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沟社区老年人生活调研报告

2024-07-03

大阳沟社区老年人生活调研报告(精选4篇)

大阳沟社区老年人生活调研报告 篇1

大阳沟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大阳沟实习小组(陈思,陈亚能,沈康亚)

调查背景: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最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3亿,预计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这表明,老龄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大事,应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世界范围内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城市老年发展的重点和焦点,了解各阶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也越来越有了很大的必要性。而作为我们专业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老年人有利于巩固我们所学专业知识,增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老年人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老年人来了解社会状况,进一步的丰富我们的社会知识,也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

我们实习于大光路街道下的大阳沟社区,该区占地约0.35平方公里,有居民451户,户籍人口1301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3321余人,超过全区人口的25%,是一个人口老年化程度很高的社区。我们刚刚到社区的时候书记就曾和我们介绍,我们社区的国有单位较多,因此离退休老人的数量也很大,社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物质生活,同时丰富他们的晚年精神生活。在我们实习的一个半月,通过与居民的接触我们也发现了相当多的一些问题——不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能够称得上丰富和精彩的,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老年人活动,有不少“业余”活动还被报道并获得各种奖励;但是还有一部分老人的生活相当艰苦,独居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现象并不鲜见。于是我们决定就本社区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做一次调查和分析报告。

我们的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同时借助在社区实习的便利,利用上访和一些聊天的机会向老人作了比较详细的访谈。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的水平,二是精神生活的质量。我们共随机发放了50份问卷,回收50份,内容基本正确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区的老年人整体生活水平。整理分析后,我们总结情况如下:

1、经济收入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本区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退休金和儿女的赡养费,分别有58%和46%的老人有以上收入。我们分析是因为本区国有企业较多,老人中离退休老干部比例较多,无论在职时还是退休后都享有较好的福利待遇,子女也大多拥有一定的文化、经济基础。但是也有10%的被调查老人以低保和社会救济为唯一的收入,这部分老人的生活条件较为艰难,其中大部分是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中国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对他们说来是种奢望。被调查的老人中选择“其他收入”的仅有1人,占2%,据他介绍他虽然没有子女,但是还能开一个小卖部为生,收入并不高,但是还能养活自己。

2、养老生活模式

通过调查,绝大部分老人(84%)都表示希望在家中度过晚年,一方面是因为不希望改变习惯的生活方式,更希望和其他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社区的养老院的条件并不被认同,老人们认为在养老院的生活条件不如在自己家里。另外由于现在物质和文化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子女选择成家之后与老人分开,在我们调查中,只有48%的老人与子女同住,有12%的老人与亲戚同住。但是有74%的老人表示子女能经常来看望或者陪伴自己生活,48%的老人任然在家庭事务中拥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3、社区服务满意度

在对于“社区提供的尊老敬老项目活动是否满意?”这一调查中,有42%的老人表示“很满意”,只有12%的老人选择“不满意”。说明本社区曾为老人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认可,但是仍有遗漏和不全面之处。从几年前开始,本市政府为老人提供免费乘坐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的敬老服务卡。低廉的出行成本和方便快捷的公交设施,使得本市老年人有条件外出游览观景,感受城市变化。40%的被调查者选择满意交通出行条件,其中还有28%的老人表示非常满意。

4、业余兴趣爱好

40%被调查者表示将时间精力投入到业余爱好是老年生活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他们说,退休是生活的新起点,可以全身心地倾情于自己的爱好;兴趣爱好是老年人的保健药、养心药,是保持年轻心态的一贴良方,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更好地获得晚年的身心健康。在这点上,大阳沟社区也为老年人们提供了不

少的服务,如:“阳光舞蹈队”、“澳丽嘉园合唱队”、“阳光书画联谊会”、等等,不仅仅是为老人们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地方,不少走出社区、走出南京的节目更是展现了老年人夕阳的风采。

5、对社区事务的关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本区老年人对社区事务的关注普遍较高,有92%的被调查老人表示愿意配合社区日常的一些工作,79%的的老人表示会关注社区开展的活动,还有42%的老人表示愿意参与到社区的自治管理中来。这个结果一方面是因为本社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对时事和社区的事情都有一定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区的覆盖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居民们更多的活动都会被纳入到社区的服务中来。

通过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大阳沟社区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还是相当乐观的。但是结合现状,我们也提出一些对于完善居家养老,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

1、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坚持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社区服务建设体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美国前老年学会主席舒尔茨在谈到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开展社区的上门服务与邻里互助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和亲属有喘息的机会;

