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

2024-06-16

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通用9篇)

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 篇1

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

威海市第二中学 慕红梅 2009年7月16日 19:31

收藏

张华于09-7-16 20:23推荐结合实际值得大家借鉴,一起探讨完善这节课

第七节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二)——超重和失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2. 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的条件。3. 会分析解决超重、失重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 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明确生活中超重和失重是常见的现象。2. 亲自体会超重和失重,并能用牛顿定律加以解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超重、失重的解释,明确超重和失重的本质。2. 物理规律重在应用,切不可死记硬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超重、失重的理解及其产生条件;难点是对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过程:

神州五号上天好像就是昨天的事,前不久神州六号也已经安全返回了地面。通过新闻报道,同学都已经知道了很多宇航员的感受和在太空当中的一些生活状态,下面我就看一段我们的航天英雄杨立伟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创建物理情景】

(多媒体展示杨立伟在太空的照片及返回地面后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记 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记 者:压力很大吗?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点,就是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身上。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 者:你什么时候感受到失重?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杨利伟:在船箭分离的时候,感到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尘埃也飘起来了。

提问:上面对话中的“有载荷”、“有压力”、“失重”等是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此处学生的回答可能跳过第一个问题,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没有关系,这些问题可以在后面再解释,这个地方主要是调动同学们的兴趣。学生的回答也可能有很多,比较典型的有:坐电梯;坐海盗船;坐过山车;汽车在下坡的时候等等。)

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类似”的情况,但这些情况我们在课堂上都无法重现,这样吧,我们来做个简单点的。【试验体会】

用手掌托起一叠比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根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由静止突然下降(或快速上升时突然停止),再体会手掌受到的压力根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这个实验可以师生一起进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的动作。)刚才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体会压力的变化,有的同学说体会不是很明显,下面我们就利用你面前的试验器材进行试验探究,用测力计上的示数说话。【试验探究】

试验器材:一个测力计几个钩码(以同桌为一个小组)

试验过程:在测力计下挂钩码,仔细观察测力计静止时,突然上升的瞬间和突然下降的瞬间,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观察结果:(1)静止时,示数不变

(2)突然上升的瞬间,示数突然增大

(3)突然下降的瞬间,示数突然减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然后请同学们起来说结果。【分析论证】 首先我们要对钩码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1)静止时,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如图

受力平衡:T=mg

(2)突然上升时,有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mg=ma

T=mg+ma>mg

(3)突然下降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T=ma

T=mg―ma

【总结】

. 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 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 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思考与讨论1】

1.是否只有上升时,才会超重?分析一下,当飞船返回地面,减速下降时,杨立伟会有什么感受?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N―mg=ma

N=mg+ma>mg

杨利伟会感觉有压力,属于超重现象。

2、如果飞船减速上升会有什么感觉?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N=ma

N=mg―ma

杨利伟会感觉轻飘飘的,属于失重现象。

比较我们分析的两次超重和失重的情况,看看有什么特点,总结超重、失重的条件。【总结】

3. 超重: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注意: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及速度大小无关。

【思考与讨论2】

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达到g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N=ma

N=mg―ma=0

压力或者拉力为0,即如果用测力计测量物理的重量,测力计上的示数为 0,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演示试验】

下方钻孔的饮料瓶装满水,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来 请同学们解释为什么? 太空就是一个完全失重的环境,请问同学们,在太空当中那些物理仪器是不能使用的?(天平、水银气压计、磅秤等)【思考与讨论3】

1. 在超重或者失重时,物体所受的重力是否发生变化了?(学生回答:没有)2. 那么变化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压力或者支持力)

【总结】

3. 注意: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或者失重状态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并不变,变化的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

【练习】观察在体重计上做下蹲运动时,体重计指针的变化。请同学们解释原因。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1.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力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

3.超重、失重的条件:

超重: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失重: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4. 注意: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及速度大小无关。(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或者失重状态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并不变,变化的只是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课后练习】

据报载,我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的质量为63kg(装备质量不计),假设飞船以加速度8.6m/s2竖直上升,这时他对座椅的压力多大?

杨利伟所说的训练时承受的压力可达到8个G,这表示什么意思?

