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三找心得反思

2024-06-22

教师三找心得反思(精选12篇)

教师三找心得反思 篇1

“三找”活动反思

——彭继林

通过开展“三找”主题大讨论活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结合师德师风的走访体验,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是多么的有意义,我的思想也不断的在碰撞转变,我体悟到了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原则。想想过去,对照现在,展望未来在不断的体悟和反思中剖析自己:

一、总结反思个人存在的问题

1、在过去教学中,经常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对因材施教各方面做得不够,对学生学习不好的,能力差的耐心不够,甚至责怪,违背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2、创新精神不够强,对业务学习不够重视,对专业的钻研不够深入。对于教学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对新课改新教法研究偿浅,在教学中出十几个问题或依教材让学生们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讨论讨论,叫几个学生上讲台来讲课,就认为是一种“新”的教法了。

3、理论学习松懈。总认为作为一线的教师,一些有关的政策法规理论性太强,似乎不太沾得上边。只要专心工作,不犯原则性错误就行了,再说这些理论性太强的知识学起来太枯燥无味,不如应付了事。

4、对后进生急于求成,对他们的教育较粗暴。学生成绩有好有坏是很正常的,但我可能太急于求成,对后进生没有足够的耐心,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有时言语过激,态度有些粗暴。

二、今后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照检查、分析,使我更加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改善一下几个方面:

1、时刻要求自己“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让每一名学生尽量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着笔,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开阔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也会有很大进步。

3、刻苦专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时刻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同时,注重改时后进生转化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个性及文章主旨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评价以肯定为主,老师评价和同学及学生自己评价有机结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在教学中做到有耐心、爱心和信心。

4、加强自我改善。在教学中,积极的与同事交流、取经,同时加强教学业务学习,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只有自觉、主动、刻苦的钻研业务,灵活应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热爱本职工作,虚心学习,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加强政治和教学理论学习,树立起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和道德风范,认清职责,老老实实、原原本本的为学生服务,不辜负党交给我的任务和使命,我一定看到自己的责任,要时刻与家长沟通和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期待。严格要求自己,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做广大师生的表率。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从教学、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清清白白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工作,快快乐乐地生活。用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的精神去热心爱教、优质施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

教师三找心得反思 篇2

一、名校办学思路清晰,教学成果显著

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创建于1978年,坐落于具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内,环境优美、整洁、典雅,是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和教育实习基地。现有15个教学班,近800名学生。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45人;有10名教师获得过全国、省、市(地)级优秀教师、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老师扎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们很受感动。

兰州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其前身是成立于1970年的兰州铁道学院子弟中学,1999年更名为兰州铁道学院附属中学。2003年4月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铁院附中也随其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交大附中。附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受高校文化的熏陶浓厚,学生很有礼貌,在见到老师或同学时能主动问好,在进出校门时特别有礼貌,让参观的老师记忆犹新。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以明晰的办学思路为前提,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为统揽,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为保证,以完善的办学设施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好保持。建校迄今,共培养初、高中毕业生一万多名,高考、中考质量近年来一直位于兰州市前列。

二、授课教师准备充分,课堂实用高效

2015年12月25日,全体学员观摩了中科院兰州分院中学陈丽娟老师的“CO2和CO”(第1课时)课堂教学。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猜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有很大帮助。另外,陈老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同时还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踊跃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12月26日,我们在交大附中观摩了李丽老师“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一节示范课,李老师复习知识全面、准确、系统性强,尤其是酸雨对环境的影响视频很直观,让学生充分感知酸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归纳酸雨的危害和防止措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另外,李老师归纳、总结及时,对教材的处理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课件制作精美,内容全面,实用性很强。

12月28日,我们观摩了师大第二附中张艺娣老师的“燃烧和灭火”课堂教学,张老师通过复习燃烧的条件并让学生观看火灾视频,很自然地引出新课,衔接紧凑,过渡流畅。在讲解逃生知识时,播放的视频很及时,给学生上了一节很好的安全教育课。

三、专家教授学识渊博,讲解催人奋进

培训期间,我们很荣幸地听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克文老师《对化学科学的本质及化学教学中的几个学科问题》的讲座,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孙红保老师的《积极发挥学业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讲座以及科学院中学高级教师王彦强校长《谈新课程下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专家们的报告给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从全球科技发展的高度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出发,指出教师不应是“蜡烛”,要有可持续的文化知识储备,那就要学会做研究,成为专业化的教师。而研究应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又要回归课堂、服务课堂。今天的教师角色应该转变,由教学主体向学习伙伴转变、由知识传授向导学转变。

