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临床表现(精选12篇)
登革热临床表现 篇1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全球医院网2011-03-23我要评论
潜伏期5~8d。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二)轻型登革热
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病日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登革热临床表现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4例, 男性16例, 女性8例, 男女之比为2ı1。年龄10~63岁, 平均年龄35岁。傣族4例, 哈尼族1例, 汉族19例。商人、职员18例, 农民4例, 学生2例。发病前有19例到过老挝, 3例到过泰国, 1例到过缅甸, 在本地感染发病1例, 患者均为中国国籍。1例在3月份发病, 4例在7月发病, 10例在8月发病, 6例在9月发病, 2例在10月发病, 1例在12月发病。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传染病学》第七版中登革热诊断标准[1]。起病前均有蚊虫叮咬史, 急性起病, 出现高热、全身疼痛、皮疹、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结合州CDC登革热抗体检测作出诊断。临床表现:24例均有发热, 占100%;全身肌肉疼痛19例 (79.2%) ;乏力13例 (54.2%) ;皮疹12例 (50%) ;头痛9例 (37.5%) ;腹泻3例 (12.5%) ;恶心、呕吐5例 (20.8%) ;咯血1例 (4.2%) ;结合膜充血1例 (4.2%) 。, 实验室检查:患者以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较为明显。有13例白细胞<4×109/L, 最低2.04×109/L, 16例血小板<100×109/L, 最低19×109/L, 血红蛋白升高9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升高19例 (79.2%) , 乳酸脱氢酶 (LDH) 升高16例 (66.7%) 。B超提示脂肪肝4例。采用登革热快速诊断试剂卡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 试剂卡由美国CORT公司生产,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提供。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22例, 20例IgM呈阳性, 2例IgG阳性;另2例已在老挝确诊为登革热。并发症:合并肝损伤19例, 心肌炎16例, 肺部感染3例, 胸膜炎3例, 咯血1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在有防蚊设备的病房中进行隔离治疗。目前尚无治疗登革热的特殊药物, 主要采取综合治疗, 包括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高热者给物理降温为主, 中毒症状严重可以给适当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补液,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消化道症状明显者, 予制酸治疗;肝功能受损者予积极保肝治疗;合并心肌炎予营养心肌;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予升白细胞及血小板药物, 以防出血。
2 结果
治疗结果:体温均降至正常, 肝功能、血小板、血常规均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好转。24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无二代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
3 讨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及加勒比海地区流行频繁, 以与中国接壤的东南亚国家最为严重。登革热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2]。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南与老挝接壤、西与缅甸毗邻, 国境线长966.3km, 边境贸易活跃, 边界线均为陆路通道无天然屏障, 边民出入境便利、频繁, 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本组病例大部分为输入性病例, 仅有一例为本地感染的病例。本地以往蚊媒调查监测已发现有白纹伊蚊存在[3]。经过西双版纳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本地感染病例早已存在, 提示西双版纳州登革热防治工作将面临着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双重压力[4]。
本组病例以男性为主, 发病年龄为青壮年, 这与其工作性质及社会活动有关。登革热的流行时间与媒介伊蚊的分布及繁殖时间基本一致, 它在热带、亚热带地域可常年发病, 本组病例流行高峰占83.3%, 有明显季节性, 其他季节有散发病例, 这与我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本组病例均有发热, 大部分表现为肌肉、关节疼痛, 皮疹, 头痛等;血象改变明显, 以白细胞、血小板下降为主;以上临床资料缺乏特异性, 很难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作为边境地区的临床医师不仅要熟悉本地区常见传染病, 还要了解周边国家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因此, 临床医生接诊发热患者时应详细询问病史, 全面采集流行病学资料, 及早发现患者, 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理。目前无治疗登革热的特殊药物, 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早期可以使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尚有争议, 有学者认为早期抗登革热病毒治疗可能有益[5]。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 但中毒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适当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5~10mg/d) , 以减轻其中毒症状;应注意补液, 避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明显者, 补液的同时加质子泵抑制剂或胃黏膜保护剂。本组病例入院后进行及时隔离治疗, 未发生登革热二代病例, 及时控制疫情扩散, 未发生重症病例。由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做好登革热防治的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8-103.
[2]张复春, 杨智聪.登革热[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范建华, 汪萍, 陈然, 等.西双版纳州2005-2007年登革热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 (1) :110-113.
[4]朱进, 李鸿斌, 申建波, 等.西双版纳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调查处理[J].中国热带医学, 2011, 11 (9) :1107, 1150.
