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观后感

2024-05-12

朗读者观后感(共13篇)

朗读者观后感 篇1

朗读者观后感

这部影片的大致内容讲的是1958年,德国西部的一个小城镇,打算步行回家的15岁少年迈克尔突发急病,在街边晕倒,正巧赶上在电车上做票务员的汉娜路过,她将迈克尔送回了家。彻底康复之后,迈克尔决定亲自登门拜访汉娜,谢谢她的好心相助,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自己竟然会和这个虽然已经36岁、却不失性感迷人的女士开始了一场激情四射的肉欲缠绵,从此以后,两人发展出一段偷偷摸摸的地下恋情。迈克尔发现,汉娜虽然并不识字,却特别喜欢听他朗读小说或名著……每当迈克尔为她读完文学作品之后,两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性爱的海洋中不能自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汉娜也意识到自己是真的迷恋着迈克尔那异常让人沉醉的嗓音。然而,3个月之后,汉娜却突然失踪了,她带走了自己的行李,没有给迈克尔留下只字片语,让百思不得其解的他一个人心碎难过。差不多过去了8年的时间,这个时候的迈克尔已经是一个法律系的高材生了,当他和几个同学去法庭旁听对纳粹战犯的审讯时,惊讶地发现汉娜又重新走回到他的生命中,只是这一次,她是站在法庭的被告席里.当汉娜的过去在法庭上被一点一点地揭露出来时,迈克尔惊讶地发现了一个被埋藏得很深的秘密,极有可能影响他们两个人的生活轨迹。不过迈克尔并没有冒险与她相认,而是默默地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时间再度飞逝,当汉娜为自己的罪行服完将近30年的刑期之后,已经垂垂老矣,曾经青涩的迈克尔如今也变成了一个忧伤且孤独的中年男子,悲哀地缅怀着自己那无疾而终的初恋情怀。

这是部值得推荐的好片子,从一开始就能让人进入电影的境界内。特别是后半部分,真是让人感动不已,虽然男女主角未在一起,但身体的分离反而却让他们在情感上走的更进。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她因为年龄的缘故把爱深埋心底离开迈克尔,最终因为自尊而身陷牢狱。之后她在爱的鼓励下她学会写字和阅读。少年的他也因来自社会的重压经历几番痛苦的挣扎后,最终在法庭选择沉默。现代社会中的婚姻和爱情是多么现实和苍白无力,即经不起诱惑又经不起打击。

男女主角间充满着遗憾的感情,可以说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爱上了对的人。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有太多的约束,让人与人之间无法真诚相对,每个人都不愿意可又不能不为了在乎他人的看法而活着,处处戴着面具。笑着,哭着,甚至连爱着都是这么的言不由衷。

影片最终的结局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汉娜的结局应该就是最好的结局,如果成功出狱,和男主角和20年未见的外界如何相处?最后虽然自杀,但

是她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从出狱前安详的擦拭身体,洗去‘罪恶’就可以看出;而从她爱惜书本,脱去鞋子站在书本上,其内心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的升华。而最后男主角带着自己的女儿去看汉娜的墓地的时候,指着汉娜的墓碑告诉女儿: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男主角最后讲述的故事其实是在告诉女儿:忘年之爱是可以理解值得尊重的。

朗读者观后感 篇2

关键词:朗读,重要,培养,能力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英语的学习应遵循听说读写的规律。其中,“读”即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句子、词汇、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大声念出来。那么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的呢?

首先,重视语音教学。

学生要读好读准英语单词,那么就要过语音关。语音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两种能力:一是看其形能读其音,听其音能拼其形。牢固建立音和形的关系;二是能说比较标准和流利的英语,但在这之前必须读准单词,能流利地读句子,朗读课文,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英语教学的:

1.将音标教学和单词教学相结合。在学习英语单词时,我引导学生将音形义相结合,而不是用电话号码的方式死记单词的拼法,我用手势教音标,如穿针引线音|i:|,做穿针的动作教sheep,如梅花音|æ|,右手大拇指与食指垂直教读单词apple,教/i/时,右手除大拇指外四个拇指同时在空中向右挥动,告诉学生读短音时一秒钟三次,短促有力。教/e/时,告诉学生这是45°音,教读egg。学生也跟着做动作,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到“君子动口还动手”,学生注意力很集中并且很放松觉得很有趣。

