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4-05-15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通用10篇)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说苑》日:“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家国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是谓六正。何谓六邪?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浮沉,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三曰内实险诐,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妒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构朝廷之乱,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佞邪,陷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故上安而下治。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

《礼记》曰:“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然则臣之情伪,知之不难矣。又设礼以待之,执法以御之,为善者蒙赏,为恶者受罚,安敢不企及乎?安敢不尽力乎?

(选自《贞观政要》)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萌芽未动,形兆未见 见:显现

B.夙兴夜寐,进贤不懈 夙:早晨

C.不受赠遗,辞禄让赐 遗:遗失

D.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 饰:掩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转祸以为福 自以为关中之固

B.面言主之过失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所欲进,则明其美 生,亦我所欲也

D.使主恶布于境内 不拘于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臣子行为,有六正六邪的区别。人臣之术,就是要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

B.从人主和人臣的关系上看,六正之臣能够替人主考虑,六邪之臣会替自己考虑。

C.引用《说苑》,意在辨“人臣之行”;引用《礼记》,意在知“臣之情伪”。

D.虽然忠臣、奸臣难以分辨,但只要以礼相待,以法约束,他们都会尽力。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

(2)内离骨肉之亲,外构朝廷之乱。

参考答案:

4.C(3分)

5.C(3分)

6.D(3分)

7.共10分。

(1)用礼仪劝勉君王,用长远的策略使君王明白,顺助美事,纠正恶行,像这样的人,是良臣。(6分。重点词语“勉、喻”,2分;状语后置、判断句,2分,句意,2分)

(2)对内使骨肉之亲分离,对外制造朝廷的混乱。(4分。重点词语“离、构”,2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写道:“臣子的行为,表现为六正六邪。实行六正则臣子光荣,犯了六邪之罪则臣子耻辱。什么是六正呢?一是有先见之明,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臣子能够预见到得失存亡的利害,使君主免于祸患,永保江山稳固,这样的臣子,是圣臣。二是虚心进谏,劝告君主实行礼义,帮助君主成就善事,避免君主犯错误,这样的臣子,是良臣。三是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不断地为朝廷举荐贤才,不断用古代圣贤的楷模来勉励君主,励精图治,这样的臣子,是忠臣。四是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断绝祸患产生的根源,转危为安,使君主高枕无忧,这样的臣,是智臣。五是奉公守法,不收贿赂,谦让节制,这样的臣子,是贞臣。六是国家混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面指出君主的.过错,这样的臣子,是直臣。以上就是所说的‘六正’。那么六邪是什么呢?一是贪得无厌,不务正业,苟且偷生,没有立场,这样的臣子,是具臣。二是认为君主说的话都是好的,君主的行为都是对的,只会趋炎附势,助长君主的逸乐,不顾严重后果,这样的臣子,是谀臣。三是内心阴险,外表拘谨,八面玲珑,嫉贤妒能,要想提拔谁,就只说好的,隐瞒过失,要想排挤谁,就夸大他的缺点,掩盖他的优点,致使君王赏罚不明,下达的命令又不被执行,这样的臣子,是奸臣。四是凭着自己的机巧辩才,掩过饰非,对内离间骨肉之情,对外制造朝廷混乱,这样的臣子,是谗臣。五是专权霸道,不可一世,私结友党,聚敛财富,伪造君主的诏令,以显贵自居,这样的臣子,是贼臣。六是用邪道歪门迷惑君主,陷君主于不仁不义之境,蒙蔽君主,使他不辨是非曲直,臭名昭彰,这样的臣子,是亡国之臣。这就是所说的‘六邪’。如果贤臣做到六正,避免六邪,那么朝廷就会安宁,国家也会太平。生时为百姓造福,死后被人追忆思念,这就是为臣之道。”

《礼记》说:“秤杆一提,物体的轻重就称出来了;绳墨一拉,曲直就显示出来了;规矩一比,方圆也就清楚了。有德之人都明白事理,不能妄说他们奸诈。”可见臣子尽忠与否,其实不难辨别,如果朝廷能够对他们以礼相待,以法约束,行善的能够加以褒奖,作恶的能够处以刑罚,他们怎么会不尽力呢?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 篇2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①次定州 ( )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

