记录比较。

实验数据如下表:

通过实验我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小杰自己通过实验得出了使用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非常高兴, 他又想, 盘山公路的坡度有陡的也有平的, 是不是都一样省力呢?于是他对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省力情况展开了研究。

下图是他在研究过程中看到的情况, 但是他忘记填写实验数据了, 请你根据图中的实验现象, 在下边的实验记录表中用1、2、3表示坡度, 并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帮他填写实验记录表。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用1、2、3表示坡度由小到大)

(1) 他在实验过程中用到了______方法。 (填“对比实验”或“模拟实验”)

(2) 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记录数据, 他还发现:使用斜面都能_____, 坡度越_____越省力, 坡度越_____越不省力。

这些试题学生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解决, 因而有效地鼓励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基础知识的意义, 理解基本技能的原理, 同时这样的测试题也能检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

四、引入开放性命题和评分方法, 促进每个学生发展

学生的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认知水平也不是整齐划一的, 正由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存在着多样性, 测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为此, 教师在试题的编制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尽可能体现试题的可选择性、层次性, 设计出难易不同的测试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所以, 教师在编制测试题时, 不妨可以借鉴PISA测试的理念, 尝试编制一些开放题, 即那些答案或解法不唯一, 解题策略多种多样, 并在测试方式上要求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问题。同时引入新的评分方法, 即利用编码对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识别并给出相应的分数, 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测试所得到的信息。

例如, 以绿豆种子发芽为素材, 为考查学生参与实验、讨论交流的情况和学生对绿豆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理解程度, 以及学生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编制了以下题目。

某校五年级全班同学在家里都做了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 其中绝大部分同学研究了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两天后, 对研究此问题的实验情况进行了汇总统计, 具体如下表:

从上表中得出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问题1]表中可以支持以上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认为表中某些数据并不支持“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这一结论的, 请举出一个表中不支持这一结论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后来, 又作了深入研究。加大水量, 给11颗尚未发芽的绿豆种子提供更多的水分。一两天后发现其中的8粒种子开始发芽了!请你分析还有3粒种子未发芽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问题4]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验与讨论后, 大家达成共识: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可是对照组中有5粒绿豆种子发芽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分标准】

[问题1评分标准]

满分:提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发芽情况。例如:实验组发芽率很高, 91.5%, 对照组发芽率极低, 3.9%;实验组绝大部分种子发芽了, 对照组只有少数种子发芽;实验组有118粒种子发芽了, 对照组只有5粒……

零分:只提及实验组或对照组发芽情况, 没有回答。

[问题2评分标准]

满分:提及表中的某一个数据, 实验组也有种子未发芽的, 而对照组也有种子发芽了。例如:对照组发芽率为3.9%;对照组有5粒种子发芽;实验组有11粒种子未发芽……

零分:回答错误或没有回答。

[问题3评分标准]

满分:说得在理即可, 例如:可能是吸收水分还不够;这3粒种子的胚死了;种子不好, 可能“坏死了”……

零分:回答错误或没有回答。

[问题4评分标准]

满分:说得在理即可, 例如:实验中可能不小心种子沾上了水……

零分:回答错误或没有回答。

这类题目以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本, 以答案多样性为前提, 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为目的, 鼓励学生注重观察, 善于联系, 能够从多个角度给出答案, 从答案的多样性中体会知识容量, 以达到理解的深入和思路的拓展。

五、编排上体现人文化, 体现以人为本新理念

在书面测试中, 学生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 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应试过程中出现审题不清、问题不明、答题错位等现象, 造成非专业的失分。所以利用纸笔测试时, 试卷编排应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体现生本思想和人文关怀。教师可关注以下细节。

(一) 宽松行距, 有助于学生缓和应试焦虑

紧密的字间距和行间距在视觉上的压迫感, 会造成学生的紧张情绪, 因此, 试卷的字间距、行间距应较为宽松, 字体建议多用小四或五号字, 行间距采用1.5倍。

(二) 测试指导, 有助于学生了解答题策略

充满鼓励、期待、描述清晰的语言, 有助于拉近学生与试卷的距离, 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紧张与恐惧感, 加深对题目的理解。所以在编制试题时, 对于一些测试指导的描述也要关注, 如利用“一些问题的解答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连线画图可使用铅笔、不要将答案写到密封线内、测试完毕请检查你的答案”等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提醒学生答题等, 帮助学生了解必要的答题技巧, 便于及时检查自己的解答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等。

