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共6篇)
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 篇1
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
杨柳枝词九首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赏析
刘禹锡直接运用民歌曲调创作的新诗,基本保持了纯正的民歌风味,又提高了民歌的艺术水平,既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谐音合律便于传唱,使雅俗互补,相得益彰。这正是刘禹锡在《竹枝词》小引中标树过的效法屈原的创作目标。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都与梅花有关。(见《乐府诗集》卷二四)这句意思说,起源于塞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乐曲。
次句讲的是《楚辞》中的《招隐士》篇。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小山之徒作《招隐士》篇来表现对屈原的哀悼。《招隐士》首句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下文又两处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刘禹锡诗中以桂树指代《招隐士》篇。《招隐士》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辞悱恻动人,为后代所传诵。篇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尤为后世文人所赏爱,乐府杂曲歌辞有《王孙游》曲,南齐谢朓与王融、唐崔国辅均有歌词,即从此两句衍化出来。(见《乐府诗集》卷七四)次句意思是说,《招隐士》是淮南小山的歌词。《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咏柳)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梅花落》、《招隐士》虽是产生于西汉的作品,但长久流传后世,到唐朝仍为人们所吟唱传诵。唐代文士不但写《梅花落》、《王孙游》乐府古题诗,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咏及这两个作品。如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维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即化用《招隐士》句意。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作品在唐代的影响。
刘禹锡固然也重视这两个作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影响,但他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向时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指出《梅花落》、《招隐士》这两个作品毕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现在还是听我改旧翻新的《杨柳枝词》吧。《折杨柳》原来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体来抒写。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许多作品,却都用七言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虽然内容仍咏杨柳或与杨柳有关的事物,在形式上确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绝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乐府诗集》都编入近代曲辞,表明它们是隋唐时代的新曲调。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杨柳枝》组诗八首,其第一首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构思、造语上都非常接近。比较起来,刘的“请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旧曲”二句,语言更为精警动人,因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于推陈出新的人们,也都可以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可说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
首篇上下两联都接近对偶,每联意思都对称,词语则是大部分对称,于大体整齐匀称中显出流动自然之美。
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 篇2
中西方咏秋史上都不乏怪才, 一反常态, 借熟悉的秋景抒发积极向上之感。刘禹锡借静谧的秋景表达自己的豁达乐观, 济慈则借成熟的果实、静谧的声音等抒发健康积极之感, 而两首诗整体乐观向上的基调下掩藏的是诗人的无奈和孤寂。本文将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和济慈的《秋颂》进行比较, 从作者的个人经历、诗作的创作背景、内容和内涵意义方面进行分析, 对中英咏秋诗史上两位怪才及其诗作进行比较赏析。
