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恒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2024-07-08

游恒山日记原文及翻译(通用10篇)

游恒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篇1

游恒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游恒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去北台七十里,山始豁然,曰东底山。台山北尽,即属繁峙界矣。

初九日出南山。大溪从山中俱来者,别而西去。余北驰平陆中,望外界之山,高不及台山十之四,其长缭绕如垣矮墙,东带平邢,西接雁门,横而径者十五里。北抵山麓,渡沙河,即为沙河堡。依山瞰流,砖甃高整。由堡西北七十里,出小石口,为大同西道;直北六十里,出北路口,为大同东道。余从堡后登山,东北数里,至峡口,有水自北而南,即下注沙河者也。循水入峡,与流屈曲,荒谷绝人。数里,义兴寨。数里,朱家坊。又数里,至葫芦嘴。舍涧登山,循嘴而上,地复成坞四周高中央凹的地方,溪流北行,为浑源界。又数里,为土岭,去州尚六十里,西南去沙河,共五十里矣,遂止居住居民同姓家。

初十日循南来之涧北去三里,有涧自西来合,共东北折而去。余溯西涧入,又一涧自北来,遂从其西登岭,道甚峻。北向直上者六七里,西转,又北跻而上者五六里,登峰两重,造其巅,是名箭筸岭。

自沙河登山涉润,盘旋山谷,所值皆土魁土堆荒阜;不意至此而忽跻穹窿,然岭南犹复阿蒙也。

一逾岭北,瞰东西峰连壁隤同颓,翠蜚飞丹流。

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覆盖以藻绘文采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弯曲者,缘以突兀而尤古。

如此五十里,直下至阮大土山底,则奔泉一壑,自南注北,遂与之俱出坞口,是名龙峪口,堡临之。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既出谷,复得平陆。其北又有外界山环之,长亦自东而西,东去浑源州三十里,西去应州七十里。龙峪之临外界,高卑远近,一如东底山之视沙河峡口诸山也。于是沿山东向,望峪之东,山愈嶙嶒斗峭,问知为龙山。龙山之名,旧著于山西,而不知与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阃kùn内境域,又北览其面目,从不意中得之,可当五台桑榆之收矣。东行十里,为龙山大云寺,寺南面向山。又东十里,有大道往西北,直抵恒山之麓,遂折而从之,去山麓尚十里。望其山两峰亘峙,车骑接轸zhěn形容车马络绎不绝,破壁而出,乃大同入倒马、紫荆大道也。循之抵山下,两崖壁立,一涧中流,透罅而入,逼仄如无所向,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阙双峰,武彝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时清流未泛,行即溯涧。不知何年两崖俱凿石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想水溢时插木为阁道者,今废已久,仅存二木悬架高处,犹栋梁之巨擘巨擘即领先或首要之意也。三转,峡愈隘,崖愈高。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shěn吐重台者,悬空寺也。

五台北壑亦有悬空寺,拟此未能具体。仰之神飞,鼓勇独登。

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而僧寮位置适序,凡客坐禅龛kān,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既下,又行峡中者三四转,则洞门豁然,峦壑掩映,若别有一天者。又一里,涧东有门榜匾额三重,高列阜上,其下石级数百层承之,则北岳恒山庙之山门也。去庙尚十里,左右皆土山层昼,岳顶杳不可见。止门侧土人家,为明日登顶计。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盖山自龙泉来,凡三重。惟龙泉一重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五台一重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其第三重自峡口入山而北,西极龙山之顶,东至恒岳之阳,亦皆藏锋敛锷,一临北面,则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

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è厨井俱备。

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相传真定府恒山从此飞去。

再上,则北岳殿也。

上负绝壁,下临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wǔ小屋子门上下,穹碑很高的碑森立。

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

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枝柯歧出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

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官之右,即飞石窟也,视余前上隘,中止隔崖一片耳。下山五里,由悬空寺危崖出。又十五里,至浑源州西关外。

