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女和她的幼儿园散文

2024-10-21

外孙女和她的幼儿园散文(通用10篇)

外孙女和她的幼儿园散文 篇1

他和她的抒情散文

或许是偶然,抑或是命中注定,谁说得清?就这样相遇了。没有寒暄,也没有曲折的情节,就这样不期而遇。

在细雨飘飞的秋天,街上行人很少,寂静得有些瘆人。偶尔过去一辆车,无声无息的,像幽灵。她在等公车,细雨秋风中,没有带雨伞的她有些瑟瑟发抖,显得莫名的孤单。

他走过去,把雨伞递给她说:“放学啦,咋这么晚?”她有些受惊,不敢接,怯怯的说:“嗯。”“咋不带雨伞?秋风秋雨的,很伤人的,拿着吧,我家很近,不妨事的。”她犹豫了一下,接过雨伞说:“您天天打这儿过吗?”他笑了笑说:“是呀,这是我回家的路,还打算还给我吗?小丫头!”说完哈哈大笑。她一下子红了脸,低下头,小声说:“一定要的!”“好吧,”他大声说,“就这样”。说话间他一头扎进雨雾中,一身洗得发白的.风衣不耐烦的翻飞着,忽拍着细雨。

平淡的日子,平淡的生活,就这么静悄悄地流淌。他们淡淡的友谊也慢慢地延伸,不轻不重,波澜不惊。遇见了,笑一笑,打声招呼,久不见了,打个电话,问候一声。

岁月的刻刀,不倦地雕琢着年轮。像所有人一样,他们渐渐长大、工作,各自成家,但还是像以前一样,过一段时间会问一声好。也没有过多的语言,唯一的改变是他叫她敏,她喊他哥。

再后来,都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的沉重、琐屑,人群的无奈,都让他们疲于应付,这种简单的问候也逐渐稀少。也不是忘记,彼此的挂念还在心底。

光阴带来了新生,也催老了他们。乳燕已经长大,开始飞离旧巢,都去外面寻找新奇的世界了。留下已经步入暮年的他们。在各自送走了自己的爱人后,陷入孤单的他们,慢慢地就靠回忆打发余下的人生。不肯尘封的记忆,在静夜翻腾,他们隐隐约约地记起,在这个城市的另一端,还有一位故人。

一个电话,牵动了近半个世纪的思念。逝去的关心,也变得那么迫切,仿佛要把所有的歉意都补回来。

逢年过节,他们会相互走动,也不再理会旁人的迷惑。彼此的生日也都会让他们兴奋、期待。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也会相约去湖边走走,看看朝阳,看看落日晚霞。

生老病死,这是谁也避不开的,也许是年少操劳,也许是不堪岁月的风霜,他躺下了,那么突然。

儿女在外奔忙,不能时时守候在身边,只是在病情突变的情况下,才飞回来照看几天,最后只能长期住院,请专门的护工照顾。她也时不时过来帮忙。

护工毕竟只是护工,总有思虑不周之处。她心疼哥哥,只好亲自服侍,但夜晚还是必须回家的。因为他不允许,毕竟她年纪也不小啊!

冬天来了,是个离别的季节。一天,他好像有一丝感觉,对敏说:“妹妹,今天多陪陪我”。敏点点头说:“好哇,哥哥。”

生命的时钟,点、点、点、点……不肯停歇,一阵清醒一阵糊涂。他自知时间无多,艰难地抬起手。敏赶紧伸过手接住说:“哥,你要啥?”他闭着眼说:“不要啦,哥恐怕得走了,就留下你,心疼。”敏含着泪水说:“哥,你别担心,会好的。”他动了动手指,示意她不要说。“哥先走了,在桥头等你,一定的!我们手拉手,就找一个妈,可好?”敏拼命的点着头说:“嗯嗯嗯嗯,敏一定会找到哥哥的。”说完泣不成声。

深夜的病房中,传来长长的一声叹息。他走了,带着遗憾,带着眷念,也带着一丝希望,走了。敏拉着他的手,静静地伏在他身旁。夜,好长哦,好像没有尽头。她渐渐地,也停止了呼吸,一络花白头发垂在他还紧握的手上。

起了一夜的风,停了。静谧中,只有沙沙沙的声音。啊!下雪了,她好像要掩盖掉世间所有的丑陋,只剩下纯洁!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那一世

她是水中静等的蓝莲

而他只是路过

那一世

她是飘落在他肩头的雪花

却被他不经意间弹洒

今生

她是一颗晶莹纯净的露珠

而他却是引爆她一生的朝阳

相遇

刹那的温柔

他们约定

如果有来生

奈何桥上等

如果有来生

错过人间无数

也不能再错过伊

“春蚕奶奶”和她的“保姆孙女” 篇2

那是十年多前,71岁的孙世英正在家里看书。这时,大女儿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位拎着行李的乡下女孩,这姑娘身材矮小,衣着朴素,看人的眼神怯生生的。孙世英看到她的第一眼,便生出了怜爱之心。

