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一例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论文)

2024-12-11

溧阳市一例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论文)(共6篇)

溧阳市一例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论文) 篇1

溧阳市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

王国强1,孔卫荣1,张建陶2,张惠力2,孙刚1,甄茜2(1溧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3300;2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3022)

摘要:目的规范处置一起登革热疫情,查明原因,为登革热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临床及实验室信息。结果

该病例于40天前赴印度尼西亚,回国后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和醉酒样体征,对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样用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均为IgM阳性,IgG阴性。结论

该病例是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密切关注外来务工、出国旅游等重点人群,提高医生诊疗水平,及时调查和加强宣传干预等是控制病例是防制登革热疫情的关键。

关键词

登革热;输入性;流行病学调查

2012年11月6日,常州溧阳市人民医院电话报告1例疑似登革热病人住院就诊,由于无相关检测试剂,病人的血清标本直接送至江苏省疾控中心检测,常州市疾控中心和溧阳市疾控中心随即展开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经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确认为1例输入性登革热确诊病例,现将本次疫情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材料与方法

1.1 根据登革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及家属进行询问调查。1.2 收集病例的病案信息、门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1.3 省疾控中心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热IgM、IgG抗体; 2 调查结果

2.1 患者就诊情况 患者周时忠,男,汉族,47岁,出国务工人员。患者于40天前赴印度尼西亚,在印尼期间未发病。患者于10月30日乘飞机从印尼坐飞机至上海回国。患者于2012年11月2日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次日在竹箦镇前马卫生院经对症治疗未有好转,症状未减轻,发热持续,最高体温达39℃左右。伴随临床症状加重,患者于11月6日到溧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经初步诊断为疑似登革热病例,同时采集患者血液标本,于7号送往省疾控中心做抗体检测。2.2 流行病学调查 患者于40天前去印尼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居住于公司宿舍(别墅)。当地天气炎热,居住地周围环境一般,患者户外活动较多,承认有蚊子叮咬。印尼近年登革热流行十分严重,患者自述周边工地出现多名登革热病例。2.3 临床资料

2.3.1 临床表现 患者在印尼期间,未出现不适症状,体温正常。患者赴溧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乏力、弛张热、体温39.0℃,有典型的醉酒样体征(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无出血和结膜充血症状。

2.3.2 临床检查结果 溧阳人民医院血检结果为白细胞(WBC)过低(2.2×109/L),血小板(PLT)偏低(7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MEUT)偏低(43.0%),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偏高(43.1%)。省疾控中心检查结果:依据《登革热诊断标准》(GBWS216-2008),将患者急性期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IgM弱阳性,IgG阴性。发病一周后,恢复期血清检测结果仍为IgM阳性,IgG阴性。

2.3.3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相对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明确的流行病学史、血小板明显偏低且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单份血清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IgM抗体阳性,按照登革热诊断标准,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3 控制措施

3.1 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患者进行住院隔离治疗,隔离病房采取防蚊措施,如采用纱窗、纱门,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内做好消毒防蚊工作。对密切接触者加强防蚊保护措施,并跟踪观察,确保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3.2 卫生宣传工作 对患者家属及其周边居民开展登革热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加强全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对登革热诊疗水平。

3.3 切断传播途径 对患者家庭周围水沟、化粪池、水池等积水场所开展消毒灭蚊工作。4 讨论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此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30年来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热在临床上主要分两型:古典型和登革热出血型,其中登革热出血型的症状更凶险,病死率更高[1]。溧阳市地处江苏省和安徽省两省交界处,属温带平原地区,非登革热流行地区。伴随经济发展,我市与国外贸易交往的机会增多,出国经商、旅游、务工的人数不断上升,因此存在极大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风险,本次疫情即为一起典型的输入性案例。另外,本地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若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易引起疫情在本地扩散[2]。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登革热的识别、诊断方面经验不足,对来自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病人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诊断延误。因我市现处于秋末冬初,蚊虫处于低活跃期,所以未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因此,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的培训工作将是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外来务工人员、旅行爱好者等人员)登革热相关防护知识的宣传工作。

面前全世界尚无特异的疫苗和药物预防登革热病,登革热病人早期表现没有特异性,且存在大量的阴性感染者,所以针对传染源和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的作用往往是局限的[3]。比较有效措施是控制蚊媒,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减少伊蚊的滋生地。(感谢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溧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对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毛祥华.中国登革热的流行现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5):385-388.[2]凌锋, 范伟忠, 林君芬.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10,25(9):757-759.[3]吴生根, 洪荣涛, 陈武.2010年石狮市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7(2):167-168.

