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说课稿

2024-08-24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说课稿(共10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说课稿 篇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说课稿【精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说课稿【精选】,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家喻户晓的名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真挚感人,一直打动着几代读者的心,影响深远。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是想通过此文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与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情感。《背影》在本单元和本学期中占有重要地位。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抒情,即文中父亲爬过月台的艰难动作,背影情景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涵的父子深情,由此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难点:(1)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应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同时,也让他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2)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总体语文基础尚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语文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毕竟是初中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成年人而且是知识分子的情感,很难真正领会。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

掌握重要的字、词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品细腻、朴实的描写所蕴涵的深情。

(2)学会用行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3)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熏陶。

(2)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感受父母的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启人心志的导语和结束语,使学生感悟作品平淡的文字中蕴涵的深深的父子之情,并使他们产生共鸣。

(3)采用导读法、启发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思中,完成教学目标。

2、学法指导:

(1)使用圈点和批注的方法。

(2)研讨法:分小组讨论,发扬团队精神,思考、讨论、挖掘和感悟作品中的那份亲情。

3、教学手段:采用播放录音,投影等多种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中国有句老话叫“严父慈母”,仿佛做父亲的一定是非常的严厉,其实,我总觉得,在生活中,慈父是很多很多的,平时你们感受到父亲对你的爱了吗?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都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

(满怀深情地讲述在我的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我的教育、关爱和影响。展示一组关于父亲的画面,任选角度,说说它们的感人之处。)今天,我们要学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典范之作。

设计意图:

以“情”为切入口,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1)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2)领会关键词句,体会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划出文中最感人的句子,大致把握本文的内容,小组简单交流,明确本文的大意。

(三)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1、问题:

(1)“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这些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有什么作用?

(2)划出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过程中往返情景的语句。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中写了几处背影?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处背影?

(4)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写背影?

设计意图:设计的目的.是以问促读,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如(1)朱自清为什么不自己去买橘子?(2)文中父亲的形象“细心”、“体贴”,怎么不像父亲却像个母亲?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学生的思维激烈碰撞,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得以提升。

3、“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片断好象电影特写镜头,而且,又是个极煽情的镜头。请学生表演“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片断,揣摩“蹒跚”、“探身”、“爬”、“攀”、“缩”、“微倾”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一步体会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自主体验,理解父亲的背影是沉重的背影,是艰难努力的背影,进一步理解父亲的那颗爱子之心。

4、全班齐读“望父买橘”部分,进一步体味这种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

要求:声音低沉,节奏舒缓,语速较慢但略有变化。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说课稿 篇2

你们好!下面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峡》。首先分析教材。

一、说教材

1、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

《初中语文大纲》在古文阅读上要求诵读诗词,积累、感悟和运用。我把课文结合单元来分析,甚至置于整个初中古文学习的阶段来分析。宏观看,本单元都是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更是开启山水游记的先河,借山水抒性灵,对后一代的柳宗元影响颇深。由此可知酷爱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为以后学习山水游记打下基础,具连贯性。微观看,本文不单写景优美,且语言明易,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改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纲要》指出:“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背默课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落实双基目标。)

能力目标:

1、重视朗读训练,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叶圣陶语“非读无义训练语感,非读无义激发美感”)

2、学习写景方法,体会语言精妙之处;

3、结合作者情况,体会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鉴赏力。(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渔”如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给学生写景方法,抓事物特点进行刻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据这一依据我定以下重、难点,但初中生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

重点:抓精彩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特点。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摘抄,感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初二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或许在感悟语言优美上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

(一)、总体设计及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力,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我的教法总体设计:导读—感悟—设疑—解疑。

(二)、教学方法及培养的能力

1、导读,用朗读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指导学生每次读书的侧重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2、感悟,指用圈点批注法体会语言内涵。(现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对身边事物缺乏敏感,学生则表现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进;因此,我着重培养学生感悟,发掘思考的创造力和深度,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能力。)

