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

2024-11-13

破窗(通用10篇)

破窗 篇1

小题大作,防微杜渐

——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之《破窗效应》 有感

这个寒假,读《班主任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一书,非常有趣,特别是其中的破窗效应一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美国斯坦福大学心 这家津巴多做过一 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 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 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 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 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 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 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种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班级管理中也很常见: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效应是趋众心理的一种清晰体现,是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衍变和推波助澜。教育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状况。一大批孩子们在教室里面疯狂捣乱,相互追逐,干扰其他学生专心学习。教师追问到原因,反而不断有学生委屈地抗议:“又不是我一个人,还有某某……”“他的行为比我还恶劣。”言外之意,自己不是祸根的本源,老师似乎冤枉了自己。再如,教室的板凳座椅有了破坏的痕迹,有孩子在桌面用刀子划出一道伤痕后,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也未进行指责,不及时批评教,越来越多的桌子就会出现残缺。

杜绝破窗效应,是一门技术活,关乎细心和明锐,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预见性和发展的观点,这是思维先导,一定要摒弃小问题无需在意的思维定势。首先,要有一颗火眼金睛般的眼睛,随时发现学生的异常端倪,与细微处捕捉到问题的源头。正如莫泊桑在《项链》开头写着:“极细小的一件事情,既可以成就你,也可以败坏你。”小事情不处理,就会导致大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必须时刻防止破窗行为的发生,并做出应对的补全行动。看到学生随地吐痰后,如果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放置了痰盂,其余孩子把教室打扫干干净净,学生势必受到环境的感染,不好意思吐痰。一个人不好意思了,大家势必都会不好意思。

杜绝破窗效应,第二点是需要教师不断地传播正能量,不让一丝负面因素占据学生的心理,去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性格习惯养成。这是最关键的行动策略。光是口头说教,蜻蜓点水般的唠叨,而无任何实质性的处理方式,或无具体引导的细则,就不能有效阻止破窗行为的继续恶化。对于第一个破窗的行为者,教师要做出合理的、坚决的惩罚,促使学生做出深刻的反思,并对其错误行为予以补救,为自己的破窗行为负责任;对于相继破窗的依附跟随者,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从动机、态度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破窗效应对集体和个体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归根结底是独立自我意识和自主判断能力的丧失。在某种程度,有些人的破窗是有意而为之,多数的破窗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受到了诱导,行为发生偏差。人是集体化的产物,日常行为也不免受到大众者的驱使。在某些环境下,人总有种法不责众的潜意识潜藏在内,或者认为:大家都做了,我做一下也无妨,害怕被孤立、边缘、排斥。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既然有人做了,他就开始下意识地效仿,随着效仿者数量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效仿者加入,破窗行为最终恶化为一种强大的风气和浪潮,不断侵袭并干扰着其他学生。

研究破窗效应背后的蕴含意义,对于我们的教育管理大有裨益,能促进管理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粗放迈入精细。对每一个负面的行为,教师都要及时发现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让优良的放风发扬光大,让负面的行为和情绪消失于萌芽。

破窗 篇2

“破窗理论”最初是由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作为批判的对象而提出。发展到今天,该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学领域中颇具影响和争议的一个理论,巴斯夏在文中介绍了一位名叫詹姆斯的店主,他的儿子不小心砸坏了家里的一扇窗户玻璃(假定这块玻璃价值6法郎),由此引发了讨论。

第一种观点被称为“破窗理论”,该观点认为:由于詹姆斯店主需要购买新的玻璃,那么这个事故就给玻璃店带来了6法郎的收入,玻璃店将6法郎收入中的一部分去买别的商家的东西,别的商家的收入也会增加,别的商家又会将其收入的一部分拿到其他商家那里去购买东西,由此,购买活动会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打破窗户玻璃会使国民收入增长{6×[1/(1-MPC)]}法郎,其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第二种观点被称为“破窗谬论”,该观点认为:詹姆斯店主由于购买新的玻璃而花费了6法郎,那么他就不能用这6法郎办其他的事了。如果没有发生这起事故,他就可以用这6法郎干其他的事,例如换掉自己的旧鞋或者买一本新书。现在窗户玻璃被打破了,玻璃店的收入增加了6法郎,但如果玻璃没有被打破,那么鞋匠(或其他别的商家)就会增加6法郎的收入,因此,不管窗户玻璃有没有被打破,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打破窗户玻璃并没有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即打破窗户玻璃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法郎。同时,对于詹姆斯店主而言,他由于花了6法郎去弥补玻璃而无法用这6法郎去买新鞋或者其他商品,使他丧失了从新鞋或其他商品中获得效用的机会,假如窗户玻璃没有打破的话,他就可以从新鞋或者其他商品中获得效用了,因此,虽然打破窗户玻璃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法郎,但是打破窗户玻璃却导致了詹姆斯店主的效用下降,丧失了本该享受的新鞋或其他商品。

关于“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这两种观点,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2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新思考

“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这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它们的问题是立场都相对极端,即“破窗理论”认为被打破的窗户玻璃会在乘数效用的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很大程度地增长,“破窗谬论”认为被打破的窗户玻璃不会使国民收入产生任何增长。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本文将结合“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这两种观点,给出本文独立的观点。

我们继续使用巴斯夏列举的案例,只不过在此处将案例稍加完善。我们假设这位名叫詹姆斯的店主,他的可支配收入为Y美元,他的儿子不小心砸坏了家里的一扇窗户玻璃(假定这块玻璃价值X美元)。同时,假定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对于詹姆斯店主而言是生活必需品,即玻璃被打破后,他一定会花费X美元去购买一扇新的窗户玻璃,则可以得到以下内容:

第一,根据“破窗理论”的观点,被打破的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X×[1/(1-MPC)]}美元,其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第二,根据“破窗谬论”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美元。