溧阳市一例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论文)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主诉

患犬为棕色腊肠犬, 11岁, 雌性, 体温38.9℃, 心率138次/min, 体重10.72kg。该犬阴部有鸡蛋黄大小的瘤体3个, 尾根部也有一个约一枚硬币大小的瘤体。患犬已于2月27日进行了腹部肿瘤摘除手术, 康复良好。

1.2 血象化验

白细胞数目 (WBC) 20.9×109/L;淋巴细胞数目 (Lymph) 10.5×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ph%) 47.6%;血糖 (GLU) 7.56mmol/L均略高于正常值。

2 治疗原则

消炎、营养、手术。

手术前期给患犬三组静脉输液分别是:0.9%氯化钠60m L内含头孢曲松钠1m L、地塞米松0.5m L;5%葡萄糖溶液60m L, 内含Vc 2m L、辅酶-A 2m L、ATP 2m L;静脉注射犬免疫球蛋白以增强犬的免疫力。

3 手术治疗

3.1 麻醉

皮下注射速眠新0.9m L、舒泰0.5m L;在阴部局部浸润麻醉利多卡因2m L+生理盐水3m L。

3.2 保定

仰卧保定, 术部剃毛、消毒。

3.3 切口

在阴道瘤体周围做环状切口。

3.4 手术过程

切开阴道瘤体与机体连接处皮肤, 边切开、边剥离、边结扎血管, 一直进行到瘤体根部时, 选择在瘤体的另一侧进行同样的切开、剥离和结扎;在分离瘤体时在盆骨边会遇到叫狭小的空间, 一定要操作精细的同时彻底分离瘤体, 在瘤体根部做双重结扎切除瘤体。清创, 创口涂庆大霉素消炎抗菌。

3.5 缝合皮肤

创口常规结节缝合后, 再用消过毒的输液头管做减张缝合皮肤是恢复关键。

4 术后恢复

手术后的1~8d, 静脉注射0.9%Na Cl 50m L/d, 内含头孢曲松钠0.4m L、地塞米松0.4m L;静脉注射5%葡萄糖60m L, 内含Vc 0.7m L、辅酶A 0.7m L、ATP 0.5m L;静脉注射5%葡萄糖30m L, 内含立止血0.9m L;静脉注射0.9%Nacl 30m L, 内含林格尔10m L。每隔一天静脉注射5%葡萄糖40m L, 内含犬免疫球蛋白1支。

从第9日起, 患犬已逐渐康复, 恢复正常的生活, 畜主很是高兴。创口恢复良好, 手术11d后拆线。

5 讨论

5.1因为患犬年纪较大, 凝血机制差, 手术麻醉、术中止血和术后恢复存在较大风险, 所以我们一般不建议手术治疗。

5.2针对该患犬的阴道肿瘤摘除手术除了要快速、彻底的摘除肿瘤, 由于该肿瘤距离骨盆很近, 摘除过程中要避免伤害到骨盆。

5.3由于该犬的主人对犬的饲养不科学, 大量进食肉类导致该犬体重过大, 肥胖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

5.4由于瘤体较大且含有丰富血管, 所以摘除瘤体后会出现体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的情况, 进而会引起缺血性休克, 严重时会出现死亡, 所以要及时补充血容量。

5.5对于阴道肿瘤, 有报道是由于转移性器官肉瘤C型病毒引起的, 也有报道是由于雌性激素过剩造成阴道上皮过分增生而形成的或阴道上皮损伤后的异常增生的结果。

溧阳市一例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论文) 篇3

关键词:麻疹野病毒感染病例;麻疹疫苗相关病例;基因特征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62-01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患儿,男,2013年2月9日出生。2014年4月22日,在我市一所地市级医疗机构就诊,被该医疗机构报告为“麻疹疑似病例”。

1.2 方法 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标准进行报告以及分类;流行病学监测与实验室监测要求开展相关工作;监测指标均达到相关标准。