2.多听录音进行模仿。语音学习的主要方法是模仿,我让学生大声跟读磁带:看英语电影,主要模仿本主语者的发声和语调。在模仿时,我让学生先听录音并模仿,然后把自己的音录下来,与磁带上的录音做对比,发现差距并改进。让学生每天跟读教材或牛津出版社出版的书虫20分钟,我还给学生推荐英语流利说,牛津出版社出版的书虫等,让其跟着大声模仿坚持先听后说,听准了再说;让学生多方向多渠道接触有声,地道的材料。

3.利用趣味性的活动进行语音训练。为了让语言训练变得生动有趣,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我采用了如诗歌朗诵、绕口令、歌曲、歌谣、幽默对话、课文配音朗读、电影配音等形式。诗歌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语感;绕口令能帮助学生锻炼口腔肌肉,促进发音的清晰性和流畅性;歌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辨音能力;课文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调、节奏、停顿和情感;电影配音能激发学生模仿纯正语音、语调的兴趣和热情。

然后对英语科代表进行培养和培训,实行小组合作。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选了两名英语领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作为科代表,他们早上进行领读,我先让他们在我面前朗读,对其发音的准确性和流利度进行纠正,然后再在全班进行领读,对他们的站姿也做要求,站在台上就是一名指挥,要有大将风范,他们的举止,精气神决定了全班的朗读水平,我让他们站在讲台的正中,要求举止大方,如果在领读期间,学生有不会读的地方,立刻停下来进行纠正,反复朗读,一名站在讲台上领读,另外一名巡读,观察有没有不认真,不专注的,并且要求学生用手指着所读内容,巡读科代表如发现不认真的,在黑板上记下名字,该组所有同学扣操行分两分,并在中午补读20分钟,如有读书声音特别洪亮专注的同学也写在黑板上,该组所有同学加操行分两分,实行小组奖惩制度,得到表扬的同学及其小组有极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而受到惩戒的同学及其小组则充满了羞耻感,而连累了该小组的同学心生愧疚,其他同学也会批评他,让其下次改正,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荣辱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迫使小组长加强监管小组成员,让学生去管理学生。如果课代表本身不认真,则中午补读40分钟,先管理好课代表才能管理好其他同学“因为擒贼先擒王”,只有课代表以身作则才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能管理好其他同学。在初一六班,因为学生基础较差,学生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我又增加了两名科代表,六班就有四位课代表轮流领读,在科代表之间形成竞争态势,给其一定的压力,让他们回家大声跟读磁带,让自己先有好的发音,流利地朗读,本身具有一定的领读水平。增设科代表,还有利于迫使学生调整状态,端正态度,了解自身不足,促使其多思考多学习,弥补自身不足。让其了解领读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再在全班看谁领读得好,之前有的科代表朗读得不错,但声音太小;有的科代表声音很洪亮,管理能力也很强,气场也很强大,能hold住学生,但读得结结巴巴,通过增设科代表,选到了一位既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朗读又比较好的学生。原来他们班的早读有气无力,经过调整以后,早读有很大的改善。

我通过语音教学—手势音标,学生掌握读音规则,能拼读单词,培养、培训科代表,告知朗读内容及方法,告知学生朗读的重要性,告诉学生朗读基本知识,让其有明确目标,有规律可循。现在我班学生精神抖擞,气势磅礴,声音洪亮,呈现勃勃生机,真正体现了一日之计在于晨。朗读让他们有了自信,有了勇气,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感到很欣慰,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认为学生的自信、能力超过知识本身,学生更有了以下收获—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语感,增强了听力水平,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提升了写作能力,我们班英语总体成绩优异,离不开朗读这个法宝。可见,朗读真的很重要——得朗读者得天下。

参考文献

《朗读者》 篇3

——梁文道

电影《朗读者》剧情介绍

二战结束后,战败图德国处在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中。柏林15岁少年米夏·伯格(少年时期由大卫·克劳斯饰;成年时期由拉尔夫,费因斯饰)患上了黄疸病,有一次路上他病发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女子汉娜(凯特·温丝莱特饰)帮助了他,两人开始交往,病好后的米夏前往汉娜住的地方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在汉娜的小屋,米夏第一词感受到男女之间的快乐。

渐渐的,两人关系发生了奇妙反应,情欲变成了爱情,他和汉娜私下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人在汉娜的公寓中度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汉娜常常让米夏带来不同书籍,米夏成为海娜的朗读者,在亲密间隙朗读很多书籍给她听。只是熟女与幼齿的交往注定无法长久,米夏和汉娜的矛盾渐渐爆发,争吵开始了。终于某一天,当米夏再度到达汉娜公寓,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米夏继续学业,大学时他选择了法学专业,汉娜渐渐成了他生命里美好的回忆,他常常网忆起与海娜相处的朗读者时光。毕业之前,米夏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公审大厅,米夏竟然发现,坐在战犯座位上的,竟然是他的初恋情人汉娜!在监狱的门前,米夏等待与汉娜会面,但是,往日亲密的恋人竟然是纳粹集中营的战犯,米夏陷入两难抉择。

汉娜究竟为什么突然离开米夏?海娜身上究竟有什么惊天秘密?米夏究竟能否拯救汉娜?米夏究竟能否与汉娜再续情缘?米夏还能成为海娜的朗读者吗?