女孩叫周邦燕,是来自四川青川县的小保姆。初进孙家时,她连米饭都蒸不熟,做家务更是笨手笨脚,孙世英耐心地指点她从做饭学起。

两年后,邦燕做起家务来已经驾轻就熟了,孙世英觉得把时间浪费掉太可惜了,不如用这些时间学点东西。

孙世英想应该教给邦燕一些护理知识,因为她将来也会做母亲,如果能提前掌握一些孕妇孕期的保养、新生婴儿的照顾,以后一些简易病症的处置常识,会对今后的生活有很大帮助。于是,她决定教邦燕学些“解剖生理”方面的知识。

对于孙奶奶这个提议,邦燕起初不是太感兴趣,她觉得自己又不当医生,学这些东西也没用。但她又不愿驳奶奶的面子。

于是,每个星期总有两个下午,这一老一少就伏在客厅餐桌上学习,内容包括:月经是怎么来的,婴儿是怎么孕育的,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知识,还有消毒步骤和营养学等。孙世英离休前做过多年妇产科主任医师,主编过妇产科护理教材,也在妇产学校教过不少学生,因此,教起邦燕这样的学生更是得心应手。

尽管是“业余学校”,孙世英也毫不放松要求,她要求邦燕每堂课都要做笔记,下节课开始前要先通过测试,直到过关后,才能开始讲授新的知识。

渐渐地邦燕从这门课里找到了乐趣。有一次,一个孕妇来孙世英家里做客,顺便咨询些孕期应该注意的事项,孙世英不但一一解答,还拿出听诊器帮孕妇进行检查。邦燕在一旁饶有兴致地看着。这时,孙世英摘下听诊器,让邦燕也来听一下孕妇的胎心。按照孙奶奶的指点,邦燕竟听到了胎心的跳动,她觉得太神奇,太有意思了。

三个月后,那位孕妇产下了一个男婴,孙世英带着邦燕去看望他们,并教给年轻妈妈哺乳方面的常识:“小孩吃奶前,得先把乳头洗干净,如果奶头凹陷小孩吃不上,你就用吸奶器把乳头给吸出来,让小孩再吃,这一次吃左边的奶,下一次吃右边的奶,如果不这样,那边的乳房就容易得乳腺炎。”

做小保姆的娘家人

一晃,邦燕来北京已经4年,24岁的她依然像浮萍一样漂在北京。为了自己的归宿问题,邦燕偷偷哭过。

替邦燕着急的还有孙世英,她给邦燕介绍的第一个男孩来自河南,来北京已经五年多,在建筑工地当油漆工,也算是个手艺人。约会回来,邦燕红着脸说,他长得还算齐整,也是个能吃苦的人,只要他没意见,我们就处着呗!

没想到,半年后那个男孩提出了分手,理由是家人看到邦燕的照片后,嫌她个子太低,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

两年内,孙世英给邦燕介绍了好几个对象,都没有成功。1997年秋天,孙世英又给邦燕介绍了一个一米八的男孩。小伙子十几岁就来到北京打工,家里条件不太好,但他勤快、善良,人品很好。

邦燕抱着无可无不可的心态,和那男孩见了面。没想到,两人竟很谈得来,感情发展很快。1999年春节前,在孙世英的催促下,邦燕和那个男孩结了婚。她在北京的亲戚只有表妹一个人,孙奶奶便成了她的娘家人。孙世英像自己的孙女出嫁一样,为邦燕置办了一桌酒席,还把一台25英寸的彩电作为陪嫁。

在酒席上,邦燕拉着新婚丈夫小张,双双跪倒在孙世英面前,叩谢老人的如山恩情。邦燕噙着泪说:“没有奶奶的照顾,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会把您当亲奶奶一样孝敬!”孙世英拉起一对新人,感慨得老泪纵横。

“保姆孙女”成了金牌月嫂

婚后第二年,邦燕便有了女儿。孙世英觉得再留她不合适了,就让她搬出去独立创业。

北京房租昂贵,在孙奶奶的帮助下,邦燕和丈夫在附近租了间十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开始了新生活。

一天,孙世英让新保姆陪她来看望邦燕,看到邦燕心事重重。在孙奶奶的再三追问下,邦燕才透露,丈夫已经有一周找不到活儿,孩子的奶粉钱也成了问题。孙世英掏出两百块钱,让邦燕先用着,她说,小张这样打零工也不是办法,得找个稳定些的工作才行,回头我给他问问。

一周后邦燕接到了孙奶奶的电话,说是有个在物业公司做保安的工作,让小张过去见一下经理。邦燕高兴地连声说好。第二天,小张就去见了经理,他1.8米的大个子,再加上身材魁梧,经理觉得是干保安的好料儿,当即拍板要了他。就这样,邦燕的丈夫终于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邦燕通过家政公司找了份工作,在一对白领夫妇家里做月嫂,帮着护理他们刚出生的女儿,月薪2500元。邦燕手脚利索,又有理论做指导,起初做得很顺利,可还是遇到了很多新问题。

有一天,产妇因奶水过多,乳汁不通,乳房胀痛,憋得她直冒汗。邦燕赶紧给孙奶奶打电话。孙世英指导她,先是轻轻地从乳房四周向乳头的方向按摩挤压,帮助疏通乳腺管,挤出部分乳汁后,再用柔软的毛巾蘸冷水外敷于乳房上,随后配合轻柔的按摩和拍打动作,使乳房和乳晕软化,减轻胀奶感,并用吸奶器排出淤积的乳汁,以防止乳腺管堵塞,导致乳腺炎。邦燕一通忙活,终于把产妇的乳汁疏通了。

