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学习思想汇报

2024-06-04

个人学习思想汇报(精选8篇)

个人学习思想汇报 篇1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每一对父母都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一个孩子身上寄托了很多大人的期望。他们把这份期望通过学校传递给老师。每个家长都希望碰到好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里是最好的,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即使孩子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也不希望从老师口中听到自己的孩子是如何不堪。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另一种工作压力——如何与家长沟通。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有优秀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必须练就和家长有效沟通的能力。本着一腔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一颗热爱关心学生的心,和家长打成一片。通过开家长会、搞家委会活动和广大家长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通过家访、电访、电子邮件、手机短信、msn甚至qq等沟通方式和家长建立即时、高效的沟通平台,让家长随时随地可以和老师进行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家长沟通时,能“察言观色”,根据家长的神态、表情,及时调整说话的语气、方式,尽可能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办学思路,教育教学方针,在各个方面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四、提高认识,在生活中做和谐社会的一分子

党在建立初期,就一直强调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在物质生活提高的今天,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觉得审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敢于发现自己的问题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我们站在第一线的老师们,要敢于自我分析,敢于对照,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到自身不足,提高认识。着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说过,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因此,贯彻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年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思想上,加强理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提高师德修养,实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理念。在工作上,时刻努力学习,积极参与新课程研究,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会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而富有活力,让课堂四十分钟成为学生最向往的刹那,真正展示出新时期年轻教师的风采。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不断学习,对照新党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对党的认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党员。

个人学习思想汇报 篇2

一、思想背景

对于美国来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变革和动荡的年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也为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工业寡头的手中,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已经结束, 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大行其道。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联合组织广泛地出现在制造、分配、运输和金融等领域。与此同时, 大量的工人面临着失业的困境, 社会贫富差距极其悬殊, 阶层分化十分明显。在金钱文化的侵蚀下, 社会道德规范普遍松弛, 家庭生活和性道德也处于分裂状态。世界大战的战火和极权国家的建立进一步加剧了美国人的不安全感。

在这样的社会情形下, 美国人依然将个人主义视为自己的传统与旗帜, 但“个人”已经不是美国建国之初所指代的那种具有进取心、发明、活力和进步品质的“农民”, 而是一个地道的“商人”。以工业寡头为首的人们激烈地使用个人主义来反对“政府对从前免受法律控制之工业实行任何形式的调节”[1], 以维持原有的制度, 并无视这种经济个人主义所造成的经济与机会的不平等。同时, 这一制度及实践与人们的信念和理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离。人们大力地颂扬着宗教、家庭、理想主义和利他主义, 但又普遍地感觉到自己沦为了机器与金钱的奴隶, “缺乏明确而肯定的信仰对象与公认的行动目的”[2], 从而陷入了一种孤立与无价值的体验之中。

明显地, 这时的个人主义“已经萎缩为一种金钱尺度与手段”[3]。各种寻求救世的学说杂然兴起, 有人主张完全放弃个人主义, 采用极权主义国家的做法;也有人主张回到彻底的个人主义时代。在纷纭的意见争论之中,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形成了紧张的对立关系。

二、主要观点

面对冲突与争论, 杜威摒弃了绝对主义的简单化错误, 主张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和分析, 并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问题、解决问题。

(一) 批判旧个人主义

杜威将农业时期和早期工业化时代的个人主义统称为旧个人主义[4]。他认为“旧个人主义是一种原子式的自我封闭的个人主义, 它在理论上充满了缺陷和矛盾, 在实践上带来诸多讨厌的后果”[5]。

1. 理论缺陷

在杜威看来, 旧个人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缺乏“历史的相对性概念”[6]。它把人性中的某些要素作为固定不变的东西, 从而认为个人是“既定的、自足的”, 自由则是“个人现成的属性, 为了使其表现出来, 只需消除外在的约束”[7]。在“个人”与“自由”这两个核心概念上的绝对化错误, 不可避免地决定了旧个人主义的先天不足。