③死无所恨( ) ④有从卒一人病(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归家以言其父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以王命聚之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醒能述以文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小题5】文章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4分)

答案

【小题1】①驻扎②等待③遗憾④随从

【小题2】B(3分)

【小题3】是 以 将 士 莫 不 欣 然 愿 从(2分)

【小题4】(4分)(1)(2)太宗亲自替他吮血止伤,将士们没有不因此而受感动和深受激励的。

【小题5】亲临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床前询问士兵的病情并令州县为他治疗;亲自祭奠阵亡将士;为李思摩吮血宽厚仁爱。(评分:3分答对3点给全分,答对2点扣1分。)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人。(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次”是多义字,“恨”是古今异义字,“及、从”意思较为固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以”也是把的意思。A按照C用D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将士”是主语, “莫不欣然愿从”是谓语,中间应停顿。“是以”是句首连词,所以之后要停顿。即应为“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发”“感励”等。“发”在此句中应译为“开放”,“感励”是两个词,应译为“受感动、受激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读全文,从前向后找,并将内容分成有机的几个事件,加以概括即可。第一句是一件事,第二句是第二件事,三、四句是一件事,五句是又一件事,合计四件事。从唐太宗所做的几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体恤将士,善于收揽人心的君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去宥》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3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典籍文献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日: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9.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鬻金者之所 鬻:存储,储蓄 B.其唯先有度 度:法度,准则

C.以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D.殊不见人 殊:极,根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激矢则远,激水则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 句读之不知

C.人皆在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奸路以除而恶壅却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会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谢子到秦后游说,看到王不高兴,就离开了秦国。

B. 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 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3分)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2分)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3分)

9、【答案】A

【解析】鬻:卖

10、【答案】D

【解析】A,连词,就;“却”。B,取独;提宾标志。C代词,“那里”;代词,他。D,转折连词。

11、【答案】B

【解析】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

12、【答案】A

【解析】A,取代自己地位

13、

(1)像这样花费心事,会见说客即使再多(勤劳,辛劳),耳朵眼睛(因会客频繁)即使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关键词“虽”、“劳”、“弊”各1分。)

(2)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关键词“若”“岂”各1分,)

(3)有(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夫人有所宥者”句式l分,关键词“固”l分,句意通顺l分。)

参考译文:

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王。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得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典籍文献,昭釐(对)(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釐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陈书》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篇4

何之元,庐江灊人也。之元幼好学,有才思,居丧过礼,为梁司空袁昂所重。服阕,昂表荐之,因得召见。解褐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寻转主簿。及昂为丹阳尹,辟为丹阳五官掾,总户曹事。寻除信义令。之元宗人敬容者,势位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或问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宠于观起,有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必近覆败,吾恐不获其利而招其祸。”识者以是称之。

会安西武陵王为益州刺史,以之元为安西刑狱参军。侯景之乱,武陵王以太尉承制,授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自成都举兵东下,之元与蜀中民庶抗表请无行,王以为沮众,囚之元于舰中。及武陵兵败,之元从邵陵太守刘恭之郡。俄而江陵陷,刘恭卒,王琳召为记室参军。梁敬帝册琳为司空,之元除司空府谘议参军,领记室。

王琳之立萧庄也,署为中书侍郎。会齐文宣帝薨,令之元赴吊,还至寿春,而王琳败,齐主以为扬州别驾,所治即寿春也。及在军北伐,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遣功曹史柳咸赍书召之元。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太建八年,除中卫府功曹参军事,致仕不得,寻迁谘议参军。

及叔陵诛,之元乃屏绝人事,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究其始终,起齐永元元年,迄于王琳遇获,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

祯明三年,京城陷,乃移居常州之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卒于家。

(节选自《陈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B.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C.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D.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即为此意,“褐”常用来指贫贱的人。故后来多以“解褐”比喻入仕做官。