【译文】

离开北台七十里,山谷才开阔起来,名东底山。五台山北边尽头处,就隶属于繁峙县境了。

初九日走出南山。从山中一齐出来的大溪,和我分道往西流去。我往北在平地上急行,遥望平地外部的山峦,高度不到五台山的十分之四,长长的像矮墙一样地缭绕平地,东边和平邢连接,西边和雁门连接。横穿平地十五里,往北走到山麓,渡过沙河就是沙河堡。沙河堡傍靠山麓,俯瞰河流,砖砌的围墙又高又整齐。从沙河堡往西北走七十里,出到小石口,是大同府西边的大路;直直往北走六十里,出到北路口,是大同府东边的大路。我从堡后登山,往东北走了几里,来到峡口,有股水从北往南流,流下去就注入沙河。沿水流走进峡谷,路随着流水弯转曲折,峡谷荒凉,空无人烟。走了数里,到兴义寨。又走数里,到朱家坊。再走数里,到葫芦嘴。离开沟涧登山,沿山嘴而上,地势又变成山坞,随溪流往北行,进入浑源州境。又走数里,到土岭,土岭距离州城还有六十里,西南距离沙河,一共有五十里了。于是在土岭一户和我同姓的居民家住下。初十日顺着从南伸来的沟涧往北走了三里,有道沟涧从西伸来会合,然后一齐朝东北转去。我溯西边的沟涧往里走,又有一道沟涧从北伸来,于是从沟涧西边登岭,路很陡。往北直直上了六七里,往西转,又往北攀登,然后上五六里,登越两重山峰,直达峰顶,峰名箭草岭。从沙河开始登山涉涧,在山谷中盘旋前进,所经过的都是土堆荒山;想不到到这里地势突然升高、山岭突然高大,只是岭南仍然是故态依旧。一翻到岭北,俯瞰东西两边,峰峦连绵,崖壁崩塌,红色、绿色交相辉映。那盘绕映照空中的,都是岩石;而岩石上又都有树,岩石的色彩是一致的,但自然形态与纹理又各得其妙;树木的颜色不一致,但各种颜色互相交错,又如同织成的彩色锦缎。岩石上有树而且高峻斜插,就像覆盖着一层美丽的幕布,因而愈发奇妙;生长在岩石上而平直躺着或盘曲倒挂的树,由于山势高峻而更加显得古雅。在这样的景致中走了五十里,一直下到大土山底,沟壑中有一股奔流的泉水,从南往北流,于是随着泉水一齐出到坞口,这里名龙峪口,有堡对着。村庄比较大,家家都种植梅树、杏树,形成果林掩映的山麓。走出山谷后,又到了平地。平地北部外围还有群山环绕,长长的也从东向西延伸,平地东边距离浑源州三十里,西边距离应州七十里。龙峪口所对着的外界,高的远、低的近,完全和在东底山看沙河、峡口的群山相同。于是沿山往东走,远看龙峪口东边,山势更加高峻陡峭,询问后得知是龙山。龙山的名称,旧书写着在山西省,却不知原来是和恒山并肩相靠;走到这里时已经从西边越过了龙山内境,又从北面观览了龙山的风貌,在无意之中得以游龙山,可以算做游五台山所得到的意外收获。往东行十里,到龙山大云寺,寺朝南对着山。又往东走了十里,有条大路通向西北,直达恒山山麓,于是转头从大路走,距离恒山麓还有十里。遥望恒山两边山峰横贯对峙,路上车马络绎不绝,穿山而过,原来这条路是从大同府到倒马关、紫荆关的大路。沿大路来到恒山下,两旁崖壁耸立,一条涧水从中流过,穿行在缝隙一样的峡谷中而往里走,狭窄得好象没有地方可通,山涧弯弯曲曲、崖壁高高低低,完全是深远幽雅的景色,伊胭两山相对的风光,武夷山回环旋转九曲的溪水,都不能和这里的景色相比。此时清澈的溪流还没涨水,可以溯溪流从涧中行走。不知哪一年在两边崖壁都凿了石坎,有四五尺宽,近一丈深,上上下下地排列着,想来是涨水时插木头修栈道用的,至今已经废弃了很久,只剩下两根木头悬空架在高处,是像柱子一样的大木料。转了三次后,峡谷越来越窄,崖壁越来越高。西边崖壁的半腰,层层叠叠的楼阁悬在高空,弯转曲折,建在高土谷上的敞屋斜靠山崖,看上去像海市崖楼中重叠的亭台,这是悬空寺。五台山北面的壑谷中也有悬空寺,但和这里的相比就不能算完备了。抬头观看令人神往,鼓足勇气独自攀登。进寺后则是楼阁高低错落,围着栏杆的路弯转曲折。崖壁已经十分高峻陡峭,称得上天下大观了,再加上有悬空寺点缀,使原来的胜景更完美无缺。傍靠岩壁建盖楼阁,却能不受岩石的限制,只有悬空寺啊。而且僧人住的房屋位置次第适当,凡是接待来客的地方和供奉佛像的小屋,窗户明净、卧榻温暖,在小小的.范围内,显得庄严肃穆,舒适幽雅。从悬空寺下来后,又在峡谷中转了三四道弯,于是峡谷口豁然开阔,峰峦壑谷互相掩映,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又走了一里,涧东面有三道悬挂着匾额的大门,高高地排列在大山上,门下有几百级石阶和门相连,这是北岳恒山庙的山门。距离庙还有十里,左右两边都是层叠的土山,北岳顶还遥远得看不见。在山门旁边当地人的家中住宿,为明天攀登北岳顶作准备。

