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5-12

第3节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教案(通用10篇)

第3节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家庭电路的组成,各元件的连接方式。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连接家庭电路示教板,现在大家注意观察黑板上关于家庭电路的示教板,示教板上全部是实物连接,观察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家庭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电能表是不是平常所说的电表,它的作用是什么?插座在家里也见过,常用的有几种?电路中的几部分是如何连接的?保险丝的作用是什么?家庭中,要安全用电,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看来,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生活电路中也有许多物理知识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形式 1.什么是触电?

触电是指当人体接触或接近带电体,并有电流通过人体时,引起人体的受伤或死亡的现象。

2.电流对人体有哪些伤害? 电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来自电流。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可分为两种类型:电击和电伤.1).电击 是电流通过人体而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破坏,使人的心脏、神经系统、肺部的正常工作造成的伤害。2).电伤 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外部造成的局部伤害,如电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等。

A 电灼伤:有接触灼伤和电弧灼伤。

接触灼伤:发生在高压触电时电流通过人体皮肤的进出口处,伤及人体组织深层,伤口难以愈合。

电弧灼伤:发生在短路或高压电弧放电时,电弧像火焰一样把皮肤烧伤、烧坏,同时还会造成眼睛严重损害。

B 电烙印:发生在人体与带电体有良好接触的情况下,在皮肤表面留下和被接触带电体形状相似的肿块痕迹,往往造成局部麻木和失去知觉。

C 皮肤金属化:由于电弧的温度极高,使得其周围的金属熔化、蒸发并飞溅到皮肤表层而使皮肤金属化。

注意:电击与电伤往往同时发生,同时还会引起二次事故。

(二)、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人体也是导体,电流对人体的危害性跟电流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电流的频率、通过人体的部位及触电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1.电流的大小: 人体对电流反响一览表:

结论: 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强,触电死亡越快.2.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

1)时间越长,电流所积累的能量越多,引起心室颤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2)时间越长,电流的热效应和化学效应会使人体出汗、组织电解,从而使得人体的电阻逐渐减小,流过人体的电流逐渐增大。

绪论:时间越长,危害越大。3.电流的频率

人体对不同频率的电流的生理敏感性

是不同的,因此不同频率的电流对人体的伤害也是有区别的。

1)直流电的伤害程度较轻

2)工频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较重。4.电流通过人体的部位 电流通过人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致人死亡,但以通过心脏、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最为危险。

5.人体的状况

触电者的伤害程度还与其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有关。

(三)、常见触电的原因与触电方式 1.触电的原因

1).缺乏电气安全知识;

2).设备不合格; 3).违反操作规程; 4).管理制度不严格。2.触电方式

触电的方式:按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触电可分为三种情况: 1)、单相触电

(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的触电电流会将人体烧焦。触电电流的形成:

在三相交流电网中,每一条输电线与大地之间都存在分布电容C,电容值的大小与线路的分布情况有关,架空线路、线路分布越长,其

分布电容值就越大。并且线路与大地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绝缘电阻R。这样,每根导线与大地之间可以组成一个等效阻抗Z(Z=R

//jwc)。当发生单相触电,触电电流Ib构成的回路如图2所示。

例如:在10KV的电网中,如果采用16mm2铜芯电缆输电,该电缆每千米对地分布的电容值大约为是0.22μF,线路总长假设为

1000m,导线对地的绝缘电阻是几千M,可以忽略不计。发生单相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Ib约为1.171A, Ib 远大于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流(10mA),使人致命。可见,供电线路越长,供电的面积越大,单相触电的后果愈加严重。

(2)中性点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2)、两相触电 指人体同时接触带电设备或线路

中的两相导体时,电流从一相导体经人体流入另一相而发生的触电。如图4所示,此时,加在人

体上的电压为线电压。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与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无关。假如仍在三相四线制(380/220V)电源电路中,人体电阻按1K计算,则通过人体的电流可达380mA,足以使人死亡。

