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2011年1月21日两会后答记者问

2024-11-03

韩正2011年1月21日两会后答记者问

韩正2011年1月21日两会后答记者问 篇1

上海市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 韩正答记者问(全文实录)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1月21日下午,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以下为招待会文字实录:

上海人民市政府秘书长姜平:各位记者下午好,按惯例市政府在人代会结束的当天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韩正市长出席记者招待会,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为了让在座更多的记者能够有机会提问,我建议每一位被点到的记者只提一个问题,以便让更多的记者得到提问的机会。下面我们欢迎韩正市长先给我们讲几句话。

韩正: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两会”刚刚闭幕,今年的“两会”开得很好,是一次凝聚人心的会议,是一次鼓实劲的大会,在这里我向媒体的朋友表示感谢。感谢大家能够让市民及时、充分地了解“两会”的情况,以及进一步促进会场内外的互动所作出的努力。这次“两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明确了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目标。市政府将据此全力地组织推进和落实。

在“两会”召开期间,特别是昨、前两天,我们遇到了上海罕见的大雪,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职工保证供水、供电、供气、环卫、交通、市场供应,一线的广大职工和广大民警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确保了上海这座城市安全有序地运行,我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这大雪纷飞的两天,微博上传出了两个动人的故事,平面媒体做了充分的报道,一个故事就是修鞋老爷爷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地铁师傅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非常地感人。我在这里感谢《劳动报》和《新闻晨报》的报道。昨天的新闻晨报头版做了一个引导,我顺着引导看到这篇报道。这位近80岁的修鞋老爷爷1977年到上海,修鞋修了一辈子,而且曾经被评为徐汇区的个体劳动先进工作者。我看了以后很感动。他说他现在年纪大了要回家,家在江苏高邮。我看了两遍以后就跟我们的民政局长通了一个电话。我们民政局长也看到了这个报道,她说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去关心这位修鞋老爷爷。区里的领导也都注意到了这个报道。地铁师傅讲的是9号线的一位工人师傅,大雪纷飞,9号线进入佘山站的岔道被雪淹没了,负责地铁9号线维修的蒋师傅带着四个员工在岔道上用手把雪扒开,从而确保早高峰时地铁9号线能够正常运行。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上海这座城市需要更多的人情关爱。这两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上海,有无数一线的职工,他们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这座城市默默地奉献着。向他们致敬!

下面我愿意就各位记者朋友们所提的问题做回答。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谢谢主持人。韩市长,上海世博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和回味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财富,今后上海将如何利用好后世博效应的推动力,特别是低碳环保理念在生活实际当中的有效利用。我们也注意到,上海很多社区都已经开始运用世博经验来打造绿色社区,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路上已经有很多新能源动力车在行驶。我想问一下韩市长,上海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个系统的考虑和安排?

韩正:世博会留给我们多方面的丰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自己的体会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世博会留给我们一些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理念。无论是国家馆、城市最佳实践区、各企业馆还是各个城市的展馆,都反映出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可持续等很多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理念,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世博期间有很多新技术和创新的科技运用,很多新技术还是在一种示范阶段,通过世博会,从示范走向了我们的生活。譬如一些节能建筑材料、新能源汽车的运用,还有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的运用。世博会闭幕后,很多新技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譬如世博园区当时在6个月展期中用的都是新能源汽车,世博会闭幕后,市政府就决定把这些新能源汽车运用到我们城市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城市公交运行中。现在世博园区周围的公交线以及中心城区的几条线都是要用世博新能源汽车,嘉定新城也将成为电动汽车的示范城。新科技技术正走进我们的生活。第三方面,就是创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如何能够始终保持安全、整洁、有序、高效、法治,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市民、百姓也都对城市运行和管理有更高的期待。在这届世博会期间我们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进行了一些探索,很多的方法、举措和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机制,都采用了以前我们并没有实施过的创新办法。在世博会期间出台了16个临时性规章,所谓临时性规章就是根据世博会的情况制定一些新的管理措施。这些创新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将会在我们以后的城市管理中常态化、制度化。第四方面,就是上海世博会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四个方面是世博会留给我们主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要不断地弘扬。谢谢。

2中央电视台:我想请问现在备受关注的房产税的问题。何时开征、以及具体的方案和细则是什么?因为很多市民对于房产税开征的必要性、合法性存在一些疑虑,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些解释。去年以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但是上海商品房的房价在这些措施面前很淡定,那么开征房产税能不能解决上海商品房房价偏高的问题?今年上海有没有可能出台更严厉的措施。

韩正: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在多个场合曾经说过,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不太健康的因素,房价过高。高房价严重扭曲了住房的居住功能,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我们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所有手段、政策,目的就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特别是要鼓励以普通市民居住为主的消费,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坚定不移地抑制投资和投机。这是我们所有政策调控的方向。

去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了12条具体、有力的调控措施。其中有税收方面的,也有金融政策、土地控制方面的,采取必要的手段。我们调控的方向就是“三个为主”,以居住为主、以市民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刚才您讲到的房产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房产税的改革,上海目前正在积极做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我们试点准备工作始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房产税是面向和立足于长远的一项制度建设,目的也是按照“三个为主”的调控方向,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谢谢。

3东方早报:我们都知道住房问题是国际性大都市都面临的问题,上海现在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那么,这个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之路能否走得通?现在面临怎样的问题?如何把这条路走得更好?