四、培训学员积极参与,精神难能可贵

面对每天繁重的培训任务,自始至终几乎没有一个人请假,每天都能按时听课、观摩、撰写培训日志和班级简报,认真聆听各位专家教授的讲解,用心做好学习笔记,随时随地和各位学员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及今后的改进措施。我们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对教师个人成长的作用。我们很多时候考虑问题时都是说学生的多,很少能够从自身出发,多问问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哪些还需要改进等等。

总之,这次培训收获颇多,为我们一线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帮助,引领我们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相信我会将老师的理论付诸实践,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我相信我会有更大的进步,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教师三找心得反思 篇3

通过开展“三找三看”学习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的意义,也体悟到了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原则。现结合个人工作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总结反思个人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教学的新课标理论理解的不够透彻,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课堂教学的方法过于简单,缺乏新意,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窜进课堂,应付考试的应试教育已不适应现代的信息是到的素质教育。

2、对于学生的关爱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带着有色眼镜,偏爱优生,歧视差生。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点优生发言的次数偏多,却扼杀可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家长沟通不够。学校、家庭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要使学生能有个性地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与家长及时密切地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主动,未按学校的要求家访。

3、工作作风布不够扎实。没有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捷径。做事情没有创新精神,对问题不做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够透彻。业务知识不精。现代的社会是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可我却认为有一些业务知识就能适应了,这是错误的想法。

4、创新精神不够强,对业务学习不够重视,对专业的钻研不够深入。对于教学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对新课改新教法研究偿浅。

5、理论学习松懈。总认为作为一线的教师,一些有关的政策法规理论性太强,似乎不太沾得上边。只要专心工作,不犯原则性错误就行了,再说这些理论性太强的知识学起来太枯燥无味,不如应付了事。

6、对后进生急于求成,对他们的教育较粗暴。学生成绩有好有坏是很正常的,但我可能太急于求成,对后进生没有足够的耐心,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

二、今后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照检查、分析,使我更加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改善一下几个方面:

1、时刻要求自己“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让每一名学生尽量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着笔,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开阔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也会有很大进步。

3、刻苦专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时刻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同时,注重改时后进生转化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个性及文章主旨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评价以肯定为主,老师评价和同学及学生自己评价有机结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在教学中做到有耐心、爱心和信心。

4、加强自我改善。在教学中,积极的与同事交流、取经,同时加强教学业务学习,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只有自觉、主动、刻苦的钻研业务,灵活应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热爱本职工作,虚心学习,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加强政治和教学理论学习,树立起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和道德风范,认清职责,老老实实、原原本本的为学生服务,不辜负党交给我的任务和使命,我一定看到自己的责任,要时刻与家长沟通和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期待。严格要求自己,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做广大师生的表率。

教师教学反思心得 篇4

反思的形式有很多,一方面就是想。何所谓想呢,一天下来,老师们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是,老师们经常坐下来,静下心来,回顾一下自己这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学生上,方法是否得当,态度是否谦和;在教学行为上,教学进度完成得怎么样,教学任务安排得如何,作业量怎么样,这些都是老师们日常通过想来反思的。还有许多老师,经常写教育教学随笔,把自己日常反思的结果落实在书面上,留下反思的轨迹。

一、教学行为的反思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良好的教学行为,应当是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发挥学生个性,并且,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而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指导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持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行为角色发挥得如何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否鼓励了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是否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教师是否正确的发挥了自己的角色作用,课堂上我们是否保护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否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白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日常反思和专题性反思。

日常反思,比如我们的备课本后面,都有一个特定的栏目,叫做课后小结,实际上这个栏目就是在帮助老师们上完每一课之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时间的掌握,教学方法的安排,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甚至包括教师语言的使用,表扬与批评学生的方式等等。老师们讲完一课之后,就静静地思考这一课自己教学的情况,然后写下小结,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二、教育行为的反思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可以说是时时育人,事事育人,那么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能够让家长认可,让家长满意,让家长放心,这也需要我们的反思。关于教育行为的反思,许多老师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出了许多有效的办法。有的老师每周末或者月末的时候,都要请学生来评评自己,包括老师这一周的教育行为,老师这一周的教学行为,请同学们说道说道老师,老师也会从中找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尽快地改进。

四、反思与人交往的行为

教师顶岗实习心得:学习反思 篇5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一学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教育学》的学科学习已经进行了很多次自主学习活动,说个实话,大三的学习比较忙,需要掌握的知识比较多,要考取的证件也是比较多的。老师每次都是不辞辛苦给我们布置了和其他学科相比之下任务较多的作业,起初我是拒绝的,甚至很反感。但是每次在不情愿中完成了老师布置的演讲、讲课、反思日志、讲课视屏录制、ppt制作,教案设计。