1.3 实验室测定 血清IgM抗体检测应用统一标准的ELISA方法【1】,核酸检测采用Realtime RT-PCR。依据《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296-2008。同时开展麻疹及风疹检测。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信息 报告当日,报告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为:患儿为来我市医疗机构就诊的一名外省户籍外省居住儿童。出生时间2013年2月9日,于2014年3月24日在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2014年4月12日开始发病,最早出现症状为发热(未测量),伴咳嗽、卡他症状;2014年4月22日,脸部及身上出现皮疹,随即来我市该医疗机构就诊。查体无结膜炎、淋巴结肿大症状,未见柯氏斑,皮疹稀疏,散在分布。据患儿家长回忆,患儿在出诊前7-21天曾去过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否认接触过发热出诊性病人。

2.2 标本采集及检测结果 4月22日,采集血清以及咽拭子标本,4月23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检测报告结果为:咽拭子核酸检测麻疹阳性、风疹阳性;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风疹IgM抗体阳性。

2.3 病例分类 依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该患儿订正为“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实验室确诊风疹病例”。

3 分析

3.1 由于患儿于2014年3月24日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4月12日发热,4月22日出诊,因此仅凭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风疹IgM抗体阳性结果以及流行病学信息进行分类依据还不足,主要依据于咽拭子核酸检测麻疹阳性、风疹阳性结果。

3.2 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患儿有出疹,伴发热,但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出疹在接种麻风疫苗后29日;血标本采集在接种疫苗后29日,且检测IgM抗体阳性;由于患儿为外省户籍外省居住儿童,就诊后随即回家治疗,无法对密接开展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虽电话联系,但该病例是否在该居住地引起续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依据不足,即是否传播麻疹病毒依据不足,该患儿为“麻疹、风疹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例”还是“接种疫苗后引起的疫苗相关病例”,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仍无法确定。还需借助于实验室麻疹病毒分离与基因定型结果。

3.2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少数个体会出现麻疹样皮疹,即麻疹疫苗相关病例,临床上很难与麻疹野病毒感染的病例相区别【2】。由于麻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3】,因此血清学诊断也无法进行鉴别。因此监测工作发展到目前,实验室麻疹基因定型工作已尤显重要,如能将此项工作全面开展起来,将为麻疹防控工作提供坚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2014-02-21

[2]张帆,周剑惠,陈超,徐鑫,王爽,常新,魏雷雷,于佳動.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偶合麻疹野病毒感染病例的麻疹病毒基因特征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02

一例输入性间日疟复发病例调查 篇4

1 病例资料

患者沈某某, 女, 26岁, 待业做家务, 居住于锦州市古塔区。2011年8月19日, 患者出现间断性发热、寒战、出冷汗, 伴腹痛症状。在社区门诊输液 (具体用药不详) 未见好转, 于8月22日到锦州市中心医院就诊, 入住消化内科, 进行抗生素、退热治疗, 8月23日晚发热达41℃。在患病期间自行服用2片从非洲带回来的抗疟疾药 (药名不详) 。市中心医院诊治医生询问了患者在非洲的疟疾病史, 怀疑患者是疟疾复发, 遂采集静脉血进行镜检。镜检结果高度疑似, 但不能确诊。患者的血涂片于8月24日经锦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初步复核和25日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终复核, 确诊为间日疟。

2 调查处理

初步了解, 患者于2010年7月-2011年2月在非洲几内亚共和国科纳克里市务工, 2011年2月回到锦州。患者于2010年9月下旬在当地被诊断为疟疾, 经治疗后病情好转, 但具体分型患者不知道。采取如下措施: (1) 根据国家《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和《2011年辽宁省疟疾消除工作计划》的规定, 8月26日-9月2日对患者进行间日疟“氯、伯”规范治疗8天, 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全程督导服药, 治疗后患者已无发热等症状。 (2) 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派专业人员对患者住所使用菊酯类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 对患者所住单元楼居民进行病例搜索,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截至9月10日无续发病例。 (3) 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共有三位:患者的爱人, 曾与患者一起在科纳克里市务工, 现共同居住;患者患病以来对其进行陪护的妹妹及其父亲采取居家医学观察14天。截至观察期满三位家庭成员均无发热等异常表现。