在孙奶奶的指点下,邦燕采取饮食疗法、中药疗法,彻底解决产妇乳房胀痛的困扰。此后,只要产妇或婴儿出现异常情况,孙奶奶都能给出解决方法,让邦燕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邦燕第一份工作干了两个月,雇主对她非常满意,除了正常工资外,又封了1000元的红包,以示酬谢。两个月就挣了6000块钱,这在当时已算是很高的收入了。

此后10年间,在孙奶奶的指点下,邦燕先后护理了近百名新生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做事麻利,厨艺精湛,征服了许多挑剔的雇主,成了家政公司推出的“金牌月嫂”,而她的收入也水涨船高,甚至比很多白领还高。

漂泊的女人和她的香烟散文 篇3

在许多人的眼里,香烟,有时会为忧伤的女人增添无穷的妩媚。在许多人的眼里,一支纤细的香烟,代表了那些女人飘逸的风情。

咖啡馆里,你隔座相望,一个女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已经很久了。没有人陪她说话,也没有人在这个时候去试图打扰她。你只是见到,女人,她迷离的醉眼乜望,忧郁的唇边有青烟徐徐。。。

你知道,就是此刻,对女人而言,酒,已多余;话,已多余;情,已多余。

她是在思考,还是在回忆? 她是在思念,还是准备哭泣?

女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去抽烟的,女人必然是在心里痛得麻木了才去抽烟。

女人在抽烟。你知道,女人到这里来抽烟,不是为了摆出优雅的姿势给别人看的。女人抽烟的姿势即便优雅,也是因为她的灵魂优雅。

你深信,泼妇是不能有这种优雅的,泼妇只会双手叉着腰,去表情丰富地骂街。

这个抽烟的女人,她仿佛是被上帝遗忘了的天使。

她忧伤,她却好像不愿去对别人诉说;

她悲愤,她却不肯破坏了自己的修养;

她困顿,她却不愿意让别人看出自己的萎糜。

她于是抽烟。

她于是找一个陌生的场所来抽烟。

她于是躲到这个所有人都觉得温馨浪漫的地方来抽烟。

可是,她却是孤独的。

女人把孤独和忧伤深深隐藏在心底,面前放了一杯咖啡,静静地抽烟。

咖啡已经凉了,她还不时去搅拌。 香烟已经燃起,她却在久久地沉思。

抽烟的女人,她象是桃旁的孤杏,有一种袭人的清丽别致; 抽烟的女人又象是脱俗的女人,她的内心,应该坚强而孤傲; 抽烟的女人,应该是女人中的女人。

是的。她的家庭或者遭遇了重大的变故;她的夫君或许已经心有旁属;她的事业或许已至穷途。。。。。。 又或许,她背井离乡,在异地长久的漂泊,却至今没有遇到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男人。。。。。。

她必然已经万分愁苦,可身边却没有真正关心她的朋友; 她必然已经是非常的无助,可是,她身边一群所谓的死党,却已经悄悄的离开了她的视线; 她必然已经放弃了挣扎,否则,她怎么会糊涂到把有毒的烟雾往鲜嫩的肺腔里灌输?

抽烟的女人好可怜,可是,有些没心没肺的男人,却偏偏说她可爱; 抽烟的女人甚至会令人尊敬,可是,却偏偏有一些神情可恶的人们,在人前背后对她们恶语中伤; 抽烟的女人很可惜,可是,写这篇文字的.鬼鬼郎君,却只有在冷雨凄凄的半夜里,远远的陪她们抽着烟,用这种同样可怜的方式来为她们鸣一鸣心中的不平。

一个命运象浮萍一样的女人,在承受了所有的伤害和磨难之后,没有一个人来真心帮助她,没有一个真正的知己来听她倾诉。在清冷孤寂的夜晚,睡又睡不着,又不知道明天的路在哪里,她不躲起来抽烟,你叫她做什么?

青烟袅袅,黛眉微锁,红颜命苦。

她在青春浪漫的时候,满怀了对生活的憧憬,满怀了对社会的信任,本来不过是想要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或者,是为了找个机会来实现自己在学校里就暗埋心里的抱负。 可是,生活却是如此的现实,现实到残酷,甚至现实到要几乎将她们毁灭。

香烟在缓缓的燃烧,象是在燃烧她的生命。 纤细的手指夹着怒燃的烟送到嘴边时,鲜红的唇,殷红的烟头,和暗红的指甲一起闪烁着凄艳。

女人的眼泪已经悄悄的滚落,女人的心已经在慢慢的滴血。

女人好像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却好象都是错的。 她好象是一开始就做错了决定,不该轻意的就离开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跑到外面来; 她好象是选错了这个城市,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她们原本以为,凭着自己的辛苦和聪明,她们应该可以赚到足够的钱,来供自己的生活和贴补家用的。可是,她现在的处境,却反而让家里的父母在日夜担心。

她所结识的朋友好象也是错的。同性的朋友,总是要无缘无故的和她们勾心斗角;而那些异性的朋友眼睛里,又总是发出那种让她们惊秫的绿光。

香烟已经燃尽,女人已经犯困。

女人其实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今生今世却不可能去改变了。

她在心里,不免有时会凄凄的问一问那个不长眼睛的老天爷: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要生我?