韩正:作为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型城市,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上海的住房问题要始终坚持“三个为主”,我们关键是要把保障性住房这项工作抓紧抓好。靠一个制度、一种方法,不可能解决各种群体、各种不同情况的住房需求,需要有针对不同情况的多种方法和渠道来解决上海市民的住房问题。

住房问题现在是广大市民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最近有一个调查,新上海人、上海的青年人对住房问题感到压力很大。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住房问题,我们这座城市就没有未来,因为青年人在这个城市里面没有归属感,他们感到没有希望,是“房奴”,只能“蜗居”。这种情况要通过保障性住房体制的建设逐步地解决。

我们现在的解决办法就是“四位一体”。首先,要进一步地做到廉租住房应保尽保,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体,譬如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处于低收入的家庭、拿低保家庭,政府要全托底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第二类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推进的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说到底就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拿到公共产权房,也是部分产权房,或者说个人的产权和政府的产权共有的产权房。经济适用房政策应当是面对很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部分产权房,以改善自己居住条件的一部分上海市民。我们现在定了一条准入门槛,收入线标准会逐渐地提高,现在的收入线是人均家庭可支配月收入是2900元,今年还要提高,提高幅度肯定会超过10%。收入线逐渐提高后,使更多的新上海人和上海青年人进入到共有产权房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中。今年经济适用房准备要推出500万平方米,大概是8万套,主力房型是60平方米一套。第三类就是公共租赁房。我们今年咬住牙筹措2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供应4万套。我们说的公共租赁房,没有包括一些单位企业内部的、开发区内的租赁房。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房今年是第一年推出,办法已经公布,没有设定收入的准入门槛,只要拿到两年居住证,缴纳一年的社保就可以进入这个体系。这可以解决上海一批目前无房或者通过市场租赁无法稳定居住群体的困难。我们了解到,很多人通过市场租赁的住房不太稳定,希望通过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房拥有稳定的房屋租赁关系,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安定。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房的租金会比市场价格略低一点。第四类就是旧区改造。上海是一个旧区比较集中的地方,现在中心城区杨浦、虹口、黄浦老城厢、闸北、普陀还有二级以下旧里和危棚简屋,郊区也有一些。这部分的老上海人长期居住在危棚简屋里,和外面的高楼大厦完全不是一回事情。我们必须想办法,每年加大力度,通过动迁、旧区改造来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关键是旧区改造的动迁房源要建设好,今年也将进一步地加大力度。这部分群体就通过直接的、从旧区里面搬到新的住房里面,通过旧区改造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四位一体”。我相信按照现在的政策狠抓落实、全力以赴,上海的住房问题一定会在现有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改善。谢谢。

在这里我要强调说明的一点是,现在社会各界对上海的经济适用房给予了普遍关注。经济适用房在去年只是在闵行和徐汇很小的范围进行了试点,也只有近2000户入住。今年将有8万套,中心城区全面推开,郊区有条件的区县也要逐渐地推开。把这项工作做好的关键有几条:第一,全市实行统一的准入线,不能搞行业的准入线,而这个准入线是根据我们实际的能力和情况逐渐地提高。我刚才讲的,一个是财产,一个是收入,财产是一个总量,收入是每月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要进一步放宽,在以后发展中要根据整体供应量和实际情况,准入标准要逐年放宽,但这条线必须是全市统一的。第二,经济适用房是公共产权房、部分产权房,而作为这个部分产权中的另外一方,政府要尽最大努力减轻符合条件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群体的压力。譬如公共产权是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情况核定的,公共产权中有的地方政府产权高一点,有的地方政府产权低一点,完全根据地价、房价的整个情况来定。对于经济适用房的消费者来讲,去年房价是在每平方米4800到5500元之间,主要在松江。今年不同的区有不同的价格。比如一个家庭购买6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总量控制的话,再加上公积金贷款的支持,就可以解决这部分家庭的压力,解决住房问题。第三,必须高度透明地接受全市人民的监督。经济适用房每一幢楼、每一套房子的情况都要进行公示,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我相信,一部分上海市民,一部分青年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给予居住权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

