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农村文化调查(精选8篇)
衡阳市农村文化调查 篇1
衡阳市农村文化调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15:44 作者:阳新丽
最近,我们深入到衡阳市下属的衡南、衡阳、祁东、常宁、耒阳、衡东、衡山、南岳等县市区的20个乡镇、24个村,就农村文化工作现状开展调查研究。
衡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辖5县2市5区,总人口710万,其中农村人口逾500万。全市现有县市区属文化单位47个,从业人员1831人,文化阵地面积12.3549万平方米,设备设施总值5872.7万元;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98个,建站率达98%;有村级文化室112个,占0.02%;有文化个体户2898户,其中县城1971户,乡镇927户;有民间演出队365个;2004年,县乡两级文化事业经费1092.29万元,其中县乡两级人员工资支出993.98万元,占91%,事业经费支出98.31万元,仅占9%。
我们在调查中深深感到,由于农村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的文化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及农村劳务经济的大力发展,使得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6元。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但目前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十分单调:一是看电视,二是打牌,三是庙宇祭祀。常宁市柏坊镇夏柏村一村民对调查组的同志说:“过去我们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戏,还不要出钱。现在我们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少了,假如没有电视,真不知道怎样打发日子。你们干部是管大事的,什么是大事?我们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是大事。”一语道出了农民渴求文化的心声。2004年,祁东县金桥镇举办农民卡拉OK大赛,报名者竟数以千计,预赛有280人参加,进入决赛的有100多人,甚至出现了父子竞技、夫妻同台的现象。
——农村文化队伍人数增多,但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衡阳市的乡镇文化站现有从业人员460人,比1995年增加123人。人数虽然增多了,但真正“撑”台的文化人才却青黄不接。全市乡镇文化站人员中,有本科学历的1人,专科学历的22人,中专学历的124人,而高中以下学历的达313人,占68%;有文艺专长的143人,仅占31%。年龄40—60岁的乡镇文化专职人员331人,占71%,30岁以下的129人,仅占29%。
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门槛不高”,“先天不足”。一些地方和单位将文化岗位作为干部职工子女就业的“安置站”,不问有无文化专长,只要有“关系”都可以进,致使文化队伍“先天不足”。二是体制不顺,压力不足。现有文化站的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难以协同。以块块(乡镇)管理为主的文化专职人员,身兼数职,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不到20%;以条条(文化局)管理为主的文化专职人员,往往被“边缘化”。常宁市松柏镇9名文化专职人员,仅有站长1人在岗,其他8人或外出打工,或闲居在家。三是待遇不高,动力不足。全市乡镇文化专职人员现人均月工资为430元,为人均应发工资的50%。衡阳县73个文化专职人员,其中20人每年工资2150元,43人每年600元包干,还有4人为自费编制,财政未拨一分钱工资。四是培训不够,后天不足。因经费困难,县市文化部门已连续三年未组织一次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
——农民群众自发开展的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冷冷清清。2004年,全市农民自发开展的文化活动达816场次,是乡镇党委、政府组织文化活动的8倍。衡南县冠市镇农民自发集资3万多元,组建了“欢乐”、“健身”、“红娘子”三支腰鼓队,一支篮球队。腰鼓队有110人,平时健身,遇有喜庆活动就参与演出。衡南县有文化庭院147户,农闲时,每个庭院都聚集起附近的大部分村民。衡山县白果镇岳北村每户村民自愿集资300元,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筹资4万多元,成立了“腾飞”、“岳北”两支龙狮队,共有300多人,并制定了管理章程,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及违纪处理规定等,每逢春节,既在当地玩,又到县城舞。与此同时,许多农民群众自愿凑钱“买”文化,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各类剧团被自发邀请下乡演出达3600多场次。
相比之下,政府组织开展的农村文化活动则显得有些“清冷”。2004年,全市各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仅137场次,平均每个乡镇年开展活动0.67场次,仅占1995年乡镇平均开展活动场次的38%,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农村文化活动“渐行渐远”的原因主要在于各级乡镇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开展文化活动“难为无米之炊”。衡阳县石市乡累计欠债2000多万元,今年以来乡干部一直没有发放工资,去年,全市60%的乡镇几乎未投入一分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
——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兴未艾,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力不从心。当前,95%以上的农户都购置电视机,许多农户还购有音响设备。2003年至2004年间,祁东、常宁两县市绝大多数农户都自愿出资600—800元,积极配合政府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在此之前,衡南县冠市镇农民自发集资40万元,协助政府办起了电视差转台,今年初又有400多农户争先恐后开通了有线电视。与此同时,农民还自发筹资兴建、改建文化阵地。衡山县白果镇农民集资80万元对三处古文化建筑进行了维修。祁东县金桥镇、衡东县荣桓镇、衡阳县关市乡农民自愿捐款筹资近20万元,分别改扩建了3个古戏台,兴建了一个篮球场。此外,农民还积极兴办文化产业。2004年,全市有民间剧团、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体图书室及舞厅、网吧共2898家,全年收入3560万元,成为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主力军。
然而,县乡两级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且有萎缩的趋势。2004年,县乡两级政府对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仅50万元左右,仅有衡南县对茶市镇文化站投入配套建设资金8万元,衡阳县西渡镇无偿划拨400平方米房屋给文化站使用,耒阳市夏塘镇投入30多万元将原供销社一个四合院改建成镇文化活动中心,其他地方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几乎是零,乡镇文化站已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据统计,90%以上的乡镇文化站是一具“空壳”,其活动用房被挪用、挤占,甚至被变卖。衡山县白果镇电影院原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有座位800多个,现已是“危房”,镇里只好关门大吉。全市早几年花大力气建起来的15个乡镇万册图书馆,均已名存实亡。衡南县泉溪镇文化站曾是全省示范文化站,建有百册图书馆、娱乐室、招待所,后来镇政府将其改建它用,使文化站无容身之地。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极不适应,亟待加强和改进。
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各级党委、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还要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
但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种文化”。首先,要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戏台、堂屋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其次,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如衡阳地方剧种祁剧、花鼓戏;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再次,要培养文化工作者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五好家庭户。
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对农村文化工作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办文化,形成农村文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践证明,只有加大对农村文化的管理力度,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有效盘活农村文化资源,才能确保农村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中共衡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衡阳市农村文化调查 篇2
节能减排是世界的需要, 也是一个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 从为人类负责、对国民负责的高度, 中国承诺不重复发达国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发展老路, 并克服种种困难, 积极寻求减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之路。2009年9月,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 提出了中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 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的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而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 如何实现低碳经济, 实现农村碳减排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对贵州省贵阳市农村碳减排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 提出了其想法和思路。