②由社区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乐部等组织;

③对老人的亲属提供培训,传授照顾的技巧与技能;

④组织受到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给照顾老人的家庭以指导。

2、处理好政府与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关系。

社区老年人服务是一项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事业,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政府有责任加大对老年人服务的指导和管理的力度,给予法律上保证和政策引导。但是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应按照“大福利、大服务政府管,小福利、小

服务社区管”的方针和“政社分开”的原则,政府和社会、社区都应逐步划分自己的职能,理清各自的行为目标、行为准则与行为界限。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适当的资金投入,是不可能吸引社会各个方面资金和人力、物力的主动投入来发展社区老年人服务。但是政府这种作用要从包揽、包管转移到政策扶持、管理监督、服务资源的优化等方面上来,注重于社区老年人服务事业创造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促使其向规范化、制度化和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3、社会外界对于居家养老的支持

居家养老关系着老年人生活的重大问题,除了家庭,社区的自我完善外,整个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支持。居家养老是老年人不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养老。在这种模式下,老人与社会外界的关系并没有隔离,因而,外界的支持对居家养老能否顺利的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和社会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支持国家和社会对居家养老的支持主要体现为观念上、制度上的支持。在全社会营造老年人在自己的家园里安度晚年的气氛,尊老敬老,将老人看成社会的一分子。在制度上,对于老人的住房、社区服务给予一系列的优惠,鼓励子女善待老人,让老人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关爱。

大阳沟社区老年人生活调研报告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 在本市范围内随机抽取5个生活社区进行抽样调查, 共选取590例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为395例, 女性为195例, 最大年龄为95岁, 最小年龄为60岁, 平均年龄为 (73.42±4.31) 岁, 年龄段划分:60~69岁老年人群共340例, 70~79岁老年人群共175例, 80~95岁老年人群共75例;职业类型:老年人群退休前从事职业为工人295例、干部159例、教师67例、无业人员39例、农民共30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284例、高中文化水平为188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为118例。

1.2 方法

给予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即GQOLI) 进行其生活质量调查, 此问卷主要内容为: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等[1];根据老年人群生活质量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老年人群日常所需社区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老年人群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对590例社区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 男性老年人群在躯体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女性老年人群, 且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及女性老年人群在心理健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社区老年人群疾病调查结果

对590例社区老年人群自身所患有疾病情况调查可知, 所有被调查老年人均患有骨损伤类疾病, 且根据患者退休前工作性质不同, 其发生骨损伤部位及程度有所区别;513例老年人群发生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发生率为86.95%。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社区老年人群数量不断增加, 老年人群在社区中的生活质量已越来越受到重视[2]。相关研究表明, 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 根据其对社区护理具体需求, 从而提供合适的护理措施, 能够有效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3]。

本文研究可知, 女性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显著低于男性老年人群, 其原因可能为女性在退休后日常生活中承担部分或全部家务劳动, 不能够较为有效的进行休息, 以及女性特有的身体功能较男性差等。590例老年人群中有513例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且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损伤情况。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及发病种类给予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措施, 如及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监督其按医嘱服药, 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从而提高患者护理效果。

因此提示社区护理人员对本区域内老年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工作时, 应及时了解患者相关病史, 并做好临床记录,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内容, 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4,5]。

参考文献

[1]李晓惠, 李天霖, 王滨燕.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杜会学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17 (1) :57-59.

[2]卫龙宝, 储雪玲, 王恒彦.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38 (6) :65-74.

[3]贾守梅.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19 (5) :420-423.

[4]田永峰.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思考[J].当代医学, 2010, 12 (1) :40-41.

社区里的老年生活 篇3

联系社会 有益健康

74岁的刘霞玲独自生活,每天早上起床后,她都参加百万庄西区组建的阳光健身队的晨练活动,做操、跳舞,直到周身发热、身心放松,晨练结束才吃早饭,早饭后她又来到展览路“星光园日间托老所”的编织班,虽然一周只活动一次,她的进步可是不小,一年下来,在老师指导下,她已经能用塑料珠穿成形态各异的玩具了。“去年冬天,我把自己亲手做的圣诞老人送给了朋友,感觉自己又有了创造力,而且年轻了。参加这项活动特别锻炼脑子。”刘霞玲说。如今,孤身一人的刘霞玲满面红光,动作灵活,而一年前刚参加活动时,她已经有些老年痴呆了。