杜威进一步具体指出, 旧个人主义以人性因素孤立地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颠倒了文化与人性的关系, 并对人性做了简单化的想象。杜威认为, 人性学说表面看来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实际上则是政治学的内容。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 人性是如何构成的学说其实都是某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反映。由此, 用人性学说来解释社会文化无疑是颠倒因果。旧个人主义高度赞扬的“进取心”等个人品质, 事实上表征的是中性意义上的“尝试”的含义, 其结果积极与否需要在具体情况中进行判断。[8]

2. 实践后果

杜威肯定了旧个人主义在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所发挥的积极的变革作用。作为一个必要的过渡性运动[9], 旧个人主义成功地解除了对美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束缚, 在开辟美国的发展道路上充当了变革手段。同时, 杜威明确指出, “个人主义运动, 历史地、总体地看, 也未能在任何相称的规模上——并以任何可靠的方式——确保个人的自由, 哪怕是那些自由的临时拥有者”[10], 它“错误地把权威与自由, 稳定与变革对立起来”[11], 并误入金钱文化的歧途, 成为了商业投机者所制造的不平等与压迫的源泉与辩护。

在“美国已从其早期的拓荒者的个人主义进入到一个合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12]里, 个人的地位已经被各种组合所代替, 而旧个人主义仍旧力图永久化存在, 它从内部造成了社会混乱与冲突。因为“虽然个人现在已为种种庞大而复杂的团体所掌握, 但这些联系的意义尚未和谐且一贯地映入人们的想象的与情感的人生观”, 杜威将之称为“‘失落的个人’之悲剧”。[13]

(二) 提出新个人主义

在对旧个人主义深入批判的基础上, 杜威并不认为美国要完全抛弃个人主义, 而是要考虑如何“改造社会以利于一种新型个人的成长”[14], 即重建个人及个人主义。

之所以选择重建而不是放弃, 杜威有着自己的充分理由。首先, 在价值上, 杜威赞同个人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是目的。他认为在前科学与前技术时代, 个人主义存在的终极意图就是确保个人的灵魂得救。[15]现代个人主义运动所表达的个人自由的原则, 深深根植于人类的构造之中, 体现其中的真理永不消逝, 无论对它施加多大的压力。[16]其次, 杜威观察到, 虽然产生旧个人主义的背景已经改观, 但道德和哲学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在社会的深层“顽强存在”[17]着, 并且构成了机器工业和经济活动的背景。因此, 杜威认为美国需要的是“一种普遍的、共享的个人自由”, 且“得到社会化的、有组织的理性控制的支持与导向”的自由。[18]关键的问题只是“个人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崭新环境中怎样重新界定自我, 新个人主义将呈现怎样的品质?”[19]

在提出个人主义的道路上, 杜威首先界定了“个人”。他认为“个人是某种达成的东西, 不是在孤立状态下达到的, 而是在一定环境的帮助与支持下”[20]达成的。进一步说, 个人是通过社会互动, 通过共同体的活动逐步形成自我的。[21]因此, 个人与组织或社会之间不存在对立关系, 而是彼此交融的。甚至, 个人只有在和他人的联系中才能寻找到安全与保障[22], 这种联系不仅是物质上的, 更是道德上的。同时, 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在环境或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人性及其联系生活的运动中, 个人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23]

另外, 杜威对“自由”的含义进行了转向。首先, 杜威认为自由并不是个人固有的成分或先天属性, 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达成或制造出来的。[24]其次, 经济自由也不是自由的基本含义, “基本的自由就是心灵的自由, 以及产生理智自由所必要的行动与经验的适度的自由”[25]。另外, 自由更不是“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权利”, 即便个人的行为不会干扰别人同样的自由。个人的行为应该接受来自于自我反思与判断的束缚, 尽管它不接受外在的束缚。[26]

