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学走过的日子作文

2024-06-24

与同学走过的日子作文(共17篇)

与同学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1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六年时光便悄然走过,在这六年里,我们从弱不禁风的小树苗长成了挺拔颀长的小树,如今,我们毕业了,都已各奔东西,开始又一程崭新的学习生活,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你们还记得吗?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春天,你们还心得吗?春天来了,校园里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那些花儿也迫不及待地纵情怒放,五颜六色,花香四溢,引来了不少蝴蝶和蜜蜂来作客呢!我们等到下课,便都蜂拥着跑向操场,尽情玩耍着,或捉迷藏,或是跳格子,或是跳山羊,或是欣赏着花朵与蝴蝶共舞,玩得不亦乐乎。等到上课铃响了,才都带着满身的汗水恋恋不舍地冲回教室。

那些年,我们走过的夏天,你们还记得吗?夏天到了,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花草都无精打采的懒洋洋地站在那里,天性好动的我们哪在乎这些呀,每当我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提出买冰棒的建议,当然那个人也免不了要请客的“危机”,一边吹着风扇一边吃着冰棒一边嬉闹着,那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呀!想想都令人陶醉。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秋天,你们还记得吗?秋天已至,街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果实,有葡萄,柿子,香蕉……这些水果只有秋天才有,于是我们计划好了,今天我带,明天你带,后天他带,大后天她带……这样每次玩耍之余,大家围在一起吃水果,甜甜的水果,灿烂的笑容,浓浓的情意,多好的秋天啊!

那些年,我们起走过的冬天,你们还记得吗?冬天来临,草儿,花儿都枯萎了。天气也日渐严寒起来,我们也都换上了厚厚的棉被,把自己包得像棕子一样,雪一下,嘿!我们乐园就出现了,玩的时候总是要分组的,这样的雪球大战又有哪一个不参加呢?其实被雪球打在身上还真的是又冷又痛,可我们总是乐此不疲,严寒在这个时候根本都不是个事。冻得像红虾似的小手基本上被忽略了,即便不让出去,窗玻璃上那一层厚厚的霜也是我们大显身手的好地方,我们用手指在窗玻璃上或写或画,尽情编织一幅幅自认为了不得的图画。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一起经历的那些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如今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的有滋有味,那些美好的金色的回忆,将永远埋藏在我们记忆怕深处,抺之不去!

与同学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2

闻着她的墨香, 我是那样痴迷于她的味道;看着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 我是多么的欣喜与自豪。

于是, 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作为一个读者, 《重庆日报》是益友。

认识《重庆日报》, 是孩提时的事。那个时候, 在村里任村文书的祖父, 每次从镇上开完会, 都会带回厚厚的一叠报纸, 其中就有《重庆日报》。不知是看到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还是咋的, 我总爱抽出其中几份《重庆日报》, 偷偷地拿回家, 可劲儿地浏览、阅读。

此后, 阅读《重庆日报》便成了我的习惯。参加工作后, 我的办公桌前, 总少不了《重庆日报》。而这个时候对她的阅读, 已不仅仅是孩提时那种单纯的阅读。我会去思考她所传递出的政策信号, 会用她刊登的一些经验做法指导工作, 会因她反映出的重庆的每一滴变化而骄傲。在我的工作中, 她就如同一位朋友, 一直不动声色地站在我旁边, 而一旦我有困惑和困难时, 她总会及时地指点迷津, 给予我无尽的帮助。

最重要的一点是, 从那时开始, 我已试着去学习、借鉴, 写一些豆腐块文章。

因此, 我想说的第二句话是:作为一名通讯员, 《重庆日报》是良师。

在1997年至2003年的镇乡工作中, 我按图索骥, 按照《重庆日报》新闻的思路和写法, 先后采写了很多反映本镇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息, 并陆续被当时的《大足报》采用。这不仅让镇领导对我刮目相看、赞赏有加, 而且令我的人生也发生了转变——2003年5月, 由于我的勤奋打动了领导, 我被调到大足新闻社, 专门从事新闻采访与写作。

采写新闻从“副业”变成了“主业”, 对于原本是学机械出身、半路出家的我来说, 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学习新闻写作是当务之急, 向谁学?当然是向《重庆日报》学!

这个时候的优势在于, 我已认识了常在《重庆日报》发稿的大足本地通讯员, 并渐渐接触了一些重庆日报的编辑、记者。他们看事与众不同的眼界, 对年轻人亲切而无威严、谆谆的教诲, 侃侃而谈一气呵成的笔力和文风, 或伏案执笔或在路途奔波的勤奋执著, 都深深地感动着我, 并成为我学习的楷模和新闻写作上的导师。

从2004年开始, 在这些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 我开始在《重庆日报》发稿。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名字在重庆日报上变成铅字时, 兴奋之余, 我想起了小时候常常干的一件“傻事”:从一大叠《重庆日报》中分别寻找、剪出“李美坤”三个字, 然后拼贴在一起!

作为一名以写作和阅读为自己喜爱的生存方式的人, 我常常接到《重庆日报》和《重庆日报农村版》的编辑主动打给我的电话。这些在电话里“神交”已久、亲切热情的编辑, 有时在电话里仔细询问我一些关于文章细节的问题, 有时建议稿子该怎样采写、怎样修改, 有时候是向我约稿。这些包括有些到现在我都还未曾谋面的编辑老师, 他们电话里给我的鼓励, 成了我前进的动力。

正是有了《重庆日报》这位良师相伴、有了《重庆日报》编辑记者的相助, 到现在, 我不仅在重庆日报发稿数量逐年递增, 而且还成为《重庆日报》的特约通讯员, 成长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

正是有了《重庆日报》这位良师相伴、有了《重庆日报》编辑记者的相助, 这些年, 我结交的朋友多了, 见闻广了, 生活更充实了, 并在心里告诉自己, 是她, 给我一份份肯定, 送我一次次成长, 我是她的一员, 尽管我只是来自区县的通讯员。

如是, 我想说的第三句话是:作为一位重庆人, 《重庆日报》是我们的精神之光。

习惯了每天一上班就浏览《重庆日报》电子版, 习惯了把一些好作品复制保存到电脑上, 习惯了在单位业务学习交流会上张口就是《重庆日报》, 习惯了用最虔诚的目光注视她, 习惯了用最豪放的热情参与其精彩的瞬间……

看看《重庆日报》, 蹁跹在报纸里, 透过它薄如纱的翼, 谁不会看到及时准确的新闻、全面深度的报道和细腻流畅的美文?在我看来, 一份份《重庆日报》犹似一粒粒种子, 根植于巴渝大地这块沃土, 谱出的一缕缕新曲, 让所有的读者都品尝到了其中的宛转悠扬;《重庆日报》又如一束束精神之光, 洒播于三千万巴渝儿女心房, 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了重庆一天一天的变化以及明天的美好。