2 贵阳市农村基本现状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城市, 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国土面积8034平方公里, 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 年平均气温14.6度, 年降水量1048毫米。全市总人口350万, 其中农业人口180万。现有耕地面积146万亩。森林覆盖率41%, 是国家级森林城市。全市辖七区、三县、一市, 共79个乡 (镇) 、5个街道办事处。全市花卉苗木面积2.5万亩, 实现产值2亿元。建成以康乃馨、非洲菊为主, 玫瑰、马蹄莲为主的两大鲜切花生产基地。年产鲜切花2.5亿枝;水果基地26.4万亩, 初步形成“杨梅、枇杷、梨、艳红桃、葡萄、杏、酥李、樱桃”等八大水果产业带;中药材核心基地示范种植、仿野生种植及野生抚育共计9.3万亩;各类龙头企业65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 省级龙头企业10家, 市级龙头企业46家,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40余个。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 贵阳市GDP总量较小, 农村农民收入较低,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刚跨过全国平均线, 农村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薪材为主。
3 贵阳市农村碳减排工作现状
2000年贵阳市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而循环经济可以说是未来经济的主流形式, 在努力实现工业、城市化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 如何实现农村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实现低碳经济, 更应该成为实现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重要环节。为此, 贵阳市紧抓国家政策和财政投入重点, 在碳减排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实现低碳农村、低碳农业、循环农业。
3.1 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
“四改一气” (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 配套改厕、改圈、改灶和进户路改造) 农村生态能源建设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字方针” (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实施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 项目连续九年被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拟办实事之一, 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2006年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三年基本普及户用沼气池建设”的重要举措, 自2000年以来, 该采取争取中央投资、社会帮扶、银行贷款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 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 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2万余口, 全市农村42%的农户用上清洁的沼气能源, 每年实现碳减排60万余吨。如此大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属前列。2008年开始, 贵阳市在开阳县开展了农村沼气池CDM试点工作, 将开阳县2007-2008年所建设的15100口沼气池开发成为了CER (核证减排量) 项目, 将2007年前所建的10402口沼气池开发成VER (自愿减排量) 项目。2009年7月, VER项目在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成功签发并达成了减排量购买协议。同时, 清镇、息烽、花溪的39250口农村户用沼气池也作为三个CER (核证减排量) 项目上市交易。
3.2 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建设
按照“政府统筹、龙头带动、整村推进、适度规模、农户自愿、科学饲养、务求实效”的原则, 目前已建成养殖小区726个, 其中肉鸡养殖小区166个, 奶牛养殖小区9个, 生猪养殖小区205个, 肉牛养殖小区76个, 蛋鸡养殖小区25个, 肉兔养殖小区212个, 其他养殖小区33个, 带动农户3.26万户, 创产值6.87亿元。根据《贵阳市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到2012年全市实现生猪出栏300万头, 肉鸡出栏3000万羽, 肉兔出栏250万只, 奶牛存栏3万头, 蛋鸡存栏300万羽, 肉类产量30万吨、牛奶产量达10万吨、禽蛋产量4万吨, 水产品产量1.6万吨。新建养殖小区600个, 使全市养殖小区达1300个;培育发展畜禽养殖龙头企业30家, 使全市总数达到50家。
随着畜牧业的集约化建设发展, 贵阳市的养殖业发展从小农经济时的农户散养阶段逐步向规模化养殖场方向发展, 畜禽养殖场粪污的排放也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贵阳市紧抓中央拉动内需投入的机遇, 努力争取资金, 仅2009年就开工建设55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建成后总池容可达14900立方米, 年产气量可达265.68万立方米, 不仅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场用能的减低, 同时变废为宝, 将养殖粪污变为优质有机肥资源, 同时减少了种植业对化肥的需求。2010年贵阳市又进一步加大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的步伐, 提出开工建设80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并将该项工程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拟办实事之一。
3.3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 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 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 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 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而为追求产量, 大量的化肥被过度施用, 也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极大浪费。2008年始, 贵阳市就在部分区县开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工作, 2009年将该项工作的实施推广至市辖的除城区外的所有县、区, 推广面积达101.22万亩, 在化肥施用量较高的经济作物上做了重点推广示范。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对于改善耕地理化性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而且减少了大量的化肥施用。
3.4 其他
围绕碳减排工作, 贵阳市还积极开展了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推广节能农机具、推广省柴节煤灶等工作, 促进农村碳减排工作的推进。
4 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4.1 种植业生产碳减排
从贵阳市目前种植结构及现状来看, 小规模、分散性的种植仍为主要的种植形式。应紧紧围绕优势产业, 在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生产向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方向发展, 实现种植业生产的“脱碳”。
4.2 畜牧业生产碳减排
随着目前畜牧业发展的趋势, 养殖粪污的排放问题会日益突出, 而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建设步伐仍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进展。应进一步加大技术革新,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减少能源、资源消耗, 同时通过建设沼气工程, 提供养殖场用能, 减少碳排放。
4.3 农村生活碳减排
进一步加大利用农村各种生物资源, 生产生物能源补充生活用能, 实现农村农民生活的低碳化, 如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灶等新技术的利用。
摘要:低碳经济及节能减排工作成为世界各国追求发展思路, 本文对贵阳市农业农村现状及贵阳市农村碳减排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提出目前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
衡阳市农村文化调查 篇3
摘 要:对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推广及应用情况的调查主要由农村居民对推广普通话方针政策的了解情况、对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情况以及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三个方面组成,建立在实地调查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分析了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推广及应用情况。
关键词:湖南省邵阳市 农村地区 推广普通话
一、邵阳市地理与方言简介
邵阳,古称“宝庆”,宋以后改为“邵阳”,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总面积20829平方公里,全市辖3个市辖区、7个县(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一个自治县,代管一个县级市。[1]邵阳市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市,自然资源充足、历史文化悠久,坐享多种优势条件,但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在2015年最新湖南省各市GDP排名和人均GDP排名中,邵阳GDP排名第九,人均GDP排名第13,在湖南省14个州市中排名垫底。[2]其影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社会历史、交通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其中语言作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信息载体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邵阳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方言兼具了湘方言和赣方言的特点,加之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以至于一个邵阳八县三区各自的方言都相差甚远,甚至相邻的两个村的方言都大相径庭。本次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7个县区的农村地区,通过抽样调查,反映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的推广和应用情况。