4香港凤凰卫视:去年“11·15”特大火灾发生之后各界都高度关注,目前关于事故的调查进展如何?这个调查结果什么时候会公布?另外在调查结果明确以后,对相关人员会否进行严格的问责?另外在反思火灾事故的基础上,上海市政府在工作当中对于特大型城市的运行安排有哪些考量和重点的部署。

韩正:“11·15”特大火灾事故牵动着全上海人民的心。事故发生以后,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事故善后处置领导小组,认真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各项工作。同时,配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全面开展事故调查。目前为止,事故的调查报告尚未公布。事故调查报告公布以后,将会根据调查报告的结论进行严肃问责。虽然报告还没有公布,但是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这起事故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建筑市场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我在这次“两会”上,就这些问题详细地向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做了报告。就这起事故现在所掌握的情况看,我觉得有几个问题是很突出的。第一是安全责任没有落实,特别是企业法人的安全责任没有落实,很多制度形同虚设。第二是出现了招投标中的虚假现象,甚至于出现了伪标、转包和违法分包。第三是监理缺位,建筑市场监理的制度有漏洞。第四,我们过去对老建筑的大修、修缮等没有完全根据建筑工程的管理进行全覆盖,以为是大修,按照大修一套程序去做,而大修的这套程序和建筑工程管理的程序不是在一个轨道上,而且管理不够严密。第五是某些区域的市场分割各自为政。

既然看到了问题,暴露出了问题,我们就要痛定思痛,下决心把这些问题根除。要根除就不是采取一般的整治办法。今年我们已经做出决定,针对所有这些我们已经看到的问题,以及国务院调查组报告出来以后进一步分析找出的问题,要进行贯穿于全年的、全覆盖的专项整治。整治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怎么整治?首先是依法。有两个法律可以依据,第一是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建筑法》,第二是200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招投标法》。还有两个条例可以依据,一个就是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还有一个是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我们统称为“两法两条例”,这是我们全面整治的法律依据。我们根据“两法两条例”的精神,在一周以前出台了贯彻“两法两条例”精神的整顿上海建筑市场的“22条”,用非常严格的措施来进行市场规范和建筑市场整顿。这“22条”里涵盖了几个重大的突破,譬如建立覆盖全市的信息化系统网上平台,对每一个工程进行实时监管。这个平台今年要全部建立起来,在上海市域范围内所有的工地,每时每刻的状况都在这个平台上时时地把它监管起来。还有对总包、分包情况要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备案。政府监管部门要对招标后的情况进行复核,一旦发现问题,出现转包和违法分包,转包本来就是违法的,分包如果出现违法分包的情况,这些企业要立即清除出上海建筑市场,而且要追究相关人的责任。这一套机制,就是招投标市场的完善和整顿。再譬如,过去的监理是价格竞标,价格竞标不合理。现在我们根据国家规定来收取监理费,取消价格竞标,监理必须定期向质量管理部门报告每个工程的监理情况。所有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理费不是由建设单位来支付,而是由国库直拨。这就切断了过去谁是建设主体、谁去招监理、谁付钱的状况,这几个方面就彻底的隔离开来。同时,我们根据“两法两条例”的精神,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站稽查制度。另外,对所有建筑工地中的岗位实行培训,做到持证上岗。这些在法律里面并没有严格规定,这次我们在“22条”意见里作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项整治,举一反三,把我们现在暴露出的问题,从根本上予以整治,真正使上海成为一座安全的城市。谢谢。

5新加坡联合早报:在人大开幕的时候市长提到今年要把政府各个部门的预算全面地公开。我想请问,会公开到什么程度呢?有多细?譬如说上海市政府的人事支出占整个预算的百分之多少呢?

韩正: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很多,社会最关注的是财政性资金的公开。2004年,上海市政府专门制定了一个信息公开的规定,实施多年来我们正逐渐地加大公开信息的量以及它的范围。去年年底在研究今年市政府信息公开以及回应广大市民关切的问题过程中,我们突出地强调了如何使财政性资金能够进一步地加大公开力度。实际上,这次人代会上,我们已经做了相应的规定:上海一级预算单位,也就是我们公共财政面向的130个左右的预算的单位,除了法律规定保密以外,我们今年向人代会全部公开,即公共财政的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公开。上海市政府的直属部门、组成部门,所属的单位,除了法律规定的以外,全部向社会主动公开。这些公开工作我们将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来进行。这是部门的预算。另外,社会最关注的是政府的基金预算。所谓基金预算是,譬如土地收入,收多少支多少,支到哪里。譬如私车额度拍卖费,收了多少,支了多少。再譬如贷款道路通行费、教育附加费等等。今年有30项专项基金全部向社会公开。类似土地出让金、教育、援建、世博会、私车额度拍卖等,单项的审计结果,审计报告要向社会公开。我们希望打造行政效率高、行政透明度高、行政收费少“两高一少”行政区域。公开是对政府最好的监督,公开是对权力最好的制约。

6日本朝日新闻:我想问关于最低工资的问题。上海打算涨百分之多少?目前有什么打算?我觉得上海涨的速度不如沿海城市,如广州。还有最低工资上涨后对外资企业的投资会不会有影响?有些企业准备搬去东南亚,到老挝去,有没有影响?