“高度参与决策, 深度参与生活”, 数十年如一日, 《重庆日报》不断改革创新, 越发趋向多元化、时尚化发展, 同时以严肃、稳健、大方、真实的态度, 刻录着重庆发生的每件大事, 向市民群众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是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瞭望者”, 已经彰显出省级大报风范。

与飞鸟一起走过的日子 篇3

在每天的早自习上,我会“例行公事”一般数盘旋在对面教学楼楼顶上的鸟,有时是32只,有时只有31只。至于还有一只那天干什么去了,我不得而知,费力猜想,也未必能得到准确答案,所以我就不多想,照样读ABC,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傍晚,那群鸟也定会在楼顶盘旋几圈,而我正在演算xy,计算浮力与重力。

飞鸟盘旋的那幢楼的后面就是我们住的女生寝室楼。不负“百年老校”的称号,类似于“床下有人”“鬼打墙”的故事在校园里广为流传,甚至有传说我们这幢楼某间女厕所里的拖把自己会动。

有天晚上,窗外的那片小树林中野猫叫得厉害,大约有三四只,这边嚎一声,那边喵一声,让人听得头皮直发麻,又想起一些平日里流传的吓人谣言,我们寝室的8个女生竟都怕得睡不着觉,个个缩在被窝里瞪着大眼死盯着黑乎乎的天花板。

一片寂静。

10分钟后,厕所的下水管道传来一阵“咕隆隆”的响声。本是很正常的情况,但在这晚,响声之后,8张床铺“叽叽咯咯”地响了起来,我们都不安地在床上翻来覆去,有几个胆小的开始轻声抽泣。

白影,吸血鬼……噢,天哪……

我终于受不了折磨,跳下床,奔到小C那儿,不由分说地钻进了她的被窝。小C强装镇定地说:“有什么好怕的……”却靠过来与我挨得紧紧的。接着其他人也各自找伴儿,两两挤在一起睡。一阵捣鼓之后,寝室里又安静下来。而这次,一张床上两颗心紧挨着一起跳动,有着共同的节拍。

“外面的野猫好像不叫了呢……你还怕吗?”“还好,睡了吧……”

第二天早上,叶子依然把被子蹬到地上,让同床的晨得了感冒,直打喷嚏;燕照样怎么叫都叫不醒。一切如常,一切安好。

现在想来,那晚我们的举动真是单纯幼稚得有些可笑。可还是感谢那一晚,感谢那些与鬼故事一起走过的单纯日子。

很多时间,我都是跟汪一起度过的。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写诗歌做文章,一起期望进最好的高中和大学,一起在雨天里多愁善感,一起傻傻地数窗外的飞鸟。

我最好的朋友是她,但她最好的朋友却不是我。我们之间因为这一点而心存芥蒂,就像两条在同一平面挨得很近的线段,明明快要相交,却被各自的端点限制着,只能客气地对待彼此。

一场拖到秋季的夏季运动会帮了忙。那天早上,窗外的那群鸟竟不厌其烦地飞了13圈,用了我背出一首古诗和一篇英语课文的时间。我和汪也很疯狂,午后要在运动会上一起跑1500米。

下午15:00检录,才知道报1500米的“女汉子”竟那么多,有两组,每组10多人。大概她们也抱着和我一样的想法,愿意跑1500米的人少,容易得奖,小算盘打得啪啪响,可现实却给了大家重重一击,在总计30多人的比赛中取胜,谈何容易?我一一看过去,每位参赛者都是一脸“时代变了啊”“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的无奈。

按赛程,比赛应是15:10开始,但几个不靠谱的选手一直没到检录处报到,播音员急得招魂似的喊了十几遍她们的名字,待我们把板凳都“烘”得像东北暖炕一样时,才终于把她们“招”了过来。

熬过检录,又麻木地看完第一组的比赛,直到我们第二组十几个人挤在起跑线上时,我才缓过神来,然后感觉到裁判举起了枪。我一直不喜欢鸣枪,因为那意味着马上就要决一死战了,这令我很惶恐。我想只要是人类,对战争和枪声本能的恐惧始终存在。

鸣枪,跑!400米之后,贫血的汪跑不动了。我跑在她身旁等她,她却让我不要管她,赶紧往前跑。我狠下心,冲到第二,回头望她,只见她脸色苍白,嘴唇没有血色,却还对我咧嘴一笑,那笑在我看来有一种壮士扼腕般的悲壮与惨烈。一阵恍惚,我莫名想起早晨窗外的鸟儿,笨拙又固执,心里涌起一阵心酸和歉疚。怀着复杂的心情,我越过了终点,竟超能般不坐不瘫不倒,很能撑似的站在那儿。直到汪也终于跨过终点线,我走过去,镇定地把她身边叽叽喳喳的人群轰开,搀着她。她抬起头,对我一笑说:“真不错,第二呢。”我喜欢听她说“真不错”。我顿时像是在冬日里沐浴了干净的阳光,心头暖暖,心情爽爽。我“嗯”了一声,陡然红了眼眶,哭了。她笑着对我说:“哭什么呀?又不是小孩子。”然后她叹了口气,伏在我肩上,埋下头。片刻,她抽泣了起来,不断地抖动双肩,像一只受了惊吓和委屈的雏鸟。

我轻轻抱住她,我俩就这样在操场上抱在一起哭,迎着老师和同学惊诧的目光。

之后,我们很自然地好了起来,虽自知在她眼里我还是及不上她那个最要好的朋友,但这已经足够了。一生中,朋友来去,皆是过客,君子之交,清淡如水,何必要去争那个“最”呢?

其实有时候,你花大力气却拉不开的门只需轻轻一推就开了,可也就是这简单的“推”“拉”之间,滋味万千。

学校里有棵梧桐树,大到要三个人合抱才能勉强圈住。而这棵树从小到大,见证了不少青涩的情感。棕色树皮上有不少“某某某like某某某”的字迹。每次看到这样的句子,总会觉得,写的人荒唐得像某些每到一处景点就会留下“某某某到此一游”的游客。当这些游客被斥“没素质”时,不知“留名”之祖孙悟空若知道了,是否会后悔当初在如来佛祖手掌上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行为。

体育课上,女生们喜欢在梧桐树下聊芒果台的青春偶像剧,从内地到港台的,从日韩到英美的,仿佛东西南北的娱乐八卦都在她们的掌握之中,此时的她们稚嫩得像窗外那群固执盘旋的鸟儿。我和汪对这种没有营养的对话实在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就跑到僻静的地方谈向往的高中和大学。后来体育老师规定大家只能在树下活动,我和汪只好坐在树下,想重拾升学的话题,但不行,旁边那些追星小女生特有的甜腻声音塞满我的耳朵。我怒气冲冲地转过头去,只见梧桐树下的黄土地上,一群两眼放光的女生窝成一堆,一个被围在中间的女生正唾沫横飞,高谈阔论。那是怎样闹腾的一幅场景啊!

