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共6篇)
《江上渔者》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1
《江上渔者》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江上渔者 篇2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波浪。
创作背景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范仲淹《江上渔者》鉴赏 篇3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 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
3.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4.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5.出没:若隐若现。
6.**:波浪。
▌译 文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请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赏 析
本诗使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说明“往来”缘由。而后两句描写了船上渔民为了捕鱼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情景。前后两幅画面进行强烈对比: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艰苦劳作的关怀和同情,也是对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其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范仲淹在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十分的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疾苦民众,写过很多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上渔者》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4
一、说教材
《江上渔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这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故事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写。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本课让孩子们了解,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了使自己在人前炫耀的资本,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7个字,认识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的理解诗意。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 vv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
难点: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人民的教育。
四、说教法
在朗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五、说教学过程
《江上渔者》一课分两课时学完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主要是通过读第2自然段,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过程。一是读;二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如让学生读第2句,想想客人们在品尝鲈鱼是会说写什么。通过读4、5句,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危险。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
2、通过学文,使学生认识到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了使自己有“作家”的头衔,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学习书面表达。
六、说教学效果
1、我在上课时按自己的设计进行的。如学生想象客人们的称赞,他们的回答还比较满意。
《江上渔者》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5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组成。其中《古诗三首》或写景,或寄情于景,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雨》写了夏天的雨景,《大海的歌》写了大海和海港的景色。三篇课文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貌,表达了作者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时,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景对物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景象,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3、加强有感情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注重学生学习积累语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1 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2、引导学生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景象,说说读了《江上渔者》的体会。
3、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 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三首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鹿柴》。
2、引导学生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景象。
3、帮助学生学会诗中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 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
(3)自学诗中的生字。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空荡荡的山谷中不见一个人,只听见说话的声音在山谷回响。
三、四句句意:夕下的斜阳的余辉反射到密林的深处,透射过密密的丛林,又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气。这样描写有声有色, 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试着背诵。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
鹿 柴
幽静 深远
不见人入深林
空山 阳光
闻人语照青苔
静是有动 动中有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渔民驾着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艰辛啊!
(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五、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 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对比 深切同情劳动人民
渔 者 出没**里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
“蓉”上中下结构,下面是个“容”。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太阳东山了,在朦胧的夜色中,山色昏暗,青山也更显得遥远。由于天冷,那间白雪盖住的茅屋更显得冷落、萧条。
3、4句:在柴门里,听到主人家的狗汪汪地叫起来。(狗叫什么呢?开门一看)原来是在风雪之夜赶回家来的主人。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古诗。
5.作业:
(1)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 苍山 远-有家不能回 → 内心孤独
天寒 白屋 贫-冒风雪夜归 → 深切同情
[古诗三首:江上渔者、鹿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江上渔者》教案
★ 江上渔者教案
★ 古诗风
★ 《江上渔者》优秀教学设计
★ 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优质教案
★ 三年级上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 古诗《风》《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 范仲淹《江上渔者》全诗翻译赏析
★ 古诗鹿柴 江上渔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上渔者》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6
【原文】:
江上南望九华 【宋】晁补之
过铜陵南,一山高出云上,奇秀可骇,余未尝至江南,遽曰此九华也,问之良是。
云端忽露碧孱岩,如髻如簪缥缈间。
惊骇舟中齐举首,不言知是九华山。
【注释】: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翻译】:过铜陵南时,一座山高出云端,奇特俊秀让人瞠目结舌,我从未到过江南,却脱口而出,眼前的山是九华山吧,问别人回答说是。
【阅读训练】:
1.这首诗第一、二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的语言较有意蕴。请以“忽露”、“惊骇”为例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3分)比喻。把云端的.“孱岩”比作髻、簪,形象地写出了九华山的巍峨挺拔、形貌雄奇秀丽。
【《江上渔者》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江上渔者拼音版09-11
小学一年级语文《江上渔者》优质教案07-30
湘教版二年级上《江上渔者》教案-文档资料10-23
江上,江上李商隐,江上的意思,江上赏析07-05
《江上吟》原文及翻译06-30
江上戏水优秀作文09-28
唐诗江上吟作品介绍10-22
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诗词鉴赏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