――――为什么让我做女人?

他和她的爱情诗歌 篇4

他和她是相亲认识的

她有时会提起

他特别英俊

穿上中山装的时候

像城里下乡的知青

而他总是会提起

她特别漂亮

笑起来的两个酒窝

就能让他醉一晚上

他和她很快就在一起了

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婚姻一样

他说他喜欢她

她说她也喜欢他

有时,她会跟着他走街串巷的卖爆米花

他在前边拉着三轮车

她在后边推着

每次“嘭”的一声

爆米花熟了的时候

她就会很开心的抓两个吃

她说

嫁给他

爆米花是很大很大的一个原因

他说

天冷了

下次就不让她跟着出来了

后来,他(她)们有了孩子

再后来,他(她)们又有了孩子

她就留在了家里

一边种田一边照顾着孩子

他就拉着三轮车

一个村子接着一个村子的

走的越来越远

孩子慢慢的`长大了

他的腰越来越弯

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

终于熬到不用为孩子操心的年纪

她,却病倒了

只能躺在床上,甚至连抓痒都不能

她再也不能出远门

从此的世界只剩下他了

他再也没有出过远门

甚至都不敢离开她的身边两个小时

他想让她知道

他的世界一直有她

他总会在她身边

给她轻轻的抓痒

耐心的喂她吃饭

扶着她上厕所

有时,也抱着她去门口晒太阳

她喜欢

可他心疼

因为就算十几步都不到

也会疼的她浑身是汗

她有时不像以前那么温柔了

会发脾气,会莫名其妙的哭

他总是好脾气

总是摸着她的头安慰

他会给她讲笑话

会她煮好吃的

会在她无理取闹的时候

轻轻的用抱住她

有时,子女在身边的时候

他会笑呵呵的谈起她的胡闹

她会嗔怒着让他闭嘴

眼睛里却满是幸福

他说这时候的她

像极了刚遇见时的样子

八十多岁的时候

看着满屋的女儿、儿子、孙子,重孙子

他还是拒绝请人照顾她

他笑着说

不放心她

这辈子他欠她的

只有她和她女儿在屋里的时候

她哭着说

不放心他

这辈子她欠他的

某一天晚上

二十几年来第一次

她那么用力的攥着他的手

在睡梦中

安静的离开了

他没有醒

很多天的中午

他总会搬个躺椅在门口

把马扎放在躺椅旁边

坐在马扎上发呆

她是我见过的最幸福的女人

他是我见过的最耐心的男人

他握着她的手

就永远是一幅不后悔的投影

一辈子

真的、真的、真的很短

短到只有一个故事可以讲完

这个故事只有一个情节

这个情节只有一句话

这句话他用了六十多年都没有对她说完

这句话是“他爱她,从开始到最后都爱”

作文:母亲和她的绿园 篇5

说是“晚了”,其实母亲想学文化。那时城里街道办夜校,推广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扫除文盲。有个宣传歌曲:“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解救了千百万不识字的人······”母亲年过半百,但也进了识字班,隔天晚上学习。课本很便宜,不收学杂费,老师尽义务。母亲没事就捧出课本来读。记得有两天晚上没电,母亲凑近蜡烛,摊开课本,右手指点着,两眼眯缝着,极认真地念:“天-安-门-的-红-墙-好-鲜-艳······”有时忘了就问我或哥哥,叹道:“老了,过了正当时了!”然而母亲还是读下去,学下去。有一回,母亲叫我看她读课文。一课接一课,没读错,还很流利。当时母亲读得很兴奋,很快活。那必定是一种乐趣,一种幸福。赵孟頫的`《读书乐》,开篇便道“山光照阶水绕廊”。赵大家的悠闲之乐,却不比这进取之乐。后来我找一张旧报纸,让母亲试读。她居然生字不多,能基本通读下来。母亲笑道:“没想到,老了老了倒会念报了!”说着,抹了眼角的泪花。那时我家订不起报纸,母亲把那张报读遍了,有生字就问我或哥哥,自叹“过了正当时了。记性差,忘性大。”母亲的读书声如今仍在耳畔,那认真的模样,仍在眼前。然而人已辞世多年,唯有虚幻伴我,偶似真切再现,醒来却是一梦。

母亲搭架、点种之后,就浇水,松土,拔草。我时而帮忙,问母亲:“怎么还没长出来呀?”母亲告我:“你细看,那小绿点点就是。”啊,真是!它们弱小得可怜,但在黑土里,却绿得鲜亮可爱。快长啊!母亲说:“要是天时好,人手勤,你看着吧,它们一天一个样。人勤地不懒啊。”真的,这些小绿点不久就变成了绿芽、绿棵,继而伸出手臂,抓住竹竿,竟攀缘向上了。到夏天,秧蔓爬满竹架,荫蔽过道,绿满天棚。瓜、豆之外,还有几棵青椒、茄子。唯有向日葵拔地挺立,超群望日,竟以草本之体比木质之身,独成一品。明黄、藕【合】、浅紫、雪白的花舒展花瓣,笑盈盈的,享受天地的精华,也承受它的风霜。在母亲营造的绿园里,生命演绎着多样色彩和各自的性格,却同构一个世界。