B.服阕,古代官员服丧期满一年脱去丧服。一般情况,斩衰三年,期服一年,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之元年幼好学,才思敏捷,被司空袁昂赏识,举荐他到朝廷为官。因此宗人都很器重他,但何之元却怕受牵连不愿与他们交往。

B.侯景之乱,何之元因与蜀中人士阻止武陵王率兵东下而被囚禁在军舰中,后来武陵王兵败,他跟随刘恭到江陵。

C.何之元到北齐吊丧,返回途中恰逢王琳兵败,他就担任了齐的.扬州别驾。

D.何之元在萧叔陵被杀后,断绝与世人的往来,转而著书立说,著成《梁典》,开皇十三年死于家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之元宗人敬容者,势位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5分)

(2)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5分)

参考答案

4.C

5.B服阕,服丧期满脱去丧服。

6.A“因此宗人都很器重他”与文意不符。

7.(1)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势重,多次造访,之元始终不曾回访。(“宗人”1分,“相”1分,“顾访”1分,“造”1分,句意1分)

(2)(何之元)认为梁朝起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的运数,盛衰的轨迹,足以垂示后代以鉴戒,确定史书褒贬之准则。(主语1分,“肇”1分,“兴亡的运数,盛衰的轨迹”1分,“垂”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何之元,庐江灊人。之元幼时好学,颇有才思,因居丧过于毁顿,为梁司空袁昂所看重。服丧结束,袁昂上表举荐他,因而得蒙召见。初仕为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转为主簿。及至袁昂为丹一陽一尹,征辟之元为丹一陽一五官掾,总领户曹事务。不久任信义县令。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势重,多次造访,之元始终不曾回访。有人问其故,之元说:“当年楚国观起受宠于令尹,禄位低而有马数十乘,因而遭诛,此后,像观起这样无其禄而有其马的得宠之人便都逃亡了。德薄而受重用,必然已到了败亡之边缘。我怕的是未能从中得利而先已招致祸患。”有识之士因此而称道他。

适逢安西武陵王为益州刺史,以何之元为安西刑狱参军。侯景之乱发,武陵王以太尉之位而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授之元为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自成都举兵东下,之元与蜀中百姓均进言请求武陵王不要东下,王认为他败坏军心,囚之于舰中。及至武陵王兵败,之元随邵陵太守刘恭到郡。不久江陵陷落,刘恭卒,王琳召何之元为记室参军。梁敬帝册封王琳为司空,之元授职为司空府谘议参军,兼任记室。

王琳立萧庄时,任之元为中书侍郎。适逢齐文宣帝薨,令之元前往吊唁。还至寿春,而王琳败,齐主以之元为扬州别驾,治所即寿春。及至众军北伐,取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兴王陈叔陵遣功曹史柳咸赍书招徕之元。之元因先前与朝廷有误会,等到书信到,十分惶恐,读信至“孔璋无罪,左车被重用”,之元仰天叹息说:“词意如此,怎会是欺诳我呢?”便随柳咸到了湘州。太建八年(576),任中卫府功曹参军事,之元想辞官不得,不久升任谘议参军。

等到叔陵遭诛,之元便断绝与陈人交往,潜心于著述。认为梁朝起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的运数,盛衰的轨迹,足以流传后代以供鉴戒,确定史书褒贬之准则。考究其始终,起自齐永元元年(499),终结于王琳被擒(太建五年即公元573年),七十五年大事,起稿为三十卷,命名《梁典》。

《争雁》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5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贤类编》

又称《兄弟射雁》

注释:

1.睹:看见。

2. 援:拉。

3.烹:烧煮。

4.舒燕:栖息的大雁。

5.宜:应该。

6.燔(fán):烤。

7.竞斗:争吵;争吵。

8.讼(sòng):裁决。

9.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10.索:寻找。

11.昔:以前,昔日。

12.翔雁:飞翔的大雁。

13.燔:烤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将援弓射之( ) ②竟斗而讼於社伯(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②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拉。②竟然,居然。

