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整理和复习

2024-09-17

圆整理和复习(通用11篇)

圆整理和复习 篇1

圆整理和复习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整理和复习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回顾整理本单元有关圆的知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过程与方法

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体验有条理地梳理知识,形成整体认知结构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系统复习: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你知道圆的哪些特征?先小组说一说。汇报的时候我们看看哪个组对圆的认识最深刻。同时要求大家将小组内的总结列出。

2.小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学生的总结情况。①圆心(O)怎样找圆心?

②半径(r)什么叫半径?半径还有什么特点吗?教师强调学生注意必须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③直径(d)什么叫直径?圆有多少条直径?

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⑤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怎样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师:下面请你在画好的圆里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⑥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谁还有什么补充?

我们把圆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t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我们还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举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练习: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所以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周长

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它的周长,谁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并想一想周长和圆的什么有关系,有怎么的关系? 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呢?、圆面积

请同学们画出自己手中圆的面积。说说什么是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为什么用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大家能回忆一下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吗?

谁来说说什么是环形?如何求它的面积呢?、圆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那大家能不能说一说圆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练习:

1、圆的直径是4厘米,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

3()和()的比值叫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它的近似值是()。

4、一辆汽车轮胎外直径是0.8米,如果车轮每分钟转动500周,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米?

5、一个圆环的外圆半径是5厘米,内圆的半径是4厘米,求圆环的面积。

6、一种童车前轮直径是0.28米,后轮直径是0.35米,前轮行驶20圈的路程,后轮行驶多少圈? 教学反思: 本单元对圆的认识是一次系统的学习,内容较多,知识点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出现遗漏和混淆的情况。所以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紧抓圆的实图做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画,对比,小组交流发现圆的大小与半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熟练应用这些关系进行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在本次的整理复习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整理相关的内容,然后小组汇报,在让学生完善自己的总结。通过这样的对比整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的掌握知识。同时对一些注意点也让学生重点探讨。其中周长和面积的学习,因为生活中的相关应用较多,学生混淆的情况也多,所以教师同样让学生先自己画出圆的周长和面积,然后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然后在详细的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的理解效果就大大的提高了。理解和实际应用是需要一定过渡的,所以我们的整理和复习要结合实际的练习进行,在复习圆特点的时候插入了判断选择性的练习,在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中插入了实际中的计算。

但通过本次的整理和复习,也发现学生在整理知识点的时候,条理性不强,对知识的表述不够严密。这也反映出我们的教学中训练的不够细致,对孩子的课堂表达等能力要求不高,今后需要加强,多让学生自己锻炼,不断提高他们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平时不够重视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当教师要求学生去整理和复习这单元的知识时,孩子们的想法还停留在个别的知识点上,在应用时也是缺乏基本的思路,综合能力比较薄弱。针对上面反映的这些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所巩固复习相关知识,加强学生整理复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圆整理和复习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学情与教材分析】六年级下学期有一大半以上的课程是整理与复习。而“分数乘法”是北师版六年级上期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时学生已完整地学完小学数学的全部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知识的整体把握, 提高他们的比较概括能力, 教学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对比, 让学生对分数乘法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 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 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并巩固倒数的概念,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复习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 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 增强合作精神,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课题

师:同学们,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 学了“分数乘法”后, 你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法则、运算律、应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复习。

【评析】上课伊始, 通过谈话引出课题, 轻松自然, 同时唤起学生的回忆。

二、回顾知识, 提升认识

1.列算式, 说意义。 (屏幕显示)

(1) 一盒牛奶1/4升, 24盒牛奶多少升?

(2) 花坛里有80棵花, 其中1/5是月季花, 月季花有多少棵?

(3)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 1/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4) 一辆汽车行1千米耗油约1/12升, 照这样计算, 行6/5千米, 耗油约多少升?