预防登革热讲稿 篇3
从广州市疾控中心获悉,现在已发现广州本土感染登革热病例一百五十多例,荔湾区占了64%。国庆节前,广州市已经发动全市进行大面积的灭蚊大行动,但仍未能完全遏制住疫情。9月27日全市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为108例,国庆节后新增了44例。新增的例病主要集中在芳村,高发区在荔湾和南海交界一带。而我们**村正处于这一地带。海南村有较大范围的农田和专业的花卉市场,坑洼潮湿之地容易积水,蚊虫滋生地较多,环境脏乱,因此成为蚊子滋生的“重灾区”。据统计我们生活的这一区域的蚊子密度比广州市平均指数高出数倍之多。
经过学校和社区的宣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登革热主要由蚊子中的伊蚊传播。广州地区一般是由白纹伊蚊传播。早上、中午、傍晚是伊蚊活动高峰期,也是它喜欢吸人血的时候。当成蚊吸了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血液后,登革热病毒就在蚊子体内大量复制繁殖。在气温32℃环境下,伊蚊自吸血后10天起再咬人时,就可把病毒传染给健康人,使人感染并发生登革热。
因此近段时间我们一定要行动起来做好登革热的预防工作,那么要注意哪些事项呢?白纹伊蚊只喜欢在较为洁净的积水中孳生。不光户外灭蚊预防登革热,家庭也是灭蚊的主要地方。虽然中秋过后,雨水渐少,气温也会有所下降,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仍要积极翻盆倒罐,清积水。搞好环境卫生,防范蚊虫叮咬,涂抹防蚊液,穿长裤白鞋避免皮肤过度外露。不去人流密集的地方,注意个人卫生,注意增强营养,提高抵抗力。请同学们向家人宣传,提高家人的防范意识,以维护全家的身体健康。
给大家提个醒一旦出现发烧、皮疹、骨头酸痛、疲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登革热病人要隔离在有防蚊设施的病房内,隔离时间不应少于5天。如有发烧应退热两天后才回校。
登革热知识讲座 篇4
登革热知识培训
培训目的:了解登革热的概念、传播途径及症状,掌握登革热的预防。
培训对象:南方门诊部全体职工 培训时间:2016年8月 21日
培训地点:南方门诊部5楼会议室 主讲人:王森森
培训内容:
一.登革热的概念: 登革热是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引起传播的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 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
雄性伊蚊只吸植物的汁液即可存活,雌性伊蚊在生长、孕育和繁殖过程中,都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雌蚊一边吸血,一边吐唾液。假如蚊子叮的是登革热病人,它吸血的时候,能把病人血液里的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吸到胃里,再叮健康人时,又把这些病原体吐到健康人的血液里,使之受到感染。如果被叮的人抵抗力差,就会发病,所以说,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伊蚊喜欢在清洁小积水中产卵,一切人工或天然凡可积水容器都可成为孳生地,如家庭中的花盆、水盘、花瓶、假山盆景、水缸、水池、莲缸;野外中的竹筒、树洞、石臼、旧轮胎、水塘等。伊蚊有二个活动高峰,日出前后1-2小时,日落前2-3小时。人在孳生场所周围活动,很快便吸引伊蚊前来叮血。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体内大量复制、长期保存,在32℃左右时,伊蚊吸带毒血后十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传染性最长可达174天。人被1-2只有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即可发病。
三
登革热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
1、初热期 :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缓解期 :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3、出诊期 :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及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多有痒感,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四.登革热的预防:
(一)、消灭蚊子。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消灭传播媒介。重点在于消灭蚊孳生地,这是最重要治本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最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
1、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翻缸倒罐,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彻底清理家庭内外各种容器小积水,盆罐倒置或清除,花瓶及时换水。家庭莲缸要养鱼或加煤油。水缸,天台水池要及时清洗,加盖。疏通、排除天台沟渠积水。清理露天堆放轮胎。全面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杂物和卫生死角,填平坑洼,消除蚊子孳生、栖息场所。
2、药物杀蚊。外环境可使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菊酯类药物和敌敌畏,家庭可采用高效低毒菊酯类气雾剂,驱除蚊子。
3、用蚊香驱蚊。具体的使用方法为:睡前1-2小时将门窗紧闭,点燃蚊香,待进入室内睡觉时再将门窗打开,以保持空气流通。
4、驱避剂。包括风油精、避蚊酯等。
5、蚊帐。在蚊虫较多及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应使用蚊帐。
6、植物驱蚊。在室内的花盆里栽一两株西红柿,西红柿枝叶发出的气味会把蚊子赶走;在门前窗后栽上几盆凤仙花、薄荷、夜来香,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可拒绝蚊子于门外。
7、气味驱蚊。在室内点燃几块橘皮,它的青烟就会使蚊子仓皇逃窜;在身上或枕头洒些香水,有较好的驱蚊作用;在座位下或腿旁放两三盒揭开的清凉油或风油精,蚊子就会“闻而生畏”,远而避之。
8、服药驱蚊。蚊子害怕维生素B的气味,人服了维生素后,维生素B的气味会随汗液分泌到皮肤,蚊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逃之夭夭”。
9、光源驱蚊。用一张橘红色的玻璃纸(或绸布)套在40瓦以上的电灯泡上,使灯变成橘红色,蚊子也会“见光而逃”。
(二)做好个人防护:
白纹伊蚊吸血有二次活动高峰(即日出前1-2小时左右和日落后2-3小时左右)。夏秋季外出注意防护,野外活动穿长衣裤、鞋袜,避开二次活动高峰。尽量少到蚊子易孳生场所停留或活动。流行期间少外出,不到病人家中。
(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夏秋之间,注意保暖,防感冒;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个人或家庭、邻居有疑似病人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长乐南方门诊部
登革热防治培训试卷 篇5
(选择题)
单位:
姓名:
得分:
1、登革热病毒主要流行于()
A 热带
B 亚热带
C 温带
D 寒带
2、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有()
A 伊蚊
B 库蚊
C 按蚊
D 以上都是
3、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有()
A 蚊虫叮咬传播 B 接触传播 C 呼吸道传播 D 消化道传播
4、登革热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可感染人的有()A、DENV-1
B、DENV-2
C、DENV-3
D、DENV-4
5、登革热的主要症状()
A 发热 B 皮疹 C 肌肉酸痛 D 头面部、胸部等潮红
6、符合下列何种条件可确诊登革热()
A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B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C从急性期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NS1抗原
D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7、一个最长潜伏期内(14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发生多少例或以上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可以认为登革热暴发?()