(三) 图文并茂, 有助于学生理解试题

每个测验项目除了简短的文字描述之外, 最好能配有相关的活动照片、操作示例或实验简图。因为在这些照片或图示中往往会包含重要解题信息, 或能对文字起到补充的作用, 而且图文并茂的情境描述, 也有助于每个学生能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读懂试题, 理解试题的要义。

关于桂花的命题作文 篇12

那一天的天空格外的蓝,一朵朵白云仿佛在朝我笑,一只只小鸟停在树枝上唱歌,唧唧喳喳的,唱响了一首首好听的歌,拉响了一曲又一曲轻音乐,让我原本十分兴奋的心稍微平静了一些。

我在书桌上准备好了一瓶矿泉水,再将两颗泡泡糖塞进嘴里,心中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仿佛即将为自己伟大的祖国做出贡献一样。我细细地将泡泡糖嚼烂,然后用尽全身力气把矿泉水瓶的瓶盖打开,手上有些许疼痛,由于打开瓶盖使用的力气太大了,导致手上受到的摩擦力也很大,手被磨破了一点皮,我心想:哎!算了,为了我好玩的实验,这点伤不算什么。我又继续工作,我把半瓶水倒到了另一个水杯里,然后忍着手上的丝丝疼痛,轻轻的拿起那只剩半瓶水的矿泉水瓶子,嘴巴对准瓶子的瓶口,用力地连续吹三个泡泡,再轻轻吹一个泡泡,让那个泡泡变得大一点,等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咬断连接泡泡的泡泡糖,,只留一个泡泡在瓶口,就大功告成了。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把垃圾桶放在地上,然后一下子把水瓶一下子倒转过来,我心里乐开了花,水没有流出来,一滴也没有,我的实验成功了,泡泡糖成功挡住了水一瞬间倒下来的强大冲击力,谁没有突破泡泡糖那一层防线,我的实验成功了。

关于渴望半命题作文 篇13

这句话我认为就是天下父母的写照。父母含幸如苦把我们养大,而我们不知道父母这十多年来的辛酸。多年来,父母那原先黑亮的头发不知何时被岁月漂白了,眼角额头也不觉间爬满了皱纹。父母渴望我们出人头地,一心赚钱希望我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若儿女能了解父母的辛酸,定辜负不了父母期望。可只有少数人能在少年时了解父母的辛酸,现在的少年大多沉迷于电子产品,辜负了父母的期望。父母有苦说不出,只能往心里藏。

不仅是父母,社会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默默付出,就是渴望世界能够更好。李汉荣的《渴望》想传达给我们这样的青年的,莫不是这个道理。

那我们渴望的是什么?好成绩?好学位?好的生活环境?有钱的父母?这我不置可否,现在的少年人想的无非不是这些。但这些都太肤浅,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渴望。我们应该追求精神上的进步。没有一个精神渴望的话,那我们就会像现在社会的常态那样,渴望的东西越来越多,渐渐渴望变得不是渴望,而是贪婪了。然后,我们就会在渴望中迷失自己的初衷,忘了最初的渴望,最后是一无所获。

关于桂花的命题作文 篇14

以上要求表明,根据题意完成作文即合题,是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从阅卷来看,是否合题也是高考作文评分入类的依据,不合题的文章,内容再好、立意再高,也难以在考场上取得高分。所以对于高考作文来说,审题是第一重要的环节,审准题、明辨写作方向是考场作文得分的起点。

[课前准备——完成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有生物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生命的养分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教学过程——讲评与修改]

一、审准题目要求:立意选材要切题(写什么)

1.审好题目类型:比喻类命题作文

作文的审题首先是要审好题目类型。从形式上看,是命题文还是材料文;从修辞上看,是比喻类还是实际概念类;从性质上看,是偏于抽象概括的还是感性描述的。只有对题目特点观照全面,才能

有针对性地把握好题目,根据题意写作。“生命的养分”属于比喻类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偏正短语,核心概念是“养分”,“生命”是修饰限制语。

2.审准中心词,明了比喻义内涵

以下几组词语作为生命的养分是否合题?

