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论文(共6篇)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论文 篇1
湖南省郴州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郴州市六中”)创建于1973年,伴随着多年的风雨历程,六中人一路走来,披荆斩棘,不断壮大,引领着郴州基础教育的发展潮流。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63个教学班,3900余名在校学生。多年来,学校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精湛扎实的教学风格、持续稳定的教学质量享誉湘南大地,成为社会广泛赞誉的基础教育品牌学校。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等3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2013年9月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授予“湖湘名校”称号。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民族的绵延有其生命的密码,正是这种密码形成了传统,形成了文化,也正是这种密码使一个民族有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印迹。一所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那么郴州市六中教育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在打造品牌名校的路径上,六中人又留下了怎样独特的印迹呢?
一、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文化润泽
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无形,但是有力。优美的育人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体现了一个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郴州市六中十分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挥场地优势,在绿化、美化、净化、优化等方面加大投入,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颗心灵都充满阳光。走进郴州市六中,身处闹市却无车马之声劳耳,静谧典雅、树木青葱的校园环境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好场所。综合楼、教学楼、办公楼卓然屹立、错落有致。科学馆、天文台、实验室、电脑室、学科活动室一应俱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拥有12万余册藏书的图书馆、阅览室全天开放,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体育馆为师生提供了体艺活动的专用场地。教学楼、走廊、文化长廊的书法、绘画作品全部为学生作品,所有班级教室布置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创作,虽显稚嫩、朴拙,但是真切、独特,成为校园靓丽的一道风景。
进入21世纪,学校以“现代化、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为办学目标,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早在2007年学校就成为“湖南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校所有教室、办公室和功能室全部与互联网联通,实现了资源共享。2012年学校确立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后,校园网全面升级,教室电子白板系统实现了全覆盖,2013年教师用笔记本、学生用电脑全部更新,2014年数字图书馆、同步录播教室相继建成,学校教学资源库资源已达500G,教师、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建设已达4000余个。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革新,为学生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5年5月,经过省电教馆的层层遴选,学校作为全省唯一的初中学校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教育部在青岛举办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
二、扬帆奋进创特色,凝心聚力育名师
教育质量是学校永恒的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高质量,正所谓“有名师才能成名校”。为此,郴州市六中多措并举,始终致力于师资队伍的锻造提质,走出了一条强师魂、提师能、扶新手、育名师的特色之路,牢固夯实品牌名校的根基。
(1)强师魂,筑师德。建校以来,学校历任领导都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培育出了“爱岗敬业、敢于拼搏、乐于奉献、不甘人后、勇创一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近几年,学校更是立足实际,创新思路,通过广泛开展“名师工程”“双培双带”“教师心灵建设”等系列活动,增强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广大教职工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学校的利益,关心学校的发展,珍惜学校的荣誉,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涌现出了一大批名优教师,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根据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学校先后制定了《郴州市六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郴州市六中加强师德建设若干规定》等,开展师德公开承诺,把师德师风列为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的重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使学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得以传承和发扬。
(2)提师能,育名师。学校不断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把专业培训当做职工最大的福利,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幸福感。学校十分重视对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成立青年教师研究会,实施“123培养计划”(即一年基本规范,二年站稳讲台,三年教有特色),通过组织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如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新老教师结对培训、薄弱教师帮扶培训、班级管理专题培训等,使得一大批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脱颖而出。近几年,随着一批名优老教师的相继退休,学校加快实施“名师工程”,在各学科中推出教学能手,培养学科骨干,实现了“在青年教师中推出样板,在中青年教师中造就骨干,在资深教师中打造品牌”的目标。2009年开始,学校设立了《名师讲坛》,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一批名优教师相继走上讲坛,谈人生、谈经验、谈感悟,使大家觉得可亲可信、可学可用,使郴州市六中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经过不懈努力,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已经蔚然成型,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群体已成规模。
目前,郴州市六中高级教师已达87人,占专任教师的38%,学校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名优教师,获得国家、省、市级综合荣誉的教师已逾68人次。学校领导班子已经连续十四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优秀领导班子”,学校党总支年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8月和11月,学校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小学代表先后参加了湖南省、教育部召开的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经验交流会,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三、聚焦课堂求高效,教育教学结硕果
作为“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示范学校”“郴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优秀市级校本研训示范校”“郴州市初中教学质量管理优胜单位”,郴州市六中始终对课堂教学盯死看牢,聚焦课堂阵地,落实课改理念,探索教学艺术,追求教学实效,既注重常规教学的严谨踏实,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追求教育教学实效,加速了品牌名校的成长步伐。
学校积极推行均衡教育,立足全体,均衡推进,以整体的提升推进质量的提高。学校始终坚持均衡分班,师资均衡搭配,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沐浴教育公平的阳光。学校要求每个班主任、每位科任教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甚至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中等生和后进生,不让一门学科瘸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初一打基础、抓习惯,初二抓两头,防分化,初三抓中间,促提高。在多年的实践中,六中人体会到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并且在均衡中寻找不同突破方向,从而推进各个层次的整体上升,是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