十一日风吹过后,云雾散尽。拄着手杖攀登北岳,朝东往上走,土冈是低缓的山丘,没有攀登的劳累。大体上山脉从龙泉关延伸过来,一共有三重,只有龙泉关这一重关山势陡峭尖削,而关外反而是平坦宽阔的泥土山脊;五台山这一重虽然高峻,但聂立挺拔的岩石,都在东底山一带山谷出口处;第三重顺峡谷口延伸到山中然后往北去,西边到龙山顶为尽头,东边到恒山南面,也都像不露锋刃的刀剑一样收敛,一到北面,则每一峰都陡峭,全部显露出高峻的本来面目。走一里后往北转,山中都是煤炭,不用深挖就可以采得。又走一里,于是土石都变为赤色,盘曲得像虫L龙一般的松树一棵一棵地立在路旁,有望仙亭。又走三里,则崖石渐渐突起,松影如同从筛孔中透下来一样,这里名虎风口。从这里开始,石头路曲折盘旋,于是沿着山崖迎着峭壁而上。三里,有一块特大的牌坊,坊上题名“朔方第一山”,坊内的官署里厨房水井都齐备。坊右往东顺台阶上去,山崖半腰有寝宫,寝宫北是飞石窟,相传真定府的恒山是从这里飞去的。再上去,则是北岳殿了。殿上靠绝壁,下临官署,殿前的石阶直通云天,正殿两侧的房门上下,高大的石碑林立。从殿右上去,有石窟傍靠着大殿而被建成房屋,名会仙台。台中群仙的塑像,把石屋环列得没有一点空隙。我这时打算上陡崖,登绝顶。返下来时经过北岳殿东,远看两座山崖的断裂处,中间下垂千尺,杂草丛生,这是登绝顶的小路,于是脱掉外衣,攀扯践踏着杂草往上登。二里,出到陡崖上面,抬头眺望绝顶,仍然还高高地耸立在半空中,而满山矮树稠密,歧出的枝条枯竹,只会钩住衣服、刺破脖颈,一攀扯践踏就折断了,我虽然辛勤地用力攀登,却像落进汹涌的浪涛之中一样,只听到泊泊水声而不能越出去。我益发鼓足勇气而上,很久才走完荆棘矮树地带,于是登上了北岳绝顶。这时天色清朗而明丽,俯瞰恒山北边,崩塌的崖壁任意往下坠陷,杂草树丛稠密地覆盖着。这里的山是土山没有树,石山上却有树;北边都是石山,所以树木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一带,就在山麓,往北看下去隔着一重山,苍茫一片,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关,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翠的山峰与恒山相伴;近处是往西横贯的龙山,龙山的支脉往东伸去,和东边的山峰肩并肩、袖挨袖地紧密相连,阻扼住下面的沙漠。不久下到西边的山峰,寻找先前进入峡谷时的陡崖,往下看只见茫茫一片,不敢下。忽然间回头向东看,有一个人轻快的走在上面,于是我又上去向他询问,他指向东南的松柏间。我朝着松柏奔过去,是上来时寝宫背后的陡崖顶。没多久,果然找到小路,往南穿过松柏林。先前我在绝顶上眺望,青翠的松柏好像蒜叶草茎一样细小,到这里才知是两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和虎风口的松柏相比,不止大百倍呢。顺崖缝直下,恰好在寝宫右侧,就是飞石窟,仔细看我先前所登的狭窄险要之处,中间只相隔着一块崖石啊。下山五里,从悬空寺的陡崖出山。又走十五里,到达浑源州西关外。