2.先讨论, 后小结。

(1) 学生讨论后再汇报分数乘法的意义。

(2) 通过说算式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出这四道题的意义实质相同: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3.先计算, 后交流。

(1) 上述四道算式让学生在练习本计算后, 分别说出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2)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 分数乘法中的所有计算方法可以用“分数×分数”的方法统一起来: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为了计算简便, 也可以先约分后再乘。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

【评析】通过让学生先列算式后再说乘法意义, 先练习后再说计算过程。这样复习, 让学生建立统一的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知识脉胳。

三、巧用简便, 提炼技能

1.电脑显示下面题目 (运用简便算法) 。

2.要求学生先观察分析思考后再计算, 并说出你是怎样简算的。

3.师总结说明整数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评析】通过一组简便计算来提高学生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 不但巩固了在计算中巧妙运用运算律的算法过程, 而且明白所有整数运算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同时避免计算的盲目性, 提高对算法选择的自觉性;主动发现计算规律, 达到提高学生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四、解决问题, 提高能力

1.师提供信息 (如听课现场人数、各市参加听课各占总人数的n/ m等) ,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你们还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评析】创设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用分数乘法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条件, 使其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整理和复习,沟通与生长 篇3

一、以整理为主线,沟通联系,感悟思想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一旦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里,我们应该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引导学生经历整理的过程,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在整理知识点时,在老师有效的”导”之下,要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整理知识点。

在四边形的认识这个单元,学生已经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但这种认识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把每堂课的知识置于整体的知识体系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潘老师第一次试上这节课时,就利用了直观形象的集合图,简洁明了地沟通了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以形象化的语言 “四边形的家”、“平行四边形的家”来描述集合,既形象又贴切。在后面找平行四边形的练习中,学生就知道直接从四边形中找,说明孩子们已经明确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我想,这比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更有意义,毕竟三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叫特殊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感悟分类、归纳、对比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而,在交流整理成果环节,教师的引导重在交流整理方法、比较整理方法,进而使学生充分体验整理的方法:既要抓知识要点,也要理其关系;既要“求同”——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又要“求异”——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这才是整理的好方法。进而逐层推进,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有了一定体验之下能巧妙地加以运用、内化、掌握整理的基本方法,使得学生整理意识不断增进,整理能力得以提高。

二、以复习为主流,深化知识、生长思维

整理与复习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择例题和设计学生的练习。复习课中例题尽量生活化一些,练习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开放性,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四边形整理复习课练习的第一关:从分辨四边形到分辨平行四边形。最初设计这道题,是因为在做练习时,学生经常出现不仔细看题的现象。因此我就设计了两道分别找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题,试上时发现二合一更妙。既沟通了二者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细致、严谨的好习惯。第二关:从估长度到围正方形、长方形。这道题也是整合了估长度和图形周长的复习,一题多用。第三关:奇妙的周长。通过对比周长,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变与不变,力求给孩子的思维有更大的生长空间。

三、以生活为主导,拓展提高、延伸课堂

在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都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拓展练习中设计了阿凡提巧圈地这个问题,我们从课内练习移到课外拓展,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除了有时间方面的考虑,更因为涉及后续面积的知识,但也不是现在就没法解决,如果删去,就像砍掉尾巴,完全可以通过合作探究、适当指导完成。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他们认识到学无止境。

四、以效率为主体,设计合理的课堂复习模式

要提高复习效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以往知识上的缺陷得以弥补,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上一个新台阶。

在实际教学中应考虑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复习课堂教学模式。如当需要将各知识点串成线、联成片,或者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主讲时,可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又如当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个知识块上的各个知识点,或者利用所学概念、法则、公式等进行练习时,可采用分组合作及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模式。

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班实际,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彻底摒弃“应试”观念,走出复习的误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炒冷饭”、“煮夹生饭”,在分析反思中总结,从而促进复习课取得实效。

圆整理和复习 篇4

一、整理和复习内容

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

二、整理和复习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掌握所学的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整理和复习编写特点

1.依据《标准》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

本单元教材按《标准》划分的领域编成相应的四节,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作了一些适当的处理。第一节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常见的量、比和比例以及数学思考(以《标准》中“探索规律”的内容为载体,突出了数学的思考方法)。第二节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教材将“图形的认识”和“测量”两部分内容整合起来进行复习,“图形与变换”与“图形与位置”两部分则单列复习。第三节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教材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与“可能性”通过具体情境串联起来复习。第四节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设计了三个主题鲜明的综合应用活动。

2.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

本单元不求面面俱到,覆盖已学知识的细节,而是突出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这一方面使教材摆脱了知识点罗列,概念、法则汇编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参与知识的整理留出了空间。

3.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尽可能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联系数学实例,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在“用”的过程中,促进理解和巩固。