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皆不甚合理,以下为本文观点:

首先,假设窗户玻璃在没有打破的情形下,因为詹姆斯店主的可支配收入为Y美元,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

c=c(y),其中c为居民消费支出,y为居民可支配收入

我们可以得到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为c(Y)美元。

其次,假设窗户玻璃在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消费支出是詹姆斯店主购买的窗户玻璃,因为窗户玻璃价值X美元,所以该部分的消费支出为X美元;另一部分消费支出是由詹姆斯店主购买玻璃之后的剩余可支配收入决定的消费支出,根据上文中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我们可以得到该部分的消费支出为c(Y-X)美元。将两部分消费支出加总,我们就可以得到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共计[X+c(Y-X)]美元。

综上所述,在窗户玻璃没有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为c(Y)美元;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为[X+c(Y-X)]美元。又因为,一般而言,MPC<1,可以推导出c(Y)<[X+c(Y-X)]。所以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比在玻璃没有打破的情形下更多,具体而言,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增加了{[X+c(Y-X)]-c(Y)}美元,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增长{[X+c(Y-X)]-c(Y)}×[1/(1-MPC)]美元。分析到这里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将窗户玻璃打破,不会像“破窗理论”所宣称的那样乐观,也不会像“破窗谬论”所宣称的那样悲观。

为了更直观地论证本文观点,我们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MPC)为一常数,这时凯恩斯消费函数c=c(y)就可以表示为c=a+by,其中a为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美元时也必须要进行基本生活消费支出;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基于此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内容:

第一,根据“破窗理论”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X×[1/(1-b)]}美元;第二,根据“破窗谬论”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0美元;第三,根据本文的观点,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量为:{[X+c(Y-X)]-c(Y)}×[1/(1-MPC)]=X美元,换而言之,打破窗户玻璃会导致国民收入增长,且增长量相当于打破的窗户玻璃的价值。

3 各经济主体的损益分析

基于上文讨论,接下来,我们讨论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相关商家以及全社会的损益情况。

首先,分析詹姆斯店主的损益情况。窗户玻璃被打破,他损失了一块价值X美元的玻璃,又因为他需要花费可支配收入中的X美去购买一块新的窗户玻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詹姆斯店主损失了X美元的可支配收入,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詹姆斯店主的生活质量。所以,在窗户玻璃被打破的情形下,詹姆斯店主极有可能只有损失,没有收益。

其次,分析相关商家的损益情况。窗户玻璃被打破,詹姆斯店主的消费支出增加了{[X+c(Y-X)]-c(Y)}美元,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增长{[X+c(Y-X)]-c(Y)}×[1/(1-MPC)]美元,这些增长的国民收入进入了相关商家的口袋,所以相关商家是受益者。

最后,分析全社会的损益情况。窗户玻璃被打破,社会财富总量损失了一扇价值X美元的玻璃,但同时也使当期国民收入增长{[X+c(Y-X)]-c(Y)}×[1/(1-MPC)]美元,即全社会财富总量增长{[X+c(Y-X)]-c(Y)}×[1/(1-MPC)]美元,将打破窗户玻璃造成的全社会财富总量的损失与打破窗户玻璃产生的全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相加,就得到全社会财富总量的变化情况,即全社会财富总量增长量为:{[X+c(Y-X)]-c(Y)}×[1/(1-MPC)]-X美元。并且,当凯恩斯消费函数为c=a+by时,全社会财富总量增长量为:{[X+c(Y-X)]-c(Y)}×[1/(1-MPC)]-X=0美元,即打破窗户玻璃不会使全社会财富总量发生任何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打破窗户玻璃会使当期国民收入增加,拉动GDP增长。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J].法国,1850(7).

[3]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如此破窗等 篇3

如此破窗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打开。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类似的情况:

━━ 一个人带头摘取商店门口摆放的鲜花,其他人就群起而效仿,将数个花篮中的鲜花一抢而空。

━━ 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

━━ 有的员工工作中违反程序,还称“某某都是这样干的!”或者“上次就是这样做的!”

━━ 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发生甚至多次重复发生。

━━ 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如此“破窗”,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对员工也有一定的启发,利用“破窗”,我们应该如此教育我们的员工:

━━ 不要做“破窗”的第一人。“破窗”第一人者,打破有序,制造无序之人也。

━━ 自觉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按程序办事,不做“旁路”程序的事。因为工作程序的制定一般都反映了对员工的约束机制,考虑了成本效益因素。违反程序,其结果往往是造成无序,破坏约束机制,增加成本,有害于公司,也有害于自己。

━━ 养成工作遵守程序的习惯,并使其成为个人的道德水平的体现。同时,不以“别人不按程序,我为什么不能”为理由放纵自己,而是坚定立场,反对违反公司规定、浪费公司资源、社会资源的行为。

━━对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公司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小题大做,加重处罚力度,严肃公司法纪,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特别是对违犯公司核心理念的行为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养奸。

━━ 鼓励、奖励“补窗”行为。不以“破窗”为理由而同流合污,反以“补窗”为善举而亡羊补牢,这体现了员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觉的成本意识。公司要提倡这种善举,通过表扬、奖励措施使之发扬光大。

经理人日志

拒绝一视同仁

每个人都要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他父母怎么教育的,我们已经管不着了;他的老师当初告诉他什么,我们也来不及追究了,主管应成为他们的“父母”,有责任去教育他们。问题是,每个人的背景不同,个性不一样,经历不一样,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那应该怎么教育呢?那就是拒绝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不能用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比如批评人时,对脸皮厚的人,可以当众批评;对爱面子的人,要叫到办公室单独谈。