游天都原文及翻译 篇2

《游天都》原文: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翻译:

九月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拄着拐杖望着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黄泥冈。(这时)先前云雾笼罩着的那些山峰,渐渐地露出来了,也渐渐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转身进入石门峰,经过天都峰的山腰下来,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峰顶,都高高地耸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条岔路向东直上,是前次(游山时)没有到过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侧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狭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夹立高耸;路就在石峰间宛转延伸,石头堵塞的地方就把它凿开,陡峭的地方把它凿成石级,中断的地方就架上木头,使它畅通,高悬的地方就树起梯子连接。向下看,(只见)陡峻的山谷气象阴森,枫树、松树杂然相间,五色缤纷,灿烂得象图画,象锦绣。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

这时仆人们都因路险阴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觉又吸引着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经登上山头,见一个小寺庙,檐角翘起,象小鸟张开翅膀似的立在那儿,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想登而没有登的地方。(它)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风,两峰秀丽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揽取。四周环顾,奇峰错落地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遇见云游的和尚澄源来了,(我们)游兴很浓。时间已过正午,仆人们也刚刚赶到。(我们)站在寺庙前面,(望着)两峰指指点点。庵中和尚说:“天都峰虽近,可是无路可通,莲花峰可登,路却又太远。(看来)只好就近处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莲花峰顶吧”。我不同意,决意游天都峰。

《游庐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3

【原文】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四部备要》本《大云山房文稿》

【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后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4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翻译

今日与我家贤侍郎共为竹林之宴饮,就像阮咸与叔父阮籍一样。

酒过三杯,请容许我酒醉之后高迈不羁之态。

船上齐唱行船之歌,我们乘着月色自湖心泛舟而归。

湖面上白鸥悠闲不远飞,倒是争相在我们酒筵的上方盘旋飞翔。

把君山削去该有多好,可让洞庭湖水平铺开去望而无边。

巴陵的美酒饮不尽,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注释

竹林宴:用阮籍、阮咸叔侄同饮于竹林事,此以阮咸自喻,以阮籍比李晔。

小阮:即阮咸,与阮籍相对,故称小阮。

桡乐:谓舟子行船之歌。

桡:舟揖也。

刬却:削去。

君山:—名洞庭山、湘山。位于洞庭湖中。

湘水:洞庭湖主要由湘江潴成,此处即是指洞庭湖水。

巴陵:岳州唐时曾改为巴陵郡,治所即今湖南岳阳。

赏析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 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第一首:“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借用阮咸与叔父阮籍的典故,暗寓李白与族叔李晔共为竹林之宴饮,同为仕途不通的同怜人,以阮咸自喻,以阮籍比作李晔。“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讲述李白欲借酒消愁,排遣心中的愁绪。

第二首:“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描绘出一幅酒船管弦齐奏、皓月浮光静影沉璧、白鸥盘旋飞翔的湖上美景图。四句诗句前后片浑然一体,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诗意意境开阔,动静虚实,相映成趣。

第三首:“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铲去挡住湘水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的君山,就好像李白想铲去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

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诗人运用独特的想像,不假安排,自然拈出“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诗句。“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句设喻巧妙,令人回味。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创作背景

高中课文逍遥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篇5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北冥

抟扶摇

B.夭阏

决起

C.舂粮

蟪蛄

大椿

D.斥安

蓬蒿

泠然

数数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3.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

4.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奚以不知其然也。

5.选出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6.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D.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7.选出对“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

A.彭祖虽活了八百岁,但与冥灵、大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显得可悲。

B.是说世人只与彭祖相比,却不知道有比彭祖更高寿的冥灵、大椿,显得可悲。

C.世人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相比,感到可悲。

D.是说彭祖与大椿比,感到可悲,世人与彭祖比,又感到可悲。

二、阅读部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8.解释加粗的词。

①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③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

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9.解释下列文句,选出正确选项

①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参考答案

一、1.解析:A.抟扶摇tuán;B.决起xuè;C.朝菌zhāo。

答案:D

2.解析:“辩”通“辨”,分辨;A.“志”通“记”,记录;“反”通“返”,返回;C.“有”通“又”;“知”通“智”,智慧;D.“辩”通“变”,变化;“而”通“耐”,才能。