《朗读者》的剧情悬念叠出,该片也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爱情电影。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朗读者》:一个识字的男孩朗读给一个不识字的成年女性听。大家如果有看这部电影就会知道,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过错杀死了很多犹太人而感到羞愧,真正让她羞愧的是自己的不识字,是个文盲。

大家知道吗?读书、识字其实并不是一码子事,这两件行为放在一起,联系在一起,并不是一种常态。读书不一定要识字,大家也许会感到很奇怪,会说不识字怎么可能读书呢?其实读书和识字的确是两回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他们的贵族教育里面没有识字这样的内容,他们受教育的内容可能会包括哲学、几何学、政治学等等,但那个时候还处于“口传”知识时代,贵族所受的教育内容,大多是通过口口相传完成的,所以贵族们不需要识字,写作也不是很重要的沟通工具,更不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不信任写作——文字的书写,虽然亚里士多德也是著作等身。柏拉图提出过四个世界的概念:首先是个理型的世界,比如一个“圆”,最圆的东西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即使用圆规画出来的圆都不是最圆的,最圆的圆它只能存在于理型的世界中;第二个世界,就是现实的世界,比如说矿泉水盖子的圆,它已经是理型世界的翻版了;第三个世界,就是描述的世界,也就是说出来的世界,它是翻版的翻版;第四世界,就是文字的世界,文字是把语言记录下来,就是翻版的翻版的翻版。它几乎可以把最初的那个东西变得面目全非。还有一个问题是,文字容易说谎。

希腊人把语言、文字当成声音的记录,印度也是一个口述文化发达的国家,如大家常听说的佛经有个格式口头叫,“如是我闻”,意思是我所讲的内容在某某大师听来的。而中国是个强烈的文字中心国家,而且成熟的特别早,很早就确立了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西方著名的《荷马史诗》也是口述文化传统的产物,所以今天当我们再读这些著作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它当着一个剧本去读,贵族们比如有些集体聚会,他们会让一些受过识字训练的努力来读这些著作,为他们助兴,所以这个时候真正的读者是那些贵族,那些奴隶只是朗读者。

这就是过去的读书——朗读,大部分读书行为是集体行为,很少是一个读的,很少说一个贵族请一帮奴隶为他一个人朗读。以前一个人发表作品的方法是,跑到一个广场,对周围的人大喊说,来呀来呀,我写了一首诗,大家快来听呀,有教养的人会认真地听完,并且会鼓掌说好,当然这大多属于礼节性的,不好的地方那些听众也会指出来,好让那个作者进一步改进提高。

夜读

夜晚其实和这种聚会诵读联系的非常紧密。夜晚是一个可以让人特别容易放松的时刻,比如我们邀请某人喝咖啡喝酒,大多会被安排在晚上,很少在大清早安排这些活动。同时,夜晚也是让人害怕的时刻,我们很多人会把夜晚和妖魔鬼怪联系在一起,比加小孩不听话就对他说,再不听话晚上有鬼来吓你,再比如我们大家知道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漂亮的女鬼和书生的故事,也大多发生在夜里。其实这并不是夜晚最可怕的东西,最可怕的东西并不是你在夜晚碰到妖怪和魔鬼,那么夜晚最可怕的是什么?