二、调查数据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方法。问卷法主要是笔者根据调查需要制定了一份由25道题目组成的调查问卷,访谈法主要是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沟通提取有效信息。本次共制定问卷200份,因丢失、错填等原因,实际整理有效问卷171份,废卷率14.5%。调查结果分析主要由问卷得来,因此访问人数未作详细记录,访问收集的信息仅作为数据结果的补充和论证。以下为调查详细数据:
三、数据分析
(一)邵阳市农村地区居民对相关普通话方针政策的了解情况
如表1第1、2、3题反映了邵阳市农村地区居民对相关普通话方针政策的了解情况。其中第1题正确答案应该为1956年或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2题只要能回答出任何一种法律、法规,都视为正确答案。第三题,在调查问卷中,有45人回答了“有人宣传”,其中99%的人写的“老师”。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老师在农村地区普通话的推广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总的来说,邵阳市农村地区的居民对国家推行普通话的方针政策了解甚少,这也意味着今后农村地区推广普通话在方针政策方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二)邵阳市农村居民对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
第4、5、6、7题,反映了邵阳市农村居民对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情况。从数据结果不难看出,邵阳市农村地区大部分居民在推广普通话的社会意义上认识较为充分,仅有少部分居民还未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经济相对落后、环境相对闭塞的农村地区的居民,在思想上已经逐步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对自身、对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邵阳市农村地区应用普通话的情况
邵阳市农村地区居民普通话的应用情况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力在通过调查反映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并由此折射出相较于城市来说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填补农村地区普通话使用情况乏人问津的空白。本次调查主要从普通话的使用场合、使用目的、使用能力以及农村地区居民对方言和普通话的认识四大方面展开。
1.使用普通话的场合
如表第8、9、10题反映了农村居民在家使用普通话的情况。关于第8题,仅有27%的人表示在家里会说普通话,这部分人有90%以上是因为家里有中小学生,父母大都仅仅对自己的孩子说普通话,而与其他人交流时不说普通话。关于第9题有87%的人表示家里有人说普通话,这似乎与63%的人在家里不说普通话的数据相矛盾。其实不然,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农村地区家里说普通话的人大都是中小学生或者在沿海等地务工的人员,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家里有人说普通话。关于第10题,觉得在家里说普通话方便或者不方便的比例大致相当。总之,农村地区的居民在家里说普通话的情况不容乐观。
如表第11、12、13题反映农村居民在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的情况。关于第11题,仅有25%人表示在公共场合会说普通话,可见农村地区大部分居民在公共场合仍然选择用方言进行沟通交流。关于12题,有78%的人表示自己周围的公共场合有人说普通话。通过访谈得知周围说普通话的人主要集中在导购人员、银行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这三种职业。关于13题,有88%的人表示假如需要与外地人交流时会说普通话。这表明农村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当生活环境要求必须说普通话时,他们本身是非常有意愿的。总的来说,邵阳市农村地区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情况正在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丰富,这一趋势以后也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如表第14、15、16题反映邵阳市农村地区中小学使用普通话的情况,本次调查对隆回二中、洞口一中、长阳铺中心完小进行了抽样调查与访谈。关于14题,73%的人回答学校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通过整理问卷和访谈得知,这部分人有99%是中小学生及中小学教师。可见,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关于15题,73%的人表示在校园里说普通话不会别扭。关于16题,这道题主要针对中小学学生,除了问卷调查还对大量的中小学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大约有35%的学生表示除了语文老师外,其他的任课老师不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总的来说,中小学普通话的应用情况相对其他场所来说情况较好,但促进中小学普通话推广的工作不可松懈,这是提高农村地区普通话使用水平的重要方面。
2.使用普通话的目的
如表第17、18、19题反映了农村居民使用普通话的目的。关于第17题,有70%的人表示讲普通话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其中约有60%的人为服务行业的人员,包括销售人员、中小学教师、以及在乡镇府、医院、银行等工作的人员。这部分人中几乎99%的人表示讲普通话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关于第18题,在讲普通话是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这个问题上,调查数据比例各占一半。在随机访谈中,大部分有外出务工经历的人表示说好普通话很有必要,普通话可以帮助自己与不同地域的人交流、在不同的城市便利地生活。关于19题,认为说普通话是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需要的比例约占53%,稍微高于不是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比例。总的来说,笔者可以感觉到邵阳市农村地区的居民的思想认识、社会素质整体比较开放,一些农村地区固有的封建落后的观念在邵阳市农村地区在渐渐扭转。
3.使用普通话的能力
准确来说,普通话能力应当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也包括听说读写,包括修辞文化,包括不同情况下的语言转换能力。[3]本次调查主要设置了关于听说层面的问题。从表中第20、21、22、23题的数据可以看出,83%的人表示普通话不难说,表明绝大部分居民觉得普通话还是容易说的,这对于普通话的推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第21题中,63%的人认为说好普通话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有影响。相对于说好普通话来说,听懂普通话应该更加容易,但仅有73%的人表示完全能听懂普通话,意味着邵阳市农村地区有27%的人不能听懂普通话。关于第23题,有50%的人表示不能流利地说普通话。这一比例比不能听懂普通话的27%高出了13%,可见邵阳市农村地区还有小部分居民在听说普通话上能力较差。对于能否说好普通话这个问题来说,两者回答比例各占一半,表示能说好普通话的大有人在,而不能说好普通话的人也不在少数。总的来说,邵阳市农村地区居民使用普通话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的“推普”工作应该加大力度,突出重点。
4.农村居民对方言和普通话的认识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认识的调查是本次调查的特色之处。方言本身作为这一种区域性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人们对于方言和普通话的观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普通话在农村地区推广进程较缓的原因。如表第24、25题反映了农村居民对方言的普通话的认识情况,从数据可以看出,觉得方言亲切或者普通话亲切的人各占一半。第25题,约有67%的人表示有必要使用普通话,这说明邵阳市农村地区的居民对于使用普通话的态度是积极的,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半个世纪的推普工作不但对于城市地区有影响,对农村地区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本次对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推广情况的调查,笔者摸清了邵阳市农村地区普通话的推广情况、应用情况。从整体来看,邵阳市农村地区居民对国家推广普通话方针政策了解情况特别差;但是对推广普通话的意义认识比较充分。此外,邵阳市农村地区的居民使用普通话的场合还比较有限,环境还不够开放,并且居民听说普通话的能力还不够高。因此今后农村地区的“推普”工作应该更有方向、有重点,既要全面普及,又要逐个突破,这样“推普”工作在农村地区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邵阳市农村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查研究”[20150547001],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邵阳市农村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查研究”[湘教通<2015>269号]的成果之一。)
注释:
[1]邵阳行政区划分http://www.shaoyang.gov.cn/Item/5672.aspx。
[2]2015年湖南省各地市GDP总值排行榜http://www.askci.com/news/data/2016/01/28/154025shv0.shtml。
[3]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衡阳市农村文化调查 篇4