汪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梧桐树下寸草不生?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恍然大悟:追星女生们一兴奋两脚就闲不住,在草地上蹭来蹭去,铁打的草也经不住这样蹂躏啊!

经过一个寒假再回校园,梧桐树下竟冒出丝丝鲜绿,但愿这些新生命能活得长久。追星,本就是一件磨人又磨己的事。青春期的我们有火一样的激情,有这样的追星经历是美妙的,但太过痴迷其中,便会消磨了时光,颓废了青春。

从春天到秋天,窗外那些鸟儿每天早晨傍晚都来教学楼顶,而到了冬天,只有傍晚时分才有八九只鸟飞来像走过场一样地盘旋几圈。但我还是很感动,为它们的毅力,冬天太冷,那些不来的鸟儿也是情有可原的。

初二时,因为学校合并,我搬去了另一校区。我再也没见过那群鸟儿,早自习再没有鸟儿会用我背出一首古诗和一篇英语课文的时间在窗外盘旋13圈。在完成早读目标后,也因为没有鸟儿可数心里空落落的,有时我会用这些空下的时间想:那些鸟儿今天会不会来这里呢?这是一种莫名的期待与渴望。

一个周日早晨,我路过原来的学校,发现那个楼顶上空空的,没有飞鸟,只有一片干净安静的晴空。我恍惚了,甚至有些怀疑那些有飞鸟的日子只是一个可爱的梦。然后,那些关于飞鸟的记忆慢慢淡了。

可有时我还是会想起那些飞鸟,期盼能够与它们不期而遇。我爱这群鸟儿,总觉得它们很像我,笨拙可爱又固执。它们飞过我明朗的14岁,在阳光下它们的影子映在我脚下的路上,不管我在哪儿,它们都按时在楼顶守候,像一种无声的誓约。

与同学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4

与同学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们有喜有笑。每到课间的时候,就是我们玩得最闹的时候。我们会相互结伴着一起去校园的操场上,我们的游戏很多,有跳绳,有打兵兵球,还有踢毽子,打羽毛球等等。在我们一起玩这些游戏的时候,我们的笑声一直都回荡在校园的上空。这些欢快的音符将我们这些美好的回忆都一一记录了下来。

校园里的我们会一起玩耍,更会一起学习。课堂上,我们坐的一个比一个笔直,就像是比赛一样,谁在课堂上最认真,那么谁就会是这堂课的胜利者。胜利者不仅会受到老师的表扬,更会受到班上所有同学的另眼相看。每位同学在学习上也都充满着激情,也因此我们在学习上充满着竞争。

在与同学一起走过的这些日子,学习上的我们虽然是处于竞争的状态,但是我们也都一直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如果在学习上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那么同学们之间会毫不犹豫的出手相助,为不懂的同学解答。

与同学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们之间都坦诚相待,就算是在学习上的竞争,我们也都是光明正大的。在我与同学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我真的很感激我身边的这些同学,因为是他们,让我拥有了一段无比美好的校园生活,也不管今后我会在何方,我回忆起这段与他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我都会感到温暖。

与同学一起走过的日子 篇5

回首6年时光,和老同学的日子竟是如此难忘,那些事,一桩桩、一件件竟是如此快乐……

记得在六年级的时候,同学自发的组织了一场烧烤会,说是为了纪奠一下六年的友谊,但我只冷冷的搁下一句“无聊!”但我最终还是来了,在一块草坪上,同学们围成一个圆圈,组织者为了活跃一下气氛,就撮着我们一起让班长煮面给我们吃,班长当时找了一人比较委婉的理由说:“这没有锅,我怎么煮呀!”可是我们的同学是何等的机灵呀,立刻从住得近的同学家里拿了一个锅来,又买了一桶水,这回班长可没话说了,拿着水就得煮面了,可谁知道班长身娇体贵,从来都没有煮过饭,忘记往锅里倒水了,结果可怜的锅被烧糊了,没办法身为副班长的我也亲自上阵,吸取了班长的教训,我小心翼翼的往锅里面倒水,锅里传来滋拉滋拉的声音着实吓了我一跳,倒水的问题是解决了,然后开始下面了,正当我觉得已经没问题的时候,一位同学突然提醒我说:“你忘记放调料了。”刚刚放下心的我突然变得手忙脚乱,急切的问:“调料,调料!调料在哪儿,放什么调料啊!”一个同学回答说:“嗯……,不如就放盐吧,我们也吃的不多。”我拿一包盐,用手捧着一小把放进锅里,一个同学说:“这里这么多人,这么一点,应该不够吧。”听了他的话,我便开始用包倒,可是我还是太高估我的能力,结果,一不小心,一包盐全倒在了锅里,连包装袋一起掉了进去,一个男同学大着胆子把包装抽了出来,过了一会儿,面终于好了,大家拿着分面,看在卖相还不错的份上,我自信的说:“怎么样,不错吧。”一个男同学大着胆子吃了一口,“吐”立刻就吐了出来,然后皱着眉头说:“好咸呀!“我半信半疑的吃了一口”“噗”“太咸呀!”同学都哈哈大笑,我也只好尴尬笑笑,知道做饭行不通后,我们开始拿出熟食来吃,看着火光,听着歌声,再看看同学们那早已烂熟于心的脸,我的思绪却早已飘远飘远……

高华佑,聂婉婷……我会永远永远记得你们,下次再见面,我一定会对你说:“毕业那天,你哭得好丑,我可还记得呢!”

与同学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6

转眼间我已经升入初三了,我依稀记得三年前刚上初一的情景。那个时候的我,还是一个内向的我,一个不爱说话的我,三年,听起来多么漫长,可事实上只有一瞬间,甚至更短,我和我的同学也不知不觉间由刚来的互不相识变得夸夸其谈,关系也一点点地熟悉起来。

三年前,刚来时我还只是一个小矮子,记得刚开学那会儿,我起晚了,到学校才发现竟然有人比我还晚,我随便找了个位子坐下,放下书包,坐在教室里,环绕四周,看着一切都好新奇,对同学们也很陌生,那时谁也想不到会变成知根知底的朋友!

第一次调座位后,我和一个以前同班的同学在一起,之间当然也不觉得陌生,就经常小吵小闹。

第一次上课的老师都是陌生的,不免心中有一些紧张,和周围的同学也因为谈论老师好不好脾气开始说起话来。开学的第一天,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没有上课,他们只是说这门学科的乐趣以及想学好这门学科的方法,说着说着就下课了,那时傻傻的我们还在偷偷地想:这节课又玩了一节课,真好!

时间似流水,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回,我们也一点点的改变。那个时候的我们大概还没有这么辛苦吧!

和同学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体会到了时光的流逝和我们的改变,也明白了友谊的含义,从前的我们打打闹闹,却不知道未来社会的残酷和艰辛!