做主管的要费些心思,要去研究你的下属,从他们的行为、动作、眼神、语言、思想上去了解,去判断。如果他非常喜欢钱,就让他去做销售;他做事很仔细,可以让他干设计工作;看东西只看地上的人,适合守仓库;吃饭都用计算器的人应该做会计;婆婆妈妈的人去搞客户服务;坐不住的人就让他去做外勤。这叫用人用长处。最糟糕的是把人都看成一样,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校培育出不同的人,每个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亚文化。作为主管,应该关注这些问题。以前我手下有个管理人员,他把权看得很重要,对钱没什么大的要求,我就把公司的印章交给他,每天在办公室“嘣嘣嘣”的盖章,而且把他的位置放在办公室的中间,让大家都看着他,让他有一种权力感,结果他非常高兴。

对思想比较单纯、服从性比较高的人,我们可以给他工作指示,给他效率要求,给他预算控制,可以实行从上到下的直线管理;对于受过高等教育、敏感、见过世面、经历复杂、强调团队精神的人,要让他参与,要注重双向管理,不能搞单行道。一个公司到底用什么方法,没有完全的定式,有的强调制度,有的重视人性管理。一个公司凭一本人事规章是没什么用的,每个公司都有人事规章,而且大同小异。所以,管理要适应对象,不能一视同仁。

管理感言

踏弱音板

在弹钢琴时,有时你必须这样踏弱音板,同样在公司里也不例外。任何一个公司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但不停地张扬它的缺点是无济于事的。强调它的优点,避免它的缺点,这样才能鼓起工作中的士气。

制度非儿戏

机构里的规章制度不能经常变动。人人都应该清楚,如他们努力工作,多少年后便可以达到职位。这样才好让大家遵守所制定的有关规定。稍有一点违背原则,人们就会看得到。别以为可以瞒住大家。否则麻烦就来了:“我怎样安排呢?等等。不可把重要的事当成儿戏。

优柔寡断

下属最害怕听到上司说:“我现在无法下决定,我很苦恼,我也没办法。”你的优柔寡断会使下属变成一群无头蚂蚁,既找不到食物,又找不到回家的路。如果真面临这种无法决断的情况,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听取下属的意见,即使你没有得到最上策,也会从中得到启发。

都 忙

如果你经常向下属抱怨自己有多忙,那就错了。下属会认为,你要是真忙的话,那么对下属抱怨的时间都不该有。下属的想法是:你现在干的所有工作都是你的精力所能承担得了的。下属最典型的说法是:我们也忙,我们都没有时间对你说。因此,正确的作法是:把工作都合理地分配出去。

升 迁

你要相信:所有的下属都会希望你得到升迁,因为只有你升迁了,下属中的一个人才有可能上一个台阶。如果你想得到升迁,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逢人就讲升迁的打算。

要与自己的上司保持亲密关系。

表现坚定、积极、有活力。

不要造成无人能接替你的局面。

不要让人感觉你只能做一种工作。

以身做则

心灵的“破窗”用信念去修补 篇4

在一家超市门口,散落着一地的碎玻璃片,有一名青年手里拿着喝空了的啤酒瓶走过来,没有丁点迟疑,手中的瓶子就对着那堆碎玻璃摔去。这时,超市的保安看见了喊:“你是不是神经病啊?这么没公德?”这位青年反唇相讥:“你才神经病,这里不是早就有一堆碎玻璃吗?”

看着青年骂骂咧咧离去的背影,我突然想到了有名的“破窗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

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恰如那个青年一样。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抱怨着环境恶劣社会不公,可他们却很少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让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带他的学生到一片杂草地去上课,问他的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有的说用镰刀割掉,还有的说用火烧。然而,苏格拉底却告诉大家:除掉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让庄稼来占据杂草的生存之地。

破窗为题目的优秀作文700字 篇5

已临近中午,我才睁着惺忪的睡眼从床上爬起,太阳光渐渐变得火辣,空气中夹杂着一股闷热的气息。

吃过早饭,我来到阳台,望着蔚蓝无尽的天空,陷入了“发呆”状态。时间一点一滴地走过,生命也在流逝,而这一切,我浑然不觉。直至妈妈一声叫道“你怎么还不去做作业?”“哦,马上。”我应道。虽然嘴上如此,但身体却依旧一动不动。突然,有一个白色的东西飞了进来,像是误闯。仔细一瞧,来者竟是只蝴蝶,它忽高忽低地飞着,飞进了房间,我小心翼翼地在它身后“跟踪”。这时,它似乎发觉路线偏离了“导航”,本能的朝着窗外有树的地方飞去。可是,窗户被我关上了,它“碰了壁”,就只能往一个地方撞,一直撞。而我在一旁幸灾乐祸,但看了一会儿后,看不下去了。我仿佛看到了那只蝴蝶渴望自由的决心,看到了它的.坚持,即使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自由的信念。想到这,我便伸手把它旁边的一扇窗打开了。可奇怪的是,蝴蝶并没有往旁边飞出去,而是依然如老样子——撞窗。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疑惑极了,便打开了它撞的那一扇窗。这次,蝴蝶一下子就飞出去了。望着远去的蝴蝶,我又一次陷入沉思:它,可以在那短暂的生命中,坚持不懈地攻向每一个目标,直至成功。尽管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会耗费掉它原本就短暂的生命,但它不后悔,因为这值得它去怀念。而我呢?我的生命比它长,但这又有何用?我只会做一些不值得让人去怀念的事,什么时候珍惜了一分一秒,一寸光阴呢?我深知我做得到,却又不想。

再一次望向天空,它已不是蔚蓝,而是一种神秘的色彩,一只破窗的蝴蝶慢慢浮现上来,心中充满了一种澎湃的力量。

我来到书桌前,翻开了作业,认真地做了起来。妈妈看见了,说:“呦——今天真乖呀!”我没回话,只是更加认真了。

破窗 篇6

或私室规过,以护其心;

