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 备课好

2024-06-13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备课好(共7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备课好 篇1

《共工怒触不周山》

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法指导:

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预习

1、常识填空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是西汉淮南王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 工 与 颛 顼 争 为 帝;

②怒 而 触 不 周 之 山;

③故 日 月 星 辰 移 焉;

④故 水 潦 尘 埃 归 焉;

3、正确识读下列词语

颛顼()()

水潦()

天柱折()

4、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自主完成A、B两题。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A、昔者:

触:

折:

维:

绝:

故:

潦:

尘埃:

B、翻译下列语句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5、翻译全文 深入交流:

一、自学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

结果:

2、《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合作探究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检测案

1、本文通过叙述,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 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2、词类活用 天倾西北:方位名词作,3、古今异义 维:古: 今:

4、特殊句式 倒装句:“天倾西北”-----“天 ”,状语后置 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备课好 篇2

关键词:语句层面,引导,鼓励,学生

接到这个课题, 我首先思考的是, 我可以借这则神话, 传达给学生什么?再问自己, 学习这则神话,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是什么, 我的课堂又能帮助学生提升什么?

直到我搜索“上古神话”看到这段文字:

何新 ( 当代著名学者 ) 提出:“一般来说, 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字组成的语句层面;二是由一个语句集合构造成的一个语义层面, 这个层面乃是对语句的第一层解释;三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 它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 对任何神话的研究, 只有在真正这个层面之后, 才能算是成功的。”

针对初一的孩子, 我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去解读这则神话故事呢?此时, 具体如何去做, 我仍然是模糊的, 但是我已经有了一个方向:把这则神话教学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野之下 , 以解读神话的文化内涵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如何置于?我尝试去实践,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步骤:

以喜洋洋童言趣事作为课前破冰。

“神话时代是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这句话让我想到我可以我儿子的童年趣事来拉近学生距离, 又可以得出童年时代拥有的特点:天真幼稚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走入语句层面

(1) 首先设计了一个走入神话的导入: (从大处入手) 。

神话的时代可以说是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 儿童往往是天真烂漫的。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童年时代却过着一种异常艰苦的生活。生存环境的艰苦, 迫使我们祖先很早就成熟了, 并从中诞生了很多杰出的人物。神话, 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学样式, 便是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反映。你知道哪些神话?同学们说说。

(预设: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炎帝击石生火、神农试百草、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戈、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

追问:你猜猜哪个先哪个后?

(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内在联系性, 鼓励学生大胆自信的学习态度)

(2) 指名读, 正音正形。 (如果都对, 请生友情提醒一下大家, 哪个字需要注意?)

(3) 自由读两遍, 结合注释, 了解文章大意。

预设:

请大家提出疑难点, 老师标注, 师生相互解决。

目的:疏通文章, 积累文言词语, 实化文言文教学。

二、走入语义层面

(1) 从虚词“而”“之”, 打开想象世界的大门。

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对比, 是否去掉两个虚词更加简洁?

预设:怒而触, 有了这个停顿, 仿佛可以想到共工那种愤怒的状态, 不周之山, 感觉这不周山的神秘、巨大、重要, 为下文造成的后果做铺垫。

追问: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共工怒的样子吗? (怒不可遏、怒火冲天)

“怒不可遏”又是什么样的状态?表情、动作、语言分别会怎样?

(生描述)

同学们真会想象, 板书:想象。

(目的:从虚词“而”“之”这一言语形式入手, 体会其中的意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

(2) 我们再来读这篇神话, 文本语言简洁, 但是可以通过想象补充的地方却很多

齐读, 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补充?

预设:争为帝?为什么争?为何怒?怒成什么样?撞后景象?颛顼后来怎么样了?

学生自由想象发言。

预设:

此处注意引导。

( 通过追问学生所创版本的人物形象 , 神话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引导想象的合理性)

目的: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了解神话凭想象创造的特点。

三、走入文化隐义层面

(1) 神话是古代先民在尝试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时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你能从文中看到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吗?