四、整理和复习具体编排

㈠数与代数

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⑴数的认识,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有关概念,以及负数的初步认识;从横向看,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性质、数的改写。

⑵数的运算,着重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

⑶式与方程,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⑷常见的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等计量单位的进率以及同一种量不同单位的改写。

⑸比和比例,着重复习比和比例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以及正反比例的概念。

⑹数学思考,着重引导学生复习如何寻找规律以及借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具体编排

⑴数的认识。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各类数的含义、实际应用以及它们的读法和写法。接着,教材对整数概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指出了自然数与整数的关系以及自然数的单位,并对整数与自然数、正数、负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巩固。复习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学过了哪些数,并举例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也可先让学生读出课本上的例子,说出每个数的名称与具体含义,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教师应注意学生读、写数是否正确。

接着,教材通过5个问题,分别对十进制计数法,数的大小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数的整除的主要概念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回顾。

⑵数的运算。

①复习运算意义,对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对0与1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进行系统整理。

②复习混合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所学的五条运算定律,注意不要强求话语的统一。

③例1复习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运算简便,兼带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④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步骤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的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利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明确计算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并引导学生整理解答过程。然后结合例2的教学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⑶式与方程。

①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教学时,可让学生思考: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s=vt的含义、用字母怎样表示分数乘法的算法等问题。

②复习方程的概念,并启发学生回想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例3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⑷常见的量。

常见的量,主要复习“整理”与“改写”。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学习过的量与计量单位,再全班交流。复习不同计量单位的改写时,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改写的方法。

⑸比和比例。

教材先让学生回顾比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例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温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及求比值和解比例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整理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以及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

复习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对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及其应用、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正、反比例的判断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有关概念。把例4后面的三个问题一并解决。

⑹数学思考。

该部分内容主要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分步枚举组合以及列表推理的能力。

例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找出规律、以此类推的数学问题。教学时,可启发学生从2个点、3个点开始寻找规律,以简驭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算理。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探究例6时,可以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为两步,让学生先分别回答,再出示例题解答。注意提醒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有顺序地思考,以免重复或遗漏。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教材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探究例7时,引导学生理解:借助列表,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

3.“数与代数”整理与复习的建议:

⑴注意概念的理解。

这部分复习内容概念比较集中,复习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举出例证加以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温概念的含义,并促进理解。这样也能避免机械背诵概念条文的做法。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通过对比、辨析,帮助学生搞清它们的异同点。

⑵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值计算都集中在本节中,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算理,搞清算法之间内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练习。比如每天有计划、有侧重地练习一些口算和少量的混合运算,这样的分布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更好。

㈡空间与图形

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⑴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各图形的特点、关系以及部分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这部分内容从纵向看,可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顺序进行整理;从横向看,可归结为图形特征的认识,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

⑵图形与变换,着重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形式。

⑶图形与位置,着重复习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方向和使用路线图(包括比例尺的应用)。

2.具体编排

⑴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例1梳理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按一条直线,到两条直线,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的线索对平面图形进行整理。

例2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材通过图示,启发学生回顾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填写出各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并运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的。

例3复习学习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各部分名称,以及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特点、各部分名称。然后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各形体,并把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一画,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例4复习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明确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复习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测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⑵图形与变换。

教材给出了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图案的情境图,以帮助学生复习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其中有用轴对称的方法剪图案,用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用按比例放大(即图形的相似变换)的方法把图案扩大,并通过平移做出板报的花边。

⑶图形与位置。

教材给出了一幅带有比例尺的街区平面图,以帮助学生复习根据方向、距离确定物体位置以及看懂线路图、描绘行走路线。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然后出示课本上的街区平面图,再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看图回答。还可以在学生说出街区图的内容时,由回答“比例尺1:10000表示图上 1厘米 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的提问,引出图上测量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测量。

3.整理与复习“空间与图形”的建议:

⑴重视形体知识内在关系的梳理与认识。复习时可以先由学生回忆这部分中有关的知识,然后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辨析,认识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较清晰的知识网络。

⑵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与提升。整理、复习时,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呈现方式,将画图、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相关表象,并注意组织必要的操作活动,促进思考、分析,借助直观解决问题。

㈢统计与概率

1.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集中整理了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主要有统计表、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性等。