郴州市六中始终把课堂教学看作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牢牢把握,始终聚焦有效教学,狠抓常规管理。学校提出“以生为本,激活课堂”,积极探索“五步教学法”,变“讲堂”为“学堂”,要求“杜绝无效课,减少低效课,推行高效课”,所有的校本研训活动都以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为目标,如重视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追求“快节奏、大容量、轻负担、高效率”,强调知识落实、能力落实;重视在备课、上课、听课、辅导、检测这些常规教学环节上,以学促教,以学评教,步步紧跟,环环相扣。此外,学校还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与弥补,重视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价,重视教学信息的收集与交流,等等。正是因为能将平凡、琐碎、不断重复的常规工作做细致、做完美而且不断创新,学校常规管理才日趋规范化、灵活化和实效化,郴州市六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由此也形成了严谨有序、扎实朴素的务实风格。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几年,学校先后实施完成了省市级科研课题13个,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教研组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研组,学校教师在全国、省、市教学比武中获奖75人次,获奖科目遍及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内的所有常规学科,学校先后荣获“省、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研究一等奖”。在近五年初中毕业会考中,学校一次性合格率均在96%以上,省示范高中上线率达70%以上,省示范性高中录取率达90%以上,学生体育达标率100%。学校连续获评“郴州市初中教学质量管理优胜奖”。
在教学质量一路飙升的同时,郴州市六中的德育以及学科特色教育也捷报频传。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经典诵读特色学校”“郴州市十佳文明学校”“郴州市养成教育示范校”“郴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单位”。2008年至今,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竞赛活动,获奖335人次,学校学生篮球队、足球队在市级运动会上摘金夺银,学校“拾贝文学社”先后被评为“省十佳文学社”“省优秀文学社团”,《拾贝》文学被评为“省优秀社团文学社刊”。
名校是什么?名校应该是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名师乃至教育家的摇篮;名校应该是一代代名师产生集聚效应、展示师表风范的舞台;名校应该是培育全面发展高素质学生的摇篮;名校应该是能够锻炼出一批批开创未来、铸造辉煌的优秀人才的大熔炉……这也许就是名校的特质!正是这代代相承的特质形成了郴州市六中的优良传统,正是这薪火相承的优良传统奠定了郴州市六中的基石,这就是郴州市六中成功的密码,名校就是这样炼成的!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论文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拟人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体会作者清新、细腻、充满灵性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形象、神态描写。教学方法:指导、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人与自然本应是和谐共处的,对于动物的爱护已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观。爱护动物,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今天我们学习《小地主》,看作者张晓枫是怎样对待一只不知名的小鸟的。
探究: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了解作者:张晓枫:当代作家,1969年生于北京,作品曾获得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雏鸟
气喘吁吁 高亢
掰开
侥幸
谨慎
舆论
歧视
精导: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题。
脉胳思路梳理
第一部分(1段)偶遇小地主 : 天真
淘气
任性
第二部分(2-7段)悉心照料“小地主”:喂食,散步 第三部分(8-9段)小地主的离去,“我”期盼重逢
四、小组合作探究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和“小地主”交往的(喂养,身份,麻烦,期望,不辞而别,怀念),找有关的语句?
2.通过上述交往,体现了我和“小地主”的什么情感?(结合有关体现情感的词句回答)
3.课文主题:课文通过叙述“我”救助一只灰喜鹊的经过,表达作者对这只自己悉心照料的小生命的由衷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细读课文,体会文章拟人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幽默。
①文章主要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小地主”的可爱,活泼。读来使人异常亲切,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体会其表达作用。
②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清新、细腻、充满灵性的语言)
提升:
拿起你的笔,你想对“小地主”说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论文 篇3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立达”,就是共赢共创,和谐发展。“立人达人”是“立达教育”的典型特征。在学生层面,“立人教育”重普及,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公民素养与知识能力为核心;“达人教育”重提高,以激发学生能力与天赋为重点。在教师层面,教师将“欲立欲达”作为职业操守,秉持积极负责的态度,用丰富灵活的方法,尊重、理解、关爱,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引领学生成长。教师在达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理想的同时,使自己成为博爱众生、有教无类的“仁师”。
一、“通达教学”———用质量诠释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沈阳市第四十六中学立足课堂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师生学习风格的高效课堂教学架构,确定了“通达教学”三法。“通达教学”三法是“立达教育”办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达课堂”要求的具体措施。
(一)自主+助学
课前,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并进行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作业。课上,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以学定教,助学指导。
教师在课前要深入挖掘教材,倡导“自主研究文本、发现问题———广泛占有材料、感悟提升———集体研讨、回归文本”的教材挖掘模式。教师要精心编制学案,在设计时力求遵循简单、低入、根本、开放的原则。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材料,在此基础上完成学案。预习过程中,小组长要做好调控,认真检查每个同学的学案,确保自学效果。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标地进行课堂学习。
(二)合作+建构
课堂上,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手段,通过高效的组织和引领,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提高个体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教师课前要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并向学生做简要解读,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比如,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完成教学环节;在进行类比学习、同类型的课例时,教师可以“授之以渔”;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或意见有分歧时,教师让学生在能求异、能争议、能共存、能综合的问题上进行小组合作;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时,教师可以开展互教、互学、互助、互检、互评、互测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在进行拓展训练时,教师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分组学习机制的建立,营造了“全员参与、质疑问难、合作分享”的开放空间,提供了“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有效时间,使得教与学的角色、人物、时间等分配更合理,让问题解决更具目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探究+导引
课堂上,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教师的导引,更多地体现在精心选择探究材料、精心确定探究方法和精心控制探究过程上。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和运用“通达教学三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打造学校的助学课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校依托培训学习、强化集体备课、跟踪听课、开展“通达教学”赛课、“助学、建构、导引”示范课、“通达教学”论坛、“通达教学”评价等活动,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树立教学典型,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石,打造通达课堂
学校内涵建设必须依靠一流的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专业基础。学校发展必须要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教师的主体意识外化为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