(2)①过去,有看到大雁飞翔的人。②等他们再去找雁,雁已经高飞远走了。

(3)做事要掌握时机,当机立断。

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

故事梗概

寓言中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以至大雁飞得无影无踪。

道理

不要一味无休止去争论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错过完成它的机会。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项事业,实现一个理想,就像舒雁烹宜一样,不但有阶段性,而且还有时效性。不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是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寓意

《石假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6

石假山记

朱 模

新安山水,天下之竒观也。休宁当其中,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其民雅驯,其俗简易,官于此土者,无争辨文书之繁,而有登晀嬉游之乐。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最,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尤有取于休宁也。

壬辰以来,则兵革之事作矣。自井邑以至于山谷间,荡然无复民居,而生理殆将泯焉。为民上者,虽有山川之胜,岂能乐之哉?

越七年,今钱侯来长是邑,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又明年,政孚俗还,境内向治,谓侯可以适意于山水之乐矣。侯曾不以是而废民事也,于颓基败址间,得石假山,以十数列而置诸庭中。凿石为池,注泉灌木,外为扶栏,以障之,复取所藏云山图,悬诸堂上。公退,则鸣琴读书其中。凭阑,则石峰累乎吾前;升堂,则云山出没乎吾后。若不知松萝之为近,黄山之为远也。已而散若惊尘,去若飘风,是山也。得如铜驰石马,凄凉于荆棘中者,不已幸乎。况谓其登君子之堂,一厕迹于琴书几案间。朝吟而暮咏之,视夫前日宾客壶觞之盛者,相去远矣。

嗟夫!一物之微,而盛衰兴废相率于无穷,则夫休宁之民丧亡困苦之极,安知天不以仁侯惠吾民,而复兴其治于今日乎?出涂炭而登衽席者,将不止于一物之得其所而已,是则吾民之望,而亦侯之所乐闻者,于是乎书。

(选自《四库全书·新安文献志卷十六》,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于此土者 官:做官

B.虽有山川之胜 胜:胜利

C.境内向治 治:安定

D.政孚俗还 孚:使……信服,引申为政令畅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州清淑之气于是焉 是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则兵革之事作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则石峰累乎吾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况谓其登君子之道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休宁汇集了其他县邑最美好的气象,民众文雅不俗,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有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

B.休宁县曾因战乱兴起,百姓不再居住在城镇和山村问,生计差不多全都失去了。

C.钱侯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了一座石假山,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自己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花草树木。

D.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但却知道上天不因仁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在今日复兴它的太平。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解而去也,往往得书曩,籍称能官,故凡宦游于东南者,皆以吾徽为乐土,而尤有取于休宁也。(5分)

(2)慨然以民物为己任,扶伤救絶,修废举坠,汲汲焉,遑遑焉,不敢少暇。

参考答案:

4.B 【解析】“胜”在这个句子中的意思是“优美(风景、景色),美好(风景、景色”。

5.C 【解析】C项,介词,在。A项,介词,在/介词,对。B项,表顺接,语意顺承/却,表转折。D项,指示代词,那/代词,我。

6.D 【解析】文章原意是“微小的事物兴废盛衰无穷无尽,休宁百姓民众丧亡困苦到了极点,怎么知道上天不因仁爱的钱侯给我们百姓恩惠而今日复兴它的太平呢?”

7.(1)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休宁更是他们首取之地。(“解”“籍”“宦游”“取”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2)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不敢有一点耽搁、懈怠。(“然”“扶”“修”“焉”“少暇”各1分,共5分。意思相近,语句通顺即可)

参考译文:

新安的山水景色,是天下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色。休宁县处在新安地区,全州清秀、美丽的气象都在这里,这里的民众文雅不俗,这里的风俗简单容易,在这块乐土做官,没有争辩文书的烦恼闹,而又登高眺远嬉戏游玩的快乐。他们解职离开,往往写的书最多,凭借这被称为有能力的官员,所以凡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人,都认为我们徽州是一块乐土,而休宁更是他们首取之地。

壬辰年以来,那战乱兴起了。从繁华的城镇一直到偏僻的山村间,全都不再有民众百姓居住,而生计差不多将失去了。作为百姓上面的`人,即使拥有山川的美景,哪里能有快乐呢?