母亲有时站在绿棚下看绿。丝瓜垂下硕长的身躯,吊瓜则体重坠蔓。母亲拿碎布条拧绳兜住吊瓜,再用细绳上拉,绳结竹棚,吊瓜就吊而不落。苦瓜之初小而绿,待到长大,渐成金红。母亲叫它金瓜。鲜瓜菜多多,母亲就送邻居一些。同院小孩有偷摘金瓜的。母亲看见,并不喝斥,反自摘两个给孩子:“给。拿着玩吧。别咬,苦。你要,就跟我说,别自己拿。”这小孩的妈姓董,我呼之董大娘。母亲与她有些嫌隙。一天,母亲正修整瓜菜,董大娘端着一大盆洗衣脏水,想倒在院外的地沟里。她走了几步就端不动了,只好放下盆,大喊她儿子:“金蛋——”喊了几声,“金蛋”没影。她正愁苦,母亲过去,二话没说,端起大盆,噔噔噔噔一气走到院外,倒了脏水。董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两人前嫌,从此冰消,睦邻亲和。共居在院里的几家,那时日子多不宽裕,各自品嚐着生活的五味,却同构了和谐。

姜艳华和她的绿色家庭 篇6

9名家庭成员中,有7口人投身环保宣传。

现居沈阳市沈河区先农坛路的姜艳华家庭是一个环保之家,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家庭”“全国低碳创新明星户”等80多项荣誉称号。

这是一个关于环保家庭的故事。一家三代人全部投身环保义务宣传,建立网上图书馆、创建环保博客、制作低碳生活短片、自创低碳生活加减法……一家人为啥这般热衷环保?他们在生活中又发明了哪些节能环保小妙招?

近40年环保生涯

姜艳华和老伴都是退休干部。从年轻时起,夫妻俩就喜欢收集一些环保资料。他们收集的环保资料,最早要从1977年的剪报开始。后来有了电视、网络,搜集到的资料越来越全了,渐渐地,儿子、儿媳等一家人都加入到了老两口的环保宣传中来。

他们先后建立了“360个人图书馆”,收藏文章9万多篇。设立“低碳环保”专栏,分设妙招、利废、演讲稿、视频、图片5个项目,共有文章367篇,截至目前访问量达21万人次。

为宣传环保知识,他们还制作了《拯救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环保从娃娃抓起》等6部幻灯片,在“360个人图书馆”中播放。

2009年以来,他们陆续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上宣传环保低碳生活,被网友们称为“绿色天使”。一家人组建了环保宣讲团,三年来走进沈阳市65个社区,为居民宣讲环保知识744次,听众近万人;开展环保惠民演出50余场,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

生活中,姜艳华一家人都是低碳节能的高手。全家人建立生活档案50卷,其中节能减排档案就有7卷,对家庭节水、节电、节能情况做了详细记录。

姜艳华还利用网上的“零碳居家计算器”对家庭日常生活碳排放量进行计算,通过减少购置新衣、坚持无烟家庭、改换取暖设施、多步行少乘车、坚持修旧利废等方式,16个月当中全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408.71千克。

全家总动员

在今年5月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姜艳华、孙多杰家庭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最美家庭”。采访中,姜艳华一边讲着全家人有关环保的趣事,一边把参加环保宣传活动时的各种照片拿给记者看。

“凑在一起研究环保,策划各种环保宣传活动时,就是我们全家最幸福的时候。”姜艳华说,现在为宣传环保,老两口再加上儿子、儿媳、孙子分工合作,可谓全家总动员。为宣传低碳生活,由老两口录像、儿子编辑制作、儿媳配音解说,全家参与制作了《我家厨房低碳生活加减法》《我家生活“碳足迹”加减法》等视频,用纪实的方式讲述了一家人低碳生活的做法,并将其上传到新浪播客和优酷网后,点击率达10万多人次。

一有时间,全家人就凑在一起研究环保小制作。将废油桶制作成花盆种植物、将蔬菜包装盒做成漂亮的假山盆景、将药盒制作成笔筒……全家人一起把这些环保小制作捐给了沈河区大南街道多福社区环保博物馆。

姜艳华一家的环保践行,逐渐传遍沈阳大小街道。越来越多的居民,在生活中开始向“绿色家庭”学习。她自己也开始奔忙于社区的“环保宣讲”活动中。

“有关数据表明:清明当天,全国‘白色浪费’高达100多亿元……”

2016年3月28日下午,姜艳华在沈阳市沈河区万莲街道大万莲社区给居民们做了“绿色清明,文明祭祀”的主题宣讲。

之前,姜艳华特意搜集了一些文明祭祀的相关资料,制作了一个精美、生动的PPT课件。“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跳动的蜡烛,记下自己的追思和感怀。我们选择‘零碳祭祀’,更是选择了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姜大姐是我们社区好多姐妹学习的榜样。她倡导我们‘零碳祭祀’,回去我也向她学习,文明祭祀、低碳生活,为绿色生态尽一份力。”社区居民李向惠说。

大万莲社区还为居民们准备了一张背板和许多便笺,让居民们写下对故人最想说的一段话,来寄托哀思。“母亲,虽然您故去19年了,可我感觉您一直还在身边。想您!”“亲爱的老公,我和孩子们很好,勿念”……