A 3 例
B 10 例
C 50 例
D 100 例
8、登革热媒介伊蚊应急控制启动条件()
A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10 B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10 C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10时,提示登革热暴发风险高
D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提示登革热暴发风险高
9、登革热防控措施有()
A 病例隔离治疗
B 灭蚊防蚊
C 健康教育
D 开展监测
E爱国卫生运动
10、成蚊杀灭的一般原则()
A选择国家正式登记的卫生杀虫剂等快速杀灭成蚊
B室外成蚊杀灭以超低容量喷雾为主要措施,配合对蚊虫栖息地(牲畜棚、绿化带等)的滞留喷洒。
C室内成蚊杀灭以滞留喷洒为主要措施,重点场所在滞留喷洒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D处理应从警戒区到核心区,由外到内按次序处理。
登革热临床表现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5—2011年由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报告及居住在长宁区的登革热患者, 共计12例。
1.2 诊断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的《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分为实验室诊断和临床诊断2种[5]。
1.3 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上海市长宁区12例登革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登革热Ig M/Ig G抗体由上海市疾控中心 (ELISA法) 检测。所有资料用Excel录入, 统计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检测结果的阳性数及阳性率。
2 结果
2.1 登革热报告情况
2005—2011年上海市长宁区共报告、管理12例登革热患者, 各年分布情况为1例、1例、1例、4例、2例、1例和2例, 且均为输入性病例。本区医疗机构发现报告10例, 外区医疗机构发现报告本地区属地化管理2例;实验室确诊9例, 临床诊断3例。外出原因:7例患者为旅游, 1例患者为商务出差, 2例患为大学生暑假回国, 另2例患者拒绝透露。
2.2 时间分布
发病月份分别为1月份2例, 2月份1例, 4月份1例, 5月份3例, 9月份2例, 10月份2例, 11月份1例。12例患者均有明确的蚊子叮咬史。发病时间与输入、就诊和确诊时间的关系: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来看, 6例患者在发病当日就诊, 4例患者在发病次日就诊, 另2例患者在发病4~6日后就诊。发病至确诊中位时间为7天 (3~37天) 。
2.3 地区分布
12例患者的输入地区分别为泰国4例, 印度3例, 菲律宾和印尼各2例, 国内海南省三亚市1例。
2.4 人群分布和职业分布
人群分布:男性9例, 女性3例, 平均发病年龄为29.3岁 (5~48岁) ;职业分布:1例为托幼儿童, 3例为学生, 2例为涉外企业职员, 1例为无业人员, 5例拒绝透露。
2.5 临床特征
首发症状:12例患者均为急性发病, 首发症状均为发热, 体温在37.5℃~40.0℃之间。8例患者有头痛表现, 5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 4例患者出现皮疹、背部压痛症状, 其余与登革热相关的表现还有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各种症状与体征出现比例见表1。
实验室检查:5例患者白细胞总数降低 (最低为1.46.4×109/L) , 2例正常, 4例则出现升高 (最高为17.4×109/L) , 1例患者结果不详。有5例患者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 (最低为31×109/L) , 5例患者处于正常范围, 2例患者结果不详。其余实验室检测异常还包括ALT、AST值升高, 尿素氮和肌酐值异常, 见表2。
2.6 病原学检测
登革热Ig M和Ig G检测结果见表3。其中Ig M阳性者9例, 为实验室诊断病例。仅Ig G阳性者或者二者均为阴性者3例, 为临床诊断病例。
2.7 治疗和转归
10例患者进行住院治疗, 2例进行门诊治疗。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住院患者中位住院时间为5.5天 (最短2天, 最长16天) 。1例5岁患儿出现脾肿大、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3讨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曾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 其中以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等较为严重[1]。此外, 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登革热疫情也很严重, 2007年PAHO接到了760 846例登革热和19 976例登革出血热病例的报告[6]。本文报告的输入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主, 与上述报道一致。然而, 登革热被认为是“最被忽视的人类疾病之一”[7], 是21世纪的一个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8]。因此, 对输入性登革热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隔离和早期处置十分重要。我区临近的浙江省就发生过多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事件[9,10], 如果处置不及时, 甚至可能存在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转为本地暴发流行的风险[11]。
从本文报告的患者流行特征来看, 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就诊前有疫区生活、旅游史, 在掌握登革热诊断标准的情况下, 做出正确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 本文报告的绝大部分患者就诊于涉外的和睦家医院, 该院对于有外出史的发热患者常规筛查登革热、疟疾等病原体, 因此, 不易造成遗漏。但是不能排除就诊于公立医院患者漏诊的可能。
从本文报告的患者临床特征来看, 发热比例达到100.00%, 其余典型的症状包括头痛、皮疹、肌肉痛、关节痛和背痛等症状。从症状的报告比例来看, 欧洲输入性传染病监测网络 (Trop Net Europ) 1999—2001年的24个监测哨点报告了294例输入性登革热患者。患者出现发热的比例为86.00%, 皮疹为29.20%, 头痛为59.20%, 乏力为43.20%, 肌痛、关节痛为42.40%[12]。总体来说, 各种症状的特征没有较大的差异。
例
从实验室检查结果看, 血象改变、肝受损、尿素氮和肌酐值变化是常见的实验室检测异常结果, 与其他文献报道无较大差异[1]。从Ig M和Ig G检查结果来看, 9例患者Ig M阳性, 另有3例患者Ig M结果为阴性。由于患者均获得治愈, 临床上通常未再采集患者恢复期的血清进行比较, 这类患者最终只获得临床诊断。
从防控的角度来看, 上海市长宁区内拥有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等交通枢纽, 辖区内外籍人口众多, 居民外出旅游、务工和商务出差等活动也较为频繁, 因此, 输入性登革热的风险长期存在。然而, 和睦家医院将登革热、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作为一个常规检测项目的成本较为昂贵, 普通患者无法接受, 不适合公立医院进行筛查。因此, 对于公立医院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培训, 提高对登革热患者的甄别能力, 并通过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外出旅游者和务工人员的健康意识, 从而做到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和早处置, 避免输入性登革热转为本地流行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段雪飞, 王晓杰, 郭晓笛, 等.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2011, 5 (4) :443-448.