和同学一起走过的日子,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快乐,也明白了快乐不应该独享,应该要学会和他们分享!

与同学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7

——《春天的呐喊》五月天

4月29日鸟巢演唱会, 放眼望去都是一个个年轻的面孔, 他们陶醉, 他们兴奋, 他们忘我。整整三个半小时的沉浸, 我爱上了五月天, 爱上了《春天的呐喊》歌词中的感觉。那代表了青春, 代表了激情, 代表了整个教育系统缺失的部分。

在较为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 我们评价大学生的优秀程度, 往往只看到了成绩单上的数字, 却忽略了人本身的特质。放佛每一次寻找自我, 释放自我的过程, 都被算为异类、放纵, 从而被区隔。每一个职业规划导师, 都在强调大学成绩的重要性, 因为这与找工作密切相关。但是, 很多成绩“不好”的甚至中途退学, 创业成功的人, 依靠的仅仅是超人的智商和勇气。一方面, 过来人总是维护原有枯燥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 我们也在心理暗示“不可能成为那些看上去不平凡的人”。

于是, 我们的青春流逝了, 自我的东西也在这些过程中淡化了, 甚至很多人不敢去谈青春, 不敢去说自我。感觉上, 青春只是个年龄阶段的代名词, 自我其实不重要, 就这样忽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东西的内涵。从这两个维度评价, 我的大学生活不太精彩, 却也在其中收获了青春和自我的体会, 借助这次写文章重温那个四年的感觉, 做一些思考。

大学第一年, 适应放羊般的生活

对于长期生活在乡镇的北京孩子而言, 北京永远是四环以内的地方, 虽然距离不远但也算是进城。小乡镇自成一套文化, 像是一座座小围城, 分布在北京的郊区, 思想没有那么开放和先进。

北工大, 一所北京孩子居多的学校, 发现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见闻和玩的东西确实不一样, 需要适应新的环境, 跟上大家的节奏, 这是我第一个感触。大学生活初始, 其实是高中生活的一段延续, 大家都按时上课、占座、认真写作业, 用忐忑的心理去感受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大学校园像个社区, 各种设施都有, 也让我这个乡下人感受到不同, 充满了新鲜感, 憧憬着象牙塔生活的美好。

渐渐地, 我发现大学与高中是不同的, 上课时间和地点不固定, 偶尔会有大段的空闲时间, 夜生活有了更多的玩伴。老师和学长们都讲, 大学生活是自由的, 所以大家要自己利用好时间来做功课。

自由, 是很多人对大学生活的向往, 但如果停留在时间的层面, 也许就狭隘了。自由, 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自在追求, 找寻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人说, 专业选择是一种自由, 但大多数我们选择的时候信息是不对等的, 而且转换的成本过高, 也没有太多人愿意付出代价调整。

随着这种放羊般的生活继续, 逃课、抄作业、上课睡觉、打游戏、专注感情等等现象出现, 学习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也完成了高中过渡到大学了。在这个时候, 老师们就会站出来批评学生的放纵, 行为没有遵守准则, 却忽略了为什么放纵和不遵守。最直接的原因, 课程的内容并没有激发这些年轻人的兴趣, 就像售卖的产品根本不考虑顾客需求的变化。教材是陈旧的, 老师的授课是传统, 教学理念是顽固的, 这里没有青春和自我的气息存在, 年轻人怎么可能呆得住呢?

若有重来的机会, 大学第一年, 我想过得更自在一些:观察校园的四季, 观察形形色色学生的大学生活;阅读更多我想读的名著, 问问自己究竟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 喜欢哪些地方;想想我未来要做什么, 多去和别人交流自己的冲动;参加以自己爱好为主的社团, 多去玩一下。

大学第二年, 专业塑造的梦魇

大学专业的选择, 从一开始就注重就业为导向, 看上去务实, 但也抹杀了学生自主的机会。运气差的学生, 在进入重点学习专业课的年份, 就会体验到脸在地上滑行的痛苦, 有一种淡淡的绝望。

计算机专业是北工大相对较好的专业, 也是我最头痛的学习内容。经历了第一年的洗礼, 我开始对专业课产生了恐惧, 感觉有些听不懂, 实践课的时候也只是简单重复那些书上的东西。创造力和主动性, 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 对此我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痛苦。

很多有想法的同学, 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报第二专业, 争夺学生会的职位, 找到心仪的伙伴, 决定考研或出国。而我呢, 傻乎乎地不知所措, 突然发现原来背负着出人头地的想法, 实现起来有点困难。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 在我身上变得渺茫起来, 这个信念不坚定了。于是, 我也开始“堕落”, 因为找不到青春和自我的感觉。

堕落的结果, 就是成绩单亮起了黄牌, 提醒我开始反思。终于, 我有了一次面对自我的机会, 看到自己的缺点, 立志改善。我发奋了一段时间, 挽救了我的成绩, 也挽救了我自己。那段时间, 我经过和家人的沟通, 渐渐放下了“改变家庭命运”的责任, 回到一个大学生的原始状态。

虽然无法改变体制的束缚, 但我依旧需要完成体制内的要求, 因为每种体制下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简单粗暴地肯定或者否定。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 我找到了编程的快感, 也开始主动去做一些尝试。在巨大压力下的自我重生,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若有重来的机会, 大学第二年, 我想过得更青春一些:给自己挑战, 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 过分保守让人感觉到紧绷, 不自然;让自己解脱, 抛开父母的期待、社会的看法、学校的束缚, 重新找到自己的轨道。

大学第三年, 自信状态的回归

进入第三年, 我们也变成了大学生活中的老油条, 上课有取舍, 考试有轻重。自从涅槃重生之后, 我对专业的学习有了信心, 也有了热情, 也从一些课程中领悟到道理, 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当人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 对于生活的细节才会有足够的关注, 才会感受到其中的味道。我突然发现了学习的乐趣, 来自于一门课程, 一个老师的幽默, 那种感觉很自然地产生了。如果说, 大学的每一门课程都能给人这样的感觉, 相信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被调动起来。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 希望这个愿望要持续到永远。

三年级面临着未来的选择, 考研、出国、工作的三叉路口摆在面前。我是逐一尝试, 最后还是决定工作, 接受社会的检验。其实, 这个决定对于我来说很简单, 因为家里经济原因, 出国太过于奢侈了;考研, 我虽然对学习有了兴趣, 但对大学教育还没有完全认可, 考研的内容让我无法投入进去。

因此, 有人问我当时职业规划是什么, 其实是没有的, 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 职业规划也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 如果一切都规划好了, 青春和自我的空间就小了, 人生的自由度就无从谈起。而且, 职业规划不是通案, 不能适合每个人。对于种种不确定的大学生而言, 说出三年或五年的规划, 显然是过分的要求。我觉得, 谈谈自己的梦想, 谈谈对人生的态度, 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虽然虚一点, 反而更实际一些。