3).跨步电压电击

当带电体有接地故障时,有故

障电流流人大地,电流在接地点周围土壤中产生电压降。人在接地点周围,两脚之间出现的电压即为跨步电压。由跨步电压引起的电击事故为跨步电压电击。

范围:高压故障接地处或有大电流流过的接地装置附近,都可能出现较高的跨步电压。在距离接地故障点8~10m以内,电位分布的变化率较大,人在此区域内行走,跨步电压高,就有电击的危险; 接地故障点4m以内(因室内狭窄,地面较为干燥,离开4m之外一

般不会遭到跨步电压的伤害);在室外人体不得接发生高压设备、导线接地故障时,在室内人体不得接近近故障点8m以内。如果要进入此范围内工作,为防止跨步电压电击,进入人员应穿绝缘鞋。

安全电压

一般情况下,36v以下的电压是安全的,但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安全电压是24v,特殊的甚至在12v以下.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家庭电路由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和用电器组成,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2.什么是火线、零线,试电笔的功用是什么。3.两种类型的触电和触电的急救。4.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的作用。

板书

第3节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3.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2.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知识回顾】

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公式是______及推导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各是什么?及其注意事项。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是什么? 【互动探究】

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要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用什么仪器来测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1.实验原理:

2.实验方案:通过__________表测量出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表测量出___________,利用公式______________,就可以计算出电阻。3.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4.为了减小误差,要多次测量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你设计方案中如何能方便的进行多次测量?

(提示:为了减小误差,需要多次测量,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需要增加一个________仪器,通过它,就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进行多次测量,通过讨论找到最优的方案)

5.实验所需的器材有:电源、若干导线、开关、电阻。6.根据你设计的电路图,用铅笔芯代替导线将下面的实物连接成完整的电路【当堂检测】

1.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时开关应_________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到___________位置。

2.闭合开关后,调节_____________,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记下三组对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填入表格中(请设计出表格)

3.为减小误差,我们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R,思考下面问题:

1.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呢? 2.你测的这三次的电阻分别是多少?当电压值和电流值变化时,测得的电阻值有没有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

【拓展延伸】

1.在上述实验中,如果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小灯泡的电阻。根据下表数据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算出每次的小灯泡的电阻值;

(2)从你计算出的小灯泡的电阻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3)如果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后,还能不能多次计算再取平均值?说说你的理由。2.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不能起到的作用是()A.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B.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C.改变被测电阻的阻值 D.保护电路

3.如左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在_______端闭合开关,当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电压表的示数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4.如右上中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伏特,R1=R2=30欧姆,当开关K断开时,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安培;当开关K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安培。5.如右上图所示的电路中,两个相同的小灯泡L1与L2串联,当开关闭合时,一盏灯亮,一盏灯不亮,且电压表有示数,则电路发生的故障是()

A.灯L1短路 B.灯L2短路 C.灯L1断路 D.灯L2断路

6.如下左图所示的电路中,R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在某两点之间滑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5~1.5A,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3~6V。小丽通过推算,得出四个结论:①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范围为2~12Ω;②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3Ω;③实验中R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为2V~4.5V;请你对小丽的结论进行评估,结论是()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①②正确 C.①②③都正确 D.①②都正确

7.如上中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断开S1S3,闭合S2,两电表均有示数;再断,开S2,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断开S1,S3,闭合S2,两电表均有示数;再断开S2,闭合S1S3,此时两电表的示数与前者相比(),A.两表示数均变大 B.两表示数均变小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8.小敏与小宇想测定电阻Rx的阻值.供选择的器材有:一个电源(电压不变.电压数值未知),一个已知电阻R0,电压表(最大量程大于电源电压),单刀双掷开关.小敏与小宇分别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图。