2.具体编排

⑴主题图。

教材首先概括地介绍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设计调查表,进行调查统计。

⑵例1复习用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相关的数据。教学时,可以通过主题图中设计的调查活动获得数据,选择各种统计图表描述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也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数据,进行概念复习和数据分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整理:从统计图表中获取的信息,数据收集的其他方法以及进行调查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⑶例2用统计表表示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分布情况,复习近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这3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适用范围进行梳理。

⑷例3复习可能性的知识。教材通过3人看电视,由每个人想出一个公平的办法来决定看什么节目,引出可能性的知识。教学时,先出示教材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什么规则是公平的”,了解学生掌握可能性知识的情况。然后,再引导学生系统总结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3.“统计与概率”整理与复习的建议:

⑴注重过程性目标,经历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启发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设计调查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设计调查表是一种比较规范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根据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确定调查哪些数据;调查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记录数据,例如所调查的数据是写出来还是给出选项进行选择等。

⑵通过丰富的实例,系统复习有关的统计与概率知识。

结合调查表,教材呈现了两个例题,系统复习统计表、统计图和有关的统计量的知识;另外,安排了例3,复习可能性的知识。教学时要注意知识全面而重点突出,进一步认识每种统计图表和不同统计量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认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等。

⑶重视培养统计观念。

教师教学时要结合各种素材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重要性,能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进行分析和决策,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随机现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学会依据数据和事实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出判断、预测和决策。

㈣综合应用

1.有趣的平衡

⑴设计目的“有趣的平衡”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并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⑵具体编排

①制作实验用具。介绍如何制作本活动所需的实验用具(简单杠杆),强调制作的简易杠杆要保持平衡。

②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先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再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验,逐步总结发现的规律:要使竹竿保持平衡,必须使“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

③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发现竹竿平衡的规律后,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发现:在“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⑶复习建议:

在制作实验用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并提出具体要求。探索规律时,教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概括。在发竹竿平衡的规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这就是物理上的“杠杆原理”。教学发现反比例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表,并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描述表格中右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2.设计运动场

⑴设计目的“设计运动场”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比例、面积、体积、周长等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

分数除法《整理和复习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四类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46页第2题,第47页3—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知识的回顾和应用过程,构建知识体系,体验复习归纳、综合应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复习教学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准确找出单位1的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已知量和分率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提问:①本单元我们学过哪几类分数除法应用题? 学生的回答,教师梳理知识(多媒体展示)。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2、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这个数。

3、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和倍、差倍)

4、工程问题

②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③如何找单位“1”的量?

2、练习:找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位“1”的量,并说出等量关系。

二、复习巩固

1、知识点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①出示题目: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养了多少只鸭?

②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解答。③汇报展示。

④总结方法:

一、方程方法;

二、除法:已知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2、知识点

二、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①出示题目: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比鸭少。养了多少只鸭?

②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解答。③汇报展示。

④总结方法:

一、方程方法;

二、除法:已知的量÷(1±分率)=单位1的量

教师强调指出:(1±分率)的结果就是已知量对应的分率,因此这类题的算术解法也可以归结为:已知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35253、知识点三: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①出示题目:张大爷养的鹅和鸭共有700只,其中鹅的只数是鸭的2。鹅和鸭各有多少只? 5②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解答。③汇报展示并总结。

4、总结前三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一、方程方法;

二、除法:已知的量÷对应的分率=单位1的量

教师着重强调:找准对应关系非常重要。

5、知识点四: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思考:工程问题中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出示题目:一条水渠,甲队单独修8天能完成,乙队单独修12天能完成。如果甲乙两队合修这条水渠,几天能完成?

③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解答。④汇报展示。

⑤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巩固提高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十的3、4、5题

四、布置作业

圆整理和复习 篇6

一、计算生活实际中的物体表面积和体积时,又不能正确判断该计算什么或者如何计算,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全体师生,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一节《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课,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点。包括两部分:

1、同桌互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的计算公式;

2、全班交流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整理各种计算公式。第二环节:课堂练习。本环节共设计了10道练习题,都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题目,目的是强化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完这节课,才发现课堂效果并不理想。静下心来反思,似乎自己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情的把握也不够好。本计划用7-8分钟的时间完成第一环节,然后就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上课时才发现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的掌握还基本可以,对于计算公式只会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字母公式表达的意思,因此在汇报交流环节用了较长的时间给学生讲各个字母公式的意思,帮助学生记忆最基础的计算公式。比如,有的同学还没记住圆的面积公式,更不要说新公式了,完全是一塌糊涂。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平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习贯穿在习题的训练中,在习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圆整理和复习 篇7

