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划粥

2024-11-17

范文正公划粥(精选3篇)

范文正公划粥 篇1

公有资本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公有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公益权益,能够带来公共价值的价值.公有资本是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资本.公有资本的形式及其规范的确立,其理论意义在于:创新了概念范畴;发展了资本学说;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坚实基础.公有资本的有效运营对于搞好公有经济,实现公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 者:王小平马厚镛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250014刊 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JINAN CITY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AND JINAN CITY ACADEMY OF SOCIALISM年,卷(期):“”(4)分类号:A8关键词:公有资本 理论意义 有效运营

范文正公划粥 篇2

自古英才出寒门, 范仲淹也不例外, 他的生活便是充满了艰辛与苦难。范仲淹幼年丧父, 随母改嫁, 生活十分艰苦, 但却十分喜爱读书, 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史书记载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 以水沃面, 食不给, 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 仲淹不苦也”。每天自己煮一次粥, 粥凉了以后便划成四块, 早晚各取两块。“断齑划粥”的佳话从此流传后世。《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泛通《六经》, 长于《易》。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范仲淹能够官拜丞相、成为杰出的诗人是离不开这样持之以恒的精神的。现代舒适的生活使我们越来越缺乏这样一种可贵的精神, 这样的精神财富才是最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的。

从宋朝开始, 中国古代文官梦寐以求的便是死后得到一个谥号--文正, 然而这个谥号却是不能轻易获取的。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 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 范仲淹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切都源于范仲淹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精神。自入仕之后,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 便会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首先便是要求太后还政于宋仁宗, 反对太后垂帘听政。还反对宋仁宗和群臣一起给太后贺寿, 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 即使是被贬也不改初衷。不久之后, 又因揭露当时的宰相吕夷简的种种不当行为和反对宰相的政治主张而再度被贬。或许刚直不阿并不难, 难的是可以一直坚持, 即使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不变。范仲淹做到了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坚持自己的本性与初衷, 不为外部的事件与因素而干扰这才是范文正公留给我们最可贵的精神追求。庆历初年宋仁宗急于稳定政局, 于是将范仲淹由边关调回了中央。从此, 掀开了庆历新政的历史。之后在宋仁宗的催促下, 范仲淹等人联合其他大臣, 提出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 共有明黜陟、抑侥幸等十项卓有成效的改革主张。虽然不久之后, 庆历新政即遭失败, 但是范仲淹也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之一。几年之后, 范仲淹病逝于被贬的知州任上, 谥号“文正”, 达到了文官的最高峰。

“重文轻武”是宋朝政治最大的特点,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以后为防止历史重演, 设置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举措。从此, 反叛的将领没有了, 但是能征善战可以镇守一方的良将也没有了。所以在两宋时代军事实力薄弱, 经常受侵略。迫不得已之下宋朝便开始了文官做武将的尝试, 范仲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西北边疆。文人镇守边疆自然会多生感慨, 守边的经历奠定了范仲淹边塞诗的巨大历史成就, 范仲淹著名的词——《渔家傲》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是有远大抱负的, 渴望平定边乱, 抵御外辱, 建功立业。这一切便要从他在西北守边的经历来谈。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 范仲淹被宋仁宗调到延州 (今陕西延安附近) 与韩琦, 协助平定叛乱。范仲淹颇为注重士气, 刚上任后就编造歌谣:“军中有一韩, 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以壮自己声势, 稳定军心。范仲淹虽然是文官但是却有十分杰出的军事思想, 他主张采取“屯田久守”方针, 好水川之战大败后, 采取了范仲淹的防御战略, 先筑城;后又在交战地带构筑永久建筑。军队方面, 淘汰老弱, 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 采取怀柔态度, 严立赏罚公约。在强大的军事基础和两国百姓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的条件下, 最终迫使西夏在庆历四年 (公元1044年) 达成和议, 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 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这或许就是范文正公一生最精辟的写照。或许生命是有限的, 但是范文正公留下的精神却是无限。

参考文献

[1]杜莹, 儒将范仲淹, 群文天地, 2012年第10期, 285-286。

[2]李杰虎, 范仲淹边塞词的历史地位, 新闻爱好者, 2010.7, 140-141。

[3]杜兵, 范仲淹的抚边策略, 滨州学院院报, 2012年2月, 第28卷第1期。

正公文集序 篇3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遗憾)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需要)文而显(显扬) ,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往昔;日前;以前。“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疏索。”——骆宾王《畴昔篇》)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实现愿望。壮志未~)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

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古同“悌”, 敬爱哥哥,引申为顺从长上) ,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

答案:C(酬:实现。)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

答案: 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2)断句

上一篇:单位办公用品管理规定下一篇:鲁教版初中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