若有重来的机会, 大学第三年, 我想过得更自我一些:设定自己的梦想, 开始准备着手准备去实现, 保持一种“在路上”的状态, 其实比起职业规划更靠谱一些;多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不惧怕犯错误, 寻找自我存在、自我价值的感觉。

大学第四年, 想重来一次

最后一年的大学生活, 有一种兴奋是我要到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有一种失落是我的大学生活并不足够精彩, 有不少的缺憾, 想重来一次。这是生活的真实, 有得必有失。

这一年, 其实是我大学生活最丰富的一年, 参加了一个由社会知名人士建立的大学生社区, 在里边带领一些同龄人做电子杂志, 服务大学生群体, 同时组织了几次大型活动。种种的突破, 种种的第一次, 就在这样的实践中产生了。

充实, 是我最强烈的生活感受, 每个生命体应该都有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 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帮助和价值的, 这也很幸福。当然, 年少气盛也让自己膨胀了许多, 被一些光环迷失了自我的本身。不过, 青春本身是需要靠这种不停的寻找, 才能感觉其中的寓意和自我存在的定位。

求职, 往往也是一个回归自我的好办法。面对有社会阅历的人, 我们一方面需要接纳和学习对方的建议, 另一方面还要思考这种评价体系是否适合自己。面试多了, 就会发现社会上的评价体系太多了, 每个公司都不一样, 这就和原来单一的优良中差产生了冲突。丰富的评价体系, 才是这个社会真实的一面, 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自我成长的窗口。我们没有必要按照一个模式去成长, 遵循自己内心走起来没有任何问题, 在现实中争取这样的机会, 只是知易行难而已。

若有重来的机会, 大学第四年, 我想过得更青春一些:我应该再大胆一些, 面临我理想的公司就差一步, 自己胆怯了, 没有展示出来青春的一面;我应该再坚持一下, 第一份工作的取舍, 只是从解决生计的问题考虑, 并没有照顾自己的梦想, 有点可惜。

大学四年, 青春的呐喊

离开校园很久, 才找到青春的真实感觉, 在那时却没有留意, 这算是我的遗憾。以上的感慨, 也仅仅是马后炮而已。这四年过的有点过于匆忙和潦草, 记忆深刻的画面都在其中那一段段曲折中。

有人说, 人只有在遇到痛苦的时候, 才会思考人生, 才能看到自己。我同意这个观点, 也确实那种种的艰难让我有意识去反思。痛定思痛, 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不一样的我, 于是才有了现在。逝去的岁月, 只能回忆, 无法改变。

青春, 不应是一个时间概念, 是内心的状态。每时每刻, 我们都可以是青春的, 自我的。不管我们怎么诟病教育系统, 我们也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只有缺失过, 才会体会到得到的来之不易。

与挫折一起走过的日子 篇8

秋日里,我无意走进了一片人迹罕至的树林。地面上铺着厚厚的落叶,在夕阳的映射下,所有的色彩似乎都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那些红的,黑的,褐色的枯叶犹如一幅绵延不绝的泼墨油彩画!我不禁惊呆了,但转念间想到,美丽是属于他们的,与我,却是什么也没有。

一阵苦涩涌上了心头。我蹲下来,轻轻地拾起一片落叶,晶莹的水糅合着略带咸味的泪滴,悄然滴落。

余光中,突见一片枯叶似在厚厚的枯叶层间蠕动,我俯身细瞧,原来是一只几乎失去生机的枯叶蝶!灰黄的翅膀宛若枯叶,它没有彩蝶娇艳如花的容貌,也没有灵巧柔曼的舞姿,更没有轻盈如纱般的翅翼。一只蝴蝶生来该拥有的一切,它都没有。就像我一样,与生俱来就是一副憔悴的装束,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

突然,我看见它正艰难地向上飞,徐徐地前进。过了一会儿,它像是听到什么神的召唤一样竟鼓起劲摇晃地飞起来了!慢慢地栖在一枝枯枝上,又变为一片枯叶,在余晖中,那酷似枯叶的翅翼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在这段时间里,我尝试着“飞翔”,试图迅速攀上新的高峰,但似那枯叶蝶的之前一般,一切的努力看似匍匐,毫无进展。现在想来,我的境遇何曾像它一般不堪,又怎能轻易地消沉呢?没有尝试,便轻易地抱怨抑或躲在角落里哭泣,永远都不可能成功!

我终于明白,成长路上无捷径,成功不能等待幸运的降临!我仰望夜幕将垂,繁星初现的天空,脚下是坚实的土地,背后有我坚实的印痕……

(指导教师:王旭辉)

本文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4—2015)初中组三等奖。

与梦想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9

从小我就有这样一个梦想,希望长大后能做一名歌手。虽然谈不上是什么伟大的梦想,可它却是我前进的动力,因为这里面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那是小学六年级,第一次参加全县的歌唱比赛,为了能更好的表现自己,我特地选了一首较难的歌曲——《明天会更好》。为此,我成天的练习。终于,到了比赛的时候了。

比赛当天,我在台后焦急地等待着主持人念我的名字。这一刻终于到来了,我腿脚发麻地走上前台,这时我看见我裙子上的纱边抖动起来,原来是我的腿在颤抖。我深呼吸了一下,平稳自己的心跳,并暗自为自己加油打气:“没关系,我一定能行的!”正想着,我忽然看见台下有一个身影慢慢走来。那种感觉令我无比的熟悉,令我无比的亲切,一股温柔的力量包围了我:是妈妈来了!我的心情竟平静了下来,不再紧张。我用自己清脆的嗓音唱出了这首歌——《明天会更好》,竟获得了一等奖。下台后我紧紧抱住了妈妈,一种难以言状的喜悦袭上心头。

经过这件事之后,我对自己的梦想更加确定了。

这个梦想是我坚实的后盾,在我无助彷徨的时候,它帮助我走过黑暗;在父母劳累的时候,我用歌唱的方式来哄他们开心;学校庆“六一”文艺汇演时,歌唱让我赢得了师生的阵阵掌声;在逢年过节时,歌唱让我获得了亲戚的赞许……