在这两个前提之上, 杜威概括表达了他所设想的新型个人——“思想与欲望的模式与他人具有持久的一致性, 其社交性表现在所有常规的人类联系中的合作性”[27]。根据杜威的设想, 社会将为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个人仍将继续保持着主动性、创造性与活力, 在共同体中与他人分享着一致的信念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个人不会过度地沉溺于表层的社会交往, 更不会在外在束缚的约束下与他人保持肤浅的一致。但是对于新个人主义将要采取的形式, 杜威没有给予明确的介绍, 他认为那“只有在取得更大进步后我们才能进行描绘”[28], 因为新个人主义必定是一定社会具体条件中的新个人主义。

至于在当时如何实现新个人主义, 杜威自己也认为如何让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同一目标的要求并使个人获得自由是一个难题[29], 美国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经验。但他不断地强调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力量。

1. 共同理智。

在杜威看来, 体现于科学中的共同理智始终是变革的真正的和最终的源泉。[30]民主的基础不仅包括“对人性之能量的信赖”, 还包括“对人的理智, 对集中的合作性的经验之力量的信赖”[31]。自觉地使用理智参与到社会联合之中是实现新个人主义的必然之路。

2. 科学技术。

杜威曾明确指出“只有通过控制性地利用业已掌握自然界物质力量的科学与技术之全部资源, 我们才能获得一种新个人主义”[32]。他认为, 科学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以弥补传统的更迭;科学可以发展道德, 以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维持社会的统一。[33]同时, 杜威主张将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推广到社会生活中, 以实验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并释放人的潜能。

3. 教育。

杜威认为民主与教育是相互交织和依存的。[34]教育内在含有自由之义, 教育所要做的是创造条件使个人发挥自己的潜力, 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同时, 教育也应培养个人形成理智, 担当起一个有效的社会成员所应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教育对于新型个人的产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总结评价

综合来看, 杜威本人虽然没有对新个人主义的具体形态和实现途径进行周详而细致的描述, 但从杜威已有的论述中我们发现, 与旧个人主义相比, 杜威的新个人主义完成了两个转变。第一, 他将个人与社会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从文化与人性的相互作用出发来审视个人, 消除了旧个人主义将社会碎片化的可能;第二, 他将理性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类的基本自由, 并接受理性对于自由的自我约束, 摆脱了旧个人主义为经济利益之手段的桎梏。这使得当代任何对于个人主义的责难似乎都在杜威那里被无形消解了。与杜威的其他思想学说联系来看, 杜威的新个人主义无疑与其实验主义、人性、民主与教育等学说是彼此融通的, 新个人主义中所表达的基本观点无疑是其整个学说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没有对个人权利、个性与尊严的尊重, 没有对民主共同体的期许, 我们不可想象杜威学说的灵魂会在哪里。

在对杜威新个人主义的评价中, 有研究者争论杜威究竟是将个人还是将社会放在了第一位, 也有研究者讨论杜威是否真正做到了个人与社会的结合。[35]在笔者看来, 这些讨论无疑又陷入了杜威所批判的“意见”之争, 其意义并不大。当然, 杜威的思想中有纰漏之处, 但笔者认为, 在个人主义思想的研究与运用方面, 杜威新个人主义思想的最大贡献, 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动态的文化分析视角来认识个人与社会之关系的范例, 以及看待自由问题的历史眼光。个人主义不仅不与资本主义等同, 更不与社会主义对立, 任何社会都需要面向自己的实际问题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并为着民主的理想不断地调适社会以发挥个人的潜力, 实现心灵的自由。因此, 在我国追求民主化的道路上, 在实现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与权利的努力中, 杜威的新个人主义思想无疑具有正本清源的功能, 它让我们以理性的、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个人主义思想及方法, 以更好地做到用他山之石来攻玉。