四十六中学通过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完善培训制度,丰富教研制度,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一)专家引领
学校邀请多位教育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明确提升教育质量的思路、路径和办法。教育专家深入课堂进行听课,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针对性的诊断,有效地改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专家引领给教师注入了新理念、新思路,开阔了教师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给教师教学行为提供了检验和反思的机会。
(二)活动带动
学校依托教师沙龙、名师工作室、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等平台,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带动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学校定期举办各种教研论坛,邀请名师给教师做专题报告,或者进行教学研讨。“结对子”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新教师入校后,学校安排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新老教师直接的对接,提升了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三)创新教研方式
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关联度,组建文综合、理综合、综合实践等校本教研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学校以备课组和教研组为单位,深入开展新课型和有效教学的探索。学校通过典型示范课、巡课、观课、议课、反思互评等,引导师生有效实施“通达教学三法”,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策略。每年学校都组织教师做观摩课,通过教学活动和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基础能力。教学观摩,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四)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教师只有重视教学研究才能打造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四十六中学在打造通达课堂的过程中,重视学校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参与。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的课题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引导教师以教学设计和资源整合为突破口,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形式多样的课题研究培训。扎实有效的课堂研究,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实践中,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题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践中探索改进,在困惑中反思感悟,在研究中分享,在辨析中提高,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三、多渠道构建立达校园
“实施通达教学三法,打造通达课堂”是学校实施立达教育、打造立达校园的重要举措。四十六中学通过全员参与,开展立人德育、通达教学、立美美育、贯达体育、惠达服务工程建设,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构建理想的立达校园。
(一)培养“立人德育”三境,全面提升道德水平
学校的立人德育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仁、礼、信”三方面为支撑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设计和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分年级对学生进行递进式教育。学校还构建了立人德育三境的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星级学生”“星级班级”“星级教师”评比活动发现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全体师生。
(二)锻造“贯达体育”三效,全面提升身体素质
学校围绕“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掌握运动的方法和规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磨砺“立美美育”三能,全面提升审美情趣
“立美美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展示”美的三种能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美育活动等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将自己对美的感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审美创造活动。
(四)推行“惠达服务”,全面完善后勤保障
学校后勤工作要准确定位,彰显高水平服务效能;要精打细算,严格学校财经制度;要开源节流,充分发挥校产功能;要细化责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要合理布局,精心营造学习环境;要防患未然,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为立达教育特色建设服务。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论文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童年絮味》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过程与方法;品味《童年絮味》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童年絮味》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4、概括《生命》中老师所说的道理。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童年絮味》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生活情况。
2、品味《童年絮味》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品味《童年絮味》风趣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童年絮味》作者童年时物质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进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过程: 预学
(一)导入示例
童年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幸福的阶段,在童年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留恋的,我们和童年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的,那我们大家来谈一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令你难忘的事或人。(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她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
(二)《童年絮味》题解
本文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富有情趣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在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度过的充满笑声而又略带辛酸的童年时光,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通过与今天的孩子们对比,引起人们的思考。探究
(三)《童年絮味》导读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都写到了童年的哪些事情。
讨论归纳:
①童年的玩具只有一个;②多姿多彩的大自然;③初学识字自得意;④自编小辫美极了;⑤家教严历成习惯;⑥左邻右舍关系密;⑦乘凉还有小表妹;⑧夏秋冬季我都爱;⑨如今给儿买雨鞋。精导
2、重点难点解读。
(1)作者的童年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物质条件差,那时的孩子们少玩具生活较苦。但他们却同样的热爱生活,追求快乐,以艰苦的环境里照样玩得丰富多彩。他们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从不缺玩伴他们可以享受漫长的暑假,健康成长。而今天的孩子们,物质生活优越,他们有大量的玩具与玩伴,往往被封锁在单元里与电视电脑为伴,或是被各种兴趣班占去了课余时间,这是现在孩子们的痛苦之处。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应该给他们真正减负,把假期和课余时间还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与玩的关系,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2)作者爱劳动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对她今后有何影响?
作者爱劳动的习惯与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作者很小的时候就自己洗衣服,洗自己的碗,还要接受外婆的严格检查,渐成习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时常陶醉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直到长大后,这个好习惯仍伴随着她。
3、综合研讨,探究下列似乎矛盾的现象。
(1)为了贪吃灶糖就公开宣称要嫁给卖糖的老头儿(《拣麦穗》),小小年纪就把自己打扮得像“小妖精”(《童年絮味》),这些小女孩是“不害臊”还是挺可爱?或是二者兼有?为什么?