相关评论

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 篇2

一、开发工具

面对繁多的素材, 需经过精心的加工、整理, 方能用于课堂教学。选择怎样的软件作为课件的开发工具, 是做一个好课件的前提。目前市场上可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软件种类繁多, 教师常用的有: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和FlashMX, Microsoft公司的Powerpoint, 汉声公司的洪图, 北大方正的方正奥思, 金山的WPS等。此外, 还有一些软件如:办公文字处理软件Word,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音频编辑软件WaveStudio, 视频编辑软件“会声会影”, 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SMax等。

结合各种软件的特点和本节的内容, 我选择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FlashMX2004, 主要看中它的交互性好和新增的视频组件功能, 教学中在不同内容讲解时跳转简单, 选择方便, 对视频可进行播放处理、重放、暂停等操作, 这样在教学中灵活性大, 可根据学生的反映, 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 而且整个过程不要打开其他程序, 使教学过程更加连贯。

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过程

1. 立项 (需求分析)

(1)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所以我设计了能直观观察的实验装置录像, 不但直观, 而且克服了实验的不方便性。

(2) 克服了传统教学感性素材的不足, 以及现场不好做实验的缺点, 使学生能从录像中既真实又直观地观察现象, 得到实验结论。

2. 教学模式

人类的思维形式主要有三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传统教学中, 很多老师都认为自然科学主要是以逻辑思维为主, 所以在自己的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逻辑思维方式的训练主要是分析判断训练、推理论证训练、演绎归纳训练;形象思维是人们的形象思维活动, 主要包括图形、音响、典型形象等, 思维方式主要有类比和联想;直觉思维是经过长期思考、加上丰富的想象和理性猜测之后产生的思维飞跃, 是抓住思维本质的过程,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图表、动画、音响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并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非常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在现场做些小实验结合实验录像,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课件的主要内容

(1) 上课开始引入一段电影《神话》中表现人在失重状态下的直观情形, 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

(2) 做两个实验:钩码拉断纸带、下降中拉开书本实验。从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的讲解。

(3) 由实验现象提出: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课件可直接显示, 节省教学时间)

(4) 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发生超重?什么情况下发生失重?

播放录像:电梯中放上一架台秤, 台秤上放上物体, 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 可以发现物体发生了超重和失重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 讨论得出超重失重产生的条件。

(5) 为什么会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呢?本质是什么? (通过重复观察录像过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根据牛顿定律解释现象得到本质)

(6) 完全失重的定义和实例。

展示:太空生活实例、牛奶下落实例、杨利伟吃月饼录像,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并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7) 本节知识小结练习。

(8) 实例分析:某同学正站在匀加速上升的电梯里的台秤上, 该同学的质量m=50kg, 电梯的加速度a=0.5m/s2, 试问该同学处于什么状态呢?台秤上的读数为多大?

(9) 提出探究问题:假如你站在体重计上乘电梯, 发现体重计的读数是55kg, 根据自己的情况, 判断一下电梯的运行情况。

三、教后感想

本课的主要设计思路是, 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克服本节教学素材少, 课本形象题材不足, 特别是一些课本演示实验条件缺乏和现象不明显等缺点,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三个班使用本套教学设计, 从学生的听课效率、作业情况来看, 效果非常明显, 更主要的是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对科学知识的渴望空前高涨, 特别是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关注, 以及对太空探索的向往, 这不正是我们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所想看到的吗?

实践证明,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是我们教师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也是一个新的教学法宝, 当然利用多媒体教学也有很多弊端, 如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学生反应过于兴奋, 思想不易集中、不会记笔记等。

四、多媒体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多媒体辅助物理课堂教学, 采取“时延尺缩”“尺延时缩”、抽象问题的形象化、实际问题的理想化, 通过画面切换、空间转动、定格分析等手段, 既方便教师的分析和讲解, 又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对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 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它毕竟是一种模拟景象, 不能代替物理实验。总之, 适时、适当、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将学生带入物理时空,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物理思维, 培养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问题、理解物理概念、正确地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怎样利用好它的优势从而避免它的不足, 还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索、研究, 使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丁平财.新课程物理演示实验资源开发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 (64) .