3、讨论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集中热点问题,并解疑。培养学生怀疑精神。

(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利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收集有关课文的资料。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发展思维力,加深了对课文理解。

四、说学法

新课改中,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己翻译。经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感悟语言,并摘抄优美语言,我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质疑。

学习方法是:

1、诵读训练法:落实双基目标

2、合作探究法:落实重点

3、设疑法:突破难点

4、创设情景法提高写作能力

5、练习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信息技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网页的美化,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网页的美化是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主要讲了网页美化的一些常用方法。它是前面学习设计网站首页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更深入地学习网页设计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网页美化的常用方法,理解美化网页对提高网站质量的作用。2.学会在网页中设置背景,音乐,Flash动画和滚动字幕。3.提高审美意识,善于发现美,美化生活从自身做起。

其中,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设置网页和表格背景,插入背景音乐,Flash动画和滚动字幕。

教学难点是:插入背景音乐和滚动字幕。

二: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制定的目标和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采用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情境导入,谈话启发,示范演示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学法指导方面作了以下设计: 1: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两张内容相同的网页:一张是经过美化的网页,另外一张一点也没做修饰。预览一下让学生看看效果,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一张网页的视觉效果比较好。并且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不想制作一张这样的网页呢?

从而引出本节的课题:网页的美化。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试着自己上机练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本节教材中比较容易的一些知识点,可能为:设置网页和表格的背景,插入Flash动画。

学生自学过程中感觉疑惑或者困难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标注出来。

本环节,学生通过自学,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合作交流

解决疑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小组内交流讨论上一环节中自己感觉困难或者疑惑的知识点。可能为:插入背景音乐;插入滚动字幕。

以插入背景音乐为例,小组内的一名学生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在网页的空白处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网页属性”,打开“网页属性”对话框,在“常规”这一选项中找到背景音乐对应的“浏览”,找到该背景音乐的位置,最后点击“确定”按钮完成操作。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会适时点拨一下。比如,为什么某一首音乐在设置时找不到它的位置?那是因为只有某些特定格式的音频才可以作为背景音乐。最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件作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示范演示 归纳总结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各小组代表上台演示自己小组的作品,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对其进行点评,最后评出比较优秀的作品。我会对制作出优秀作品的小组成员提出表扬,对其他小组成员进行鼓励。

最后我会对学生容易忽略或者出错的地方予以强调,补充和完善。比如,插入背景音乐之后背景音乐为什么不播放?插入滚动字幕之后它为什么不会滚动?因为现在只是在网页的设计界面,预览时才可以出来设计的效果。

本环节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的效益达到最佳。

以上只是我对本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根据具体的学情,做适当调整。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2、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三、说学法:

要求学生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

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习课文——导问法

(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样道出这种“爱”的? A、朗读课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B、可能出现的情况:回答零散

C、教师归纳整理:主要通过和其他城市比较,表达对北平的爱 比较结论:

①北平“热闹”,但北平“动中有静”

② 北平布置更为匀调,人为中有“自然风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贴近自然

(4)作者没有涉及到“爱”,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处处体会到这无处不在的“爱”,这种从细微处着眼来体物抒情的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 以小见大。

(5)小结全文: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4、创新思维训练

(1)研读课文,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当堂训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导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乡水,美不美家乡人”,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人儿虽不能说是“十足的游子”,但却也是难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们在此的许多同学内心同样也深埋着一颗“爱家”、“爱家乡”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在清晨当我们疾步于雾霭之中时被摧醒,也或许在傍晚当我们漫步于落叶之下时被惊动。那么,今天,请大家就借此大好机会尽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惦念吧!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说课稿 篇5