韩正:上海的最低工资线今年必须调整,而且我调整幅度应该是在10%以上。今年1月1日开始,我们增加了企业退休养老金,就是按照10%来调整,人均185元。当然它是人均数,有一些年纪大的、工龄长的,可能还会高一点。同时,对镇保养老金也进行了调整,低保家庭补助也会增加。上海最低工资线每年都是4月1日开始调整,今年仍然是4月1日调整。最低工资调整是政府调节社会分配的一个有效手段。上海目前的最低工资线是1120元/月,当然这是净收入,没有包括保险,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二金”、“三金”、“四金”都没有包括在内。上海的最低工资讲的是净收入,就是职工净拿到的是1120元。上海现在这样的发展水平以及考虑去年以来物价的上涨因素,最低工资是必须要调整的。但是最终调多少,还在进一步地论证。但可以肯定地讲,肯定是在10%以上。

我想,我们的职工应当共同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当共同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上海的绝大多数企业都非常好地处理了企业发展和职工收入增长的关系。这样的劳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企业才能得到长久的、持续的发展。我认为,像这样最低工资这点劳动成本的增加,如果你的企业也无法承受的话,说明这家企业已经在这座城市里无法立足了。我相信,这也符合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因此我们一旦做了决定,就会严格地执法来保障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当然企业的发展在一个地区是有多种因素来决定的,有投资环境,有这个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录和导向,也有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与选择,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事实也证明,我们这几年每年都增加了最低工资,都提高了最低工资的标准线,大部分在上海的企业执行是好的。今年我们会进一步地加大这方面的管理和执法力度。总而言之,我们要确保一线职工的利益。谢谢。

7新华社:上海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今年和“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线。请问韩市长,从长远来看,我们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会有怎样的具体举措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什么样的新兴产业会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

韩正:您的提问在今年的“两会”上是一个热门话题,在我们“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篇幅很大。上海从20多年前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经过那么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实际上上海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讲是转型的关键时期呢?我们看到,上海的发展动力正在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了。过去上海总的发展中,投资的贡献率比较大,哪怕在“十一五”,我们还有23000多亿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增长也是比较高的,而发展中制造业的比例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我们实实在在地面临着土地资源的严重制约,如果按照老的、传统的、还是扩张型的、简单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土地资源不允许。上海面积6878平方公里,除了崇明近1300平方公里生态岛,实际上真正可以用的就是5000多平方公里。这市域面积里有2000多平方公里是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里大概700平方公里是工业用地。实际上,土地资源再不允许数量扩张的发展。

另外,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允许。我们是朝着“四个中心”方向的发展,要求我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经济的发展不等于上海制造业就不发展了,我们现在的转型发展是按照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也就是重点要推进现代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国家已经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上海的发展。“四个中心”逐步形成的过程,就是上海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央提出“四个中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我们认为“十二五”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决定性时期。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是很清晰的,是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及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也很清晰,是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中心。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转型的过程,以转型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怎么转型?关键是创新。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关键要靠创新。比如说制度如何创新、管理如何创新、体制如何创新。我们推进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瓶颈,遇到很多需要突破的坎。如果这些坎迈不过去,实际上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我们的转型、真正建设“四个中心”是会受到很多制约的。譬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面临着税制的改革、管制的改革,政府管理方面也有很多需要创新。譬如我们提出增值税扩围,党的五中全会已经把增值税扩围作为下一步的改革试点,上海也在积极争取成为试点城市。这些都是在创新中去突破来实现转型。因此,上海如何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关键的关键是推进和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谢谢。

8上海电视台:世博会期间上海的蓝天白云让我们记忆犹新,但是世博会结束之后上海连续出现空气污染的现象。伴随工地的复工,噪音污染在加剧,市民明显感觉环境质量的下降。请问韩市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今年是后世博的第一年,能不能请您透露一下对于老百姓都比较关心的环境保护、市容市貌等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世博会期间哪些好的举措将会被保留、并且被完善,是不是还会出台一些新的举措?