刘霞玲居住的百万庄西区位于北京市二环内的中心城区,由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三层单元式居民楼组成,是北京最早建设的楼房社区之一,主要居住着一批新中国成立后离退休的机关干部。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百西社区常住人口为4754人,18岁以下的只有400人,而60岁以上老人有1636人,占34%,当时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为18.2%,如今,百西社区60岁以上人口数已增至2000人左右了,老人日益成为社区的主角。

面对日益增加的老龄人口,以及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居家养老成为中国主要的养老模式。为了就近丰富老人的生活,仅2010年北京就建立了5305家日间托老所,位于百西社区的“星光园日间托老所”便是其中最早的一家。它包括一个50多平米的活动室和几间单独的小活动教室,以及为老人制作午餐的厨房设备。老人们白天聚集在这里活动,每天上午开设编织、书画、朗诵、摄影、心理辅导等不同的活动课程,下午老人们自由组合,在这里打牌下棋。退休12年的李福荣说:“退休后一直在居委会和社区老年办工作,天天与老人们一起活动,觉得老人之间说得来,生活充实快乐。”

百西社区的“星光园日间托老所”由一名来自展览路街道的管理人员和一名服务员共同管理,她们迎来送往,安排老人们的活动,像家人一样安慰老人,逗他们开心,有时还给老人们按摩、量血压,每天还要制作适合老人口味的午餐,天气不好时,就送餐到家。

此前,“星光园托老所”曾是一个只有五六张床位的小型敬老院,改建为日间托老所之后,在不远处街道重新建设了一处有30个床位的敬老院,对展览路地区21个社区的老人开放。

社区活动中的老人明星

7名由群众推举的文化水平较高的退休老人组成了展览路街道办事处的老年协会办公室,他们活跃于包括百西社区在内的展览路地区的21个社区,在当地老人群体中发掘骨干老师作为带头人,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而他们和老师们都没有报酬,据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仁霞介绍,政府每月给协会百西社区提供的活动经费也只有2200~2300元。

然而,这些难不倒“托老所”的“粉丝”们,老年协会的刘燮昌主动担任了“星光园托老所”朗诵班的老师,67岁的刘老师曾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工作期间曾常期辅导过学生朗诵,他认为背诵是思维的体操,对喜爱的诗词通过朗诵进行再次创作。虽然他两年前得过一次中风,至今手和嘴角还在发麻,但他仍自许可以承担两小时的个人专场朗诵演出,并精准地背诵每一句诗词。

早在十几岁上师专时,刘燮昌就在人民大会堂表演过朗诵,其中有一名与他共同演出的同学如今也参加“托老所”的朗诵活动,并与刘老师共同主讲。刘老师开玩笑说:“我们俩还在一起玩儿了半辈子。”两年前,刘老师在“星光园”朗诵班的基础上倡议成立了展韵艺术团,吸收了展览路地区20多名退休教师、职员、编辑等作为固定团员,他们与城东的青春之声(老人)诗歌朗诵研究会联手,开展交流活动,并联合为学校、机关等单位演出,有时还在街头广场向市民演出,他们同样没有任何报酬,只为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随着活动的增加和影响的扩大,他们还与北京20多家朗诵民间团体结成联盟,进行交流演出并评奖,提高朗诵水平。每逢节假日他们都参加市朗诵联盟组织的专题演出。去年,在“星光园”的活动室里诞生了两部诗集,一本是由30首诗歌组成的自创集;另一本是演出时选用过的成品集。

离退休老人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还自付路费,自己联系到外地演出,今年他们将赴新疆和青岛演出。刘老师还想办一个展韵艺术团的网站,打算给艺术团请一位知名导演作辅导老师。

除了爱好朗诵,刘燮昌还有一个爱好是用易拉罐作画,他用自己的作品开办了一个“家庭艺术馆”,宣传环保,在2009年底举行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他的家庭艺术馆曾被三四十个中外媒体采访报道过,其中一名丹麦记者对他说,要向世界介绍中国老人是怎样在生活中进行环保的。

百西社区“托老所”的摄影班是5个活动班里参加人数最多的,有四五十人参加,开始只是老师讲摄影技巧,学到一定程度后,老人们开始实践,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老师,老师用大屏幕进行点评,为了拍摄到好的照片,参加摄影组的老人们还经常自发组织到郊区实地拍摄。