说课人:九江小学

何细庆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内容是《七律 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 长征》是第一篇。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六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全诗,交流收获,理解诗意;第二课时品读诗句,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二、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三、说过程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1.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上面说道,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长征中的故事,在学生说出几个故事之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长征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现长征的课文。它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引导学生读诗,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对七言律诗特点的了解,同时提出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2.细读诗歌,理解意思。通读全诗之后,请学生结合注释,尝试说说诗歌大意。在这里重点理解“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例如,在理解难点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利用图片、板画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雄伟。接着出示练习题“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前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后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通过小练习,体会比喻的精妙,想象的奇特,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难”以及红军战士 “不怕难”的乐观精神。

3.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体会诗歌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体会:一是,假设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把心放在情境中,设身处地去联想,自己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对待的?二是抓住“暖”“寒”等关键词句进行体会。三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我首先播放歌曲《长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红军在长征中遇到不仅是自然环境之难,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之难,更有党中央内部分裂之难,真是难上加难!“而不怕远征难”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我讲解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一个“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寒”字所包含的种种感情。此处教师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而且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在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后,我及时出示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引导学生课外诵读,将语文学习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方面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最后谈谈板书,“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说课稿 篇6

2、《芦花荡》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八年级开始,教材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本文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烘托法:本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

2、朗读感悟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

本节课采用的学法是:

1、自主学习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

2、勾画圈点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展示白洋淀的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导入: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边概括: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象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3、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合作探究: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小结。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4、延伸迁移,拓展训练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四、说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这优美深情的音乐想必已带我们进入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红军长征》。我将从教材简析、教材目标定位、教法简介、教学程序、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兴起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所体现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教学目标定位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二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历史的能力,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乐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针对上述学生情况,根据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课文小字和插图的识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与识图能力。

(2)学习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召开“长征”主题班会和故事会等活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协作意识。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历史分析能力。(4)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歌曲诗词如《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大胆思考,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历史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吸取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通过学习更多的长征史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牢记振兴中华的重任,自觉地学习长征精神,以此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努力成才。

4、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不仅是中国gcd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而且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它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它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要让学生明白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从而坚定学生对党的向往和拥护党的领导。因此把它定为重点讲解。突破策略:

演示遵义红楼加深学生印象。指导学生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引入,比较讨论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重点问题。

难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期濒临绝境的原因,由于初二学生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这个难点并利用排比概括法来巩固认识。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可用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来概括。

二、教法简介

1、情景再现法。用情景再现法不仅可以利用直观的素材冲击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真实的再现红军长征的经过,从而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实质。

2、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学习法。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身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本课有丰富的插图,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通过观察学习,让学生主动的应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如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发现它们的特点及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深刻理解教材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六步:

1、课前热身

把班级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若干人,以组为单位,收集资料。撰写长征小故事并在组内交流,推举代表准备在课上演讲。

2、走近历史

利用情境导入:边播放视频剪辑《长征》片头,教师有感情朗读《七律•长征》,提问设计这首诗提到了那些地方是红军长征经历过的,红军长征还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3、新课教学

[pages_luzhuba]

(一)长征的开始: 红军五次反围剿示意图 次 数 时 间 双方力量

对 比 红军领导人 运 用 策 略 结 果 第1、2、3次 1930年10月-1931年7月 毛泽东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突破、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红军 胜利

第4次 1932年底-1933年春 周恩来、朱 德 同 上 红军胜利 第5次 1933年秋 :100万

红军:10万 博古等 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红军失利

提出问题: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① 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 ② 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 ③ 我们从前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不同结果,来分析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综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红军长征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讲是敌强我弱,主观上是由于”左”倾错误领导,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是一次危险的撤退,撤退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力量。那么红军长征开始于哪一年 展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1)指导学生观察,找到瑞金、乌江、湘江等位置,了解军队设下的四道封锁线的位置。