韩正:我还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也在纳闷老天那么不给脸,世博会一闭幕老天就不给脸了(笑声)。我来谈一点我的看法。大家感觉到世博会期间老天很给脸,蓝天白云,空气质量非常好,但世博后空气质量下降。我觉得,世博期间是“人努力、天帮忙”,世博结束以后,人还是继续努力的,但天不够帮忙(笑声)。

什么叫做人努力呢?世博期间,不仅是上海举全市之力,国家是举全国之力在支持办好世博会。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譬如,工地扬尘会对空气产生影响,世博期间上海的工地都停下来了。郊区的秸秆焚烧以后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世博期间不仅是上海郊区的秸秆不烧了,长三角地区都停止了,就是秸秆都不烧了。世博结束以后,11月份我到郊区看了一下,烧得厉害。实际上很多地方没有处理的秸秆是加倍烧。还有,世博会期间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各行各业、全市,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动员起来,这叫做“人努力”。“天帮忙”,5月份到10月份是上海一年中相对来说气候比较好的天气。什么叫做气候好的天气呢?我那么多年一直在观察,以后记者朋友们也可以试试,观察明天的天好不好,晚上看一个现象就可以知道(笑声)。云由东往西走,明天天一定好,云由西往东走,天不会好。因为由东往西,海上来的空气很清新,由西往东走是陆上来的,空气不新鲜。世博期间,云常常由东往西走,加上世博期间人的努力,天气好得就更多了。世博会结束以后,有一些特殊的原因,比如说弱冷空气来了以后,影响了长三角的天气。从这些问题中可以说明一条:通过我们的努力,上海的环境质量是可以有明显改变的。因此世博期间所采取的很多很好的办法,我们必须延续下去。我们最近制定了一些长效性制度性的安排,譬如秸秆焚烧处理,冬天本来就是北风多,因此对空气质量影响大,我们要采取技术性的办法和其他特殊办法,来支持和帮助郊区农民进行秸秆的技术处理,有一些回田,可以减少焚烧。你不让农民焚烧,如果不给其他出路是不行的,这些秸秆怎么办呢?要采取其他的办法,这些办法市政府和区县政府都要在财力上予以全力的支持,绝对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今年这个办法已经实行了,效果怎么样,回田能回多少,落实得怎么样,有待今年春收和秋收以后的检验。再譬如,运渣土的车子一过,灰尘飞扬对城市环境影响很大。现在市政府作出新规定,以后上海运渣土的卡车要进行全封闭。也就是说用集装箱式的车运渣土,成本很高,但这个成本是必要的,就是要保持城市的整洁。再譬如,过去工地扬尘太多,我们现在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从今年开始工地文明管理的标准要大幅度提高,标准规范都改了。下一步很多新开出来的工地,文明施工的要求就会很高,就不会有过去这样的扬尘。再譬如,世博期间城市很干净,环卫工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创造出了非常好的作业方法,夜间清扫、白天保洁。你看现在的上海,白天是看不到大型的扫地车扫马路的,他们都是晚上在扫,很辛苦。白天是保洁,哪里有垃圾尽快把它捡掉。这种作业的方法是为城市做贡献,但是环卫工人会很辛苦。诸如此类,我们都将进行制度化。同时,城市维护方面市政府在预算报告里面增加了必要的投入,区政府也增加了必要的投入。我们这座城市,应该把世博期间很多很好的做法保留下来,所谓保留就是要常态、长效,保持一个像世博会期间一样的干净、整洁、美化的城市,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9人民日报:从去年前三季度的指标来看,上海去年的GDP的增速在全国排倒数第四,韩市长您曾说过,上海的发展不应该片面追求GDP。上海要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但即便有世博会的因素,去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的增速只有5.7%,单项排名全部垫底。是不是意味着在上海出现了增长动力的真空?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经济如何实现平稳增长?

韩正:您刚才讲到了关于增长动力真空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考虑和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从这几年上海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前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的增长速度为8.2%。去年2010年,我们提出的目标是8%以上,现在估计大概实现10%左右。今年我们提出8%,这8%是和上海整个“十二五”的规划相衔接的。这8%动力在哪里?我们分析一下,从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这20多年,上海增长的动力是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过去上海,90年代制造业占了很大的比例,进入新世纪以后服务业逐渐在提高,但是这两年实际上不是很稳定,服务业占整个经济总量的比重是在55%到60%之间徘徊。我想,上海能不能很好地转型,事关上海的长远。“十二五”中关键就是我们如何真正地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我们的转型。当然这个转型不是靠五年就能转的,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持续的过程。“十二五”对上海转型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期,能不能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有重大的突破,以及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否真正有重大突破,这事关上海的转型,也事关上海面向未来增长的动力问题。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清晰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按照预期的目标来实现。譬如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重点是什么?首先是要加快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上海是我们国家金融市场门类齐全、市场比较发达的一个城市。这两年又有新突破,如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正式运行,上海清算所的开业,股权托管中心正式运行,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正式运行,这些都是一些创新的、突破的市场发展。从这两年来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在国家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有很大的进展。我看了一下,去年上海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额超过380万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50%以上,这些从市场培育来讲,为未来上海的发展动力增添了新成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方面是市场,但是市场要有机构,目前上海的金融机构超过1000家,其中400家是外资金融机构。我们国家自从批准外资在中国可以设立独立的法人银行以后,在上海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大概占到全国的50%以上。像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它的交易量占到全国商品期货交易量的65%左右,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额2010年是位列世界第三,IPO的融资占全球的第四。这都是这两年不断发展的结果。那么市场有了,机构有了,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这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金融产品创新这几年围绕国家提出的一些先行先试的要求,在上海进行了试行。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一年半来现在结算额超过了700亿元人民币。再如新型国际贸易的结算,这在上海也已推出了,等等。航运中心也是这样,关键是把航运服务业做大,这就是上海未来增长的动力。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四个中心”的建设。我们现在碰到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最大的瓶颈问题是人才。无论是金融人才、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还是其他各类的创新人才,各类人才在上海太缺乏,上海先行先试、创新驱动会受到影响,这会影响上海未来发展。因此这次“两会”上,我们共同讨论的话题就是加快上海人才高地的建设,必须从制度、环境、体制上创造更加自由、宽松的人才制度环境。这方面今年争取有所突破。把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我相信“十二五”,我们在转型中就可以不断有新的增长的动力。谢谢。10 21世纪经济报道:我想问民营企业遇到发展瓶颈的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困难,上海民营企业出现向周边城市转移的趋势。请问韩市长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在上海大转型当中,民营企业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上海有没有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