一、个人经历
(一) 生活经历
刘禹锡和济慈都曾被疾病缠身, 但对于病症不同的态度使他们诗作的特点不尽相同。刘禹锡少时身体虚弱, 以至于久病成医, 多年后编成《鉴药》一书。坚定的意志和求知欲给与了他豁达的生活态度。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生于社会的底层。22 岁时得了肺结核, 25 岁便因疾病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贫困的生活、痛苦的身体、恋人在身边却不能结婚的状况和对诗歌的嗜爱一直困扰着他。
其次, 两者在事业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 刘禹锡被贬谪出京, 放逐二十三年, 但他依旧秉承着“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的豁达, 但也有“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船长精神”的无奈。正是因为刘禹锡的豁达乐观, 在诗歌中体现的豪气不羁的生活态度, 被誉为“诗豪”。在世时, 济慈的诗歌有时得以赞许, 有时由于政治原因都难以出版。20 世纪, 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后, 西方评论界对济慈的诗歌大加赞许, 承认其在英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济慈运用各种感官, 用视觉发现美, 触觉感受美, 听觉享受美, 将各种感觉组合起来, 全面领悟和感受。济慈对细节的勾勒不同于他人, 在欢愉中透露忧伤, 痛苦中找寻快乐。他清醒的认识梦幻世界的虚无与美好, 了解现实生活的压力, 他追求美又致力于揭露现实。
(二) 创作背景
《秋颂》是济慈在享受1819 年9 月温切斯特恬静和舒适生活后, 以惬意和闲适的心情进行的创作。坦博拉火山爆发和生态环境转好影响了济慈的心情。1819 年温切斯特的气温回升了10 度, 济慈的心情转好, 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舒适惬意的秋景。再者, 据麦克干考证, 《秋颂》出版前, 出版商要求新作中不能包含与政治有关的言论, 以免再次成为评论家攻击的目标, 济慈最初强烈反对, 但最后让步。因此, 这本诗作没有较多地涉及政治内容。但也有学者认为《秋颂》中不少词语都对当时的“彼得卢惨案”中政府对劳工运动的镇压有所映射,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政治意识。《秋词二首》为刘禹锡被便朗州司马时所作。朗州为屈原被贬之地, 在《刘氏集略说》中体现了他对屈原“上下求索”精神的赞同和尊敬, 他更多的是继承了屈原对理想的坚定。这也是促使诗人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面对困境的原因。其次, 韩愈的鼓励和理解也给了他巨大的帮助。韩愈的被贬经历和正直心性对刘禹锡起到了巨大的劝慰作用。
二、对比赏析
(一) 韵律
中西方诗歌由不同的语言书写, 在音韵上也有不同的划分, 西方诗歌以音步、格律划分, 中国诗歌则多以平仄划分。《秋颂》每节十一行, 由三节组成, 每行格律为五步抑扬格, 第一节的韵式为ababcdedcce, 第二节和第三节的韵式为ababcdecdde, 这种韵式既交叉又连锁, 使诗歌音乐感和整体感强烈。五步抑扬格呈现一种舒缓的节奏, 营造了愉悦和舒心的氛围, 也表达了时光易逝、秋景不在的忧伤。除了韵脚的音乐美外, 诗人还使用了头韵、尾韵和拟声词等修辞手法, 使诗歌更加灵动, 充满音乐感。如“mists and mellow”中头韵、“until and will”中尾韵、“whistles”和“twitter”中拟声词的使用。
《秋词二首》体裁为七言绝句, 以《其一》为例, 为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即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 “朝”和“霄”为压平韵。平仄分明使得诗歌朗朗上口, 具有音乐美, 体现了汉字声调的音乐性和诗歌的规律性和音韵美。
(二) 意象
两首诗选取的意象不同, 《秋颂》用视觉、听觉、味觉等描绘了一幅充盈、灵动的秋景图;《秋词二首》用视觉, 动静结合地勾勒了一幅淡雅静谧的秋色图。《秋颂》中, 诗人运用各种感官, 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对秋景和秋物进行全面描绘, 构造了一幅充满收获的农作物, 休憩的农家和鸣唱的生灵的秋景图。“苹果”、“花”和“蜜蜂”等意象表达了农夫收获的喜悦;迟到的花儿则使画面灵动, 花丛的繁茂使蜜蜂忙碌起来;而蜂巢也因蜂蜜的大量供应变得粘稠起来。第二节中“头发”、“麦穗”和“榨汁机”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仓禀中央休憩的农家头发在扬谷的风中飘扬, 因罂粟的香气而放过了庄稼和交缠的野花, 农家稳稳地顶着穗囊跨过溪水或傍着榨汁机, 耐心的等待最后一滴果浆。第三节层层的云霞使渐暗的天空绚丽, 给大片的留茬地抹上玫瑰的色泽, 羔羊和燕子等的出现也使得画面更为灵动。视觉使画面充盈, 充满色彩和灵动感;听觉使得画面更加立体, 充满悦耳之声。第三段中蚊蚋悲哀的合唱隐约体现了诗人的忧伤和无奈, 而长大的羔羊山边响亮的鸣叫和群燕的呢喃也充分的表达了动物的喜悦, 使诗歌具有画面感。除了视觉和听觉, 味觉、触觉和嗅觉等也有所体现, 如:“甜果仁”、“粘稠的蜂巢”、“罂粟的浓香”。