答案:B

3.解析: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A.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句。

答案:D

4.解析:B.副词,表反问语气。

答案:B

5.解析:A.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答案:B

6.解析:“不及”应为“不了解”。

答案:D

初晴游沧浪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6

也许是“好雨知时节”,昨晚“随风潜入夜”,一直下到天明,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你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上轻柔的春云像娇嗔的姑娘在照镜,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似的,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看来,宋朝诗人颇喜欢“弄”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开了先例,欧阳修“夜深江月弄清辉”和苏舜钦的这一句紧紧跟上,就象今天的人喜欢用“搞”字。用多了,就缺乏新鲜感,诗词创作最重的还应是首创精神。尽管“弄”字都用得不错,能出境界,但毕竟不如首创者。 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 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欧阳修也有《沧浪亭》诗曰:“水禽闲暇事高格,山鸟日夕相啾喧。”做为这一句诗的解说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诗人还有《沧浪静吟》云:“静中情味世无双”,这静中的“幽独闲放之趣”,隐藏着诗人被罢黜后的落寞情绪。诗人嘴上说在这静谧的园中可以“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其实心中是非常痛苦的,只是没有明说罢了。哀莫大于心死,诗人对朝庭早已“心死”。

《初晴游沧浪亭》创作背景

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7

“浅情终似,之云无定”,用“之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之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疑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之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之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之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疑有强弱之别,仿佛之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平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之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之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最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游恒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篇8

一个狭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春天,但春意并不浓。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两人在如此凄风冷雨的艰难情况下相会,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连接着阁楼,那是两人约会的处所。但是两人都是冒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他们抱恨而别。门外的花柳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艰难的飞行。

现在风和日丽,金屋藏娇;桃花在春风中明艳美丽,摇曳多姿,他们现在在这美好的春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历凄风苦雨。回忆起来,那时的小桥冲雨,反倒有别一番滋味。眼前这无忧的无虑生活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抱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的意味深长。

游恒山日记原文及翻译 篇9

【原文】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仍取木胆肩负之。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①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余意向东者乃村中路,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乌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乌之西坳矣,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②坡坂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雅乌之脊也。从其上可南眺巃嵸山,而北来之岭,从其北下坠为坳,复起此坡。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坳东,则有路西自坳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中无阡塍③,但丰草芃芃④。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⑤,即石房洞山也。其后乃西北而属于西山。西山则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热水塘之东而南度雅乌者也。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为畏途⑥,行者俱不敢停趾⑦,而余贸贸焉自适也⑧。

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自其南破雅乌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嶻嵲⑨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盖此地北山东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厂南,盘旋西转,高耸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对夹,截江西下,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趋石洞之道;有路东北挟嶻嵲之峰而转,乃北趋南香甸道。于是东北一里余,转嶻嵲峰东。遥眺其坞大开,自北而南,东西分两界夹之,西山多东突之尖,东山有亘屏之势,坞北豁然遥达,坞东则江东北嶂,矗峙当夹。惟东南一峡,窈窕而入,为杨桥、石洞之径;西南一坞,宛转而注,为东江穿峡之所。