在复习课上,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复习、自觉地梳理知识, 是衡量复习课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般地说, 教师为了达到复习量的高密度, 往往在课前精心选择习题, 然后在课堂复习时, 将大量的习题呈现给学生, 似乎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课堂实践表明, 教师的一片苦心, 并不能换来学生的认真态度, 有时学生的“反感”情绪则会抵制练习的密度。为此, 教师也感到十分苦恼。

复习课是再现学习的过程, 将已学知识加以梳理, 纳入整体系统之中。要想让学生保持新授课时的那种“新”“动”的滋味, 笔者在“长、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与整理中, 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做题这唯一的形式上, 而是利用学生平时做题时产生的错误, 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错因、解决问题。

对此, 笔者尝试把学生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及比较有代表的错题归类,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说出错因,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 他们分析错例和处理错例的能力就逐步增强。因此, 笔者把复习课的基本环节分为出示错例—分析错因—解决措施—拓展应用四个步骤。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学生学习梯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基础, 在面积的学习过程中, 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的知识点有:面积单位、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在出示错例中, 培养学生分析错因的能力,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分析错因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题的好习惯。

3.在复习整理中,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能够正确利用错误。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数学课, 要从我们昨天做的关于“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练习题说起。我们先一起来回忆这道题。

一、运用概念, 灵活解题 (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一) 错例展示

1. 出示习题。

张大伯利用篱笆靠一面墙围成一个羊圈 (如下图) , 算出这个羊圈的面积。篱笆全长多少米?

2. 想一想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之前自己的做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所使用的方法。

【预设:求面积就是长乘宽, 求周长就是长加宽的和乘2。我这道题算错了, 应该再减去一个宽。我做题时着急, 所以没看清题就写了。】

3. 小结如何审题。

其他同学, 你们在做题时, 有没有没看清题就做, 结果做错了?那你觉得以后读题时,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慢慢读题, 仔细看图, 我们就不会把“一面靠墙”这个重要的信息丢掉了。 (板书: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 提示学生要慢慢读题、仔细观察, 同时让学生感受分析自己的错误能够帮助自己成长。)

(二) 对应训练

请做试卷上的第一题, 就按照我们对自己的提示认真完成这道题。 (出示习题)

找一个错例让学生说过程。 (写出错例)

【预设:40÷2-10=10m 10×10=100m2。】

请××说说思考的过程, 其他同学认真听, 听完后可以向他提问, 或表达你自己的观点。

【预设:40是三边的长, 不是四边的长。】

请你仔细看看题, 同意他的方法吗?谁和××的方法一样, 都是把40米当成了四条边的长。那请你作为大家的代表, 在图上指一指, 40米到底在哪?其他同学注意看, 你们同意吗?他帮助你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有没有和他错得不一样的?说说你是怎么错的。那你现在会改了吗?

谁把答案说一说?直接列式。

小结:以上两道题, 都是长方形的变形题, 错例提示我们, 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解决问题时, 要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考虑实际情况, 不要乱套公式。

(设计意图:根据上面错误率比较高的题, 设计了例2, 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错误, 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二、转化信息, 解决问题 (圈圈重点, 做好标记)

这里还有一道和长方形周长有关的题, 也是我们做过的题, 大家看一看。

(一) 错例一:没有统一单位

下面请樊明冲同学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请你仔细看看, 有一个小问题, 你们发现了吗?我们一定要注意单位统一, 这是我们做题时最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 老师有时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我们可以把重点的词语圈出来, 这样就可以提示我们单位要统一。

老师把这个小妙招写在黑板上。 (板书:圈圈重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单位统一的问题, 同时提出小妙招, 可以圈圈重点, 这样学生在审题时, 就会用上这一妙招。)

(二) 错例二:丢掉信息

我们再看看支明迪是怎么做的。请支明迪到前面来和大家说说想法, 其他同学注意听, 可以提出你的问题。

1. 现在你就是老师, 要把题给大家讲明白。

2. 这回你明白了吗?刚才你是哪里出现问题了?