(1)为了测出Rx的阻值,应选择图_______(甲/乙)的电路图,如果选用另一张电路图,在实验中会出现______________的现象。

(2)小敏与小宇最终达成了一致,选用了正确的电路图进行测定电阻Rx阻值的实验。(a)先将单刀双掷开关打到“1”上,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1;

第3节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2.2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弹簧秤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今天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要再一次将给大家,那就是牛顿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牛顿是因为被树上一颗苹果掉下来给砸了,然后就发现了力,这个力,跟今天我们学习的——重力,就是息息相关的了。

【生】那我也要被苹果砸一下。

6.2 新知介绍

一、重力

【师】老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生】会掉下来呀。

【师】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生】改变了。下落的速度变快了。是因为有重力。

【总结】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那么这个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师】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生】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向下的重力。

【师】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二、重力的大小 【师】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下面开始实验。

将实验所得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结论】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师】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分析】利用重力公式,G=mg=0.45kg*9.8N/kg=4.41N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三、重心 【师】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师】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生】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总结】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线法。

【例题】小聪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和“判断重力方向”如下:(1)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实验记录如表:

①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②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2)在探究重力方向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操作如下: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变化/不变);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

【分析】

①根据实验目的“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找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质量与重力,选取测量工具;

②分析表中数据,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来作答,建筑工人经常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解:(1)①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与重力,所以测量工具为:天平和弹簧测力计;

②分析表中数据,物体所受的重力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比值是常数,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2)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不变,由以上分析可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故答案为:(1)①天平;弹簧测力计;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2)不变;竖直向下。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C)

2、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D)

A.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 B.船受到的重力将不变 C.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 D.船的吃水深度将不变

3、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

4、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因为水受到

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 答案:重;竖直向下。

5、体检时测体重,一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是42kg.已知他每只脚与秤10﹣2m2. 台的接触面积为l.4×求:

(1)他对秤台的压力大小和压强大小各是多少?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多少?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多大?(g取10N/kg)

104Pa. 答案:他对台秤的压力为420N,压强是1.5×

104Pa.(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42kg,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3× 课堂小结

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线法。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第3节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磁铁的构成,能说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知道电磁铁的优点及其应用。知道电磁继电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过程与方法:

观察电磁铁,能说出电磁铁的构造。

在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比较电磁铁与普通永磁体的异同。连接电磁继电器电路,探究并了解电磁继电器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好奇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为科学服务的意识和理想。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普通永磁体相比,电磁铁有哪些优点,电磁继电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难点: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电磁继电器电路的连接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池、导线、开关、电铃、电话模型、滑动变阻器、铁钉、螺线管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出示电铃,并连接电路,使其发声,再出示电话模型。(他们当中都有一个重要的部件------电磁铁。今天我们这堂课就一起来探究电磁铁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1、电磁铁

出示螺线管,提问:要使螺线管的周围产生磁场,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得出:给螺线管通电,它的周围就会产生磁场。)进一步提问:如果要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演示实验:先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再将铁棒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

提问:小磁针的偏转程度哪个大?这表明什么?(插入铁棒后,小磁针的偏转程度增大,这表明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性大大增强。)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会增强呢?

学生讨论得出:铁心插入通电螺线管,铁心被磁化,也要产生磁场,于是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既有电流产生的磁场,又有磁铁产生的磁场,因而磁场大大增强了。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铁心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能获得较强的磁场。我们把插入铁心的通电螺线管称为电磁铁。

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有些什么特点呢? 进一步提问:怎样来做实验呢?其步骤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是由螺线管通入电流后获得的,由此,我们可以进行猜想:它的磁性与电流的大小有关;螺线管是由导线绕制成的,它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实验探索。

学生实验:首先请同学们从盒子里拿出实验器材,放在桌上摆好,观察所用的器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这些实验器材应连接成怎样的电路?