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 篇3

1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超重和失重”这一生活化物理情境的探究,进一步深化和活化有关牛顿运动定律的有关认知。相关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来界定:(1)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求学生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从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两种现象的原因,并能运用力学规律处理超重和失重的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求让学生结合有关实验的体验,总结归纳超失重现象的有关规律,并从中对有关物理方法和科学思维进行体会;(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要求学生获取科学探究以及团队协作的情感体验,并从中品味到物理探究的乐趣

2教学过程设计

2.1生动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视频播放】视频1.游乐场中“过山车”项目进行中,乘客各种嗨翻天的尖叫和表情;视频2.电影《火星救援》中最后的高潮片断:马特达蒙乘坐“敞篷”火箭升空,火星轨道上其他宇航员以太空行走的方式进行营救。

师:过山车又叫“云霄飞车”,惊险刺激,我们在座的同学是否有关体验呢?火箭升空时,宇航员为什么会因为加速度太大而发生晕厥呢?在轨道上,为什么宇航员能自由漂浮呢?相信你在学完本节内容之后会对上述问题有新的认识。首先,先请你回答一个问题,这两段视频资料涉及怎样一些共同的物理现象?

生:超重和失重。

【课题呈现】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什么?相关规律又如何?

2.2层层铺垫,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问题分解】教师引导式提问:围绕超重和失重这一课题,你认为应该要对哪些问题进行研究呢?学生展开讨论并对问题进行了分解。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习惯积极预设学生对探究目标的分解情况:(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如何界定?(2)超重和失重发生时,重力真的发生了变化吗?(3)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探究铺垫】引导学生对重力有关认识进行回顾并介绍辅助概念:视重。

师:无论是否是发生超重或者失重,我们都需要先处理三个问题,重力因何而发生?重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测定某物体的重力?

生: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重力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有关;重力可以用弹簧秤或台秤测量。

师:如图1所示的弹簧秤和台秤测量的是什么力?是直接对重力进行测量吗?

生:弹簧秤测量的是它与重物之间的拉力,而台秤测量的是它对重物的支持力,因此,它们对重力的测量都是间接测量。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的重力与弹簧所提供的拉力(或台秤的支持力)等大反向。

教师总结并引发思考:上述情境中,我们将“弹簧秤的拉力大小或台秤的支持力大小”定义为“视重”,即看上去的重力。当物体处于平衡的时候,视重与实际重力相等。那么,如果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视重与实际重力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如果物体处于非平衡态,视重和重力不相等。

【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同学之间相互配合,一学生将弹簧提着钩码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另一学生观察这一过程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实验细节:初始状态系统静止时,弹簧秤指针位置稳定,与以前所学相符,即示数为钩码的重力;弹簧秤上升过程中,指针先向下后向上,说明拉力的大小先变大后减小;弹簧秤下降过程中,指针先向上后向下,说明拉力的大小先变小后变大。

师:实验过程中,钩码的重力有没有变?弹簧秤的示数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生:钩码的实际重力没有发生改变,弹簧秤的示数表示视重的大小。

师:也就是说刚才的实验过程中,视重有所波动,而实际重力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对上述视重大小变化的情况进行分类,视重大于实际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视重小于实际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对超重和失重这两个词中的“超”和“失”二字,你有何认识?请彼此讨论,交流你们的看法。

学生相互讨论,教师适时介入各组讨论,以了解学生基于超重、失重以及视重等概念的理解情况,并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

师:请回忆一下之前的实验场景,你能说说哪些情况下发生了超重现象?3L有哪些情况下发生了失重呢?

生:弹簧秤提着钩码上升的过程中发生超重现象;向下运动时发生失重现象。

师:再好好想想,刚才的实验中,上升阶段只有超重吗?下降过程中也只有失重吗?

这是学生最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教师务必让学生自我总结,及时将相关错误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引起他们认知上的顿悟。

生:上升过程中,弹簧秤示数先变大后变小,即先超重后失重;下降阶段,弹簧秤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即先失重后超重。

师:正确。超失重现象与上升或下降没有关系,那么具体说来和什么有关呢?动力学中联系运动和受力的桥梁是哪一个物理量?是加速度。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来整理加速度与超失重的相互关系,看看它们之间有何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1,并要求学生完善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归纳,并总结现象发生的条件。生:结合表格可知,当加速度向上时,物体发生超重;当加速度向下时,物体发生失重。

2.3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认知提升

【理论验证】

师:您能结合运动状态进一步分析钩码受力特点吗?