低碳娃娃

环保从娃娃抓起,姜艳华的环保是从外孙抓起。在带领家人参加社会上的环保公益活动中让外孙时时受到家庭的熏陶。外孙不到两岁时就知道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全家人还用广告片的形式制作视频《爱护环保 从小做起》上传至网络。得到众多网站的转载,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

当上了大队委员的外孙,也成了小小环保志愿者。在寒假时他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还表演自编环保快板《学雷锋做名小小志愿者》受到社区和同学们的赞扬。去年全家参加辽宁经济广播电台在南湖公园组织的《举手之劳 美丽沈阳》捡白色垃圾活动。同时还参与环保征文活动,参加市教育局、市环保局网上《美丽沈阳》征文活动。《“环保”伴我成长》获市小学组一等奖、在市《喜迎全运会 真情赞家乡》征文中写的《讲文明 迎全运 做名小小志愿者》获小学组一等奖。外孙和她在网上翻唱《低碳贝贝》等环保歌曲受到好评。

为了减少废弃物的污染并能变废为宝。姜艳华把春节期间收拾出来的旧毛衫和10年前给外孙做的抱被,又改成自己马甲;还用坏雨伞做成漂亮的环保兜。她穿着改制的马甲,拿着雨伞改制的环保兜,也成了环保达人。剪掉的部分又给外孙做了一件小马甲,大家都说,外孙是个“低碳娃娃”。

外孙和爷爷寒假还做了几件环保小制作:用蔬菜包装盒做成漂亮假山盆景;用药盒制作成笔筒;用胶棒筒制成装肥皂渣洗手棒;用元宵包装盒发蒜苗。

方品丽和她的小店美文 篇7

店子不大。从白亮亮透明的玻璃门往里看,屋内面积约模十五六平米,沿墙根处一溜儿摆满的崭新新塑料新鲜桶(袋)装水,挤占了大部分的空间,只留下一个小型收银台,一个多格架子,几只塑料凳子。咋一看,店是小了点,但进出的买卖人流井然有序,显现不出紊乱淤塞的光景,反而给人一种祥和自然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店设在被誉为“高原桥城”的美丽都匀,在一条穿城而过如诗如画的剑江东岸西苑小区繁华街边,这种温馨的氛围更加浓烈。

这是一家水店。你也许这样说。

是的,一点不错。这是一家经营新鲜生活用水的店子。

小店主人公――店老板,是一名漂亮女子,七十年代末出生,姓方名品丽,人与她的名字一样妩媚亮丽。这样描述吧:她身材高挑,一双灵动闪现的大眼睛,一头长长过肩的黑亮发丝,除却美貌,重要的是她丰富的经商经验和做事果断的个性,使她在商海中取得了成功。当初她携雄厚资金落户匀城,在逐个考察的项目中,经过一番可行性论证、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服务)、规划等,毅然选择了投资新鲜生活袋装水作为她开店经营的项目。她的经营决策是新鲜生活袋装水具有无污染,含多种丰富有益的微量元素,一次性饮用干净健康的特质,在污染源得不到有效防控的现下,更显现它的价值含量。因而与一般市场上接续性纯净生活用水截然不同。她的经营思想是企业不但为今天经营服务,而且要为经营明天服务。

方品丽说过一句话,她的店,不但是一个现买现卖店,而且还是一个概念店。

概念店,说白了,就是要打破市场某些现行的条框箍,来一个彻底改变固有的尝试、推广。

果然,开店不到半年,方品丽就带领她的团队迎难而上,努力开拓市场,她的一次性新鲜生活袋装水迅速打开了局面。除零售外,先后与城区各单位、社区签订了长期供货的合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也许,这个小店,对方品丽来说,是她以前开过很多个店铺中的一个。不能代表她的全部。她开过了多少个店子?二个、三个、五个甚而十个?我们一时也说不出一个准儿。但有一点儿可以昭示,方品丽是一个有胆有识,敢于拼搏人生的妩媚刚健女子。她的妩媚,不失一个女子柔情温婉,她的刚健,是她与生俱有的开创,有为的禀性。

方品丽原本不是我们城市中的一员。她出生于相邻我们城市的`一个僻壤的黔东南境内麻江县小镇。小镇的幽古淳朴,造就了她吃苦耐劳的心性。中学毕业后,不甘于沉寂的她怀着一颗创业雄心志向,走出小镇,走出家乡,先后到深圳、广州、上海以及全国诸多城市打工。她干过销售员、文员、服务员,后来开过饭店,服装店,洗烫店等。一个弱女子,一个妩媚女子,这过中包含了几多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辛酸,只有她一人知晓体悟。这些人生历程,磨练了她不屈不挠的意志,也锻造了她自强不息勇于开创的事业型品性,正是这些人生中的磨练和锻造,为她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成熟的思想保障。

“我要用学过的打工技术、管理经验,回报家乡,回报故里。”方品丽的这句朴实的话语包含了最为普遍博大的哲理。不是吗?她开店用的水源产地就是出自她家乡的小镇水厂,虽说她买房置业落户匀城,但心系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尽她一点绵帛之力的拳拳之心没有改变,这就是生活在我们城市中活生生的方品丽真实写照。