从实践方面看,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 从某个方面来说, 就是一个逐渐破除各种身份等级制, 争取个性独立与个体权利的过程。[36]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始终从集体主义的角度认识和使用个人主义, 使得今天很多人仍然为了保持社会主义的“纯洁”而错误地压制着个性, 刻意地疏离着自由。同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 一部分人又用个人主义来掩饰自己的暴利行为, 更加错误地将自由等同于经济自由与不受约束, 制造了新的社会不平等。另外, 在学校教育里, 我们口口声声地颂扬着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同时, 又有意或无意地约束着学生的个性发展, 将个人消泯在纪律的管制之下。对于社会和学校中这些错误的认识与做法, 笔者认为杜威的新个人主义思想无疑是一剂解毒良药。它帮助我们从源头上理解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教导我们尊重个人的个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将个人自由的原则融入我们的血液;同时, 它提醒我们接受自己的自我理性约束, 更向我们强调在行为中要时刻参照他人的行为, 考虑他人的需要, 从而在一种共同体验中走向心灵的自由。

最后, 笔者要表达杜威思想中的一个应有之义, 恐怕也是杜威最想告知读者的一点——在对自己所处社会的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 确立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新个人主义形式。

参考文献

[1][2][3][5][6][7][10][11][12][13][14][15][16][17][18][19][20][25][27][28][30][31][32][34]杜威.新旧个人主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64、71、91、21-22、46、46、43、36、64、87、86、83、4483、41、97、47、6、91、96、43、4、93、23.

[4]顾红亮.实用主义的误读——杜威哲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92-193.

[8][9][22][29][33]杜威.自由与文化[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77:114、117、161、159、150.

[21][23][24][26]Blanche H.Brick.John Dewey and the New Definition of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J].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 Journal, Volume35, Number1, 2008:117–130.

[35]杨南丽.杜威的新个人主义述评[D].北京:清华大学, 2004;王国韶.新个人主义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7.

个人色彩的中国精神思想史 篇3

健康的文学应该是有主体性的。1949年后文学生产机制发生了突变,文学彻底沦为了政治的传声筒,主导文学写作的并不是作家的主体性,而是文学之外的诸种力量,这股力量的根本是来自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所引发的权力阶层的思想变化,从而再制约了作家,因此作家的写作是是理念先行的。政治意识形态、制度的转变带给文学巨大的地震,文学只是表层的显性,内在的隐性层才是把握问题的关键。李洁非的《典型年度》突围了文学范畴,以大量的文史资料、回忆录、会议纪要、人物传记等,尽可能以真实的方式还原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从精神思想在时间脉络下的变化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所在。“我决计捅捅这层窗户纸,为此,我要绕开文学,到它的后面看一看。后面是什么?我以为是国家的整体思想精神格局。”

李洁非敏锐的历史眼光意识到了文学思潮背后的思想精神,但是有趣的是,这本著作却并非完全是史料的大量堆砌之作,它有自己独到的历史眼光与见解。在历史书写上,他借用了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方法论,选取了典型的六个年份作为历史风云变迁的结点,由点及面辐射当时整个社会精神思想的变化,试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思想精神历程。1956、1962、1968、1972、1978、1986六个年度结点的选择颇有深意,作者舍弃了1966和1976文革开始与结束的年份令人费解,但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凸显了李洁非的个人色彩与眼光。以这六个年度作为结点,李洁非将相关年度所发生的具体事件作为叙述的导火线放入了历史的坐标中,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在历史的浑沌背后隐藏着两条线索:一是政权阶层的思想变化,这对于文学主体而言起着支配与统治的作用,是福柯意义上的“规劝”。作为创作主体的知识分子来说,权力建构主体,相反主体也会应对权力,所以,本书的另一条线索便是知识分子与民间思想作为被言说的“陈述主体”,它在思想层面的话语屈从与反抗间摇摆不定。李洁非对于这两条在相同问题下的不同方面的线索的把握与发掘,不仅较完整的展开了共和国精神思想的流变史,同时也在文本的言说中发现了隐藏在历史之下的权力、主体与話语的“知识考古”结构。