师:失重情形中有一种特例,即a=g时,F=0,这一现象称为完全失重。

【深化认识】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电梯向上启动时,物体处于超重情形;电梯向上减速时,物体处于失重;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对应超重过程;火箭进入轨道后,宇航员飘来飘去的场景其实是一种完全失重,当然这一现象的解释还需后续阶段的学习。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超失重的概念以及规律,并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交流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收获,最后布置作业。

3几点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基础和认知习惯,在充分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引领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概念的总结和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过程当中,有效体现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探究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在积极全面预设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同时,也留有灵活生成的空间,实际教学过程学生反响很好,效果显著。从这节课的设计,笔者总结出要想较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设汁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分析学情和教材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高中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制定教学目标也是实现“深度学习”不可缺失的前提,如何制定目标呢?笔者认为与教材与考试的要求相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显得更为重要,在制订目标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理解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确保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学生主观兴趣上想完成的,客观学习能力上是能够完成的,学习目标上应该完成的,这样才能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展开。在考虑学生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不同知识的学习要求必须具体。

(2)注重物理实验情境的创设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篇4

【课题】超重与失重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

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

(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

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

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我通过改装弹簧测力计,制作了简易的超重与失重演示仪,让学生切身地、直观地感受超重与失重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超重和失重的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超重和失重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分析解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

(1)实验法

本节课注重以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分析归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和本质,突出学习重点。

(2)讲授法

通过教师形象生动、富有引导式的讲解,辅以实验演示、图片等,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同时综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并自己尝试分析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物理思维。

3.教学媒体设计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像等,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材料,同时通过自制教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自制超重与失重演示仪、钩码、纸带、弹簧测力计等。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壁开一小孔,用不干胶将其封住,内装有色水。

【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1.游戏表演:神奇的水瓶。

教师与一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矿泉水瓶

2.趣味实验引入,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与学生用纸带拉着钩码向上运动。

教师撕开不干胶,有色水成抛物线流出,让水瓶自由下落。

提出问题:水瓶下落过程中水会不会流下来?会不会流到志愿者的脸上?

提出问题:能不能用一个手把纸带拉断?为什么纸带一开始能承受钩码的重力,而当我们用力向上拉的时候它却断了?而有的同学的纸带却没有断?

学生穿前后贴白纸的塑料雨衣站于水瓶下前方,让水流从其上方流过,流到其背上。

水瓶从学生面前自由下落。

学生动手用纸带拉钩码向上运动,体会趣味物理。

用已有认知和该实验现象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生活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为课堂教学埋下伏笔:为什么水瓶下落过程中水没有流下来?为什么有同学的纸带没有断?

【创设情境,理解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借助课前的实验,逐步分析,让学生层层递进地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

提出问题:刚才实验中纸带断了说明什么问题?表示的是什么力增大呢?

力。

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学生回答:力变大了。是钩码对纸带的拉

学生思考,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正确的认识: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的是钩码对它的拉力。

超重与失重。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

【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感受

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钩码,使其上下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提倡组内交流讨论。

请一组同学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超重与失重?它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共同合作,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能力。

下运动时,读数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弹簧测力计上

【实验演示,分析解释】

1.利用自制超重与失重演示仪,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分析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情况。

提出问题:在上一个实验过程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解决?