近几年,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市一些地区相继涌现出了不同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从而重新调整了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 土地流转面积在我市农村尤其是近郊地区逐年扩大,并且逐步向远郊发展。为及时了解农民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向,探索和创新土地经营权合理流动的新机制,以期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土地资源。最近,我们在苏家屯、东陵、新城子、于洪、辽中和法库六个区、县的30个乡(镇)、300户农民家庭,就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我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总体情况
土地使用权流转在我市农村起步的较早,发展速度也较快,流转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种创举带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我市农村到2001年,全市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面积已达到了7.5万公顷,约占全市农村耕地总面积的11%,比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高出6个百分点,比流转速度较快的浙江省(13.5%)低2.5个百分点,可见,我市农村在土地流转速度上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土地股份合作式经营,村集体把责任田从农民手中集中起来,然后再由村集体以招标形式进行承包。二是村民之间自发的转租转让,这种自行的互换、转包、转让,或是有偿的或是无偿的。三是土地租赁式经营,主要是由乡村组织协调,向农业开发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企业、私营农业企业等多方位发展。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户样本的分布。
为使这次调查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我们在有土地流转行为的苏家屯、东陵、新城子、于洪区,辽中、法库县,各调查了50个农户。调查户的抽选在全市农村各地区的分布是均匀的,这就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基本上能真实地反映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二)被调查者家庭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300户中,按年龄分组,45岁以上有148人,占全部被调查人员的49.3%;45岁及其以下有152人,占全部被调查人员的50.7%。按文化程度分组,小学文化的64人,占被调查人员的21.3%;初中文化程度的184人,占被调查人员的61.3%;高中文化程度的48人,占被调查人员的16%;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4人,占被调查人员的1.4%。按家庭承包地面积分组,承包5亩地以下的有78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26%;6-15亩地的有140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46.7%;16-25亩地的有56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18.7%;26亩地以上的有26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8.6%。按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分组,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有127户,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42.3%;以非农业产业为主要来源的有173户,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57.7%。
三、被调查农户意愿、意向分析
(一)63.3%的农户愿意继续承包、经营土地。
在调查中,问到“您是否愿意继续承包耕地”时,有190户农民家庭(占调查总户数的63.3%),表示愿意继续承包耕地。其原因有六点(多选项、下同):一是认为土地是未来生活的基本保障,占愿意继续承包耕地户数的46.8%。二是认为没有其他办法和门路,只有靠种地维持生活,占32.6%。三是认为耕种土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占26%。四是一部分农民认为种地不但有一定的收入,并且剩余还较可观,占16.8%。五是农民感觉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才继续承包土地,占6.3%。六是一部分农民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而继续承包耕地,占1.6%。
有110户农民表示“不愿意继续承包耕地”,占被调查总户数的36.7%。“不愿意”的原因有四点:一是农产品的价格低下,种地不挣钱,占59.1%。二是自己可以找到其他的工作,而不愿意种地,占37.3%。三是所生产的农副产品难卖,占24.5%。四是其他原因,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各种社会服务跟不上等,占17.3%。
(二)绝大多数农民赞同土地进行规模经营。
据此次调查,有251户农民(占被调查户数的83.7%),表示赞同规模经营,把耕地适当的集中到种田能手中去,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有49户农民家庭(占被调查户数的16.3%),不赞同规模经营,认为在不能保证所转移的农民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情况下,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每一劳动力经营耕地的合适规模。
以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观察我市农村劳动力的生产能力,每一劳动力的合适的经营规模是多少?有129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的43%),认为合适的经营规模是6-15亩。有66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的22%),认为合适的经营规模是6亩以下。有61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的20.3%),认为合适的经营规模是16-25亩。有44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的14.7%),认为合适的经营规模是25亩以上。这表明目前我市农村的耕作水平及生产能力仅限于此,不能盲目的扩大经营规模。
(一)土地转包的形式。
1、有偿转让有合同的145户,占被调查户数48.3%,这部分农民是有偿转让土地,并且双方签有合同书。
2、有偿转让无合同的83户,占被调查户数的27.7%,这部分农民是有偿转让土地,但双方没有签订合同书。
3、无偿转让的有56户,占被调查户数的18.7%,既然是无偿转让双方就没有签订合同书。
4、无偿转让有合同的16户,占被调查户数的5.3%。通过以上调查实例看出,农民在土地转让转包过程中,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很淡薄。
通过对土地转租转让中有无合同和是否有偿的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近郊地区的土地转让多为有偿和签订合同书的,而远郊地区的土地转租转让则多为无偿并且没有任何合同书。这表明地区之间土地产出的差异,近郊地区土地剩余利润高,而远郊地区土地剩余利润少。
(二)农民希望的土地转租转让方式。
当调查“您希望以哪种形式转让所承包的土地?”,188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52.2%)希望一次性得到现金补偿;67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的18.6%)希望将土地入股而得到分红资金;48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的16%)希望把土地转让出去以后换取养老金和医疗保障金;37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的10.3%)愿意将土地转让后能够得到一份好的工作。五种方式中农民最希望能够得到的是一次性的现金补偿。
(三)实行土地使用权转让后农民的要求。
当调查“实行土地使用权转租转让后,您有什么要求?”时,191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63.9%),要求“农民自身的长远利益能够得到保护”。133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44.5%),要求“土地的转租转让,在交易过程中更加合法化、规范化”,使土地流转走上正常轨道。45户农民(占被调查总户数15.1%),要求“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为农民增收再创佳迹。
(四)农民在土地转让承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00户调查资料显示,有156户(占总户数的52%)农民,在土地转让转包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类型的问题。:一是在土地转包转让双方“对违约方处罚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反映遇有这类问题的50户,占32.1%;二是“土地流转合同书上的使用期限和责任不清楚”,遇到这类问题的41户,占26.3%;三是“由于合同书规定的不明确,造成土地转让双方闹纠纷”,反映遇有这类问题的40户,占25.6%;四是“没有土地承包证明,村里没有下发‘一书一证’,” 反映遇有这类问题的33户,占21.2%;五是有的村“发包人情地”、哄抬地价、土地流转合同不完善等,反映遇有这类问题的3户,占1.9%。
(五)当前农民承包土地最担心的问题。
据调查,农民第一担心的是“经营土地的经济效益下降”,这一点是他们首要担心的;农民第二担心的是“对市场的需求把握不准确”;农民第三担心的是“一包30年的土地承包政策不能稳定”;农民第四担心的是“自身的生产技术不先进、不科学”;农民第五担心的是“缺少社会性的营销服务”;农民第六担心的是“其他”,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民负担过重、村集体组织没有任何作用等。
(六)土地转让承包过程中,农民希望政府做的事情。
据调查,有52.8%的农民“希望政府尽快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措施”;有40.8%的农民“希望各级领导部门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监督管理”;有30.3%的农民“希望政府能够明确土地
使用权益”;有23.3%的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出台适应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办法和组建权威性的中介机构”。
四、土地流转的积极效应和作用