显而易见,完成这些工作量是需要花费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的,尤其是做好,更不容易,要想把每一学习任务认真做好,不仅需要我们查阅大量的先关资料文献,有些任务还需要我们反复去做才能完成。虽然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但是每次到最后,我个人觉得,花费这些时间去完成这些作业是值得的!空说无凭,我陈述理由如下,第一、在完成老师的作业中,我们逐渐掌握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不易,了解了作为教师的工作方法;第二,老师布置的作业锻炼另外我们的口才,写作,查阅资料,教学构思,信息技术应用等多种能力;第三,通过这些作业我们日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得我们找到改进的方法。

就这次教案设计、ppt制作、教学视频录制等一系列的环节来看,从开始到结束,从不懂到渐渐懂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来看,每一次的学习活动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这次学习中,我的选题是《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这一节的知识点的讲解。选题之后,教案的设计,我压根不懂怎么设计,甚至差点放弃了,因为关于《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这一节的知识,不好设置案例,讲解的过程中不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掌握。但是,为了增加挑战性我决定试一试。我首先上互联网查阅了优秀教案,读了关于此课题的优秀教案,另外查阅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学科知识》这本书,从中了解到了教案设计的方法和要点。知道了教案设计主要包括课题导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小结等几个关键的部分。

其中在设计课题导入时,我就觉得很难,既要导入课题,又要自然衔接,难度是相当大的。我在导入中这样写道,同学们当我们发现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我们会向质量监督局举报。那么大家了解质量监督局吗。老师告诉大家,质量监督局属于政府部门,今天通过这节课,我们走近我们的政府,了解我们的政府的性质和政府的职能。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所以我并不了解这样设置能不能让同学们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不是很难,难的是通过自己对知识的讲解能否让学生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因此作为准教师的我们设计这些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个教案的关键,也是一个教案的重难点,对于我们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和实践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很难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相关的问答互动环节,设置了大量的生活实例。通过这些例子,分析出政府的职能。让学生在实例中感知政府的职能,设置了相关的题目,目的是检测学生听课后知识的掌握效果。之前在上台讲课时,是这样想的。可是一到真正讲课时,压力很大,也很紧张。在小组内部讲课时,毕竟不同我们在学校去面对中学生讲课。开始在小组内讲课。登上讲台的时候起初还能紧张,不知道怎样去给学生讲课,不能快速的适应课堂变化,及时的转换自己的角色。

在小组学习中,就是向别人学习,发现自己不足并加以及时改正的过程。学习,就是,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同样每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少不了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学习反思。通过这个学习活动花费时间多,成效较大。我看到小组成员上讲台时面带微笑,这位小里面体现了她的自信,她的从容不迫、淡定自如、成竹在胸。我也通过这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不容易,尤其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离一名优秀的人名教师的差距还很大,因此还需要不断学习,砥砺前行。通过,在课堂上部分同学的教学试讲,我听得较为仔细,也透过大家、及老师对他们教学的点评与反馈,让我了解到了。他们讲课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与自己对比,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差距,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我们的这次活动给我们带来了以下的几个意义:

第一,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重要性。小组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集体的力量之和大于个体的简单相加,因此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我们将会学习更多,收获更多。时间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进行必要的分组学习,是有利于我们开展探究性、互补性、合作性、有益性的学习的。

第二,通过这次活动,我掌握了教师备课以及说课的技能。老师开展我们的试讲活动,目的无非有两个,第一个就是适应翻卷课堂的需要,开展翻卷课堂的时间。第二个就是,让我们提前训练,以增长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

第三,通过这次活动对我们的综合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提高。这次活动锻炼我们的统筹规划、写作、口语、心理素质、计算机技能、板书书写等综合的全方位的能力锻炼。给我们展示自己能力,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的这样的一个平台。

教师反思的意义 篇6

反思, 让教师成长成为一种可能。现实中, 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倾向于技术性, “操作”成为教育行为的基本模式。课堂有模式, 教学有策略, 教育有“兵法”, 很多人孜孜以求的就是把教育简化成一条简单易操作的流水线。那些意在引领教师成长的评选活动, 也被冠上了浓厚的技术色彩, 比如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能手评选等, 都在昭示着一种意识:教育是门技术。在这种“技术观”的错误引导下, 教师往往会在获得一定技能后开始停滞不前, 成为一个靠技术吃饭的劳动者。而事实上, 教育绝非技术那样简单, 它是一门艺术, 单靠某种“一二三四五”排列出来的所谓策略, 一定不能够让它绽放出艺术的绚丽和丰满。因此教育需要研究, 需要全方位的、高意蕴的研究。而教师的反思, 恰恰就能够实现这种研究。