或知而不言,静观其变。建章立制是实现防微杜渐的好办法。

所谓“破窗效应”理论来自心理实验为基础,并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一个观点: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这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人们就可能受到这扇破窗户的暗示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时间一长,这幢建筑物被打碎的玻璃会越来越多,最后变得破烂不堪。这表明;

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一个班级如同一辆汽车,疏于管理的班级就如同那辆玻璃被敲了一个大洞而又得不到及时修理的汽车,给人一种无序杂乱的感觉。久而久之,学校、教师、其他班级的学生就会对这个班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本班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那么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者给人留下“这个班级问题很多”的印象,那么这个班级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问题层出不穷。相反,如果出了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就如同把破窗及时补上了,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无机可乘,那么,人们对它的评价就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心理定位也会越来越高,班级风气,学习热情就会蒸蒸日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制定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严格的班纪班规是防止“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保障。古语说:“篱牢犬不入”。只有用严格的班纪班规来扎紧班级管理这道篱笆,才能有效防止不良风气的侵袭、滋长和蔓延。

2、细化、量化学生的各项考核制度。班主任应结合综合测评、文明常规的评比,把学生的各项考核制度,包括思想品德、纪律、卫生、体育等内容细化、量化,定时定期的统计并公布。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发现哪儿出现“破窗”需要及时维修,问题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

3、出现问题后及时处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问题的出现就如同汽车的“破窗”,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洞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情况就会越来越糟。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有时候,对小毛病进行大维修,“杀鸡用牛刀”,更能起到防微杜渐,震慑歪风邪气的结果。

4、班级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一个班级如果经常被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批评,整个班级就会产生“我们是差班”这样的心理暗示,学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逆反心理,这样不利于班级的进步。因此,作为班主任应以正面的表扬鼓励为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在班级里大力宣扬,发挥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尽力挖掘它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健康地成长。

5、努力促使后进生和问题学生的转化。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是班级这辆汽车最破的地方,只有把它们转化好了,班级才能给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感觉,才是一辆真正性能良好、运行正常的汽车。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干部应花大力气帮助他们。可以利用“一对一结对子”、“补课”、“主题班会”等形式,关心、爱护他们,解其疑难,改其恶习,促其发展,最终使整个班级风气有所改善。

“破窗效应”与构建绿色广告环境 篇7

广告的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 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及广告代理商带来最大限度的利润。这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广告主以及广告代理商忽视甚至丢弃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发布虚假、问题以及低俗广告。因此, 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广告主以及广告商都是道德模范, 而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正视以及解决这些问题。

破窗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Biderman在研究犯罪被害恐惧时提出的。他指出:行为不检点,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与重大犯罪一样, 都会在心理上给市民造成被害恐惧。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偷车试验”:他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放在了治安较差的贫民区和治安良好的中产阶级社区。他首先把停放在贫民区的汽车去掉车顶和车牌, 三天后车子已经面目全非, 而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则安然无恙。然而, 当他把中产阶级社区的车窗打破时, 原本完好的车也迅速被破坏。由此, 詹巴斗得出结论:在一般情况下来说, 普通大众会很自觉地维持甚至保护本身完整的事物, 并对破坏完好事物的行为给予阻止;而从另一方面来说, 一旦某个完整的事物遭到破坏, 那么对于加重破坏这个事物的行为, 人们不仅不会加以阻止, 甚至会参与并加入进来。后来在此试验的基础上, 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这就是“破窗理论”。“破窗理论”认为, 如果一个事物遭到人为破坏并且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话, 那么将会鼓励和纵容更多的人破坏更多的事物。久而久之, 在社会环境中, 犯罪因素将会占主导地位, 正义将会受到压制。“破窗效应”虽然是从犯罪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大众行为心理, 但也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广告生态环境的构建方面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适时制止非法的少数广告污染, 天长日久, 必然导致公众的习以为常和麻木, 在这种氛围中, 广告污染只会越来越严重。

“破窗效应”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论题:第一, 如何及时、快速、有效地修复好第一扇被破坏的“窗户”, 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制止“窗户”周围社会环境的恶化, 进而保护“窗户”;第二, 需要研究出社会公众对社会环境恶化能够忍耐的“临界点”究竟是居于何种程度, 超过这个“临界点”公众就开始习以为常, 变得麻木。

也就是说广告生态环境污染的空间是随着广告环境的恶化而扩张的。在一开始, 一两个广告污染只是对整个广告大环境小规模的破坏。不过, 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 整个广告生态环境污染空间将以几何式的速度扩大, 这一进程在到达“临界点”边界之前仍然处在社会的可容忍域和政府的可控范围之内。然而, 如果环境一旦恶化到一定的度, 并且突破了“临界点”, 那么整个广告生态环境污染的空间会呈示出爆炸性膨胀。因此, 营建一个和谐绿色的广告环境, 就必须尽可能地控制环境变化度, 远离“临界点”, 最大限度地压缩污染的空间, 这也是政府和广告管理者构建和谐绿色广告环境的必由之路。

防患于未然, 加强保护“窗”