过了七年,现在钱侯来担任这个县的县令,慷慨地把百姓的种种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整修荒芜的事业,兴办坠落的事业,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非常勤勉,不敢有一点懈怠。

又过了两年,这里政令畅通,民俗恢复,新安境内逐渐走向太平,说钱侯可以享受到游山玩水的快乐了。钱侯冰不认为这样做就是荒废百姓的事情。在颓废、破败的屋基里,发现一座假山,按照十数排列放置在庭院里。凿开石头作为水池,注入泉水灌溉草木,外面修建扶栏,用来围栏它,又取出所收藏的云山图,悬挂在厅堂上。办公回家后,就在那里弹琴读书。靠着栏杆,那高高的石峰就在我们眼前;坐在厅堂,那云山就在我们的身后出没。却不知道松萝是近的,黄山是远的。一会儿散若惊尘,去若飘风,这就是山。能够铜驰石马一样,在荆棘中凄凉孤单的,是不幸的吗?何况说踏足君子所在的堂屋,置身在琴书几案间,早晚吟咏它,跟那前日宾客壶觞的浩大声势相比,其间距离很远了。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7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敌(的地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A

【解析】本考4个虚词“而、以、乃、之”,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B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字;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项不同。C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

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B】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答案】B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答案】C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既要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经验积累。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受诏加注。

9.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3分)

译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

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译文: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答案】

(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解析】本题的翻译,考点在于几个实词、虚词和句式,(1)句中的“旧”“以”“以”;(2)句中的“而”“以”“得无”(固定句式);(3)句中的“乖”“是”“良”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

【参考译文】

《魏略》说:刘备屯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袁绍),诸葛亮(暗)知荆州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望北去见刘备,备与亮没有旧交情,又因为(诸葛亮)年纪比较小,像一般的门客接待他。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亮)想要说的。刘备喜好结毦(用鸟羽兽毛做的装饰品),当时正好有人把髦牛尾给刘备,刘备用手自己在结。(于是)诸葛亮进言说:“开明的将军应当又远大的志向,但结毦可以做什么呢!”刘备(于是)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无聊的时候用来打发时间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谁厉害?”备回答说:“(刘表)不及。”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呢?”说:“我也不如(曹公)”诸葛亮说:“现在都不及,但将军的军队不过数千人,凭这个来等待敌人,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刘备说:“我也心烦这个,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悦;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自己登记,这样的话国内人口旧多了(旧可以征军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深知诸葛亮的英略,于是以上等宾客之礼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这样。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刘备)不认为我是一个乡下人,委屈自己,亲自三次到我的草屋来看我,拿现在天下的大事来和我商量。”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白的了。虽然听说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不一样成现在这个样子,也太让人觉得奇怪了。

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读通鉴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8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汉代郡守年俸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帝巡狩所幸郡国皆立庙,如高祖、太宗焉。夏侯胜、黄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尚书》,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资治通鉴》二十四卷)

宣帝者,武帝之曾孙也。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而胜以加诸其君而无忌,是证父攘羊之直也,而天理灭矣。苟其曰武帝之奢纵而泽不及民,万世之公论,不可泯也,则异代以后,何患无按事而檄功罪者。

(王夫之《读通鉴论》)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物:自己以外的人,这里指“百姓”

B、公卿共难胜

难:为难

C、或人民相食

或:有时

D、所幸郡国皆立庙

幸:皇帝到某处

5.以下各句内容全都表现夏侯胜“直言正论”的一项是(3分)( )

①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②诏书不可用也

③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④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

⑤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

⑥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夏侯胜敢于非议汉武帝“文功武治”,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黄霸虽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

B.夏侯胜敢于非议汉宣帝的诏书,表现了他刚强正直的`精神和不畏凶险的勇气;黄霸因连坐而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不计生死追求正义的情操。