与梦想一起走过的日子,我十分快乐,十分满足。

我会把握好每一个十年,与梦想一起携手走过。我相信:有梦的日子我一定不会孤单;有梦的日子我会更加自信阳光……

与琴声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10

它刚来到我家时,那晶亮的琴盖、黑白分明的琴键,一下子便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那时我还小,看着它那容光焕发的样子,似乎听到它在轻声呼唤我:“快来吧!快来弹我吧!”我忍不住在钢琴前坐了下来,用手指轻轻按下一个琴键,“叮——”,客厅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我又按了另一个琴键,“咚——”又是一声,太好玩了。我按下一个又一个琴键,忽而清脆,忽而浑厚,美妙的琴声充满了整个客厅。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妈妈都会叫我:“弹琴啦!”我和妈妈便一起坐在钢琴边,开始弹奏起来。这一弹就是五六年过去了,每天你都能听见一阵阵琴声从我家窗户中飘出来,还夹杂着妈妈在一旁的指指点点声。每到这时,我都会感到心情十分舒畅,白天的烦恼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弹琴时也不只有快乐,郁闷的时刻也不少。当我状态不好的时候,感觉自己什么都弹不好,人也十分烦躁,甚至有时动不动还发脾气。每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妈妈就在一旁不断开导我,让我的心情平复下来。一次,我弹奏一首曲子时,怎么弹都弹不好,每个音符都好像在跟我作对,我一气之下便盖上琴盖,决定不弹了。这时妈妈在一旁说道:“其实这首曲子并不难,你只要把心静下来,认真看好每一个音符就行了。”我瞬间感到体内又有了力量,有了继续往下弹的信心。那一次在琴校回琴,我感觉犹如神助,一气呵成,得到了老师的大力夸奖,说得我都有些一愣一愣的。转过头,我发现身后的妈妈早已笑成了一朵花。

犹记得我最后一次的上台演出。马上就要轮到我上台表演了,我十分紧张,感觉心都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一样。妈妈轻轻对我说:“不用太紧张,只有按照你平时练的弹就行了。”我走上台去,所有聚光灯都一齐打在我身上,舞台下面,黑压压的一片,成百上千眼睛一齐盯着我。我又紧张起来,腿也有点颤抖了。突然,我在人群中找到了那双眼睛,那充满信心的目光让我立刻平静下来。我从容地坐下来,任凭自己的手指在黑键与白键上跳跃。美妙的琴声从钢琴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弹着弹着,一不小心,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闯了进来,我顿时感觉脸颊发烫。这时,我脑海中又出现了那双眼睛。我深吸一口气,继续弹了下去,终于我顺利地弹完了整首曲子。我鞠完躬抬头时,一直在寻找那双眼睛,啊!我找到了!我冲下台,扑进妈妈的怀抱中……

见证与中国汽车一起走过的日子 篇11

场景二:2009年11月,第四届车评测试现场,面对记者的镜头,评委们站在他们各自推崇的车型前侃侃而谈。而往年,众多评委总是因为可选车型过少、目标太过集中发愁。

上述两个场景勾勒出中国车企曾经的尴尬以及从鲜有关注到获得认可的境遇转变。

如果说每年纷繁的汽车评选是一个舞台的话,那么在2006年以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这个舞台上绝对是一个失意者。

尽管从来都不缺少媒体的关注,但其在众多评选活动中往往空手而归,甚至连自主品牌最占优势的经济型轿车领域也与自主品牌擦肩而过。把自主品牌的企业和产品放在合营企业资企业和合资品牌的阴影下进行审视似乎也成为人们的习惯,其结果当然令人尴尬。

事实上,那个“灰姑娘”正在快速成长,发生着蜕变。 “虽然自主品牌在与外国品牌较量中还很弱小,但是也必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民族品牌将被国外品牌淹没。”2006年,《汽车观察>杂志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想法: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让国人看到中国汽车自主研发的成果,并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把媒体的关注点进行延伸,让社会舆论不再只停留在自主研发的得与失层面,同时也要关注自主品牌车型的成长与壮大。通过传播的力量使社会舆论对自主品牌重新进行审视和回归,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个想法迅速得到了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和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的积极响应,并同时得到了民族轮胎企业山东玲珑集团的支持,其总裁王锋提出: “只有中国车发展了,中国自主品牌零部件才能取得更大发展。”

几经筛选,“爱我中国车”成为车型评选活动响亮的主题。

2006年4月,拥挤的北京车展上,络绎不绝的观众看到了一个新奇的景象:在每一辆展出的中国车身上,都飘扬着一个大大的鲜艳的红色中国结,为充斥着世界各种名车的展馆增添了明亮的中国元素。“玲珑轮胎·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正式启动。

“奔腾B70能否成为中国车的代表?”

“作为第一个自主车型评选,我们应拿出怎样的标准引导企业?”

2006,奔腾的遗憾

“该车型品牌由中国自主品牌厂家生产,品牌完全归中方所有;上市日期在2005年10月1日至2006年9月30日期间;必须拥有全新的车型,或动力系统、底盘、车身有重大变化的轿车、SUV、MPV等乘用车。”

当然,这并不是谁开出的购车清单,而是评委们给2006年首届参选车型列出的条件。

在这一年,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2004年的低谷和2005年的平稳发展之后,进入了一轮新的爆发期,皮卡、SUV在中国同类产品中连续多年销量和出口位居第一的长城汽车正悄悄转型做轿车,哈弗CUV这款同样适合城市道路的SUV也臻于成熟;从微车转型过来的啥飞也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三厢轿车哈赛豹III系;即将与日本马自达分手的海马汽车未雨绸缪,除了谋划单飞之后的产品系列之外,也推出了过渡性产品——福美来二代;华晨汽车在经过了中华尊驰的铩羽之后,推出了真正的重量级战略车型——华晨中华骏捷,特别其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为业内纷纷看好;这一年4月上市的中兴无限对于河北中兴汽车来说同样重要,在他们看来,这款车是为其重新竖立其在国内SUV领域霸主地位而推出的一款既有“知识”又有产权的新车。

2006年,老牌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奇瑞和吉利在这一年也出尽风头。8月29日这一天,“时代新锐轿车吉利金刚”在北京上市,这标志着在自由舰之后,吉利产品线继续向上延伸,开始正式进入中级车市,是吉利品牌彻底摆脱低端经济型轿车印象的关键。

与吉利一样,奇瑞的产品在这一年也在“上探”,1月10日上市的A520成为奇瑞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这一年奇瑞东方之子CROSS、QQ6也相继上市,看得出来,此时的奇瑞已在努力摆脱热销车型QQ为其累积的低端车印象。

同一年,对于一汽轿车来说也是一个载入其史册的重要一年,这一切源于一汽奔腾B70的上市,奔腾的出身其实与红旗没有任何关系,其与马自达6共用一个生产线,二者共用发动机、底盘和车身材料,几乎就是一个改版的马6,而一汽轿车也打出了“源于马6,高于马6”的营销口号。

不过,这种以全新的模式发展自主品牌的方式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很多有红旗情结的人都对奔腾提出了质疑,事实证明,这种舆论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爱我中国车”首届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评委终评时的结论。

准备工作进展得出奇的顺利。2。06年11月20日,北京金港汽车公园赛道上,长城哈弗CUV、啥飞赛豹III系、福美来二代、华晨中华骏捷、吉利金刚、奇瑞A5、奇瑞瑞虎NCV、奇瑞新东方之子、一汽轿车奔腾、中兴无限等10款汽车被一字排开,它们都被贴上了一个共同的标志——“爱我中国车”。

“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试驾和评选,这么多中国车聚在一起太难得了,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评委之一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颜伏伍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被同一个理由吸引来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秘书长郭学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中机中心主任张进华、简式国际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言平、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林建、全国场地锦标赛三届冠军王少峰等,此外还包括了《汽车观察》杂志、TOM网汽车频道等媒体资深人士。

毋庸置疑,评委的多样性组合,可以保证评选的全面性。为了体现评选的专业性和公正性,评选遵循了国际通用的年度车型评选机制与中国汽车市场特点相结合的评选原则。评选过程中还严格遵循先进性、价值和市场表现三大评选标准,并由专业赛手和汽车行业各个领域的专家分别进行试驾。

矛盾在终评会上爆发。围绕着年度车型大奖的争论,几乎贯穿了终评会始终。

“奔腾B70能否成为中国车的代表?”