(应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用什么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学生将实验器材连接好,检查电路无误后进行实验:

①将开关合上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有无。

②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和减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示数),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③将开关合上,使电路中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实验小结:让学生归纳、概括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实验表明:

1、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2、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讨论电磁铁的优点

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它的这些特点与永磁体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3、介绍电磁铁的应用

提问:电磁铁在实际生产中有哪些重要应用呢?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电磁起重机。(说明它能将钢材吊起的原理。)介绍两种常用的电磁起重机:一种是圆柱形电磁铁,一种是蹄形电磁铁。蹄形电磁铁的两个异性极在同一端面上,能同时吸住一块铁,因而磁性更强。

4、电磁继电器 提出问题:

高压环境或恶劣环境有可能对人造成不利影响,如何才能完成工作而又不会造成人身伤害?如何自动控制、远距离控制? ①、电磁继电器的构造

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电路如图所示:(屏幕显示)

结构:A:电磁铁、B:衔铁、C:弹簧、D:动触点、E:静触点。②、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电磁铁通电时,把衔铁吸下来使D和E接触,工作电路闭合。电磁铁断电时失去磁性,弹簧把衔铁拉起来,切断工作电路。

结论:电磁继电器就是利用电磁铁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

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联接电磁继电器的控制电路和用小灯泡组成的工作电路。使继电器通电时,小灯泡亮,断电时小灯泡灭。

通过接线和操作,使学生掌握继电器的主要构造和工作原理。提问: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有什么好处?

回答: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远距离控制;自动控制。

5、电磁继电器的应用

分析防讯报警器、水位自动报警器和温度自动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在学生自己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议论.利用多媒体给出以下报警器的电路。(屏幕显示)

三、巩固反馈:(屏幕显示)

四、今天收获:

电磁铁的构造:铁心加螺线管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铁心的有无 电磁继电器的几个主要部件:电磁铁、衔铁、弹簧、动触点.静触点。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控制电路的接通、断开,使电磁铁有、无磁性,衔铁被吸或被拉离。使动、静触点接通或断开.使工作电路接通或断开。

自动报警装置、控制电路在一定条件下自动接通,以达到报警的目的。如控制电路中接入热敏元件或光敏元件还可以实现温度自动控制或光自动控制。

五、课后延伸:

上网搜索“电磁铁”的有关资料,了解电磁铁的种类以及工作环境,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调查报告。

第3节 垃圾分类教案 篇5

教学时间:2016年11月22日 教学班级:二(1)班——二(5)班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了解废物利用的好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2.认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垃圾,垃圾的分类收集以及再生(回收)无疑是全民环保的一大举措,但你指导日常垃圾应日和分类吗?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垃圾分类的作用。

1、学生自读相关段落。

2、汇报交流:变废为宝、制成农田用肥或绿化用肥、无机垃圾填埋处理、焚烧发电。

(二)认识垃圾分类的好处

1、减少占地。

2、减少环境污染。

3、变废为宝

(三)动一动,给垃圾分类。

1、可回收: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物、布料。

2、不可回收: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四)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

1、一次性用品的优点;

2、一次性用品的误区:不节约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

3、结合实际交流如何做到家庭环保。

(五)学生自学资料袋内的知识

三、实践园地

节约用纸,禁用一次性筷子,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3节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教案 江桥蒙古族镇中心学校

王晓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家庭电路中电流和用电器总功率的关系。

2.掌握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及电流过大的危害。3.通过演示保险丝被烧断的实验,加深学生对保险丝作用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教学难点:理论推导验证实验结论。教学准备

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交流电流表一只,100瓦和60瓦的两只白炽灯,一只60瓦的台灯,1500瓦电水壶一只,不同规格的保险丝几根,铜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在家庭用电高峰时,为什么保险丝很容易被烧断或有跳闸的现象?在什么情况下保险丝会被烧断。

学生: 1.使用电磁炉 2.使用空调 3.电线绝缘皮老化 ……

引入新课:保险丝被烧断、跳闸现象,说明电路中的电流过大,那么是

/ 4

什么原因引起家庭电路中的电流过大的呢?