防止“破窗效应”最重要的是防止“破窗”, 也即在广告的制作、投放、传播过程中防止各种广告传播要素出现广告伦理问题, 或者把各种问题因素的爆发遏制在萌芽状态中, 从而保证整个广告传播过程的和谐与健康。当然, 这里我们所说的防止并不是漠视和压制广告主的利益, 而是切实通过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原则, 构建合理的广告伦理结构等来防患于未然。广告的本质就是谋求利润, 商业广告产生的原因也在于广告主追逐利润的驱动。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商业利益, 广告主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润追求。而部分广告主由于职业精神以及社会道德的丧失, 不惜以欺骗、色情等广告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拉动市场销售, 从而导致各种问题广告不断出现。而由于相关因素影响, 处于社会边缘的广告人, 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的职业精神难以形成, 从而导致广告业自身的职业操守和行业自制居于一种浮躁的游离状态。同时, 无论是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还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介, 广告收入都是其收入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 甚至还出现了以环境媒体为代表的“广告专属媒体”。而广告媒介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功利性, 导致了其对问题广告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广告人和广告媒体都可能是“破窗”的因素, 防止“破窗”就是要从广告主、广告人和广告媒体等源头上预防和制止问题广告的产生和发布。

广告主应坚持功利原则和公正原则相统一。毋庸置疑, 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及广告代理人带来最大限度的利润是商业广告的最直接目的, 也是功利原则价值功能的表层体现。而对于功利的理性追求, 正是商业广告活动稳固的生长点。但功利原则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利益与经济效益, 其核心体现应该是社会效益的积累。功利原则的本质应该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如果说功利原则提供了三个主体合理利益要求存在的可能性, 那么公正原则就是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的有效途径。公正原则要求商业广告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客观、真实和公正, 这就避免了虚假广告的产生。同时, 公正原则还要求兼顾社会公平, 体现全方位的价值关怀, 由此便可以防止低俗化、色情化等问题广告的产生。

构建完善的广告代理人职业道德体系。广告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广告功利原则与社会公德中的“善”之间的冲突。李小勤教授在《广告伦理学》中提出, 广告人不仅仅是“经济创收者”, 而且还应该是“舆论引导者”, 一方面, 广告人需要通过自身的广告运作来为广告主实现利润丰收;另一方面, 广告人也必须引导消费者作出正确的购买行为并树立和谐健康的社会风气。而在实际的广告操作过程中, 广告人往往为了追求利益而刻意迎合受众的世俗化倾向, 让虚假广告、色情广告等成为当代广告道德失范的重灾区。由此, 陈正辉教授提出了广告人善恶价值的判断标准的三个层次:首先是“不准”, 即不能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是“应该”, 也就是在具体的广告实践中应当坚守敬业、诚信的道德准则, 从而实现互利互惠、造福社会的目的;而最后最高的层次是“提倡”,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这是广告人的最高境界, 也是职业理想的实现。一个伟大的广告人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 因此, 应加强广告人自身素质建设, 实现完善的广告人职业道德体系, 从而避免问题广告的出现。

加强广告媒介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广告媒介组织而言, 广告支撑着媒体的运营, 并衡量着媒体的发展态势。而媒体盈利模式的单一化, 使得广告收入成为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就成为造成问题广告能够得以发布的主要原因。广告媒介应当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不仅要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 还要对自身负责。媒体作为社会公正的代言人, 应该为大众服务, 探索出成熟的广告市场和受众市场良好的协调机制, 坚决制止影响社会公益和自身公信力的问题广告的发布。

及时防范, 尽快修理好“破窗”

没有任何窗户是破的这是最好的。但是由于商业广告的本质以及人的利益追逐性, 导致无法避免问题广告的产生。现实的关键是需要有意愿、有能力、有方法找到问题并及时予以修补。

广告监管者是否“愿找破窗”。问题广告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告监管不力, 而监管不力的主要表现是权力寻租。目前, 我国很多地方、很多部门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罚款, 由拥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对违反行政法令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罚款, 这里面就包括广告监管这一项, 由此就出现了广告监管者在追逐利益与完成任务的诱惑下, 放松对广告的监管和审批。如此一来, 广告执法部门进行广告监管力度下降,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问题广告利益团体的利益, 加速问题广告制作和发布。

广告监管者能否“找到破窗”。如果广告监管者有主观的愿望来调解矛盾和冲突, 那么还必须运用合理和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其掌握问题的关键、并顺利解决问题。广告监管部门需要拥有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完善的政策汲取能力和科学灵活地运用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能力。由于人力财力有限, 单单依靠广告执法人员来发现问题广告是远远不够的, 建立灵活畅通的信息传达机制, 依靠大众和社会公益组织共同监督, 才能更加全面地发现问题广告。

广告监管者能否“修好窗户”。找到问题广告以及其利益相关者后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而这个措施必须是公正和合理的, 并且需要广告监管者运用多种手段的综合施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广告监管者不能采取单一的连坐措施来处理问题广告的利益相关者, 在处理过程中, 应分清责任, 区别处理。

加强规范, 从根本上加固“窗”

影响问题广告治理的一大难点与关键, 就是我国广告法治化建设长期滞后于广告业发展。尽管我国颁布的广告相关法律法规已有三十几部之多, 并且形成了以《广告法》等法律、《广告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和《药品广告管理办法》、《食品广告管理办法》等行政规章的广告法规体系, 但是就目前来说, 我国广告管理的法规体系与执法体制在整体上依旧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并不完善, 影响了广告业的健康发展, 影响了对违法问题广告的监管处理。所以, 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好问题广告, 必须健全、完善广告法规, 组织一些知名法律专家、业界广告专家及有着丰富广告监管经验的专家等, 深入调查研究现行广告法规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然后逐渐完善广告法规体系与相关法律条款。

现代社会, 广告已经随处可见, 其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不仅是经济上的, 还是文化和社会道德上的。因此, 广告不仅要承担起沟通信息, 推进经济的作用, 而且要承担起维系社会价值体系, 培养大众精神文明的社会责任。楔入“破窗效应”理论, 构建绿色广告环境, 是解决当前广告产业困境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芸:《虚假广告的伦理思考》, 《科技信息》, 2009 (2) 。