明确:这两位小女孩当然是挺可爱的。首先,为了贪吃灶糖就决计嫁给卖糖老汉,这在实用性上是很不合算、毫无价值的。但是小女孩对此完全无知。正是这个无知衬托出了心灵的纯洁。这样的未被世俗功利熏染的心灵是可爱可贵的。把自己打扮得成了一个“小妖精”,小女孩的姨妈们看到后差点背过气去,说明在实用性上无可取之处,甚至适得其反。但是小女孩的爱美之心是真诚的,纯洁的,也是幼稚的,她以为自己美极了,她并不知道这个后果。这样,相反的实用效果却反而使人注意到了她的爱美心灵和幼稚可爱的童真。其次,“不知羞”在成人的词典里,在成人的身上是 2 贬词,而在这特定表现儿童心灵的情境里,正是这“不知羞”才显出她们心灵的纯洁和心地的坦然。她们一点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人笑话,这是多么的纯洁无邪!再次,为吃灶糖而公开宣称要嫁给卖糖老汉,从理性讲,绝对是荒唐可笑的。把自己打扮成了“小妖精”,从效果讲也是可笑的。所以,两篇作品中周围的人们均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读者看后想来也是开怀大笑。但这笑声是善意的、宽容的、充分理解对象的,因为这里更多是令人可爱的纯洁、幼稚、天真无邪。如果由此认为这些小女孩是“不知羞”和“挺可爱”兼而有之,那也应属于幽默谐趣的表现效果问题,也就是说,幽默常常把优点和缺点集于一身。换言之,这不是令人讨嫌的“不知羞”,而是令人可爱的“不知羞”。
(2)“我”的乐园——百草园,原本只有一些野草;“我”最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却是一部刻印十分粗拙的本子;类似的描述,《童年絮味》也有,请具体指出。交代这些童年的心爱之物、欢乐之处原本的“简陋”,不会煞风景吗?为什么?
明确:《童年絮味》以那些破布娃娃、破藤桌“舞台”、荒郊野地、防空洞、九曲巷为玩乐对象、场所都属于类似的描述。描述这些童年的心爱之物、欢乐之处的“简陋”,并不会使文章逊色,相反,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审美的重点感——
其一,荒芜的园子、拙劣的印本、破桌荒地,这些都是真实的。在大人们的眼里,这些大约都成不了他们的乐园和爱物。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我”成年后,就买过了一本精致得多的石印本《山海经》,而原先长妈妈送的那本早不知丢到那里去了。但在生活经验很有限、事事感到新鲜好奇、常常把幻想和想像当现实的儿童的心灵世界里,这些荒园陋物却可能成为他们心灵上有着无限趣味的乐园,成为满足他们童心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成为他们童年游戏的大好场所。物不择好坏,事不计真假,要的只是能真正成为他们心灵上的乐园,这正是童趣生活的最真实的特点,这是几乎所有人的童年时代都有过的“过家家”体验。所以,无论是原始素材的实录还是文学创作的编造,描述这些童年心爱之物、欢乐之所的“简陋”,恰恰更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其二,心灵上的乐园却是简陋之物。这一反差,突显了审美的重点不在实用而在情感、情趣。“我”怀念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在乎这里只有一些 3 野草和读书生活的枯燥,而在于有过“我”的童趣童真童心。“我”动情地忆起这部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不在于书本质量如此粗劣,而在于这里寄寓了一个人道关怀的动人故事。“我”的童年引“我”无限眷恋,不是“我”拥有过奢侈的玩具、豪华的游乐场,而是破桌破椅都记录着“我”童年的情趣。
(四)《生命》导读
1、默读《生命》,体会文中老师所说的道理。
2、概括《生命》中老师所说的道理。
明确: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尊贵的生命,生命的实质就是充满着自由的活力,要为他们(它们)自由地、充满活力地活着而高兴,以宽广的胸怀善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3、讨论:借用《生命》中“老师”所领悟出的道理,你是否能欣赏到《童年絮味》所包含的趣味和意义?