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意识形态争夺战即文化阵地战,革命阶级必须首先创立自己的文化和世界观,用本阶级的文化价值观向现有统治阶级文化霸权进行挑战,实现对市民的改造,从而取得意识形态上和文化上的领导权。”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延续了“讲话”精神,文艺成为了一种举国体制,从属于葛兰西所指认的“政治社会”或“国家”,因此,政治社会的领导阶层成为了直接主导文艺发展的风向标,知识分子或是民间只能是被动的认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是被直接灌输的,所以无论是1956的“干预生活”、“双百方针”,1962“冬天的童话”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饥饿下政策的变动与民间暗涌的文学现象的考究,还是1968年红卫兵——知青群体思想精神的萌芽都能见到李洁非对于历史判断与分析的思想火花。

本书最精彩的论述是“1972国家与革命”和“1986时代三棱镜”。前者肯定了1972年“九一三”事件对领导阶层、知识分子,民间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整个70年代地下的思想精神状况成为了80年代文化烈火迸发的积累与先驱力量,所以阿城得出了重要结论:“一切在70年代已经完成,80年代不过是表现期”,而李洁非将阿城所论及的“70年代”定义在1972年,并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作为佐证这一结论的重要论据,他的这种做法勇气可嘉,就如同陈晓明在他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中将当代文学的开始放在了1942年一般,是十分有远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李洁非断言:“‘九一三’真正根本性的影响是让一代人改换了思想背景。”他将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事件看成了改变一代人精神状况的决定性转折点却有言过其实的嫌疑,笔者认为“九一三”事件只能是一切地下暗涌欲将迸发的先兆或导火线,而不能成为李洁非说的“分水岭”。

在“1986时代的三棱镜”里,1986是中国第六、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分界线,李洁非在开篇论述了大量的时代背景,关于民间的新风气、新变化,无疑是想证明权力的话语规训力的减弱,从而给了文化本身自由发展的空间。李洁非强调了一个关键词“庶民精神”,其背后的意义标志着民间文化在知识体系中的日益凸显。民间本身就“藏污纳垢”(陈思和语),在现代性的大举入侵下,民间便如海绵吐故纳新,迅速崛起,同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了90年代文化多元化的前兆。

在著作的写作中,李洁非打破了传统思想史的写作模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倾向为理性的史学研究找到了感性的平衡,如“1962:冬天的童话”一章,他以卖火柴的女孩为意象,比喻当时青年一代组织文学社团的自由就像微弱的火柴光芒,虽孱弱但却存在;在“1972国家与革命”中,李洁非借用了鲁迅笔下“地火”的意象寓意地下文化的暗潮汹涌……这些颇具散文式地描述也为此书的书写也增强了鲜明的文学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觉苦闷,反而会体会到作者的生动、思想的活跃,由此可见,这本《典型年度》是一部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历史著作,是对以往历史书写的一种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舒晋瑜:《李洁非:历史应如镜,勿使惹尘埃》,《中华图书报》2014年2月26日11版.

[2] 李洁非:《典型年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404页.

学习思想品德个人思想总结 篇4

其次是教学上,据专家的报告,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首先要认真学习课标,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的关系,用教材落实课标,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要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再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享受课堂”。教学要按照“活动——体验——感悟——成长”的思路,以“德育无痕”的指导思想来引领我们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当代中学生不再满足教材中的简单结论,他们思想活跃,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颇为关注。为此,老师必须把学生带入社会这个大背景中,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的同时多体验社会生活,既拓宽视野,又能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不断确立学生的实践意识。

个人跟班学习总结汇报 篇5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来南宁盲聋哑学校跟班学习已经结束了,在此向大家说说感受与收获!