“作为第一个自主车型评选,我们应拿出怎样的标准引导企业?”

这场争论,几乎与当时被炒得火热的“何龙之争”处在同一时期。一直以来,“自主”都被视为一种精神,其不仅代表“自己的”,更期待以此避开以市场换技术路线失败的尴尬。当时,众多评委对待争论持相当谨慎的态度,因为在他们看来,首届评选不仅承担起评选优秀车型的任务,更被赋予更多的引导意义。

最终,奔腾B70与大奖擦肩而过。这对于评选来说不是件坏事。“那时,评委们首次明确提出自主度的问题,也就是中国汽车发展的道路与方向问题。事实证明,奔腾B70是一汽轿车‘去自主化道路’的尝试,也为B50的成功奠定了品牌基础。”《汽车观察》杂志副社长李上雄说,这种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重要的探讨,为未来中国车企提供了新的选择。

评委感言林建:

自主品牌汽车在这几年发展中逐渐提高,但在以后的研发过程中更应该提高制动水平,好的制动材料,按照车的重量,车的惯量去设计增强散热能力,逐渐完善自身,汽车性能的优劣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虑到动力、舒适、安全,环保因素尤为重要。

评委感言颜伏伍:

与朋友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12

两年前我们小学毕业了,来不及说再见,我们匆匆离开了学校。竟使得我们多么欢乐,多么幸福。回到家才猛然发现原来明天见不到那张张熟悉的脸了。我们最后告别时怎么会如此无情?竟连简单的一句“再见”也没说,现在我非常后悔。

在记忆深处,回想着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或许我们收获的没有我们洒下的汗水多,但我却感到分外的充实。

语文课上,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课间我们在操场玩耍嬉戏,朋友之间不分你我。在上学路上,我们谈论可爱的话题,可爱的笑声也随之而来……

我们在时间中留下足迹,足以见证我们的友谊。有困难时,我们会一起面对。于是,在风雨中,我们学会了勇敢的面对。

我们曾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成长。或许再过多年,蓦然回首,小学的日子是那么的有活力,我们是那么勇敢,坚强,那是因为有你的陪伴。

感谢你们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但愿这些美好的回忆能变成永恒的回忆。

小学已经毕业,面临人生地一个转折点,将跨出艰难的一步,然而这次却没有你们的陪伴。面临我们的,会是一个又一个新挑战。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既然有相遇就注定会有分别。但是,相信自己,让我们一起坚强勇敢地走下去吧!

与朋友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13

朋友多么真诚的一个名字,因为有了朋友让你懂得了友谊的珍贵,因为有了朋友让你懂得了人生的万物,因为有个朋友让你懂得了生命的多姿多彩,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总有一些朋友,来看看我与朋友一起走过的多彩日子。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我们全班所有人都在谈论者,忙碌着给几天后运动做一个充足的准备,同时我也是,都想着拿第一名。终于让我们展示的机会来了,我们全班都在大喊着“加油”,而然我们听到了朋友对我们的期待时,我们顿时“满血复活”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是我与朋友在夏天一起走过的日子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我们都为期末考试认真复习着,为了在全年级拿第一,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拿第一,为了让我们的知识更上一层楼拿第一名,有一句话说的是:团结就是力量,为了我们的荣誉和智慧我们要勇往直前,我们之所以能这样奋斗,是朋友给我们的力量。这是我和朋友在冬天走过的日子。在我们这样一个团结有爱的班级里永远都存在友谊,我们之所以团结是为了朋友,朋友是珍贵的,朋友是重情重义的,朋友让你正确的规划目标。

在我快要放弃是,朋友给我最大的鼓舞和支持。在我快要流泪时,朋友让我擦干,向前奔跑。在我无助是,是朋友给我了帮助。在我看来什么都没有,你和朋友一起的日子温暖、幸福(除了家人以外)。

一起走过的日子 篇14

“需要就是一切,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句出自山西的一个名人的话,用在《烹调知识》上是很贴切的。十多年来,与《烹调知识》从相识到相知。感觉《烹调知识》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烹调知识》就像一座正在振兴的古城,不断地在完善着自我,扩展着她的边缘。除了《烹调知识》固有的“烹学园地”、“创新菜点”、“家庭烹调”等传统名牌栏目外,诸如“饮食市场”、“餐饮管理”等一些与饮食有关的“烹调”外延内容,在《烹调知识》中也有它们的一席之地。无疑这与杂志社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他们无不以读者计,想读者所想。凡是读者需求的,总能在《烹调知识》中得以解惑。《烹调知识》几乎涵括了厨者、家庭主妇、经理人等不同阶层烹调爱好者的需求。

烹学园地,可说是厨者攀登厨艺高峰的好向导。

创新菜点,可说是初、高级厨者磨砺的砺石。

烹饪论坛,餐饮文化,是《烹调知识》文化品味和厚重的文化气息的体现。

美食揽胜,美食趣谈,地方风味,是个食在中国,味在八方的美食家。

编读热线,是与读者交流的良好平台。

家庭烹调,是家庭煮妇进行快乐厨房的休闲吧。

“厨技交流”、“异域风情”、“药膳养生”等等栏目都有精彩文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匆庸置疑,《烹调知识》更多地展现给您的是“海纳百川”的大气,而没有地域性的小气。同时也是喜好“烹调”人士一个很好的挑战自我的舞台。工作之余,我也试着投了几篇自己当地菜肴的文章,大都变成了铅字,让我颇感欣慰,是《烹调知识》圆了我一个厨者的“铅字”梦。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付诸文字,满怀希望的将稿件投入信箱,接下来是等待,直到送信人将一个大信封递到手中,急忙打开信封,迫不急待地寻找目录中的名字,眼前一亮,那一份喜悦是由衷的。