夜晚最可怕的是“夜晚”本身。有的时候我时常想,人之所以睡觉,是因为人想躲避黑夜。夜晚的可怕之处是对“世界一切的否定”。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在黑夜中万事万物是没有秩序的、混沌的。因为没有光亮,我们没东西看得清楚,无秩序,这是很可怕的。秩序就像这些椅子、凳子,排列得紧紧有条,而这些恰恰是因为我们可以看见的,所以秩序是和光明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时候,人为了对抗夜晚的无秩序,就往里面塞东西,比如说妖魔鬼怪,比如说在这些故事中,故事模型往往是某个人因为做了坏事然后遇到鬼了,这样的故事是处于一个因果链条中的,女鬼之所以去找书生,因为书生长得帅气也懂得浪漫或者书呆子气很可爱,所以女鬼往往喜欢搭讪书生,这些都是人试图在黑夜里恢复秩序的做法,说黑夜可怕。那都是驯服夜晚虚无和无秩序的方法。

夜晚本身是不能读书的,因为没有亮光。现在的读书已经是“默读”了,以前的人读书只能是朗读,因为只有发声才会断句,因为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书人用发声的方法代替标点符号。

在古希腊,是一帮人读书。一帮人读书就有一个好处,可以互相监督,不,会读错或曲解,可以保证经典文本不会误解误读。一篇文章朗读出来,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读了两遍:第一遍眼睛看到了,第二遍是声音听到了,这个时候,声音耳朵视线是连成一线的。

“默读”把声音耳朵去掉了,只存有视线,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怎么去误解经典读木都不会有人发现了,读书人获得了自由,个体而不是集体的读书时代到米了,但读书火(读者)会被另一种力量所束缚,这个力量就是“灯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灯,比如说那只日光灯,它的开关形式

已经变得非常简单了,开就亮,关就暗,是肯定的“是”与“否”的关系。古代的灯没这么容易,比如点一个火把、蜡烛,它是要有一个过程工作的,我们以前会说“快天黑了,快点灯”,真正天黑了,灯或许就点不了了,因为你在黑暗中去完成这个点灯的过程是困难的,你要找到打火石,要确定灯摆放的位置,这一切跟开现在的灯比起来是不那么容易完成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观察过,现在的灯,比如说日光灯是均匀地遍布整个教室空间的,大家享受着同一个光源,在这个教室里这样的灯光是具有一种“公共性的”。但烛光发出来的光,只能是光晕,光晕的亮度由明亮到暗,到最后完全黑暗,与现代灯完全不同。这样的烛光其实已经给你划定了读书的范围,你的范围只能是在这个光晕的明亮范围内,超过这个光亮范围的空间不属于你,这个时候的由烛光所发出的光晕,其实具备了某种私人性,它只属于你一个人,只属于你一个人,别人无法与你共享这样的光亮。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在一个有限的光晕中,阅读的场景,大家有什么感受?这样的状态是不是会给人有种孤独的感觉。在这样的灯光下,孤独中,烛光的光晕规定了你的范围,你的空间。有的人会说,我的房间很大,教室很大,其实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对你而言,真正有效的空间,就是光晕范围内的空间,它可以让你孤独,因为这个时候你的阅读状态完全是个自我的状态,是拒绝他者进入的状态。

“通过一本书和作者对话”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一个作者并不是一本书的作者,他只是一种暗示的传达者。

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字”与“纸”的关系?字只能附属在纸上而存在,大家有看过飘在空中的字吗?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一个作者开始写作的时候,他的写作其实已经完成了,他永远在追赶着写作,而永远完成不了。当他写下一个字的时候,他也就成了这个字的囚徒,他内心的写作,永远无法在写出来的文字中实现。写作者永远只是追赶着写作,而无法完成写作。所以说一本书永远有两个作者:一个文字的作者,一个正在阅读此文字的你;永远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作者文字部分的完成,还有一个是由你阅读完成的部分。

所以阅读一本书,并不是在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我们只不过是在读自己,猜透文字背后的意思,用动用自己的知识、情感、习惯等等。

真正的一本书是读到自己的书。当有一天我们读到一本非常让自己愤怒、和自己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书时,读到一本让你骂这个作者变态、无能的时候,在这种完全对立中,你会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存在,你有了自己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之类的沉淀,来反对和你完全对立的观点或看法。

朗读者观后感 篇4

看完每一期的《朗读者》,心中都有一种感慨,原先综艺也能够这样“非同寻常”!或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对于那些“整人”的综艺,总觉得异常“假”,异常“作”。

开学第一周的周末,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了这个节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相对于那些“整人”节目,我更倾向于内心的表达,因为它能真实地反映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次看节目,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无不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与其说节目煽情,更不如说它真实。不是拼“明星”,笑得“前仰后合”才叫综艺。《朗读者》它告诉我,有时候,触动内心的世界也是不失为一种“精神食粮”。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朗读者》绝对值得一看!