一、感受与体验

(一)、美丽、清洁的校园令人陶醉

初到南宁盲聋哑学校,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美丽、清洁的校园,校地板非常干净,连一小片纸屑都没有。为什么能够保持得这么干净呢?我曾有过这样的发现:记得我们刚来的第一天,有一次,在参加早操回办公室的楼梯口,我看见两位老师发现楼梯口有碎纸片,他们俩马上捡起来,扔到垃圾筒里去。从这小小的事例中,我明白了校园之所以这样干净的原因。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的内涵。是啊,正是因为有这样起表率作用的老师,他们能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才会有这么美丽、清洁的校园。

(二)、浓浓的校园文化熏染了我的心灵

浓浓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气息,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根柱子,每一间教室都说话。从校园的建设到每间教室的布置,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儿童化,校园中处处是老师或学生的作品。校园里充满着浓厚的学习,科研氛围。

(三)、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触动了我

这里的老师都很辛苦,他们每天都在学校里忙碌着:批改学生作业、备课、写教案、弄课件、写教学反思、辅导差生等一系列的工作,没有一个老师是闲着的,这种精神真令人钦佩。

二、完成听课、上课的任务

1、在听老师上课方面,听课前先认真备课,听课时及时做好记录,学习指导老师上课的优点和教学风格,正视自己以前在教学上的不足,听课后积极主动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向他请教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如何去处理。在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使我受益匪浅,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另外,还在跟班学校听其他教师的课,领会他们的教学艺术。多次到各班聆听名师的专题讲座和精彩的教学展示,认真听讲并做好记录,学习和借鉴名师成功的经验。完成了39节的听课记录。

2、在上课方面,经过学习、观摩一段时间后,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在此基础上,我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积极写好教案,制作课件、教具和学具。尽可能上好3节课,课后经过指导老师的点评,知道自己在教学上的薄弱环节,处理不当之处,再加以改进,并写课后反思。这样反复循环的训练,虚心向指导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总结收获

在这次跟班学习中,我很幸运,我的指导老师是很有能力的省级数学骨干,为了能在本次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素质,我认真听课,及时把听课中的优点记录下来,并及时自我反思,还虚心向指导老师请教一些教学上的 问题及困惑,每次梁老师都很热情,并不厌其烦的给予帮助。跟班学习期间,我从梁松华老师身上学到了她那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她曾跟我说:“农老师,你只要在课堂上富有激情,你的课一定上得很不错,记住,激情可以把课堂教学变的有动力。”

《个人思想工作学习纪律总结》 篇6

本人作为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年轻教师,在本学期内担任江店小学四、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参加工作一年以来,我在紧张而充实的工作环境及状态下配合学校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在,我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述职:

一、德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及精力的付出。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师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我时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标准衡量自身,以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在工作中,能够为人师表,使思想、言行与道德标准达到一致。

二、能

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能;娴熟的课堂驾御能力,是师能;灵活机动的教育机智,是师能;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是师能;更新知识、学会学习,是师能;不断探索、力求创新,是师能;能操作微机、会电教、善科研,是师能;审美高雅、身心健康,是师能。在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反思自我。从认真备课到课堂上与孩子们的沟通、互动,从集体备课到听课每一次付出,收获中有欢乐也有困惑,但这更加激励了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提高的渴望。我感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光凭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我要时刻反思自我,常思常新,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勤学勤问,不断更新、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三、勤

勤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所必备的工作态度。全新的工作环境对我这样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其实是从一个校门踏进另一个校门,我和刚入校的孩子们一样都是初学者,在这里,我要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英语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除了平时勤备课、勤反思,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

四、绩

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接近尾声,通过平时的听课和业务学习,我已完成学校所规定的两节组内研究课,我的教育教学质量比以前有所提高,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听我的课了,我也越来越自信了。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受到了家长们及组内老师的认可和好评。这些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让我重新认识并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这样热情的工作态度中,使我把工作看作是一种兴趣而不是负担,从中也体会到了一些想象不到的乐趣。