阿尼帕妈妈和她的180人大家族 篇8

新疆青河县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共养育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其中10个孩子是他们收养的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孤儿。

以她为故事原型拍摄的电影《真爱》获“五个一工程奖”,获俄罗斯第七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今年5月韩国光州电影节上作为开幕式影片播出。

孩子们终会长大,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年轻时,他们有六个孩子,加上因父母去世一起生活的弟妹,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一家人过着虽清淡却很幸福的生活。1963年冬天,和阿尼帕一墙之隔的哈萨克族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年幼的孩子。

在那个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家家都是节衣缩食,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3个孩子的鞋都破了,脚趾头露在外面,在风雪中冻得通红。阿尼帕对丈夫说把他们接过来吧。

这3个孩子成为阿尼帕家收养的第一批孤儿。

从此,阿尼帕的一生与人间大爱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注定了她一生的劳苦艰辛。

1974年,一个特别寒冷的冬日,11岁的回族孤儿王淑珍兄妹4人在父亲去世后,便开始流浪街头。阿尼帕的妹妹在医院门口发现了冻饿交加的王淑珍,便将她领回姐姐的家中。

屋里正在玩耍的孩子全都捂着鼻子跑了出去,王淑珍满脸污垢,身上衣服又破又脏,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流着散发臭味的脓水。

阿尼帕心疼地把王淑珍揽在怀里,眼泪哗哗流下来。她烧了一锅热水,轻轻地将王淑珍浑身上下搓洗干净,换上暖和的衣服,给王淑珍做了一盘香喷喷的拌面。

王淑珍一根头发都没有,只能用头巾裹住满是脓血的头。阿尼帕背着王淑珍去看病,王淑珍匍匐在阿尼帕的背上,轻轻地叫了声:“妈妈。”为了治好头上的头癣和癞疮,阿尼帕每天带王淑珍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王淑珍长出了浓密的黑发。

一天,阿尼帕陪王淑珍回到了她原来的家。当推开王淑珍家门的一刹那,她惊呆了,两间破旧低矮、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几个孩子正蜷缩在地上的旧毡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她默默地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两个妹妹带回了家。

现在,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着过膝的长发,她说,是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如今,已经开餐厅的王淑珍,仍然认为30多年前的那盘拌面是她这辈子吃到的最香、最美的一顿饭。

1989年,王淑珍的继父金学军因病去世,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孩子,阿尼帕又义无反顾将这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

至此,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共收养了10个孤儿,4间土平房,19个岁数差不多的孩子睡在一张大炕上,男孩睡一边,女孩睡一边。麦草上铺床单,再盖一条破旧的大毯子。孩子们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男孩子们帮助爸爸打土坯、放羊。女孩子们帮助妈妈洗衣服、洗羊头。每个人都为这个家贡献着力量,同时也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妈妈会把牛奶做成酥油,一群孩子排着队,妈妈把酥油一小勺、一小勺地喂进孩子们的小嘴里。

尽管连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但阿尼帕夫妇省吃俭用,让孩子们去上学。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照明,让孩子们学习,19个孩子没有一个因家里穷而辍学。

阿尼帕始终相信,孩子们终会长大成人,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我们家总是比别人家笑声多

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给孩子们交学费,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他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

为了贴补家用,阿尼帕在县食品厂找了一份清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每个月按计件可以挣上36元钱。每天早晨起床做好孩子们的早饭后,阿尼帕就来到青格里河畔,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双脚常年浸在雪山融化的水里,双手不停地撕扯着羊肚羊肠上的杂物,把羊肠一根根地捋顺,又一根根地盘起。就连她在生完最小的孩子没满月时,也没有耽误洗肠子的活,恶劣的工作环境,长期超负荷劳动,阿尼帕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那水多凉呀!可妈妈成天在里面洗羊杂碎,时间长了,就落下了风湿。”大女儿卡丽曼哽咽着说起母亲受过的苦,“当时我们都还小,甚至不知道心疼妈妈,只知道围在妈妈跟前要吃的。”

最让阿尼帕发愁的是21口人一日三餐问题。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饼,19个孩子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阿尼帕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要出门,晚上12点多才能回到家,回来后还要给孩子们洗衣服,第二天早上起来要打好馕饼才走。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喝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

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和一个特大号的盘子,这个锅被孩子们称作“团圆锅”。

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找到阿尼帕,借她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当地的人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快乐。

回忆起童年生活时,孩子们感触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妈妈家虽穷,但很温暖。几个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成天一起玩耍,一起上山打柴,我们这个家总比别人家的笑声多。”

1994年,孤儿中最小女儿金雪莲就要出嫁了,阿尼帕为金雪莲办了个热热闹闹的婚礼。金雪莲忘不了出嫁那一天:“妈妈把我搂在怀里亲了又亲,又把自己的戒指摘下来给我戴上,一遍遍地叮嘱我,真是比亲妈妈还要亲。”