居家养老得到多方帮助

居住在百西社区82岁的冯元纪老人每天到“托老所”领取午饭,每餐10元,荤素搭配。曾做过两次癌症手术的冯元纪,老伴也是三高病人,“我们老两口主要是互相扶持,居家养老。孩子正值中年,只有周末有时间看望我们。也曾经雇过保姆,但保姆要求有单独一间住房,还要单独一台电视,我们都满足不了。虽说保姆没雇上,但邻居常常在生活上主动帮助我们,我们已经满足了。政府的养老助(残)券和老年餐桌,也为我们解决了一部分生活负担。”冯元纪说。

从2010年开始,80周岁以上的北京老人每人每月可以领到政府发放的100元养老助(残)消费券,到附近的餐馆、理发店、家政服务公司、老年餐桌等使用。据悉,第一年北京市就发放了43亿元,同时有15000家企业成为政府的签约服务商。

在居家养老的生活里,冯元纪夫妇经常坐公共汽车到附近的公园散心,而乘车和逛公园对他们一律免费。也是从2010年起,北京市对65岁以上老人发放优待卡,可免费乘坐市内969条公交线路,免费游览全市1782个A级旅游景区,据悉每年有1.4亿人次享受了这项服务。

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还专门上门对居家养老老人的需要做调查,针对调查中老人们提出的服务需求,请社工、热心公益者和大学生上门为老人们服务,附近的北方交大学生每一至两周都要到百西社区的老人家里给他们读书、读报,与老人聊天,据社区服务中心介绍:这种上门的志愿服务可覆盖百西社区70%~80%的老人。

展览路街道新华东社区中的9名退休人员义务组成了精神慰藉小组,经常看望、帮助社区里的145名空巢老人,包括带老人看病、拆洗被褥、买报、送奶、买菜等,老人们对此非常感谢。居委会社区负责此项工作的专干胡俊杰主任介绍:在居家养老当中,他们感到老人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温暖,所以社区开设了心灵驿站活动室,经常组织老人在此茶话、聊天。

社区养老任重道远

今年,北京市每个社区都将建立一个日间托老所,社区的日间托老所为健康老人创造了丰富的老年生活,但中国目前老年人失能的比例在迅速上升,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036万,半自理或者部分自理的有1890多万。失能意味着老年人需要长期的专业化照料和护理服务。

北京城东的柳芳南里托老所专门接待这样的高龄老人,他们早上被儿女送来,傍晚再被接回家中,白天在托老所里由医护人员按摩、给药、监测体征,提供三餐,月收费820元。虽然只是日间照料,护理师却都经过专业训练,有国家颁发的护士资格證或医师资格证,但这个托老所只有5张床位,远远不能满足柳芳南里社区老人的需求。为此,北京市未来3年内将招聘1万名下岗待业的中年人作为社区居家养老助残员,充实到社区托老所,甚至上门服务。

由于目前的养老社区大多定位为服务健康老人,难以满足对人的生命全程关怀的需求;普通社区的环境设计和建筑的细节也缺乏对老年人特殊生理、心理的考虑;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有限,所提供的服务严重不足;家庭人口小型化之后,弱化了老年人口的儿女照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提出,社区养老助老除了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和饮食起居等服务外,还需完善精神慰藉、家庭护理、康复治疗等更高层面的服务。

因此,一种专门为老年人设计、建造,且具有完善设施及服务条件的养老社区开始面市。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占地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北京太阳城”是中国养老社区的最早实践者。社区里设计了不同档次的老年住宅和6个中心,包括老年病医疗、老年文化教育、老年娱乐、老年购物、老年家政服务和老年国际交流中心。这个社区采取物业置换的资金支付手段,老年人可以将原有住房与老年社区等价换房,老人百年之后,又将原置换的房产折价返还给法定继承人,从而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解决了入住老年社区的费用。

大阳沟社区老年人生活调研报告 篇4

1 社区居家养老

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对家有特殊的感情, 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新的环境中去养老, 机构养老的方式并没有被我国老年人所普遍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中为养老场所, 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 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 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社区为平台, 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 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 采取上门、日托或邻里互助等服务形式, 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 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要求, 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2 影响社区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因素

2.1 客观因素

社区居家养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老年人患病种类越多, 所患疾病程度越重, 生活质量就越差, 分析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 患心身疾病的种数也逐渐增加, 导致老年人躯体及心理承受的痛苦也不断增多, 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另外, 疾病造成老年人严重的经济负担也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3]。第二, 收入状况影响生活质量。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整体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影响作用很大, 说明物质条件仍然是决定老年人主观生活评价的重要因素, 社区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差。因此, 社区居家养老应特别关注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4]。第三, 居家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及生活设施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客观环境可能通过促进健康生活质量而提升居家老人的健康水平。如城市建筑立体空间延伸使社区绿化面积和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减少, 极大地限制了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贫困老人暖气、卫生间设备、照料辅助器具等缺乏, 造成生活不方便和一定安全隐患, 严重影响生活质