[2]Gubler D J.Dengue and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J].Clin Microbiol Rev, 1998 (11) :480-96.
[3]Kyle J L, Harris E.Global spread and persistence of dengue[J].Annu Rev Microbiol, 2008, 62 (1) :71-92.
[4]杜建伟, 潘先海.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 (12) :1429-143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2001:77-78.
[6]Morens D M;Fauci A S.Dengue and Hemorrhagic Fever:A Potential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J].JAMA, 2008, 299 (2) :214-216.
[7]Halstead S.The XXth century dengue pandemic:need for surveillance and research[J].World Health Stat Q, 1992 (45) :292–298.
[8]Gubler D J.Epidemic dengue/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as a public health,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 in the 21st century[J].TRENDS in Microbiology, 2002, 10 (2) :100-103.
[9]王芹, 许真, 窦丰满, 等.中国2005—2007年登革热流行现状与监测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8) :802-806.
[10]谢淑云, 王臻, 杨仕贵, 等.浙江省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 2005, 20 (7) :353-356.
[11]凌锋, 范伟忠, 林君芬, 等.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 2010, 25 (9) :757-759.
登革热预防知识 篇7
龙江职业技术学校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通过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人群而引起传播的一种传染病。登革热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的?
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叫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两种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时,可将病毒吸入体内,当再次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导致被叮咬者发病。
登革热流行季节常是天气湿热、蚊虫滋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患有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5天。轻者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典型登革热表现为发热,头痛,腰痛,骨关节痛,在病程3-6天可出现皮疹,有出血,淋巴结肿大等。重者还会出现精神症状和消化道大出血等表现。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
登革热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预防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避免蚊子叮咬。
有关预防措施如下:
1、家中花瓶等容器最好5-7天换一次水,注意清理阳台等地容易孳生蚊虫的积水容器。
2、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3、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
4、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5、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
6、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7、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时要及时请教医生。
防登革热安全教育 篇8
登革热是一种登革热病毒引起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这个名字实际上是英语Dengue 的音译,而Dengue 这个词据说源自斯瓦希里语,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登革热的患者会突然起病,有持续发热、剧烈头痛、眶后痛、肌肉痛、关节痛等症状,同时会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疹。
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跟很多急性传染病不同,登革热并不能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而是由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的。目前发现的最常见的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埃及伊蚊,另一种是白纹伊蚊。这两种蚊子长相比较类似,腿上都有白色的斑纹,也经常被人称作「花脚蚊子」。埃及伊蚊在我国境内只在广东、台湾和海南等一些南边的省份发现过,而白纹伊蚊活动范围比较广,甚至在东北也有所分布。目前根据广东省CDC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这一次在广东爆发的登革热疫情很可能是就是由白纹伊蚊引起的。
登革热可怕吗? 由于气候环境对它的传播者蚊子的影响,登革热的流行范围主要是热带和许多亚热带地区,包括亚洲、非洲以及中美洲等地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大约有5000万例的登革热病毒感染,并造成超过2万例的死亡。据WHO的报告,世界范围内的登革热发病情况呈连续上升趋势。在2001年时,美洲国家报告了超过65万例的登革热病例,其中15500例出现了登革出血热(DHF)这种可能导致死亡的严重并发症。相较于1995年,病例报告数字接近翻了一番。有研究文献认为,全球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导致了蚊子繁殖周期缩短,蚊子数量和叮咬数上升,可能是全球登革热疫情不断上升的重要的原因。
登革热有什么典型症状呢?
根据美国CDC提供的资料,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发生高烧并同时伴有以下至少两项症状:
1、严重头痛
2、严重的眼痛(尤其是眼眶后疼痛)
3、关节痛
4、肌肉痛或骨痛
5、皮疹
6、轻微的出血表现(如鼻子或牙龈出血,或出现瘀斑瘀点等)
7、白细胞计数低
当然,并不是说出现了以上的症状就一定是登革热,临床诊断疾病还需要参考当地的疫情,实验室检测情况以及暴露史等因素综合做出判断。
如何预防登革热?