五、廉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廉洁从教,坚持原则,时刻向党看齐,思想觉悟高,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个人学习思想汇报 篇7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个人素养

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此背景下,教师的个人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素养包括两部分,一是个人素质,侧重于先天的禀赋、资质,如人的性格、意志等;二是个人修养,侧重于后天的学习、完善与提高,二者不可分割。一名合格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具备的个人素养,具体包括政治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三个方面。

一、政治素养

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教师正如导航员,引导和教育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其政治立场、思想觉悟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政治素养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中学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认真学习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并内化为自身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与信念,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当下国内外时政,并对各种信息进行辩证分析,言行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结合课本内容及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和策略性地解答学生的各种困惑,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忠于教育的敬业精神。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忠诚从教、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敬业精神不仅表现为安心本职工作,还要表现为时刻坚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合格人才。

3.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者,教师的思想道德与业务学识水平等个人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与教育效果,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个人素养就要高,除了外在的精神风采和个性特征外,提高内在修养尤其重要,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对思想品德课来说,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道德要求外,还是学生品德上的楷模,要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引导其拥有健全的人格。

二、知识素养

1.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所以对于一名合格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政治学科专业知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学习哲学、心理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史、法学、教育学等重要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融会贯通,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广阔的文化背景知识。如今的中学生,身处信息时代,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全面,随着中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展,思想品德课程也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正确的价值关引导融汇到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课堂上鼓励学生在教师生动的讲解和启发中进行积极探究,以此获得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懂得政治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真正使思想品德课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3.丰富的教育心理知识。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新课标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突出了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内容。中学思想品德课强调以人为本,健全人格与个性的养成,使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控制。中学阶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想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努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特殊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使教育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三、能力素养

1.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教师能力的具体体现。现今中学的教学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中学思想品德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由思想品德课特殊性决定的,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把课本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而是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的,它需要我们关注世界、关注国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2.组织能力。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生会学。教师是教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为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在课堂上要自始至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能对偶发事件做出妥当处理,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有条不紊的状态。

3.沟通能力。新课程的改革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和谐师生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传达思想、讲授知识、培养学生品德的最基本工具,所以教师要努力掌握沟通的艺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成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尊重学生,并突出其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清楚明确、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鲜明的感情色彩。综上,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全面加强自己的个人素养,更好地达到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新要求。诚然,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个人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自身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为教师创造条件,大幅度提升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个人素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直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聂敏静.浅谈中学教师的素养[J].保山师专学报,2000,(3):84-86.

[2]杨砚辉,等.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基本素养[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84-86.

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分析 篇8

一、对文学的影响

作为超验个人主义的倡导者,爱默生穷其一生为美国后来的文学家们开辟了一条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之路。在整个19世纪上半期,他不仅个人通过游学讲学的方式宣扬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强调人性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足迹遍及美国各地和加拿大及新英格兰地区,而且爱默生还亲自与其他一些有相同想法的思想家们共同组织创立了宣传超验主义的杂志《日晷》。这使得一时间超验主义的思潮在美国大陆极为盛行,超验主义的思想也日渐深入人心。于此,爱默生成为了当时美国思想领域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成为了美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所倡导的超验个人主义精神直接引发了美国的“文艺复兴”,指导了美国文坛对个人主义的重视。在文学体裁方面,爱默生对美国文坛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对诗歌韵律的突破上。传统的诗歌韵律以英国诗人所倡导的新古典文学传统的双行韵为基础,而爱默生认为,真正的诗歌不应为韵律所限,真正的诗人也不应仅仅囿于韵律,而应该着力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好的诗歌应该是抛开形式束缚的思想内容的表达,是诗人所想所感的精神升华。爱默生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对韵律的使用就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完全依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韵律格式甚至不使用韵律。可以说,正是基于爱默生的大胆倡导,才引导了美国诗歌从传统格律诗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为日后以惠特曼为首的美国自由诗的创作铺平了道路。在文学题材方面,爱默生个人主义中所提倡的自助精神使众多文学家们不再一味追逐所谓的异域文化,而是开始放眼于美国本土这一块广袤无垠的大陆。正如乔治·米克麦可所说:“一度被急于远赴他国的作家们踩在脚下,不屑一顾的材料,如今突然重新发现而且被认为是远比异国风情更加丰富多彩的素材”。[1]在这个思潮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美国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霍桑的《红字》,以新英格兰地区为故事背景,以反映清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为内容。另外还有以反映美国社会生活现状和映衬美国社会热点问题的由麦尔维尔创作的《白鲸》。此外,在对美国文学题材的影响方面,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更重要而深远地体现在使个人主义成为美国文坛永恒的话题。虽然无论是与爱默生同时代的文学家还是后续的文学家们对个人主义有着或褒或贬,或颂扬或抨击的艺术选择,但他们无一不为个人主义思想最终在美国文坛的确立和全面推广贡献了力量,使张扬个性和独立精神成为美国文学不变的传承。