【注释】

①堑界:以壕沟为界。

②莽行:茫然、迷乱地行走。

③阡塍:阡是田间小路,塍是田埂。这里即指田地。

④芃芃(pénɡ pénɡ):草茂盛的样子。

⑤嶻嶪(jié yè):山势高耸的样子。前标:向前突出成为标识。

⑥畏途:危险的道路。

⑦停趾:停脚。

⑧贸贸:轻率冒失的样子。适:前往。

⑨嶻嵲(niè):与“嶻嶪”同义。

【译文】

二十七日,早晨起床,吃饭后动身。仍取来木胆扛在肩上。由山冈东南下到峡中一里多,又有浓郁的烟气,是热水从坞中溢出,与冷水汇合而往西流出峡谷,这里的山坞都是东面大山环绕的壑谷。由峡谷南面再上坡一里多,有坑从东山往西横截,好似堑沟一样隔在这里,坑下也有淙淙流水。沿着坑谷向东上走一里,从坑谷下坠处往南跃到坑谷上。坑谷东面未走过的地方,也有壑谷盘绕成平地,有村庄靠在东峰下,路应该在东峰的西南边。半里,有岔路:一条往南通往山坡,一条往东通向村庄。我想,往东的是去村中的路,就沿着东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离非常近。三里后稍往下,见一个山坞横在前面,山坞西下方就是乌索旁边的村子,从山坞南面越过去就是雅乌山西面的山坳,我才明白这是去固栋的路。急忙折转向东,莽莽撞撞地行走在山坡之间。一里,到了南来的大路上,才知道这是固栋通向南香甸的路,顺着它走。慢慢地往东北上走一里,路稍平缓,向东半里,再上坡,平缓向上一里,在峰顶稍转向南半里,就是南雅乌的山脊。从上面可以远眺南边的巃嵸山,而北边延伸过来的山岭,从此峰北边下坠为山坳,在此抬升形成此坡。往东沿山坞冈脊平行半里,就向东北往下走。抵达山坳东头,则有路自西边山坳中延伸过来,就是去热水塘的正路,原本应该从坑谷东面村庄的岔路上走,现错绕向南了。于是又向东下走一里多,其下方盘绕成为平地,正当北山东面,山界相当开阔,中间没有水田,但青草繁茂。东北有一山峰向东突起,高大险峻,像标杆一样插在前方,这就是石房洞山,它后面往西北与西山相连。西山从北而南,像屏风一样排列的,就是从热水塘东面往南延伸的雅乌山了。于是沿西山又往北下走半里,看到有二三户人家依靠南面山坡建屋居住,下边有好些溪水向东流泻下去,而路通到它的西北方,无处可以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不久遇到一个人,拉住他打听。那人说:“这是雅乌山村。”就赶紧离开。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险途,行人都不敢停脚,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又往北走一里,再越过一个向东突出的山坡,一里,攀登至山坳中,这才发现东江的地形,自它的南边冲破雅乌山东面的峡谷流去,但仍看不见江流,向北转向东往下走,一里,有山峡自西北延伸过来,就是那座高山后面西北方的山与西面一列山峰相夹而形成的,其中有小溪流顺峡谷往东流出去,有小木桥横渡小溪之上。走到桥的东头,就沿北山的山脚走,才看到南面壑谷中,东江弯弯曲曲,向西南冲破峡谷流去。这个地方北山东突而高大险峻,南山从石洞厂以南,盘旋西转,高高耸立而成为江东山峰的`北岭,与北山相对夹立,截断江流使之西下,中间拓展为山坞,在山峰之间曲折延伸。道路从它的北边往东一里,有岔路往东南下到坞中,截流而渡,是往东去石洞厂的路;有路往东北沿着那座高峻的山峰转,是往北去南香甸的路。于是往东北走一里多,转到那座高峻山峰的东面。遥望远处,山坞十分开阔,自北向南,夹在东西两列山峰中间。西山有很多尖峰往东面突出,东山有屏风横亘之势,山坞北面豁然开阔遥达远方,山坞东面则有江东江北的峰嶂相对矗立夹峙。唯独东南方为一条峡谷,曲折延伸,是去杨桥石洞的路;西南方一个山坞,宛转潴注,是东江穿越峡谷的地方。

【原文】

先是,余望此嶻嵲之峰,已觉其奇;及环其麓,仰见其盘亘之崖,层耸叠上;既东转北向,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其径,欲舍之,又不能竟①去。遂令顾仆停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攀而上。

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②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③,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④,绷足挂指,如平帖⑤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盖峭壁有之,无此苏⑥土;流土有之,无此苏石。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又横贴而南过,共半里,乃抵其北崖。稍循而下坠,始南转入洞。洞门穹然,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中不甚深,五丈之内,后壁环拥,下裂小门。批⑦隙而入,丈余即止,无他奇也。出洞,仍循北崖西上。难于横帖之陟,即随峡上跻,冀⑧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半里,逾坡之西,复仰其上崖高穹,有洞当其下,洞门南向,益竭蹶⑨从之。半里,入洞。