目前登革热还没有上市的疫苗可以使用,因此预防登革热最好的方式是切断传播途径,就是灭蚊。蚊子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大,每只雌蚊子一生能产数千个虫卵。蚊子的幼虫孑孓生活在水中,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像是可乐瓶、废旧水桶、旧轮胎等容器,只要有水,孑孓就能生存。甚至有报道提出,孑孓在污水中的发育速度更快,更容易存活,体形也长得更大。这一次广东的发病人群中居家、居家待业或者工作的人群高发,很有可能就是由于家中存在一些卫生死角,使得蚊子和孑孓能够繁衍栖息。因此消除这些卫生死角是灭蚊的第一步。同时在登革热流行地区,人们也应当远离有蚊虫滋生的河流、湖泊以及公园,如果必须经过的话,尽量避免将过多的皮肤直接暴露在外界。在家中最好能使用纱门纱窗阻止蚊子进入,晚上睡觉也应当尽量使用蚊帐。
预防登革热我们应该怎么做?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以发病前1d至发病后5d传染性最强,轻型和隐性感染者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其次为白纹伊蚊。蚊虫吸血受染后8-14d才有传染性,再次叮人即可传播疾病。伊蚊受染后终身具传染性,登革热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病毒在蚊体内可经卵传代,故伊蚊又是本病毒的储存宿主。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流行季节与各地气候、蚊虫繁殖情况有关,广东省为5-10月,海南省为3-10月。预防登革热要处理孳生地、消灭蚊蚴:
1、疏通沟渠、下水道,防止积水,填平洼地、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2、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摧毁白纹伊蚊孳生地。预防登革热要杀灭成蚊:在住宅、办公室、医院等及其他公共场所可采用药物杀灭成蚊。目前可采用下列几种:
1、敌敌畏: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速效,迅速杀死成蚊。对人畜有毒性。使用时须小心,注意安全。
2、三氯杀虫酯(7504):对人畜毒性低,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见效慢,但保持时间长,7~10天仍有效。可与敌敌畏混合使用,比例为4:1或3:1,其优点是速效且持续时间长。
3、人工合成除虫菊酯类:其制剂有二氯苯醚菊酯,胺菊酯等,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特点是杀虫效果强,对人畜毒性低。
4、溴氰菊酯:属于触杀药(即接触中毒)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杀虫作用强,对人畜毒性低。预防登革热要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1、养成睡觉时放蚊帐的习惯。亦可用防蚊油涂搽暴露皮肤,室内可点燃蚊香。
2、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3、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少去蚊虫多的地方玩耍。
4、爬山、登山要穿长衣长裤,尽量不让皮肤暴露在外面。5、垃圾要及时清理,防止蚊虫滋生。6、家里的水养植物也要勤换水。7、死角积水及时拖干净。
457例登革热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9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4年8月~2014年11月共收治登革热患者457例,其中男227例(49.67%),女230例(50.33%),年龄12~99岁,平均46.47岁;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出现皮疹396例(86.65%),以充血性斑丘疹多见,部位以四肢为主,其中以下肢胫前为多数,其次为躯干,头面部较少,多数伴皮肤瘙痒,以手掌和脚掌多见,不伴脱屑;361例患者有白细胞数减少(78.99%);355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77.68%),部分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头痛、肌肉痛、骨痛关节痛、恶心、腰痛等。最终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院内交叉感染发生。
2 病情观察与护理
2.1 发热的观察与护理
457例患者均出现发热(100.00%),热型以不规则热或稽留热为主,少数(10%~2 0%)有双峰热。当患者体温不超过3 8.5℃时,鼓励以少量多次频服温开水为主处理;当患者体温超过38.5℃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头部或大动脉搏动处、温水擦浴等。高热患者不宜全身使用冰袋,以防受凉而发生并发症,但可头置冰袋或冰槽,以保护脑细胞;温水擦浴时注意控制水温在38℃~40℃,并避开皮疹、瘀斑和出血点;因登革热患者可伴有皮疹及出血倾向,因此禁用酒精擦浴[3];必要时按医嘱辅助药物降温,如口服布洛芬,每次10~15mL,服药后嘱患者多饮温开水,以利于排汗降温;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一般降至38℃时可不再采取降温措施,汗多及时擦身更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着凉和继发感染;采取降温措施后半小时测量体温1次,并及时、准确地记录体温变化,以利病情观察。发热期间注意营养和液体补充,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发热期间因食欲不佳、新陈代谢增加,易使口腔干燥,因此应经常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口护棒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口臭者选择1%~3%过氧化氢溶液漱口,牙龈出血者选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治疗[4]。此外,部分患者出现双峰热,在患者热退后仍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36~48小时,并及时处理再次出现的高热。
2.2 免疫力低下的护理
登革热发病过程中,457例患者中有367例出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将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因此,对于白细胞<3.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的患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护理过程中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病室内进行紫外线消毒1小时/天,室内物体及地面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水擦拭2次/天,病室内尽量减少人员走动;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出现高热不退并伴有咳嗽等肺部感染症状和体征时,遵医嘱及早进行血、痰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治疗。