被阿尼帕收养的这10个不同民族的孤儿都让爸爸妈妈给自己起了维吾尔族名字。王淑珍叫哈比扎,是“保护”的意思;王作林叫“切布”,意思是大树的分枝;王淑英叫“热孜亚”,春天的意思;王淑花叫“阿依古丽”,意思是月亮花;金花叫“玛丽亚”,意思是对父母好的女儿;金海叫“热马赞”,意思是热情、有力量;金雪莲叫“索菲亚”,意思是清秀、鲜亮。每一个名字都表达了阿尼帕夫妇的一种爱意和希望。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孩子们的童趣与天真。孩子们团结互爱,从没人说谁是孤儿,哪一个是汉族、哪一个是维吾尔族。

不管是哪个民族,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

接受采访时,老人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是,哪个孩子是亲生的,哪个孩子是收养的,在她的眼里,没有区别,都是自己的孩子。

19个兄妹们用不同的方式,接过父母手中的民族大团结的接力棒,纷纷投入到扶贫帮困,收养孤儿的行列里来。

大女儿卡丽曼在青河县城建局工作。2007年的一天,卡丽曼上中学的女儿告诉她,班里有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哈萨克族女同学,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有工作又有病,这个同学想辍学。卡丽曼听说后,当即让女儿把这个女孩接到自己家中。卡丽曼说:“尽管我的经济条件也不富裕,但我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了爱的力量,我要尽力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孩子。”

从小吃阿尼帕的奶长大的侄女热孜万古丽是青河县希望小学的教师。她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从我姑妈身上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

辛苦操劳的日子已成过去。阿尼帕的19个孩子在她含辛茹苦的照料下渐渐长大,这份大爱也逐渐打动了周围的人们。

孩子们有的当干部,有的当工人,有的经商,有的种地,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像归巢的小鸟一样回到家,这是老人最幸福的时候,那张饱经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花。调皮的索菲亚会故意问:“阿妈,你对哪个孩子最好?”阿尼帕总会笑着回答说:“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都是一样亲!”

阿尼帕70岁生日时拍下了一张全家福,这个大家庭共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汉族等6个民族180多口人。对于饱经风霜、苦了一辈子的阿尼帕来说,这个时刻,她是最幸福的人。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阿尼帕夫妇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灾区。阿尼帕她找到县民政部门的领导说:“我们现在生活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我愿意再收养10个孤儿。”

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县有10多个家庭向民政部门提出收养地震孤儿的请求。

2008年8月,操劳一生的阿比包不幸病逝。孩子们都回来了,180多口人。这些孩子们刚进县城就下车,号啕大哭着向家里奔去……

子女们把更多的爱给了阿妈阿尼帕。争着要孝敬老妈妈,从来不曾红过脸的兄弟姊妹们,为了争得赡养权会急红了脸。

阿尼帕被评为自治区第5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当阿勒泰地区负责人把奖状和1万元奖金转交给阿尼帕时,她要求把这笔钱捐给那些失学儿童。

2010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

1.课件及生字卡片2.学生收集小猫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知道许多动物都是人类的好伙伴,你最喜欢跟什么小动物一起玩耍呢?(生自由畅谈,并出示课件,可爱的小狗、小猫等图片)

2.有一位叫卡罗尔的外国小姑娘很想有一只自己的小猫,最终她是怎样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活泼可爱、生动逼真的动物图片,吸引学生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标出自然段。

2.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并根据情况及时正音。

(1)你们觉得哪些字音最难读,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老师抽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集体认读)

(2)读准了字音,我们开小火车读一读词语(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为阅读课文扫清文字的`障碍。)

三、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今天,老师和大家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来读这篇课文,默读(师板书) ,什么叫默读?(指名说)小结: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悟。边读边想。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次),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全班交流)

3.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次 。

(1)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为什么?边读边用―――画下来。

(2)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段落默默地多读几遍,你一定会觉得其乐无穷。

(3)指名全班交流

老师要注意适时评价,并请学生把自己喜欢句子和自然段读一读。看谁说得有趣,那谁能读得比她更有趣呢?(鼓励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有趣,享受阅读的快乐。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出示课文插图和段落。)

3.默读课文最后三段(第三次),想一想伯洛为什么没有离开?你从哪儿知道的?卡罗尔用心地照顾它,和它一起游戏,一起玩耍。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

读《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有感 篇10

有的文章让感慨万千;有的文章让人潸然泪下;有的文章让人感触深刻„„今天,我读罢《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这篇文章,使我感触深刻。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提炼出了一克放射性元素镭,为人类打开了进入原子时代的大门。然而,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在为人类作出贡献后,心中还念念不忘传播知识给她的欧班老师,给她写了一封感谢信并诚恳地邀请老师去巴黎作客,还寄来了往返全部路费,至此,居里夫人还亲自下厨做菜,饭后和老师紧挨在一起,亲切地谈心。在一次开幕典礼,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师,居里夫人深情地握住她的双手,并亲自推着她向主席台走去。

当我读到“在典礼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突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前面,深情地握住了她的双手,并亲自推着她向主席台走去”这里时,我十分惊讶:在属于居里夫人自己的场合上,她竟然想到自己的老师,走去把她带到主席台上!这充分地看出居里夫人是一个懂得感恩、尊重老师、不摆架子的品德是差得多。我一直给老师起绰号,考试一考好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真是太不应该了,以后我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受到了启发:要懂得感恩别人,要尊重老师、长辈,不能因事业有了一点儿成就就觉得了不起,目空一切。

上一篇:鲁村完小学生营养餐工作总结下一篇:一抹明眸诗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