[2].成嘉:《论中国商业广告的伦理道德》, 《法制与社会》, 2009 (18) 。

[3].温小蕾:《浅谈广告伦理与广告社会责任》, 《消费导刊》, 2009 (17) 。

[4].李维:《“破窗理论”窥探》, 《中国中小企业》, 2009 (2) 。

“破窗理论”与细节暗示 篇8

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

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治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还有一个被称为校园里的“破窗现象”:班里新来了一个留级生,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受到震动,学习气氛开始转好。有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但是,他的一句话——这个内容要考,便会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比老师的话还有效!这说明,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

将“破窗理论”中的玻璃换成人,它变成了另一种说法,也是我对“破窗理论”的触动:一个人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取决于细节表现。

随地吐痰,暗示一个人缺乏必要的修养;

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暗示一个人喜欢表现自己;

穿什么样的袜子,暗示一个人的品位如何;

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在暗示他不可信任;

对任何事都怀疑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对任何事都不满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愤世嫉俗者;

不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 篇9

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这扇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放纵。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现代生活的各方面。我认为,在班主任工作中,“破窗理论”同样有应用的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一、“破窗效应”的危害

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就会使犯错误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其有恃无恐,今后他的行为会更加难以控制。从更深层次来说,错误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认识受到混淆,是非分辨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对这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并没有采取必要措施,也会给学生心理上一种暗示性的作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由此在班级管理中就会产生“破窗效应”。因此,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警惕在班级中“破窗效应”的发生,让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二、班级管理中可能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说时时都存在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

1.开局不慎

在每个班级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第一”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考试,第一节课,第一次升旗、集队,第一次作业……如果每个“第一”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严格要求,每个“第一”都能获得成功,那么今后这些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反之,若有某个“第一次”因为设计不够严密,或者管理不够规范到位,则学生很容易看出“空子”在哪里,班主任发现以后再想“亡羊补牢”,困难就大得多了,效果也不好,因而“破窗效应”就产生了。

2.对错误行为的制止不及时

有时候,由于班主任工作较繁忙,或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或经验不足,班主任在错误发生了好几天或更久后才处理,殊不知,教育的有效性就在于及时,不及时的教育就像隔夜的炒饭——旧的。错过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很难引起共鸣;在处理错误时,切入要害说教,如不能做到这样,就如隔着衣服挠痒——没感觉,说多了反而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今后的教育设下了障碍。

3.对学生错误行为教育不得法

如果对学生的错误教育不得法,则学生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表面上承认错误,接受教育,实际上心结未开,伺机再动。如果班中存在一群这类的同学,则容易结体,在班中形成一股“反势力”,使班主任工作处处受阻。所以,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某一错误时,要依人、依事、依时适当地处理好,尽可能地避免“破窗较应”的产生。

4.规章制度不严密

如果班级管理中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能够严格执行的话,则“破窗”也难成“效应”。有经验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之初,都会制定一套较完善、较合理、并适合本班的规章制度,即班规。班规的制定要细而准确,这样有利于班主任的实施和评价。如果班规制定得不严密,出现了对某一问题的处理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学生就会不服,班主任就因此陷于僵局或者进退两难的地步,最后不得不让步。此时,“破窗”就会出现,当然,“效应”不久也会出现了。

三、班级管理中容易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

1.课堂纪律,特别是一些非重点考试科目的课堂纪律

这些非重点考试科目平时课时少、作业少、学生家长重视少等都是引发课堂纪律不好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上第一节课前就做好足够的预测,管好第一节课的纪律,上好第一节课的知识,树立教师的威信与威严,防止“破窗效应”。

2.考试风气——考试作弊

学生考试作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说是防不胜防,这也要求教师处理好学生第一次作弊的现象,把这种不良风气禁止在萌芽状态,严防“破窗效应”。

3.学习、生活习惯,包括作业习惯,听课习惯,改错习惯,个人生活卫生以及语言习惯等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者说所谓的性格不好,努力寻找根源,却不知他们的真正根源在第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习惯上,由于这个不经意的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扭转,从而造成今天学习、生活中的多种不良反应。

4.公共财物的保护

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特别是初中生,逆反心很重,又容易“人来疯”,在人多的地方,特爱表现自己,明知是违反校纪校规的事,他们也敢试一试。这就更要教师做好“破窗效应”的防预工作。班级管理中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还很多,只要其可能形成规模,就应引起班主任的充分重视。

四、有效预防“破窗效应”的措施

1.平时要做到预防在先。要想做到制止事情的发生或少发生,平时的预防才是最根本的。首先在班级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即班规,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学生即使犯了错,也知道受处罚的后果,同时也方便后期班主任开展工作。

2.事故发生后抓源头。将事情处理彻底,避免学生再犯。

3.事后要做好继续宣传的工作,让每位同学都牢记错误,避免类似错误重复发生。

五、对过错学生的处理原则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心理相对较脆弱,而且任何一个处理的决定可能影响他们一生。因此处理每一件事情时,既要有力度、要狠,但又要不伤害他们的人格与自尊,要以“爱心”为原则,在教育中始终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质。因此,对过错学生的处理措施,应该体现阶梯性、教育性及可弥补性。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危害固然严重,但只要班主任能够从平时工作中的细节预防抓起,在教育的各环节上多花心思,相信班级管理不再困难重重。

破窗 篇10

关键词:破窗效应,海洋形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 “破窗效应”及影响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把其中一辆的车牌摘掉, 车窗打开停在一个社区;另一辆则正常得放在另一个社区。结果打开车窗的车当天就被偷走了, 正常停放的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正常停放的车的车窗敲了个洞, 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 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的窗户,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那么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带来无序的感觉, 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将会滋生更多更严重的犯罪。