你可不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避免漏掉题中的信息呢?在图上标数, 可以把5分米写在图上。 (板书:做好标记)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错误, 让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问题, 同时使用小妙招, 可以做标记, 在做题时提示自己, 帮助理解题意。)

(三) 小结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方法, 支明迪是利用长方形公式解决的, 樊明冲是抓住了周长概念的本质, 发现8根小棒的长就是图形的周长, 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最主要的是, 他们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两个好办法。用上我们刚刚找到的好办法审题, 就是慢审题 (板书) , 这样在解决问题时, 你们的正确率一定会更高。

(设计意图:适时的总结提升,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比, 学生能够明白在求周长时, 可以利用周长的概念, 也可以利用公式解答。)

现在请你慢慢读题, 仔细观察, 重新读一遍题, 把你认为重点的词、信息圈一圈、标一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小妙招重新审题, 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巧妙操作, 解决问题

(一) 发现错因, 寻找策略

在试卷上还有一道我们昨天做过的题, 现在请你用上刚才的办法审一遍这道题。回忆一下这道题你当时怎么做的?老师这里有两位同学的解题过程。

师:出示: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拼成一个长方形, 它的周长是24厘米 (如图) , 原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判断一下做得对不对, 小组讨论一下错误的原因, 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帮我们理解题意呢?

你们分析的错因和他们一样吗?想到解决的办法了吗?拼一拼。这样的题, 通过拼一拼, 我们发现拼完后的周长不是原图形的周长。 (板书:拼一拼)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判断, 发现错误, 分析错因, 找到解决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错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实际操作, 解决问题

现在请你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三个长方形 (一个为长12、宽10, 另外两个长10、宽5) , 小组合作, 从中选取两个或三个长方形, 拼一拼, 求出新图形的周长。 (出示幻灯片)

找不同组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写上周长。

我们来判断一下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通过刚才拼一拼的方法, 你们拼出了不一样的图形, 还能自己编题, 真是了不起。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拓展的题, 根据上一道题, 学生提到了可以拼一拼的方法, 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这时给学生提供空间,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 拼出新的长方形。自己编题, 自己解答,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四、实际操作, 选择答案

过渡:刚才你们用长方形拼出了新的图形, 现在给你们两个正方形, 像这样放在桌子上, 想一想, 被盖住的面积是多少呢?现在给出三个答案, 你准备选择几?

有两张边长都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 将它们重叠地摆放在桌子上, 重叠部分是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桌面上被盖住部分的面积是 () 。

(1) 10×10×2=200 (平方厘米)

(2) 10×10×2-4×4=184 (平方厘米)

(3) 10×10×2-4×4×2=168 (平方厘米)

(有选 (3) 的, 也有选 (2) 的)

怎样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拼一拼、剪一剪)

我们先来看 (3) , 10×10×2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再减去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应该是这样。发现中间部分没有了。 (3) 行吗?再来看看 (2) , 减去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我们看一看。所以选择 (2) 。

刚才, 利用你们说的剪一剪的方法, 验证了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板书:剪一剪)

看来拼一拼、剪一剪可以让我们手中的图形千变万化, 多么神奇呀。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要注意我们不能乱操作, 要根据题意操作, 我们给这种操作起个名字叫巧操作。 (板书:巧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判断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也是提示学生在做题时, 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五、实际画图, 解决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做的题都是图文结合的题, 在日常练习中, 我们还常常会遇到纯文字的题目。

出示题:从一张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电光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要解决这样的题,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题意呢? (画一画)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 当遇到纯文字题时,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画图等多种方法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六、总结全课, 谈谈收获 (略)

【课后反思】

一、利用学生的错误,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错误, 找到错误的原因, 找到审题的方法。慢审题、巧操作, 是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学情, 让学生有效解答的解题策略。慢审题里面包括慢慢读题、仔细观察、圈圈重点、做好标记;巧操作里面包括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

二、利用学生的错误, 培养学生分析错因的能力

日常学习中, 学生每次拿到错题都不看, 直接改, 交过来还是错的, 甚至和之前错的一样。教师经常会说, 你看看之前你怎么错的, 改了半天, 还是错的。我们让学生看错题, 看什么呢?通过对错题的分析, 学生发现, 原来错题是有用的, 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错因, 在改题时, 就知道怎么改了, 还能提示自己以后做同类型的题怎么做, 提升做题的正确率。

三、利用学生的错误,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

圆整理和复习 篇8

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理解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解决生活中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索,对圆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圆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系统化。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复习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这个学期我们认识了圆的一些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圆”这个单元。板书课题:圆的整理和复习

师:关于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回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面教学环节作铺垫。)

2.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圆的知识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怎样把这些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看看这个单元分多少小节学习?