C.王夫之认为汉武帝骄纵暴虐无恩泽于百姓,这是万代的公论,夏侯胜的看法本身没有错;但不宜由夏侯胜在汉朝当世声讨,而应由后世的人声讨。

D、王夫之认为汉宣帝为汉武帝立庙敬祀,在礼制上没有错,而夏侯胜只是有正直的精神,并没有顾及后人对自己先祖的情感。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3分)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3分)

(3)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4分)

参考答案

4.B(应为责备、诘难;)

5.A 第(4)、(6)句有误

6.A(夏侯胜“忧国忧民”;黄霸“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的理解均不妥。

7、(1)孝武皇帝自己躬行仁义,振威武,功德是那麼的广大,然而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却与此盛功伟业不符,我实在为此而感到难过。

(2)为人臣子,应该实话实说,而不能曲意迎奉别人的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后悔。

(3)假如有人在你夏侯胜面前指责你祖父或父亲的罪恶,而你却心定神闲地高高兴兴地听之任之,那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译文: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季,五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孝武皇帝自己躬行仁义,振威武,功德是那麼的广大,然而祭祀时所用的音乐却与此盛功伟业不符,我实在为此而感到难过。所以把这件事提出而与有关官员、列侯、二千石、博士们商议。”於是群臣就在廷中热烈地讨论起来,都说:“应该像诏书那样。”这时惟独长信少府夏侯胜说道:“武帝虽然确实有打败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是他杀了许多大臣和百姓,使老百姓的财力穷竭,挥霍无度,天下已被消耗得很虚弱,百姓流离失所,死去的人超过一半。蝗灾四起,赤地数千里,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原先的储备积累至今还未恢复。所以武帝对老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为他立庙乐。”公卿一起责难夏侯胜说:“这是皇上的诏令啊。”夏侯胜说:“虽是诏令,也不能依从。为人臣子,应该实话实说,而不能曲意迎奉别人的意旨。我想说的已经说了,就是死我也不会后悔。”於是丞相、御史大夫弹劾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大逆不道,而且丞相长史黄霸也因为纵容夏侯胜而不弹劾他,两个人都被投进了监狱。於是主事的官吏就奏请把武帝庙尊为世宗庙,定《盛德》、《文始》、《五行》为祭祀用乐,世世供奉,以彰明盛德。而武帝所巡行过的郡、国也都立了庙,就像高祖、太宗皇帝一样。夏侯胜、黄霸已经被关在牢裏很久了,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尚书》,夏侯胜以已获死罪为由拒绝了他。黄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夏侯胜觉得他说得很好,於是就教他学习《尚书》。在狱中经历了两个冬天,不倦地讲论。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9

农夫与行者

原文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者,殆难也。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为逸而孰为劳乎?”行者服而退。

阅读练习

1.下列句中的“而”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 而:才。

B.余将老于农矣,而莫知所以耕 而:可是

C.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而:就。

D.行者服而退 而:却。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甚矣,农之惰也

②孰为逸而孰为劳乎

3.故事里的过路人,他不懂得种田的规律,没有正确分析广大田地和人的有限体力之间的矛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参考答案

1.D 应为表修饰关系的“地”

2.①你这个农夫啊太懒了!

②哪一个轻松哪一个疲劳呢?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尊重科学,不可急躁冒进。同时还告诉我们“看事容易做事难”的道理。

注释

甫田::大田

行者:过路人

息:喘息

甚矣,农之惰也:主谓倒装,即“农之惰也甚矣”,意思是“你这个农民,太懒惰了”

术:方法

解衣:脱下外衣

未及移时:不到一个时辰

汗雨:出汗像下雨似的

移时:一个时辰(2小时)