朗读者观后感 篇5

朗读者

郭琨

在33年前的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科学家、军人、记者、建筑工人、船员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他们要在南极创建中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也就是在那一天,郭琨的名字曾被很多人记住。迄今为止我国在南极建设的四座科考站中,有两座科考站曾经都是由他亲自率队远赴南极指挥建设。他现场说起了那时候队友作的一首诗,从数字一到十,每一个以数字开头的形容词都代表了那时他们的感触。然后来到了长城站建成的那一天,他们敲锣庆祝,却把锣敲出了一个洞,这是怎样的兴奋与自豪!

朗读者

安文彬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米字旗缓缓降下,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冉冉升起。

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场,安文彬与英方代表无数次斡旋只为为国争取2秒,他肩负国家使命、捍卫祖国荣誉,誓让五星红旗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准时升起!

世界妇女大会、香港回归交接典礼、APEC上海会议,这些都有他的心血和杰出的贡献。经历过惊涛骇浪,也领略过暗潮涌动,安文彬一位资深的外交家,谈笑间云消雾散。

朗读者

金士杰

对台湾话剧演员金士杰来说,在过去的65年漫长岁月里,有无数个时刻让他难以忘怀。但这两万多个日子里,唯有一天,被他用“奇幻”来形容,那是60岁的他,迎来他的两个龙凤胎宝宝的那一天。在那一天,一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老人,和一个最新鲜的生命,就这样相遇了。

朗读者

刘慈欣

他的作品让人脑洞大开,他被许多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美誉;他是“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的人,其代表作《三体》获得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雨果奖,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但是,你可知道,写这部作品时,他却是电厂里一位普通的工程师,是怎样的传奇,缔造了“那一天”的荣耀?

朗读者

姚建中

中国照相馆是闻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是国务院指定专门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的单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胡耀邦等领导人的标准照均为中国照相馆拍摄制作。如今,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中国照相馆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而姚建中的小小相机记录了千百万个家庭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相聚、别离,都在一张张相片中组成了日后难忘的记忆。

朗读者

江疏影

《朗读者》观后感 篇6

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

一对夫妻“周小林,殷洁”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令人神往。

丈夫因妻子的一句话,用了十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一千两百亩的鲜花山谷,这就是他们的伊甸园。

其中夫妻俩的一句话道出了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的生活。

妻子殷洁说:“我们一直都在谈恋爱,他就是一个很浪漫的男人,而我是一个特别幸福的小女人。”

丈夫周小林说:“她是我的妻子,也是我的情人,还是我永远的梦中情人。”

董卿也被他们感动,送给他们一句沈从文的诗:“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珍惜眼前人吧!

遇见对的职业,就是一种永不泯灭的热情。

一位96岁高龄的亚洲第一翻译人许渊冲,一生执著翻译,用延续白天的模式来工作(董卿笑侃:就是熬夜),对于走过的日子不记多少,只记得有多美好。而且患有直肠癌数年,在医生宣布最后的日子里,非但没有停止翻译工作,还拿到了人生的最高奖项,并延续生命7年。翻译工作从不停止,还要在百岁之前完成莎士比亚的翻译。多么令人钦佩!

我们这些正常的,健康的,但懒惰的,无所追求的人啊!醒醒吧!好好利用有效的时间来学习,工作和生活,让有限的时间变得的.有质有量而精彩吧!

老师,要做一个朗读者 篇7

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每次语文老师让我站起来朗读时,我就感觉到,教室里似乎变得安静了许多。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感觉,一个人声情并茂地传递出文字里的喜怒哀乐,一群人被你的声音所陶醉,跟着你生发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朗读结束了,同学为我鼓掌,老师对我称赞。即便在告别高中生活多年后,我还常常想起这一场景。

如今,我也做老师了。窦桂梅老师告诉我们:“朗读是教师的生产力!”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那留存在心里多年的美妙感觉又在我的心里慢慢地荡开。现在,我要站在课堂上,用我的激情,将一段段文字通过我的朗读传递给我的学生们。当年,站在课桌与课桌之间,我读出来的是一份自己浅显的经验,是自己对文字的一点感悟;如今,站在三尺讲台上,我读出来的是一份责任,是浸润学生心灵的一股源泉。

老师,要做一个朗读者。在读于不读之间,相差的是一个世纪的距离。大声读出来。你的声音已经不止是声音,还包含了思想、情感、心灵和寄托;大声读出来,你读的文字也已经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还有文字背后的意蕴,文字显露的美好。这些,是真正可以浸润学生的珍贵营养,我们要把它读出来,也要让孩子把它读进去!

老师,要做一个快乐的朗读者。让我们选好文本,经历一步步地读,经过一层层地想,把这个过程当作一点一滴收获的过程,把这个过程当成一段一段快乐地探索。大大方方的,做一个快乐的朗读者!