察与思考。

得出结论:发生超重与失重取决于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

引导学生思考改进方法。

介绍超重与失重演示仪,引导学生注意观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总结 无关。

学生回答:指针变化太快,很难及时观察。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为了弥补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太快以至于学生不能清晰地观察到超重与失重的受力情况,通过改装弹簧测力计,自制超重与失重的演示仪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超重与失重现象,并学会分析物理现象的本质,得出物理结论。

【学以致用,拓展提升】

1.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状呈绝对球形,冷却后可以成为理想的滚珠。

2、现代技术的应用

在失重条件下,熔化了的金属的液滴,形

物理走向社会。

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 学生回想与讨论:生活中超重与失重的应

给学生讲解现代技术中超重与失重的应用。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所包含的物理本质,同时了解我国的航天技术。

《超重和失重》说教学设计 篇5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利用火箭为其它国家发射卫星.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关于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卫星的考题越来越多.对超重和失重知识考查,既可测试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掌握程度,又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核心知识

1.超重与失重的概念<我们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小于它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如果压力或拉力为零,称完全失重).2.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我们把物体所受重力称实重,而把其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超重和失重只是视重随物体所处的状态而发生了变化,而实重并无改变.因为重力是由地球吸引产生的,决定于距离、质量、位置等因素与运动状态无关.引起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是系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决定着是超重还是失重.即系统的加速度如果与重力同向,则产生失重,相反则产生超重.所以在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时,对加速度方向的分析是关键.超重和失重的处理。超重和失重是物体运动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完全属于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

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创造力、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失重现象。[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讲练、启发式、探究式。

[教具准备] 弹簧秤、重物、体重计、下面扎孔的塑料瓶、录象图片资料。[教学设计与构思] 为了使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这样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做:在弹簧秤下挂一砝码,当保持静止状态时、向上加速时、向下加速时,让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与钩码重力的大小关系。再让学生观察课件:仿照电梯的加速和减速各种情况,把托盘秤放在电梯中,通过观察托盘秤示数变化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所受的重力的现象叫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所受的重力的现象叫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的情况叫做完全失重。再从受力角度分析托盘秤示数变化的原因,使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超重或失重的解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般选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通过下面这个题的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超重或失重现象。在升降机(电梯)中测人的体重,已知人质量为,当升降机以>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g取10)

在上题中,如果升降机以2.5m/s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时,测力计的示数又是多少?;前例中,如果升降机在静止时,悬挂升降机的钢索突然断裂,升降机自由下落,测力计的示数又是多少?;前例中,如果升降机以2.5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测力计的示数又是多少?;在分析超重和失重问题时,加速度是关键。物体的速度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它包括可能的两种运动情况: 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它包括可能的两种运动情况: 向下加速运动或向上减速运动。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从而使学生明确:超重不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失重不是物体的重力减小,完全失重不是物体的重力消失。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只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或小于)重力的现象。;总结: a、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产生超重现象。b、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产生失重现象。当 a=g时,完全失重。

c、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d、物体的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时,也会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超重、失重、视重和重力的区别

1、超重和失重是一种物理现象。

2、视重是指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或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是可以改变的

3、物体的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重力不变。规律:视重>重力;超重状态视重重力;a竖直向下;失重状态
超重还是失重由a决定,与v方向无关;问题:航天飞机在起飞阶段和返回大气层后下落阶段,机内的宇航员是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处于失重状态?;航天飞机起飞阶段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返回大气层的下落阶段,是减速的阶段,所以加速方向也向上,可见,在起飞和降落阶段,宇航员都处于超重状态.举几个关于生活中超重与失重的例子.;通过下面这个题的训练,使学生能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判断。学生演示:由学生在台秤上先静止然后突然下蹲,观察台秤示数的变化。先全班讨论,再从受力角度分段分析得答案。

1、一个人站在体重计的测盘上,在人下蹲的过程中,指针示数变化应是A.先减小,后还原B.先增加,后还原C.始终不变D.先减小,后增加,再还原
解析:人下蹲的过程经历了加速向下、减速向下和静止这三个过程。在加速向下时,人获得向下的加速度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F=ma,N=m(g-a);mg由此可知弹力FN将小于重力mg。在向下减速时,人获得向上的加速度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N<-mg=ma,N=m(g+a)mg下面一个题先让学生动脑动手,最后再统一答案规范解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

超重和失重 说课稿 篇6

[新课导入] 在上新课之前,和大家先做一个小小的实验:首先,请大家拿出两本书,放在桌面上分页地交叉在一起,可以逐页交叉,也可以两页或三页,好,现在大家站起来水平的用力拉,可以放在桌面上拉。找同学说说感受,不能拉开,拉开了?什么感觉,很费力。