师指导学生画圆,整理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模仿到创新是人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圆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教给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为学生下一环节独立整理知识奠定基础。)

3.学生独立整理归纳

师:这一小节的知识我们整理出来了,那么剩下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你们能独立把它整理出来吗?请同学们认真看书,然后把这两节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写在刚才整理部分的旁边。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利用迁移方法独立整理剩下的两节知识,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又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4.学生汇报整理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的整理情况?(指名回答,学生互评,完善整理。)

5.教师总结评价

对学生整理知识情况作评价,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形成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在交流与探讨中,学生对知识重新复习了一遍,巩固加深了对圆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智力闯关

1.判断对错

(1)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圓的半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4)小圆半径2 cm,大圆半径4 cm,它们的周长比是1∶2,面积比是1∶4。( )

2.拓展提高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d=2 cm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r=2 cm

(3)湖心小区有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8m,现要在它的周围铺一条宽1m的环形鹅卵石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π≈3)

(4)李爷爷找来一块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要用它做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形饭桌。请你帮他算一算,饭桌的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坡度、难度适中,平时学生容易出错的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加深学生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理解。)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不但对圆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你们的整理、归纳等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四)板书设计

圆的整理和复习

认识 周长 面积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篇9

发布者: 郭旭琴

发布时间: 2011-8-22 10:32:18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适时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设疑导入

1、引导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多边形。

师: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大家庭中,有个成员叫多边形,你们都认识哪些多边形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老师把一些多边形朋友请到了课堂上,其中平行四边形有件事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2、出示平行四边形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 让学生有意识地整理所学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从而自觉参与数学知识整理的活动和探究新知的过程。)

(二)、梳理认知,形成结构

1、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多边形

2、集体呈现面积公式

(1)在动手中交流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多边形,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呢?从这个活动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交流自己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的方法以及从中所知道和想到的内容。

师:有的同学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生2:交流自己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方法以及从中所知道和想到的内容。

(2)交流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一起重温了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那谁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呢?

生3: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师:刚才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五年级刚学习的,谁知道用长方形面积还能推导出哪个多边形面积?

(3)交流正方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生4:交流正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师:长方形面积是推导其它多边形面积的关键,那谁还记得咱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呢? 生5:数格法。

师: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多边形的面积,可操作非常麻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常用公式解决多边形的面积。

3、整理组合图形面积。揭示课题: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理念:让学生经历、回顾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环节中,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现多边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激发,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良好体现。)

三、巩固发展(知识竞赛。)第一轮:勇者无敌

1、一个正方形卡片,边长是10cm,这个卡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平行四边形玻璃,底是10dm,高是5dm,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梯形的广告牌,上底和下底的和是10m,高是4m,这个广告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块菜地如下图,你知道这块菜地有多大吗?(图略)

5、三角形的高是多少厘米?(图略)

6、平行四边形的另外一条高是多少米呢?(图略)

7、小丽在纸上画了两个三角形,其中绿三角形的面积是48cm2,你知道红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图略)

8、阴影部分面积是90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图略)

第二轮:乘胜追击

设计面积是12平方分米的多边形。(看谁设计的最有创意)第三轮:一锤定音

这是一个厨房的平面图,它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吗?(图略)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应当包括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恰恰相反,《标准》仍然认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练习反馈环节测评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深入性和发展性。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中,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已经学习过的基础图形,达到练习趣味化、综合化。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上得到培养。)

三、小结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圆整理和复习 篇10

一、提供丰富信息,提高复习兴趣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复习课,学生有亲切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回顾比的意义。为复习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比的应用等知识做好准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通过6条信息的呈现,让学生充分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概括出比的2种类型: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

二、梳理所学知识,自主建构网络

复习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因此,在复习时引导学生自主把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使学生头脑里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时,由比的意义引出复习比与除法、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学生能清晰地了解新、旧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继而引导学生回顾比这单元,还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生根据知识间的联系,自主建构了“比”这单元的知识。