2.2 主观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人的老化过程中要大量的精力、能力去适应多方面的转变与失落, 如退休、收入的减少、身体功能的衰退、慢性疾病困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入住养老机构远离监护人、重要关系人的死亡、生活环境的变动、不能跟上迅速发生的社会变迁和高科技的应用等, 老年入正经历人生中一段艰苦、复杂的时期, 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从目前来看, 我国很多空巢老年人不同程度患有空巢综合征, 感到孤独、压力、焦虑、抑郁等, 影响生活质量[3,4]。

3 推动完善社区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议

3.1 整合优化社区老年服务资源配置

老年服务涉及政府、劳动、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 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发挥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内社团组织、志愿者的力量, 通过联动推进购买服务和鼓励志愿者行动等方式把社区公益就业、志愿服务、专业机构服务等资源整合起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中, 构建以社区为平台, 人才、设施、技术、资金相配套的全民参与养老的服务体系。促进社区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社区日间托管服务项目, 充分利用社区已有的场地设施作为老年活动中心, 通过社会集资、彩票收益、街道居委会筹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实现社区服务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在医疗政策方面, 应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加强社区老年慢性病服务和健康教育, 普及卫生知识, 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 形成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5]。

3.2 多途径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和疾病的影响, 护理需求日益增高, 但由于老年护理服务辛苦且收益低, 导致目前专业性的护理人才极度缺乏。首先, 医学院校要重视护理专业学生老年护理学的课程建设, 加强学生关爱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人文素质培养, 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去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部门工作, 政府对就业人员待遇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其次, 可由政府牵头, 联合医学高校、本地区政府主办的正规养老机构及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培训从事老年服务的护工、保姆、家属和志愿者, 提高他们的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培训费政府应予以适当的补贴[6]。最后, 为保证服务质量, 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考核合格获取上岗证后才能上岗工作。根据养老机构、社区机构、家庭签订的服务协议做好登记管理工作, 可参照“月嫂”管理经验实行等级考核, 形成激励机制, 提供优质“星级”老年服务。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专业护士-护工-保姆-家属-志愿者多层次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提高老年服务质量, 可有效解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养老护理问题。

3.3 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

老年人离退休后往往会出现失落感、孤独感、焦虑等, 必须提出积极对策, 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我国传统的观念“知足者常乐”对老年人有积极的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虽不高, 但心理幸福感却不低, 这种观念缓解了“未富先老”之矛盾在老龄化背景下, 有必要将老年人心理健康作为一项社会战略, 将心理健康促进机制纳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建立幸福国家的内容, 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建立多元的、多支柱的健康促进体系[4]。社区和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和需求设置、改善娱乐休闲服务设施, 从制度安排、社会支持、社区建设和老年人自身等多个方面出发,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他们创造更为和谐的环境, 对他们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增强社会联系, 提供多元化的情感支持, 保持心理健康, 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5]。

3.4 关注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 需要国家和社会扶助、支持的社会困难群体, 关注弱势群体是养老服务保障应当重视的问题。养老服务保障中要把对高龄、贫困、独居、空巢、失独、优抚、三无、慢性病、残疾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养老服务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完善他们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困难补助等经济保障政策, 安排专门财政预算为这些老年人量身服务, 让这些老年人有尊严而又体面地与其他老年人一道安享晚年。实践表明, 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公共服务, 在抓好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普惠服务的同时突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我国社区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整合优化老年服务资源配置、多途径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关注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保障, 逐步健全我国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从物质、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生活质量,社区,老年人

参考文献

[1]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J].浙江大学学报, 2006, 36 (4) :123.

[2]李文琦.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于陕西省养老服务现状的考察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 2013, 43 (4) :131.

[3]彭兰地, 陈四清, 王海荣.差异化养老与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725-4727.

[4]王凤卿, 王苏梅.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4) :449-452.

[5]Willis R, Evandrou M, Khambhaita P, et al.Social Care for Diverse Communities:How current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aims to improve the user experience[J].Generations Review, 2013, 23 (2) :10-12.

【大阳沟社区老年人生活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上一篇:小学生诚信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部编二年级上期末试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