3 讨论

根据《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 (2010-2020) 》的要求, 三类县到2015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辽宁省锦州市的各县、区均为三类县, 须如期实现上述目标。根据本例输入性复发病例的调查和处理, 提示在今后的疟疾防控工作中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 加强对去疟疾高发地区出国人员的管理, 对其进行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做好出国前的预防性服药,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回国后主动到疾控机构咨询、检查和建立健康档案, 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扩散[1]。 (2)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频繁, 特别是出国去非洲机会增加, 输入性疟疾病例逐渐增多[2]。该病例是一起输入性间日疟疾, 国外感染发病, 回国后复发。锦州市是疟疾的低发病地区, 特别是2002到2008年该地区无疟疾病例发生, 造成一些医疗机构特别是一些目前疟疾发病率较低地区基层卫生院对输入性疟疾监测意识不强, 导致误诊, 延误病情。因此, 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工作中更为重要。应加强疫情监测, 及时搜索病例。充分发挥发热门诊在疟疾监测中的“前哨”作用, 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应考虑是否感染疟疾, 血检疟原虫, 减少误诊或延误病情。准确掌握外派人员详细信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卫生部门要加强与卫生检疫、商务、外事等有关部门的联系, 及时掌握外派人员的去向和返回时间, 特别是外出到非洲和东南亚等恶性疟高发地区人员的相关信息, 回国后及时进行跟踪调查和处理, 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查清相关信息, 规范治疗患者, 防止二代病例出现。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调查

参考文献

[1]竺小春, 王勇.1例输入性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病例调查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8, 19 (1) :19.

一例蛋鸡马立克氏病的病例报告 篇5

1 发病情况

长春市周边某蛋鸡养殖户家饲养4000只蛋鸡, 日龄为130天。2011年4月, 部分鸡只出现采食量下降, 精神不振的现象, 零星死亡, 前来就诊。

2 临床症状

送检的10只病鸡中, 其中1只病鸡稍瘦弱, 鸡冠颜色发白, 发育不良, 精神沉郁, 有拉稀表现。

3 病理解剖

对送检病鸡进行病理剖检, 在其中1只病死鸡的心脏、肝脏、脾脏、腺胃和肾脏等处发现灰白色肿瘤结节, 多略突出于脏器表面, 大小不一。肝脏、脾脏、肾脏均显著肿大, 腺胃肿大呈圆球状, 胃壁增厚, 胃黏膜有出血和溃疡灶。

4 实验室检查

采取琼脂扩散试验, 在被检鸡腋下选取羽髓丰满的羽, 剪下羽根5 cm, 按琼扩实验常规进行打孔, 每孔插羽3根, 将马立克氏病阳性血清诊断液加在中心孔内, 置37℃培养箱内, 培养36 h, 琼脂扩散实验呈阳性反应。

5 病理组织学检查

将病鸡的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腺胃等病料固定于福尔马林溶液中3天, 按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制作组织切片, 进行HE染色, 封片后镜检镜拍照。心脏:局部心肌纤维萎缩消失, 心肌纤维间散在大量多形性的肿瘤细胞, 包括大、中、小淋巴细胞, 异嗜性粒细胞等, 在局部形成小的浸润灶;肝脏:肝组织中有大量肿瘤细胞集聚, 肝细胞索排列零乱, 肝细胞变性坏死, 部分萎缩消失;脾脏:白髓萎缩, 甚至消失, 脾脏中弥漫性散在大量多形性肿瘤细胞;肾脏:正常结构遭到破坏, 肾脏间质中有大量肿瘤细胞浸润, 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腺胃:腺体之间充满瘤细胞, 腺体崩解、坏死, 胃腺之间大量肿瘤细胞增生, 胃腺萎缩、消失正常结构遭到破坏。

6 诊断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 病理剖检变化、琼扩试验结果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 确诊为内脏型鸡马立克氏病。

7 讨论

本次蛋鸡马立克氏病发生的原因可能因为:免疫接种时操作不慎, 出现打空针或刺穿皮肤

疫苗打到体外等导致漏免。饲养场饲养管理不善, 饲养环境恶劣, 以至降低鸡的抗病力所至[3]。

溧阳市一例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论文) 篇6

2014年10月12日, 全省报告新增登革热病例910例。截至10月13日零时, 今年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1 136例。广东省13日报告新增登革热病例数有较大幅度下降, 疾控专家分析认为, 一方面近半个月来各级层层发动, 加大力度落实防控措施, 并广泛动员群众“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 登革热防控效果已经逐渐显现。近期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气温略有下降, 雨水较少, 有利于蚊媒控制。

广东省疾控中心国庆期间组织灭蚊效果监测和飞行检查结果显示, 广州市总体伊蚊密度下降明显, 已有70%的监测点符合防控目标要求, 佛山市等老疫点灭蚊效果也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国庆节后几天 (10月9-12日) 新增病例报告较高, 可能与假期病人累计, 节后就医增加有关。

上一篇:村镇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关于人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