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花里的<诗经>》阅读答案
《扶桑花里的<诗经>》阅读答案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蔡老师,所选材料丰富多彩,符合儿童记忆特点。作者把对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平实的字里行间,描写细腻传神。本文的写作方法、语言特点对于七年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对于中考作文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
从知识层面的角度看,初一学生接触的叙事散文作品不多,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还不能很好地掌握与运用,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从情感与价值观层面看,初一学生生活和社会阅历都较低,对于“美”的认识也只是一般性的。同时,初一学生又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于美丑有自己的粗略判断。因此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美、欣赏美、记录美,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从中获得对生命与美的意义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多媒体课件的贯穿,学生自主的学习,师生间相互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七年级的学生表现欲强,写作水平有待提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与写作任务,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环境分析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画面,增加课堂容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细腻逼真的神态、心理、动作描写。
2. 学习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将情感表达得真切感人的写法。
3. 运用《我的老师》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优美语言,体会真挚感情。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二)教学难点
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本课采用导学的教学方式,有课前预习导学案和课堂导学案。
运用“默读———欣赏———探究———解疑———练笔———展示”这五个环节,学习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先检查预习导学,包括走进作者、识记生字词、初读感知课文内容三部分。课上导学过程中,学生先思考讨论、合作探究本文重点内容和重要词句,从而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并展示、评价写得好的习作。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并当堂仿写练笔。为了继续巩固课堂所学还留了课后反思和课外练笔的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检查预习(5分钟)
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完成了吗?请拿出《我的老师》导学案,检查预习导学。包括:(1)走近作者。(2)识记生字词。(3)初读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本文围绕蔡老师写了几件事?找到相应的段落,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思考:这些事在写作对象与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1)蔡老师假装发怒(谁+干什么)。(2)老师教我们跳舞。(3)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4)老师教我们读诗。(5)我们喜欢、亲近蔡老师。(6)老师排除我和同学间的小纠纷。(7)我梦里寻师。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前五件事略写蔡老师和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后两件事详写蔡老师曾给予“我”的莫大帮助,以及我对蔡老师的无比依恋。这样安排结构显得疏密相间,随着作者回忆的深入,文章的感情浓度逐步加深。
通过预习及检查预习,学生了解作者,识记本文的生字词,熟练诵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了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表现人物的写法。理解七件事的详略、次序安排。体会到了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预习采用阅读法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课上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学习兴趣。
五、导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思考讨论(4分钟)
同学们请拿出第二张篇子,看这节课的导学内容。同学们昨天已经思考了以下问题,现在大家交流讨论。
文中所写七件小事是如何贯穿的?本文除叙事外,还有一条情感线索。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明确:文章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头,引出了对蔡老师的回忆。
接着,列举有关蔡老师的七件小事,不仅写出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更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深深依恋:“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最后,文章以“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直接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与开头相呼应。浓厚的感情贯穿全文,使文章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6分钟)
此环节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语言特色及情感态度等,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及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要善于总结写作技巧,并注意学习、借鉴,为仿写做准备。
1. 本文的感情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
明确:不是真的要打,“笑”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为了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又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A.这句话语言有什么特点?(描写细腻传神)
B.哪几个词可看出描写细腻传神?(落、迎、敲、笑)
C.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有何好处?
能清晰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情感表达更充分,中心更突出。这句话展现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温馨画面。
这里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借鉴、应用。
(2)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呢?)
明确: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是贬义词褒用。形象的反映了“我”与蔡老师非常亲近的心理状态。
这句话朴素自然,但情感的表达细腻生动。真切感人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一个天真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
明确:“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充分表现了我们对蔡老师的喜爱、依恋之情。朴素自然的叙事中融进了浓浓的深情。
(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都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一个“你”字,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之情充分表达出来。使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显得更加亲切。
2. 探究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记述几件具体的事件,表现了蔡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作者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依恋和怀念之情。
3. 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作特色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借鉴学习?找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明确:1细腻逼真的神态、心理、动作描写。2自然朴素的语言,将情感表达得真切、感人。3在叙事中融进浓浓深情。4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5围绕中心,精心选材。6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7运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抒胸臆,显得亲切。
(三)练笔、展示(18分钟)
1. 读了这篇课文,是否让你想起老师的点点滴滴?请给你的老师写一张明信片,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激、尊重、热爱之情。
提示:通过具体的情节或细节唤起老师对自己的回忆。得体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尊重、热爱之情。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阅读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促进阅读”,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读写并重”的原则
2. 每小组评出一份佳作,全班展示
当堂展示佳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教师做及时恰当的评价。
(四)布置作业(2分钟)
1. 完成《导学案》表格里的课后思考
2. 课外练笔:同学们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介绍你的一位老师,要精心选材,安排好详略。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总结、巩固、完善课上学到的写作手法,以进一步提高语言鉴赏力和写作表现力。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