三、辨析抽象问题,渗透学习方法

面对抽象的题目,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解答呢?我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大家齐想办法,共同解决平时正确率极低的一道题:“甲班学生的1

调入乙班后,两个班的人数正好相等。甲班和乙班原来学生人数的比是():()。”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到了画图法、假设法、推理法„„等方法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充分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帮助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精选各类习题,发展学生思维

整理复习课堂的三个“读懂” 篇11

关键词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在不同的阶段和章节安排了整理与复习活动,增加了实施的内容,提高了整理复习课的地位,使得整理复习课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有著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实施三个“读懂”(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体会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是教师们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和践行的。

一、概念的理解和定位

整理,顾名思义就是整顿使之有条理,有秩序。复习就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之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告诉我们,复习的重要性。

整理与复习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小学数学的教学章节和模式,一定有着与其他课型所不同之处。本人理解,整理复习活动就是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发现其之间的脉络和联系,再有条理地将其整顿,使之有条理,便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灵活地应用,使学生更好地达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产生质的飞跃。

二、整理复习课堂的三个“读懂”

1.读懂教材,触摸教材灵魂所在。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以往的复习课呈现的课题内容是《复习》,现在的课题是《整理与复习》。虽然课题只加了三个字,但折射出的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往的复习只强调了巩固已学知识,整个过程往往是教师包办代替,将某部分知识整理成一定的结构,让学生记住,并通过习题的练习,达到技能的熟练、提升,忽略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忽略了不同学生知识结构建架的差异,忽视了学生在过程中思维的生成和心智的成长。现在,强调“整理”并将整理放置于“复习”之前,就是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探索和建构,突出的是学生个体的参与,突出的是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实现的是学生的成长。

正如华应龙老师所言:“你是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世界,而不只是数学教材,走进学生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才能丰富多样。”这就是所谓的教师读懂教材吧。

2.读懂学生,贴近学生思维脉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关系性与逻辑性,但是由于数学学习总是分散进行,学生难以自觉地从整体上贯穿这些知识。因此,在整理复习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回忆、联想、交流、讨论等活动,走进学生思维的殿堂,采用有效的方式完善自身的知识建构,达成其能力的内化。

在学习完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把握状况,贴近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⑴回忆、联想——把握学生思维现状。近两周的单元学习,学生对圆的知识究竟认识多少、理解多少、掌握多少,教师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缺失和遗忘也是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控的。⑵讨论、交流——唤醒学生记忆和思维深处的觉醒。通过学生的回忆和联想,教师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圆相关知识的掌握现状,那么,接下来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讨论就让学生不断地聆听、搜索、获取到自己在识记方面的缺失之处,不断地纠正偏差,加深印象,唤醒学生记忆和思维深处圆各知识点零散状态的觉醒。⑶分类、整理——梳理归类知识点。梳理各个知识点,将其分类整理,为搭建知识框架做准备。⑷网络、建构——搭建知识的结构框架。合理地分类和条理清楚地整理,为建构知识网络形成了清晰的脉络,学生沿着这一思路,就能搭建本单元的网络。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能通过合理的引导,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去,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桥梁。因此,在整理复习活动中,我们要读懂学生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活动起来,走进学生思维的殿堂。

3.读懂课堂,渗透数学原有滋味。整理复习的课堂不同于新授课、练习课,但教师很容易将整理、复习设计成练习活动,成了技能技巧训练课;学生容易对已学知识的重复说教产生疲惫情绪,课堂上更容易产生出一些平时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面临的是预测和实施脱节的现象。

在整理复习课上,教师应做到课前回顾、课中观察、课后留心。课前回顾前期课堂上学生探索、建立新知识的情形,回顾学生在操作、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回顾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疑惑。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神态,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学生的语言,分析学生思维偏差。课后处处留心学生的表现,留心学生对综合问题的思考解决等等,充分发挥整理复习课知识构建的社会性,促进学生在整理复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的内化,让课堂更加充满数学的滋味。

整理复习课堂上的三个“读懂”,形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 “学习共同体”,为学生获取数学学习成果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圆整理和复习】推荐阅读:

上一篇:射手座端午节吉祥物下一篇:除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