二、进行新课

1.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是引起电流过大的一个原因

①演示课本19.2-1的实验,出示家庭电路示教板,在干路上串联一个交流电流表,电路中有额定功率分别为100瓦和60瓦的两只白炽灯并联。

A.闭合开关1,使60瓦的灯亮,请一同学读出电流表的读数I。B.闭合开关2,使100瓦的灯亮,请一同学读出电流表的读数I1。C.在插座中插入一只40瓦的台灯,请一同学读出电流表的读数I2。

②结论:从实验看到,逐渐增加并联的灯泡数,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增大。说明干路中的电流随用电器总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继续演示实验。将台灯换上一只1500瓦的电水壶。这时听到“啪”的一声响,灯全熄了,同时看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较大幅度后又指向零。学生从中可以知道,是由于电路中电流过大,使保险丝烧断了。

教师提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④带领学生计算刚才三盏灯都亮时,通过保险丝的电流。教师引导学生计算,换上一只1500瓦的电电壶时,通过保险丝的电流。

⑤学生通过比较两次计算结果,分析得出:

总功率越大,干路中的电流越大,总功率过大,保险丝熔断。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多角度进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灯泡两端电压相等,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每增加一只灯泡,就增加一条支路,干路中电流就增大一部分,所以并联的灯泡越多,干路中电流就越大.保险丝连接在干路上,干路上电流越大,由W=UIt可知,当电压和通电时间一定时,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如果温度达到它的熔点就会被烧断。

⑥教师小结:家庭电路中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是电路中电流过大的一个原因。教师指问:居民楼里若同时使用几个大功率的用电器,楼里的总保险丝会熔断,使整个楼断电。因此为了节约用电,也为了不给大家带来断电的麻烦,家庭电路中不宜同时使用几个大功率的用电器,从而对学生进行节电和安全用电的教育。

为了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用电条件,最近几年,我国城乡的 2 / 4

许多地区在进行供电线路的改造,改造的内容之一就是把输电线换成更粗的,将电能表的额定电流换成更大的,尽可能满足大家的用电需求。

2.短路是引起电流过大的另一个原因

①演示课本图19.2-2短路实验 出示家庭电路示教板。A.给示教板接通电源,闭合开关灯亮,然后断开电源。

B.把示教板尾部的火线零线搭接在一起,造成短路,再给示教板通电。观察到:在通电的瞬间同时听到“啪”的一声响,保险盒火花一闪,灯并未被点亮。教师拔出保险盒盖给学生看,保险丝已被熔断。

C.断开电源,排除短路,给保险盒盖换好保险丝,再通电,灯又亮了。

②教师提问:通过此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答:由实验知道,短路时,电路中电流过大,使保险丝熔断,但灯没有烧坏。

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电路:

火线、零线搭在一起,形成短路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并联支路的电阻。导线的电阻很小,几乎为零,所以总电阻很小,几乎为零。干路中的电流很大,这就是连在干路中的保险丝被熔断的原因。(也可从并联电路的两条支路中的电流分配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干路中的绝大部分电流直接经过导线,在灯泡中几乎没有电流通过)

强调:所谓短路就是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通路。排除短路故障后,用电器仍能正常工作。

④组织学生讨论家庭用电时,在哪些情形下可能发生短路现象?

讨论结果:可能有装修电路时不细心,使火线和零线直接连通;灯座、插座的两个接线柱接线不好,而使火线与零线相碰等。

⑤教师小结,从以上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上可得,发生短路是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另一个原因。

向学生介绍日常用电时,应怎样做才能避免发生短路,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的教育。

3.保险丝的作用 演示课本19.2-4实验

/ 4

让学生重点观察:随着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对比两端金属丝的变化情况:保险丝逐渐变软直至熔断;铜丝没有明显变化。点明保险丝的作用。

教师教给学生怎样给保险盒、闸刀开关安装保险丝。这符合生活实际需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保险丝应安装在电路中的什么位置?从选材上对保险丝有什么要求?