以教学为例。按照教学的进程, 教师的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 即对教学行为的一种前置性反思, 这样的反思具有前瞻性, 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 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自动的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 能使课堂教学高效优质进行, 提高教师的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 即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的系统性反思, 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 一方面可以让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总结和评价能力。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实践活动, 让教师的教育生命不会停滞不前, 成长也就成为一种可能甚至是一种必然。

反思, 让教师成长成为一种自觉。在我国,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被提出很长一段时间了, 虽然雷声很响, 动静很大, 但是实际效果却不敢苟同。现在的教育培训, 走的大都是行政化的道路, 实施的都是理念和方法的大灌输。所谓的“走出去请进来”, 无非是行政部门或者学校出钱, 把名师大家的“教育策略”拿出来给普通的教师膜拜。至于被培训者, 往往是“听时冲动, 结束时激动, 回来后不动”。究其原因, 是因为这样的培训对于教师来说是被动的, 是被培训、被学习, 缺少了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

反思则是一种源于教师自觉的成长活动, 当教师进入反思时, 他会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换句话说, 教师反思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育问题。借助反思, 教师可以对教育经验, 特别是问题性经验进行批判性分析,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实践, 并会主动寻找新的思想与策略来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而这一过程, 恰恰就是教师成长渐渐成为自觉的过程。

反思, 让教师成长成为一种品质。任何生命的成长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成长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卡内基报告》和《荷姆斯报告》的问世, 让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发展成为主流。这种反思性发展, 一方面强调教师通过对个人教育实践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 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 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赋予教师新的角色,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活力。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 这种新的教师成长理念关注的都是成长的内因, 是一种活力无限的成长理念。

更重要的是, 教师通过系统的反思, 可以从冲动的、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 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自己本身。也就是说, 教师有了“自己成长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可能。一旦成长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 教师的发展就有了行动的张力, 辛苦就不复存在, 埋怨就会即刻消失;一旦成长成为自己的事情, 反思就会成为习惯, 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就会成为教师的内在品质, 无须强迫, 就能自发地出现。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心得感悟 篇7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败。近几年,初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新课改,可以说,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难教了。然而,据我所知,目前的大部分农村中学,包括我校在内对于初一初二的历史课根本不重视,直到初三,要中考了,才把历史课当作主课来对待,所以历史专业的老师年年把手毕业班,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又严重打击了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只要老师能把课上完就行,好像是综合科和体育课,实际上,这些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上述教学情况的出现让我很怀疑历史教学的成果会有多大?历史教学的明天在哪里?

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教学的层次感非常严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专业的学识理解和教学钻研能力。我们提倡教学中应用构建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这些理论对教学成果的帮助很大,应该提倡和推广。可是,这就需要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手段,需要在课下付出大量的时间来整合教材,课堂上有的放矢。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教学,不能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知识的短缺,存在浮躁,无奈,得教且教的心态,那是很难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在教学成果上有所成就的。非常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广大历史老师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反思二:教师教学设计的落后于教学理念的困顿

本人在历史教学中有很深切的感受,学生能否接纳老师,能否走入老师的教学模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很重要。在很长时间里,历史等同于故事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我认为,历史不能没有故事,可以以故事为一节课的教学切点,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一味的故事里来故事里去,也不能在课堂上没有精彩的故事,一味地照科宣读。这两点都是误区。前者淡化了历史的学科系统性,无法把握教学环节上的诸多要求,学生在笑声中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后者忽略了教学对象,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的拒绝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据我所知,很少有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原因可能是不屑一顾,可能是根本不会,或者是学校没有多媒体的教学平台。这在教学设计上就大打折扣了,笔者认为,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上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一则学生可以以视觉的冲击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得理解和把握,二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对教学内容给予补充和升华,遗憾的是,农村初中的历史课进行多媒体教学者寥寥无几。教学设计依然是黑板,板书,粉笔。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没有教学设计的新意和创造。

教学理念上,很多老师墨守成规,开放教学与互听上课几乎不存在。老师无法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构建式转变,一味的继承和静听。