中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沿袭朗读传承至今的。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我们搜集到的古代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我们眼前浮现出来的应该是一群学子摇头晃脑,陶醉其中的情景。不要说他们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们在朗读,大声地朗读,他们也在思考,很深很深的思考。不信,去看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你瞧,他在朗读,他的腮边正漾起一朵“花”;不信,你再去翻看中国的文化史,那一位位哲人、圣人、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多少年前,他们也是伏案而坐,摇头晃脑,大声朗读!

朗读者观后感 篇8

作为我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潘际銮为中国高铁以及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节目中,他讲述自己在枪林弹雨的年代艰苦求学、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念和决心。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家”,在潘际銮眼中,当时的“国”就是“家”,“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

潘际銮在为祖国科学发展奋斗终身的背后,他的爱人,北大才女李世豫默默付出了许多。说起老伴,潘老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从没有怨过,就算我因为大项目而错过孩子出生的时刻也没埋怨。六十多年来,我的每个决定,她都支持,从没拌过嘴。”节目中,两人透露每天仍会手牵手在清华园里遛弯,像年轻时候一样。

《朗读者》开播以来口碑和收视一路走高,这档豆瓣评分8.7、堪称走心的文化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和网友的热议。《朗读者》每期节目的最后一位朗读者大多是我国各个领域中功勋卓著的专家和学者,从第一期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到第九期我国焊接科学奠基人潘际銮,他们的登台朗读让观众领略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匠人的风采。正如网友所说,“《朗读者》节目更大的看点不在于朗读了什么,而是通过节目,我们见到了普通百姓几乎不可能见到的人,他们是为祖国奉献毕生精力的前辈,是真正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多数虽然年事已高,但目光炯炯有神,浑身散发着对生活和事业的热情与神情,这种精神激励着后辈,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朗读者初中观后感 篇9

朗读者初中观后感范文1

最近电视节目《朗读者》人气十分火热,我们一起看了第一期节目,它的主题词是“遇见”。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不经意中的遇见,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墨客,用笔,描绘了一场又一场遇见。

这一期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就是这句话,激励着联想的老板柳传志。他原来可以成为飞行员的,但因为他的一个舅舅是右派,因此,他当飞行员的梦想破灭了。就在这个时候,他爸爸对他说了这句话,他豁然开朗,最终成为了联想的总裁。

是啊,我们为什么在遇见挫折时不乐观面对呢?人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好。只要品行好,不管你身居何位,是老板,是平民,是乞丐,只要怀有一颗正直的心,努力奋斗,一定会成功的。

在生活中,我们时刻要注意自已的品行,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并且坚持下去。长大以后才会成功。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要抱着一颗正直的心,看见负能量要及时制止,这样下去,我们的心就永远是正的,就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

朗读者初中观后感范文2

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播出。没有炫目的舞美,仅有6组嘉宾安静的朗读声,节目首播便获得了豆瓣9。4分的高评。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以往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我生命轨迹的文字,随荧屏潜入千家万户。对于节目的首播成功,董卿在理解采访时表示,在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日,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鼓舞,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风向标。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我们喜欢天南海北地旅游,之后走的地方多了,她也累了,就想稳定下来。

她原本就喜欢花卉植物,聊天的时候她说要是有个自我的花园该多好,我仅有一个想法,就算砸锅卖铁都要满足她,我必须要亲手为她种一个花园。”节目中,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朗读引起了观众很多的共鸣、关注和赞赏,同时也展现出了朗读者们的可爱和执着。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朗读者的真诚打动了无数人。也有不少观众在观看时发现很趣味的细节,濮存昕在提到老舍时一向在说老舍,原先不是老舍是念老舍。

对于节目首播的成绩,董卿坦言:到达了我们(制作团队)的预期。在被问到为何采用“星素结合”的方式挑选朗读者时,董卿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我们发此刻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一种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普通夫妻,还能够有如此真挚、完美、单纯的一种生活,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朗读者初中观后感范文3

《朗读者》中的每一个朗读者都珍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在他们敞开心扉的娓娓叙述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跃然而出。在他们充满深情的朗声诵读中,传播着广博高雅的文化内涵,让听众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从而产生发自心底的共鸣与感动,激起人们沉寂已久的对知识的汲取与渴求。

《朗读者》其新颖的创意在于把文字和阅读者经过阅读的方式紧密地连结在了一齐,融合在了一齐,是人与文字的和谐统一。一个朗读者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读者所诵读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读者最真挚的心声和最切身的感悟。