洞前有巨石当门,门分为二,先从其西者入。门以内,辄随巨石之后东转,其中夹成曲房⑩;透其东,其中又旋为后室,然亦丈余而止,不深入也。旋从其东者出,还眺巨石之上,与洞顶之覆者,尚余丈余。门之东,又环一石对之,其石中悬如台,若置梯蹑之,所览更奇也。出洞,循崖而北半里,其下亦俱悬崖无路,然皆草根悬缀。遂坐而下坠,以双足向前,两手反而后揣草根,略逗其投空之势,顺之一里下,乃及其麓。与顾仆见,若更生也。

【注释】

①竟:直接,毫不犹豫。

②削:陡直而平滑。

③践:脚踩。陨:坠落。

④少粘者:指吃进地里较牢的石头。

⑤帖:通“贴”。

⑥苏:酥软,松散。

⑦批:推开,排开。这里其实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批”的动作而已。

⑧冀:希望。

⑨竭蹶(jué):跌跌撞撞,行走艰难。

⑩曲房:内室,密室。

揣:拽,扯。

逗:止。

【译文】

这之前,我望见那座高峻的山峰,已经觉得它很奇特;到绕着它的山脚行走,仰见它盘绕绵亘的山崖,层层耸立,重叠而上;接着东转向北,忽然看到层层山崖之上,有个洞朝向东方,想登上去却找不到路,想要放弃又始终不忍离开。于是让顾仆放下行李,在路旁守着木胆,我终于仰面攀登而上。山崖之上,极其陡削,半里之后,山土陡削不能承受脚趾,用手指攀拉草根而登。不久,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幸好到了岩石上。然而岩石也不坚稳,踩上去马上坠落,手攀岩石也会坠落,偶尔遇到一块稍微坚牢一点的,双足绷紧手指挂住,就像平贴在墙壁上一样,不能移动一步。想上去既无处可攀,要下去亦无地可踩,平生经历的险境,没有超过这里的。峭壁有过,没有这样疏松的土质;疏松的土质有过,没有这样松散的岩石。过了很久,先试探着找到四处不会坠落的石头放置双手双脚,然后悬空移动一只手,接着再悬空移动一只脚,一手一脚抓牢,然后再悬空移动另一只手和脚,幸好石头没有坠落,可是又感到手足无力自己像要掉下去一样。过了很久,才侥幸攀登上去,又贴身横过南边,共半里,才抵达山洞北面的山崖。沿山崖稍稍下坠,才向南转进洞中。洞口穹然隆起,如半圆形的月亮覆在上方,顶上有很多倒垂的钟乳石。里面不太深,五丈之内,洞后壁环形相拥,下边裂开一道小门。从缝隙挤进去,一丈多便到了头,其他没有奇异之处。从洞中出来,仍沿北面的山崖往西上爬,比贴身横爬向上更艰难;于是沿着山峡上登,希望有路往北绕道下山,找了很久没找到。半里,越过山坡的西边,再次仰望山崖,上方高入云霄,下方有一山洞,洞口向南,越发竭力攀登。半里,进入洞中。洞前有巨石挡在门口,将洞门一分为二,先从西边的门进去。到洞里面就沿巨石的后方往东转,其中巨石和洞壁夹成曲折的石房,穿过东面,里面又盘旋成为后室,不过也是一丈多便到了头,未能深入。不久即从东边的洞口出来,回头眺望巨石之上,与洞顶下覆之外,还有一丈多高。洞口之东,又环绕着一块岩石与它相对,此石悬在中央如同平台,如果设置梯子登上去,能看到的景色一定更奇。走出山洞,沿山崖往北走半里,下面也都是悬崖无路可走,但全部悬挂着草根,于是坐着往下坠,把双脚伸向前,两手反向后面拉着草根,略略做出投空而下的姿势,顺势滑下一里,竟然到了山脚。与顾仆相见,就像死里复生一样。

【评析】

《游石房洞山》选自《滇游日记九》。石房洞山在云南腾冲以北、永昌以西,系石灰岩溶洞,天长日久,风雨侵蚀,难以攀登。这段日记最让人难忘的就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山洞的经过,在欲上无援、欲下无地的情形之下,好不容易才找到可以放置手脚的石头,然后再一只手、一只脚地慢慢挪动;由于异乎寻常的艰难和惊惧,还差点因手足无力而掉下悬崖。连徐霞客自己都说:“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这一段无疑也是“以躯命游”的最好注脚。

游小盘谷记原文翻译 篇10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象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象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象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上一篇:让孩子学会读书下一篇:写阿甘正传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