充分预设:

(2) 引用黑格尔的名言, 帮助学生理解:

一方面,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 ,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 这则《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更为重要的现实主义的色彩, 是远古人类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自然现象, 而共工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工具化载体。

完成板书。

目的 : 帮助学生了解神话的由来 , 将本课教学置于神话研究的层面的体现。

四、课后拓展

1. 在这节课的最后, 我们必须要向一个人表示感谢。最后, 我们今天得以学习的神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 还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 都主要因为此人, 此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作品。

目的:最后出示淮南子, 是因为前面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觉得最后拓展正好可以联系其他神话。

2. 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一) :

A. 以《我读〈共工怒触不周山〉》为题写一点感受和思考, 字数不限。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备课过程 篇3

【关键词】语句层面;引导;鼓励;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接到这个课题,我首先思考的是,我可以借这则神话,传达给学生什么?再问自己,学习这则神话,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是什么,我的课堂又能帮助学生提升什么?

直到我搜索“上古神话”看到这段文字:

何新(当代著名学者)提出:“一般来说,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字组成的语句层面;二是由一个语句集合构造成的一个语义层面,这个层面乃是对语句的第一层解释;三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它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对任何神话的研究,只有在真正这个层面之后,才能算是成功的。”

针对初一的孩子,我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去解读这则神话故事呢?此时,具体如何去做,我仍然是模糊的,但是我已经有了一个方向:把这则神话教学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野之下,以解读神话的文化内涵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如何置于?我尝试去实践,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步骤:

以喜洋洋童言趣事作为课前破冰。

“神话时代是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这句话让我想到我可以我儿子的童年趣事来拉近学生距离,又可以得出童年时代拥有的特点:天真幼稚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走入语句层面

(1)首先设计了一个走入神话的导入:(从大处入手)。

神话的时代可以说是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儿童往往是天真烂漫的。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童年时代却过着一种异常艰苦的生活。生存环境的艰苦,迫使我们祖先很早就成熟了,并从中诞生了很多杰出的人物。神话,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学样式,便是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反映。你知道哪些神话?同学们说说。

(预设: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炎帝击石生火、神农试百草、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戈、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

追问:你猜猜哪个先哪个后?

(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内在联系性,鼓励学生大胆自信的学习态度)

(2)指名读,正音正形。(如果都对,请生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哪个字需要注意?)

(3)自由读两遍,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预设:

请大家提出疑难点,老师标注,师生相互解决。

目的: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实化文言文教学。

二、走入语义层面

(1)从虚词“而”“之”,打开想象世界的大门。

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对比,是否去掉两个虚词更加简洁?

预设:怒而触,有了这个停顿,仿佛可以想到共工那种愤怒的状态,不周之山,感觉这不周山的神秘、巨大、重要,为下文造成的后果做铺垫。

追问: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共工怒的样子吗?(怒不可遏、怒火冲天)

“怒不可遏”又是什么样的状态?表情、动作、语言分别会怎样?

(生描述)

同学们真会想象,板书:想象。

(目的:从虚词“而”“之”这一言语形式入手,体会其中的意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

(2)我们再来读这篇神话,文本语言简洁,但是可以通过想象补充的地方却很多

齐读,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补充?

预设:争为帝?为什么争?为何怒?怒成什么样?撞后景象?颛顼后来怎么样了?

学生自由想象发言。

预设:

此处注意引导。

(通过追问学生所创版本的人物形象,神话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引导想象的合理性)

目的: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了解神话凭想象创造的特点。

三、走入文化隐义层面

(1)神话是古代先民在尝试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时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你能从文中看到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吗?