(2)指出博古等人军事指挥错误的表现及其危害。(3)充分肯定毛泽东主张红军停止去湘西,挺进贵州的意义。

(4)理清长征初期的路线。

教师指出:红军在占领遵义后,得到暂时的休整,但此时已损失惨重,只剩下三万人马,且未能完全摆脱的围追堵截。中国革命形势依然危急,直到遵义会议的召开。

(二).遵义会议

教师展示遵义会议的会址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掌握:(1)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会后分工(2)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3)向学生讲解遵义会议会址的有关情况及其现实纪念意义。

(4)找到遵义这个地名,重点记忆。

引导:要想知道遵义会议的意义,我们看看遵义会议后 红军长征的表现就知道了。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结合观察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翻越雪山》图和《红军走过的草地图》,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2)指导学生依图讲述历史故事,描述红军将士的光辉战斗历程,联想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4)齐读《七律•长征》,激发气氛。

4、探究交流

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

5、小结

结合板书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6、课题延伸

活动。模拟新闻发布内容,就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向红军领导三人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提问,并模拟时事评论员加以评论。

五、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说课稿 篇8

1、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

2、理清作者思路和文章线索。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引出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社戏》、《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风筝》→选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引出学习内容《藤野先生》。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文章写于1926年10月12日,回忆了作者1902—19留学日本的生活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残酷的现实却使作者一改初衷,弃医从文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既会感受到作者对恩师的真挚怀念,也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真正原因。

背景简介:

鲁迅留学日本经历:19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19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198月,从日本回国。

二、检查预习并学习新课。

(一)读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驿站(yì)教诲(huì)系住(jì)芦荟(huì)瞥见(piē)

畸形(jī)匿名(nì)诘责(jié)绯红(fēi)不逊(xùn)

杳无消息(yǎo)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

(二)解释下列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

(三)思考题:

1、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哪里?

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3):见藤野前,在东京。

第二部分(4~35):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

第三部分(36~38):对藤野的怀念。

◎本文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过渡: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作者回忆的是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歌颂的是藤野先生,可开头部分那么多篇幅却没有写藤野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

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这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②写途径日暮里和水户则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③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④写“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⑤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为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关系。

◎课堂小结:为了救国救民,作者怀着很美满的梦,东渡日本,“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可以去做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是,来到日本后,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让他失望了。失望中,他苦苦寻找,又一次选择到仙台学习医学。在仙台,鲁迅认识了这位给他留下了难忘回忆的恩师--藤野先生。

八年级上册历史鸦片战争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该单元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展开,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主题,主要叙述了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阐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况,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学习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二)、课标要求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性与激励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近代时期中、英基本国情,虎门销烟的过程及鸦片战争经过;认识鸦片贸易的原因及危害;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利用——知识储备中心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构建平台,活动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识图、阅读、分析、思考、表达、归纳、比较等多元智能,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

2、了解民族英雄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体会“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结合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确定依据: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结合社会现实来看,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揭开了不平等条约签定的序幕,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粗象的历史术语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存在障碍,结合以往教学实际来看,很多学生对此理解不准确或不全面。

二、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学校,大多学生均为空巢学生,整体来讲学习习惯较差,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是很强,获取知识的渠道较为狭窄,又因本课所学内容涉及到世界近代史——英国工业革命,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教学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教法分析 根据上述学情及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这一模式。依据学生心理特征,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本课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创建学习的平台。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不同观点争鸣,从中提升学生的理性;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高效的自学能力。

(三)、学法分析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取“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前一天安排学生预习,学生分组完成了解林则徐的故事,认识鸦片的危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预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部分知识;课中引导学生集中进行探讨,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本课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二)、新课教学

导入(课件展示: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使用)

教师深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才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今天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回想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历史进程中,我们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同学们知道的都有哪些?当历史演进到清朝时,当时的政府在对外交往中推行了什么政策?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那么,逐渐落后的中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我们今天来学习这节课:鸦片战争。

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特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我为本课的教学构建了三大平台——筑基平台、能力提升平台、情感升华平台。第一篇章:筑基平台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夯实基础 教材对于鸦片贸易的背景,只有非常简洁的一段,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惑,而这恰恰又是鸦片战争爆发及失败原因理解的基础,为了让后续的教学能顺利进行,此篇章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