韩正:民营企业在上海的发展数量不少,但总量不是很大。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们非常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当然不仅仅只是对民营企业,还包括一些外资企业,我们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度过难关。刚才您问到上海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们在这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市场化、开放性重组的过程中,非常欢迎民营企业能够参与这样的重组。我们制定了支持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贯彻国务院规定的36条政策的一些实施细则。但即使这样,总体来看上海的国有企业量很大,国有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大体是48%到49%。外资和民营企业加在一起大概是一半,国有企业大概是一半。

至于民营企业向周边城市转移,有一些民营企业新进入上海,也不有民营企业离开上海,我觉得这个动态的过程是健康而正常的。我们政府应该是,对进入上海的民营企业,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的环境,对离开上海的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企业的员工,要得到很好的安置。一个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发展,是有多重因素决定的。首先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一定是会和这座城市、这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导向、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产业发展的目录相吻合。不同的阶段,某一个地区的发展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录和导向是不同的,这就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吻合度的问题。很重要的,在相同的环境下、条件下,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法治环境、诚信环境决定了企业的选择。上海要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和措施,来吸引民资企业,使民营企业在上海更快、更好地发展。谢谢。11 《财经》杂志:我想问一下韩市长如何看待天津滨海新区的GDP已经赶超了上海浦东新区。在后世博的时代,上海在浦东新区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浦东新区发展将有哪些新的增长点?

韩正:我们首先要向天津的发展表示祝贺。全国各地的发展有很多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上海都应当学习和借鉴。学全国之长,才能创上海之新。

浦东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浦东开发开放20年了,我们又面临着“十二五”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这样一个新的背景下,浦东如何进一步地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辐射力,我觉得重要的是发挥三个作用。第一,浦东要充分发挥上海“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作用。“四个中心”,浦东是核心功能区,特别是以陆家嘴为代表的金融和“三港三区”的航运和贸易,这是浦东必须要发挥好的作用。第二,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无论是张江还是金桥,还是浦东包括了原南汇地区,都应当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先导区。第三,就是国家改革的试验区,浦东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应该先行先试,才能实现突破,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才能实现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作用。

浦东的改革到底怎么样,先行先试选择什么内容?浦东的同志已经作出了回答。浦东作为我们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应当围绕国家战略,围绕全市的全局来推进浦东的发展。这个先行先试和改革就是全国能借鉴、全市能推广、浦东能突破,在这些事项上要全力以赴先行先试,实现突破。浦东已经有了很好的下一步发展的规划和计划。我相信按照这样的发展,浦东一定会在前20年发展的基础上,在“十二五”乃至到2020年,在三个作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真正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谢谢。

香港NOW财经台:想请教韩市长一个问题,刚刚提到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设,国际板我们都非常关心。上海什么时候落实推出国际板,因为很多企业都希望来到上海参与国际板。还有您觉得在现在国内外的经济情况下,推出国际板是不是一个适合的时机呢? 韩正:这个问题实际上从去年就一直提到今年了。关于金融中心的建设,我很概要地说,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金融市场发展,二是机构的集聚,三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四是人才队伍建设。至于国际板讲了很多年,大家可以看到,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加快国际板的推出。国际板的推出有很多基础工作、很多制度需要完善。国家监管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我和在座各位一样都期待国际板的推出。要说现在是不是合适的机会,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13解放日报:韩市长刚刚您提到上海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我的问题是关于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国企。上海去年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到要市场化、开放式重组。请问今年是否有比较详细的计划可以披露。另外,证券市场有传闻,说有大量国企要整体上市,今年是否有这样的计划。