反思三:开卷开始对历史教学的更高要求与对策

学生淡出的认为开卷考试非常简单,所以书不用看,课不用听,历史可以不用重视,中考进考场后,拿书抄就行,几乎是每一届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开卷后,在短暂的一个半小时里,既要做历史,又要顾政治,平时书不熟,到时候再去找答案,谈何容易?开卷开始后,更加注重历史能力的考察淡化历史知识的要求,学生以为开卷带书就可以考好成绩,拿到分数的认识需要老师及时更正。20xx年20xx年和20xx年xx中考历史试题就很明确的给出了考试趋势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加重要。

我认为,历史不是用来背的,当我看见很多学生迫不得已的去背他们已经失去兴趣,感觉枯燥的历史书本时,我觉得这是历史的悲哀。历史是项链,历史知识是珍珠,而感悟历史就是串成珍珠项链的线。

教师师德师风自查自纠反思心得 篇8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就我个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自我剖析,尽量做到:优良的得以发扬,失误、过失毫不遮掩。

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要像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

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

我从教以来,认真研究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自我充电,因材施教。

本人还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出台持观望的态度.其根源于本人主观上思想怠惰,不思进取,客观上理论修养不够.(二)业务有待提高,本人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教材变动过几次,似乎是对教材很熟悉了,其实只是很肤浅地照本宣科而已,不能与时俱进,其根源于思想僵化.(三)教研力度不够,多年来担任语文教学任务 ,只抓课堂教学,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很少写教研论文;只做井底之蛙,没有走出学习,究其原因,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写作水平低,不善于积累.(四)不擅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

(五)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今后的改进方向:

教师三找心得反思 篇9

一、教师准入机制的实然现状

1. 新入职教师准入标准:“门槛”过低

教育犹如一座大厦, 合格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大厦的支柱, 而缺乏合格的教师队伍, 教育大厦就会倒塌。所以, 严把教师的质量关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 在实然状态下教师准入“门槛”, 即标准却较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学教师的选拔条件过于宽泛。有关文件列出以下准入标准:本人志愿且适合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政治素质高, 遵纪守法, 评学兼优, 身体健康, 热爱基层教育工作, 具有奉献精神;非师范毕业生报名时须取得教师资格证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的合格证。 (2) 中小学准教师的入职考试内容无法体现教师的专业要求。相关文件指出:中小学教师的考试内容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笔试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法律 (《教师法》《义务教育育法》) 、大学英语;面试试题由省教育厅制订, 笔试结束后, 有市 (州) 人事局会同教育局按笔试成绩高低和分配名额的120%的比例, 择优确定面试人员名单。

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复杂性与挑战性, 教育事业也并非线性的流水线作业。从上面这些描述性解释中我们很难判断准入教师的实际水平和专业素质, 同时无从考证他们是否真正的适合从事教育事业。所以, 我们认为, 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就有条件参加教师招考, 这样的政策不免对教师的准入质量产生“后遗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 首先是关心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面向社会聘用教师, 本意在于吸收非师范优秀人才从事教师工作, 实质也在于“择优为师”, 但资格认定的线性化、简单化的结果成为“人人可为师”。

2. 在职教师资格认证:“自然过渡”

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认可制度, 主要是为了保障教师队伍达到基本的专业素质要求。教育部明确规定, 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引进竞争机制, 破除教师“终身制”, 完善教师聘用制, 部分省还采取教师资格的“定期审核制”等措施。但是, 在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几乎所有的在职教师都“自然过渡”了。因此, 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估标准成为形同虚设的条例。教师职业成为终身的、稳定的行业。所以, 我们常说做教师就是凭“良心”做事, 这也表达了对教师专业要求的不确定性。

3. 教师准入执行:“操作性”不足

《教师法》第十条规定,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 “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获得教师资格的条件之一, 同时也规定具体测试办法和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具体的实施措施中却存在着简单化操作的问题, 使准教师的条件模糊化、宽泛化, 因此也就出现了教师准入过程中具体操作的不科学性和不规范性。

二、现行教师准入机制下引发的问题

1. 教师准入标准的模糊化, 使教师职业的专业取向式微

标准的基本功能在于告诉我们应该“身处何地”, 正如美国学者瑞维奇 (Ravitch) 认为:“标准是一种目标, 是一个样本, 又是一种模式, 是大家做出判断或决定的依据, 是测量通向目标进展的测量仪。”通过标准, 我们可以做出教师资格的评价参考, 使教师的准入更加科学合理, 然而, 现行的教师专业标准却比较概括、笼统, 使教育的理念和教师的行为标准相互交混。缺乏明确的分界与可操作, 教师的专业特性开始趋向一般的职业化。许多教师心中有书, 目中无人, 以一种普通的职业观对待教育教学生活, 使原本充满生命情怀和活力的教学场域, 成为程序化的流水线“作业”, 而这种把教育事业视为职业经营的教师观, 也会使教师失去专业的自我成就价值, 使教学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沼, 不断重复“昨日的故事”。