2.3 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本组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77.68%,应注意观察出血倾向,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由于登革热患者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内皮损伤,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故临床可出现各种出血征象,常见的出血部位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肺、结膜、皮下、阴道等[5],因此在护理登革热患者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发生,以便及早处理。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碰撞;进行静脉注射时,扎止血带不能过紧、时间不能过久,选择小号针头、小血管,力求一次穿刺成功,输液完毕拔针后尽量延长按压时间,静脉按压1Omin以上、动脉按压20min以上;肌内注射穿刺点应避开毛细血管丰富部位;局部外渗禁用热敷,出现早期出血斑可用冰敷或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防止血斑扩散[6];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情况,注意大小便颜色,及早发现脑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征象。
2.4 皮疹的观察与护理
457例患者中出现皮疹396例,出疹时间和皮疹形态不一,皮疹出现后持续时间长短和分布部位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护理登革热患者时,应熟悉登革热皮疹的知识,勤于观察。皮疹伴有瘙痒、灼热感时,提醒患者勿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瘙痒严重时,可遵医嘱采用抗过敏药物,详细告知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可采用冰敷或冷毛巾湿敷局部,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不适[7];应给予患者穿清洁、柔软、宽松的棉质衣服,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留长指甲及过度用力擤鼻涕,避免刮脸、跌倒等引起损伤[8];有出血倾向者,静脉穿刺选用小号针头,并选择粗、直静脉,力求一次成功,注射结束后局部按压至少5min;液体外渗时禁止热敷;注意保持皮肤、床单、被褥、衣裤清洁,沐浴时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皂类或沐浴露,以免刺激皮肤,慎用热水擦浴或坐浴、热敷[9]。
2.5 疼痛护理
本组病例中出现肌肉、骨关节痛382例(83.59%)。对于伴有疼痛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宣教,告知疼痛症状会随病情好转而逐渐减轻;鼓励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等方法缓解疼痛,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止痛剂,如肌注颅通定、曲马多、安定等镇痛镇静药物以控制症状。由于疼痛消失后患者仍常感虚弱无力或局部不适,故应嘱患者出院后短期内不宜作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待自觉不适消失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2.6 饮食护理
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糖、易消化吸收的流质、半流饮食,如牛奶、肉汤、鸡汤等;嘱患者多饮水,对腹泻、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潜在血容量不足者可静脉补液。
2.7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由于登革热发病突然,高热、疼痛、皮疹、全身不适等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缺乏认识,担心预后,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令患者身心痛苦。因此,应关心、安慰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讲解登革热相关知识,如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护理措施并告知患者本病普遍预后良好等,以消除顾虑,安心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在施行医疗、护理措施时表现沉着、冷静,以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及家属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8 隔离措施
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防蚊、灭蚊是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的措施。我院在病房内专门划分了疑似登革热病区和确诊登革热病区,病区内除安装防蚊纱窗、灭蚊器,每个床单位独立挂好蚊帐外,每天还会有专业的灭蚊团队对病区进行灭蚊。确诊登革热的患者要在具有防蚊设施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热退,限制探视人员进入病区,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医院及时组织职工清理医院、科室内积水、盆栽水生植物,对病房周围200米内环境进行整治,认真搞好环境卫生;疫情期间无论白天或夜晚工作人员均穿长衣和长裤;凡暴露部位皮肤每隔4小时喷涂防蚊花露水,蚊子可以隔着薄薄的衣服叮咬,因而在衣服上也喷上防蚊花露水,强调休息时一定要放蚊帐。
3 体会
登革热的预防尚无可靠有效的疫苗,重要的防御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全民参与环境治理,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能避免登革热大流行[10]。而对于确诊患者,可根据临床特点,做好发热护理,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增加营养和抵抗力,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出血和感染等,无疑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尽早得以康复。
本研究457例患者入院后予卧床休息、降温、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血小板明显减少者予输注血小板治疗,肝功能受损严重者予护肝治疗,白细胞减少者给予保护性隔离,并注意防止并发症发生,同时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工作,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最终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院内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赫兢,赵敏.登革热防治研究进展[J].国际病毒学杂志,2006,13(6):191-192.
[2]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等.广东省登革热流行与气候因素变化的相关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143-144.
[3]王季午.传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1985:41.
[4]郑越超.登革热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4):321-322.
[5]叶晓燕.登革热患者出血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7)153-154.
[6]谢金.1032倒登革熟发热及出血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0,5(2):59.
[7]郑越超.登革热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7,4(19):312.
[8]储云艳,换英,桂依,等.14例登革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9):63-64.
[9]黎小萍,叶秋喜.16例重症登革热患者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9,8(11):38-40.