《童年絮味》也就是像《生命》中的“老师”一样,以对生命的新的感悟去感受、看待周围的生活,以升华了的理性认识去照看具体的感性生活。《童年絮昧》就像“老师”在足球场上看到的孩子们“找乐子”情景的翻版。《童年絮昧》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更具体一点,就是“老师”最后说的“生命的实质”,也是“老师”在本段文字开头说的“多么自由啊,不肯受压制”,它的趣味就是以童年情趣的形式展现着这充满自由活力的鲜活的生命。文中的“我”及童年伙伴们也是在到处“找乐子”,替洋娃娃整容。捉蝴蝶、捉迷藏、钻防空洞、捧着大词典大声唱读、把自己打扮成“小妖精”、与同学打架、自编自演戏剧、泡海水、过春节、秋游野餐运动会……,所有这些童趣生活就是活着的生命的趣味。
4、写作特色:
(1)语调诙谐,充满童趣。(2)以比鲜明,引人深思。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词句品味·积累”。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永葆童心
教学目标:
(一)结合本单元的阅读体验,由人及己,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进一步认识自我,体验“成长”,展望未来。
(二)通过阅读、写作和交流,由己及人,了解不同的童年生活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进一步理解童年与亲人师长的密切关系。
(三)通过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再“酿”童年生活,记录、珍藏自己的童年,体会语文与自我、与生活的关系。活动准备:
(一)熟知本单元每篇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每篇文章思想内容。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中的人物故事。
(二)比较本单元各篇文章,理清文章主题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人物思想、性格、情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语言风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读后给自己带来的认识、理解、感受。
(三)整理自己的童年趣事,找出能唤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的玩具、照片等物品,再现自己的童年故事。
(四)请学生在课外收集、查找不同时代的反映童年生活的文章,并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比较。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回顾第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比较、讲述相关内容及故事。结合本单元的阅读体验,由人及己,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写作。再现童年难忘时光,表述童真、童趣、童心。交流、感受、分享、欣赏同学作的习作。以小组为单位编缉结集,题目自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的记忆将永远深深留在心里。值得珍惜的不仅仅是那些重大的事件,还有一些看来并不起眼的人物和事情。只要是曾经触动过心灵的,不管看起来多么平淡,只要用天真的眼光去看,就会变得可爱、5 有趣起来。
普希金说:“那些过去了的一切,将成为亲切的怀念。”让我们一唤起记忆,永葆童心。
(二)复述故事
1、由一人复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说的故事和鲁迅的评论的主要内容,其他人则补充遗漏的部分。讨论什么地方可以省略,什么地方不可省略;哪些句子是有趣的,哪些句子是特别有趣的。
2、选择本单元另外一篇故事开展上述表达交流活动。
3、你读过、听过哪些令人难忘的童年故事?向同学们讲述其中的精彩部分。
(三)回眸童年
1、向小组同学讲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尽量与众不同。各组推荐二三位讲得最好的同学,讲给全班同学听。
2、独立或以三五人为一组,采访父母、老师或其他亲友尊长,了解他们的童年,就童年、童心作一次坦诚的情感交流。
(四)童年的我
趣味小制作:“童年纪念卡”。
1、从自己的童年照片中选出几张最有特点的。
2、在照片旁边空白处配上“题名”和“题词”,如“这就是我”“在金色的梦中”“看,是个当将军的料”,“快长大吧,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你”等。(题名越别致越好。题词要与照片内容相关,尽可能简练、生动、有个性。纪念卡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换欣赏,然后在班级展示。)第二课时
(一)把你或同学讲的故事,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比如,儿时的乐园、快乐的游戏、心爱的玩具,或者值得回忆的读书生活、听故事的经历。在故事里,可以有童年的欢乐,也可以有烦恼,哪怕是梦幻也行。要求: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②字体工整,卷面整洁。③必须是自己真情的流露,要展示自己童年的稚气、顽皮和率真。
(二)交流、感受、分享、欣赏同学们的习作。
1、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两人在班内朗读交流。
2、班内交流、评价。
3、小结。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论文 篇5
自办学34年以来,学校在湖南省内学生“三独”比赛中获一等奖31个、二等奖32个。近8年来,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九大音乐学院的学生共176人。
如今岳阳市七中已成为一所较有成绩的音乐艺术特色学校,其艺术之花为何常开不败?
一、理念为先,艺术教育引方向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坚持音乐艺术特色办学,引领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岳阳市七中人懂得:“教育的成功就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校作为一所城区普通高中,大多数学生以低于市内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00分左右的文化成绩进入,生源文化基础薄弱,教学难度大,教学成就小。单一的文化升学率、文化平均分为指挥棒的评价机制,使得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难以享有文化学习上的成功,更加难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发展的希望,其大多数学生将成为高考的“陪考生”,高中的“陪读生”,教师也难以收获教育成功的喜悦。发展音乐艺术特色教育,包容了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学习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成绩上。发展音乐艺术特长,让学生体验到了艺术学习的成功与自我价值感,让教师获得了职业的尊严感和成就感,更为避免“千校一面,万教一法”,为避免学校同质化办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学校提出“让每一位学生享有音乐艺术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艺术学习的成功”。自1998年来,一直坚持音乐艺术教育。《岳阳日报》先后5次报道学校音乐特色教育。
二、模式为范,开拓视野重管理
2016年1月,学校《音乐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教研成果获岳阳市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音乐艺术生140人参加湖南省专业联考,合格率为100%。主专业80分以上者52人。2016年高考二本以上录取91人,二本以上录取率达71%。