一、看一看、想一想。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浏览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

1、认识世界近代史况与同期中国国情,完成中英国情对比分析表。

2、理解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归纳鸦片贸易的危害。

3、了解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

二、说一说。教师出示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对着鸦片战争形势图,简述鸦片战争经过,认知民族英雄的感人壮举。第二篇章:能力提升平台 ——理性分析,深化认识,提升能力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在这一篇章里里,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小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板块

一、议一议,如何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师提供中、英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不同观点的材料,供学生分析探讨,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思维。板块二:探讨中国战败的必然性。我设计了这一辩论活动:如果让你现在回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担任中方总指挥,你能让中方获胜吗,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正方:能,反方:不能)。通过这一辩论活动的开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板块三:掌握《南京条约》内容,理解条约带来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对这一教学内容我按以下两个步骤展开。步骤

一、速记《南京条约》内容。《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求掌握的。为让学生迅速掌握此条约内容,我设计了速记大赛:看哪些同学记得又快又准,并请部分表现突出的同学交流识记方法,教师指导推荐——关键词记忆法(割地、赔款、通商定税)。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步骤

二、辩证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五、课堂小结:

“世界上最古老最顽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

——————马克思,一八五零年一月三十一日,《新莱茵报》

启示:封闭保守使文明衰亡

开放包容使文明进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Unit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这单元通过复习和学习一些关于职业的词汇,用be going to谈论长大以后打算做什么以及打算怎样实现目标,与七年级(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学习关于职业的词汇以及用want to bedo谈论将来,和八年级(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用be doing谈论将来的打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是这单元的第一课和重点课,学好本课将为进一步学习一般将来时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重点词汇computer programmer,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 pilot, professional „.本课主要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m going to be an engineer.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ing to study math hard.语法:用be going to表示一般将来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谈论将来计划,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谈论将来打算做什么以及准备怎样实现目标,让学生考虑自己的将来,及早为将来做好准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情感,善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掌握本课 computer programmer, computer science,engineer, pilot, professional等重点词汇,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m going to be an engineer.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ing to study math hard.等重点句型和语法:用be going to表示一般将来时。

难点是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 中be 的具体形式和后面接动词原形的用法, 而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职业,运用所学知识谈论自己打算怎样做来实现目标则既是难点,又是能力训练点。

二.说教法

1.“Teach English in English”: 即新课标倡导的“用英语教英语”,尽量用英语教学,创造英语课堂良好的听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感知,积极体验,大胆实践,把握用英语交际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听力训练、做调查、小组竞赛等多种形式反复操练重点句型,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灵活运用能力,通过操练中人称的变化和幻灯片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语法。

3.任务型教学法:倡导体验参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复习七年级(下)Unit 4中关于职业的词汇,预先读本课新词,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上课,并在课堂学习中不断获得完成此任务所必须的知识、能力、技能等,为最终完成任务作全面的准备。

4.游戏教学法:新课标倡导的“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很受学生欢迎。设计猜谜游戏复习七年级(下)Unit 4中学到的关于职业的词汇,既达到以旧带新的目的,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5.竞赛教学法:根据初中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在课堂内引进小组竞争机制,提高团体活动效率,加强团体凝聚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1.学会预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2.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玩”,好玩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轻松学习,体会学英语原来可以这么有趣,提高学习兴趣与热情。

四.说学生:

1.大班教学,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少,程度不一,整体教学中较难兼顾到具体对象,容易两极分化,通过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可以照顾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2.农村学生学英语起步晚,底子薄,脸皮薄,怕犯错,不敢开口,“哑巴英语”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3.中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可塑性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置情境,倡导其活动参与,并引进小组竞争机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劳动委员的竞选发言稿下一篇:中国诗词大会点评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