2. 教师准入标准宽泛化, 教师行业成为一部分人的“旅居所”

中国的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推动下, 的确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 但同时又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 尤其是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非专业”的倾向和现象, 从而使得职前的教师教育质量无法保障, 甚至质量不断下降。而另一方面, 在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驱动下, 许多大学生又因专业不对接等各种原因而使就业困难, 于是在“无处可去”的境况之下, 教师职业成为一部分人谋生的地方, 更谈不上实现其专业化发展了, 而这种个别化的现象势必影响教师群体的专业属性和专业地位, 使其趋向“非专业化”。

3. 教师资格认证形式化, 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一个“事件”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专业身份的通行证, 对教师资格认证的严格把关就是对教师质量生命的关照与负责, 而由于我们当前教师资格认证过于程序化、简单化, 仅仅通过量化评价就可以获取资格证, 而且, 采取的所谓“定期考核制”也成为“自然过渡”的状态。事实上, 教师行业还属于终身聘用制, 因此缺乏外在的竞争力以及内在的驱动力, 使许多教师将专业发展定位为一个事件。即只要获取资格证就等于进入了教师专业领域。

三、基于教师准入机制的反思

1. 再谈专业化: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 国际苏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描述了这种专业的特点:“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它要求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它要求对所管辖学生的教育与福利拥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

21世纪, 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 这是迄今为止最明确的界定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 它明示了如下指定专业化量表的基本准则: (1) 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 照料他们的学习。 (2) 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 (3) 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做出建议的责任。 (4) 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 (5)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当然, 对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还需要不断完善, 但是目前的界定已从更广的视野表达了教师的专业属性, 为形成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共识提供了基础。从以上界定中可以概括出教师专业化标准至少要具备以下特点: (1) 具有其他职业所不能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2) 其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根据其所具有的专业素养, 在完成其工作任务时, 拥有沟通协调以及自我发展的权利, 即专业的自主权。 (3) 具有权威的专业组织来维护专业的权益与发展。 (4) 通过终身学习来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2.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事件, 还是一个过程

如果以进入教师职业为目的, 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个静态的事件, 一旦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无数次的重复, 而如果以进入教师职业为专业生涯的起点, 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个过程。唯物辩证法表明:没有静态的发展, 发展永远是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凿性、情境性, 所以, 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不是一张设计好的图纸, 而是一次不知目的地的旅行与探险。我们不能一步到位, 而需要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3. 教师培训:是补偿, 还是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伴随教师教学生涯的始终, 从职前的教师教育到入职后的教师培训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对于教师教育理论的形成、教育实践理论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但实际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职前的教师教育不足, 一部分教师甚至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入职后的在职培训究竟充当什么角色呢?是对之前教师教育的补偿呢, 还是在进行专业成长的提升呢?就目前的境况来说显而易见, 在职的培训实然演化成了大部分教师专业补偿的机会, 成为走进教育领域的初次“邂逅”。人力物力高额投资的教师培训成为许多教师收益甚微的教育补偿, 教师专业培训的作用力显得越来越式微。

教师专业培训的应然状态应是建立在教师专业体悟、实践理论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上, 通过与专家、学者的对话、交流以及合作而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它是一种切磋, 是一种平等而非仰视、崇拜的交流学习。因此, 走向必然状态下的教师培训是教师“有准备”的培训, 是一种带着疑问与需求的培训, 是超越专业补偿式的研修学习。教师培训需要走出“亡羊补牢”, 步入“雪中送炭”, 进而“锦上添花”。

摘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保障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我国, 现行的教师准入制度缺乏教师应有的专业要求, 具体表现为:教师准入标准过低;教师资格认证形式化;教师准入机制操作性不足等。由于这些制度性的问题, 使得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群体专业化水平。因此,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必须明确教师的专业属性, 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标准要求, 以教师准入机制作为出发点, 不断保障和完善职后教师队伍的质量生命。

关键词: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反思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 2006 (06) .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生,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331.

[3]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 (2) [J].教育研究, 2001 (12) .

[4]李学书, 高光.美国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J].外国教育研究, 2011 (07) .