学生:保险丝应串联在干路上,在闸刀开关的下方装有保险丝。可将部分保险丝规格、不同金属丝的熔点、电阻率展示给学生。1.由学生从理论上思考、讨论、交流,说明从选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材料:铅锑合金 特点:电阻率大、熔点低

2、注意事项:

不同粗细的保险丝额定电流和熔断电流不同,保险丝越粗熔断电流越大。实际选择合适的保险丝,应该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最大的正常工作电流。过粗的保险丝不能起到有效的保险作用,保险丝过细则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

教师德育渗透:保险丝具有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毁灭自己,保护电路.它靠什么来毁灭了自己呢?

学生:电热。

教师:新建楼房一般用带有保险装置的空气开关代替保险丝,免除了更换保险线时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当电路被保险装置切断时,要首先找到发生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后再接通电路。

三.课后练习

通过课后练习来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第3节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教案 篇7

选修3第二章第2节《分子的立体结构》教案

选修3第二章第2节《分子的立体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2)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关系,杂化轨道理论。 (3)认识配合物理论,了解配合物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2).认识分子的极性与分子构型的关系.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3)能根据配合物结构与配合物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实验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信息处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2)杂化轨道理论; (3)配位键,配合物理论,配合物结构与配合物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实验解释。 [教学课时] 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师生互动: 与学生一起认识形形色色的分子 学生活动:知识整理:运用你对分子的已有的认识,完成下列表格 分子式 分子的立体 结构 原子数目 键角 电子式 H2O CO2 NH3 BF3 CH2O CH4 C2H2 C2H4 C6H6 C8H8 P4 问题发现: 同为三原子分子的CO2和H2O,四原子分子的NH3和CH2O,它们的立体结构却不同,为什么?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PR 模型) (一)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基本知识。 1、中心原子: 学习活动:指出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 H2O CO2 NH3 CH4 BF3 CH2O 2、价层电子对: 学生活动: (1)根据上表中分子的电子式,指出下列分子里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H2O CO2 NH3 CH4 BF3 CH2O (2)根据你对价层电子对现有的知识,价层电子对可分为哪几类? (二)与学生一起认识VSEPR模型 1、VSEPR模型 结合CH4 、CH2O的`立体结构的球棍模型理解VSEPR模型(重点是从键角的角度理解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 2、分类 第一类: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全部为成键电子对。 如:CH4 排斥力:价层电子对相同,排斥力相同; 价层电子对不同,叁键>双键>单键 判断方法: 分子的立体结构 ABn n = 2 n =3 n = 4 第二类: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中除了成键电子对,还有孤对电子对 如:H2O 排斥力:孤对电子对与孤对电子对>孤对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 判断方法:根据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的数目及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的数目确定。 应用反馈: 1、请你应用VSEPR理论完成下表 。 化学式 中心原子含有孤对电子对数 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空间构型 H2S NH2- NF3 CHCl3 CCl4 2、完成课本P40 思考与交流。 回顾小结:略 课外作业: 1、用VSEPR模型预测,下列分子的立体结构与水分子相似的是 ( ) A、OF2 B、H2S C、BeCl2 D、CO2 2、下列分子的立体结构,其中属于直线型分子的是 ( ) A、H2O B、CO2 C、C2H2 D、P4 3、下列分子中,各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是 ( ) A、NH3 B、CCl4 C、H2O D、CH2O 4、下列分子或离子的中心原子,带有一对孤对电子的是 ( ) A、XeO4 B、BeCl2 C、CH4 D、PCl3 5、多核离子所带电荷可以认为是中心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导致,根据VSEPR模型,下列离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的一组是( ) A、NO2-和NH2- B、H3O+和ClO3- C、NO3-和CO32- D、PO43-和SO42- 6、写出你所知道的分子具有以下形状的物质的化学式,并指出它们分子中的键角分别是多少? (1)直线形 (2)平面三角形 (3)三角锥形 (4)正四面体 7、为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空间构型,科学家在归纳了许多已知的分子空间构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十分简单的理论模型――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这种模型把分子分成两类:一类是 ;另一类是 。