首期推出的朗读者之一许渊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翻译家,至今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多年,异常是古诗翻译,世界称奇,号称“诗译英法唯一人”。他能做到英汉、法汉互译,成为中外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至今96岁了还在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且立下豪言壮语,一百岁完成莎士比亚全部著作的翻译工作。在谈到翻译林徽因的诗《别丢掉》时,还引出了老人的一段完美的感情故事,当时为了喜欢一个女同学才翻译这首诗送给她的,可是,直到50年以后才收到这位女同学的回信。老人说起来以往的完美往事也是动情的热泪盈眶,不禁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这样的朗读者,这样的故事,就是《朗读者》馈赠给观众的饕殄大餐,应对老人活到老干到老的铮铮誓言和未泯情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只争朝夕地工作,不发奋努力地修身养性相信每个人都会在敬佩他的同时被其深深地感染,定会思考自我的路怎样走,自我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更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朗读者来自社会各界,有知名学者、文艺名流、企业家,也有普普通通的民众。无国界医生、16年陪读失聪儿子的母亲、选择与艾滋病患儿共成长的校长等等,他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人性的光辉。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畅谈一个个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人和事,朗读着自我钟爱的作品或自我写作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是他们的朗读水平高低,而是朗读者背后所凝聚和散发着的一种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份沉甸甸的爱,一份对社会、对国家及对家庭的无私的奉献精神。

关注《朗读者》,做一个朗读者吧,朗读能够让人遇见更好的自我,喜欢上朗读,你便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偷偷爱着你,朗读者的世界也所以变得绚丽多彩,充满关爱,充满和谐。

朗读者初中观后感范文4

筹划了将近一年的《朗读者》开始了第一场录制。当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她由衷地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

中国一共有28位无国界医生,有4位来到了录制现场。妇产科医生蒋励不无激动地分享着令她难忘的经历。

对录制追求完美的董卿和节目组,为了更好地呈现朗读时的意境,特意让舞美团队对现场灯光进行了调试。在调试灯光和音效时,董卿还为这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了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又对观众说:“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

《朗读者》把这对夫妻请到现场,丈夫周小林和妻子殷洁开始讲述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结婚26年中所发生的浪漫故事。他们用日记记录下了生活的点点滴滴,随手翻开十几本日记,其中的一页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94年情人节,丈夫写下的一段话:“亲爱的,我想送给你的礼物。首先是一栋房子。还想送你一辆213越野吉普车。”

这句话引起了董卿的注意:213越野吉普车不正是北汽的车吗?他们20多年前就有这个梦想了!周小林回忆起那时他们经常在祖国西南的横断山域考察,北汽的213吉普车最为合适,每次出行他们都租用这种车。通过那段日记,我们能体会到丈夫对妻子的爱,对北汽的信任和向往。而今他们站在北汽集团冠名的《朗读者》舞台上,董卿幽默地说到:“你们应该获得一个北汽颁发的‘梦想奖’。

朗读者初中观后感范文5

今天我们全班同学和班主任在教室里观看了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而且还是第一期呢!它的主题是:遇见。

董卿亲自去了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等等等等。终于寻找到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其中第一期就出现了七位嘉宾。他们分别是知恩图报的濮存昕,乐于助人的无国界妇产科医生蒋励,才华横溢的商业大鳄柳传志,相亲相爱的周小林,殷洁夫妇,世界小姐张梓琳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乐于助人的无国界妇产科医生蒋励,她和她的团队在阿富汗每天最多接生四十多名新生婴儿,并且无一伤亡,有的人会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技术高超就行了。可是当时的阿富汗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随时随地都会有生命危险。并且你根本就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从天而降的炮火“临幸”,或是在睡觉时被孕妇的呻吟声惊醒。而她和她的团队们却在那里坚持了数十曰,他们真的太伟大了!

生命不会因沉默而沉沦,却会因阅读而闪亮。静下心来聆听心海的涛声,不必在乎咬音嚼字,不必在乎抑扬顿挫,只要随心而读。我想这应该就是朗读者的含义吧!

朗读者观后感陪伴 篇10

长大成人后知晓人情世故的我们仿佛已经很少被感动,即使被感动也会让它戛然而止,因为怕受伤。长大后,我们的感情越来越稀薄,也越来越珍贵,不肯也不敢轻易付出,也不再期待收获。也往往少了对某些事某些人的执着。缺失了感动与执着的长大,是否真的快乐。

喜欢董卿在节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这句诗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的一段话: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我想这就是两个人陪伴最好的姿态吧!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2.朗读者观后感200字

3.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4.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5.中央一台朗读者观后感

6.