幼儿教师的反思心得体会 篇10

第一次用棉签画小草,总有孩子下不了手。“老师,我不会画。”李涵在一边轻声地说。看到老师还没过来,他又讲了一遍。我来到了他身边:“试一试吧。”“我不会。”李涵说着依然没有动手,两眼盯着老师看。“我们一起来画。”李涵听了我的话拿起棉签看着我。我蹲下来,抓住他的手放在画纸上,一边和他一起画,一边说:“就这样,从下往上,一棵小草,换个地方,从下往上,两棵小草,再换个地方。”我和他一起画了两笔,再换个地方后,松开手,李涵迟疑了一下,画了第三笔。然后看了看我停了下来。“真好,你自己画了一棵小草,很好看,就这样再画吧!”李涵看看画纸,看到我还在身边,继续画了起来。一笔,两笔……他画得很慢,线条有点歪。我轻轻走开了,李涵没有再叫老师,一个人画好了小草。

细细分析,“只帮两笔”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理解,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又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地活动。其实孩子的“不会画”里面包含着许多原因,有不想画,有不敢画,有确实不会画。教师要了解问题背后的具体原因,依据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宜的支持。在活动中,我和他一起绘画的同时,用行动和语言相结合的方法讲述绘画小草的要领,这是符合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也是给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支架。同时,教师在帮了两笔后松手陪他画了一会,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信任,也获得了心理支持。教师的循循善诱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呵护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拥有了独立作画的勇气。

虽然只帮了两笔,但是,教师是真切地尊重并关注孩子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深入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活动,是儿童在先,教师在后;了解儿童在先,选择自己的工作在后;关注儿童表现在先,决定自己工作在后。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只帮两笔”,那么,在体育活动是否可以和孩子一起只做两下?在语言活动中是否可以和孩子一起只说两句?

三比三找 主题班会 记录 篇11

比先进,找差距

比争先,找方向

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树立远大理想,11月13日,我班班开展了“三找三比”主题班会活动。争着:“学先进,找差距,比奉献,促发展。”切实解决好每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与要使每个人通过这次活动思想都有新进步;工作都有新作为;作风都有新转变。按照省行的“三比三找”主题实践活动要求,结合我班

学生在思想上仍存在一些不思进取,信心不足和学习畏难情绪现象。在与学生谈心沟通的过程中发现部份学生的工作热情不高,业务学习不是精益求精,而是应付了事,学习上不是主动争先,而是固步自封、随大流。这种低调的学习情绪甚至影响其他同志,一定程度上单位学习的发展和成绩提升。

安排:1.提前两周告知所有学生班会主题,并提出具体内容要求。强调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可以自由发挥,总之要参与其中。

2.告诉组织委员和班长此次班会的目的和对于班级的意义,让他们在明确我的思路后负责展开各项工作:鼓励动员学生报名(特别是胆子小的学生),挑选主持

人,安排节目顺序,组织优秀节目的品选活动。工作开展情况一周后向我汇报。3.进行班会。

4.班会总结。我们觉得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学习党和国家思想理论文件的主动性与持续性不够,一个人的素养与其思想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有很大关系,平时自己对思想理论文件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因而很少自己主动学习,每次学习也是一阵一阵的,持续性不够,思想理论学习,长期坚持才会出效果,才能有助于个人素养的提高,所以必须坚持长期持续进行。从工作与奉献方面自查,同学们都认为自己在工作态度与勤奋方面做的不够好,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在校时间三年,学习上也需经历三年的时间。经过三年的学习,我们由新手成长成学业上的熟手。

二、比先进、找差距。从自己的工作作风与学习精神和先进典型人物相比,存在着很大一段的差距。与先进学校干部严格要求自己相比,自己的工作作风不过硬,遇到困难,主动寻找解决方法与创新方法做的不好,另外,工作时胆子不够大,有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作祟,每一天平庸的过生活。平时的学习中,与先进典型相比也不够。对于以后的生活、学习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与班上的先进干部同学靠近。

三、比先进、找方向。增强争先创优意识,争创一流业绩,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必备品质, “争先创优”需要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不争论、争时间,不评论、评政绩,不议论、议大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一流的业绩。身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遵纪守法,注意个人素质的修养。

班会过程:因为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内容较多,所以时间就定为两课时,分两周每周一节课进行。提前根据报名安排好节目次序,因此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