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来,土地流转的基本动因、土地流向、流转形式、利益分配等等,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因此,土地流转机制也必须及时进行完善和创新,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努力实现土地流转从“单一发展粮食生产”向“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历史性跨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难以与现代化农业规模相适应,形势要求必须建立新的生产力制度,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我市各地相继涌现出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的积极效应和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分离出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事其他行业生产。
土地的正常化流转,给有志要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力提供了可能和创造了机会,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据调查,在是否愿意放弃个人所承包的土地经营权的问题上,有37.3%的农民,回答是愿意的,原因就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已转移到其它行业中去。土地流转为各类能人创造了机会,善于种地的扩大种地规模、善于经商的可以下海经商、愿意务工的可以外出打工。
(二)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曾有了一次大的提高,但之后一直在较低的增长速度上徘徊。土地流转是一次新的土地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67.3%的农民,认为农民收入增加了;还有24.7%的农民,认为农民收入与以前没有变化;另有8%的农民,认为农民收入减少了。以上数据表明,农民在土地转让承包后的收入比转让承包前是增加的趋势,说明了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了实惠。
(三)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的种植结构都有待调整和提高,健康而有序的土地流转,是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方面。土地的自由还将有利于农民根据自身的条件、愿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新品种,发展名、优、新、特的农产品,改善农业的种植结构,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把农事活动结成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由千家万户的粗放式经营,转化为企业管理的集约式经营。2001年全市粮经作物结构比达到6:4的格局,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2%,农村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13.1:46.7:40.2。
(四)可以实现土地资源与资本、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使用权的正常流转,将有利于农村土地、劳动力、生产资金以及各种信息资源、新的科学技术等,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可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由小资本、低效益的分散经营向追求较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改变。
(五)有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土地使用权的正常流转,可以实现土地归成方连片式经营,为农业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鼓励兴办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区等,引进新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才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根本措施。
五、土地流转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市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际上正处于从“单一发展粮食生产”向“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转折阶段,土地流转制度和政策导向,既要考虑如何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又要考虑如何稳定现有的种田适度经营规模。但调查中发现,我市的土地转让尚存在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如有的乡村擅自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有的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来源,有的用行政手段将农户承包地转租给企业经营,也有的村是借流转之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严重的侵犯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等等,都应引起重视。
(一)保证耕地30年不变政策坚决落实到位。
有些地区承包土地一包30年的政策尚未落实到位,工作迟缓,有的村年年重新分地,造成地块不稳定。有的村向农民签发“土地使用证”和“承包合同书”尚未发放到农民手中。有的村预留地面积严重超标(按规定预留地面积不得超过全村耕地总面积的10%)。对于上述各种问题,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遵照国家有关的文件精神,认真查处办理,坚决制止违法行为。
(二)正确认识土地使用权流转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进程,不能盲目推进。
土地流转是在有条件的地区,以农民自愿为基本前提,按法律程序处理土地使用权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地区在农村土地承包期内,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权单方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强迫农民放弃承包权或改变承包合同,不能强制收回农户的承包地搞招标形式的承包,不得将农户的承包地收回抵顶农户欠款,不能借土地流转名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农业用途。
(三)稳定土地政策,因地制宜搞流转。
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应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度的前提下,搞好土地转租转让,土地流转不能一刀切。我市农村近郊地区农用地流转的比例就大于远郊地区,且四个郊区都有土地流转行为,而四个县(市)中只有辽中和法库两县有土地流转行为,流转的方式也是单一的股份合作经营(存在问题的)。为此可以看出,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土地流转才成为可能。因此,稳定现行的土地政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任务,(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必须遵循“条件、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如何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紧要课题。农村土地转租转让没有法律依据可以遵照。据调查,有52.8%的农户希望政府尽快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文,依法管理土地的转租转让。依法培育和发展以农村土地使用权为基础的耕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土地制度、土地产权以及引起农村人地关系变动的各种因素(包括农村城市化、产业结构化等),土地流转要进行法律规范。对具备条件的地区,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要及时鼓励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流转,各级政府要提供信息、中介、协调、组织和服务,还可以探索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基金制度。
(五)是否要进行土地流转应尊重农民意愿。
土地流转是发展方向,但还要看到,一些地区出现的弃耕抛荒现象,一些农户愿意转让耕地,有很大成分是因为土地挣钱较少所导致,并不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和依赖性已经淡化,农民是有苦衷的。所以不能不经农民同意,随意集中土地,随意调配土地,有些做法实际上是用乡村组织的行为否定了农户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使土地的家庭经营变集体经营或政府经营,这种行为实际是加大了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加重了农民负担。据统计,2001年我市因土地问题上访的有2828人次,反映违背农民意愿、强制实行租赁经营或推行股份合作招标式经营的就有1234人次。所以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决杜绝以搞土地规模经营或流转之名而使农民失去土地的做法。
(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文化调查访谈提纲 篇5
2016年9月30日
第一部分总体情况调研 访谈对象:村干部(姓名)
1.您村子的名称:县乡(镇)村村民小组 2.您村子有多少户、多少人
3.从性别划分您村子男性、女性各有多少人
4.从年龄段划分,您的村子目前居民中16—30岁有多少人,30—60岁多少人,60—70多少人,70以上多少人
5.从收入情况划分,您村子富裕家庭有多少,中等家庭有多少,贫困家庭有多少 6.您村子居民主要从事什么职业: 主要种地的有多少户 主要发展经济作物的有多少户 主要做小生意的有多少户 主要从事养殖业的有多少户 主要从事其它行业的有多少户 7.您村子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多少 8.您村子交通情况如何
9.距离您村子最近的镇政府有多远,县城有多远 10.您村子居民去乡镇的频率有多高 11.您村子居民去县城的频率有多高 12.他们去乡镇或县城主要是做什么
13.您村子有没有定期电影播放、戏剧演出或舞蹈表演
14.您村子多长时间放映一次电影、进行一场戏剧表演或者举办舞蹈表演 15.您村居民喜欢看电影、戏剧或舞蹈吗 16.电影、戏剧或舞蹈是否收费?
17.如果不收费,村民会不会去观看电影、戏剧或舞蹈? 17.如果收费,村民会不会去看电影、戏剧或舞蹈?