防控登革热工作总结 篇10
根据省、市、区防控登革热工作部署,我街高度重视,将防控登革热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今年以来,我街先后召开了多次登革热防控工作会议,对防控工作进行精心部署。9月份以来,全街动员,全员上岗,不断加强上门入户、卫生清洁和科学消杀,并广泛发动单位、居民,组织了多次以灭蚊预防登革热工作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行动,清积水,扫垃圾,灭蚊子,全力以赴打好登革热防控攻坚战。目前,我街登革热防控形势总体稳定。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挂帅,科学统筹,提升防控工作的有效性 区政府专职党组成员xx每天都来到新塘街的社区里,对登革热病例的处置流程中入户督导的细节、保洁消杀的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具体的指导。街道成立了由办事处主任xx任总指挥的防控工作应急指挥部,并成立8个督导小组,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挂点督导村、居,实行“网格化”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城管科,统筹调动街道机关、环卫站、消毒站、村公司、居委会等力量开展疫点防控工作,并在辖内开展全面环境卫生整治,全覆盖消杀,控制蚊媒密度。区机关事务局、区贸促会、科技园等单位也连续派出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指导、帮助做好防控工作。
二、全街动员,全力以赴,突出落实防蚊灭蚊工作 组织人员进行了39次全覆盖的“洗楼”行动,逐户上门,派发宣传资料、灭蚊片,指导居民“翻盆倒罐”清积水,对沟渠、下水道口、垃圾收集点周边、绿化带等卫生死角进行仔细检查、督促整改,杜绝登革热传播源头。同时,深入发动辖内村公司、学校、部队等50余个单位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洁行动,集全街之力全面清理垃圾和卫生死角,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配合全市统一开展的以防蚊灭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行动。累计入户检查63191户,清除蚊虫孳生地3298宗,处理阳性积水984处,派发宣传单张81478份,派发灭蚊片72180多片,出动消毒人员2889人次,使用消杀药物3184.5多公斤,消杀面积2446.35万平方米,还购买20吨石灰在辖内沙井、“握手楼”背阴潮湿、积水等地带进行铺洒。
三、迅速反应,紧急调度,快速有序处置疫点
截止11月17日,我街报告登革热病例35例。一旦发现疫点,街道立即启动应急程序,紧急调集人员到位,各单位按《xx新增登革热病例处置流程》开展工作。一是迅速组织居委会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上门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并制作《登革热患者档案一览表》;二是由挂点领导牵头,组织街机关、居委会、村公司(物业公司)、流管中心等人员力量到疫点周边开展“洗楼”行动,逐栋逐层逐户进行入户宣传,当场清理各类容器积水,并派发灭蚊片;三是对疫点周边卫生死角、积水进行处理,铲除蚊虫滋生地,并按照区疾控中心要求调配消杀设备对绿化带、下水道、垃圾桶等进行全面喷洒,坚决不留死角和盲区,确保迅速降低蚊媒密度;四是加强对疫点的监控,由居委会负责安排人员每日对疫点区域进行巡查,确保日常保洁、消杀密度不减,同时每日对患者进行探访,劝导其不要外出。
下一步,我街将坚持不懈地继续做好防控工作:一是按照全市灭蚊统一行动部署,继续组织开展以灭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大行动。二是要继续做好疫点防控,加强检查督促,扩大疫点区域的灭蚊控制范围。三是抓实工作细节,继续组织力量不间断地开展防控登革热巡查检查,做到上门宣传不漏户,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特别是加强楼宇天台、边角结合部地带、闲置房屋等地段的检查。四是继续抓好新、老疫点及学校和人群集中等重点场所(区域)的防制工作。五是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防控登革热知识,营造浓厚防控登革热氛围。
登革热院内感染防控制度 篇11
登革热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基本要求
(一)根据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有效开展防蚊隔离及灭蚊工作。
(二)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及首诊医生负责制,防止传染源扩散及避免误诊、漏诊。
(三)出现登革热暴发疫情时,按要求设立登革热隔离病房。
(四)加强防蚊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防蚊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
二、隔离技术
(一)隔离原则
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强,对疑似登革热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二)对登革热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防蚊隔离措施,个别的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单间隔离,挂蚊帐。患者的活动应当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进行。
(三)当启动登革热隔离病区时,疑似或确诊登革热患者应进行集中隔离。
1.隔离病区必须安装纱门、纱窗、驱蚊液、空调设备等防蚊设施及用品。2.隔离病区内每张病区必须挂蚊帐。
3.隔离病区的纱门、纱窗必须随时保持关闭,门口放置驱蚊剂。4.尽量减少进入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数量。
5.病人原则上不得请假,不得随意到隔离区以外的区域活动。6.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及探视时间。
7.隔离病区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8.对隔离病区患者进行登革热防治知识的教育,配合病区工作。
(四)防蚊隔离的终止
登革热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隔离。
三、防护技术
(一)防护原则
根据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及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的生活特性采取科学的防蚊防护措施。
(二)防护技术适用对象
疑似或确诊登革热病人、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医务人员、探视家属。
(三)防护要求
1.正确使用蚊帐,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主要在白天进行叮咬及嗜血,在白天休息时及晚上均应挂蚊帐。
2.穿着长袖衣(长袖白大衣)、长裤、袜子。对探病家属做好宣教工作。3.在暴露皮肤、衣服表面喷洒或涂抹驱蚊剂,并根据驱蚊剂药效时间定期使用。
四、医院感染病例管理
(一)预防保健科及时向感染管理科发布收治及我院工作人员疑似或确诊感染登革热病例信息,感染管理科对病例进行监控,及时排查登革热院内感染疫情。
(二)医院工作人员感染登革热时,及时报告科主任、病区护长,并报告感染管理科,自觉隔离、及时治疗。
(三)当出现疑似院内感染暴发时,启动《XXX医院感染暴发处置预案》。
五、加强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一)后勤总务管理部门负责建设防蚊隔离设施及提供防蚊、灭蚊物资。
(二)做好院区内灭蚊工作,尤其在每年登革热流行季节增加灭蚊频率。
(三)全院职工及后勤管理部门应加强环境治理,清除积水,清除杂草、杂物,细小的水体(如水罐、花瓶、坛、树洞等),排查卫生死角。及时清理生活废物及医疗废物,避免伊蚊孳生。
(四)积极开展防蚊灭蚊的宣传工作。
六、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培训