韩正:上海的国企总量很大,实力也很强,但是上海的国企活力不够,我们提出“市场化、开放式”重组的目的是什么呢?首先的目的不是做大,而是要做强。在强的基础上做大,这个大才有意义。这两年在市场化、开放式重组过程中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如东方航空和上海航空的重组,如中航科技和上广电TFT“五代线”的重组,这些重组应当说效果都很好。当然大家也看到了中国北车和上海电气轨道交通制造的重组,这些重组都非常成功,坚定了我们市场化、开放式的重组的方向,要进一步地加大力度。

刚才您说到证券市场的传闻,这个传闻并不准确。我发表一个权威的信息。我刚才讲上海国有企业总量很大,实力也很强,活力不够。活力不够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我们就是根据这样的情况,希望国有企业集团能够整体上市,现在是国有集团中一部分资产上市。通过整体上市以后,国有企业就成为一个公众公司,可以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接受社会的监督,尽量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影响。同时,成为公众公司就可以进一步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我想通过整体上市这样的步骤可以进一步地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我们的重要目标是,当然也有一些指标,如希望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每年都有提高。我们的国资委根据市委、市政府总的要求,已经排出“十二五”每年的工作计划。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真正成为公众公司。谢谢。

劳动报:我们注意到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做了很好的阐述,其中提出推进企业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根据本报的采访,上海家乐福的普通员工的收入已经有12年都在原地踏步了,而且在上海同行业中也是最低的。可是资方却多次拒绝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类似这样资方不理睬、职工无奈的情况并不少。那么政府如何通过出台刚性规定,促使劳资双方坐下来、谈起来呢?

韩正:你讲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你反映的情况也非常重要。从上海来讲,我认为你刚才讲的问题,说明我们在制度上还不够完善。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让市民来共享发展的成果,同样一个企业的发展只有让企业职工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这个企业才能持续地发展。现在我们政府规定的叫做最低工资线,最低工资线以上的调整,现在法律上是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但是有一条,就是企业和行业的具体收入的协商制度一定要健全起来,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员工,他们的工资增长的决定机制是什么?我理解,并不是由老板组成的就叫做企业,企业是资方和劳方共同组成的。因此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机制应当有一个决定机制,什么机制?就是集体协商的制度,这就是决定的机制。同时,它应当有一些规则,这些规则就是合理的增长机制。企业应当制定集体协商的工资增长的决定机制,以及合理增长的增长机制。一个是决定机制,一个是增长机制,这两个机制,我觉得上海发展到今天,一定要把它健全起来,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一方面,政府应当干预,这种干预是必要的。再如,在派遣劳务工方面,今年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措施干预。这是什么干预呢?这种干预就是,不应该是劳务工派遣的岗位就应当成为企业职工的岗位,而不是劳务派遣工的岗位。这样的方法就维护了职工的利益,总之,要通过政策的层面上的健全,通过政府的一些干预。我们虽然搞的是市场经济,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但我再三强调企业不是资方组成的,企业是资方和劳方共同组成,在这方面,上海今年一定要有制度性的安排,来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企业是没希望的。城市市民的利益没有得到维护,这个城市是没有希望的。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来解决这个问题。谢谢。15 新民晚报:春节就要来了,“菜篮子”成为全市人民特别关注的一件事。我们知道其实“菜篮子”牵着两头,一头是市民,一头是农民。作为市长,您有什么办法平衡两头,既不能让菜贱伤了农民,也不能让菜价太贵伤了市民。往大理说,政府有什么既合理又有效的措施来平抑物价?

韩正:物价牵动人心。这也是广大市民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上海百姓非常关心的就是主副食品的价格,特别是菜价。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去年中秋期间上海的菜价上涨,涨得人心惶惶,我们采取了果断措施,使菜价稳定下来。上海的菜价要稳定要使市民满意、要使农民满意,我们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

菜多了,菜价低了,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前一段时间,大家看到菜农产生亏损,田头青菜收购价不到1毛钱,菜市场的价格是下来了。前两天,没有下雪以前,大概田头的收购价已经到3毛钱左右一斤了,雪一下这两天上到5毛到5.5毛,就是田头的收购价,那批发价也上来了。这样实际上菜价也会逐渐提高。那么,如何使市民感觉到,菜价是平稳的,菜价他们是能承受的,不能太高。又使农民感觉到菜的收购价不能太低。就是农民那头收购价不能太低,市民这里要使销售价不能太高。两头平衡要在流通环节进行改革。流通领域是市场化的,政府怎么调控?在菜场这一块,我们叫做菜市场工程,“菜篮子”工程应当是由菜市场工程和菜园子工程加在一起,变成面向市民的“菜篮子”工程。这两天虽然下雪、温度比较低,菜市场的供应量增加,虽然有一点上涨,但总体上比去年而言,菜价比去年要低。在元旦过后一直到春节期间,是不是能够保持菜价比较平稳,这是我们最为关心的。