18.村民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戏剧或舞蹈? 19.您村居民有没有经常性的文娱活动 20.文娱活动的类型主要是什么 21.这些文娱活动是不是自己表演 22.这些文娱活动是不是外部邀请的 23.谁来邀请,花费有多大? 24.您村子有没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 25.图书阅览室面积有多大 26.书籍的数量和种类主要是哪些 27.有没有专人管理 28.经费主要来源是什么 29.您村子有没有麻将馆 30.是公益性还是盈利性 31.参与者主要是消遣还是赌博 32.参与人员主要是哪个年龄段 33.麻将馆平时有多少人 34.在麻将馆逗留时间平均有多长 35.他们一般什么时间段打麻将 36.他们一般什么季节打麻将 37.您村子外出务工人员有多少 38.主要从事什么职业 39.外出时间一般有多久 40.举家外出有多少户 41.季节性外出有多少人 42.您村子有没有宽带
43.您村子没有电视机的有多少户人家 44.您村子规模较大的集体活动每年有几次 45.主要是什么样的集体性活动 46.您村子有没有庙会 47.每年有几次庙会 48.庙会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49.庙会参与的人数有多少
50.参与庙会的村民主要集中在哪个年龄段
51.您村有没有其它形式的祈福活动,是什么,参与人数有多少
52.您村居民春节时主要娱乐活动是什么
第二部分:具体情况调查 访谈对象:农村居民(姓名)1.您的年龄 2.您的民族 3.您家里有几口人
4.您家庭成员中文化程度最高的是谁 5.您家庭成员文化程度最高达到什么程度 6.您的每年纯收入大约是多少 7.您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8.您每月支出大概有多少
9.支出的主要项目是什么(改善生活条件、身体健康方面、投入农业生产、文化娱乐方面)10.支出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金支付、网络支付、银行卡支付)11.您一年在农村居住多久 12.您一年有多少闲余时间 13.您在闲余时间主要做什么 14.您家里是否有电脑 15.您的手机有没有上网功能 16.您是否喜欢上网
17.您上网主要做什么(购物、推销产品、打游戏、看新闻时事、看电影、看电视剧、看戏)18.您每天上网几个小时 19.您家庭有几台电视机
20.您现在使用的电视机购买几年了 21.您每天看电视几个小时 22.您看电视主要集中在哪些时间段 23.您喜欢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 24.您村子里有没有庙会活动 25.您是否会参与庙会活动
26.您村子里参与庙会活动的主要是哪个年龄段的人 27.您对庙会活动的态度是什么 28.您喜不喜欢看电影 29.您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
30.您看电影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电视、网络、村子里播放)
31.您想不想村子里能够定期播放电影 32.您村子里目前多久播放一次电影
33.您村子里播放电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婚丧嫁娶、庙会等)34.您喜欢什么内容的电影
35.您的村子或附近村子有没有定期的戏剧表演 36.您想不想本村或邻村有定期的戏剧表演 37.您希望多久有一次戏剧表演 38.您喜欢什么内容的戏剧表演 39.您平时读书吗 40.您多长时间看一本书 41.您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42.您愿不愿意村里有图书室 43.如果有图书室,您会去读书吗 44.如果图书室收费,您会去读书吗
45.您愿意为定期电影播放、定期戏剧表演等活动支付金钱吗 46.如果愿意支付,愿意支付的限度是多少 47.如果不愿意支付,为什么
48.您觉得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水平怎么样 49.您觉得今后应该怎么来推动农村文化发展 50.您村里有没有民众教育馆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问卷 篇6
请您认真阅读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目,如实填写。您的回答对于我们得出正确结论非常重要。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谢谢!请在选中选项上打勾。选项中的“其他”选项可根据自身情况填写。
调查村庄: 区/县 街办/乡镇 村 调查日期:2012年 月 日
填表人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
①20岁以下 ②21—30岁 ③31—40岁 ④40-50岁 ⑤5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①小学及以下 ②初中 ③高中或中专 ④大专及以上 4.您的月收入大概为: ①1000元以下 ②1000—1500元 ③1500—2000元 ④2000元以上 5.您平均每月用于文化方面的开支(包括购买书报、看电影、上网、参加培训等支出项目)为:①不足10元 ②10—50元 ③51—100元 ④ 100元以上
填表人所在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您村拥有哪些文化设施(可多选)?
①文化活动室 ②农家书屋 ③阅报栏 ④网络场所 ⑤文化健身广场 2.您平时利用较多的文化设施是(可多选): ①文化活动室 ②农家书屋 ③阅报栏 ④网络场所 ⑤文化健身广场 ⑥其他
3.您村经常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吗?
①经常开展 ②很少开展 ③只在某些节日开展 ④从未开展过 4.您村的群众文化组织有(可多选):
①自乐班 ②锣鼓队 ③合唱团 ④舞蹈队 ⑤书画协会 5.您村农家书屋的开放情况:
①经常开放 ②偶尔开放 ③遇到检查时开放 ④雨天或晚上开放 6.您对农家书屋配备的图书: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⑤没有农家书屋或没有去过
7.您获取书刊的主要途径是: ①农家书屋 ②购买、订阅 ③小孩的课本 ④从他人处借阅 8.您最需要哪些农村读物(可多选): ①农业科技类 ②技能培训类 ③医疗卫生类 ④生活类 ⑤文学艺术类 ⑥政策法规类 ⑦文化教育类 ⑧政治经济类 ⑨少儿类 ⑩综合类
9.您阅读书刊或上网,主要目的是(可多选): ①学习技术 ②娱乐休闲 ③孩子教育 ④学习政策法律等知识 ⑤其他 10.您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主要有(可多选): ①放电影 ②送戏 ③送书 ④科普讲座 ⑤文艺演出 ⑥其他 11.你最感兴趣的文化下乡活动是:
①放电影 ②送戏 ③送书 ④科普讲座 ⑤文艺演出 12.您参加的文化活动一般都是哪些单位组织的:
①街道(乡镇)政府 ②村委会 ③村民自发 ④企业 ⑤其他 13.你会参加乡镇(村里)组织的文化活动吗?
①有活动就会参加 ②经常参加 ③偶尔会参加 ④从来不参加 14.您比较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可多选): ①看电视 ②听广播 ③读书看报 ④上网 ⑤棋牌 ⑥看电影 ⑦节庆时当地开展的欢庆活动 ⑧戏曲、歌舞等文艺演出 ⑨其他(比如卡拉OK、宗教活动)
15.您对文化的需求:①很强烈 ②比较强烈 ③一般 ④没有需要
16.您认为目前自己的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①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能满足 17.您对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18.您村的文化活动是否有特色?①有 ②没有 ③不了解 19.您对您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20.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21.您觉得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最大困难是什么?
