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语上个人工作总结(共1篇)
八语上个人工作总结 篇1
善待自然 关爱生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市一中
沙林林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将引领孩子打开一扇新的视窗,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慨叹智者的无奈,从而作出明智的抉择——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下面我就本单元教材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将从以下5个方面介绍我对教材的理解。
说课流程: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单元目标
4、教学策略
5、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意图
八年级语文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载体,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突破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单元围绕“人与环境”这一主题展开,是一组让学生正确了解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的文章。前面第四单元“江山多娇”学习之后,学生已经从名山大川中获得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促使学生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在学生时代就逐渐养成保护环境、优化环境的意识,爱护家园,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学生的情操。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主题是人与自然,表现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在诵读欣赏活动中,体会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学习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2、教材编排理念
八年级语文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力求改革单一文选式编排体系,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组成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包括“主体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专题”,体现了人本、整合、灵活、开放、亲切、精美、高效、优化的基本特色。
本单元围绕“人与环境”这一主题展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由总到分的介绍了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奇葩——苏州园林,让人身处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叹。
当代作家舒乙的《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当代作家、学者季羡林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
当代作家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
清代诗人、书画家钱泳的《治水必躬亲》,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
下面是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梳理。(见课件)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课文,既有说明园林建筑特征的说明文,也有有感于某些现代城市的现实状况的随笔,还有道理简明、论据确凿的文言文。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继续培养学生能利用各种手段多方面搜集学习材料,了解本单元各课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逐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长,各有所得。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可感的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激发语文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在学生时代就逐渐养成保护环境、优化环境的意识,爱护家园,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学生的情操。教与学中应当把课内和课外的语文学习起来,是课内学习成为端点,辐射到课外,到生活的海洋里,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吸取语文和思想的琼浆。
三、单元目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了解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2、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积累有关介绍人与环境方面的知识。
3、体会课文流露出来的对花鸟树木的真情,学习在记叙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了解每课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理解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5、了解标点符号使用的常见错误,能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
6、开展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四、教学策略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展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课堂设计中应处处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把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教师可根据本单元各课的特点,提供大量补充材料,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更多的人与自然方面的知识。达到本单元“人与自然”教学的既定目标。
1、说明文教学采用: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析方法——品语言
2、散文主要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品评,(揣摩全文词句);技巧(剖析散文内涵);拓展(考查探究能力)。
散文:以读贯穿,初读知内容——再读悟情感——赏读品语言
3、古文阅读重视诵读,在读、背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到欣赏,通过课下注释或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文言文中 重要语句、段落,掌握文言文中重点实词和常见 的文言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要求。
文言文教学过程:文言文:读——译——知——悟——品——延——测 知背景、通文意、熟读文、析内容、悟主旨、重测评。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丰富积累。
4、诵读欣赏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能有一个最基本的保证。它既是合成单元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课文。因此,诵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语感,增多语言积累,陶冶情操。
因此,诵读欣赏教学的核心定位于“读”,坚持有“赏”有“读”,“赏读”结合,以读为主。
5、习作采用:“忆——拟——导——练——评”五步练笔法。也就是按照这样的训练主线:忆知识——拟思路 ——导难点——练表达——评有道
6、别把标点不当回事
本单元的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是标点符号的修改,学生初学写作,修改标点符号,除了要克服“一逗到底”的毛病,还应注意修改以下几种误用: 一是逗号误用为句号
二是逗号、句号误用为分号 三是逗号、句号误用为问号 四是逗号、句号误用为叹号
此外,还应留意不要多加和漏加标点符号
结合具体的语句让学生实战演练,动手修改用得不恰当的标点。
此次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是想让学生明白标点不是文字,但重要性并不在文字之下。陈望道先生说过:“标点可以神文字之用”。老到的文字,加上得体的标点,往往会使作品神采飞扬。至少应该做到别把标点不当回事
7、第五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一、朗读书中给出的文章归纳总结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归纳视听的要求
三、结合练习题二观看影片《冲出亚马逊》回答问题
四、最后总结
五、课例分析
当代作家舒乙的《都市精灵》
{看课件}
六、结语
语文是一首诗,语文是一首歌。每一首经典隽永的小诗,每一首动人心弦的老歌,都会在我们的心中挥之不去。这就注定了我们对她的每一次解读,都会有不同寻常的发现。
语文学习中的发现,有着丰富的内涵。语文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学习语文,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在这不断的发现之中。一个疑问的提出,一
次想像的展开,一句妙语的解读……都会带给我们收获和快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去发现最珍贵的矿藏,去采擷最美丽的花朵。
语文是一首诗,语文是一首歌。每一首经典隽永的小诗,每一首动人心弦的老歌,都会在我们的心中挥之不去。这就注定了我们对她的每一次解读,都会有不同寻常的发现。
语文学习中的发现,有着丰富的内涵。语文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学习语文,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在这不断的发现之中。一个疑问的提出,一次想像的展开,一句妙语的解读……都会带给我们收获和快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去发现最珍贵的矿藏,去采擷最美丽的花朵。
五、语文学习中的发现
语文学习中的发现。既是对文本的发现,又是对生活的发现,既是对作者的发现,也是对读者自身的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高尔基和茅盾描绘的海燕与白杨树的形象,会使我们懂得应该对什么样的人献上我们的敬意,毛泽东和梁启超的话会让我们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郑文光的文章中会发现宇宙的精彩和神奇,古人沈括则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及其创造的文明,阅读中外作家的短篇小说精品,欣赏世界一流的精彩演讲时。会听到作家和诗人向我们倾诉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这样的过程都是发现的过程。
语文学习中的发现,有着丰富的内涵。语文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着丰富的宝藏。而这些宝藏,只有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学习语文,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在这不断的发现之中。一个疑问的提出,一次想像的展开,一句妙语的解读……都会带给我们收获和快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去发现最珍贵的矿藏,去采擷最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