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桌上的财物和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 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 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 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发生;对于不顾成本效益的行为, 有关领导不以为意, 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 反而日趋严重。这些都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局长布拉顿就受到“破窗效应”的启发, 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从而极大地改善了纽约地铁的治安情况。纽约的地铁曾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 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不断飙升和重大刑案的不断增加, 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全力打击逃票行为。他们发现, 每7名逃票者中就有1名是通缉犯, 每20名逃票者中就有1名携带凶器。此行动使纽约地铁的犯罪率竟然下降, 治安大幅好转。布拉顿的做法显示出, 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 大力整顿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 能够大大减少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

“破窗效应”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同样能够发挥作用, 韩国在独岛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2005年2月, 日本岛根县议会总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了将2月22日定为“竹岛日” (韩称独岛) 的条例。据称日本岛根县于1905年2月22日通过县告示形式将独岛纳入日本领土, 而出台该条例是为了纪念告示颁布100周年。在得知这一消息后, 韩国上至总统下至百姓均作出了强烈的反应。首先, 韩国在外交上采取召见日本驻韩公使重申政府对独岛的立场、韩外长推迟访日、韩议员组团赴日约见日高官对话以及韩总统发表谴责日方的“告全国国民书”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其次, 民众自发地聚集在日本驻韩使馆前举行抗议活动;同时, 大批民众聚集在曾声称独岛是日本领土的时任日本驻韩大使高野纪元官邸前, 表示对高野的强烈不满;另外, 市民团体号召抵制日货, 地方政府纷纷宣布中断与日地方政府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之后, 针对日本海上保安厅勘测船计划对独岛附近海域进行勘测, 韩国政府作出了毫不让步的强硬姿态, 宣布要组织20艘巡逻舰艇阻止日方勘测作业, 并不惜动用武力。从目前韩、日两国在独岛附近海域的活动情况来看, 韩国政府和民众这一系列举动的确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维护了其海洋权益。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 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必须对那些看似偶然、个别和轻微的“过错” 保持高度警觉。如果对“破窗”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 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就极有可能导致“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相反, 如果认识到“破窗”可能带来的恶果, 从而正确处置, 就会把可能出现的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或者将原已脱离正常秩序的环境恢复正常。

了解了“破窗效应”之后,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前我国的海洋形势。从整体来看, 当前我国海洋形势可谓复杂而又严峻, 前景不容乐观。

我国是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 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 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的主权。然而这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海域 (渤海和大陆近海海域) 是没有争议的, 其余海域我国与海上相邻国家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海洋权益纠纷。

从海域划界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仅与越南签署了《中越关于两国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 该协定确定了中越北部湾500余千米长的海上边界线。这是我国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海上边界线, 而我国尚未划定的海上边界线从黄海、东海到南海至少有2万千米, 涉及的邻国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8个国家。目前, 日本、韩国等国基本是以中间线原则与我国谈判划分专属经济区, 而南海周边国家基本上都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且自划海疆开发海洋资源。虽然南海周边国家自划的海上界线很多都互相交叉, 确定的专属经济区海域多有重叠, 但是其争夺的岛礁和海域绝大部分都在我国传统海疆线——“九段线”之内。这些国家在强占我国岛礁和海域时强调的理由是《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的规定, 其实这是对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的曲解。国际法的原则是“以陆定海”, 即首先必须依据国际法确定陆地, 包括岛屿的主权归属, 然后据此确定包括专属经济区在内的管辖海域, 而非相反。

从岛礁主权归属情况来看, 根据我国最新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结果, 我国拥有50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岛屿6 961个, 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433个;根据“一国两制”原则, 另有411个海岛由台湾、香港和澳门直接管辖;如果算上500平方米以下的岩礁, 总数将达到上万个。然而在这上万个我国拥有主权的岛礁中, 有大量的岛礁被邻国侵占。韩国借口科学研究在我苏岩礁建设平台并悬挂韩国国旗, 2001年韩国政府甚至给苏岩礁取名“离於岛”;日本长期霸占我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 日本政府给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取名为“尖阁列岛”;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侵占我南沙群岛的43个岛礁, 并用本国语言对这些岛礁命名。

从目前这些岛礁和海域的实际管理情况来看, 周边国家多有“破窗”之举。朝鲜在黄海中部废弃石油平台上派兵驻守, 并对往来船只开枪;日本派遣飞机船舶在我钓鱼岛及春晓油气田附近海域进行巡航;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沙群岛多个岛礁上大肆建设军用、民用建筑, 开发南沙群岛旅游项目, 开采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些国家不仅侵犯了我国的海洋权益, 窃取了我国的海洋资源, 而且还侵占了我国的领土, 甚至对我国国防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史料和法理来看, 我国对以上争议岛礁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而且我国一直主张“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并与南海周边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等国际文件。但是随着《公约》有关原则和法律制度在国际社会不断得到认同, 各沿海国对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及其对渔业、矿产和能源等海洋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 周边国家有意把岛礁和海域争端国际化, 试图造成既成事实, 进而在主权问题上进一步设置障碍, 为本国今后与我国进行海域划界谈判增加筹码。

从“破窗效应”来看, 这些国家的行为其实也是在挑战我国政府和人民对此类事件的底线, 如果不能妥善处理, 无疑是对这些行为的鼓励, 从而必将引发更多、更严重的侵害我国海洋权益的事件。因此, 我们应当从宣示主权、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强化防卫力量和管理力量、加强综合开发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 更好地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2 “破窗效应”在维海权益上的启示

2.1 宣示主权维护海洋权益

宣示, 即公开告知或表示。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时, 通过广泛的和各种途径的宣示, 能够起到强化国民海权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告知天下“主权属我”的作用, 也有助于在海洋维权上抢得先手和制造优势, 从而占据上风。在具体实施中应当坚持政府宣示与民间宣示相结合。