①缺乏组织领导 ②缺乏资金 ③农民不齐心 ④不知道如何搞 ⑤其他 22.您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可多选):
①完善文化设施 ②加强农村文化骨干培养 ③经常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④扶持村民自编自演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节目 ⑤其他
衡阳市农村文化调查 篇7
关键词:土地转入农户,流转成本,生产成本,成本结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在整个社会中资源的配置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仍有大量的农户依靠农田来维持生存, 这就为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刘凤雏 (2006) 认为:转入方的成本包括交易费用、土地转让费和承包期内的土地租金, 要提高农村使用权流转的资源配置效率, 就应确定合理的土地流转规模并通过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等降低交易费用。邓大才 (2001) 认为: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是土地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标志, 但是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土地价值和价格上的障碍。对当前土地价值和价格计算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价格核算的工具和影响价格核算的因素。王春能, 李兆能 (2008) 认为:家庭经济利益是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 但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高交易费用, 造成了流转量和流转范围难以扩大。贺振华 (2006) 的分析说明, 农户的长期投资依然少于社会最优, 并且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周期越明显, 农户投资越少。俞海 (2003) 认为:农户之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 容易造成土地土壤的长期肥力减退, 不过对于土壤的短期肥力并无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土地流转后对农户收入和土地本身的影响上, 相应缺乏对流入农户自身成本投入结构的分析。因此, 本文利用南阳师范学院学生在2008年11月对南阳市郊区的4个村农户调查数据, 详细分析土地流入农户的成本结构。之所以选择南阳市调查有两点原因:一是该市是农业大市, 是粮食主要产区;二是该市是人口大市, 劳动力转移比较频繁, 土地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调查中首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我们抽取4个样本村, 通过咨询村委人员了解全村劳动力流动及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根据村委提供的情况, 我们在村内随机选取已经转入土地的农户, 共调查25户, 获得有效样本23户。
1 土地流转的成本分析
首先分析转入农户来的土地流转成本, 主要包括流转费用和生产成本, 其中流转费用即构成了转出农户的相应收益。接下来, 我们从流转费用和生产成本这两方面分析。
1.1 转入户流转成本
转入农户流转费用是在流转土地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 流转费用包括租金、信息费、搜寻成本等。由于农村的流转机制不完善, 农户之间的流转主要发生在本村及亲戚圈内, 所以信息费、搜寻成本等其他费用在流转过程中可以忽略, 即转入农户流转费用是租金, 下面是两个典型案例。
于先生, 年龄:40岁, 初中文化, 家中有5口人, 实际劳动力有2个;原来土地经营规模为2001㎡, 2006年转入土地面积为5336㎡, 土地流转价格三年合计为小麦150㎏/667㎡;通过双方口头商定, 主要从事种植业经营;投入的主要成本为种苗、化肥和农药;自己预计每年的总投入为200元/667㎡;每667㎡每年总收入为700元/667㎡, 于先生对流转土地的经营收益比较满意;目前于先生最关心农产品的价格和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对于流转价格, 于先生认为合理价格是200~250元/667㎡;通过转入土地, 于先生认为家庭经营收入增加了, 并且不用出去打工就能挣到可观的收入。
华女士, 52岁, 初中文化, 家里5口人, 其中3个劳动力, 原有耕地3335㎡, 转入土地2668㎡, 转入价格是小麦100㎏/667㎡;租金规定是通过口头协议。从于先生和华女士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 转入农户的转入成本主要是租金, 租金的规定方式大都是口头协议, 并没有书面合同, 并且执行靠双方的信用进行, 相应产生的机会成本较小。
由表1可以看出, 流转规模除了3户1hm2以上的, 一般都在1334~5336㎡。而流转价格多在100~300元范围内, 落差相对不大。其中有两个样本农户出现0费用, 原因是这两个农户转入的是亲属的土地, 转出农户未收取租金和任何费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户在流转中一般没有明确的价格, 大部分用粮食代替, 换算后每667㎡每年流转价格大约在100~330元之间, 平均价格为192.95元/667㎡ (扣除0价格后计算) 。样本15农户流转成本较其他农户最高的原因是农户转入的土地面积最大, 为1.33hm2, 并且其流转价格为300元, 相对比较高。
1.2 转入农户生产成本
转入农户的生产费用是在流转土地上投入的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化成本、人工成本等。覃美英, 程启智认为:生产性成本是指农地经营中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 主要包括雇工费、种子费、农药费、化肥费用、农膜费用、畜力费用、机械作业费用、排灌费用、燃料动力费、固定资产折旧、农具购置及修理费等。
由表2可以看出, 在农户的成本结构中, 生产成本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流转成本 (租金) 所占比例, 经计算 (除去两户特殊农户, 即生产成本比例为100%) 农户平均生产成本比例为84.48%;大部分农户生产成本比例在70%~90%之间, 其中样本2农户的生产成本比例最高为98.60%, 样本7农户的生产成本比例最低为59.02%;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如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力投入较少, 更多使用机械服务, 包括购买大型农机具, 导致成本增加, 比如收割一亩小麦需要40元, 灌溉电力费用增加, 灌溉用电费用0.5元/度。
从整体来看, 流转成本比例较小, 经计算 (除去流转成本为0的农户) 平均值为15.52%, 除去四户规模较大的农户, 平均流转价格为192.95元/667㎡, 其中最高价格330元/667㎡;这说明了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能够很好的估算流入土地经营的成本和收益, 并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确定流转价格。
在所调查的样本农户中, 经营流转来的土地的方式上跟经营自家原有土地方式基本相同, 主要是种植 (如表3) , 大部分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 有少部分种植棉花、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综合上述, 土地流转的成本与流转面积、流转价格及经营方式有关。流转面积越大, 流转成本就越高;流转价格越高, 流转成本就越高;经营的方式不同, 相应的经营成本也不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养殖业的成本要大于种植业。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 农户对生产成本的关注要大于对粮价的关注, 有96%的农户对生产资料, 尤其是化肥、农药和种子价格的关注, 同时生产成本还包括劳动力成本、机械化成本等。有56%的农户对粮食价格表示关注。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农户对流入土地的生产成本极为关注, 只有土地的经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农户才有积极性对流入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杨燕芳也认为:农业生产成本较高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近几年来, 尽管国家连续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 但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冲销, 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2 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2.1 简要结论
流入土地的经营成本是影响农户流转决策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对土地流入农户的实地调查发现:第一, 在土地流入农户的成本结构中, 流转成本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在总经营成本中平均占17.4%, 其原因是农业经营收益随着生产资料的增加逐渐缩小, 同时流转价格也相对较低, 所以流转成本已经没有压缩空间。第二, 在总成本中, 生产成本所占比例较高, 所以, 农业经营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业服务价格上升, 导致农业投入的增加更进一步压缩了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收益, 降低农户从事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2.2 相关对策建议
2.2.1 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由调查所得的数据及表4可知, 被调查的农户都关注生产资料的价格, 普遍反映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较高。降低价格可降低流转生产成本, 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 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大。尤其是种植业必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致使盈利空间原本甚微的农业增产不增效。
2.2.2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 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 降低人工生产成本。出台土地流转配套制度, 规范土地流转规程, 重视契约管理, 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规范化, 降低流转交易成本。同时, 明晰流转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解除土地流出者“失去土地”的顾虑, 规范流入者土地使用, 使土地流转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的保障和法律条文的支持。
2.2.3 为土地转入农户提供技术和信贷服务。
技术和信贷是农户从事生产经营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通过向土地流入农户提供技术和信贷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长效机制, 促进土地流转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支持, 实现土地流入农户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 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为其规模化经营提供资本支持。通过技术和资金支持, 提高农户的边际收益和规模收益。2.2.4转变土地流入农户的经营方式。通过此次调查, 还发现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较为单一, 绝大部分土地流转后都是用于粮食种植, 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的很少, 因此收入的增加基本上都依靠粮食产量的增加, 并没有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 其中也有少数将土地流转后作为经济作物的生产。从经济效益上讲, 种植经济作物效益较明显, 但调查中发现, 向蔬菜, 果树等方面经营转变的较少, 这说明农民的经济意识还不强, 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开发, 应该通过政策激励其转变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何平:《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思考》, 《安徽农业科学》2003, 31 (1) :47_49.