7.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篇11

文笔不好,多多包涵。

但是看完很想说说对这个节目的感受,就当是一些心得吧。

快节奏的时代中,这个节目让我慢下来,静下来,内心沉淀下来。

它像是本舍不得读完的好书,像是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像是清澈见底的流水,慢慢沁入心脾。

张梓琳是读本是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当时听完后,眼睛是湿润的,那种感觉难以形容,那是一种奇妙的感受,读本和访谈故事产生出来的化学反应竟然是眼泪,这是艺术的魅力,也是中国文字之美、情感之美、人文之美,朗读者节目之美。

一直不太看综艺,有时候心血来潮跟跟风,也就止步于看过,就过了而已,但朗读者让我真正的去思考,让我去关注像许渊冲先生这样的人物,96岁的老人,在舞台上挥洒自己的热情、自己的情感,说到动人之处,他流下的眼泪,让人心里久久无法平静……日子不是数出来的,是过出来的,情感不是编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

感谢董卿让我们认识了这位可爱的老先生,让我们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一位可以称得上为“先生”的老人,还在乐观积极的生活,不为别的,单纯就是一个字“爱”,爱这份工作,爱这些文字 并赋予它们灵魂便是最快乐的事。

看到濮存昕的那一段,让人反思,每个人都会遇见那个改变自己一生的贵人,没想到风度翩翩的男神,竟然童年是瘸子,每一个人都不是那个该被放弃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条路能让自己活得精彩。

观看《朗读者》观后感 篇12

濮存昕,演技自不必说,话剧出身的舞台风,以前也曾多次在电视中看到他的朗诵,沉稳的男中音,儒雅的风格,很喜欢。这次他道出鲜为人知的童年,更看到他对艺术追求的艰苦与执著。

听着无国界医生蒋励念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不禁眼睛湿润了。生命的使者,非常钦佩,真正的妙手仁心,大爱无疆。六的寒假作业中有一篇作文,就是《答案在风中飘荡》,他对这个题目一片茫然。我问:“你知道鲍勃迪伦吗?”“知道啊,那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那你先查查他为什么会得这个奖,先读读那首诗一样的歌词。”而后,六和我讨论写什么好呢,他提的主题都被我否定了,但是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冲突总是在共同的美好愿望下莫名其妙就发生了。而后,在我表示不来管他的生气中,他悄悄完成了作文,居然没让我看一眼。今天我在电脑桌面发现他的原稿,还是写了我否定过的,也没好好排版,文章主题其实不错,因为太难,我怕他把握不了,没想到还比我想象中写得好一点。也许是我错了。

柳传至谈到他失之东隅收入桑榆的传奇,这位叱咤风云的父亲,朗读起给儿子婚礼上的致辞,温润感人。

世界小姐张梓琳优雅、美丽,又添母性的光辉,听着她念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心里软软的。很简单,其实也很难,且在心里温存一番吧。

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充满智慧、乐观、博爱。他现在每天仍工作到凌晨,他说要用夜晚偷得的时间来延长他的白天,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大爱!

鲜花谷夫妇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一片花海的迷离中,温情脉脉的夫妇吟唱中,真有那么一瞬间,闪过,我渴望!“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爱你。”“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其实,没有深情对白的生活中,对那个人说:“把洗脚水倒来。”就是相濡以沫。

遇见,第一期的主题,触动心弦。李云迪的钢琴声相伴,董卿温婉知性,煽情火候也合适。遇见《朗读者》,在直播泛滥的网红年代,唤起对文学的记忆,敲下这些,记之。期待下次的遇见。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观看《朗读者》观后感

2.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3.关于央视综艺朗读者观后感

4.《朗读者》观后感范文三篇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 篇13

今天不谈节目内容,谈现象。一股脑出现了一系列文化类节目让我们看到的是电视人在试图拯救现在趋近于数典忘祖的年青一代。不幸的是这个出发点本身隐藏的文化流逝之痛,而幸运的是从颇高的评价中看出这些电视人的努力没有白费。

用那句很老但很经典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之于电视人和中国文化均是如此。当你看到满屏的真人秀和鲜肉,真的不会觉得被娱乐和综艺侵占太久的电视行业是在和互联网新媒体的博弈中垂死挣扎。是时候换换口味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

上一篇:头部反射区按摩法是什么下一篇:与客户有效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