仆:倒下

徐:慢慢地

曷:同“何”,什么

殆:大概

作者:耕作的时间

且:语气词,无实意

耕之道:耕田的方法

译文

道路旁有一大块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见到农民就说:“你这个农民啊太懒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刨一下,就是到了年终也干不完呀!”农民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一辈子种地,快要老死在这上面了,可是到如今也不懂得怎样种地,你何不给我做个样子教我耕种的方法呢?”过路人于是脱下外衣走到田里,急急忙忙地,喘一口气连刨几下,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力气。干不到一个时辰,他的力气用尽,豆大的汗珠像下雨似的向下淌,一口接一口喘粗气,连话也说不出来,并且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民说:“从今往后,我算知道种田的难处了!” 农夫说:“种田有什么难的呢?不过对于你这样快速耕种的人来说,恐怕就显得难些吧。你喘一口气连刨几锄头,这样干下去,干活时间常常是很少的,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却常常是很多的;我喘几口气刨一锄头,干活时间常常是很多的,而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常常是很少的。用你耕作的`时间与我耕作的时间比,再用你休息的时间与我休息的时间比,哪一个快哪一个慢呢?哪一个轻松哪一个疲劳呢?” 过路人心悦诚服地离开了这地方。

启示

1 有些事情看上去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应亲身体验,不应早下结论。

2 欲速则不达。

3 选文中的过路人,不懂种田的规律,没有正确分析田地和人的有限体力之间的矛盾。他只知道蛮干,企图在一瞬间就把土地全部翻完,没干多久,就干不动。可见不是内行不了解行情。

4 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方法。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0

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子陈咸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译文

陈万年是朝廷中显赫的大官,(陈万年)曾经病了,叫来儿子陈咸告诫他(并让他),跪在床前,说到半夜,陈咸打了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说:“(我作为)父亲教育你,你反而打瞌睡,不听我的话,为什么(这样做)?”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认错说:“我完全明白您所说的话,主要的意思是教我拍马屁罢了!”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阅读训练】

1、解释:(1)乃:;(2)戒:;(3)语:;(4)之:;(5)曰;(6)具:

2、翻译:(1)不听吾言,何也?

(2)万年乃不敢复言。

3、“万年乃不敢复言。”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训练】

1、解释:(1)是;(2)同:“诫”,训诫;(3)说话;(4)指代子咸;(5)说;(6)都,全部

2、翻译:(1)(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

(2)陈万年于是就不敢再说话。

3、“万年乃不敢复言。”的原因是因为儿子揭穿了他的卑鄙心理。

①问:“万年乃不敢复言”的原因是? 答:因为儿子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卑鄙心理)。/答:因为儿子揭露了陈万年的虚伪,让他哑口无言。/答:万乃不复言是因为儿子揭穿了他的卑鄙心理。

②问:“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 答:不对。因为叫儿女虚伪,是为他们做了坏榜样,如果陈咸不揭发他反而接受了,就会多一个地位显赫、但却走歪道的官。这种人多了,会影响社会。

注释

1.尝:曾经。

2.戒:同“诫”,告诫。

3.语:谈论,说话。

4.睡:打瞌睡。

5.欲:想要。

6.杖:名词用作动词,用棍子打。

7.之:代词,指代陈咸。

8.曰:说。

9.乃公:你的父亲。乃:你。

10.谢:道歉,认错。

11.具,都。

12.晓:明白。

13.大要:主要。

14.谄(chǎn),谄媚,奉承。拍马屁。

15.乃:是。

16.复:再。

17.言:话。

18.显:显赫。

19.汝反睡:反而。

翻译

①欲杖之。

陈万年想要用棍子打陈咸。

②咸叩头谢。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

③具晓所言。

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

④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

我作为父亲教育你,你反而打瞌睡,不听我的话,这是什么道理?

⑤大要教咸谄。

您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

启发与借鉴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子不教,父之过。”父亲如果不给生养子女良好的教育,这就是做父亲的过错。陈万年喜好结交权势,对他们卑躬屈膝,文中内容对他极具讽刺之意。

2.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3.父母不要为儿女做坏的榜样。

4儿子揭露了陈万年内心的虚伪。

上一篇:寒露时节问候短信下一篇:学生资助工作评审细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