[2]贺振华:《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一个分析框架》,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刘凤雏:《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改进措施》,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邓大才:《农村家庭承包土地转让的价格研究》, 《改革》2001年第2期.
[5]俞海:《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 《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衡阳市农村文化调查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思考和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82
班级成长的动力与成功,关键在于班级文化建设。本文结合校情,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就增城区派潭镇第二中学(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跟踪调查研究,谈两方面体会。
一、主要成效
古诗句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级文化也具有潜在性和隐形性。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绩。
1.明确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研究,学生对理想前途、人生观、思想道德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意识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要想跳出落后的农村,改变命运,知识是必不可缺的关键要素。所以,短时间内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拼搏进取的氛围,更令人欣慰的是无形中形成了文化的沉积,明确指引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班风。再加上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文体活动,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明确持续地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如鱼得水一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孜孜不倦地吸取新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凝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全天下的班主任都希望自己所带的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是形成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的催化剂。开展与时俱进的文体活动,例如,校园田径运动会、诗歌朗读比赛、镇级文艺会演、校园十大歌手等等,定能让班集体空前团结。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来说,使他们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学会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提高了自信,培养了荣誉感;对整个集体来说,增强了向心力,形成了和谐融洽、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增强集体的责任感,从而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3.减少了辍学生
我们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都是落后农村山区的学生,隔代教育问题普遍存在,因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基础差,产生厌学现象,甚至是退学。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来说,相当于自己憧憬第一个儿童节,空前热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些文体活动,让学生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填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提高了自信,培养了荣誉感。认同学校是乐园,班级是温馨的家,师生情同手足,进而顺其自然地接受知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吃得饱,不至于辍学,最终减少了辍学生。
4.师生情深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所谓“亲其师”,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具体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它是学生能否乐意亲近教师教育的条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使“师道”与“生道”融洽和睦,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睦的生生关系,既拉近了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又树立了班主任的威信,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思考和注意
在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和条件限制,我也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现提出思考和注意的方面。
(一)物质文化方面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物质文化属于硬文化,它是进行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室环境的布置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班级情况,思考和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与众不同的班级特色
特色是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千篇一律,则不能称其为班级文化。要使学生在走进教室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感慨:啊!这就是我们班!与众不同的特色班级!以班级为自豪。使其他人走进教室深切地感受到焕然一新,脱胎换骨。因此,班主任要结合班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制定班级理想、目标、情趣和追求,突出体现农村初中班级文化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并以此收到陶冶和教育的效果。
2.制定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方向比努力重要,因此,班集体制定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一切行动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西撞,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在教室醒目的位置悬挂、张贴简洁理想和目标,让全体学生能够时刻看到,分秒反省,自勉、自律、鞭策和鼓舞。当然,最好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在公平、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制定有可行性的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对于远期目标,一锤定音,锲而不舍地奋斗;对于近期目标,可分阶段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最终实现远期理想。
3.教室环境的布置
教室环境的布置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日常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例如,设置建议箱、互助栏、荣誉区等等。设置建议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就班级文化建设交换意见和建议,在全体师生的监管下 共同交流思想、管理班级。荣誉区,让学生能发挥特长、展现才华、提高自信,丰富班级文化。(2)凸现艺术氛围。教室是学习的场所,必须有能体现农村初中学生特色的艺术氛围。(3)忌铺张、浮华、凌乱。教室环境的布置,讲究和谐简约、雅致整齐、质朴大方,切忌铺张、分散、浮华、庸俗、凌乱,以至于适得其反,使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离心力。
(二)行为文化方面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体现,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千方百计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动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活动,尽快凝成与时俱进、齐心协力、精诚进取的班级精神。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一定要练就“三头六臂”的功夫,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树立威信,这样班级文化才会游刃有余,活灵活现,丰富多彩。
(三)制度文化方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文化建设是否落实与执行,关键在于制度。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统帅,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仅凭班主任的一臂之力在阵前挥刀弄剑、摇旗呐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创设适合班情和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班级制度,为营造民主平等的优良班集体奠定基础。
(四)精神文化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缺乏个性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处在灵魂和核心的地位。
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离开班级精神指导,物质文化建设再出色也是虚有其表,制度文化建设再完美也是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的韩非说过:“不明察,不能烛私”。通过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跟踪调查研究,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在成长与成才、教育与学习等方面起到难以估量的决定作用。为提高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升.苏霍姆林斯基主体参与思想评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李璟.试论课堂环境的影响及优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0(5).
[4]谢华.关于班级文化之育人功能的实践初探[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2).
[5]肖继勇.打造班级特色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6]王俊山.情感支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升的途径与策略[J].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4(10).
[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衡阳市农村文化调查】推荐阅读:
衡阳市建筑垃圾现状及综合利用情况调查06-28
衡阳市土地建设10-23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地理试题、答案07-10
衡阳农业10-16
衡阳高校10-31
衡阳年会场地07-27
衡阳市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方案10-16
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令狐楚,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的意思10-10
湖南衡阳永兴集团现状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