二、对宗教的影响

爱默生所倡导的人性为本的理念及人的灵魂与上帝的灵魂可以合而为一的观点引发了美国民众对传统基督教义的深深质疑。此外,随着19世纪美国经济繁荣和民主独立思潮的发展,清教思想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纷纷追随个人主义去寻找“超灵”的体验和境界。其中,爱默生思想最重要的追随者和宣传者西尔多·派克曾在文章《短暂的和永恒的基督教》中对基督教的形式主义和教义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他一方面对《圣经》的权威性提出质疑,认为既然是由不同作家的著作合编而成,那么《圣经》中就会必然存在不确切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又对上帝的真理性提出质疑,认为既然耶稣的神性连通着人类的“超灵”,那么耶稣必然具有人性的弊端,就不可能不犯错误。整个19世纪上半叶,在俩人的倡导下,个人主义深得人心,传统的基督教义濒于瓦解,从事传统宗教事业的人数也急剧下降。

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在美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正是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开创了美国本土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的先河。同以前其他所有的个人主义倡导者相比,爱默生把个人主义同当时的美国社会紧密相连,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强调个性及人本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美国人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催生美国的文化独立和民族自立贡献了不朽的力量,进而在客观上导致了美国本土哲学实用主义的产生——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们或多或少地受着爱默生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在潜意识中不约而同地从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中寻找着自己哲学的理论支撑点。例如,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士就非常推崇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思想,崇尚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崇尚精神的感悟,认同个人与社会的同一性。查尔斯·博哲斯曾这样评价爱默生对詹姆士的影响:“詹姆士成了近代的爱默生。……爱默生总是用‘认识自己’来提醒注意他本人的道德情操和确立他在世界上的地位。詹姆士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个人主义者,……他非常注重自己‘意识流’中的提示……他始终希望找到环抱着爱默生的那种最大安全感”。[2]除此之外,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思想还体现在对美国伦理思想的影响上。在美国的殖民地时期,美国社会被传统的清教教义所笼罩着,它禁锢人们的个性和发展,完全以清教的教义作为人们社会的生活准则。后来虽然有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义的禁锢,但过于理性化,没有直指人的精神内核,没有调动起人性的原始力量。直至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的出现,强调人的内在作用,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遵循固有的行为规范,倡导以开放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伦理和道德,以人类的文化自省来树立个性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对此,爱默生曾这样表述道:“传达道德信息的方式别具一格,因此读者永远不会有被迫接受某种道德行为模式的感觉,相反,读者被鼓励以最宽松的方式树立自己的道德观”。[3]

[1]George McMichael.Anthology of Ameriean Literature,second edition[M].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80:1045.

[2]查尔斯·博哲斯.美国思想渊源一西方思想与美国观念的形成[M].符鸿令,朱光骊,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206.

上一篇:车站站长的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安禄山与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