但是在农民这里,不能由于收购价低带来菜市场的低,这绝对不行。收购价如果太低,农民亏本了,他们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他就不愿意种菜了,不种菜,市场的菜就更没有了。我们经过再三研究,针对农民采取的措施有三条:第一,政府出资给予菜地里的菜做保险,这是安信农保做的一件大好事。每亩地、每茬菜投保98块,市政府出50%,区政府筹50%,现在已经开始计算了。以前三年的批发价作为理赔的一个基准。这是第一条措施,投保了。第二,政府给予菜农补贴,大概现在每亩地是80元的补贴。第三,我们像对种粮食的农户一样,每亩地给予农资补贴。这些补贴都是直接现钱补贴,补到种菜农民的手上。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合作化的道路,比如说合作社+基地+农场,把农民组织起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进行组织化生产,同时参与流通领域,甚至还有菜园和菜市场对接直供的办法。今年总体来说,绿叶菜郊区供应是充分的。我们最希望每天供应4000吨,前几天,就是地头价到几分钱一斤的时候,每天市郊蔬菜供应量已经到4800吨了,多了。这两天因为下雪,每天供应量只有3200吨,田头价就起来了。

市政府要出一个办法,菜市场是公益性的项目,因此标准化菜市场必须坚持政府投入,不能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摊位费很高,这些摊位费肯定加在菜价里面,又转嫁到市民的头上。因此,摊位费要降下来或者免收摊位费,根本的途径就是把菜市场作为公益性的项目予以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这一条市政府要出一个办法,全市统一来做。长期、稳定、可持续,使上海市民的吃菜问题、“菜篮子”的问题可以真正建设好。当然我们也要感谢各兄弟省区市,上海有很多蔬菜是全国各地送到上海来的,如冬瓜、西红柿、黄瓜、蒜苗、大白菜,这些蔬菜都是靠大市场、大流通来的。我们一方面是郊区的绿叶菜保证,一方面是靠大市场大流通,上海老百姓的吃菜问题一定可以解决好。谢谢。

东方网:韩市长,在每年的上海“两会”期间东方网都会推出“我有问题问市长”的栏目,通过这个平台征集网友的提问。截至到今天中午我们已经征集到2500个提问。在这些提问当中,我发现有不少的网友提出说,家中的网络速度特别慢。我也注意到,前两天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出一个最新的报告,中国的平均网速是不足全球的1/2,而我们上海是中国网速最慢的城市。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上海要率先建设“智慧城市”,不知道您是如何看待网速最慢和“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想请问一下,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当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去做?

韩正:谢谢东方网的的直播,让广大市民可以直接了解到我们记者招待会的情况。

这次大家讲到了“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有一个前提,就是支撑“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宽带接入的速度问题。宽带接入的速率问题,我们提出是百兆到户、千兆到楼。今年我们已经定了一个工作目标,是要接入300万户。我相信通过这样一种工作力度,基础设施宽带接入百兆到户,上海的网速应当是在全国是最快的之一了,今年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当然“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涵盖的是什么?首先是信息的基础设施,第二是信息的产业,第三很重要的是信息发展的环境,包括资源共享等等。今年已经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上海的“智慧城市”一定能够按照我们所确定的各项目标来予以推进。谢谢。

韩正:延长2分钟,再给一个提问机会吧。

台湾工商时报:韩市长谢谢您!我想请教一下,台商在上海已经有70万人了,在上海的“十二五”规划里面,怎么样鼓励台商更加参与上海的发展。另外您今年还会再去台北参访吗? 韩正:台湾同胞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台商投资企业在上海是比较集中的。你刚才讲到的有70万台胞在上海居住,这可能指的是上海和周围地区加在一起。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胞来到上海,欢迎你们居住在上海,欢迎台商来上海投资和发展。上海和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上海在各个方面和台湾有着密切的交往。ECFA实施以后,上海和台湾地区的合作往来会更密切。台北举办花博会,上海市政府专门派了代表团去参加花博会,花博会也有一个上海展区,听说很受欢迎。我们也感谢郝龙斌市长,感谢台北市政府以及花博会的组织方,在花博会期间给我们提供的方便。

去年4月我曾经率上海代表团访问台湾地区,去过很多城市,受到台湾同胞热情的接待,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以后到台湾去参访的机会很多,但目前我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相信我们之间的往来会非常的密切。我也真诚地希望,台湾各界和上海各界有更加密切的合作与交流。谢谢。

姜平:感谢各位记者的热情参与,也感谢韩正市长的坦诚回应。今天的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韩正2011年1月21日两会后答记者问】推荐阅读:

韩正同志简历07-22

上一篇:改革任务自查报告下一篇:关于抢的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