有的同学拉开了,有的没拉开,拉开很费力。那有没有巧妙的办法将其拉开呢? 学生:、、、、、、、、、师,看看这样的办法,下落过程将其拉开。

师:好,为什么下落过程能拉开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研究今天的内容。

二、超重和失重

问题情境:如果给你一个弹簧秤,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怎样由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物体挂在弹簧挂钩下,保持物体静止,再来读取弹簧秤的示数。生:这是因为当物体挂在弹簧秤下静止时,物体处于受力平衡状态,重力的大小和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相等,而实际上弹簧秤测量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在这种静止的情况下,拉力的大小是等于重力的.

那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弹簧秤或托盘秤的示数都能显示物体重力的大小呢?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在电梯里称量物体的重量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观光电梯中摆放着托盘秤,挂着弹簧秤。当电梯静止时指针在这个位置,当指针顺时针偏转时,表示物体对托盘秤的压力变大,当指针逆时针偏转时表明物体对托盘秤的压力变小。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秤来观察,同时托盘秤后面有等宽的瓷砖,可以以瓷砖为参考系判断电梯运动情况。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两秤的示数在变化,2,一会变大一会变小。师:大家看到的是不是这样的现象啊?

师:好,我们看到的的确是这种现象,我们发现有时好象物体的重力变大了,有时物体重力好象又变小了,难道物体的重力真的变化了吗?

生: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

师:那为什么弹簧秤和托盘秤的示数却发生了变化呢? 原因是:当物体随弹簧秤或托盘秤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产生了加速度,此时物体受力不再平衡,拉力或压力的大小不再等于重力,所以秤的示数发生了变化.

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力是没有变化的,只是拉力或压力发生了变化。我们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叫做物体的视重,而把物体的真实重力称为实重。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视重等于实重。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视重就不再等于物体的重力,而是比重力大或小. 在物理学中,我们将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而将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感悟生活: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亲身体验过超重或失重?在哪里体验过?哪位同学说说,什么感觉?

好,和老师的感觉一样。通过刚才的录像我们发现电梯里面的确有超重和失重现象。从指针偏转看有时候超重,有时候失重。热爱求知的人都会这样的习惯只看到现象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透过这个现象看其本质。那么究竟什么时候超重?什么时候失重呢?

也就是说: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就以电梯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来探索发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首先我们应了解电梯的运动情况,实际上电梯在上升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加速上升、匀速上升、减速上升。电梯下降过程可分为:加速下降、匀速下降、减速下降。

我们知道,观察并记录现象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那现在我就反复播放录像,大家观察。在电梯运行的这六个阶段到底什么时候超重什么时候失重?也就是具体任务是:观察并记录超重或失重现象都发生在电梯运行中的哪些阶段呢?再次提醒同学们呢托盘秤指针顺时针偏转表示物体对托盘秤的压力变大,指针逆时针转动表示压力变小。

师: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结论? 提问:学生回答,有问题的换同学补充。师:好,那大家同不同意以上几个同学的说法?

师:刚才同学们的记录显示了电梯运行六个阶段中的超重和失重情况。那同学们你们凭借刚才的观察你猜想:超重和失重到底和电梯运行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有关系呢? 生:回答,1,跟加速度有关,师:还有没有其他看法?电梯运行有时加速有时匀速有时有减速,加速度如何变化的呢? 生:跟加速度方向有关系?

师:问,你凭什么说跟加速度有关系,你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生:从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加速或减速时,物体不平衡,说明某方向上有力。还有没有不同观点,讨论一下,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即理论上进行分析的,这当然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来分析一下。

既然,同学们说跟加速度有关或速度,那你们就将这六个阶段的加速度情况分析出来。师:具体任务是:分析猜测的物理量在这六个阶段的情况,结合表格分析总结寻找得到什么规律呢?大家交流讨论一下。有不明白举手提问。

师:从动力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刚才我说,能不能分析这六各阶段的加速度情况?通过表格探究和加速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

3、产生条件:

(1)超重产生条件

a向上

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2)失重产生条件

a向下

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师:为什么会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呢?我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来定量计算一下在超重和失重情况下物体的压力或拉力到底是多少呢?现在我们看题:

以电梯中托盘秤所放物体为研究对象,已知物体的质量为m,升降机加速度的大小为a,根据下列五种情景,求物体对托盘秤压力分别是多少?(重力加速度为g)

情景一:电梯匀加速上升;

情景四:电梯匀减速下降;

对重物受力分析如图: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合 = F — mg = m a 故:F = mg + m a > G因此产生超重 情景二:电梯匀减速上升; 情景三:电梯匀加速下降;

对重物受力分析如图:以加速度a加速下降 F合 = mg — F = m a 故:F = mg — m a <mg 因此产生失重。此时,物体对托盘秤的压力小于自身重力。同学们设想,如果压力逐渐减小,减小到零时,电梯发生了什么? 回答都有道里。缆绳断了,台秤坏了。等等。

实际上此时电梯a=g向上的支持力F=0时,我们把它叫做完全失重状态。那么电梯到底处于什么情况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了。

师:我们在平时工作学习中哪位同学体验过完全失重所带来的感觉呢?没有。看过没有?

学生:看过,在哪里?没看过。

师:那想想处于完全失重该处于什么样呢? 让我们看一段视频。其实在太空舱里所处状态为完全失重状态,我们看一看我们的宇航员是怎样进行失重训练和在太空工作的。其实在这种完全失重状态下可以进行很多地面上无法进行的实验,如,1985年第一位美籍华人王赣骏在太空舱里研究了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状态,发现他是球形。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实验能够证明一下这个状态呢。矿泉水瓶实验。水之所以会流出是因为水对瓶底有压力作用。当矿泉水瓶自由下落时,谁还会流出吗?用刚才所学物理规律判断一下。学生:不会流出。看来,我们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能够判断出未知的物理现象,那我们看是不是这样呢?注意观察,水平下落很快,顺手拈来的物品做实验也要注意实验的规范性。这个不太明显。回去自己做一下。

好,这回我们来一个不带水的实验。我们研究研究身边现象,人下蹲过程到底是超重还是失重?站起的过程呢。

学生:失重、观点一样、先失重,平衡,超重。

师,用力传感器研究一下,横坐标时间,纵坐标表示力。怎么研究呢,钩码代表人将钩码和人看成整体,找一位同学,老师教你下蹲就下蹲,站起来就站起来,迅速点。好,出来了这样一条图线,看先是平行线表示什么意思,往下凹曲,向上凸起又是什么意思?最后该同学站起没动,图线平行线又是什么意思?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超重和失重,知道了产生条件当加速度向上时发生超重,加速度向下时发生失重。我们也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了理论分析,知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超重失重的实质是物体重力没有变只是拉力压力在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课前的实验,为什么在下落过程就能将书轻松的拉开了。

作业1,刚在所做图像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作业2,自制土天平,挂上不同质量钩码,不能水平,那将其自由下落时能不能处于水平状态。回去动手做一下,然后在进行理论分析。

板书设计:

§4.7超重和失重

1.超重:视重大于实重

条件:a 向上

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分析:F – mg = ma → F = mg + ma

2.失重:视重小于实重

条件:a向下

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分析:mg – F = ma →F = mg-ma 完全失重:a=g 向下 F=0 实质:是物体重力没有变只是拉力压力在变。

我们看,无论超重还是失重向上的拉力的表达式都可表示成

F = m a + mg,我们知道物理规律除了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用直观的图像来表示。在上面的公式中,加速度和力是一次函数关系,这不仅让我们想到数学中的一次函数表达式y=kx+b,这个函数在x-y坐标系中应该是一条直线,画出直线。这条直线和坐标轴有两个交点,说明每个交点的坐标值。力和加速度的关系也是一次函数关系,那我将图像中横轴改为a,纵轴表示F。好,我们借助这个图像进一步分析这条图线和两坐标轴的交点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一二象限的图线表示什么含义?讨论一下;回答;讨论分析。

超重或失重中“ma”的妙用 篇7

超重或失重现象,仅仅是一种表象,好像物体的重力时大时小,其实物体的重力是不变的,只是拉力或支持力的增大或减小,是视重的改变,而视重的改变量ma在解题中若能巧妙地应用,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例1.某人在以2.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的升降机里,最多能举起80kg的物体,问:

他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质量为多少的物体?若此人在一匀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最多能举起40kg的物体,则升降机上升的加速度为多少?(g=10m/S2)

分析:设此人在地面上的最大“举力”(人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F,那么他在以不同的加速度运动的升降机里最大“举力”仍是F不变,即视重不变。

在匀加速下降的升降机里失重:ma=80×2.5=200N,他在升降机里最大“举力”F=800-200=600N。故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600N的物体,即60kg的物体。而在匀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中最大“举力”仍是600N不变,超重ma=600N-400N=200N,所以a=5m/s2

例2.如图1示,物体m静止在斜面上,若斜面向上以加速度a做加速运动时,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求物体所受斜面作用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分别为多大?

分析:斜面向上做加速运动时,物体发生超重现象,竖直方向超了ma,视重为m(a+g),所以物体所受斜面作用的摩擦力f=m(a+g)sinθ,物体所受斜面作用的支持力FN=m(a+g)cosθ。

例3.如图2示,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框架B质量为M,圆环A的质量为m,在下述情况下求物体B对地面的压力。

(1)圆环A以速度v匀速下滑时;

(2)圆环A以加速度a(a

(3)圆环A自由下滑时。

分析:

(1)系统内没有物体做加速运动,既不超重,也不失重,B对地面的压力FN=Mg+mg。

(2)当A以a加速下滑时,A失重ma,B静止,既不超重,也不失重,故整体失重ma,B对地面的压力为Mg+mg-ma。

(3)当A以g自由下滑时,A完全失重,B静止,既不超重,也不失重,故整体失重mg,B对地面的压力为Mg+mg-mg=Mg。

例4.如图3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一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上原来静止(或匀速下滑),现以加速度a匀加速下滑,则地面对M的支持力如何变化?

分析:原来物体m静止(或匀速下滑),则地面对M的支持力N=Mg+mg。

现物体m以加速度a匀加速下滑,如图4示,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ay=asinθ,是失重现象,失masinθ。即:地面对M的支持力N减小了masinθ,所以地面对M的支持力N=Mg+mg-masinθ。

例5.一铁球被两弹簧拴住,如图5示,静止时,两条竖直的弹簧均被拉长,当固定弹簧的木箱由静止开始向下做加速运动时,两弹簧长度如何变化?

分析:木箱由静止开始向下做加速运动时,有向下加速度a,铁球失重,失ma,使上面的弹簧变短,下面的弹簧变长。

由以上例子可看出在解题中巧妙地应用ma要比常规方法简便多了,关键是理解ma的物理意义。

参考文献

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

b:分析题意:

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则:F支=G+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压=F支=mg=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2:总结得到:

(1)当物体也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3、用类比法得到: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4、巩固训练:

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棚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最小:

A:升降机匀速上升;

B:升降机匀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机匀减速上升,且a=

d:升降机匀加速下降,且a=

121213g g g

5:解答本课上的思考与讨论:

三、小结:

1:

叫超重;

叫失重;

叫完全失重。

2、产生超重、失重及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3、产生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压力、拉力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四、作业: 课本练习六

五、板书设计:

失重的荣誉读后感 篇9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动物和人相似,都有深厚的感情。维奇两次抱起了拉拉的功劳,但在第三次行动中,拉拉为了保护维奇,不计前嫌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子弹,为了维奇赢得了时间,自己却身负重伤。故事中的拉拉尽管外表普通,但是它的宽容让我们看到了它的美丽。正是因为有了拉拉这种宽容的精神,才会让警方成功地破获了那场抢劫案;也正是因为有了拉拉的精神,维奇那颗自私的心才会打动,最后诚恳地向拉拉道歉。

警犬拉拉的表现让我想起学校里的情景。在学校,有的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而闹矛盾,甚至大打出手,同学之间不和睦,班级之间不和谐。如果有了宽容之心。同学之间就一定能友好相处。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计较。如果一方能宽容一方,迟早会感到他人的。警犬都能如此,我们人类不更应该宽容吗?

上一篇:伏安法测电阻教学心得下一篇:(检验类专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考核试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