教育是让师生享受幸福的事业,学校是让师生收获幸福的场所。艺术教育可以养就艺术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一批有艺术兴趣与天赋的学生在一块艺术的园地中争奇斗艳,让艺术的真、善、美渗透于校园的“神经末梢”,感受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喜悦,弘扬艺术元素是岳阳市七中教育坚守者们回味无穷的幸福美酒。
岳阳市七中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序列化的音乐艺术课程设置。一是学科课程制度化,艺术生的文化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为5∶1。二是校本课程规范化,学校组织编写了《器乐基础教学》《声乐学习基础》《艺术高中乐理基础教程》《影视表演入门》4本校本教材,其中《艺术高中乐理基础教程》被评为岳阳市优秀校本教材。三是活动课程常规化,每周二、周四第八节课为全校活动时间,在校大力普及了音乐艺术教育,做到了开设项目多样化,训练内容序列化,辅导工作常规化。四是教学模式个性化,音乐艺术生主专业教学实行“一对一”,副专业教学实行“一对三”教学模式,乐理、视唱教学分A、B两个层次进行小班制教学。在专业艺术教学中,“言教”为主变为“身教”为主。五是专业生管理班级化,全校高一至高三共12个音乐艺术班,学校单独成立了艺教处,对专业进行分片管理。音乐艺术实行了专业教学、培训管理集中化。
三、学生为本,尊重个性助发展
2015年8月9日,中国首届竹笛艺术展演在岳阳市举行,会后37名音乐专家与教授到学校进行了座谈访问,九大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对岳阳市七中音乐艺术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与意见,并纷纷题词。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张辉为学校艺术教育题词“岳阳楼下艺术之花,洞庭湖畔枝繁叶茂,祝岳阳市七中音乐学校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从教育的产生、学校的诞生那天起,特色就与学校紧密结合了。雅典学校重文化学习,斯巴达学校重军事锻炼,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校无不洋溢着独特的魅力。近现代杜威的芝加哥的实验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帕雷斯学校,陶行知的晓庄学校,其特色十分鲜明。
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教育,也是艺术素养的培养。学校艺术教育不能仅搞“精英”教育,而要进行“大众”教育。学校针对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推动音乐艺术教育,实现肓人环境的全覆盖。
学校“普、特”并举,全校共有学生1800多人,现有音乐专业生班12个,音乐艺术生502人,开设了声乐、器乐、舞蹈、播音主持、影视表演、模特六大门类,共22个小专业。坚持“让音乐走进学生,让音乐伴随成长。”注重以艺术活动来推动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学校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选择,充分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组建了90人的合唱团,60人的管乐团,50人的民乐团,60人的舞蹈团。成立了学生话剧社,现代流行音乐社,键盘乐社,打击乐社等5个社团。在初中开展了音乐特长兴趣培养活动,每周一第八节课开展活动。
四、教师为烛,照亮学生育人才
2011年,岳阳市七中刘芳老师在香港参加“纪念李斯特诞生100周年国际钢琴比赛”中斩获铜奖。自2011年至2015年,学校先后有青年教师张玉婷、文旭霞、段超在湖南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及音乐录像课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陶婷婷、黄海丹、邹蔚老师在岳阳市“金鹗杯”音乐科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才能办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岳阳市七中现有51名专任音乐教师,其中临聘教师13人,大学客座教授5名。学校通过引进、聘请、转型等途径合理配备专业教师,以弥补专业师资结构的不足。学校大力开展音乐教师的学习培训与提高研究,以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培训原则,以赛代训的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年选送2名优秀教师到武汉音乐学院继续学习。美国著名钢琴家胡逸梅、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史密斯先生、中国著名小提琴家杜俊良、武汉音乐学院秦丹教授等先后来校讲学。“青蓝工程”促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名师工程”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发展动力。现在,学校音乐教师担任市级管弦乐、民乐协会会长2人,副会长3人,担任省级协会副会长1人,理事3人,20人曾先后担任省级、国家级考级评委。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论文 篇6
工作二十四年, 李辉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 现在她是八十三个孩子的班主任与语文教师, 除此外, 她还是学校教研室主任与基地校办公室主任、中英校际连线项目主持人, 平时的社会兼职还有国培指导专家、省远程研修指导老师、岳阳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校主持人。这些工作既费心又费力, 每天她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紧张地忙碌着, 但她很少抱怨, 每天快乐地工作着。这是因为, 她深深地爱着这个职业, 每天想到只要可以登讲台上课, 就像看到蓝天中一群鸽哨飞过;再则, 她也十分适合这个职业, 因为她有着超乎常人的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悉数转化为学生知识的欲望, 即“好为人师”。如果印制个人名片, 李老师说她只写这样一句话:“李辉———心情老师”, 做事用心, 做人用情。
作为一线的老师, 李辉老师做到了“三突出”:突出特色课堂、突出个性发展、突出骨干带头。那么她是如何在平凡岗位上做到“三突出”的呢?
一、博闻强记, 厚积薄发
读书是李老师的一贯爱好。1985年, 十三岁的她以岳阳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岳阳师范学校, 十七岁未满就加入教师行列, 李老师深知自己专业知识不够深厚, 所以博闻强记式的读书便成为了她每日必修功课。她确立了“三年磨一剑”的目标:一是通读初高中的语文教材, 每年做湖南、广东两地的高考试题, 五年内获得了双本科学历;二是在教学实践磨炼自己, 多听同行的课, 积极参与各类竞赛课与观摩课;三是学习教育理论, 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 形成思想, 付诸文字。
学习的过程就是为自己充电的过程。李老师常说, 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正所谓生活处处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 所以她经常性地读书看报, 或通过参观访问、听课研讨来为自己充电, 从书中学, 生活中学, 大处学, 细节中学。不知多少个夜晚, 她秉烛苦读, 以书为友, 以写为乐, 从雪莱、拜伦的足迹到但丁奇妙的神曲世界, 再到浮士德不懈的追求, 从备课资料到教学艺术到理论思潮, 书籍不但使她“腹有诗书气质华”, 更丰厚了她的教学底气, 课堂上她厚积博发挥洒自如, 堪为一绝!