第一组:挫折、失败、苦难

第二组:自信、信念、理想、梦想

第三组:学习、思考、旅游

第四组:雨、大海、水、瀑布、茶

学生辨析发言与教师点拨归纳:既然中心词是“养分”,审题的关键就是要准确理解“养分”的内涵,把握“养分”的特点。“养分”的字典义是指物质中所含的能供给机体营养的成分。根据这一理解,“养分”首先是指对机体有益的好的物质,那么挫折、失败、苦难等应该是不适合作为养分的。其次,“养分”是供给机体营养的,所以它应该来自机体外部,那么来自自身内在的自信、信念、梦想、理想、感动等应该是不适合作为养分的。再有“养分”是一个名词,那么学习、思考、旅游等只能是获取养分的途径,也是不能直接作为养分的。

3.审清修饰限制语

核心词“养分”之前的修饰语“生命”有何意义?它的限定性体现在哪里?

学生辨析发言与教师点拨归纳:根据题目前的提示,这个“生命”当是指作为社会的人的生命,并非物质的生命,这就使得“养分”有了比喻的意义,它应该是指能促进人精神生命成长的某种精神产品,比如书籍、诗歌、艺术、音乐、书法、绘画、电影等,这些都是符合本命题所说的养分内涵的。至于“雨、大海、水、瀑布、茶”等能否作为生命的养分,要看作者能否提炼挖掘出其能作用于人的精神生命成长的精神特质与内涵。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雨,是情感得以增色的调味品。记得黛玉在风雨袭来之时,责怪宝玉不知灯与人孰轻孰重的温存,几点秋窗风雨,使故事增加了温情的颜色,如指间泛起的流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妙处。又如戴望舒的《雨巷》,若没有雨,也少了些许温婉悠长,而那紫色的丁香的幽香,也难以寻觅了。雨,可以使黯淡的情感生出明丽的色彩来。点点滴滴的雨,敲打着窗,使生命更加生色,更加丰富。雨是生命的养分,它丰富着情感,滋润着生命。”在这里,雨是情感增色的调味品。更为重要与难得的是作者还举出了具体的文学作品,巧妙地将自然的雨与人的情感勾连,使雨成为丰富情感、滋润生命的养分,在雨和人的精神生命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赋予了雨人文内涵,使得立意合情合理。

二、审明写作重心:行文论证要扣题(怎么写)

审准了题目、要求,下一步就是怎么写的问题了。行文怎样扣题?举例要扣合哪个方面议论呢?

这些还是取决于对题目重心的把握。考场作文有时也像是一道大答题,根据题意,这篇文章首先要确定所写的养分是什么,然后要回答它为什么是生命的养分,即它是怎样具体滋养生命,如何促进生命成长的。所以,我们举例论证也应扣住这养分对人精神生命成长的具体作用来写,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它就能成为生命的养分?它是怎样发挥营养作用的?请看下面作文片段:

音乐表达的情感多种多样,认真体会与领悟,便能达到作者的内心,这既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也使生命更加厚重。聆听着钢琴曲《月光》,静静品味着,仿佛一切在此刻静止,唯有那一抹银色光华洒落心头,让心变得宁静而恬淡。当你再仔细聆听时,似乎听懂了贝多芬的心,懂得了他虽经命运的打击,仍能沉静如常,似乎听懂了他内心的坚韧与平和。因此欣赏音乐也是与作者对话,是从中汲取养分,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甘泉。

师生讨论后明确:这段文字以音乐中的一首曲

子为例,并结合这首曲子的具体内容谈它对“我”心灵的影响与滋养,举例恰当,议论分析紧扣养分对人生命(心灵)成长的作用,论证是扣题的。

再看下面作文片段有没有问题:

①书籍是人生命的养分。但是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人的读书状况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最近来自一本权威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阅读率6年来持续走低,人们几乎“没时间”读书和不习惯读书。而课业负担非常重的我们,更是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时间也被教学辅导书占得满满的。