充分预设:

(2)引用黑格尔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

一方面,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这则《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更为重要的现实主义的色彩,是远古人类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自然现象,而共工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工具化载体。

完成板书。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神话的由来,将本课教学置于神话研究的层面的体现。

四、课后拓展

1.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必须要向一个人表示感谢。最后,我们今天得以学习的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都主要因为此人,此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作品。

目的:最后出示淮南子,是因为前面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觉得最后拓展正好可以联系其他神话。

2.课后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一):

A.以《我读〈共工怒触不周山〉》为题写一点感受和思考,字数不限。

B.选读《淮南子》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神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篇4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本文表现了共工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工“怒”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行为带来了自然界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表现了共工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天地折断了,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反思 篇5

本课教学设计在环节上,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勤奋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朗读、思维、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发挥想象、丰富想象,感受神话人物形象,并对其作出评价,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神话给人物的奇特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就课堂实际情况来看,但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时,我忽略了给予及时清晰的判断,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其次,忽略了学困生的理解感受。这两方面的问题要在今后教学中注意改正的。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备课好 篇6

课题:

25、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掌握“逐走、河、道、折、绝、倾”等词语的含义、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了解神话的有关知识。

3、深刻领悟故事蕴涵的意义。课时安排:二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积累字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逐走()河,渭()水潦()颛顼()

二、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三、介绍《山海经》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诵读、译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交流

三、经典神话我诵读

1、采用范读、自主读、合作读方式练习朗读,力求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小组合作探究,译读课文,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学生展示翻译成果。课堂练习:自我检测

1、填空

《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__________》,这两篇短文都是____________,都体现了古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夸父与月逐走______(2)入日_________(3)饮于河,渭_____(4)北饮大__________

2、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1)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请你推测“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 工战败后怎样的心里?

(3)张开想象的翅膀,表现共工怒不可遏时的情态、丰富人物形象。(4)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多角度评价人物)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何理解文中结尾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找共性

齐诵两篇短文,讨论: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三、拓展迁移:

类似的神话你还知道哪些?请至少列举三个故事。

四、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五、课堂作业:

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神话,人们借这个奇妙的神话来比喻不自量力

B、如今,人们常用“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5)昔者,共工与颛顼__________

(6)怒而触不周之山________(7)天柱折,地维绝_______(8)天倾西北______(9)故水潦尘埃归矣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弃其杖,化为邓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至,道渴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怒而触不周之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柱折,地维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___________________(6)地不满东南,故水潦主**归焉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导学要点:理解课文,感悟神话精髓。

一、朗读课文,探究神话精髓。

1、学习《夸父逐日》

(1)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2)有人认为,“夸父逐日”,最后却“道渴而死”,他并没 有为人类做出什么伟大贡献,他的举动是盲目的,他的牺牲 也是毫无意义的,你对此怎么看?(3)课堂自我检测

《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__。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C、夸父是一个敢于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神奇人物

D、神话《夸父逐日》反映了古代人们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阅读《夸父逐日》,完成以下习题。

(1)请找出文中最富有神话色彩的两个情节。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夸父“道渴而死”后,其杖“化为树林”这一细节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夸父逐日丧命,你认为值得吗?你从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完成以下习题。

(1)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是如何解释的(用原文回答)?你如何看待这种解释?(2)你从共工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备课好 篇7

《夸父逐日》

一、导入

1、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2、《山海经》:《山海经》共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二、翻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想要 于:介词,在河:黄河

北:名作状,向北 大泽:大湖

道:名作状,在路上

而:连词,表顺承 邓林:桃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合作学习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所以,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2.本文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想象。对于“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 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1.夸父追日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做证吗?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2.谈谈本课有哪些收获?

本文采用想象与夸张的写法,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文学常识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不周山”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二、翻译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昔者:从前

为:做

而:连词,表修饰

触:碰,撞

折:折断

维:绳子

绝:断

焉:代词兼语气词,在这里,在那里。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去撞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系地的绳子断了,(结果)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三、探究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借共工撞击不周山的神话传说来解释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表现出古代人民认识自然的朴素思想。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总结: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下一篇:关于军训作文优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