二、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
李辉老师为了追求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语文教育中的最佳体现, 在教学中她坚持以下六条原则: (1) 主体原则, 也就是“我要学”, 而不是“要我学”原则; (2) 实践原则, 即“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3) 开放性原则, 要“开窗放入大江来”, 即立足课内抓落实, 勾联课外求拓展; (4) 整体原则, 即“七宝楼台拆不得”, 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育人效果和完善性; (5) 积淀原则, 注重积累, 渗透和沉淀, 也就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6) 以人为本原则, 注重人文教育, 人性陶治, 人格培养, 人情渗造。
上每一节课之前李老师都告诫自己:请记住每堂课都是唯一的。上记叙文, 她要求自己就像动人的艺术家, 上说明文就像严谨的科学家;上议论文就像雄辩的政治家, 她以享受的心态对待教学, 心灵充满着明媚的阳光, 回响着和谐的音乐, 体验着诗意的灵感。还记得2002年在湖南省美育研讨会上李老师授出多媒体观摩课《社戏》, 一节课下来停电三次, 与会几百人大多是省重点中学的领导与一些知名专家!刚下课, 就有一名中年男子向李老师走来, 向她说:“上课上得好的我看到过很多, 但像你这样出现这么多意外还能发挥如此出色的还是第一个!”那位中年男子告诉李老师, 他是XX中学 (长沙四大名校之一) 管教学兼人事的XX校长, 感动于李老师课堂教学的激情智慧、思维张力、师生互动等个性化教学, 问李老师愿不愿意到XX中学教书, 李老师说:不是我不愿意, 而是我不能, 因为是岳阳市二中培养了我, 让我在岳阳教育这块土地上发亮!
李辉老师还经常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 有一次半小时不到写了一篇名为《长大》的话题作文, 写完后当场还热情洋溢地给学生吟诵了一遍, 引来学生阵阵掌声和赞叹声。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中国青年》与《读者》上。直到现在李老师的学生还在二中贴吧里谈论他的老师仅用30分钟就写成一篇佳文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学生们说, 老师教学工夫好, 就是一片树叶在她手中能变成“屠龙刀”、一根草也能变成“倚天剑”。她所带各届班级的学生语文中考成绩都排名市直前列, 最高分均为她的学生, 还有一名学生中考语文打了满分。
李老师常说:课堂是充满智慧挑战的地方, 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 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
三走进心灵, 润物无声
李辉同志参加工作以来, 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24年的班主任生涯, 她坚持“教孩子三年, 为孩子想三十年, 为国家想三百年”的育人理念。每天必做“三个一”:花一秒钟使自己微笑, 花一分钟感谢周围的人, 花一小时与学生交流。人称“心情老师”:做事用心, 做人用情。
班主任工作中, 她注重“八项注意”:注意调动班主任自身与科任老师的积极性, 注意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注意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注意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注意做好五项日常工作, 注意班风的发展趋向, 注意恰当地处理各类问题;注意培养师生良好的习惯。
李辉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人格的教育, 她深深懂得理解爱护学生, 远比你教给他知识更为重要, 她认为不但要爱学生而且要有爱的能力。在和学生一起的日子里, 她试着去琢磨电子游戏的魔力, 试着去欣赏港台歌星让人着迷的歌声, 试着去解读武侠小说带给人的追魂夺命的功力, 也试着去玩味卡通画册教人痴迷的原因……她认定教师要有“乌托邦”精神, 须有“精神导师”的勇气。24年过去了, 教育对于她都是顺乎天性, 发诸真情, 努力铺垫学生的精神底子。大家都知道“不计辛勤一砚寒, 种花容易树人难”, 想要用自己真诚的爱去打动孩子, 得到心灵的触动, 那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我们当老师的每天都要处理问题, 处理问题时, 能否将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放在第一位也体现了我们为人师者爱的技巧与品质。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 她都会想:如果我是他, 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处理;如果他是我的孩子, 我会怎样教育他?
李老师认为“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这既是教育的真谛, 更是她自勉的箴言。
四、始不垂翅, 终能奋翼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 往往自己的不幸福, 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李老师说, 培养学生爱学习、勤锻炼、诚实、感恩、做事有条理, 生活有目标等良好习惯, 就会让学生以后的人生插上腾飞的翅膀。请大家看看她任教班级的孩子每日必做的八件事:
(1) 每天早晨一起床大声的喊出自己的目标;比如说:我要上清华、我要考哈佛。
(2) 每天回家向父母满含深情地说声“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
(3) 每天花一分钟跟自己演讲, 大声地, 高高兴兴地畅所欲言。
(4) 每天坚持15分钟锻炼。
(5) 每天最少做1分钟家务, 如饭前摆放碗筷、扫地等。
(6) 每天听十分钟轻音乐。
(7) 每天放晚学大声地说:我爱老师, 我爱二中!