②往昔的各色人物,其传奇的经历,或悲或喜的命运,流芳百世的丰功伟绩,每每打动着我。烛之武那样一个七旬老者,能够在国家危难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挽救了郑国。邹忌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讽谏齐王,使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这些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第①段文字立意虽然没有问题,书籍的确可以作为生命的养分,但内容主要是在强调当前国人读书的现状,已经将题目“生命的养分”完全丢掉了,属于严重跑题。第②段文字叙述重点在人物的事迹,未能很好地提炼出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即养分具体是什么未明示。此外,更没有强调其对生命具体的滋养作用。所以举例分析未能扣合题目来论证。

修改意见:第①段应该举出所读具体书目以及书中的哪些养分对生命成长产生了具体的作用。第②段应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并分析其对我们生命成长的具体作用。

三、修改作文:将作文讲评落到实处

根据作文讲评中师生共同发现的问题和在审题与论证方面达成的共识,重点修改两类文章:一是立意选材不合题的要重写;二是论证未能紧扣住题意,即不强调某种养分如何滋养生命、供生命成长的要改写。

上面有问题的作文片段修改后:

①书籍是人类生命的养分。书籍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灵,滋润着情感的种子在幼小的年纪悄然发芽。还记得自己深夜里顶着被子打手电筒看书的艰难一幕,瞒过父母,牺牲睡眠,只为探求

《傲慢与偏见》中的一对冤家是否真的尽释前嫌,从此幸福快乐。最终读到伊丽莎白与达西夕阳下的牵手,自己竟情不自禁地在被子里痴笑。小小的年纪哪里懂得爱情的真谛,只不过白纸黑字的细流浇灌了心中深埋的情感种子,让爱与希望在那时悄然生根发芽。就像后来追捧了6年的《哈利·波特》,简单的善与恶的较量,却因爱的魔法而熠熠生辉。书籍给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养分,让我对人世间的爱笃信不疑,塑造了我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

②世代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我们生命的养分。烛之武,一个七旬老者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冒死谏秦师的大义凛然;邹忌,一个忠正之臣机敏果敢,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讽谏;屈原,一个心系国家安危的忠臣,高吟着“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投身汨罗。他们都有着一颗坚守正义、热爱国家的心灵,这使得他们在危难面前大义凛然、毫不畏惧。这爱国的精神绵绵不断,让整个中华民族在其哺育下挺起了身板,使我们在面对黑暗、面对外来的侵略时永不会曲下双膝。

动手修改的过程,是进一步领会题意的过程,也是将讲评成果最终化为写作能力的过程。在动笔修改前,鼓励学生与老师沟通,在沟通交流中明辨自己的修改方向,力争一改成功。

四、迁移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作文题:有一首歌唱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题目辨析]首先明辨喻体“翅膀”的特点:是帮助飞鸟前行的,因此确定本体时也应该选择帮助“我”前行的、促使我精神上进步的事物。这点同于“生命的养分”。其次“翅膀”为“我”所有,它可以是外来的助推力,比如来自外部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更可以选择自身所具有的事物,如:理想、信念、坚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这点不同于“生命的养分”。最后,明确论证方向,应该要写出“翅膀”与“我”的关系,即对我的助推作用,这一点与“生命的养分”相似。但需注意区分它们的不同作用,一是助推,一是滋养。

五、课堂小结与反思

这节作文评讲课归纳起来成功之处有三点:一是首先确定了一次作文课突破一个主题的指导思想,不求每次讲评面面俱到。本次作文突出深思细察的审题意识,培养分析论证的扣题能力。二是讲评课立足于问题从学生中来、再由学生自己辨析评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讲评针对性强;由学生自我辨析,而不是老师讲解灌输,使学生易于接受,认识也容易统一。三是动手修改的环节使写作能力提升落到实处。修改前给出学生的反面示例,共同探讨,使学生能迅速明辨问题所在,明确修改方向。

作文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在高三这一特殊时期,作文也需要快速提升。所以科学设计作文环节,精心设计讲评课,加强讲评的针对性,提高讲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作文进步的速度,是作文备考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转变作风,优化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自查整改报告下一篇:前期报建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