BF3和NF3都是四个原子的分子,BF3的中心原子是 ,NF3的中心原子是 ;BF3分子的立体构型是平面三角形,而NF3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三角锥形的原因是 。 8、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推测下列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BeCl2 SCl2 SO32- SF6 第二课时 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1、S―P杂化轨道和简单分子几何构型的关系: 杂化方式 SP SP2 SP3 SP3不等性杂化 轨道夹角 180 120 109o28’ 中心原子位置 ⅡA,ⅡB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中心原子孤对 电子数 0 0 0 1 2 3 分子几何构型 直线型平面三角 正四面体 三角锥 V字形 直线型 实例 BeCl2 Hg Cl2 BF3 CH4 SiCl4 NH3 PH3 H2O H2S HCl 2.共价键的分类: 按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分为σ键(头碰头的方式)和π键(肩并肩的方式); 按电子对在两原子核间是否偏离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按电子对来源:正常共价键和配位共价键 按成键情况分:单键,双键和三键 3.分子的极性判断:① 同种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H2、O2、Cl2等。②不同种元素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如:CO、HCl、NO等。③多原子分子的极性主要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若为对称结构,则是非极性分子,若为不对称结构,则为非极性分子。如CH4、CCl4,正四面体型;CO2、CS2、C2H2,直线型;BF3平面正三角形,均为对称图形,因此以上分子均为非极性分子,而NH3、PH3,三角锥型;H2O、H2S折线型,是不对称图形,分子为极性分子。 分子的极性判断也可以采用经验判断规律:对于ABn型的共价化合物,如果化合物ABn中A元素的化合价数的绝对值等于其主族序数,则ABn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非极性分子。如NH3中N的化合价为-3价与其族序数 ⅤA不相等,因此NH3是极性分子,而CO2中C的化合价为+4价与其族序数ⅣA相等,则CO2为非极性分子。 相似相溶原理: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中,如HCl、NH3、H2SO4等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水中。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中,如非极性分子Br2,I2,S等易溶于非极性溶剂CCl4,CS2,苯等中。 【典型案例】 【例题1】.有关苯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正确的是 ( ) A.每个碳原子的sp2杂化轨道中的其中一个形成大π键 B.每个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大π键 C.碳原子的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其它形成三个σ键 D.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与其它形成σ键 【解析】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中的三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碳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形成σ键.同时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 ,他们均有一个未成对电子.这些 2p轨道相互平行,以 “肩并肩”方式相互重叠,形成一个多电子的大∏键. 【答案】BC 【例题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性分子中不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B.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C.非极性分子中不可能含有非极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解析】 A如H2O2中含非极性键,B如Na2O2中含非极性键,C如CCl4是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答案】D 【例题3】 实验测得BeCl2为共价化合物,两个Be―Cl键间的夹角为180°,由此可判断BeCl2属于( ) A.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 B.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 C.由非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 D.由非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 【解析】键角是1800说明分子是对称的,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 【答案】B 第三课时 四、配位键理论简介 请写出NH4+、SO2的电子式。 1、配位键: 其中提供孤对电子的原子叫做 ;接受电子的原子,叫做 。 2、形成配位键的条件:其中一个原子必须提供孤对电子,另一原子必须能接受孤对电子的空轨道。 3、结构式中配位键的表示方法: 4、配合物理论 实验1:观察现象填写课本表格。 (1)配合物: ①中心原子: ②配体: ③配位数: ④配合物的组成:如图 ⑤配合物的命名,关键在于配合物内界(即配离子)的命名。 命名顺序:自右向左:配位体数(即配位体右下角的数字)――配位体名称――“合”字或“络”字――中心离子的名称――中心离子的化合价。 如:[Zn(NH3)2]SO4内界名称为: , K3[Fe(CN)6]内界名称为 , [Zn(NH3)4]Cl2 命名为 , K3[Fe(CN)6]命名为 , Cu(NH3)4]SO4命名为 , [Ag(NH3)2]OH命名为 。 ⑥配合物的结构式可表示为: 实验2: 现象:蓝色沉淀 → 蓝色透明溶液 → 深蓝色的晶体 成份:( )