医务部负责对全院职工开展登革热病原学、流行病学、病例诊治、报告、院内感染防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全院职工对登革热的认识,掌握诊疗原则,增强防蚊、灭蚊的意识,提高隔离防护的执行力,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科
登革热临床表现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11月收治的确诊登革热患者194例, 其中男132例 (68.04%) , 女62例 (31.96%) , 年龄21~83岁, 平均48岁, 病程7 d。
1.2 方法
1.2.1 中医体质分型
采用DSA舌面脉四诊仪进行中医四诊信息的采集, 依据《中医体质类型分类和诊断依据》, 对本组194例登革热患者进行评分,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的全部问题, 每题按照5个等级进行评分, 对所有患者的原始分和转化分按照标准进行体质类型判别。
1.2.2 患者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
如果患者平和质转化分≥60分, 其余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30分, 则判定为“是”;平和体质转化分≥60分时并且其余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分时, 判断为“基本是”;这两种情况之外的判定为“否”。原始分计算方法:原始分=患者各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 (原始分-条目分) / (条目数×4) ]×100%。
2 结果
本组194例登革热患者中, 结果显示登革热患者多数以湿热质、痰湿质为主, 其次为平和、气虚、阳虚、阴虚、血瘀质, 偏颇体质占84%, 见表1。
3 体质调护对策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所采用的基本原则, 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病情进行研究分析, 然后有针对性的施以护理的一种特殊方法。体质因素和登革热的发生及其证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影响症候的转归和预后。在治疗登革热患者时, 应考虑不同体质的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护措施, 根据患者不同体征进行针对性的调护, 有助于减轻症状、促进病情恢复。因篇幅关系, 本文仅列举登革热最常见的三种体质分型 (湿热、痰湿和气虚) 的辨证调护方法。
3.1 饮食调护
中医历来重视脾胃调理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 认为食物本身亦有四气五味之异, 可调整机体寒热虚实, 阴阳平衡, 饮食疗法既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理功能、又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笔者应用调理脾胃为主的方式给患者提供饮食调护参考。湿热体质患者的饮食以清淡为原则, 可多食赤小豆、绿豆、黄瓜、丝瓜、冬瓜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食羊肉、狗肉、辣椒、胡椒、花椒等甘酸滋腻之品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同时应戒除烟酒。推荐去湿热汤品:绿豆薏米百合汤、罗汉果去湿凉茶;痰湿体质患者饮食宜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 少食肥甘厚味, 多吃些蔬菜、水果, 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等。痰湿体质患者推荐的汤品:山药冬瓜汤、赤小豆鲫鱼汤、白菜萝卜汤;气虚体质患者宜多吃补气的食物, 如百合、桑椹子等, 少吃辛辣、刺激、耗气的食物, 如柚子、生萝卜、菊花、薄荷等, 不宜饮茶、饮酒、抽烟。
3.2 情志护理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人体的重要性, 强调形神合一, 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内脏气血、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此, 情志护理要依照中医的辨证观, 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灵活应用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原则, 标本兼顾, 以求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促进恢复健康。本组病例根据不同的症型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情志护理, 从本次临床观察发现, 登革热患者以湿热体质为主, 湿热患者情志主要表现为性情比较急躁。我国传统医学认为, 湿属于阴, 热属于阳, 二者交融易使情志抑郁, 可建议患者多听舒缓的音乐, 阅读书报刊杂志;痰湿体质的心理特质:容易烦躁, 健忘, 性情急躁、懒动、嗜睡。保持心境平和, 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节制大喜大悲, 培养业余爱好, 转移注意力;气虚体质一般表现为性格内向, 不善言谈, 由于元气不足, 在公共场合或集体场合不愿意表现自己的特长, 对于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缺乏勇气, 不敢于冒险,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 消除患者内向, 胆小等心理障碍。
3.3 中医穴位按摩指导
湿热按摩经络调养:可选用肝俞、胃俞、阴陵泉、三阴交等;痰湿按摩经络调养:中脘、水分、神阙、关元;气虚按摩经络调养:中脘、神阙、气海;阳虚按摩经络调养:神阙、气海、关元、中极;按摩经络调养:神阙、膈俞、肝俞、委中;气郁按摩经络调养:膻中、中脘、神阙、气海。一般穴位按摩约20 min左右。要注意的是患者血小板低于20×109/L时, 避免进行用力的穴位按摩, 避免加重出血[3]。
4 讨论
不同体质对疾病与证候的内在联系、治疗应答反应的差异、实施个体化诊疗方案、贯彻“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 或益气, 或补阴, 或温阳, 或利湿, 或开郁, 或疏血, 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 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 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 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 以实践中医“治未病”。
临床上登革热患者的体质多为湿热、痰湿质为主。中医体质学认为, 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具有密切联系, 由于人体的体质具有可调性, 通过体质辨识, 辨证施护, 实现个性化、针对性的体质调护和康复手段的干预, 可以调整其偏颇体质, 从而恢复相对平和的健康状态[4]。在登革热病程中, 了解患者的不同体质, 通过针对不同体质的饮食、情志、穴位等辩证护理方案促进疾病的恢复, 从旁协助医生的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 并对患者日后的饮食、起居、养生等方面提供建议。中医体质随时在变化, 在进行体质状态调理时, 需将偏颇体质逐渐转化为平和体质。
参考文献
[1]王明霞.中医气虚体质的临床护理与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1) :410-411.
[2]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东省登革热疫情通报 (10月31) [EB/OL].http://www.gdwst.gov.cn/a/yiqingxx/2014103112450.html.
[3]彭霞, 韩景波, 宁余音.老年失眠病人的中医体质分析及调护对策[J].全科护理, 2013, 11 (13) :1157-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