(8) 每天睡前想想今天我有什么收获。
在教育教学领域, 李老师开创了许多个学校“第一”:第一个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切实施行“十个一”;第一个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第一个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背诵名文佳作60篇;第一个使用多媒体教学并创建多媒体教室;第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量化评价;第一个在班级管理中融合国学精髓;第一个教会并要求全班同学打太极;第一个带领学生每周定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等等。有一句话说得好:“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 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用学习塑造自己, 进行反思性研究,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优”是李老师认为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佳途径。
她坚持让学生晨练、午睡、傍晚跑步, 定时喝牛奶, 事实证明:有了素质的优化, 分数和成绩乃是情理之中、水到渠成的事。就拿上届毕业的XX班来说吧, 与学校第二名班级比较, 十科总分高出六十八分, 连体育成绩都高出五分之多!居市直学校第一名。李老师常说, 如果让爱学习成为漱口刷牙一样平常而习惯的事, 又有什么学不好的知识呢?
作为教研室主任的李辉老师始终坚持“科研先导”“理论先行”, 坚持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改实践。无论是在学校的教学岗位上还是在管理岗位上, 她都力求使自己成为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期间, 她最大的体会就是: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提升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境界。在教科研道路上, 她努力使自己做到“三勤”。
⒈“勤学习”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
平时, 她养成了爱买书、爱看书的好习惯。看名家的教育教学著作或论文, 就如同在与他们对话, 在汲取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的营养。除了认真拜读名家的著作外, 还经常上网搜索名家教育博客阅读。几年来, 她记载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教学心得。通过近几年对教学书刊的广泛的学习和领悟, 为自己教学科研打下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底子。在工作中她能理论联系实际, 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和谐创新中稳步提用教育科研的先进理念武装自己, 深入一线大量听课, 在不断地听课、评课、上课、导课的过程中自己有了飞跃的提高, 并与教师们共同成长起来。
⒉“勤探索”是促进教师提高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 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作为教研室主任主任, 更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者。在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研究中, 她不仅积极参与, 还在其中担任组长、报告撰写人, 在实践中, 她学会了不断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 把科研与实际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使自己的教学形成了特色, 在教育研领域里取得了点滴成果。自2004年以来, 作为课题组成员, 先后参加了全国“十五”重点规划课题《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造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拓展美育渠道,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实践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以写促读, 构建读写结合教学体系》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市级课题的研究, 现为国家“十二五”课题《构建“15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与省规划办课题《创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的实践与研究》的主持与主研人员。在课题研究中李老师能做到深入一线, 亲自研究总结, 使自己在研究中成为名师, 所任学科教学质量也稳居市直前列, 她个人也获得了各类课题的优秀实验教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李老师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 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 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 学校特色建设为突破口”, 进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参与并配合教学校长开展各类校本教科研活动, 与教师共同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她将课题研究作为“抓手”, 作为“载体”, 参与并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组织全校教师开展网联培训学习活动。在组织学习, 开展各项活动中, 教师不断转变了观念, 由“要我科研”到“我要科研”, 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各级骨干教师不断成为科研型教师, 学校也成为了市校本教研先进校, 市科研先进校。主研省级课题“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拓展美育渠道,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在湖南省教育科学课题中获二等奖;主研的市级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实践研究”荣获岳阳市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成果评比一等奖。
⒊“勤总结”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交流平台
近几年,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而不断地深化, 她关注的视角更为广泛。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仅2012年她就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她撰写的论文《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与教育结缘, 我终身幸福》《浅谈散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发表在国际中文核心期刊《教育教学参考》;论文《筑巢引凤放水养鱼和谐聚才———浅谈教师队伍的人才培养与建设》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现代教育发展》;撰写的论文《试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及《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之我见》在《新课程学习》中发表;《古文教学课堂形式探微》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班主任工作的“八项注意”》发表在《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汇编》一书中;《长大》及《学案教学初探》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一书中发表;《〈社戏〉教学设想》发表于省骨干教师培训学校《师魂》刊物;《教学管理新视角———特色校本教研伴我成长》发表在岳阳市教学工作会议《教育教学案例集》一书中;多次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 分获全国一等奖、省一等奖、市特等多项殊荣。其中《狼》一课的授出被制成录像全省发行。
五、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李辉老师视教育为毕生的追求, 她高雅的道德情操, 深厚的理论素养, 扎实的专业基础, 出色的教育教学艺术, 使得她教育教学效果显著, 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研工作者,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十佳教改新星”湖南省骨干教师, 2011年入选首批“湖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库专家 (该年岳阳市语文学科入选人员仅一人) ;教育部师范司基础教育新课程国家级骨干教师, 岳阳市优秀教师、岳阳市“创新十佳标兵”、市“十佳”班主任、岳阳市第六届党代表、市第六届妇女代表。自参加工作以来, 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 所带各届班级中考成绩各项评估均为市直学校前列, 社会反响极佳。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论文】推荐阅读:
湖南新化县第七中学08-21
湖南益阳08-17
湖南省衡阳市中考地理试题、答案07-10
2024年湖南益阳中考真题语文10-10
湖南省长沙初中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13课 我们的“议案”导学案05-14
第32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师评选申报书09-10
湖南路商业街论文06-23
湖南高考专科第一批投档分数线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