节目评选:全班同学共同评比,所有同学都参评,让此次活动更深入人心。

教学反思与教师的成长 篇12

教学前反思——走进文本, 探究学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前反思是教师根据讲授内容, 对教学的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 师生的交往, 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等进行必要预设的过程。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它具有前瞻性, 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教师在授课前, 就应该在充分估计、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而精心设计预案, 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激情, 激发生命潜力, 实现师生良好互动、教学相长。因此, 教学前我经常反思: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比如学习《再见了, 亲人》一课, 由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太久,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 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 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 更是一片空白。文章的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 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 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所以, 怎样让学生如亲临现场, 再现硝烟, 走进情境, 领悟离别情, 这就成了我上课前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 我查找了有关的资料, 而且多次和教授过这篇文章的老师探讨, 怎样做好课前有效的导入。于是, 在上课前, 我拿出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播放了自己剪辑的《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课件, 向学生们展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整个过程, 同时也点明了“志愿军”这支特殊的军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殊意义, 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起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 为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好了铺垫。这样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 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总之, 在教学前就深入而全面地进行反思, 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空间, 才能实现知识与态度,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

教学中反思——感悟文本, 关注生成, 心有灵犀一点通

教学中反思是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 捕捉教学中的灵感, 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 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过程。教学中的反思其实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反思能保证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我们知道, 无论课前多么完善的教学设计, 一旦走向变化不断的课堂, 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师生的积极互动为主体, 建构以动态生成为特征的生命课堂。这就使得师生交往多了, 对话多了, 因而课堂上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是必然的。面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 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和利用, 并因此改变预期的教学行为, 重新构建教学全过程。记得在山东省创新教育优质课的评选中, 我在执教《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按照预设的环节, 我满怀深情的范读着: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段话的感悟, 当我把一个手举得高高的, 满脸期待神情的同学叫起来时, 她的回答令我措手不及。她说老师你读错了一个地方, 你把“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读成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在停留了几秒钟后, 我将错就错的问到, 大娘失去的就是她的小孙孙呀, 我这样读有什么不可以?同学们议论开来, 有的说失去唯一的小孙孙, 说明大娘可能还有其他的亲人;有的说失去唯一的亲人, 说明大娘为了救志愿军而失去的这个小孙孙是他唯一的一个亲人, 更能体会出大娘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得情谊。同学们精彩的回答, 博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我也因此更加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面对这次教学意外, 我在肯定学生敢于进行创新思维、踊跃发言的时候, 适当运用教学机智给自己留出反思的时间, 生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 从而产生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 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在实践基础上充分而深刻的反思, 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现场的机智和智慧。善于反思、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 把这些“突发事件”生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 产生意想不到、预设不到的教学效果, 改变以往故步自封、千人一面的课堂面貌, 使“四十分钟”展露生生不息的活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 捕捉教学灵感, 挖掘和拓展课堂资源,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后反思——升华文本, 汲取智慧, 走出文本天地宽

教学后反思是通过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和以“设计——实施”为流程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系统思考和分析, 经过理性的整理和加工, 纳入教师的经验体系, 进而逐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的过程。教学后的反思, 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总的来说, 教学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介入:

(1) 思所得, 发扬长处, 发挥优势

作为教师, 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 也就是成功之处。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 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 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 课后及时反思, 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并把它们归类整理, 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会大有好处。比如执教完《再见了, 亲人》一课后, 我把课中所得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后来这篇以《谢谢学生》为题的小随笔发表在《教书育人》上。

(2) 思所失, 汲取教训, 弥补不足

众所周知, 任何一节课, 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 慎之又慎, 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课堂中, 学生是否真正的做到“自主、合作”, 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吗等,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 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汲取教训, 及时弥补不足, 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 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 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比如新课改后, 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体验中学习知识, 完善人格。可是在现实的课堂中, 我发现并不是这样, 很多课堂是少数几个优秀生发挥的空间, 他们你争我抢的进行发言, 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 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 甚至有个别学生, 他们仅仅是看客而已。热闹的交流只是表面现象, 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 绝对谈不上有效的交流。为此, 我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反思:所谓的尖子生是谁培养的?学生的成绩上不来, 老师又有几分责任?这就是新课改中提倡的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中, 我对学困生关注了吗?在多样化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上, 他们有没有主动的参与?带着这些思考, 我再次走进《新课标》, 阅读感悟新课标的精神要求, 观看名师课堂录像, 体会在他们的课堂中新课标理念的落实。学习反思后, 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并且把反思后的结果撰写了论文《课堂上的主角到底是谁》。

(3) 思创新, 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

一节课下来, 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改进, 写出新教学设计。特别是可以为自己下一年的同期教学提供极好的帮助, 避免再走弯路,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上一篇:妇女节送什么给妈妈最好下一篇:镇西瓜节活动启动仪式县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