《秋词二首》较短, 为两首合成, 总共八句。《其一》以“鹤”为意象, 意为“凌云之鹤”。鹤也许是孤单的, 但它一冲而起, 冲向碧霄, 是不屈的化身。“排”突出了仙鹤推开白云, 冲破世俗, 也表达了仙鹤冲破萧瑟, 独开一路, 使世人精神抖擞。体现在诗人身上则为推开世俗, 活出自己, 以坚韧不屈的意志面对困境, 坚定前行。《其一》注重气节, 仙鹤的不屈和诗人的坚韧。《其二》将重点放在秋景上, 描写山青水净, 霜降之景。诗人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的秋景图, 没有使人发狂的春色, 没有色彩丰富的夏物、肃穆安静的冬景, 仅仅是静谧的秋色, 高雅闲淡。
(三) 表现手法
两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对诗歌内容进行升华。《秋颂》中, 象征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本身更具魅力。象征使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秋天”既是成熟的季节, 又是万物凋零、萧瑟的开始, 代表着收获的喜悦和生命易逝的伤感。《秋颂》赞颂了作物的成熟, 思考了易逝的生命;拟人使诗歌更加生活、形象化。“牵住蜜蜂的花”描绘了繁茂的花丛, 它使蜜蜂更加忙碌;“悲哀合唱的蚊蚋”突出了秋的悲伤, 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易逝, 万物生长自有规律的忧伤之感。
《秋词二首》中, 《其一》“鹤”本身象征着高洁淡雅、坚韧不屈, 仅用一个意象便展现出了诗人所追求的精神,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中“山”、“水”、“霜”白描手法的运用也渲染了淡雅豁达的氛围, 简单易懂。
(四) 意境
《秋颂》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感官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和立体感共存的秋景图。收获的田野和丰硕的果实等将秋的成熟生动的进行了诠释;休憩的农夫和悠闲的田野则描绘了一幅闲适甚至是寂寥的田野图;蚊蚋悲哀的合唱和篱边歌唱的蟋蟀则增添了声音的立体感, 使其更加灵动。“早秋”、“中秋”和“晚秋”秋景的描绘突出了时间的完整性;“秋实”、“秋人”和“秋声”则充分地体现了秋之美。《秋颂》将秋的成熟收获和闲适寂寥结合起来, 描绘了一幅收获和静谧之图。
相较于《秋颂》, 《秋词二首》用寥寥几笔, 通过“鹤”和“山”等几个意象将秋的淡雅高洁和闲适萧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侧重于秋高冷不屈的气节, 展现了诗人的成熟。
三、内涵意义
《秋颂》体现了诗人在亲人离世和被疾病羁绊后看到成熟生长、充满活力的万物, 呼吸到新鲜空气的舒适、喜悦;后文“春歌在哪里?哎, 春歌在哪里?别想念春歌, ——你有自己的音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的思考;此外, 不少学者对《秋颂》的政治倾向进行分析, 认为其体现了“彼得卢惨案”后诗人对劳工的同情, 如“conspire”不仅仅体现了秋与太阳作为挚友共同努力使果物健康生长, 还认为它暗指英国政府指责革命者“图谋”推翻政府。
《秋词二首》体现了诗人被贬朗州后坚韧豁达的生活态度, 以高洁不屈的心性面对困境, 直面坎坷, 感悟人生, 也体现了诗人的怀才不遇、孤寂之情。诗人是不幸的, 也是万幸的。有挚友的劝慰和坚韧的心性, 尽管境遇变换, 但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纷繁的世俗中, 保存着淡雅不屈, 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 总会收获希望。
四、结语
本文从济慈和刘禹锡两位诗人的个人经历出发, 谈及济慈生活的不易和疾病, 刘禹锡正值倾尽才能为国效力时被贬朗州;之后从创作背景出发, 对济慈在亲人离世、疾病恶化和出版受阻的状况下创作《秋颂》、刘禹锡被贬荒芜之地却依旧豁达乐观表示钦佩;在诗歌的内容上, 本文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和意境出发, 简述运用音步和格律的《秋颂》和平仄的《秋词两首》, 运用各种感官使得画面感和立体感充盈的《秋颂》和仅用简单视觉意象却将淡雅豁达之感充分体现的《秋词二首》, 象征和拟人的运用使得《秋颂》的画面感更加强烈, 象征和简单白描的勾勒渲染了《秋词两首》高洁寂寥的氛围, 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也使两首诗歌的意境不同, 《秋词》将收获之美和诗人的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营造出喜悦和忧伤的意境, 《秋词二首》描绘了一幅坚韧不屈、静谧寂寥的秋色图;最后,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两首诗歌的内涵意义, 探讨了诗人面临困境的豁达及不屈。
参考文献
[1]王佐良, 《英国诗歌选集》 (下)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2]屠岸, 《济慈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许德金, 济慈的诗论及其《秋颂》[J].河南: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6.