第3节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2.通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2.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垂线。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苹果落地等。这是为什么呢?

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产生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二、重力的大小

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破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结论: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公式:G = 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于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例题:书11也例题。

三、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四、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巩固练习: 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和“三导”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后作业:完成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和“三导”练习册没有完成 的内容。

小 结:让学生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板书设计:

第三节 重力

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二、三要素:大小:G=mg 方向:坚直向下

作用点: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在它的几何中心

三、应用:重垂线、水平仪

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重力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

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

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kg。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演示:(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四、重心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五、重力的由来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第3节 安全用电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0

①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②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②认识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②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①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②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本课时主要讲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功能,以了解细胞核和生物膜系统的功能为重点,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统一为主线,运用模型、挂图、投影或绘板图等加强直观教学。

2.谈话法: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通过具体事实,启发学生发现、思考相关知识并得出结论。

3.学案导学:见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总体浏览课本P45—P49内容,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相关填空,初步把握本节知识梗概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利用多媒体介绍英国科学家维尔莫特首次用羊的乳腺细胞核注入到另一个已吸出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形成的融合后的卵细胞分裂形成早期胚胎,把这个胚胎移植到第三只母羊子宫内,140多天后,生下了一只小母羊多利,它与原来提供细胞核的母羊几乎相同,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显示多利羊及提供细胞核的母羊的图片。

教师设疑导入新课:为什么克隆羊多利与提供细胞核的母羊几乎相同呢?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

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4图3-20,认真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从中指认出细胞核。教师活动:多媒体显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要清晰显示出核膜(双层膜)、核孔、核仁、染色质等结构。并让学生指认出核膜、核孔、核仁、染色质等。师:(1)核膜由几层膜构成?核孔有什么功能?(2)核仁有什么功能?

(3)染色质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它与染色体是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P46细胞核部分内容,讨论后回答:(1)核膜由两层膜组成,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如蛋白质和DNA等。

(2)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

(3)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和染色体周期性动态变化过程。并指出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它能通过复制传给后代,从而使生物能保持遗传特性的稳定。

课件展示:

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拓展】每个真核细胞都有一个细胞核吗?

【提示】不是,一般来说,一个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但是也有例外,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脊椎动物的骨骼肌细胞中可含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独立的细胞核。

探究二 生物膜系统的组成

教师活动,展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内容。教师投影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学生活动:浏览课本P49相关内容,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细胞中的膜结构有哪些?哪些细胞结构是由单层膜构成,哪些是由双层膜构成的? 2.最常见的膜结构是什么?化学成分、基本结构如何?结构和功能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生物膜系统?

4.分泌的蛋白的合成依次经过哪些细胞器?该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双层膜结构:叶绿体,线粒体,核膜

单层膜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细胞膜 不具膜结构:中心体,核糖体

2.最常见的膜结构是细胞膜,其化学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由磷脂 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从结构特点角度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功能的角度来说,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3.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膜,他们的化学成分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由这些生物膜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4.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该过程说明细胞中各部分结构尽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每一种结构都与其功能相适应,各种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细胞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小结】

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

③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细胞核

二、生物膜系统 1.概念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 3.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上一篇:山游玩作文300字下一篇:坐井观天心得体会整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