政府宣示通常有国家领导人或外交部发言人的口头宣示及政府文件宣示两种方式, 而其中以前者最为常用。政府宣示是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一贯做法, 之前的工作已在国际社会取得了重大影响, 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宣示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要突出国家领导人宣示。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领导人对争端岛屿和海域的“主权宣示”坚定、强硬和有力。如, 周恩来于1951年8月15日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声明》中指出“南海诸岛向为中国领土”, 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还有一个南沙群岛问题, 那里历来是中国的领土”等, 这些都确切地表明了我国主权不容侵犯。②要把握好宣示时机。时机影响效果, 同作战一样, 通过政府宣示维护海洋权益也要把握好时机, 关键在于:海洋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宣示, 制止侵权行为;争议国妄称岛屿主权时及时宣示, 澄清是非;我方开发利用资源时及时宣示, 为开发利用铺路;国家领导人在重大节日时宣示, 增强国民海洋权益意识并显示信心决心;在重大外交场合宣示, 赢得国际舆论支持。

民间宣示即民间组织或个人通过登临岛屿悬挂国旗和张贴标语等方法宣示领土主权。民间宣示一方面可以形成民族向心力, 把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炎黄子孙团结起来, 共同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奋斗;另一方面, 也向世界人民证明争议岛屿是中国的领土。韩国政府和民众在独岛主权问题上的联动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和认真学习, 反观我国, 除了“保钓联合会”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民间组织。出现这样的局面, 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国民海权意识淡漠, 另一方面也与国家的宣传和扶持力度不够有关。因此, 应当强化民众海权意识, 广泛宣传我国既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 又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要有计划和有目的地成立一些类似“保钓联合会”的民间组织, 使民间宣示能够覆盖所有被侵占的岛屿和海域;政府部门要利用媒介正确引导, 使民间宣示与政府宣示相配合, 理性考虑国家利益, 选择时机并把握分寸, 充分体现宣示的作用, 又不至于引起更大冲突;同时还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的扶持, 为民间宣示活动提供相应财力和物力。

2.2 依据法律手段维护海洋权益

法律手段是国家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目前有国际法和国内法之分。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国际法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各国国内法的实践, 其稳定性取决于签约国对海洋法秩序现状的满意度, 而国内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着眼于本国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这就要求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时, 必须灵活运用国际法和国内法, 取益避损。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是处理和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时应遵循的各种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在坚持使用《公约》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运用国内法, 即国家通过立法和执法等司法活动宣布管辖海域、规范海上活动及建立海上秩序, 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从而确保自己的海洋权益。目前, 我国涉海行业制定了各自的行业发展规划和计划, 但是国家层面上还缺乏统一的海洋政策。为适应新的海洋形势, 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强。如, 研究制定与《公约》接轨的法律、法规, 填补现有法律制度的空白, 扭转由于立法滞后而在维权方面造成的被动局面;制定已有法律的配套法规以及实施细则, 改变个别法律的口号性特征和缺乏可操作性的现状, 使现有的法律更具现实性和适用性;修改现行涉海法律和法规中不适应新形势的部分, 使之与当前海洋维权斗争形势对接;协调统一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明确执法主体, 避免重复交叉, 使之既符合我国法律体系内在要求又与国际法接轨。

2.3 强化防卫和管理力量维护海洋权益

拥有能够维护制海权的海上防卫力量和具有较高水准的海上管理力量, 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防卫力量即人民海军, 其根本任务是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海上安全, 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海上战略环境。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陆续服役, 海军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的增强, 因此维护海洋权益的范畴也应进一步扩展。如, 为远洋科学考察、商船及民间维权组织的船队进行护航、确保运送战略物资的海上通道畅通、确保我国在争议海域的海洋权益不受侵犯及维护我国申请的国际海底区域的安全等。

海洋管理及维权执法力量是国家权力施行于海洋国土的象征和工具, 应依国家的国际地位、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实际需求来强化国家海洋管理及维权执法力量。我国目前的海洋管理及维权执法力量以中国海监和公安边防海警部队为主, 海事、港监、渔政、海关和环保等其他部门配合。这支队伍依法对我国管辖海域实施巡航监视, 对侵犯海洋权益、非法使用海域、损害海洋环境与资源、破坏海上设施和扰乱海上秩序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执勤范围包括我国政府管辖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一直延伸至公海。

尽管我国海洋维权管理力量已初具规模, 但总体上仍存在多头分散、力量薄弱和装备落后等问题, 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行使海洋管辖权、有效控制和监管我国管辖海域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要求, 这些问题在远海表现得更为明显。与日本海上保安厅拥有515艘巡视船艇、73架巡视飞机及2002年预算经费247亿元人民币的实力相比, 我们的力量相形见绌。期望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建造更多大型、先进的船舶和飞机替换老化装备, 同时配备先进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信息、监视取证和侦察等设备, 将足以应付任何情况的实际控制能力覆盖到我国的整个海洋国土。

2.4 加强国际合作综合开发海洋维护海洋权益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 维护海洋权益必须重视海洋资源开发。据2005年世界能源统计报告, 南海周边国家石油能源探明储量为300亿吨, 天然气探明储量为916亿立方米。长期以来, 我国基本上是按照“先陆地后海洋, 先近岸后沿海及毗连区, 不涉及或少涉及争议区”的顺序开发海洋资源的。而当前与我国在南海问题上有争端的国家却坚持“守住自己的, 分享公有的”, 从而导致我国海洋资源越来越少的局面。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故意曲解我国“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政策主张, 单方面加紧对南海油气资源的考察、勘探和开发, 使我国的资源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因此, 通过国际合作加快开发海洋资源, 是当前维护海洋权益的重点所在。

【破窗】推荐阅读:

上一篇:从安全角度看核电发展下一篇:《大街》中的系女性形象分析提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