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 篇3
柳枝词五首作者:薛能 朝代:唐 朝阳晴照绿杨烟,一别通波十七年。
应有旧枝无处觅,万株风里卓旌旃。
晴垂芳态吐牙新,雨摆轻条湿面春。
别有出墙高数尺,不知摇动是何人。
暖梳簪朵事登楼,因挂垂杨立地愁。
牵断绿丝攀不得,半空悬着玉搔头。
西园高树后庭根,处处寻芳有折痕。
终忆旧游桃叶舍,一株斜映竹篱门。
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
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 篇4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⑦。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①学不成。
【注】①饿损纤腰:暗含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②阿谁:何人。
(l)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描绘了垂柳怎样的迷人之景?请结合白诗的前两句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你认为诗人借“柳”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一是抓住首句“柳树、春风、柳枝”等意象,描绘出柳枝随风起舞的动人之态,表现出垂柳的勃勃生机(2分);二是抓住次句“柳枝”的颜色和形态,描绘出柳枝的`婀娜多姿,表现出柳枝的秀色照人(2分)。
(2)白诗借“柳”抒发了对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愤慨(2分);唐诗借“柳”把矛头指向帝王及官僚集团,抒发了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怀(2分)。(白诗主要从人才埋没的角度来看,唐诗主要从帝王,统治阶级角度说,能区分两诗的这一不同,也可给分)
赏析
白诗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园中柳树,枝叶繁茂,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在和煦的春风中,柳枝绽出细叶,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然而,这婀娜多姿的垂柳,却生长在荒凉冷落背阳阴寒之地,无人光顾,落得终日寂寞。
诗人所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含诗人身世的感慨。全诗明白晓畅,咏物和寓意融合一起,不着痕迹,描写生动,当时就“遍流京都”,足见艺术力量感人之深。
《杨柳枝辞》好句赏析 篇5
杨花如雪扑征衣,马上征夫苦忆归
【出处】
清·虞黄昊·《杨柳枝辞》
【原作】[提供]
杨花如雪扑征衣,马上征夫苦忆归。曾向曲中回首望,而今真在路旁飞。
【名句赏析】
《杨柳枝词》古诗白居易 篇6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柳树。最能表现柳树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柳树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柳树,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柳树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柳树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柳树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柳树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推荐阅读:
新添声杨柳枝词,新添声杨柳枝词裴?P,新添声杨柳枝词的意思,新添声杨柳枝词07-06
折杨柳行,折杨柳行谢灵运,折杨柳行的意思,折杨柳行赏析07-04
诗词赏析: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07-02
横吹曲辞?折杨柳,横吹曲辞?折杨柳张九龄,横吹曲辞?折杨柳的意思,横吹曲10-20
杨柳煤矿05-27
杨柳青听课反思10-21
八月的思念杨柳诗歌11-05
《杨柳风》读后感11-16
《杨柳青》教案及教学反思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