与爸爸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15

“俯首甘为孺子牛”,在我心中是最适合形容爸爸的了。无论多么劳累,我从没有听到过爸爸半句怨言。生活中,或许妈妈偶尔会发发牢骚,而爸爸却从来不会,他永远都是任劳任怨,埋头俯首工作。爸爸一直都影响着我的成长,在他身上的一点一滴中,让我收获无数,受益无穷。记得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常把我扛在肩头上。虽然我有点恐高,但是肩上的我却没有一丝恐惧,反而笑逐颜开,乐得直拍手。小时候的我是很顽皮的,可以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捣蛋鬼。那时候,我经常做一些令大人头疼,又让人忍俊不禁的事。比如曾经无意中抓起一只蝎子,幼稚的问:“这是什么呀?”或者是非要用爸爸送给我的陶碗之类的可笑之事。而爸爸差不多每次都会宽容我的任性。但是当我犯错误时,爸爸会毫不犹豫的教训我一顿,因为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孩,所以,每次都会控制不住我的“金豆子”。

我还是一个小跟屁虫,爸爸走到哪儿我都想跟着。甚至连爸爸去上班也都想跟着,是妈妈硬拽回来的(不过,那毕竟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

回忆中,又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那次,爸爸因陪领导应酬,打电话告诉我和妈妈他要晚一点回来。本来,我和妈妈想等爸爸回来之后再去休息,可是一等就等到了十点钟以后。妈妈让我去睡觉,哄骗我说小孩子不能熬夜。我拗不过妈妈,只好极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可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就打开了灯,坐起来捧起书看,但是,书也根本就看不下去,心中总是牵挂着爸爸。直到听见爸爸的鸣笛声,心中才总算松懈了许多。我刚刚闭上困倦的眼睛,就听到门开的声音,在微弱的光线中,我看到爸爸走近来为我轻轻盖了盖被子,然后轻轻的掩门离开了。其实,爸爸的心中也是牵挂着我的。

爸爸的肩上,承载着家庭的重担,可他却从来不叫苦叫累,只是默默的付出着。爸爸的腰弯了,头发也花白了,可是却一直挑起一切的重任。爸爸,为我撑起一片天空,我为爸爸坚守一份深沉永久的爱。

与小小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 篇16

在这酷夏有了小小的陪伴,仿佛有只通人性的小精灵在我身旁压火、降温……

――题记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道路上尘土飞扬,跟空气中的灰气完美的衔接起来,结成一片脏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在这样闷热的季节我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暑假!也迎来了两只精灵古怪的小东西――白头鹎。

白头鹎又名白头翁,比较容易养,嘿嘿,最起码我养活了一只,另一只嘛,再带回家的第二天就不幸“阵亡”了。唉,说起来那段日子我和小小基本就是同吃同住了,哦,小小就是我给幸存下来的那只小白头翁起的小名,好记吧,它的`大名叫蓑笠翁哦,你看,多有诗情画意啊并且也很好啊记对不对!所谓同吃肯定指的就是我吃什么它就吃什么啦,比如火龙果、西瓜、蟠桃之类的水果,还有馒头、米饭、面条之类的粮食,是不是感觉很神奇,我的感觉也一样。不过我又回想了一下下以前的经历,突然发现仿佛我养的小东西都不挑食哎?!嗯,这绝对是人品问题啊!再说同住吧,我用我那心灵手巧的手给小小搭了一个“纸窝”晚上睡觉时我在床上躺着,它在地上的“纸窝”中单腿站着,就这我还是偷偷的呢,爸妈不让我与小小同住,所以……

小小鬼着呢,晚上它从不乱叫,这样一来爸妈就不知道了。虽然它晚上不叫,但早上叫啊,而且叫得还很大声,大清早的就将我吵醒了,一看闹钟才早上5点多,然后有起床气的我果断将小小丢出了我的闺房,让它自己找东西吃去了。被丢出屋的小小睁着大大的两只眼睛瞪着被关上的房门叫了几声来表达自己对小主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不得不认命的拖着自己圆滚滚的小身子去千辛万苦的找吃食……

上午九点钟,我迷迷糊糊地起床找水喝,顺便洗了把脸,爸妈早已去工作,家里就只剩下我和小小了,我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给自己下了碗面条,刚把面条端上餐桌想转身去拿双筷子,结果回来后就已看到小小围着桌子跑来跑去了,还在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亲爱的小主人,我好饿好饿,你分我一丢丢好不好啊,我吃的真心不多的!”我被它那副馋样给逗乐了,用筷子挑起一根面条放在了地上,看着它猛地扑上来小头不住的上下晃荡……突然感到这个夏天好像也没那么热了……

一起走过的日子 篇17

伴着《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孩子们的初中生活变得快乐和充实。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全班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全校榜首,《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实在功不可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对文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年阅读《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冲动与遐想,她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的教学之旅、文学之旅。

遗憾的是,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尽管也常瞅见孩子们手中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但我一直无缘再次捧读,潜意识里也认为那只是孩子们的读物,于教师而言未免简单了些。想不到15年后,我竟能与她再次近距离接触。

2010年,我自费订阅了一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并发动班上的学生订了四份,每组一份,互相传阅。作为曾蝉联两届国家期刊奖银奖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无论是“当代阅读”,还是“实用阅读”、“经典阅读”、“青春阅读”,我都爱看,力图站在更高的位置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相对而言,我更偏爱“当代阅读”——生活味浓,轻松有趣,还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合适的范文。读多了,想多了,熟悉了《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思路与宗旨之后,我也试着向她投稿,也曾有幸与她有过三次亲密接触:2010年,拙作《一位乡村教师的家访报告》获“学习出版社杯·成长的季节”全国初中师生征文大赛教师组一等奖;2011年,拙作《守望大山不言悔》获“守望梦想”全国初中师生征文大赛教师组一等奖;拙作《远山的大学》还被2011年第1期《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小小说欣赏》栏目转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全国创刊最早、以指导阅读为主的初中生语文学习期刊,《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独具创意的板块、栏目、内容、风格等,已成为同类期刊中的经典。与她相识相知的日子里,我的文学之旅越走越光明,我的教育人生越走越精彩。我发表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文章成了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与范文,我的文章获奖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在我的倡导与努力下,《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和《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也成了年段读物、校园读物,月月更新,润物无声。为更全面地认识这一本刊物,我还经常上网浏览《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官方网站,并将她添加到收藏夹里。此外,我也指导学生上网浏览《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官方网站和龙源期刊网。

又一期《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摆到了我的书桌上,惊喜之余,有一种感动在心间荡漾,深沉而真切。说来惭愧,两年来,我向杂志投稿,只是冲着征文而去,极少真正静下心来梳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兴趣为先,读写为重点,阅读为特色,以读带写,寓教于读。这是我阅读的原则、教学的法则,也是《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的办刊理念与宗旨,愿与杂志共勉。

上一篇:步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误区论文下一篇:脑筋急转弯:什么东西经常落下来却不会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